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3+3 数控技术专业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前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
课内学时(学分):72学时(学分)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和选择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能力,初步获得正确管理、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具有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机构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5.具有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1.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实验。
2.能正确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测绘有关形状、尺寸,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正确的结论。
3.具有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组成、特点和应用 场景。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分 析方法,能够绘制运动曲线图。
平面连杆机构的力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方法,能够计 算各构件的受力情况。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能够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机构设计。
螺纹连接结构设计
了解螺纹连接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 够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螺纹连接结构。
键连接设计
键连接类型与特点
了解常见键连接类型(如平键连接、半圆键连接、楔键连接等) 及其特点,掌握各类型键连接的适用场合。
键的选择与强度计算
熟悉常用键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键,并 掌握键连接的强度计算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 常用机构设计 • 传动系统设计 • 轴系零部件设计 • 连接与紧固件设计 • 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课程背景与意义
机械设计是制造业的基础,对于 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
要意义。
了解销孔的加工方法和装配要求,能够正确加工和装配销连接。
07
课程设计与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任务书解读与选题指导
解读任务书
详细解读课程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要求 和限制条件。
选题指导
提供选题建议,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兴趣和专 业方向的课题。
课题分析
帮助学生分析课题,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实施 计划。
0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机械设计基本概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
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授课计划
《机械设计基础》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2. 了解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3.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第一节机械的组成和功能第二节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第三节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第一节课堂讲授第二节课堂互动第三节小组讨论: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第二章机构和机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机构和机器的概念第二节机构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机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计算第一节课堂讲授第二节课堂互动与答疑第三节案例分析:机构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三章常用机构和零部件第一节连杆机构第二节凸轮机构第三节齿轮机构第四节轴承和轴第五节联轴器和离合器第一节课堂讲授与演示第二节实验:常见机构和零部件的观察与使用第三节小组讨论:不同类型机构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第四章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技术第一节优化设计方法第二节有限元分析方法第三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第四节机械系统动态设计简介第五章实践环节与课程设计第一节实践环节的意义和要求第二节课程设计的任务和步骤第三节课程设计案例:减速器的设计第四节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教师指导与点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机械零部件和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结合实例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 教师指导与点评学生的课程设计,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占20%;2.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表现等,占20%;3. 期末考试:试卷考核,占6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人才需要的关键岗位, 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普通机床操作工及相应的调整工、工艺员、制图员、基础零部件装配工等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结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对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通用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有一定了解;同时具备查阅标准手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能力。
从而满足本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基础知识的需要。
3.课程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注重能力的培养、贯彻加强基础、重技术应用及前后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注重内容的典型性、针对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专业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4.知识目标(1)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和一般设计方法;(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5.能力目标(1)能够对各类常见机构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进行基本分析;(2)具有机械设计所需的数据处理及计算、绘图、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3)初步具有分析和处理机械一般问题的能力;(4)初步具有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定的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3)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主要是《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学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学标准一、引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对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3. 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应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绘图与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3. 机械元件的设计与选择;4. 机械零部件的装配与拆卸;5. 设备运动学和机构设计;6. 机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7.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用和工艺控制;8. 机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2. 实施项目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解;3. 开展设计竞赛和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交流,培养其表达与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和设计项目等;2. 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评价结果以百分制为基础,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学习进展情况。
六、教材选用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用规范、系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推荐教材:1. 《机械设计基础教程》2. 《机械设计导论》3. 《机械设计基础》七、教学资源1. 教学实验室:提供相关机械设计软件和实验设备,用于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训练;2. 教学资料:提供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和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和参考;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
八、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应由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间需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024版年度《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大纲
2024/2/2
6
02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
2024/2/2
7
功能原理
实现预期功能
机械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产品能够 实现预期的功能,满足使用需求。
能量转换与传递
机械系统通常涉及能量的转换与传递, 如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或将力从一
