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册知识要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册知识要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复习要点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从体质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和生活方式方面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距今约3万年体质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为生采集渔猎为生使用火天然火人工取火生活方式群居氏族审美观念无懂得爱美第3课华夏之祖1、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中,提到“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是对黄帝的赞誉。

黄帝也被孙中山称为轩辕。

黄帝陵在今陕西省黄陵县。

2、炎帝、黄帝: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汉族的前身)3、人文初祖:①传说中的炎帝,号神农氏,最早活动在渭水流域。

②相传他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会了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③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④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等等,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

4、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杰出首领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5、禅让: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禅让”。

6、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7、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拜谒黄帝陵的现实意义:表明台湾和大陆的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祖,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反对分裂民族和国家。

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列举夏商西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提示: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第一、二子目, 回答1-5题
1. 西周时期,农业生产采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样 的耕作方式? 2.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什么时期?产生了什 么影响?
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______ 生产取代强制性集 体耕作。 ②新兴_________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引发了战国时期各国
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
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 之族。
提示: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
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 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 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 的经济得到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 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成功了。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
晋国把我们河西的地方攻占,诸侯看 不起我们,这是莫大的耻辱!有能出计让 秦国强大的人,给他高官,还分给他一部 分土地。
商鞅 秦孝公
秦商孝鞅公被向商百鞅的姓见颁解布打动变,法决命定重令用他,实行
给他。
铁器、牛耕 推广
公作则迟分田 则速
改革风潮
商鞅变法
国富兵强
富国、强兵、集权
新兴地主兴起
齐、韩、楚、吴
封建制度确立
课堂小结
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
私田 出现
变法运动
生产力 发展
新的生产关 系和阶级关 系形成
编 奖 承 推 统商”连告••••秦 国鞅编坐发制励认行一奖 承 推 统打国将定。者户生军土县度以 功 有励 认 行 一生事全户并同下富前 大 军口产功地制量国 直 上军土县度产 商国 籍 严 斩了强线 小 功君 接 达,私衡功地制量粮 业人 , 格 敌斩 授 的坚起直 下 中加有对食 而;私;衡口 规 规 者敌 予 就确接 达 央实来强后布贫,定定一有。人不没任地。损 重的,立帛穷刑按一,样世;的同有命方害 农基国多的照家犯受罚行了首爵爵官,核的人了 抑础五有法赏力级位位政吏地封人,心家罪而。旧 商。大多和,制治方什,全为不建内贵增少田不理一度伍免家“九告容来宅能族,统,切影除罚伍发家连计。享利中民为徭作响治”的检坐算旧有央情益以役奴、 要举最,贵特政也后隶。十 处,深按 族 权令 都。从家 以否兼军 没 。远为 腰则并“ 斩十六什 ;家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历史高考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历史高考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历史高考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

”这表明他A. 倡导无为而治B. 强调君权神授C. 主张三纲五常D. 融合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这句话意思是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天地阴阳之气产生的。

这是吸收了道家阴阳学说,并把它改造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材料“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不符,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与材料“阴阳与天地参然后生”不符,故C项错误。

2、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北京政府颁布法令,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这一举措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C. 促进了共和观念的普及D. 消除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答案:A。

解析: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颁布法令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这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袁世凯后来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企图建立专制独裁统治,故B项错误;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不利于共和观念的普及,故C项错误;军阀割据的局面是在袁世凯死后形成的,故D 项错误。

3、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下关于山东历史的单项选择题中,正确的是:A. 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位于现今的泰安B. 孔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C.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由张角在山东发动D. 唐朝时,山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是临淄,现今位于山东省淄博市。

泰安在春秋时期并非齐国都城。

B选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而非战国时期。

C选项正确,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由张角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发动,但张角及其弟张宝、张梁均在山东活动,特别是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广泛传播太平道,信徒数十万,声势浩大,是黄巾起义的重要推动力量。

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变法的历史作用
秦国变的富强,国力大增,为以后 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国君的支持,百姓的 欢迎,商鞅个人的决 心,顺应历史发展的 潮流。
秦国变法的成功,商鞅可谓功不可 没,可是最后商鞅是怎么样的结局?
评价商鞅
勇敢,具有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
耜耒(lěisì )、 廉价,硬度不够, 蚌镰 不耐用
铜、青铜
很少用于农业生 产
铜珍贵,质地软; 青铜虽硬,但比 较脆,易断

