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与西方绘画出现焦点透视的分析

合集下载

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之比较

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之比较

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之比较作者:胡榕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2年第11期摘要: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珍贵艺术遗存,而敦煌壁画更是精美绝伦,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历经十六国和北魏时期、西魏时期、北周时期、唐代、五代及北宋初期,一直不断变化、发展。

而唐代更是莫高窟壁画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

然而世界本是一个整体,在唐代我们莫高窟壁画流光溢彩的同时,西方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和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的异同,对两者在艺术语言上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教堂镶嵌壁画;比较一、题材与内容石窟寺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的产物,莫高窟也不例外。

因此,其壁画描绘的都是与佛教相关的事物。

到了唐代,以故事画和经变画为主要题材内容。

将佛经内容变为艺术形象,让人们从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中了解佛教教义,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信仰。

唐代经变画规模宏伟,几乎一进洞窟,除一面是塑像外其余三壁都是巨幅绘画,画中人物众多,场景华丽辉煌,色彩绚丽。

这种通壁大画的出现是唐代敦煌壁画的重要特色。

另一方面,唐代绘画全面发展,给壁画的绘制提出了最广泛的题材要求与功能要求。

随着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几乎一切题材都成为壁画要描绘的对象。

在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常穿插许多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如一些日常劳作场面,都很具有现实的生活气息。

而与此同时的西方,正兴起的是基督教浪潮。

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教堂拔地而起,教堂壁画于是也应运而生。

绘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受到宗教思想的束缚,发展也较为缓慢。

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以圣经教义、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事迹为题材。

画面色彩鲜艳,赋予装饰性特征,人物形象具有观念化倾向,造型艺术的目的于在图解《圣经》的教义,强调耶稣的神性。

耶稣、圣母在这个时期的教堂壁画中最为常见,或是把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

这与莫高窟唐代壁画是相似的,都是图解其宗教教义。

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

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第一篇: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中西方古代壁画赏析1、古埃及壁画的绘画法则,及其主要的壁画技法绘画法则:正面律、大小人物关系等正面律:指表现人物时,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运用以上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

壁画技法:干壁画、浅浮雕(凹雕、凸雕)的内容干壁画:是壁画的一种类型,主要指在已经干透的壁面上用混合颜料绘制而成的壁画。

一般是先要把墙面磨得很平,然后刷上一层石灰浆,干燥后再在上面作画。

因为壁面是干的,一般画面不变形,相对比较简单。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

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

凹雕:是把人物或图案刻于石头或硬物上,凹雕的图案部分是被挖空的。

当把凹雕用力压向相对柔软的材料上,就会出现图案的浮雕。

2、古希腊罗马时期壁画的主要内容题材,及其艺术上的重要成就主要题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和诸神、战争重要成就:深入研究人体的比例和结构,光影与空间的关系,科学理性地模仿客观世界,从此再现真实(写实)成为西方造型艺术体系至高无上的创作目的。

3、敦煌壁画各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中西方艺术融合在敦煌壁画中的表现艺术风格特点:① 早期壁画(南北朝时期)色调热烈浓重,线条淳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② 中期壁画(隋唐时期)唐代是敦煌壁画的全盛期,壁画内容丰富,结构谨严,色彩华丽,造型优美。

在形象塑造上,更加具体而接近与现实中的各阶层人物,因而也就更加世俗化,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受。

③ 后期壁画(宋元时期)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是公式化。

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榆林窟025窟主室北壁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漆景影(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摘要: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到元代发展了近千年,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本文简要阐述了佛教文化和唐代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并从敦煌壁画自身的色彩表现、笔法语言、山式造型以及装饰性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唐代博物致知Knowledge and Science一、佛教对敦煌壁画的影响秦以前的中国文化体系基本上是在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

汉代张骞通往西域,打破了这种局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最具影响力、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莫过于佛教文化。

这种完全陌生且独立的思想,无疑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撼动。

但由于中国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佛教几乎从传入中国之初就立刻开始了“中国化”。

