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11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第十一章气学的复兴气学兴起于北宋,但张载去世之后,弟子大都归于二程门下,后继乏人,故其学派实际上已经瓦解;加之从《伊洛渊源录》到《宋史•道学传》,都将张载之学并入到濂洛关闽的系统之中而以朱学为其集成,原有的学派特性趋于消失,张载气学只是作为朱熹理气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后人所认识。

这一情况到明代才有了改变。

刘基开始吸纳气学的因素,表现出与道学、心学等不同的特色。

至明代中叶,气学的独特价值日渐受到注重,并逐步成为与程朱、陆王之学相抗衡的力量。

在罗钦顺、王廷相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以气为本的思想流行起来,气学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沉寂之后终得以复兴。

第一节罗钦顺从道学向气学的过渡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

罗钦顺与王守仁是同时代人,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友善,自幼接受的也都是朱学系统的教育。

但罗钦顺不像王守仁那样曾经是朱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说自己年少时虽读圣贤书,但亦是“知有圣贤之训而已”,并没有有所深入。

起初引起他兴趣的是佛学,他潜心钻研,“为之精思达旦”,以为佛学所说“至奇精妙,天下之理莫或加焉”。

直到他38岁开始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才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圣贤之书,潜玩久之,“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①。

自此之后,以几十年之工夫反复研讨,终于确立起自己的学术。

而且,在“自信”对理学的心性理论有了真切体验的前提下,他认为已能够分辨宋以来流行的“朱陆之学”了②。

罗钦顺的主要著作是《困知记》。

一、理只是气之理理气关系问题自宋以来一直是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朱熹建立在理本论基础上的理先气后又理气不离说成为了主导性的见解,这一见解的核心是理气二物说。

罗钦顺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

……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墨经》及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1.战国墨家的流派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1)知识之来源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1.辩之广义狭义(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1)或也者,不尽也。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新编·道家9、11章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新编·道家9、11章

第九章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第一节所谓“逸民”1.“逸民”(孔丘):大转变时期失去奴隶主贵族地位的奴隶主。

以逃避的办法向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消极抵抗(孔丘主张实行“道”,不与新兴地主阶级合作),道家前驱。

第二节杨朱的“为我”思想1.杨朱:首先为“逸民”“隐者”创立学说、学派。

《庄子》阳子居、《吕氏春秋》阳生,一说春秋末老聃学生,一说战国。

应在墨翟后(《墨子》只批儒家)。

《淮南子·汜论训》“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2.“为我”、养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以性养也”(《吕氏春秋·本省》),生命的内容是欲望“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情欲》),满足欲望要有节制。

“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代表。

“为我”倒向一派纵欲。

第三节《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1.三阶段:(1)彭蒙、田骈、慎到:“为我”,全生免祸。

没落奴隶主贵族在没落过程中怕被消灭的悲观情绪在思想战线的反映。

(2)老聃(3)庄周第四节《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1.“轻物重生”、“无用之用”。

2.杨朱“避世”,彭蒙、田骈等顺应外物,老庄“混世”、“无我”(《老子》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齐死生,同人我”。

“为我”之极致)。

第十一章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第一节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1.老子其人:■司马迁肯定两点:老聃和太史儋都做过史官;老莱子本来是隐士,李耳后成隐士。

■清章学诚开始,历史学界承认孔丘前“无私人著作之事”:私人著作跟着私人讲学,奴隶主贵族统治时代文化和学术掌握在贵族手里;奴隶主贵族统治开始崩溃后专家流落民间才有私人讲学,私人讲学初期没私人正式著述,就事论事。

《老子》是正式私人著作。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艮与泰州学派)【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王艮与泰州学派)【圣才出品】

第11章王艮与泰州学派一、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1.“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

