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英同声传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如何转换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如何转换在翻译外语文学作品时,隐喻的转换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又颇具挑战性的环节。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承载着文化、情感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元素。
它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为读者带来深刻的阅读体验。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准确而自然地转换隐喻成为了翻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将一种事物或概念与另一种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一个常见的隐喻表达。
在外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时甚至是隐晦而复杂的。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理解原文中隐喻的表面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在进行隐喻转换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目标语言中是否存在与之对应的隐喻表达。
如果有,直接采用对等的隐喻往往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样既能保留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能让目标读者迅速理解和接受。
比如,英语中的“as cool as a cucumber”(泰然自若)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像黄瓜一样冷静”,因为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镇定自若”。
这种对等转换能够最大程度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然而,并非所有的隐喻都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这时,译者就需要采取变通的策略。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进行隐喻的替换。
也就是说,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一个能够传达相似意义但形式不同的隐喻。
例如,英语中的“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铁石心肠)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以替换为“他的心肠像冰块一样冷”。
虽然隐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所表达的“冷酷无情”的意思是一致的。
除了替换,隐喻的意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当原文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对等或替换表达时,译者可以选择舍弃隐喻的形式,直接传达其隐含的意义。
比如,英语中的“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黑暗中总有一丝光明)如果直译为“每一朵云都有一条银边”,可能会让汉语读者感到困惑。
论中英同声传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论中英同声传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天津外国语大学/温颖【摘要】隐喻是我们生活中常出现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体系必有不同的隐喻表达方法。
中英亦是如此。
人们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
人们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了笔译过程中隐喻处理,其实对于隐喻而言,口头上的表达更为广泛一些,故充分了解如何将隐喻理解和翻译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中英同声传译及口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便促进两种文化间交流和了解,帮助口译员在时间和任务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有效的转变思路,寻找出更好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 同声传译 处理策略一、关于隐喻同声传译对时间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和笔译远远不同。
因此快速反应则至关重要。
一些修辞手法没有直白的表达意思,而是为语言本身罩上一层华丽的外衣,隐喻便是其一。
隐喻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如果口译员不能了解语境极易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无法精准的翻译出来。
事实上,隐喻指的是在两个语域之间通过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应用到另一个语域,是一种认知模式,即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
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一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比如说找工作,我们便可说这句话来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于别人身上。
一句隐喻的谚语可以轻松的表达我们所想,尽管没有将本体、喻体直接的说出来,但正是这种含蓄的表达让我们意识到这简单明了的意思。
二、同声传译中的四种隐喻现象及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翻译隐喻的时候语境至关重要。
在中英的同声传译和交替口译过程中,翻译隐喻时常常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1.喻体相同,含义相同。
2.喻体不同,含义相同。
3.喻体相同,含义不同。
4.喻体空白,我有他无。
汉译英中隐喻的翻译原则及策略研究
汉译英中隐喻的翻译原则及策略研究汪莹【摘要】意向性是心智哲学的重要概念。
通过比较分析2013年TEM 8考试中汉译英三篇译文对同一概念隐喻的不同处理方式,重点关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译者意向性的体现,以此揭示汉译英中隐喻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对待跨文化性较强的隐喻时,可以忽略其隐喻的价值,直接体现原文作者的意向性。
而在处理一些跨文化性较弱的隐喻时,则要尽量保留隐喻的价值,通过各种翻译方法使其在译文中重现。
%The inten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Philosophy of Mind. By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version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TEM8 in 2013,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n metaphor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re conclu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thors of source texts, readers of target texts and translators. When metaphors can be understood easi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they should be neglected and the author's intentionality should be reflected directly; when metaphors cannot be understood easi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they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various means of translation.【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汉译英;隐喻;意向性【作者】汪莹【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而隐喻的翻译又是其中的难点。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
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对比意义应用技巧对比研究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w”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由于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运动,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到的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因此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作一个探讨和比较,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 隐喻的含义“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换”。