锸、耙、镰、锄、 蕴藏丰富,开采 铲等 方便,质地坚硬
农耕动力:人力——畜力
1、把这一时期叫作战国的含义是什么?
2、处在这样一个战乱的时代,怎样才能
不被பைடு நூலகம்的国家欺负?
3、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怎么样?
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西周时期,人们使用木质、石质工 具进行农业生产,人们通常是在贵 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称这 种集体耕作为“千耦其耘”。
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运用 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数量远 远超过了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 位。
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 实压力。
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商鞅 姓公孙,名鞅。后因 变法有功,被封在商 地,所以又称商鞅, 原在魏相门下做事, 但未被重用,后因秦 孝公的求贤令来到秦 国,经过重重困难, 在秦国实行变法。
那么要怎样变法呢?在书上找一找 商鞅变法的内容?
•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 奖励生产; • 奖励军功; • 承认土地私有; • 推行县制; • 统一度量衡;

初一历史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试题答案及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个体小农地主阶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一子目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中内容:“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可知,故填个体小农地主阶级。

【考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原因、影响。

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革,影响最大的是在秦国的变法。

【答案】商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三子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中内容:“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可知,故填商鞅。

【考点】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农具。

从制作材料上分析,这些农具中最先进的应是( )A.木制农具B.石制农具C.铜制农具D.铁制农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一子目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中内容:“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铁犁铧大多呈V形,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土功能。

这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具中最先进的就是铁制农具,故选D。

ABC选项是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

【考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史实的识记。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考点名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与过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的变化: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过去: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

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考点名称:改革的潮流改革的潮流: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随着七国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的胜利,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利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中著名的有:1、魏文候任用法家李悝变法,首先取得成效,使魏国最先富强。

2、楚悼王任用吴起在楚国变法。

3、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变法。

4、赵烈候的改革。

初一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及答案初一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及答案初一历史的动荡的春秋时期的课程已经结束,做一下动荡的春秋时期的课后练习题吧。

以下是店铺给你推荐的初一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一历史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材料一牛耕铁器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历史作用?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1)农业(2)手工业(3)商业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2.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

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史料中的.历史】材料春秋无义战。

——孟子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是否恰当?为什么?5.“第一集”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巩固练习】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作用开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4.某利用右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2)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2)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做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将“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这个转变的经过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大动荡时代,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从标题上看,引发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就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在铁器牛耕出现之前的社会生产状况如何。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复习提问:什么是“千耦其耘”?答:人们在贵族的田地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情景。

我们已经讲过“公田”和“私田”的概念,那么,“千耦其耘”的情景是出现在公田呢还是私田?公田,为什么会出现“千耦其耘”这种生产方式?答:劳动工具的落后,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

那么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在开始出现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2、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就考古材料所知,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过春秋战国时代的铁器工具,可见当时使用铁器的区域非常广阔。

另外考古资料还证明,特别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也很多,有犁、铧、锄、铲、镰等。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未涉及农村商品交换和市场繁荣,因此排除A项。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排除B项。

材料无法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从《田家》“妇织”“ 登垅”等信息可知是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符合小农经济的特征,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2.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答案】C【解析】由于天灾、战乱、苛政、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土地兼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不符,排除;B、D在题干中都未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所以选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3.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C.精耕细作、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经济组织·小农经济、集体经济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与过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的变化: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过去: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

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和军功。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对历史的意义

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对历史的意义

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对历史的意义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们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牛耕使得农民可以更加轻松地耕种土地,提高耕种速度和耕种质量。

而铁农具的出现,则使得农民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垦土地,挖掘水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些技术革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土地私有化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在战争中获胜,各个诸侯国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其中,土地私有化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而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则为这些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随着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农民逐渐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变。

因此,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再次,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制度下,农民需要向地主交租,而地主则需要向国家交税。

这些都需要货币来完成支付。

因此,随着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也开始流通起来,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最后,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文化繁荣为中国后来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随着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些技术革新在不同地区之间传播开来,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总之,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土地私有化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12月整理)

七年级历史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12月整理)
2023
《七年级历史铁器牛耕引 发的社会变革1(12月整理)