”王艮思想的核心是:“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

”王艮认为,统治者要治国平天下首先就在于要修身正己,只有己正了才能正物,只有先安身才能安天下国家。

“安身立本”的实质,要统治者带头来提倡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秩序。

2.“格物说”“格”是量度事物的意思,或者是使事物成为一定格式的意思。

量方就要用矩,只有矩正,才能量得方正。

王艮认为吾身即为矩,天下国家是方,只有吾身正才能使得天下国家正。

王艮认为“物”为“本末之物”即“天下国家”,只有本立才能末治。

安身正己的具体内容则在于反求诸己,王艮的格物说完全是为其“安身立本”“正己修身治国乎天下”的政治主张作理论论证的。

3.“复初说”“复初说”,格物即是止至善,反求自己的本性致良知而已。

人性是本善的,格物止至善即要复其人性本善之初。

他认为,达到了这点的就可叫作“圣”,圣凡之别就在于能不能不为功利物欲所蔽,能不能正心复初而已。

4.“良知即性”王艮提出“良知即性”的思想。

依他看来性即是道,即是天理,良知即天理,既然天理是天然自有之理,所以它不用人为造就,天理良知人人皆有,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王艮的良知天理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仁义礼智这些封建道德的观念。

5.“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王艮提出明哲保身是良知良能的思想。

这一思想是从他“安身立本”的思想出发的,既然安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那么也只有保身才能保家、保国、保天下。

要保住自己的身就必须要爱人、敬人、不恶人、不慢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

在提倡“安身”的同时,王艮还提倡“安心”,“安心”是要人们安于自身的现状,只有“安心”才能“安身”。

二、泰州学派的发展1.王襞王襞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宣扬王艮的良知说,他反对一切人为的造作,反对任何向外求的学问,而主张良知的“自然流行”。

在他看来,良知的妙用能否得到发挥,就在于心中存不存成见,如果心能做到空而一无所见,那妙用就能自然流露,否则良知就为“存见所障”。

中国哲学史书目

中国哲学史书目

中国哲学史书目其实从整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和《易经》有密切的联系。

这和西方哲学史螺旋上升,否定之否定的递进式思辨方法不同,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核心。

所以很多思想是融合的,包容的,很难分清具体的界限,和易这个统一的核心有很大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后儒道释三家发展较大,其他学说势微,但这并不能否定各家思想的延续性,更不能把儒家文化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划分,主要是参考《汉书艺文志》中对各家的划分。

各著作作者可能只是具体参与者,不作详考。

书目以经典为主,但能对此派思想有系统的了解。

主要参考书目如下:班固:《汉书艺文志》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2高令印:《简明中国哲学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1商聚德:《中国哲学名著简介》,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0龚鹏程:《向古人借智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禅话》一、儒家:从掌教化的司徒职官中分离出来,是帮助国君理顺阴阳和人事关系,提倡教育的学派。

后来汉朝尊儒家为正统,(1)春秋时期孔子:《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孟子》子思:《中庸》荀子:《荀子》曾子:《大学》(2)秦汉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天人感应)班固:《白虎通》(3)玄学何晏:《道德论》王弼:《老子注》嵇康:《难自然好学论》(玄学激进派)郭象:《庄子注》(4)理学韩愈:《原道》、《原性》(道统说)李翱:《复性书》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濂溪学派)张载:《正蒙》、《西铭》(关学)程颢:《二程全书》(与程颐合著)(洛学)程颐:《伊川易传》游酢:《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杨时:《杨时集》朱熹:《四书集注》、《朱子语类》(5)心学陆九渊:《象山先生集》王守仁:《传习录》、《大学问》许衡:《鲁斋全书》(6)气学王廷相:《王廷相集》罗钦:《困知记》王夫之:《周易外传》、《老子衍》、《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7)宋学和汉学李光地:《榕村全书》、《榕村全集》、《李文贞公全集》戴震:《戴东原集》二、道家:起源于史官,一一记载成败、存亡、福祸的古今社会的经验教训,然后懂得执政的要点和根本。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后期墨家一、社会历史观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

“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

“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忠”,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孝”,要有利于父母。

