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北大第十章思维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
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
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
)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
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
(张一中,1998)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
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至十四章名词解释及填空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至十四章名词解释及填空1.1920年华生和雷纳从事一项“制约情绪反应”实验研究。
2. 1924年琼斯(Mary Cover Jones)从事反制约实验。
3.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4. 形容词检表自50、60 年代以来,为了了解成人的情绪体验,研究者们建立了一种简便、通用的测量技术,称之为形容词检表(Adjective Check List,简称ACL)。
5.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
换句话说,心境就是延续一定时期(几天或更长些)的淡薄而朦胧的情绪状态。
6.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Emotion-Mood Measurement Scale)是普鲁奇克(Plut chik,1969)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用形容词检表测量方法编制而的。
7.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面部动作编码系统书本没有,为补充内容)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简称FACS),它是艾克曼等人(Ekman et al.,1978)在总结过去对面部表情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个尽最大可能区分面部运动的综合系统,它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最为精细的面部运动测量技术,它能够测量和记录所有可观察到的面部行为。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制订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面部肌肉运动与面容变化的关系。
8. 条件性情绪技术是指运用条件反射来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即根据条件化的结果来推断内部情绪。
条件化情绪技术往往是将条件反射程序加载在一个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上,使条件反射对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产生影响,并依据操作行为的变化来推测情绪。
9. 挫折阿姆塞尔认为挫折是当有机体在先体验到奖赏后,又体验到无奖赏时所出现的情绪。
依据这一定义,阿姆塞尔设计了最初形式的双跑道程序,被试在这一程序中发生的行为变化是挫折情绪的体现10. 迈耶(Mayer)和麦克霍斯(McHose)使用双跑道程序研究了欢快情绪。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第十章 情绪关键词习得性失助 耶克斯-道森定律 图片联想实验 归因理论 损失厌恶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维量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 三维模式图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条件性情绪技术 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时间抽样技术课程讲义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2)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二)实验方法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_思维
• 因变量。 • 有三个主要的测量方法求解问题的过程。 • 第一和最明显的事情是数量或比例的受试者在不同的 条件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限定的时间内。 • 二业绩衡量解决问题:延迟,或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 三分之一项措施,可以用来在一些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一个以上的解决方案是可能的是质量的解决方案。它 必须能够排名的解决方案的顺序表;换句话说,它必 须能够为他们从最好到最差的。
问题解决(1)
• 思维的普遍形式是问 题解决。当我们提出 “这是什么?”“为 什么”这些问题时, 我们就开始了思维活 动。 • 问题解决的研究在心 理学中有较长的历史。
1
问题解决(2)
• 当一个人埋头思考时,其过程是十分隐蔽的。 今天的实验心理学不仅研究问题解决的外部行 为,而且还注意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 问题的任务是用从0到9的数字分别代替这些字 母并要求算式计算正确,作为提示,D=5。
11
• 独立变量 • 主要的独立变量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 是在问题的提出。 • 这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方式不同。
12
• 独立变量 • 主要的独立变量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 是在问题的提出。 • 这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方式不同。
13
一、思维研究的两种方法
• Historically, there have been two primary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roblem solving that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Both have been very influential on the study of thinking and the study of learning. • The two approaches represent a bottom-up (data-driven) analysis and top-down (conceptually driven) analysis analogous to the ways of examining perception. • Thorndike’s Trial-and-Error Learning • Insight in Köhler’s Chimpanzees
实验心理学思维
实验心理学
不过,后来,受到”有限理性”观点的影响,研究 者们认为人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客 观存在的效用值和概率计算期望效用值,效用值和 概率的估计的确会受到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由此, 萨维奇(Savage,1954)提出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该理 论用主观概率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客观概率, 用主观效用值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值。然 而,主观效用理论并未彻底摆脱”完全理性”观点 的支配,仍然希望用数学模型来解释人的决策过程。
实验心理学
强人工智能
(二)独立钻石棋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实验心理学