王子年《拾遗记》云:“烈裔,赛霄国人,善画,始皇元年献之,含丹青以漱地,即成植魅及诡怪群物之象。

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方寸之内,画以四读、五岳、列国之图。

”这是最早关于中外美术交流的记载。

汉以前,中国绘画是独立发展的,印度的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貌。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佛教于一世纪传入中国,六朝时期普及。

六朝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变革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佛教文化的传入所带来的绘画题材、表现技法、美学观念等,使本土传统思想发生了转变。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印度、西域的佛画样式,它们都对中国本土绘画产生了影响。

中国本土画家在吸收外来样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同化外来样式,最终使中国的佛教绘画样式有别于外来样式。

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表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非常强的。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远早于一世纪,但其中影响最为巨大、意义非凡的当属佛教文化。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摘要】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

本文将从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入手,探讨其中的艺术创造和美感形式。

在线条运用方面,敦煌壁画的线条流畅而有力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色彩运用方面,敦煌壁画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造型表现中,敦煌壁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生动表现,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构图手法方面,敦煌壁画运用对称、层次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动态美感。

通过意象表达,敦煌壁画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的美感形式既传承了传统,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们感受到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敦煌壁画、艺术创造、美感形式、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线条运用、色彩运用、造型表现、构图手法、意象表达、艺术价值、影响、总结。

1. 引言1.1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品,它起源于唐代,盛于宋元时期。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前后,当时敦煌莫高窟是佛教活动的中心。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因此壁画上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种文化的融合。

这些壁画中既有佛教题材,也有道教、儒家和民间传说等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

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不仅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缩影,更是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借鉴其创作手法和美学观念,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启示。

1.2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壁画在表现形式上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敦煌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性地区,壁画作为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在敦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壁画中经常出现诸如佛、菩萨、罗汉等宗教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敦煌壁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散点透视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

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性。

散点透视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

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

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

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

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

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

中西方绘画语言所表现的“有意味的形式”

中西方绘画语言所表现的“有意味的形式”

一、线条是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一)线条是中国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无线者非画也。

”中国绘画使用线条来表现目标对象的形态学特性,利用各种厚度、粗细和线条的紧张感来表现节奏的变化,并使用分散的、高密度的、虚拟的实线来展示图像独特的魅力。

这种有生命力的线条不仅描绘了客观对象的轮廓,还流露出画家的真实情感。

例如,在形成客观对象时,画家为了区别人物线条的脸部和衣服,采用了粗细、疏密、虚实不同的线条,使脸部线条看起来纤细与轻薄,衣服线条看起来厚重与均匀。

一张一弛,松紧交织,线与线之间的自然流动以及衔接呼应增加了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图1、2)。

(二)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重要体现初期线描主要用于草图,起到对客观对象再现、概括轮廓的作用。

因此,线条在西洋绘画中不是艺术的主要形态,而是一种辅助工具,用来概括客观对象的轮廓。

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西洋绘画中线条的运用随着艺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进而演变出线性结构的各种表现形式。

古希腊人认为“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是一种再现、再创造自然的重要表现手段。

19世纪以前,画家特别注重对人物脸部特征的详细描绘,通过小笔触抓住五官的主要特征。

直到凡·高出现,线条才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出来,他的作品《星月夜》中运用了各种各样斑斓的线条,弯曲的长线和破碎的短线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同时从线条的变化中也可以体会到凡·高当时作画的心境和感受(图3)。

二、色彩协调是画作成功的关键(一)墨色是中国绘画最传统的颜色中国画讲究整幅画面主客观的和谐统一,画家把观察到的实际景物的颜色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主观处理”,不讲究色彩的真实性,而是利用色彩的融合进而表达画面的意境。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

中国画墨分五色,根据书画同源的理论以墨代色、以画言志,使中国的绘画具有一种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的形式。

