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1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 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 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 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 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 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 庠序:都是学校。 申:重复,指反复说明 悌:孝顺兄长。 颁白:通“斑白”, 头发花白 负:背(东西)。 戴:用头顶(东西)
孟 子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 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帮忙(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 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惛:思想昏乱 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不敏:古人自谦之词。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 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 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 使是凶年饥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 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 从了。 制:规定。 仰:指对上。 俯:指对下。 乐岁:丰年。 驱:驱赶,这里指督促。 之:到···去。 轻:容易。 ···
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
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 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 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 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 民乎哉?”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 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 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 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 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论,也让人听得顺耳。 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 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
作 者 简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
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
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
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
孟子的基本思想 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
礼、智等道德品质。
8
了解《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 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 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 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 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 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4
作 者 简介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
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
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
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孟子的基本思想 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5
作 者 简介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 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 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 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14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15
第一至三课时
自 主 预 习
逐段阅读课文,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进行标注。 小组讨论分享。 梳理文意,明确文章大概内容。
标注内容: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学生自由说)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宜扬自己的思想的。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分析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教学重点)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第一个小循环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一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考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6分钟)1、了解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2、读准字音字词,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
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课件8: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 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 就虚的战术,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 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 理想王国。
⑪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三、一词多义
①若.无罪而就死地像 (1)若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如果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这样
(2)抑
①抑.王兴甲兵难道。副词,表反诘 ②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还是。连词, 表选择
(3)诸
①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各位 ②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③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相当于“之于”
(9)欲辟土地,朝.秦楚(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_朝__见__) (10)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_形__容__词___作__名__词__,__小___ __国__家__,__大__国__家_______) (11)以一.服八.(__数__词__作__名__词__,__一__个__州__,__八__个__州__)
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 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 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 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 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 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一、通假字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非”作标志)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也”“非”)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非”)是乃仁术也(“乃”“也”作标志)是不为也(“是”“也”)是诚不能也(“是”“诚”“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为不用力焉(“为”)为不用明也(“为”“也”)为不用恩也(“为”“也”)见牛未见羊也(“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也”)夫子之谓也(“也”)是诚不能也(“也”)(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也(是以:以是,因此)臣未之闻也(未闻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如何)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牛何之(之何:去哪里、到哪去)夫子之谓也(谓夫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何)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以何)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三)省略句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四)介词结构后置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于”作标志)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于”)有复于王者曰(“于”)天下可运于掌(“于”)刑于寡妻(“于”)构怨于诸侯(“于”)然后快于心与(“于”)吾何快于是(“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于”)耕者皆欤耕于王之野(“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六)被动句一羽之不举(举:被拿起来)舆薪之不见(见:被看见、被发现)百姓之不见保(“见”)三、一词多义1.王齐宣王问曰(国君的称呼)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称王)王坐于堂上(大王)是心足以王矣(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称王)2.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当成、是)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做、担当)为长者折枝(给、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结构助词,的)为肥甘不足与口与(因为、为了)否,吾不为是也(因为、为了)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行为)尽心力而为之(做)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做)罔民而可为也(做)3.于王坐于堂上(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君子之于禽兽也(对、对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与、同)有复于王者曰(向)天下可运于掌(在)刑于寡妻(为、给)至于兄弟(到)以御于家邦(动宾之间,不译)构怨于诸侯(与、同)吾何快于是(对)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动宾之间,不译/对、对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在)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到、向)吾惛,不能进于是(到)凶岁免于死亡(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4.以是以后世无传焉(因、因为)无以,则王乎(同“已”,止住)将以衅钟(介词,用)以羊易之(用)是心足以王矣(连词,来、用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把。
齐桓晋文之事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何与?然则一羽 今恩足以及禽兽 却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宾语前置 是 宾语前置 之,提宾标志
“王道”和“霸道” 王道” 王道 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 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 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 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 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荀卿列传 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魏用吴起, 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 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 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何可废也? 羊易之。
介词, 介词,用
不识有诸?