第一步:出声思维总结被试策略 出声思维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
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出声思维的由来 行为测量无法使用于持续时间长、内部操作复杂 的思维过程。 出声思维法的实施步骤:预训练;出声思维,记 录口述,;不干扰被试思维过程;整理口述。 出声思维的分析—问题行为图 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状态和操作 某被试解决密码问题的问题行为图
实验心理学
例如:假设有两家公司(公司1和公司2)提供了两 份工作,初始工资相同,在公司 1 工作第一年工资 增长 20%的机会是 50%;在公司2工作第一年工资增 长10%的机会是 90%,决策者会选择哪家公司呢?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公司1的效用值U(S1)=20%,概 率P1为 50%,期望效用值E(A1)= P1U(S1) =50%×20%=10%,公司 2的效用值U(S2)=10%,概率 P2为90%,期望效用值E(A2)= P2U(S2) =90%×10%=9%,所以,决策者会选择公司1。
实验心理学
四、自变量分析1:推理与工作记忆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邓铸
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现代心理学诞生于这一天心理学的诞生是件默不出声的琐事,未曾有一丝张 扬。这天,在莱比锡大学一栋叫做孔维特(寄宿性的招待所)的破旧建筑物三楼 的一间小屋子里,一位中年教授和两位年轻人正张罗着一些器具准备实验。他们 在一张桌子上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一种铜制的,像一座钟一样的机械装置,上 面吊着一个重物,还有两块圆盘)、“发声器”(一个金属架子,上面升起一只 长臂,有只球会从这里落下来,掉在一个平台上)和报务员的发报键、电池及一 台变阻器。然后,他们把这五件东西用线连接起来,这套电路比今天开始电气培 训的初学者用的那套不会复杂到哪里去。 这三位是威尔汉姆·冯特教授,一位47岁的男人,脸长长的,简朴的装束、满 脸浓密的胡须;他的两位年轻学生,马克斯·弗里德里奇,德国人及G· 斯坦利· 赫 尔,美国人。这套摆设是为弗里德里奇做的,他要用这套东西收集博士论文所需的 数据,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知觉的长度”——即受试者感知到他已经听到球落 在平台上的时候,到他按动发报键之间的时间。没有记载写明那天是谁负责让球 落下、谁坐在发报键跟前,可是随着那只球砰地一声落在平台上,随着发报键喀 地一响,随着微时测定器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现代心理学的时代就到来了。
与冯特同时代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冯特实验法的 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实验、测验式实验、动物心理实验、 儿童心理实验等。
(三)分疆割据的时代: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
(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完形主义:惠特海墨、考夫卡、苛勒等
2. 行为主义:华生、托尔曼、斯金纳、桑代克等
(四)认知研究的回归:对象与技术的扩展
实际上,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并不是“喀”的一声那么简单,应该 看到它有一较为漫长的思想准备期,包括这一准备期,我将实验心理 学的诞生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讲义
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章绪论P15-P16)双盲实验、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让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数量上的变化如颜色的浓淡,质量上的变化如人的性别。
自变量(P2)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它导致了行为(因变量)的变化,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这个自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的种类(P3-P4)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因变量(P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P5)因变量的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此时因变量是可靠的。
反之,被试有时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那么这种因变量就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P5)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混淆(P5)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额外变量(P6)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
自变量的混淆的原因(P7)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对额外变量的处理方法(P7)消除、保持恒定。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P11)如果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主试(P14)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
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被试(P14)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实验者效应(P15)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思维ppt课件
讨论: (1)实验的设计? (2)为什么控制组从第6题开始做? (3)此类测验安排有个注意事项是什么?
.
(三) 噪 声
Glass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 可能解决的,另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四种噪音条件: 1.强噪音; 2.弱噪音;3. 事先告诉有噪音; 4. 事先不告诉有噪音。
噪音是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 噪声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 人说亚美尼西亚语的录音。
.
讨论: (1)实验中的自变量 (2)实验中的因变量 (3)实验中的变量是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定 义的?
.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一)、人工智能的界定
1.Turing测验
不
人
电传打字机
能 穿
计算机
电传打字机
透 的
墙
Turing模拟游戏图 壁
电传打字机 电传打字机
试验者
Turing测验对人工智能的操作定义:如果试验者不能辨 认计算机所给出的问题答案和人所给出答案的区别时, 计算机就很好地模拟了人的思维过程,具有了人工智能
塞尔 中文剧情实验
屋内人
门缝
屋外人
塞尔认为,计算机虽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 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实质则只是根据 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 的反应,反应的标准是当前刺激与预先存储 的某个刺激的匹配程度,而不是真正根据语 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
.