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摘要】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绘画技法方面,敦煌壁画采用了独特的线条描绘和细腻的表现技巧,体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在色彩运用方面,敦煌壁画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组合,让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敦煌壁画的题材和内容多样,既有宗教题材,也有日常生活和历史题材,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敦煌壁画的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象征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魅力和独特风采。

【关键词】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绘画技法、色彩运用、题材和内容、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瑰宝1. 引言1.1 敦煌壁画简介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

敦煌,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敦煌壁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敦煌壁画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精湛的绘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包括了对人物、动植物、风景等形象的生动描绘,以及对佛教故事、历史事件等题材的深刻表现。

敦煌壁画在色彩运用上更是独具匠心,通过繁复的色彩组合和精细的细节描绘,展现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

敦煌壁画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性,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璀璨辉煌。

2. 正文2.1 绘画技法的独特性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线条运用的技巧。

敦煌壁画画家在线条运用上非常巧妙,线条流畅而有力,通过精细的勾勒和描绘,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线条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勾勒轮廓,更多的是在线条中表达情感和意境,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研究

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研究

构图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画家为了彰显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蕴含的效果,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的人物关系的处理,将局部形象构成整体。

在整个过程中,几何透视、视觉透视、晕光处理以及焦点透视等透视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逐步在文化演变中衍生出散点透视的特点,而西方绘画则在自身文化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表现形式。

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源自于中西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

文章就此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两种绘画的透视差异分析了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绘画差异的形成原因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西传统绘画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地域环境各异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于大陆,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内陆,拥有宽阔的陆地资源。

中国文化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包含隐喻的内涵,主张含蓄的意境美,这就大大增加了其中的神秘感。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艺术富有抒情的含义,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弱化外观为主,同时烘托理想与情操,体现文化修养。

西方临近海洋,海岛之间往往是广袤的大海,西方的文化也大多发源于海洋文明,零星分布的岛屿加剧了人们的距离感。

相隔较远的岛屿会使居民生活不方便,唯有借助交通工具方可进行日常的交往,这种环境就形成了依赖并且包容的文化本质,所以西方文化相比于中国文化较为开放,更能够融合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对抗融合的过程中,个性的扩张塑造了文化的本源。

就此而言,西方文化大多是明喻的,在整体上注重空间表现,关注细节的刻画,强调局部的美感与色彩的变化。

(二)发展进程的差异中国艺术的诞生,大概始于旧石器时代。

地球上的生物不断进化,在原始社会出现了人类的祖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人类经验的逐渐增长,于是在改进实物的过程中,艺术就不知不觉地诞生了。

之后,青铜器、陶器的出现更让绘画的范畴得到扩展,从当初单一的记事功能中脱离出来,成为人们欣赏美的一部分。

但客观地说,虽然从美术朦胧的诞生期到此期间极为漫长,绘画形式却并未取得快速发展,依然是符号般的绘画。

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研究

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研究

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研究作者:安迪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10期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文章就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了中西传统绘画的区别。

关键词:焦点透视;传统绘画;差异构图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画家为了彰显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及蕴含的效果,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的人物关系的处理,将局部形象构成整体。

在整个过程中,几何透视、视觉透视、晕光处理以及焦点透视等透视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逐步在文化演变中衍生出散点透视的特点,而西方绘画则在自身文化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表现形式。

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源自于中西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

文章就此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两种绘画的透视差异分析了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绘画差异的形成原因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西传统绘画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地域环境各异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于大陆,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内陆,拥有宽阔的陆地资源。

中国文化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包含隐喻的内涵,主张含蓄的意境美,这就大大增加了其中的神秘感。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艺术富有抒情的含义,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弱化外观为主,同时烘托理想与情操,体现文化修养。

西方临近海洋,海岛之间往往是广袤的大海,西方的文化也大多发源于海洋文明,零星分布的岛屿加剧了人们的距离感。

相隔较远的岛屿会使居民生活不方便,唯有借助交通工具方可进行日常的交往,这种环境就形成了依赖并且包容的文化本质,所以西方文化相比于中国文化较为开放,更能够融合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对抗融合的过程中,个性的扩张塑造了文化的本源。

