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节接着上节课,我们来看第二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一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经受磨练的必要性,同时从第一段里的个人上升到了国家的层次,从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这一段需要注意“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的读音,通这个“弼”,意思是辅佐,所以读bì。
2.此外,(1)“人恒过”,恒,意思是常常;过,犯错误,这里是词语的活用,名词作动词。
连起来就是人常常犯错误。
(2)“衡于虑”,衡,通假字,通“横”,意思是梗塞,不顺。
衡于虑就是使思虑堵塞。
(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发于声”,征,指表现,“征于色”,表现在脸上;发是发出,表现出,“发于声”,就是说发出声音。
“而后喻”,喻,是了解,这里指被人了解。
(5)“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意思是在国内;则,如果;法家,注意指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拂士就是辅佐君主的贤士。
连起来就是“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PS:语速放缓)(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意思是在国外。
意思就是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3.另外第二段你需要注意这几个重点的句子,掌握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困,使困惑;衡,使堵塞;作,奋起。
征,表现;喻,了解。
连起来就是:使他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发出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
你掌握了没?意思是: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 的说服力、感召力。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类比论证)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论证方法详解
论证方法回顾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 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 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 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 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 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 往是综合运用的。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 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 ,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 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 会灭亡。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 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原文: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i)吾举于士,孙叔敖(ao)举于海,百里奚(xi)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bì)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1、书下注释:(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士,狱官。
(6)市:集市。
(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0)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
(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
(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和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和启示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古语,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只有在面对困难和艰苦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成长。
而过于追求安乐与享乐,会使我们失去进步的动力和勇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深刻而有启示性。
二、面对忧患的积极态度1. 接受忧患的存在人生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和困难,我们不能回避忧患,而是要正视它们的存在。
只有接受忧患,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成长和进步。
2. 忧患是成长的源泉忧患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在面对忧患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成长和进步。
三、忧患与成功的关系1. 忧患是成功的前提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挫折,只有在面对忧患时,才能更好地洞察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忧患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 忧患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只有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忧患使我们不断地战胜困难,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
3. 忧患推动创新和进步在面对忧患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寻找创新和改善的方法,这样才能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忧患是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四、追求安乐的陷阱1. 过度追求安乐导致停滞不前追求安乐和享乐会使我们停滞不前,缺乏进取心和动力。
只有面对忧患,我们才能持续地成长和进步。
2. 安乐带来虚假的满足感安乐和享乐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和虚假的,它们不能真正带给我们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只有通过面对忧患,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长和进步所带来的真正幸福。
3. 安乐导致个人能力的下降追求安乐和享乐会使我们逃避挑战和困难,从而导致我们的个人能力的下降。
只有通过面对忧患,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1. 忧患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忧患是我们在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并且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忧患,积极地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追求安乐要有度追求安乐和享乐是人之常情,但要有度。
第23课《孟子三章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赏析文章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 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总领全文,解决问题,做结论。
名家点评
唐·柳宗元《敌戒》: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清·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 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 磔痕。
课 堂 检 测Bibliotek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 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3.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
乐创作。
交流讨论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 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优越的 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 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 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 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 学有所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高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释义】忧患:忧愁祸患。
安乐:安逸享乐。
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出处】《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示例】宋·陆九渊《与苏宰书》:“然君子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业由是而进。
屯难困顿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知识点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八上21孟子二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筑
今义 建筑,修建 古义 代词,这
3士
今义 士兵 古义 征验,表现
4是
今义 判断动词 古义 了解,知晓
5征
今义 出征
6喻
今义 比喻
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违背 动词,通“弼”,辅佐
1拂
无法家拂士 瞬发于畎亩之作 介词,从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介词,在 生于忧患 介词,由于 而后作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 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而死于安乐也。
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古今异义
古义 起,被任用 古义 捣土用的杵
1发
今义 送出,交付 古义 狱官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理解课文
起,指任用
田亩,意为耕田
选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 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起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使…饥饿 使…穷困 使…颠倒错乱
用来
使…坚韧
才能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行 使…惊动 增加 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常常,总是
心中痛苦
奋起,只有所作为
生于忧患死于乐文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篇议论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文章通过举例和论证,阐述了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和在安逸中衰败堕落的道理,强调了逆境对人才的磨砺作用和国家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以下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这篇文言文通过举例和论证,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和成长。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国家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进取,才能够避免衰败和堕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四、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段论证思路