目录
• 铁器和牛耕的发明 • 铁器牛耕对社会的影响 •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 铁器牛耕的历史意义
01
铁器和牛耕的发明
铁器的发明
1 2
铁器出现的时间
铁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但 具体发明时间不详。
铁器的优点
铁器比青铜器更坚硬、耐用,更适合用于生产 工具和武器。
思想文化的变革
总结词
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
详细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思想流派之间互相争鸣,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然而,随着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术独尊的局面 逐渐形成。这一变革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铁器牛耕的历史意义
土地面积增加
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普及,农民能够开垦更多的荒地和山地,使土地面积大大 增加。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阶级分化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社会阶级开始分化,富人和贫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秩序动荡
由于土地制度的改变和社会阶级的分化,社会秩序开始出现动荡,各种社会矛盾 和冲突不断加剧。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重要的农业技术之一。
02
铁器牛耕对社会的影响
对生产力的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增加,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促进生产力分工
铁器和牛耕的普及,使农民能够进行更精细的劳动分工,从 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
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土地制度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开 始出现,土地所有制逐渐向私有制转变。

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奖励生产
提高农民积极性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军功
士兵英勇作战
国富 兵强
建立县制 统一度量衡.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加强中央集权
二、商鞅变法:
4、影响(作用):
• ①变法使秦国___富__强___起来,国__力__大增。
• ②为以后____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兼并六国
秦孝公死,秦惠王继位,他在旧贵 族的挑拨下将商鞅车裂而死

战国初期,秦国偏处西边, 国小力弱,不受各国重视。
楚燕韩赵魏秦
秦孝公即志,在魏 国不受重用,决 定到秦国。
秦孝公被商鞅的见解打动,决定重用他, 实行变法
商鞅 秦孝公
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
立木取信
商鞅为了建立秦人对 变法的信心,故意在 南城门放了一条三丈 高的木头,发通告说 :“把这木头抬到北 城门可得五十两金子 。”有人真的把木头 抬到北门,商鞅真的 把五十两金子赏給他。
是成功了。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商鞅变法后,秦国脫颖而出!变法成功
12 10 8 6 4 2 0
齐楚燕韩赵魏秦
分组讨论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 取得成功?
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 欢迎,
还有商鞅本人的决心,加上改 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商鞅变法:
5、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的潮流; 我们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怕牺牲
二、商鞅变法:
• 1、时间:__战__国_____时期(公元前 356年秦,孝________公时期)
• 2、目的:_____富_国__强__兵________
二、商鞅变法:
3、主要内容: • ①编制户口,_加__强__刑__法___; • ②奖励__生__产__;(免徭役) • ③奖励__军__功__;(封爵、赐宅、授田) • ④承认_土__地__私__有__(;产生封建关系) • ⑤推行__县__制__;(影响最深远) • ⑥统一__度__量__衡__(。秦始皇)

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影响
春秋时期,我国开场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开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使土地利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场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开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进步。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

铁制农具在春秋时出现。

春秋晚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原因是诸侯道国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国,自己统一天下。

从而大力开展农业经济。

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消费开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这使得诸侯国变得强大,不再像周王朝进贡内,从而导致周朝经济下降,周天子权威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实力变得强大,为了争夺霸权,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此外,由于铁农具的推广,各国的农业带动经济开展,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
争做霸主。

形势动乱不安、战乱频发、民不聊生。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含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含答案(4)

【易错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试题含答案(4)一、选择题1.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

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从来没有中断的文明是A.B.C.D.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3.战国七雄中,处于长江流域的是()A.燕国B.齐国C.秦国D.楚国4.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都江堰的修建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战争的纷繁D.诸侯争霸5.“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B.战国C.西周D.商朝6.“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这一故事所诠释的哲学观点最早出现于( )A.《道德经》B.《论语》C.《诗经》D.《春秋》7.在分封制的作用下,新封的诸侯带领人们迁徙到未开垦的地区,这使得人口由文明中心地区扩展到各地,使蛮荒地区得到开发。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A.提供官职,笼络人心B.分割土地,提高产量C.传播文化,扩大领土D.产生贵族,形成等级8.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9.梁启超认为,“周朝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它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 )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禅让制10.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其中,最原始的造字法、约占40%甲骨文数量的是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字A.象形、形声B.指事、会意C.假借、形声D.象形、假借11.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A.商B.秦C.夏D.周1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13.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14.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A.三家分晋B.田氏代齐C.晋楚争霸D.战国七雄15.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中的铁农具最早出现的时间是A.西周时期B.商朝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1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农具和牛耕导致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说质疑[内容提要]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观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瓦解。

本文认为,在井田制开始瓦解之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在井田制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数量极少,不能形成社会性的生产力,当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开始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时,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已基本结束。