就此而言,西方文化大多是明喻的,在整体上注重空间表现,关注细节的刻画,强调局部的美感与色彩的变化。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作者:荆玉坤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中西美术比较学已经成为中西方艺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作为绘画中最常见的绘画语言一透视法,中西透视法有很大的不同,极有可比性。

通过绘画中透视法的比较,分析成因和发展过程,总结中西方美术的不同之处以及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中西美术;比较学;背景;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34-01当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亚洲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世界历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意义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亚洲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趋势,这一趋势自16世纪以来便加快了步伐。

由东亚向西方的流动目前还没有深入穿透西方的文化。

但是近年来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思想和宗教已开始产生非常强烈的兴趣。

中西绘画透视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空间意识表达上,中国画构图讲究华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讲究“焦点透视”,此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中国画的远近法在本质上既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更不是人们假设出来的散点透视。

我们对中西传统艺术家创作的不同主题的绘画在透视法的比较性解读上,这两种透视方法的差异性应该被解释为直接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对透视法缓慢形成的重要影响。

北宋是中国美术史学的繁荣时期,它在观念表达与历史撰述上出现了新的趋向,其中,画院的建立与方志的成熟,为山水画理论的成熟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两宋时期也是中国画在技法表现上的重要发展时期,特别是传统艺术造型中笔法问题中“线描”和“勾勒填色”的运用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这些都成为北宋出现成熟山水画透视理论的客观条件。

而在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进步和思想活跃的时代,艺术家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旗号,利用历史上已有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形式创造新的艺术风格,既传承了古希腊艺术家采取一个固定视角追求视觉真实的透视法,又通过艺术家的努力探索,面对传统题材,艺术家寻找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表达方式,再次重视观察实际物象及三度空间的表现,其中艺术理论家兼建筑师阿尔贝蒂在《绘画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绘画的“数学”As础即透视的原理,认为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法则可以理性地解释和再现自然,从而奠定了文艺复兴美术科学技法的理论基础。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画家理智客观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敦煌壁画,以唐代最成熟和完美,最能激起一种莫名的心灵颤动

敦煌壁画,以唐代最成熟和完美,最能激起一种莫名的心灵颤动

敦煌壁画,以唐代最成熟和完美,最能激起一种莫名的心灵颤动敦煌壁画,以唐代最成熟和完美,但最能激起一种莫名的心灵颤动的,却似乎还是幼稚的早期作品[①]。

该怎样理解这一审美现象?它是作品本身的特殊魅力所致,还是欣赏者的心理倾向呢?#画学论#应当说,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但以前者为基因。

欣赏者的审美倾向,有偏爱的成分[②],但主要是随着时代而变化了的新的心理特征的作用。

换言之,不是现代欣赏者赋予了早期壁画以魅力。

而是早期壁画原本就蕴藏着魅力,不过被具有新的审美要求的现代欣赏者开掘出了而已。

敦煌壁画是宗教的产物。

它对于相信唯物论的现代人的感染力,主要来自内容还是形式?原则上看,它和非宗教艺术一样,既来自转化为形式的内容,亦来自渗透着内容的形式。

许多敏感于形式的观者(如画家),首先感受的是其有着特别意味的形式,且更多地取鉴于那形式。

于是往往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魅力之来源只在形式而无关乎内容。

实际上,谁也不可能单纯感知形式(或内容),任何欣赏感知都只能是某种综合力的作用和结果。

那么,造成莫名的震撼力的早期敦煌壁画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呢?“崇高的苦难”为了说明敦煌早期壁画的特殊性(这里主要指内容方面),有必要扼要谈谈宗教艺术及其欣赏规律的一般性。