被试的思维策略:
“知觉指引策略” :无目的性,口语报告 为“走一步看一步”等 “选择性搜索策略” :口语报告为“先把 最角上的棋子吃掉” 等 “计划简化策略” :口语报告一般 “为怎 样使4个角一个一个空出来”等
.
统计结果:
实验心理学讲义(思维)
启发式策略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 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愈常出现。
2.国内的研究
林崇德等也探讨了人类推理中所使用的模型。他们曾研 究了儿童在三项系列问题中所使用的推理模型(李红和林 崇德,2001)。 实验设置了两个条件:自由推理和实质描述推理
结果发现,在自由推理中,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
理模型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在实质描述推理中,个体解 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 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的,容易知觉到 的或回想起的常被判定为更可能出现。 调整策略是指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 计。——“锚定效应”
(二)推理模型
1.国外研究者提出的模型——三段论推理 Chapman 和 Chapman ( 1959 )曾提出三段论推 理的换位模型。他们认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所犯 的错误是由于错误地解释了前提。如,人们往往将 一个全称肯定前提或特称否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
2.实验验证阶段
在先验模型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是认知模型范式 的第二个步骤。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 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 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4个语义范畴实例的优良程度评定常模
不同 范畴 成员 代表 性的 项目 的反 应时
3.模型完善阶段
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 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 至此,模型的建构基本完成,经过修改完善的模 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 然后再完善。在这种不断循环的研究程序中,认知模 型将越来越具解释效力。
实验心理学北大第十章思维
思维的普遍形式是问题 解决。当我们提出“这 是什么?”“为什么” 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 始了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的研究在心理 学中有较长的历史。
1
问题解决(2)
当一个人埋头思考时,其过程是十分隐蔽的。 今天的实验心理学不仅研究问题解决的外部行 为,而且还注意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问题的任务是用从0到9的数字分别代替这些字 母并要求算式计算正确,作为提示,D=5。
30
(三)内容与推理(3)
内容对推理的影响在选择任务中也表现得十分清楚。 在下面的具有抽象内容的选择任务中:
M
A
7
4
按照演绎推理的形式规则理论,被试应该翻看(选择)A 看看 是否有不是7的数字在背后和 4 看看是否有A在背面,因为只有
这两种可能去证明原命题(所有一面是字母A的卡片,它的背面
就有数字7)是错误的。但被试很少按逻辑规则去正确选择,他们
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 也叫“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 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 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 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17
三、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
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有其局限性。 首先,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
35
(一)决策策略
许多决策都是根据人们对不确定性情形 (uncertainty)的可能性的判断而作出的。
人们在不确定性情形下通常采用什么样的 办法或直观推断(heuristics)来作出判断, 这些直观推断的方法又会带来怎样的偏差 与错误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判断中 的偏差正好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性情形下 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
实验心理学邓铸
邓 铸
zdeng_psy@ /exppsych
目
录
导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第一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多因素心理实验设计 第三章 准实验设计与单被试设计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 第五章 反应时间 第六章 心理学实验技术的新发展 第七章 感觉的实验研究基础 第八章 空间知觉的实验研究基础 第九章 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第十章 思维的实验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实验法 第十二章 人因工程学研究(开放式讨论课) 第十三章 经济心理的实验研究(略)
与冯特同时代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冯特实验法的 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实验、测验式实验、动物心理实验、 儿童心理实验等。
(三)分疆割据的时代:完形主义和行为主义
(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 完形主义:惠特海墨、考夫卡、苛勒等
2. 行为主义:华生、托尔曼、斯金纳、桑代克等
(四)认知研究的回归:对象与技术的扩展
返回目录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观的研究者 (一)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
早期人类在生存斗争中,频繁的实践导致其观察现象的逐渐丰富和对现 象的聚焦,表象世界逐渐概念化、言语化,知识经验便快速积累,生产力随 之发展。当生产力的发展允许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经验记录、整理,并去探寻 现象的特征及其关系的时候,科学研究出现了。所以说,科学研究起源于对 现象的观察,它归根结蒂是经验性的。
教学大纲 实验大纲 教学计划运行表 实验分组名单 退出
导言: 导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与逻辑
实验心理学的初衷在于建立完全实验性质的学科体系,但是迄今这 一意愿在某种程度上破产了,实验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科大家族中的一部 分,甚至在许多心理学家的眼中,它只是工具性的方法类课程之一。人 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独自完成对人类心灵活动机 制的探索;人也是社会性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中的绝大部 分隐藏于我们的“感官”不及的地方,这时,也不得不借助于理性的、 形而上学的方法,超越现象地去认知。多方法共存是人类心灵探索历史 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多元文化社会中心理学家必须承认的历史和现实。 就心理学家个人来说,他必须培养关于心理学方法论的最合理的信念, 然后选择和思考适合于自己的研究取向。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的普遍形式是问题 解决。当我们提出“这 是什么?”“为什么” 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 始了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的研究在心理 学中有较长的历史。
1
问题解决(2)