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

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4.后期墨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强调治理社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二、认识论1.运动与时间、空间后期墨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例如:(1)对于时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时间,如古今早晚等。

(2)关于空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场所,如东西南北等。

(3)至于运动则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迁,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后期墨家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2.唯物主义认识论后期墨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肯定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但人的认识能力还必须与外界事物接触以后,才可能形成人的认识。

后期墨家在这点上继承了墨翟重视感觉经验的特点,强调一切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的感觉才能得到,即使有些知识不是由当前感官的感觉得到,那也是由于经验积累的结果。

3.知识的分类后期墨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类:(1)“亲知”,亲身通过感觉得到的知识;(2)“闻知”,是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这里又分为直接传授(“亲闻”)和闻接传授(“传闻”);(3)“说知”则是指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 相合的知识,就是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相合。例如,说"这是桌子"这句话,就需要有名实相合的知识。有了 这类知识,就知道"名实耦"(同上),就是说,名与实是彼此配对的。行为的知识是如何做一件具体事的知 识。它相当于美国人所说的"know-how"。
11.2关于"辩"的讨论
• 《小取》篇的大部分,是用于讨论"辩"。它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 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经说上》
识。但是在第二个层次上,他又转过来从再高一层的观点批评了名家。所以道家
《经说下》
也反驳名家的辩论,不过道家所用的辩论,从逻辑上讲,比名家的辩论更高一层。
道家的辩论,名家的辩论,两者都需要反思的思想作出努力,加以理解。两者的 方 向都是与常识的常规相反的。可是另一方面,也有常识的哲学家,例如墨家以
• "墨经"将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 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 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就是说,"物"是达名(通名),一切 "实"必用此名。"马"是类名,此类的一切"实"必用此名。"臧"(人名)是私名, 此名只限用于此"实"。
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这六篇合在一起,
通常叫做"墨经"。 • 前一章讲过,庄子在《齐物论》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在第一个层次上,他

中国哲学史笔记范文

中国哲学史笔记范文

中国哲学史笔记范文所谓今昔,无一定之标准。

有点相对论的色彩。

8.9.连环可解也连环方成方毁。

现为连环,忽焉而已非连环矣。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齐物论》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妖。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问题:从以上可见,惠施与庄子之思想,诸多相同,或言之,后者乃包含前者之思想。

然而,惠施与庄子不同之处在哪里?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1)盖惠施只是以知识证明,“万物毕同毕异”“天地一体”之说,而未言若何可以使吾人实际经验“天地一体”之境界。

2)庄子则于言之外,又言无言;于知之外,又言不知,有所谓心斋,坐忘,以实际达到王仁我,齐死生,万物一体,绝对逍遥的境界。

故:庄子之学,始于言,而终于无言,始于辩而终于无辩。

超乎是非之竟,而反于大通。

与辩者始终与“察”“辩”者不同。

然庄子之学,在其“言”与“知”方面,与惠施终有契合。

由是观之庄子之学,乃惠施之又进一步。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参见书上156页描述六、公孙龙之所谓\指\之意义名有抽象与共相。

汉语中“马”与“白”兼指抽象的共相与具体的个体,七、公孙龙之坚白论石头之坚白,坚与白作为两个石头的特性,不在彼此之中,故曰是两个分离的共相。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天下之物,都有共相。

然共相不可复分析为共相。

共相之自身,不在时空之内。

然共相联合而现于时空之位以为物,亦是自然的。

非指,即物也。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共相,不变者也;个体,常变者也;或变或不变,即为通变论讨论之问题。