敦煌壁画原属宗教宣传品,是一种艺术形态的“麻醉人民的鸦片”。

那末,今天谁还能被它的内容所感动吗?的确,人们不再相信天国,不再为因果报应的可怕图景战慄了。

但壁画不等于佛经,因果报应的主题也不能包括壁画的全部内容。

壁画中所描绘的关于未来世界的幻象以及走向那幻象的途径,曾经是创作那壁画的唯一目的,而且对于苦难时代渴求苍天解救的人民群众,也确曾产生过巨大的诱惑力。

但今天的观赏者透过佛菩萨的灵光圈所看到的,主要是被宗教目的所歪曲了的古代社会。

其次,宗教教义一经那个时代画师(尤其是民间画师)的心和手的创造而变成壁画艺术,便自觉不自觉地渗入和记录了广大被压迫者的希望和叹息。

神的故事是被扭曲变形的现实人生的故事,凝结于画工笔端的情感不止于宗教情感,即便宗教情感也依旧是现实苦难的回声。

中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之比较.doc

中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之比较.doc

中西方绘画的透视方法之比较内容摘要: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采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

西洋画注重焦点透视,中国画善用散点透视。

关键词: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比较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也叫“定点透视”。

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

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点透视”。

一、焦点透视与《最后的晚餐》焦点透视,也叫定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

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

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

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达芬奇作画构图,所用的是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的原理,是根据人“目”(视点)的高度,看上去便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圆锥体,圆锥体在画面上所截下的图形就是焦点透视图。

在这个圆锥体内的景物,是人眼所能清楚看到的,称为视圈,通过视点的水平面与画面的交线是视平线。

人的眼好比是一架照相机,愈远的东西映在视网膜上的就愈小,极远处消失在树干线上的一点.称为灭点,愈近的东西自然就愈大了。

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这种透视的特点,要严格遵循着视点的限制,视点高时景物都跑到视平线以下去了,形成鸟瞰式的构图。

图像性与图象性:基于“焦点透视”与“以大观小”理论的中西绘画空间美学研究

图像性与图象性:基于“焦点透视”与“以大观小”理论的中西绘画空间美学研究

图像性与图象性:基于“焦点透视”与“以大观小”理论的中西绘画空间美学研究一、引言二、图像性与图象性的概念1. 图像性图像性是指绘画作品所呈现的具象形象的清晰程度和真实感。

在绘画中,图像性主要通过透视、光影、色彩等手法来表现,使得观者可以直观地感知到绘画作品所描绘的对象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

图象性则是指绘画作品所呈现的抽象形象或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度。

图象性主要通过构图、符号、意象等手法来表现,使得观者可以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思考和联想,体验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三、中西绘画空间美学的差异1. 焦点透视与线性透视在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是一种重要的透视技法,通过将焦点放置在画面中心或近中心的位置,使得画面呈现出清晰的近景和模糊的远景,从而加强了视觉效果。

而在中国绘画中,通常采用线性透视,通过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来表现空间深度和距离感。

2. 以大观小与留白在中国绘画中,常常采用“以大观小”的手法,即通过放大近景描绘细微之处,凸显主题的细节并加强情感表达。

而在西方绘画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构图手法,通过留出空白的部分来加强画面的干净利落和平衡美感。

1. 视觉感知的差异在中西绘画中,由于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观者对图像性与图象性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

西方观者更加注重图像性,追求细致与真实;而中国观者更注重图象性,追求意境与情感。

2. 空间美感的共通性尽管中西绘画在空间表现上有所差异,但它们在塑造空间美感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透视、结构等手法来创造视觉上的张力和和谐感。

无论是焦点透视还是线性透视,都是为了达到空间的立体感和深度感;无论是以大观小还是留白,都是为了实现画面的和谐与平衡。

五、结语中西绘画中的图像性与图象性是两种不同的审美特征,它们在空间美学上有着显著的表现差异,但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过对中西绘画空间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追求,以及不同绘画方式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为跨文化艺术交流和对话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张帆(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