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汉英翻译对比的意义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
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
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
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
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
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外一种语法手段,其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
浅析英译汉中的隐喻翻译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总第28期隐喻又称暗喻,是用一种事物喻指另一种事物。
最初,隐喻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匮乏或是词汇的贫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隐喻逐渐固化成为一种语言模式。
只有对隐喻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将相关作品翻译出来。
隐喻这种语言形式,并不是按照常规的语言单位来组成句子的。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词义要融合语境分析,才能得出最恰当的语义。
语境的作用便是排除一部分语义成分而偏向于另一部分语义成分,构成隐喻。
由于语境可以排除一些语义成分,选择出另一些语义成分,所以对英文的汉译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就语言单位而言,虽然语义上有重叠的地方,却并不完全一致。
为了有效地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原文的相关信息,下面就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汉方法进行分析。
一、名词性隐喻的英译汉分析名词性隐喻是英文中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它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不改变原喻体,将英语隐喻译为汉语隐喻或借喻。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情况如下:1.英汉语中隐喻的喻体和喻意皆一致的情况。
从原因上来看又可以细分为两类。
其中之一就表现为人类思维方式的相近性,喻体有类似的语义,这是第一类。
例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我);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水滴石穿)。
第二类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导致的。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彼此吸收融合,某些语言的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
例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G 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给你点颜色瞧瞧),都是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中英文的喻体不一样,但是由于人类认识与思维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就是不换成中文的喻体而直译成中文,也不会影响中国人的理解,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还显得更加新鲜有趣。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
英汉隐喻之关系及翻译方法隐喻是修辞手法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隐喻是通过比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概念或主题,从而使读者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概念或主题。
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的表达上有着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关系以及翻译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在语言交流和翻译中的作用。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关系可以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一个词或短语直接用于比喻或象征另外一个概念或主题,而间接隐喻则是通过词语的隐含含义或间接的表达来达到比喻或象征的效果。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is a shining star"中的"shining star"是一个直接隐喻,表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汉语中的句子"他是一颗明亮的星"中的"明亮的星"是一个间接隐喻,也表示他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
其次,在翻译隐喻时,需要根据隐喻的类型和含义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有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he world is your oyster"可以直接翻译为"世界是你的牡蛎",表示世界尽在你的掌握之中;而汉语中的句子"心如止水"可以直接翻译为"the heart is as still as water",表示心境平静。
然而,也有一些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需要使用翻译策略来转化隐喻的含义。
一种常见的策略是使用近义词、类比或相关词汇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a heart of gold"中的"heart of gold"可以翻译为"他心肠很好",表示他非常慷慨;而汉语中的句子"那个字我按不上"中的"按不上"可以翻译为"the character cannot be typed",表示按键无法输入该字符。
[隐喻翻译方法探析]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翻译方法探析]隐喻的翻译方法1 前言当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ewmark (2002:85) 指出,英语语言中四分之三是使用隐喻语言。
隐喻在语言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二是哲学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三是语言学传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本旺尼斯特(E.Benveniste)和英国的乌尔曼(S.Ull-mann)。
2 隐喻的归化和异化翻译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普通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表达方式都源自隐喻概念。
纽马克(2001:113)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对隐喻的翻译归根结底可分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
2.1归化翻译策略2.1.1换喻法隐喻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这种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模型里存在着相似性,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存在同一概念隐喻,只是隐喻的方式不同。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产生隐喻的异形同义现象,即喻体不同,相似点具有共性。
显示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喻体,出现了两种认知方式的冲突。
在此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把原语中的认知方式,即喻体原封不动地转移到目的语中。
为了使译文语言理解顺畅,译者不得不使用目的文化的认知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中的认知方式,即翻译时将原文中的喻体改头换面成合适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找出与原文形象比喻平行对应的形象性词语,实现平行转换。
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由于一些隐喻仅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
有时同一个喻体形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隐喻的喻体形象无法保留,又难以用译语中的另一形象取代,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原文的喻义变为铺陈、直说或阐释。
特别是当有些比喻的价值对整个译文并不重要时,就更有理由这么做了。
汉英翻译技巧之隐喻的翻译