公孙龙之意在于:共相不变,个体常变。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名家思想之核心。

或言之:“坚白同异之辩”其实辩者中,当分二派。

一为“合同异”,一为“离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

换言之,二者一个强调,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后者强调指与非指。

庄子承袭惠施的学说,而不赞成“离坚白”。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十一讲 易传:儒家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十一讲 易传:儒家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第十一讲分五节谈《易传》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易传》其书; 第二节 儒家宇宙论的建立; 第三节 儒家辩证法的发展; 第四节 《易传》的人生哲学; 第五节 《易传》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易传》其书
本节介绍有关《易传》其书的三个问题:
1.《易传》的结构; 2.《易传》的成书; 3.《易传》对《易经》的解释。
《易传》十篇被称为“十翼”,是辅助《易 经》的意思。
原来“十翼”是独立成篇的。魏晋时玄学家 王弼注《周易》,把《彖》、《象》、《文言》 的内容分别编排进《易经》各卦之中,于是只剩 下《系辞》等五篇独立成篇,附于《易经》之后。 这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易传》的面貌。
2.《易传》的成书
《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这并不可靠。从内 容上看,《易传》既非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在同 时写成的,大体上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的一些儒 家学者的著作。
第十一讲 《易传》:儒家对百家
争鸣的总结(2)
第二节 儒家宇宙论的建立
《易传》所建立的新的哲学体系,其中最核
心的内容是建立了儒家宇宙论。儒家宇宙论的 建立,超越了孟子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开辟和荀 子对人的外部世界的开辟,而追溯到宇宙发生 和宇宙构成,是对儒家形上理论的重大发展。
本节谈《易传》儒家宇宙论的三个问题:
《易传》的宇宙发生模型之二表明,宇宙万物 的发生发展在于其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关系表现 为不断的一分为二: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 上》)
这里由“两仪”(阴阳)而“四象”(太阴、 少阴、太阳、少阳)而“八卦”(乾即天、坤即地 、巽即风、震即雷、坎即水、离即火、艮即山、兑 即泽),呈现为一分为二的关系,阐发了一套抽象 的辩证法思想。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周濂溪、邵康节) 【圣才出品】

第11章周濂溪、邵康节一、周濂溪1.简介周濂溪,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年五十七。

著有《太极图》等。

2.《太极图说》(1)思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2)来源①此图并非全根据于《易》。

②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与周濂溪的太极图略同。

③周濂溪太极图中第二图取《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第三图取《参同契》三五至精图。

3.《太极图说》与《通书》(1)太极阴阳五行①《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一动一静,可以同时而有。

《通书》认为“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②《太极图说》认为五行是“五气”,《通书》认为阴阳是“二气”。

(2)人性本善①《太极图说》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具五行之性,人性本善。

②《通书》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

(3)圣人之道①《太极图说》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②《通书》认为“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二、邵康节1.简介邵雍,字尧夫,范阳人。

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之上,遂为河南人。

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

熙宁时年卒,年六十七。

元祐中,赐谥康节。

2.太极与八卦(1)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

(2)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3)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

于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

3.先天图与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1)先天图①将经世衍易图横排之八卦,自中间断之,复将此两半各折成半圆,更将此两半圆,合为一圆,即得先天八卦方位图,或名先天图。

②所以名为先天图者,因此图所表之八卦方位,与《说卦》所说不同。

故康节以此为伏羲之先天八卦,而以《说卦》所说之八卦方位,为文王之后天八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作为一个悠久而丰富的学科,承载着中国文明传统中的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代表性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这些流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

先秦哲学在先秦时期,儒家被视为中国哲学的重要代表,儒家提倡的“仁爱”、“礼乐”、“忠孝”等传统伦理观念被视为传统的道德观念。

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提出了关于人性、政治、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

与儒家相对立的是道家,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提倡“道”的理念,认为自然之道是人们应该尊重和追求的。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观念,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管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等理念,在那个充满战乱和纷争的时代,墨家的理想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墨子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形式,提倡人民平等和废除战争。

法家则强调法律和政治手段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主张用法律约束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李斯、韩非等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汉朝以后的继承与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哲学史在汉朝以后进入了新的阶段。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哲学史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的结合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多元。

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家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等理念,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兴起。