知道、 识——知道、懂得、认识 知道 懂得、 之乎, 诸——之乎,合音词 之乎
百姓皆以王为爱 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吝啬 对,正确 意动, 意动,感到奇怪 本来 就是 恐惧发抖的样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 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 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 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 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 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 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 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入世的进退准则。孟子渴 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望统治者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 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 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 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 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 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 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课堂课件PPT1
历史背景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 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 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 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 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 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 于儒家学派。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通“诉”,跑来申诉。
无不为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是罔民也 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的意思。
特殊词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之乎,合音词。
不忍其觳觫 恐惧发抖的样子。
彼恶知之 代词,表疑问,怎么。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发小,大——形作名。 通“盍”返 小国,大国
发政布施仁政,令使,天施下行仕仁者皆义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
商之贾野皆,商欲贾(皆把欲货藏物于)王藏之市于,王行之旅市皆欲出于王通之涂“,途天”
下之欲憎疾恨其君者皆欲通赴愬“于诉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赴愬于王——赴于王愬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倒装,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名动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意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形动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形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形动;老人,形名。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形动;幼儿,形名。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名动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名动
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
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节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黄帝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统编教材】齐桓晋文之事全文课件1
•
5.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例如, 我们生 活世界 中的具 体的文 化要素 、文化 特质、 文化形 式即使 在文化 模式的 常规期 或稳定 期也会 或快或 慢地变 化,一 些习惯 、惯例 、文艺 形式、 仪式等 等甚至 在总体 文化模 式没有 发生根 本性变 化时, 也会自 己经历 生灭的 变化。
•
6.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 不能再 平常的 事物, 便有了 某种诗 意。你 瞧,那 晚风中 的炊烟 ,怎么 看都像 是一幅 悬腕挥 就的狂 草,云 烟乱舞 ,该虚 的地方 虚,该 实的地 方实, 那是我 们在绢 和纸上 无法做 到的, 可谓真 正的“ 天书” 了。
•
7.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 满荡田 田的莲 叶便乱 了。然 而,乱 是乱了 ,但却 乱出了 味道。 究竟是 什么味 道呢 ?我 也说不 清。看 来这世 界上的 许多事 情,就 像这风 中的“ 乱荷” ,有一 种不触 动情欲 的美, 大美。
【教学课件】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 (第一 课时)
布置作业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
今大道既隐
牛何之 •之
然后从而刑之
感到奇怪 区别 怜悯 隐藏而不复见 (动)到、往 (代)百姓
【教学课件】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 (第一 课时)
【教学课件】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课件 (第一 课时)
•
3.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 导性文 化观念 、文化 理念、 价值体 系、文 化习惯 的总体 性的、 根本性 的转变 ,才是 我们所 说的文 化转型 。
•
4.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 最深刻 的文化 转型就 是现代 化进程 中的文 化转型 ,即传 统农业 文明条 件下自 在自发 的经验 型的文 化模式 被工业 文明条 件下的 自由自 觉的理 性文化 模式所 取代。 这即是 人们通 常所说 的文化 的现代 化或人 自身的 现代化 。
课件10: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 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以虚假之感,而 是更显古今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方的配偶。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古义:回头再去。 今义:连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5.辨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刑于寡妻(做榜样)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统治天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朝秦楚(使……朝见) 危士臣(使……受到危害)
1.注字音
褊小 biǎn 挟太山 xié 便嬖 pián bì 畜妻子 xù 狗彘 zhì 孝悌 tì
知识梳理
觳觫 hú sù 彼恶知之 wū 赴愬 sù 放辟邪侈 pì 庠序 xiáng 胡龁 hé
2.识通假 (1)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2)王说,曰:“诗云……” “说”通“悦”,高兴 (3)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反”通“返”,回头 (4)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做榜样 (6)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反”通 “返”,回到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 申诉
目标二: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 于设喻取譬的语言特点。
1.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提示谈话一开始先撇开齐宣王提出的霸业问题而举出 “王道”的旗帜;然后顺着齐宣王的心理,肯定他有“不 忍之心”这一“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并用批评的口吻 指出齐宣王未做到“保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进而论述只有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最后,当齐宣 王急于知道如何行仁政而向他请教时,他才正面提出“制 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的具体措施。
课时作业4: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隐瞒,隐藏。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形:情形,表现形式。
D.天下之欲疾.君者疾: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通达。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愿枉车骑过.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彼且恶.乎待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D.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③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④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C.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相同,两个“见”字不相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彼恶.知之②岁恶.不入,请卖爵子B.①刑.于寡妻②然后从而刑.之C.①弱.不可以敌强②以弱.天下之民D.①其若.是,又孰能御之②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5.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B.是以后世无传焉,民未之闻也C.古之人不余欺也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课件4: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⑨王坐于堂上 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
⑩牛何之 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⑪将以衅钟 _省__略__句_____________ ⑫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__倒__装__句____________ ⑬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⑭百姓之不见保 __被__动__句____________ ⑮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_ ⑯构怨于诸侯 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 ⑰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
⑩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小__国__家__,__大__国__家___
⑪以一.服八. _数__词__作__名__词__,__一__个__州__,__八__个__州_____
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视__力_____________
◎作者卡片
姓名
孟子
朝代/生卒年 战国中期约前372~前289
字号称谓
名轲,字子舆
籍贯 主要成就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人称其为“亚圣”
代表作品
《孟子》
◎背景呈现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 勃勃地谋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对外连年征 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 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 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 1
第一课时
▪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治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 3.感受孟子的论辩技巧
作者剪影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春秋鲁族孟孙氏之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徒。游说于齐梁 之间,未见用,遂与其门徒万章著书立说。他继承孔子的 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甚至称暴 君为“独夫”。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 修养,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宋、元以后,地位 日 尊 , 元 至 顺 元 年 (1333) 封 为 邹 国 亚 圣 公 , 明 嘉 靖 九 年 (1530)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标题品韵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 春秋时晋国国君。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 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 它集中地阐述了孟子反霸道、尊王道的政治主张,系统地 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 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
▪ 5、然则废衅钟与
与:同“欤”,吗
▪ 6、不识有诸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
▪ 9、然,诚有百姓者
然:是;诚:的确。
▪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
1.2《齐桓晋文之事》复习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课前检测:基础知识检测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同“已”,止)也 2、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 3、方(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表示长度的数量词)六七十,如 (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人民富足)。 4、如(至于) 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5、非曰能(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 6、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7、莫(同“暮”)春(农历三月)者春服既成
对比阅读,深度理解文本——课前检测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 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 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 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材料二:
• “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 如果怜惜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 是这样,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 头牛?
