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语文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133张)
和煦 日光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碧下绿天,广光阔,无一际碧。万顷,沙鸥翔集,
岸上与小洲
时而翱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 上的花草
形容草木茂盛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明亮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哪有尽头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二
疑问,并把小组合作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记录在 下面任务单中。
再
读 知
字词句 疑问
篇目 :
意 其他疑问
三
解 答
各学习小组交流疑难问题,全 班探究答疑,教师明确。
疑
惑
《岳阳楼记》
难读字词
谪(zhé) 属(zhǔ)予(yú) 观夫(fú) 衔(xián)
汤汤(shāng) 淫(yín)雨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 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 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水声,那从 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居高面下
建造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是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 宾客跟随着。枝叶茂盛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 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 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 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 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难读(难写)的字词, 利用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序和跋,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2.体会自己写跋和为别人写有什么不同。
3.理解作者在序和跋中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序各跋的异同。
2.理解序各跋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三、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共14课时。
《<家>的序和跋》2课时《读<唐诘诃德>》2课时《永远新生》2课时《科学与艺术》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小结1课时作文训练2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机动1课时夜郎中学2015年春季学期教师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第三单元【课题】: 9、《家》的序和跋——巴金主备课人:赵福伟授课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⑵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
⑶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讨论交流。
3、情感与价值: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序各跋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师生课前带着课后问题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执教时间: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共案个案(一)、生字识记扉(fēi):门扇:如:柴扉。
诅(zǔ):1.诅咒。
本文取此义。
2.盟誓;发誓。
删(shā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ì):1.多余的;无用的。
如:累赘。
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
如:招赘。
(二)、词语识记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本文是一份教案设计,旨在辅助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师教授新课标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课程内容。
以下是该教案设计的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运用本单元重点词汇和短语;2. 理解并分析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结构;3. 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理解课文;4.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5. 学会撰写简洁、连贯的文章。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xxxxx》等课文,了解其中的主题和结构,并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检测其阅读理解能力。
2. 词汇训练:通过词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本单元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且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3. 阅读策略: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将学会写出简洁、连贯的文章。
教学步骤:一、预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活动1. 课文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标注重要词汇和短语。
-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并进行讨论。
- 教师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理解。
2. 词汇训练- 教师设计词汇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
- 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答案,并进行词汇拓展讨论。
3. 阅读策略讲解与实践- 教师介绍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测、归纳等,并进行案例讲解。
-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或个人练习,运用所学策略进行阅读理解。
4. 写作训练- 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组织思路,写出简洁连贯的文章。
-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文章,提出改进意见。
- 学生完成最终的写作作业,并提交给教师评分。
三、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重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大海是什么颜色》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工整、正确地书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儿歌,进一步练习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结合图文理解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激发小朋友们探索大自然奇特现象的兴趣,发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大海不同色彩的影视资料。
同学:收集关于海洋颜色的各种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听歌导入新课1、教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放歌曲《大海啊,我的故乡》)这首歌写的是哪里?你知道大海是什么颜色吗?2、同学发表意见。
教师:其实,大海是一位有趣的魔术师,它的颜色可丰富了,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走进第3课——《大海是什么颜色》,一起去欣赏大海丰富多变的颜色。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同学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指导书写1、同学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请同学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要求同学读给同桌听,夸夸读得好的同桌,没读准的就帮帮他,比比哪一桌合作得。
3、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认读。
同桌两人都读得好就说明他们善于合作。
然后全班同学齐读生字、新词。
4、组词游戏:生字开花。
前后4人为一小组,每组分1~2个生字。
比比哪个组的生字开花的花瓣最多。
5、出示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自身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6、同学自由说记字方法,中间交叉组词语、说话练习。
7、教师范写一个字。
8、同学跟着书空,描红,书写。
(在同学书写过程中提醒同学注意写字姿势。
寄情山水——初中语文 九上第三单元整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寄情山水——初中语文九上第三单元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寄情山水——初中语文九上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以及李白《行路难》、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及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三首》,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
四篇诗文,既有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的美景描绘,又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家国情怀以及拳拳亲情,在使人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之美。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古人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教学时按照作家的风格和思想感情的差异组织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制作个性化文言小卡片,积累三篇课文中的文言常用实词(属、备、极、薄、国等),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2.反复诵读学会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3.把握课文的主旨,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
4.联系上下文,体会并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
学生通过制作个性化文言小卡片,积累虚词(者、也、而、之等)并在写作中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它们。
5.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积累古代诗文中的成语、经典名句等。
三、课时安排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段6个课时,三个课段之间为递进关系。
第一课段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部分,分2个课时完成前三篇文言文的基础内容,旨在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熟读成诵。
最新整理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岳阳楼落成之时,他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
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
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60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
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
《岳阳楼记》共368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
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背景《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生难字词(1)字音谪守(zhé)滕子京(téng)衔远山(xián)浩浩汤汤(shāng)朝晖夕阴(huī)潇湘(xiāoxiāng)迁客骚人(sāo)淫雨(yín)霏霏(fēi)怒号(háo)樯倾楫摧(qiáng)(jí)山岳潜形(qián)薄暮冥冥(bó)(míng)波澜不惊(lán)沙鸥翔集(ōu)宠辱偕忘(xié)(2)词义谪守贬官。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部教案(共49页)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教师着眼于个性化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了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式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教学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特色,掌握了白描这一写法。
不足之处是,对文中作者情感的体悟,学生多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的,缺乏独立探讨过程,教师以后要注意尽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习,他们会印象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积累与运用: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熟练运用。
理解与感悟:通过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感悟。
表达与交流: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写出结构完整、表达清晰、语言优美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究与拓展: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二、单元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文阅读:《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写作训练:写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记叙文
口语交际:朗诵比赛
综合性学习:组织一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难点: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单元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