南宋末年,朱熹成为理学的代表人物,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及现代的哲学经典。

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内心世界的修养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及当代中国哲学在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传入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潮,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家包括梁启超、胡适、陈寅恪等,他们致力于借鉴西方哲学思想,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当代中国哲学家如钱穆、何伟、吕叔湘等,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同时又吸收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后期墨家)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十一章后期墨家一、背景现存《墨子》一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著作,是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墨家后学们的作品。

现统称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为后期墨家。

这些作品中积极地发展了墨翟的唯物主义思想。

后期墨家抛弃了墨翟哲学中关于天志、鬼神等宗教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

特别是后期墨家在批评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某些错误观点中,发展了墨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逻辑学理论,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二、社会历史观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不能离开“利”他们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

“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他们也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后期墨家认为,“忠,以为利而强低(当作‘君’字)也”(《经上》);“孝,利亲也”(同上)。

这是说,讲“忠”,就是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讲“孝”,就是要有利于父母。

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是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后期墨家还反对永远不变的“义”。

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尧的“义”名称虽在今天,而实际内容却在古代,所以,时代的不同(“异时”),“义”的客观对象(“所义”)和内容也是不同的。

尧的“义”只能适合于古代社会,不能适合于今天。

4.批判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后期墨家根据这些理论,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

当时一些守旧复古的人总认为历史一代不如一代,喜欢称道尧的“善治”。

后期墨家说,讲尧善治,那是就尧根据当时情况治理社会比较好而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中国哲学史》课件

《中国哲学史》课件

实时的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件适用人群
章节副标题
06
哲学爱好者
对哲学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广泛涉猎的人群
对人生、宇宙、伦理等方面有思考的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研究的人群
大学生哲学课程学习
适用人群:大学生哲学专业学生
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成果
推动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加强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儒、道、佛的关系:阐述该时期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历史地位:评价该时期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隋唐哲学
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隋唐时期的哲学流派
隋唐时期哲学的影响与意义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Ppt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课件结构
04
课件内容
05
课件亮点
06
课件适用人群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背景
课件的定位和目标
课件的内容和结构
课件的特色和亮点
课件的适用对象和使用方法
课件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
图表类型丰富:包括时间轴图、关系图、流程图等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 钟泰 根据影印版整理

中国哲学史钟泰根据影印版整理摘要:一、引言二、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概述1.研究背景和目的2.著作结构和内容三、钟泰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1.运用本土话语方式2.对传统领域的梳理3.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四、钟泰《中国哲学史》的价值1.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2.突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局限3.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钟泰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者,他的《中国哲学史》一书,是在吸收了西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介绍。

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概述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全书分为四编,分别为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二章,单列人物117 位。

上古哲学史由周代至先秦,中古哲学史涵盖汉代至南北朝,近古哲学史则探讨隋唐至北宋,近世哲学史则主要关注南宋至清代。

三、钟泰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钟泰在研究中国哲学史时,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意识。

他运用中国本土的话语方式,在传统的领域内对哲学进行梳理,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他不仅借鉴了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还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

四、钟泰《中国哲学史》的价值钟泰的《中国哲学史》一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其次,钟泰在书中突破了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局限,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最后,该书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对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结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方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 贵族政治之崩坏。

2. 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111

中国哲学史111

1.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

“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比如你要看看汤的咸淡,你就要亲口尝尝。

2.今文经学经学学派之一。

与"古文经学"相对。

始自西汉初。

今文诸经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汉武帝采纳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黜诸子百家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定儒于一尊,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诸经在汉代均置博士,势力很大。

今文经学中又支分派别,东汉的十四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今文经学主张通经致用,结合现实阐发经书中微言大义,如汉代的今文经学往往为当时政治、经济、法律作论证。

汉以后日益衰微。

18世纪中晚期常州学派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等探讨西汉今文经学,其后魏源、龚自珍以经术讥切时政,有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发展。