作为一种修辞法,隐喻指的是在语言中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行为或特点。
隐喻通常包含主体(比喻对象)、喻体(比喻用语)和喻义(主体和喻体间的相似之处)。
隐喻的使用常常会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而如何精准翻译隐喻的内涵则是英汉互译中的难点。
比如汉语中的“驴”和英语中的“ass”都可以用来比喻笨蠢的人,“鹦鹉”和“parrot”都可以比喻重复别人说话的人,“沧海一粟”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纸老虎”可以译为“paper tiger”等等;但汉语中“望子成龙”的“龙”却不能译为“dragon”,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英语中的“He is a lucky dog”也不能译为“他是一条幸运狗”,因为在汉语文化中,“狗”也有很多贬义的表达如“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因此,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观念民俗、历史传承、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翻译隐喻时还应考虑其所包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以使其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
关于隐喻的翻译,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总结了七种方法供参考,其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1)直译保留原文意象;(2)明喻+释义;(3)同一隐喻加释义;(4)用标准的目标语意象替代原文意象;(5)用明喻翻译隐喻;(6)将隐喻转为释义;(7)删除隐喻不译。
当然,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隐喻进行灵活处理,选择最为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准确传递原文主旨信息。
01直译例1又要顾事业,又要顾家庭,现代女性蜡烛两头烧。
Modern women try 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taking care oftheir careers as well as families, at the same time.例2 他们两夫妻一起走过了婚姻中的低潮时期。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在国内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中,概念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口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准确、流畅地进行转换。
因此,探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隐喻的定义与特点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概念的思维方式。
其特点在于通过隐喻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广泛,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难点在汉英交传过程中,概念隐喻的口译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或对立。
其次,部分隐喻具有独特性,难以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
此外,口译过程中往往时间紧迫,要求译员迅速理解并准确传达原语中的隐喻含义。
四、口译策略探究(一)文化背景的熟悉与理解为了准确理解并传达原语中的概念隐喻,译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包括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等。
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译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原语中的隐喻含义,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易于理解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难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或增译的方法,通过解释或补充背景信息来传达原语中的含义。
(三)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与翻译语境是理解语言的重要依据。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结合上下文、情景等因素来理解原语中的隐喻含义。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将语境因素融入目标语言的表达中,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口译质量,译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包括词汇积累、语法掌握、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训练。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外交翻译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准确传递信息、有效沟通意义至关重要。
特别是汉英外交同声传译,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敏锐的语境判断力。
本文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二、概念隐喻与翻译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尤为关键,因为外交语言往往富含隐喻,需要译者准确理解源语中的隐喻含义,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存在隐喻表达上的差异,这就为汉英外交同传带来了挑战。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与难点1.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同一概念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隐喻表达。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往往被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可怕的生物。
2. 政治术语:外交场合常涉及大量政治术语和专有名词,这些术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译者准确把握其含义并进行恰当的翻译。
3. 即时性:同声传译要求译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这对外交同传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四、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同传策略1. 增强文化敏感性:译者应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源语中的含义。
2. 精准把握政治术语:针对政治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译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积累相关术语知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运用概念隐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运用概念隐喻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中的含义。
4. 提高语言功底: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做好汉英外交同传的基础。
译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境判断力。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外交同声传译在跨国交流与政治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高级语言艺术,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英外交同传,探索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二、概念隐喻与语言翻译概念隐喻是指人们用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体验抽象的、陌生的概念。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是沟通双方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不同的语言往往蕴含着各自独特的隐喻表达,因此,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对于准确传达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汉英外交同传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在政治场合中,双方往往使用隐喻来传达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因此,同传翻译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隐喻的含义。
同时,由于外交场合的特殊性,同传翻译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素养。
