溶液溶液形成(学习课资)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赵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这是课前说课。
我将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1.新课标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课程理念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段目标为高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 .教学建议(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
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3.科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三)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1.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五.课程资源(一)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二)提倡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三)编制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
(四)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五)及时总结教师和学生教学实践的经验。
(六)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七)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
(八)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 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小结】
固体 液体 气体 溶质
被溶解
一种或几 种物质
分散
另一种 物质
能溶解
溶剂
液-液 互溶: 量多的 是溶剂 通常: 水是
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
溶剂
溶液
【溶液和乳浊液区别】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乳浊液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定义 特征 类别 举例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 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 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 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变化不明显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降低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升高
填写下列表格
氯化 酒 碘的 氯化钠 氢氧化 硫酸的 食盐和 的水溶 钙的水 精 酒精 氢的 水溶液 蔗糖的 水溶液 溶 液 溶液 水溶液 溶液 液 碘酒 盐酸 98%的 溶液俗 石灰 食盐水 名 水 浓硫酸
溶液 名称
溶质 溶剂
氯化 氢氧化 酒精 钠 钙 水
水
碘
氯化 氢 硫酸 水
水
食盐、 蔗糖
水
酒精
一、溶液
【现象】将蔗糖或食盐放入水中,搅拌后,蔗糖 或食盐都消失在水中。 【微观解释】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 分子中去了。
溶 液 的 组 成
H2O NaCl
溶剂 溶质
溶液(混合物)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 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如:水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4、溶液的命名
溶质的溶剂溶液
探究实验: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序号 1 2 3 4 溶剂 水 汽油 水 酒精 溶质 植物油 植物油 碘 碘 现象
探究实验: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探究实验: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序号 1 2 3 4 溶剂 水 水 汽油 汽油 溶质 KMnO4 碘 KMnO4 碘 现象 溶解 不溶解 不溶解 溶解
一、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 稳定性、 混合物 均一:溶液各处的浓稀相同,溶液各部分 的性质相同。 稳定:条件不变时,溶质与溶剂长期放置 也不会分离出来。
3、溶液的组成
(固、液、气)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 ( 液) 溶剂: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NaCl
NH4NO3
NaOH
结论
降低 吸热
升高 放热
原因: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 溶解 过程
吸热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 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放热 吸热>放热,温度降低; 吸热<放热,温度升高。
1
被溶解
总 结
的物质 一种或几 分散 种物质 另一种 能溶解其他 物质 物质的物质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 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 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 流走,因此试管的内壁很干净。衣服、餐具 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也是 这个道理。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药品:蒸馏水、固体NaCl、NH4NO3、NaOH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知识点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以下是化学溶液形成的一些知识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介质。
2. 溶解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或等于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会被溶剂分散,形成溶液。
3. 溶解过程的特征: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解离或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解体。
4. 溶解体的稳定性:溶解体的稳定性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体就会稳定存在。
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体就会分解。
5.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处于动态平衡。
7. 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浓度与溶剂的体积或质量的比值。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8.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溶液中溶质浓度等。
总而言之,溶液的形成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结果,溶解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液的形成与各种化学实验、工业制造和生物过程等都有密切关系。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溶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形成过程入手,详细介绍溶液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一、溶液的形成过程1.1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溶质的份子会与溶剂的份子进行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溶解过程。
1.2 溶质份子的离子化在溶解过程中,一些份子性的溶质会发生离子化反应,将其分解为离子形式。
这些离子在溶液中会与溶剂份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溶液。
1.3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一定的热效应,有些溶解会吸热,有些则会放热。
这种热效应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热力学条件。
二、溶液的特点2.1 均匀性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2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因为其中的溶质份子已经被溶剂份子包围,不会散射光线。
2.3 电导性离子溶液具有一定的电导性,因为其中的离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挪移。
三、溶液形成的条件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才干实现溶解过程。
3.2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平衡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3.3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因为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四、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4.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使溶解度增大。
4.3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其性质影响,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五、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形成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溶液 形成认识》 说课稿
《溶液形成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形成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溶液形成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题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等内容。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糖水、盐水等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特征,进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溶液的组成,并认识到溶质和溶剂在溶液中的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增强学生对溶液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组成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保障。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征。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3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解的过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去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乳化现象以及溶液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液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四、教学准备:①、观察食盐的溶解(烧杯、蒸馏水、食盐、药匙、玻璃棒);②小烧杯2个、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好,同学们开始上课,学习本节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烧杯,我先往里加50ml的蒸馏水,再加入一药匙的食盐,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大家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食盐颗粒在水中慢慢的消失了。
大家想一下,第一,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第二,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第三、如果把这杯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析出?要想解答以上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本节课--溶液的形成(板书)2、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看起来食盐颗粒好像是消失了一般,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板书):氯化钠溶液(混合物)=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在此混合物中,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在不断运动。
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他的组成都是一样的。
并且不论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溶液共同特点:均一、稳定。
均一是均匀一致的意识。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溶液的形成1课教案
溶液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液的特征是性和性
溶质的物质状态一般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在初中阶段一般是_____.
