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课件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
水鸟。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 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 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采桑子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宰相词人”之称。其词语言婉丽,音 韵和谐,工巧凝练,意境清新,善于捕捉 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多描写四季景物、 男女恋情、诗酒悠游、离愁别绪,反映富 贵、闲适的生活。今有《珠玉词》存世。
写作背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得已,没有 办法。
弥漫着花香的园 中小径。
在一个地方来 回地走。
译文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
(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 无二致。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 返回。
花的凋落和时光的流逝,都是令人惋惜而毫无 办法的,只有归来的燕子,似乎是去年的旧相识。 (真是无可奈何啊,)(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 小路上走来走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 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好像认识和曾经 见过。
浣溪沙 晏殊
唐代教坊曲名, 后用为词牌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读课文,听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
(2)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古诗词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举例:《登高》一诗中的“落木”,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教师要解释其意为“落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代诗人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领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了解古诗词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对古诗词的难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参与诗词朗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优秀PPT课件
诗词赏析
• 4.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 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 的情感。
诗词赏析
• 5.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 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 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 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如
梦
令
李 清 照
游览溪亭,饮酒赏景,叫 人流连忘返。兴致那么高,酒 喝得那么欢畅,直到黄昏时候, 竟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待 到兴尽,方才回舟,在“沉醉” 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 处方始发觉,急着寻路回家, 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争渡,争 渡(怎么渡,怎么渡)”,声 音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
诗词赏析
探究主旨
• 本词写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 后归于寂寞宁静。而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 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宁静恬适的心境。
相见欢
朱敦儒
作者简介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 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 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 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 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 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 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 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 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
赏析:
上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 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 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 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 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 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 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 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 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 有些微的伤感呢?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 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 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 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 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 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 《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 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 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 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 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 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 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 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 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疏通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意: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 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 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下阙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花落去, 来——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新"与"旧"对比:"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 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 的怅惘情思。
"去"与"来"对比:"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 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主题归纳
这首词伤春感时,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与及对美好事物
“西湖好”表现在轻歌曼舞,芳草萋萋,绿水悠悠和 那荡起的阵阵涟漪,惊起的只只飞鸟上。
5、“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 沙禽掠岸飞。”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 析。
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 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 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 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创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并与 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 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 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 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其中的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C.下片第一、二句直承上片第三句,既流露出了对繁华易尽的
“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
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
种生活的哲理。
D.下片第三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
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
婉转圆润。
B.面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
得无可奈何。
C.上阙写词人看着眼前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
叹时光易逝。
D.下阙写春花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不是面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情景,而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 叹。 原句是伤春怀旧的情感。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浣溪沙
晏北 晏 殊
殊宋
浣 溪 沙
小令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上片:写景
孤单、冷寂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新”“旧”对 比,突出词人对 时光流转的感慨
以及物是人非的
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实写,写出年华易逝的无奈
全词对比,白描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①
主 惋惜残春之情,表达人对②时光流逝的感慨, 旨 ③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看到④旧识重来的
通达欣慰,以及⑤孤独寂寞的感情。
《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者分别借“落花”表达怎样的情感?