个部件传递到另一个部件。
运动与力的传递
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运动与力的传递, 确保各部件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运动
载荷大小和性质
轻载荷可选用球轴承,重载荷应选用滚子轴承或滑动轴承。
2024/2/2
转速
高转速应选用球轴承或高精度滚子轴承,低转速可选用 滑动轴承。
刚性要求
对轴承刚性要求高的场合,应选用滚子轴承或滑动轴承。
调心性能
对轴的挠曲变形或轴承座孔不同心时,应选用调心性能 好的轴承。
23
轴系结构设计方法
2024/2/2
2024/2/2
13
零件结构设计原则
满足使用要求
保证零件在预定工作条件下正常工作,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工艺性良好
便于零件的制造和加工,降低生产成本。
经济性合理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零件的制造成本。
美观大方
零件外形应美观大方,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2024/2/2
14
零件强度与刚度计算
2024/2/2
28
销连接设计
销的类型选择
销的尺寸确定
销连接的强度校核
销孔的加工要求
根据使用环境和负载要求, 选择合适的销类型,如圆柱
销、圆锥销等。
根据连接件的尺寸和负载要 求,确定合适的销的直径和
长度。
为保证销连接的可靠性,需 要对销连接的强度进行校核, 包括剪切强度和挤压强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具体内容包括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难点: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齿轮模型、蜗轮模型、链条和皮带等;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汽车的传动系统,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在实际中的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3. 例题讲解:分析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模型的组装和传动比的实验;7.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齿轮传动和一道蜗轮传动的计算题目;8.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机械传动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齿轮传动:基本原理: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齿轮的形状和啮合方式;传动比:齿轮的齿数比。
蜗轮传动:基本原理:蜗轮的蜗杆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蜗轮的形状和蜗杆的形状;传动比:蜗轮的齿数比。
链传动:基本原理:链条的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链条的方式和链条的强度;传动比:链轮的齿数比。
皮带传动:基本原理:皮带的摩擦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皮带的材质和皮带的宽度;传动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比。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2. 题目二:计算一组蜗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3. 题目三:计算一组链传动的传动比。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综合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
2、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3、掌握常用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4、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任务。
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2、用相对运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2、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计算。
2、机械的自锁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1、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和实验。
2、平面机构的平衡。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1、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
3、机械零件的耐磨性。
4、机械制造常用材料及其选择。
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
(八)连接1、螺纹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计划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计划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总学时:_____4、课程学分: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熟悉常用机械传动(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方法。
(3)了解轴系零部件(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的结构、设计和选用原则。
(4)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能够对简单的机械系统进行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2)能够进行常用机械传动和轴系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和选型。
(3)能够绘制简单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
(4)具备一定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机械设计概论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讲解平面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类型、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阐述速度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4、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介绍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的计算方法、驱动力和阻力的确定、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5、机械传动(1)带传动包括带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弹性滑动与打滑现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二、课程定位1.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2.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1.认识《机械设计基础及课程设计》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辅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
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 学生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
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
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 给予解答和指导,确保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以便互相学习和交流。
根据机械零件的特殊要求,选 择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
陶瓷等。
复合材料
根据机械零件的综合性能要求, 选择复合材料,如金属基复合
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材料选择原则
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工艺性能 良好、经济性合理和环境友好。
03 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轴承与轴的设计
轴承类型与选择
了解各种轴承类型、特点及应用 场景,掌握轴承选择方法。
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学 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进行课程设计答辩 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就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 计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答辩,以便进一步检验学生的设 计能力和水平。
课程设计总结与反思
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步骤等方面的总结, 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学生未来学习方向建议
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理论 建议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相关的 理论知识,掌握更加扎实的设计基础。
关注机械设计前沿技术 建议学生关注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技 术和发展趋势,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
态度。
拓展现代设计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 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设计 能力和水平。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 96学时课程类型理论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执笔人李迎春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的主修课程,为理论课程。
学生应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当今发展潮流的、广泛应用的、基于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本书包含三大部分: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
为今后认识机械及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设计思路通过对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等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能独立地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分析实际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控制理论,同时强化动态的、系统的思想方法。