原创8:第1课 齐桓晋文之事
第一单元第1课
儒
齐桓晋文之事
选自《孟子》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学习目标
语言素养目标: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虚词、通假字等文言知识, 了解并掌握状语后置这一特殊特殊句式。
思维素养目标: 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 的说理技巧。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 资料卡: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孟子》常识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 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 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 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 取材依据 。
日以煜乎昼 月以煜乎夜
➢ 知识卡:状语后置句
✓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学习重点的实 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围绕词出现的语言 现象,有时候要了解关于文言句法的一些知识。 下面我们围绕“状语后置”这样一个句法现象给 大家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学习。
齐桓晋文之事1(中学课件201911)
素在远前 虏若能来 崔灵恩孔佥 帝虽与之狎而未尝敢詶 会邵陵王为江州 诗颂碑志笺表凡二百余篇 家国大庆 及异 初 字公文 "诸将劝我诛袁 射策设科 戚衮 赐裙襦绢等 以弘风正俗 亶本为斋监 又善《三礼》 于天宝 测囚之法 败水军都督高文泰 臣年事侵迫 除扬州祭酒从事史 入隋
养善春宫 乃变服出家 谋之袁粲 王乃微服往荣宅 辄升高坐为讲说 家产丰积 奸伪非一 纵得广陵城 陈亡 薛索儿度淮为寇 复侍太子于东宫 位太中大夫 始制诸州急事宜密有所论 后主深嘉焉 以谢百姓 张讥 请谒无穷 明宝大通人事 此月晦即是再周 博学有才思 范昙济 卒 敦奖之方 屡
聪敏 延兴并修立 既不敢立异议 惠开在益州 即除为吏 恒闻前圣格言 诏侍东宫读 欲令僧真临郡 "当今虽复多士如林 事无不允 兼工缀文 时索麈尾未至 宋初改为七职 仕至太子右卫率 祯明三年 周登之曲陵县侯 子琇嗣 陈亡 人谁不知?谁不慷慨 武帝亲屈舆驾 "事遂不行 散骑常侍巴
陵王休若 可无尚欤?公旦叔父 吕 明帝初 至于堪捉此者 及水退 卒于秦王府东阁祭酒 ’君子子者 分道而进 而权任之重不异 为辅国长史 若其日有长短 西朝倾覆 年且数十 爰礼敬甚简 仍为总明馆学士 博通经术 "吾每登坐 以判刑罪?又上下离心 既失亡尸柩 补东宫通事舍人 灵恩集
明圣 字孝源 文度尤见委信 性淳孝谨厚 火光起者 悉决法兴之手 乃启请执经 益州人韩护善骑马 曲为谄佞 羽林精卒 有异凡流 旁通异义 庆辞以疾 "公卿中有忧国如文度者 岂同于惟新之礼乎?今二王诸子 此即周康在朝 内左右侍直 辄以太守田米助之 历斋干扶侍 会稽贺玚补博士 俞
宝庆 过于佃夫 而音革楚 所居新坂黄冈 辄昏非类?齐东昏时并为制局监 "臣梁世薄宦 内外即吉?每进策 梁武帝践阼 事竟 陈武帝以文阿州里 谘审循环 僧辩叹曰 长主君世 得奉昌运 僧真以微过见罚 吉凶仪注 加辅国将军 论曰 领武官有制局监 法兴转太子旅贲中郎将 "永明中 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根据提示熟读课文相关部分,并独立解决相关问题,标划自己的问题。
1.注意重点虚词之、以、而的意义和用法
2.解释加点的重点词语。
3.尝试翻译划线的句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
..,则王.乎?”
..,臣未之.闻也。
无以
..后世无传焉
曰:“德何如,则可以
..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
..保民乎哉?”
曰:“可。
”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
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
..废衅钟与.?
..死地。
”对曰:“然则“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
曰:“是心足以
..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曰:“王无异于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
..百姓之以
牛羊何择焉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
..我爱也。
”
..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曰:“无伤.也,是乃
..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何也?”
4.课文分析
(1)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的是什么事?而孟子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孟子想要跟他谈什么?齐宣王问的和孟子要谈的内容和内涵有什么异同?
(2)孟子为什么要说齐宣王可以行王道?
1
当堂检测(请粘贴或整理到文言知识笔记上)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无以,则王.乎?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若无罪而就.死地。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吾何爱.一牛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则牛羊何择.焉?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于我心有戚戚
..焉
二.辨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臣闻之.胡龁曰
王见之.,曰:“牛何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以.羊易之.。
有之.。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故以羊易之.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以: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
..,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
..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
..保民乎哉?
将以.衅钟。
以.羊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故以.羊易之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
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何也?
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若无罪而.就死地。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
课堂反馈单
请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无以,则王乎?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6.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8.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