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

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

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

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

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

再论敦煌壁画的透视

再论敦煌壁画的透视

作者: 杨雄
出版物刊名: 敦煌研究
页码: 21-30页
主题词: 敦煌壁画;透视画法;中国画;视知觉;视网膜;山水画;汉画像砖;透视方法;张彦远;大小
摘要: <正> 在《论敦煌壁画的透视》一文中,我认为敦煌壁画也即中国画采取的透视方法,是知觉透视。

从视知觉角度而言,知觉透视与再现视网膜映像、再现距离衰落的中心透视不同,它着重反映的是大脑的知觉,主要表现的是连贯性。

那么,知觉透视都有哪一些自己的特点?知觉透视是从哪儿来的?在敦煌壁画中它是怎样不成熟或成熟的以及其原因等,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中心透视最主要的特征,是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绘画中呈近大远小的现像。

从属大小这一要素的其它内容,有形状、位置、穿插、明显度等,而大小则居于统帅地位。

与中心透视相比较,知觉透视的最大的特点不是大小居于首位,相比较而言,居于首位的是。

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912020/01 No.215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内容提要: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处 于核心位置,它对写实绘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建立透视体系伊始,透视法的应用遍布西方绘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分析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透视法;焦点透视;西方绘画文_金智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透视”的词源是拉丁文“Perspcire”,意为“看透”。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聚向焦点”理论,这被认为是透视法理论的树立。

这里说的透视主要是指焦点透视,即缩形透视。

透视学是绘画的舵轮,当代的学院绘画以透视为基础。

说到透视就不得不提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小孔成像技术,即在二维平面上虚构三维空间。

在原理上,人眼的视觉成像与小孔成像非常相似。

焦点透视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门技术。

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催生了印象派及后来的立体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视是装置系统而不是真理。

这也是后来现当代艺术抗拒透视法的原因。

它促进了人们对于之前强烈追求现实主义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探索。

一、透视法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中世纪艺术有了很大的区别。

不同于中世纪的平面图案化的图像,文艺复兴强调现实,强调肉体,艺术也趋向于展现人感受到的世界。

文艺复兴强调现世性,着重于三维空间的暗示。

如果说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还仅仅是对真实的暗示,那么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就开始征服真实了。

据阿尔贝蒂考证,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原理,但未落实于文字。

1435 年,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透视理论,透视法从此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绘画发展。

第一个使用透视法的画家则是马萨乔。

他的绘画并不优雅,脱离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使用了灭点来暗示真实的空间。

贡布里希评论他的湿壁画《圣三位一体》:“这幅壁画揭幕时好像是墙上挖了一个洞穴,不难想象佛罗伦萨人必定会是多么惊愕……它更为真实,更为动人。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摘要: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焦点透视;散点透视;文化背景一、透视法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物体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上引起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透视法是绘画技法的基础理论,是在一定的媒介中对形状进行组织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画家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表现在一个平面的二维画面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已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到两宋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绘画透视理论,北宋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①法理论就是其成熟的标志;而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对透视的研究,到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化的绘画技法。

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即“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指单元式的透视方法,即一个视点、一个视域、一条视平线、一组灭点;“散点透视”是指复元式的透视方法,即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多组灭点。

很多人对“散点透视”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找不到产生散点透视的视点,也找不到体现散点透视的透视框架,在历史文献和画论中更找不到论述散点透视的理论依据②,认为中国画根本没有焦点,其透视观念只能称作“远近法”。