• 《浣溪沙》: 词人对落花的 惋惜之情和对 时光流逝、物 是人非的感慨 与惆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诗歌鉴赏必备)
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 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 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 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 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结构作用)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 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对 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 思怀念的主题。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 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 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 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 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
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诗 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 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蛰伏在马槽下,但它仍旧有 驰骋千里的雄心。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虽到晚年, 但他的雄心壮志永远不会停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 却又暗含比喻。诗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 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 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 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 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 然而然地引到了作者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 “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 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 了。“沉醉”二字却显露了 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 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 忘返的情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 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在弥 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旧亭台。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 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 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 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 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 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 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 深婉的伤今之情。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 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 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 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 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 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 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 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 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最后一句用拟 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 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 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 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 之感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 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背景链接
这首词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待字闺中写的。这段时间 李清照身居闺中,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 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 的小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李清照
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她工诗,能文, 更擅长词,且通晓金石鉴赏。有“千古第一才女”之 称。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 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 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拓展阅读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少女纯情 活泼可爱调皮多情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
怕见又想见 想见又不敢见
相思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尽了兴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
荷花。
奋力把船划出去。
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 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 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 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 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 滩鸥鹭。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教案
1.声情并茂诵读诗歌。
(重点)2.结合背景及诗人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 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3.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1 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走进课堂环节一:初读,把握节奏特点。
1.请同学们自读四首宋词, 朗读下面的字词。
大屏幕出示:短棹(zhào) 逶迤(wēiyí) 涟漪(liányī) 簪缨(zānyīng) 试倩(qìng) 鸥鹭(lù)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环节二:探究发现,完成梳理。
师:这四首宋词,抒发了四位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各小组自主学习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
大屏幕出示:见PPT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能完成的内容,最后反馈,并明确答案。
大屏幕出示:环节三:各小组做好笔记,背诵诗歌。
小组长检查组内学生完成情况并汇报。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2、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对比阅读
1、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2、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表达了作者年少时的天真活泼,对自然美
字正腔圆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兴 xìnɡ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 /晚 /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常记: 时常记起。
• 溪亭: 小溪边的凉亭。 • 日暮: 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
景的热爱,淡泊清雅的情怀。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因物是人非,家国不同往昔,
夫君不在,而愁情伤感。
作业布置
1.《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2.阅读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了解李清照的传奇人 生。《点绛唇》、《一剪梅》、《醉花阴》、 《声声慢》......
小结
本词运用多种意象,以美为原点, 以情感变化为横轴,以回忆为纵轴,景 色迷人,构成了一幅欢乐自然却又简 单明了的画面。
课外拓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 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 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课件ppt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 约身旁跟随者笙歌声。 B.下片水面入镜,船动不觉,涟漪微动,沙洲水鸟惊觉 而起,这美好的情境令人陶醉。 C.“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水面的平滑,更显出晶莹、澄澈。 D.全词色调沉郁,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洋溢着词 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采桑子
北宋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子
采 桑 北
宋 : 欧 阳 修
采桑子 【北宋】欧阳修
zhào
wēi yí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
shēng
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lián yī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清丽明快的秋日美景。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 B.“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道出了词人行程匆忙。 C.“不觉船移”与“无风”呼应,有力地显示水面平静澄碧。 D.本词词风婉约,语言清新自然,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
结 束
静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动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比喻,借 景抒情②写出西湖水面平滑,西湖 的幽静美好景色,③表达了词人对 西湖美景的喜爱赞美,抒发了词人 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也体现了词 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 态度和恬淡安适的情怀。
小结:
这首词歌咏西湖的春景。全词以轻 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 见的美丽景色,镜头随着小船移动 而不断转换【不是定点观察】,表 达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流连山 水的喜悦,体现了词人恬淡安适的 情怀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每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熟练背诵默写。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词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浣溪沙》晏殊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
景德初年,报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
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指导朗读《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品词明意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诗词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第三句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品词明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诗词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之《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14张ppt)
学生讨论
意
象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三
——
(元稹《送卢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阳
(范仲淹《苏幕遮》)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夕阳这一意象,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
学生讨论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 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 扬州前线。
学生朗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簪缨zān yīng
倩qìng
——
学生讨论
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象
(李清照《一剪梅》) 一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作者简介
朱敦dūn儒 (1081-1159), 宋代著名词人,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 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 (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 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 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 八俊”。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 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 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 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 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 心情是沉重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华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精读细研
诗歌鉴赏
首联写松树生长的风姿,高耸在山巅,迎着山风 而立。颔联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山风猛烈,反衬松枝 的刚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溢于言表!颈联写松树顶着霜雪,却仍能四季常青。 尾联写松柏经历了风雪之后,展现其更加坚强的本性, 水到渠成地达到了以物喻人的目的。
梁甫行
知识备查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 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首句中的“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 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精读细研 从“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可以看出诗歌
怎样的主旨?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精读细研
怎么理解“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精读细研
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诗。
这两句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的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 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 美好品质。
精读细研
怎样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 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 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 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 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 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 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整体感知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词语解释 【华】花。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