学习效果。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合性学习: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反馈与指导: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三单元(4课时)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目标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口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背景介绍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单元总揽]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青年生活的小说。
它们或着重描述青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述人物的转变,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一辈子。
欣赏这组作品,从中能够取得人一辈子的启发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青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庞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期、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露了深刻的主题。
文中描述青年闰土的片断从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青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考验后成长的故事。
文中超卓的环境描述,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漠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青年假设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述一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布上朗诵文的故事。
揭露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沉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注意小说的文体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着重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述),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注意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制造能力,明白得作者的写作用意,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3、注意琢磨小说的语言,从中取得启发,并非断积存,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进程和方式、进一步熟悉人物形象、故情形节、环境描述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了解故情形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述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结合生活体会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二、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切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判。
2021秋季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4.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3.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这三篇文言散文和《诗词三首》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之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关注到的。
《岳阳楼记》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记》对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的描写和对游宴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湖心亭看雪》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诗词三首》为两首唐诗,一首宋词。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咏叹身世际遇,以形象的描述、丰富的意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振作奋起的豪情壮志。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酬答朋友之机,写仕途的艰辛、知交的零落;但诗人并没有沉沦于个人的遭遇,抒发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苏轼的中秋咏月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这些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包括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方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古代社会文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已有一定的接触,但对于古代白话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理解其语言的古白话韵味、把握复杂的情节线索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有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不足,影响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铺垫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古代白话小说中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理解文意。
2. 熟悉古代白话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会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
3. 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阅读、复述、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如情节、人物、环境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指导学生比较不同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古代白话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内容,准确翻译重点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 体会古代白话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
(二)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白话小说语言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古白话的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感受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节奏和韵味,帮助理解文意。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1.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
2.品味文章的语文的优美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相融合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抱负。
4.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文的优美语言和各种表达方式相融合的手法。
根据文章写一段现代文的说明性文章。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经典范读的音频和岳阳楼的相关图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岳阳楼记
一、写作背景和缘由。
二、描写岳阳楼相关景色。
三、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本单元所选取的都是能通过景物领悟作者感情的古文,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识,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自然之美,领略到历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诵读感受经典古文之美,通过品读掌握文本传达的信息,之后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文章中表达出来的作者抱负或者情感。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单元总揽]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
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少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断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磨练后成长的故事。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写一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开上朗读文的故事。
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注意小说的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
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最新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9故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浞绱到罩校匚氐南欤?nbsp;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和短语,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课文的主旨大意,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习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文学体裁特点,如散文、诗歌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并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包括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评价和创新性思考。
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尤其是对于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的鉴赏和评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语文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趣事或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明确目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
检查预习效果: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3. 课文分析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细节探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风格等细节,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主题提炼: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文学鉴赏作品感悟:鼓励学生分享对文学作品的个人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版九上第三单元教案
(3)第四段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教师可适当补充: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1)第六段过渡词是什么(然而),它在这里转折,强调的是什么或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学生齐答)(2)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从古代谈到了现代,很多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3)思考: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回答)明确:①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
②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中国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3、齐声朗读第四部分,思考:“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教学目标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升天,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口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背景介绍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2.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仿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三、解题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雾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一“中国人”和事件一“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驳论文简介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四、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五、初读感知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填写下边的表格。
3.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4.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课堂总结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继续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2课时一、回顾导入二、理解分析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被删去。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
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
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4.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8.“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9.“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
如:玄类、鉴真、商鞍、谭嗣同、李大钊等。
三、细读品味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