四、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应用1. 文化概念的隐喻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源语中的文化概念隐喻,以消除文化差异,促进交流。
2. 政治概念的隐喻翻译:政治场合中经常使用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汉英外交同传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政治概念的隐喻,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3. 语境与语域的考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考虑语境和语域的影响。
不同的语境和语域下,同一隐喻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准确理解并传达源语中的隐喻。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汉英外交同传的实际案例,分析其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和翻译策略。
以某次国际会议的同传翻译为例,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概念隐喻,成功传达了双方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重要作用。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如何转化为中文
外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隐喻如何转化为中文在翻译外语文学作品时,隐喻的处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更是文化、思维和情感的载体。
成功地将外语中的隐喻转化为中文,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隐喻的使用方式和内涵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就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首先,要理解外语隐喻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会赋予相同的隐喻不同的含义。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狗”这个形象常常带有负面的隐喻意义,如“lucky dog”(幸运儿)在英文中是一种积极的表达,但在中国文化中,“狗”的隐喻往往带有贬义。
因此,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避免直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造成误解。
其次,译者需要准确把握隐喻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有些隐喻的意象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具有相似的象征意义,比如“玫瑰”在很多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
但也有一些隐喻的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差异较大。
例如,“猫头鹰”在西方文化中常被视为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却可能与不吉利的意象相关。
对于这类隐喻,译者不能简单地进行对等翻译,而需要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意象来传达相同的象征意义。
在翻译隐喻时,有几种常见的方法可以运用。
一种是直译法,即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直接将外语隐喻翻译成中文。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文化内涵和意象的隐喻。
比如“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可以直接翻译成“忙得像蜜蜂”。
另一种是意译法,当外语隐喻在中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者直译会造成误解时,就需要根据其隐喻所表达的含义进行意译。
例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下着倾盆大雨),如果直译成“下着猫和狗”,中文读者会感到困惑,此时就需要意译。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口译是翻译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化,中英文口译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两种语言间文化、思维和认知的差异。
因此,对口译人员来说,掌握并运用有效的口译策略来处理概念隐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概念隐喻的定义与特点概念隐喻是指在语言交流中,用一种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另一种概念的现象。
其特点在于它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将源语言中的概念通过隐喻的方式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在汉英交传中,由于中英文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概念隐喻的翻译往往需要特殊的处理方式。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法直译加解释法是口译中常用的策略之一。
在处理汉英交传中的概念隐喻时,口译人员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源语言中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然后通过解释的方式补充源语言中隐含的意义,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
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原句的结构和形式,又使得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其含义。
例如,“像阳光一样灿烂”可以直译为“as bright as the sun”,然后通过解释“形容人或事物充满活力和希望”来补充隐含的意义。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灵活地调整翻译方法,以使目标语更加贴近原文的含义。
在处理汉英交传中的概念隐喻时,如果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句的含义,口译人员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句的含义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句的含义,使目标语听众更容易理解。
例如,“人心齐,泰山移”可以意译为“when people are united, they can move a mountain”,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目标语听众更容易理解其含义。
3. 文化背景法文化背景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来处理概念隐喻的翻译。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范文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愈发频繁的今天,外交同传在推动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加深文化交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在复杂多变的外交语境中,准确且及时地进行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英外交同传,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翻译的内在逻辑,更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二、概念隐喻与翻译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尤为重要。
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然而,通过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更准确的翻译。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与难点汉英外交同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性强,涉及国家主权、利益等敏感话题;二是语言正式,多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三是信息量大,要求翻译者快速捕捉并传达关键信息。
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差异:汉英两国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在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时可能产生误解。
2. 语言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 信息处理: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并传达关键信息,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应用与策略1. 了解文化背景:翻译者应深入了解汉英两国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以减少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