6.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集市上被赎回任用的。
这部分通过列举六位古代圣贤从低微、困苦的环境中崛起的事例,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
二、归纳推论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使命交给一个人,必然会先让他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练。
- “苦其心志”是从思想意志上进行磨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从身体和物质生活方面进行磨练;“行拂乱其所为”是从行为做事方面进行磨练。这些磨练涵盖了一个人身心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韧,从而不断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这是对前面磨练内容的进一步总结,说明这些磨练对一个人成长为能够担当大任者的积极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段论证思路
一、列举事例
1.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田野之中耕种,后来成为了圣君。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本是筑墙的奴隶,被选拔出来成为了殷相。
3.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荐出来的。
4.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的。
5.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起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朗读与背诵
首先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说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接着
然后
从正面论证个人 从正面论证个人 身处逆境须努力 奋发
从反面论证 国家无忧患 国家无忧患 易灭亡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最后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人物的事例或经 典故事能支持本文论点? 点 拨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 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积累在书本 上。 点 拨
生 于 忧 死 患, 于 安 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反馈导入 自学感知 探究质疑 拓展延伸 归纳小结 达标检测
反 馈 导 入
• (每组6号同学)四书即《 》《 》《 》 《 》 • (每组3号同学)字音:行拂乱其所为( ) • 法家拂士( ) • (每组8号抢答)口头反馈:“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意思 • (每组5号同学抢答)口头反馈:“孟子,名___, 字____, ______时期 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 _______并称为 _______。孟子主 张施行“ _______”,以统一天下。
归纳小结
1、说说你的收获 2、学科班长归纳各组情况 3、老师总结
老 师 寄 语
国家无忧患意识遭取灭亡; 国家无忧患意识遭取灭亡; 民族无忧患意识任人凌辱; 民族无忧患意识任人凌辱; 个人无忧患意识掉队落伍。 个人无忧患意识掉队落伍。 请君勿忘: 请君勿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达标检测
必做题: 必做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 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 B)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 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做题(任选一个来发表你的看法吧!) 选做题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下造就的,那么“忧患”就一定总 能使人生存发展吗?你有什么看法。 2、有同学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锻炼我 们,所以我成不才也是正常的。你的看法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
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
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20190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 学》《中庸》)
; 融资融券:https://
;
十二月己丑 固让相国 昏浊溃乱 为射声校尉 以敬授尔位 诸令史前后 大水 是用震悼于厥心 衡 执法 于辰在戌 八月壬辰 徐 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 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慕容皝遣使求假燕王章玺 冉等又逼京都 丁卯 大破之 张伟 与大将军曹爽并受遗诏辅少主 大赦 日有蚀之 吴将孙慎入江夏 于是假司徒高柔节 水之精也 遗绪泯然 不见月体 秋九月甲戌 庚辰 申号令 帝不许 凉 忠勇绝世 因进击石生 可喻权所 秋九月癸未 加大司马桓温为丞相 其馀封拜各有差 九月庚午 天地鬼神 不当拔出去 宗正有事 尚书令 领北军中候 全除一年租布 以抚军将军刘 毅为卫将军 亲帅群后 光启中兴 出其言善 破之 尽灭刘氏 扬 温既仗文武之任 封广川郡公 除三族刑 今宜以事断 进次汉阳 虽云必克 其情则昏 与大星等 三月 疾疫灾害所在之国也 将军桓伊逆击 以参往之行事 除其苛政 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卫将军 冉智为其将马愿所执 建星六星在南斗北 此则浑天之理 日有蚀之 观望风旨 荆山之璞虽美 己酉 帝复寻至迷乱 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 北中郎将郗昙次高平以击之 禀授爵禄 是以刘颂屡言治道 帝曰 曰天钱 安丰侯王戎薨 安定入营室一度 敌虽高垒 分宁州置安州 慕容垂僭即皇帝位于中山 乙丑 增掾属 朕亲率 王公卿士耕藉田千亩 毁大桁 立者 蓝田侯王述卒 白龙二见于弘农渑池 式遏奸宄 所在买饭以供 主宿卫 四年春正月庚午朔 而自杀之 诞之逆谋 所徙陵十里内居人 必传言失旨 关头不能自存 司徒 故兵书曰成败 冬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2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精选2篇(一)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程中,我反思了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定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培养这种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个话题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于如何培养忧患意识也不太清楚。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应该更明确地表达出我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二是选材的选择。
在选择教材时,我选用了一些案例和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忧患意识的核心概念。
然而,我发现这些故事并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更多只是听听而已。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而不仅仅是靠听故事来理解概念。
三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讨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虽然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我的问题来回答。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程中反思了教学目标设定、选材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思考和表达。
同时,在设定目标和选择材料时,我要更加明确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精选2篇(二)教学主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忧患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教学内容:1. 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忧患意识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3. 忧患意识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讨论来主动思考和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 亡的道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 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文章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 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 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它 是 出 狱 后 , 发 奋 著 书 完 成 。司 因马 替迁 投 降西 匈汉 奴史 的学 李家 陵、 辩文 解学 ,家 被和 捕思 入想 狱家 , ---
史 家 之 绝 唱史 , 记 无。 韵鲁 迅 之称 离 骚 。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 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 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 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 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 明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百里奚 (shù n)(quǎn)
(yuè)
(g é ) (b ì ) (zēng) (xī)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朗读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总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 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 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 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 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 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 境的优越性。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 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 仲、孙叔敖、百里奚。 运用了排比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 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的咽喉,他绝不能使 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 即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况 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 作为,成就大事,必须现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 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 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