当两种液体形成溶液时,习惯上把__________称为溶剂。若有水存在,则水一定是_______.
讨论:
氯化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而有的物质在溶于水时,会使溶液温度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溶剂和溶质的概念,理解溶液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性,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通常都伴随能量的变化,并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性
乳化作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假设上部某点的密度是1.03g/ml,则底部某点的密度一定是说明食盐水具有
2、如果将该食盐水密封,保存3年,是否会沉降或分层?说明食盐水具有
3、食盐固体是怎样消失的呢?
当将食盐固体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固体在的作用下,NaCl解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微粒、,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的水溶液。因为氯化钠的水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和,所以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在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ml、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的量筒和量取的浓硫酸分别是()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乳浊液会分层;悬浊液会出现沉淀。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活动天地P50的问题。
学生阅读P50第一段文字和方框中的文字,理解溶液的概念。由氯化钠溶液的特征来分析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含义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溶液里的溶质可以是多种,如:汽水。
如:
蔗糖水溶液,即蔗糖溶液。
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
思考:电离与通电有关吗?
实验探究P51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活动天地P61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乳化作用,并能区别汽油去污与洗涤剂去污的原理。
多识一点P61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
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也一定是液体。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洗发液、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⑴概念:
⑵特征:①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②具有稳定性:即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的成分不会分离出来。
⑶颜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⑷状态:溶液不一定是液态的。从定义看,清新的空气及合金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它们都是溶液。
⑸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一种溶液里,溶质不一定是一种,如汽水;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液、气,如果是固、液溶于液体里,固、液是溶质,若液体溶于液体里,一般量多的是是溶剂,若有水,不论多少,水均作溶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等。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等。
(仅算溶解的那部分)
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来说说溶液的特征(加深理解,错误的观点及时纠正)
溶液的名称:
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
(溶剂若是水,可省略溶剂名称)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元墩镇九年制学校付媛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和乳化两部分。
本节教材的学习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及酸碱盐概念的理解等相关内容作出重要铺垫作用。
结合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特制定出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微观表象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接下来,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及初三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探究性教学法,讲述法,反馈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当然,教法的形成离不开对学生学法的考虑,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通过采取上述教法和学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我们新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又主要包括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新知引入环节此环节我先通过展示5瓶不同的溶液,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以此来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溶液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从学习目标来考察:认知性学习目标集中在“知道” “了解”层次,加之其知识与实际联系紧密、贴近学生 生活经验,目标较易达成;技能性学习目标为“初步学 课例研究综 会”取用药品、搅拌液体、振荡试管、观察记录等,这 述 些都不难达成;体验性学习目标为“感受”物质运动的 普遍性、复杂性和可认知性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需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与启迪。
并结合模拟的动画过程,说明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 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渐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 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 过程。
3.抓住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揭示其均匀性和稳定 性。
4.感知溶剂:使学生认识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5.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使用溶液的社会经 验,可设计一些讨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 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感知体验】用图片引入,让学生从熟悉的自然情 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具有很好的包容性。 【实验】利用教材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 冰水混合物是溶液。2.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3. 教学过程 盐水是溶液,糖水也是溶液,两者混合在一起,就不是 溶液了。4.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溶液变稀了。让学 生学会分类归纳,整理信息,总结溶液的特征,并与同 学交流。 【引导】展示课件,引导判断下列问题:蔗糖分子
变小了?蔗糖分子少了?蔗糖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 的分子?蔗糖分子到水分子的间隙里了?学生活动: 【讨论】蔗糖到哪里去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什么是 均一性?什么是稳定性?