2. 掌握语言特点:翻译者应熟悉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等特点,以便更准确地运用概念隐喻进行翻译。
3.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翻译者应通过大量实践,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以便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并传达关键信息。
4. 灵活运用概念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灵活运用概念隐喻,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探析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
探析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论文关键词:修辞格隐喻翻译技巧论文摘要:修辞格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隐喻是英文当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隐喻手法,并在译文中体现,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
本文就英文隐喻修辞格的翻译技巧进行了一些探讨与总结。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修辞格是英语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手段之一。
隐喻(metaphor)又叫暗喻, 是英文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
韦伯斯特词典对隐喻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 er.” 指的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动作原有的含义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动作, 借以提高语言的表达力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隐喻手法,并在译文中体现,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以下笔者通过举例浅谈并总结了英语隐喻修辞格在翻译方面的一些理论与技巧:一、直译法与明喻(simile)通常使用like, as等比喻词相比,隐喻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使用喻词,因此其主体和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紧密,以至于在形式上成了相合的关系。
当英语中有些表达法与对应的汉语表达法的隐喻意义基本一致时,我们在翻译中通常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形神皆似。
举例如下:1. Tom is a donkey. 汤姆简直是头驴。
(隐喻:汤姆是一个像驴一般的人,指愚蠢的人。
)2. Shakespear is a mirror of British history.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英同声传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作者:温颖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7期
【摘要】隐喻是我们生活中常出现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体系必有不同的隐喻表达方法。
中英亦是如此。
人们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
人们将更多地注意力放在了笔译过程中隐喻处理,其实对于隐喻而言,口头上的表达更为广泛一些,故充分了解如何将隐喻理解和翻译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中英同声传译及口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以便促进两种文化间交流和了解,帮助口译员在时间和任务压力极大的情况下,有效的转变思路,寻找出更好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同声传译处理策略
一、关于隐喻
同声传译对时间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和笔译远远不同。
因此快速反应则至关重要。
一些修辞手法没有直白的表达意思,而是为语言本身罩上一层华丽的外衣,隐喻便是其一。
隐喻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如果口译员不能了解语境极易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无法精准的翻译出来。
事实上,隐喻指的是在两个语域之间通过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应用到另一个语域,是一种认知模式,即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
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一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比如说找工作,我们便可说这句话来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于别人身上。
一句隐喻的谚语可以轻松的表达我们所想,尽管没有将本体、喻体直接的说出来,但正是这种含蓄的表达让我们意识到这简单明了的意思。
二、同声传译中的四种隐喻现象及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隐喻的时候语境至关重要。
在中英的同声传译和交替口译过程中,翻译隐喻时常常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
1.喻体相同,含义相同。
2.喻体不同,含义相同。
3.喻体相同,含义不同。
4.喻体空白,我有他无。
第一种情况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直接相似表达,译员处理起来是非常轻松的,直译方法即可。
将原文对等翻译到另一语言即可被另一语言背景下的人们所理解。
对等翻译并非是字对字死译,而是照字面意思翻译不用再添加注解。
比如,中英都擅用头脑一词来表达思想。
集思广益就可翻译为 put heads together来表达。
直译的好处就是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在没有损失语义的情况下被引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第二种情况下,问题就出现了。
中国人喜欢用老鼠表示一个人胆小,正如我们常说的胆小如鼠,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他们习惯用小鸡(chicken)表示该意;直译法显然已经不适用了,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已经有喻体本质差别了,这里要采用借用法,即将源语(source language)中的喻意提出加以理解,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同等意思的喻体进行加工翻译。
比如,I think he has butterflies in his stomache。
若直译的话,就只能是“我认为他胃里有蝴蝶”。
中国听众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若采用借用法,即可译为“我认为他如热锅上蚂蚁一样”。
西方人习惯用butterfly来表示我们在中文里热锅上蚂蚁的意思,所以我们必须要服务于目标语中的文化,用目标语文化中的习惯表达将隐喻完美的翻译出来。
第三种情况便是文化问题了。
比如狗,英国人对狗有非常友好的情感,常用来比喻人们的生活,比如lucky dog(幸运儿),但中国人对狗没有什么好感,比如说狗腿子。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直译法和借用法都不再适用,这时就要采用意译法,即需要了解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解释说明隐喻现象,可能会牺牲原文隐喻风格。
比如说,I guess he is a dark horse.我们就不能直接翻译成我认为他是一匹黑马,尽管喻体相同,但在中文中黑马有着另外的意思即在重大活动中一鸣惊人的获胜者。
而英文的常用表达中这意为我认为他是深藏不漏的人,表示充满心机。
尽管失去了原文隐喻文采,但可直接明了让听众理解。
这需要译员平时积累足够,充分了解两种文化才可。
第四种情况指一国有而另一国没有。
比如说,中文有老油条说法,英语中有 a frog in the throat说法,这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是找不到对应翻译的,故需要采用意译和直译结合的方法。
比如中文有“豆腐渣工程”,应该这样译,“the beancurd project,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
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词,我们可以把原词先直译过来,加以解释说明,既让听众了解意思也把隐喻色彩表达了出来。
三、结论
针对隐喻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分别列举了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结合的方法。
只有充分的了解到两种文化差异和特殊性,在不同情况下分别运用四种不同方法,同声传译员才可以有效的降低翻译压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戴维.E.库伯.隐喻[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奈达(Nida E.A.),泰伯(Taber C.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