当一个人埋头思考时,其过程是十分隐蔽的。 今天的实验心理学不仅研究问题解决的外部行 为,而且还注意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问题的任务是用从0到9的数字分别代替这些字 母并要求算式计算正确,作为提示,D=5。
2
问题解决(3)
两个火车站相距100km,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 车的速度为60km/h,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km/h,当火车头开始行 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 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飞 去,鸟以80km/h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头相 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
系的逻辑属性为基础的关系推理。 2 以否定和诸如“如果”、“或”、“和”等连
词为基础的命题推理。 3 以两个前提,每个前提包含一个独立的量词
(如“所有”、“一些”)为基础的三段论推 理。 4 以前提包含不止一个量词为基础的多量词推理。
20
(一)关系推理的研究(2)
两维空间推理的问题。所谓两维是指物体 之间不仅有左右关系,还有前后关系。
相对而言,归纳推理总是从有限数量的具体事例中得出 一般的原则,其结论具有不肯定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 从一般原则推导出来的,其具体结论是肯定性的。
推理常是有意识进行的,但也存在无意识的推理。
19
(一)关系推理的研究(1)
逻辑学家区分了四种类型的演绎推理: 1 以“大于”、“恰好”和“在……之后”等关
这就是为什么几个月的婴儿可以识别母亲的面孔而计算机无法 做到的原因。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 其次,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第三,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不使用符号的思维)进行 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 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第四,虽然1997年美国深蓝计算机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 Kasparov对弈有输有赢,但专家预测,要使计算机与围棋世界 冠军比赛达到现在的水平,至少还需要100年时间。
18
四、推理
推理(inference)是思维的形式。是指从若干已知判断得 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借助已有的知识对事物进行 间接的认识。逻辑学家把推理分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inductive inference):即从具体的事例上升到 一般的原则;演绎推理(deductive inference):即从一般 原则得出关于具体事例的结论,其主要形式为三段论。
但是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焦虑的状 态时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 问题效率的关系
动机的强度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动机强度 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迁移的作用
迁移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 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 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更易于学会骑摩
课题序列
1 2 3 4 5 6 7 8
容器的容量
A
BC
21 127 3
14 163 25
18
43 10
9
42 6
20 59 4
23 49 3
15 39 3
28 76 3
要求容量 P 100 99 5 21 31 20 18 25
请看下面一个测试题——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 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
3
第十章 思维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 推理 决策
4
一、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知觉特点 定势(set)的作用 功能固定化(functional fixity) 动机强度 迁移 噪声
5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特点影响着问题解 决的思维过程
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好可怜的。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大 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或者男人),她(他)是 那种你做梦都想娶(嫁)的人,也许错过就没 有机会了。 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是一种 特殊类型的定式,是德国心理学家邓克 (Duncker. K,1935)首先提出的。
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 也叫“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 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 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 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17
三、思维的计Βιβλιοθήκη 机模拟的局限性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有其局限性。 首先,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
托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易于学会三轮车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如果我们想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 以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 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 录,然后加以分析。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 验数据的方法。
九点连线
要求:笔不离纸,用首尾相 连的四条线段将下面的九个 点一笔连成。
两种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定势
定势即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 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其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定式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刻板化。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定势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1942)
当人们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 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特别是当初 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 出它的其他用途。
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 问题
–利用如图所示 的材料,将蜡 烛象壁灯一样 立在墙上。
案问 题 答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动机的强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只有具有解决 问题的需要和动机时,才能寻觅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