从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木农具,并无本质的变化。

而且,在功能上,石木农具和铁农具一样,同样具有个体劳动能力。

因此,不管从时间还是功能上,铁农具和牛耕都不可能是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

[关键词]春秋战国;土地制度;铁农具;牛耕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长期以来,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说法,那就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这一说法因被大、中学的教材采用而深入人心。

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在史实和逻辑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故撰此文,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春秋战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春秋战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井田制变为授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主要的土地制度,是古代公社土地所有制的残余。

《小雅·大田》:“渰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孟子·腾文公上》:“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周礼·遂人》有“十夫有沟”,《匠人》有“九夫为井”。

分别有八家、九家、十家为一井的。

这样整齐划一的布局显然具有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但“公田”、“私田”的划分并非主观臆想,因为建立在古代公社废墟上的国家残存有公社及其所有制,是中外古代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②公田由全体成员合力助耕,收获物归公,用于上缴国家赋税和公共开支,私田归个体家庭耕种,收获物归自己。

③井田制实行古代公社换土易居的制度。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分为三品:上田一岁一垦,中田二岁一垦,下田三岁一垦;肥饶不得独乐,墝埆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主易居,财均力平”。

张晏曰:“周制三年一易,以同美恶。

”孟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

”④换土易居的目的是调剂肥境,达到财均力平。

这使得个体家庭对土地的使用具有不稳定和短期的特点。

井田上的劳动者是有血缘联系的家族公社成员。

《诗·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郑笺云:“百室,一族也。

……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

百室者,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

”《逸周书·大聚》:“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发令以国为邑,以邑为乡,以乡为闾,祸灾相卹,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间立教,以威为长;合旅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助,兴弹相庸,耦耕俱耘,男女有婚,坟墓相连,民乃有亲,六畜有群,室屋既定,民乃归之。

”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认为,“旅”当为“族”,“合旅同亲”应是“合族同亲”。

《礼记·大传》说:“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

”可见,这种互助互爱的尊尊、亲亲(孝悌)关系正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内在特征。

家族公社(宗族)是作为实体存在的,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个体家庭淹没在家族公社(宗族)中,尚未从家族公社中独立出来。

西周土地制度是国有制,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第次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礼记·礼运》:“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周王对所授封土有予夺之权。

《孟子·告子下》说天子对诸侯有改封的权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各级贵族对占有的土地既不能买卖,也不能私相授予,这就是《礼记·王制》所说的“田里不鬻”。

西周的土地国有制是以承认家族公社对土地的实际占有为前提的。

土地原来属于家族公社的财产,统治者征服这些宗族后,土地所有权被统治者剥夺,但家族公社对土地仍然具有长期而稳定的占有权。

井田制崩溃后的土地制度,即战国土地制度,曾长期被认为是私有制。

⑤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战国实行授田制的观点已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

⑥云梦秦简《魏户律》:“二十五年闰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相邦:民或弃邑居野,人人孤寡,缴入妇女,非邦之故也。

自今以来,叚(假)门逆吕(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予)田宅。

”⑦《吕氏春秋·乐成》:“魏氏行田百亩,邺独二百,是田恶也。

”云梦秦简《田律》:“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两石。

”⑧“今利其田宅,复之三世”⑨“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侍一役,此地不任也。

”⑩“州、乡以次受(授)田于野。

”⑾《苟子·大略》:“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这些史料说明,授田制是当时普遍施行的土地制度。

战国授田制是以个体家庭为对象授田的国家所有制。

战国授田制下,虽然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但个体家庭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作为独立的主体,与国家发生关系,国家与农户在土地上形成对接。

这样,原来淹没在宗族共同体中的个体家庭独立出来,宗族共同体崩溃。

二、铁农具和牛耕不是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铁农具和牛耕为什么会导致井田制瓦解和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确立呢?主要有这样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井田是指公田,即公家授予臣下的田,不能买卖,要交纳一定赋税,私田是私自开垦的田,是真正的私有财产,在开始是不纳税的;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田越来越多,最终超过公田,因而私门也就富于公家,形成上下相克的局面。

公家为了增加收入,终于被迫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区别而一律征税,这样就承认臣下所享有的公田成为他们的合法私有,而他们所私有的黑田也不能自由漏税了,这便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坏,也导致了奴隶制的灭亡。