但笔者认为,具体用哪个词汇来描述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透视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散点透视”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绘画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又与“焦点透视”在词义上相对应,因此是合适的,本文仍沿用此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 tr o l . h i e e c ew e h o u e p c ie i h s r a ni g n h ti h a g Dy a t st a i e e t sen w r T e df r n e b t e n te F c sP r e t n t e we t n p i t s a d t a n t e T n n y i h t f r n d s v e n s d v e i ci n e e r s e t ey a o td i h p l ain o o u e p c ie I e D n u n r s o s mu t l iw d r ci n i w dr t sw r e p c i l d p e te a pi t fF c sP r e t . n t u h a g F e c e , l p e ve i t s e o v n c o s v h i e o
a s ei a u . et t n tr h e e
Ke o d : o u e p c ie Mut l n s i g P i t; iw d r cin y W r s F c sP r e t ; l p e Va ihn o ns ve ie t s v i o
从 公元 1 1 。意大 利人勃 鲁 奈勒斯 契第 一 4 5年 次使用 了“ 科学 ” 的透视法—— 焦点 透视法 。马萨乔 从 勃鲁 奈 勒斯 契 用透 视 理 论建 立 起 的教 堂 中得 到 启示, 于公元 12 4 7年创作 了具 有震 憾人 心 的 、 有 具
h t i n i f agD ns t r igp rdo eT n yat ( b u AD7 3) a dtelt T n yat, hc 0 er ere l a i t e hv e o h t y ao t ..1 n e agD n s w i i 70yas al r Int tnh h a y hs i ta h e
t ei teojcv ol n e elwt te at u r to s fhio n w i pi e niv io n i betew r adt yd a i m i prcl hd e w , hc i i l di t is si vs nad v nh i d h t hh n i a me ot r h s m e n h r e te i
第20卷第2期2010年4月梧journalofwuzhouuniversity州学院学报no2v0120apr2010敦煌壁画与西方绘画出现焦点透视的分析黄尔鬼刁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2摘要针对西方传统的线性透视焦点透视法的出现时间提出并论述了我国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左右和中唐期间敦煌壁画莫高窟榆林窟同样出现了焦点透视法足足比西方早700年
An Ana y i ft c r pe tv l e Apple n t i d i he Dun hua e c e nd W e t r i tng ng Fr s o sa s e n Pa n i s
第 2 卷第 2 O 期 21 0 0年 4月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Z U U I E ST O R A FWU HO N V R IY
No2 1 0 .Vo . 2 Ap .01 r2 0
敦煌壁 画与西方绘画出现焦点透视的分析
黄 尔
( 州学 院 ,广 西 梧 州 梧
H ua ng Er
( u h u Unv r i W z o i e st y,W u h u 5 3 0 , Ch n z o 4 0 2 ia)
Absr c : Ba e n t e tme wh n t r di o a i e rPe s c ie 一一 F c s Pe s e tv pp a e n t se n p i i s ta t s d o h i e he ta t n lL n a rpe tv i o u rp c ie a e r d i he we tr ant ng ,
t i p p r g e h tte F c s P rp cie c n a s e fu d i h n u n r s o s h s a e u s ta o u e e t a lo b n n t e Du h a g F e c e ,Mo a ote n u i ote u n r a h s v o g o Gr t s a d Y l Gr t s d r g o n o i
a e fu d t e u l e . e p i tr f h u h a g F e c e n o s iu l n t e h t e e e itd t e p e o n fp rp c r n o b t i d T an e o e D n u n r s o s u c n co s oi d t a r x s h h n me a o es e — o i z h s t y c h t e
不 自觉地注意到客观中存在着透视现象 ,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去处理 ,通过其敏锐的视觉特点及审美天性暗示着这一点 。 [ 关键 词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视向 [ 中图分类号 ] 2 5 J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3 8 3 ( l) — 0 0 0 17— 552 0 0 7 — 4 Oo 2
530 4 0 2)
[ 要 ]针对西方传统 的线性透视——焦点透视法 的出现时问,提 出并论述 了我国在盛唐时期 ( 摘 公元 7 3年左右 )和 1 中唐期间 ,敦煌壁画莫高窟 、榆林 窟同样 出现 了焦点透视法 ,足足 比西方早 70年 。不相同的是二者在绘 画上 ,各 自选择 0 了视向不同的焦点透视法 。敦煌壁画更是采用 了多视向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 画盛唐时期和西方采用 的线性透视 ,他们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