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知识目标1、常用机构概述2、平面连杆机构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5、带传动6、圆柱齿轮传动7.圆锥齿轮传动8、蜗杆传动9、定轴轮系10、链传动11、联接12、轴13、轴承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2.2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能够自觉按规程操作2.具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能够自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3.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主动适应团队工作要求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6.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3.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所示。
每课简要内容时数1、常用机构概述2、平面连杆机构963、凸轮机构4、间歇运动机构5、带传动6、圆柱齿轮传动7.圆锥齿轮传动8、蜗杆传动9、定轴轮系10、链传动11、联接12、轴13、轴承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4.实施建议4.1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条件: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能够对学生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特点,了解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机械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构运动学、机械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机构运动学、动力学、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润滑密封等方面的知识。
2. 了解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传动件、支承件、控制件等。
3. 具备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工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计方案,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构运动学:介绍机构的基本概念、运动学公式、运动副类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
2. 机械动力学:讲解机械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受迫振动、冲击、功率平衡等概念和方法。
3. 机械原理:阐述各种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及设计方法,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4. 机械零件:介绍各种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适用场合及选配方法,如联接件(螺栓、螺母、销钉)、传动件(带、链、齿轮、蜗杆)、支承件(轴承)、控制件(弹簧)等。
5.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教学要求
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绪论
1.1 机器及其基本组成
1.2 本课程的内容、地位及学习方法
1.3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过程
1.4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第2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2.1 平面机构组成及运动副
2.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2.3 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基本要求: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第3章平面连杆机构
3.1 铰链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曲柄存在条件
3.2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型式
3.3 平面四杆机构的传动特性
3.4 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3.5 解析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3.6 多杆机构简介与机构创新
基本要求: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
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了解多杆机构与机构创新。
第4章凸轮机构
4.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4.2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4.3 图解法绘制盘形凸轮轮廓
4.4 解析法绘制盘形凸轮轮廓简介
4.5 凸轮机构设计基本尺寸的确定
4.6 凸轮机构的结构设计
基本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第5章间歇运动机构
5.1 棘轮机构
5.2 槽轮机构
5.3 其他间歇机构简介
基本要求: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第6章.螺纹联结与螺旋传动
6.1 螺纹的形成、主要参数与分类
6.2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
6.3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螺纹联接件
6.4 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6.5 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6.6 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和许用应力
6.7 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6.8螺旋传动
基本要求: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第7章.带传动
7.1 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7.2 普通V带及V带轮
7.3 带传动工作能力分析
7.4 普通V带传动设计计算
7.5 窄V带传动
7.6 同步带传动
7.7 V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
基本要求: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
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第8章链传动
8.1 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8.2 链和链轮
8.3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8.4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
8.5 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基本要求: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第9章齿轮传动
9.1 齿轮的特点和类型
9.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9.3 渐开线及其特性
9.4 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及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尺寸计算
9.5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弦齿厚及公法线长度
9.6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9.7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和根切现象
9.8 变位齿轮传动简介
9.9 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9.10 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
9.11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
9.12 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9.13 直齿锥齿轮传动
9.14 其它齿轮传动简介
9.15齿轮的结构设计及润滑
本章小结
思考题及练习题
课堂讨论题指导
基本要求: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第10章蜗杆传动
10.1 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10.2 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10.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10.4 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
10.5 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淮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第11章齿轮系
11.1 齿轮系及其分类
11.2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11.3 行星齿轮系传动比计算
11.4 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11.5 齿轮系的应用
11.6谐波齿轮传动简介
11.7 摆线针轮传动简介
11.8 减速器
11.9 无级变速器
基本要求: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
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
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
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第12章轴与轮毂联结
12.1 轴的分类
12.2 轴的结构设计
12.3 轴的材料及选择
12.4 轴的设计与计算
12.5 轴毂联结
第13章轴承
13.1 轴承的功用和类型
13.2 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及特点
13.3 滚动轴承的代号
13.4 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13.5 滚动轴承的尺寸选择及寿命计算
13.6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13.7 滑动轴承
13.8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基本要求: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第14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14.1 联轴器
14.2 离合器
14.3 制动器
14.4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选择和维护
基本要求: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第15章回转体的平衡和机器的调速
15.1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分类
15.2 回转体的静平衡
15.3 回转体的动平衡计算
15.4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
基本要求: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
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