⑿此种解释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关于“公田”和“私田”的解释缺乏客观依据,是不能成立的,而且存在诸多相互矛盾之处。

对此,很多学者已作了论述,兹不赘述。

⒀其次,即使这种观点对“公田”和“私田”的解释是正确的,也存在解释方法的问题。

铁农具固然可以大量开垦荒地,木石农具同样可以,公田(此种解释所说的公家之田)在开垦前无疑也是荒地,就是由木石农具开垦的,因此,以开垦荒地来解释铁器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产力作用,没有多大说服力。

而事实上,战国早期铁农具数量很少,器类较简单,多小型器。

⒁很难想象这极为有限的小型铁农具能导致荒地的大量开垦。

最后,这种观点强调,私田(此种解释所说的黑田)的亩积超过公田,因而私家的财富逐渐超过公家,下层便逐级超尅上层;⒂其意思是当私田超过公田时,私田收入也就超过公田,私家财富由原来主要依靠公田变为依靠私田。

实际上,从土壤学来说,荒地开垦后并不能变成耕地,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耕土熟化都是非常复杂的长期过程。

所谓“土壤熟化”,就是土地开垦后所具有的肥力,必须经过长期人工培育,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才能变为可耕地。

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之和,不经过人工熟化过程,单纯依靠自然肥力,土壤远远不能达到农作物获得较高产量的要求的。

⒃私田垦辟后,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的,而成为熟土的公田,即使纳税后,其产量也应远远超过私田,因此,私田超过公田,并不导致私田收入超过公田,也并不具有导致井田制度崩溃的重大意义。

可见,这种解释所依据的“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不仅是不能成立的,而且基于其上的解释方法也是矛盾重重。

第二种解释:西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仍是木、石、蚌器,使用这种农具,个体家庭的独立耕作还不可能,与之相适用的劳动组织形式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个体家庭方具有独立耕作能力,于是集体耕作为个体家庭的独立耕作所代替。

⒄对于这种解释所说的西周实行集体耕作制度,是否正确,暂置不论。

这种解释之所以把铁农具作为井田制到授田制变革的动力,是认为铁农具具有个体生产能力,而木石农具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实际是一种误解。

我们知道,战国晚期,铁农具逐渐增多,但木石农具仍在使用,1955年在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的赵国晚期遗址中,铁农具占全部铁、石、骨、蚌工具的65%,⒅即石骨蚌农具仍占35%(如果考虑因腐烂而无法发现的木质农具,非铁农具的比例还会更高)。

显然,战国晚期,大量的仍然使用木石农具的个体小农是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

即使至西汉,铁农具也没有完全取代木石农具,木石质农具农业生产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盐铁论·水旱》曰:“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

”南方一些地方,木石农具的广泛使用甚至延续到魏晋南北朝以后。

⒆这些事实说明,铁农具尽管是一种更为进步的生产工具,但就个体劳动能力这一点来说,使用铁农具与使用木石农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可见,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个体家庭才具有独立耕作能力的观点不符合实际。

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作为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原因的解释,是难以成立的。

事实上,从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战国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在距今8000—7000年的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早期文化时期,农业已经是主要的生产部门。

在遗址中发现有石锛、石斧、石铲、石锄、石镰、石刀、骨铲、骨刀、蚌铲、蚌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还有石磨盘和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农具以磨制为主,制作精致,种类配套齐全。

石斧在当时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砍伐树木,开辟耕地,石铲用于翻土播种,石刀、石镰用于收割,磨盘和磨棒用于加工粮食。

从耕地的开垦,作物的种植、收割,到收获物的加工等主要工具已经具备。

其后的仰韶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几乎没有超出裴李岗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种类,只是制作上有所改进,形式上有所变化。

甚至河南龙山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的也还是这几种。

⒇二里头文化使用的仍然是石、木、骨、蚌的工具,其中以石器为最多,骨蚌器次之,也有木器。

从样式上看,这些农业工具,如扁平石铲、凹刃石镰以及穿孔石刀等,与龙山文化相比并无多大区别。

[2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程度,但器皿多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等,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则极少。

[22]这与处在青铜时代的世界各国都普遍缺乏青铜农具的情况非常相似。

而且,大多数青铜农具是出土于贵族墓葬中的,青铜农具作为随葬品,葬于并不实际使用它的贵族的墓中,是葬制的需要,抑或统治者“籍田”时的象征物,尚需进一步研究,但不是用于农业生产则是显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