【引导】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 度了解蔗糖和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 液、溶质、溶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溶液 的特征。【学生交流】学生通过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直观感受,通过 猜想、讨论、交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蔗糖的溶解 过程。以蔗糖和氯化钠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帮 助学生认识溶质、溶剂。并知道水不是唯一的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 > B
B: A < B
C:A= B
D: 不能确定
A 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KNO3溶液放置 B 一年时间后,KNO3将(B )
A:会沉降下来 B:不会分离出来
C:会浮上水面 D:不能确定
公开课资
11
3、可以作为溶质的( D)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液、固体都可以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公开课资
7
辨清几句话:
A、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B、两种液体互溶,溶液中无水存在时,
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C、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E、凡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化学反应为什么要在溶液中进行?
公开课资
13
思考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 为溶剂,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程 度是否相同呢?反过来说,不同溶质在相 同溶剂里的溶解程度是否相同呢?
公开课资
14
实验探究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 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3mL汽油, 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4)盐酸
5)碘酒
6)一定量的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后所得混合物
温馨提示: 通常不指明溶剂公开的课资溶液,溶剂是水。 21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 吸热
溶解过程
水合 放热
溶解时,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降低(NH4NO3)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不变(NaCl)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NaOH)
公开课资
均匀 混合 公开课资
不分层
结论
水和乙醇 能够互溶17
取两只试管,分别 放入2~3mL水, 再滴入几滴植物油;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 滴入几滴洗涤剂, 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观察现象;
清洗,观察现象。
公开课资
洗探 油污时起究实验 的四 作用是什么?:洗涤剂在清
18
试管内加
现象
把液体到
入的物质 振荡前
振荡后
汽油
植物油
90ml酒精
酒精
水
10ml水
公开课资
9
小结:
m m m 1、溶∴液由溶溶质液和=溶剂组溶成质+ 溶 V V V 剂
但 溶液≠ 溶质+ 溶剂
2、溶质、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能做溶剂。 4、溶质、溶剂的判断
公开课资
10
练习
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 处密度的大小( C )
F、一种溶液中溶质不一定只有一种。
公开课资
8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溶质
溶剂
硫酸铜溶液 食盐水 澄清石灰水 75%医用酒精 碘酒
CuSO4 NaCl
Ca(OH)2 C2H5OH
碘
H2O H2O H2O H2O C2H5OH
盐酸 稀硫酸
10ml汽油 90ml植物油
氯化氢气体 H2SO4
H2O H2O
4、把少量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 有( BD) A、泥沙 B、酒精 C、汽油 D、蔗糖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C、溶液中的溶质可是固体、液体,也可是气体
D、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
公开课资
12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 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是 纯净物, 还是混 合物呢?
公开课资
1
探究实验一:物质溶于水会形成什么?
药品:蔗糖 食盐 步骤:
蔗糖放入 食盐放入 硫酸铜晶体
水中
水中
放入水中
现象
形成什么
公开课资
2
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
公开课资
返回3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公开课资
返回4
思考
1、蔗糖、食盐放入水中,你还能不能凭肉 眼看到它们的粒子呢?形成的物质是纯净 物还是混合物?
22
乳浊液和悬浊液
•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 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另一种液 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公开课资
23
静置后
掉后试管 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 油
形成乳状 分层 浑浊液体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 和洗涤剂
分层
形成乳状 浑浊液体
不分层
干净
公开课资
19
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洗涤剂去污原理:
洗涤剂能乳化油污,形成乳浊液。
公开课资
20
练习
指出下列物质哪些是溶液,若是溶液请
说出相应的溶质和溶剂
1)食盐水 2)石灰水
3)涂料
2、蔗糖溶于水后的粒子是什么?食盐呢?
3、如果取出一部分,剩下的和取出的浓稀 程度是否一样?如不考虑水分蒸发,长期 放置是否会分层?
公开课资
5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 在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
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 溶液中以离子形式(Na+、Cl-)存在。
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或氯化
钠与水不会分离,且各组成部分相同。
(稳定)
(均一)
公开课资
6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 ··
⑴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⑵ 溶液的组成是什么?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公开课资
15
实验现象纪录
物质的溶解性不仅 与溶质有关,还与 溶剂的性质有关。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几乎不溶(溶液浅黄色)
水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紫红色
汽油 碘
溶解,溶液红色
汽油 高锰酸钾 几乎不溶
公开课资
16
探究实验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现象
水 酒精 分层
震荡后 静置后 现象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