清末廖平、皮锡瑞、康有为等大力提倡今文经学,并为戊戌变法作舆论准备。

今文经学以孔子为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为"受命""素王",主张"托古改制",认为六经皆孔子制作。

其特点是注重"微言大义",结合现实阐发经义,具有较丰富的哲学、政治思想,其不足是附会经义,甚至神化孔子和经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开始上课。

今天我们开始讲孟子。

孟子的书,还是推荐诸子集成里边的,《孟子正义》。

这本书,焦循的《孟子正义》,是《孟子》注本中最好的。

这个在诸子集成和新编诸子集成都有,中华书局出了点校本,应该能买到。

这个本子是最好的。

当然我们常用的还有四书章句集注本,四书五经本,这个大概是算作一种版本;然后还有十三经注疏本,都可以用。

我们来看一下孟子这个人。

(写: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邹人。

他是受业于子思子之门人,因此我们在学术史上一般称之为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在宋代以后被奉为儒学的正宗,属于孔门的正统。

那么我们下面还有时间会讲荀子,荀子一般被认为是孔门的异端。

孟子这个人,他学成自己的儒者之道以后,就去像孔子一样四处游历。

他接触比较多的是齐宣王以及梁惠王。

他先到齐国去见齐宣王以后齐宣王不能用他,又到当时的卫国,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认为孟子的说法很迂,这个跟子路说孔子是一样的,说孟子的道理讲得太远。

“迂”就是远的意思,不直接。

因为当时已经进入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最强调的是富国强兵,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所以没有什么人去听仁义道德之类的事情。

仁义道德有什么用呢?所以没有人用他。

当时呢,是秦国用了商鞅,楚魏用了吴起,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用的是孙子田忌之徒,都曾经使国家一度很强大。

当时战国诸强所从事的事情是合纵连横,根本没有时间去听孟子这些迂腐的言论,而孟子坚持述“唐、虞、三代之德”所以到哪个地方都没有人听他的。

于是知道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得不到发挥,他就退而“退而与万章之徒”,跟他的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是《史记》里对孟子这个人的记载,一个梗概。

这个大家参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从今天看《孟子》……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子》应该是一个全本,没有残缺的本子。

当时在《史记》里记载的就是“孟子七篇”,我们今天看到的还是七篇。

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那么《孟子》七篇都分上下,因此一般我们说是十四篇。

比方说《孟子·尽心上》、《尽心下》,《孟子·告子上》、《告子下》。

大家可能没有时间全读,那我就推荐大家去读两篇:《公孙丑上》和《告子上》。

这两篇是孟子论述……展开他的人性论思想展开得最充分的部分,也是思孟学派的精华之所在。

孟子的生卒年在《史记》中记载的并不详细,但是元代有一个叫做程复仁的人,他曾经做过一个孟子年谱,说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赦王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89年。

虚岁八十四岁。

我们民间常说“七十三、八十四”,前面是孔子之年,不行就走人吧;如果过了这年一般要奔八十四,如果八十四过不了就走人吧。

最近有新的说法,叫九十五。

(众笑)冯先生、张先生,都是九十五。

好象连梁漱溟也是,大概是九十四,梁先生可能也没过九十五。

(都不笑了)张先生病故前我们系里一个老师去看他,他说,唉,没什么意思,天天在床上,我说算了吧。

然后那个老师说,不行啊,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活过一百。

那张先生就说,那我争取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哄笑)很有意思。

很可惜,他没有完成是因为三医院……几乎是被看病看死的。

这个我觉得大家可以去看最近一本纪念张先生的集子,叫做《不息集》,在北大出版社的。

那里面李中华老师有几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看。

那么回到孟子。

——“七十三、八十四”之前有一个年纪,应该是五十六。

很多圣贤都没有活过五十六。

王阳明大概也是五十六。

为什么圣人之年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坎?因为圣人能尽兴,圣人之死一定“正命而死”。

他们的年纪都成为我们的典范。

(笑)孟子的性格是“善辩”,也“好辩”。

他一方面善辩好辩,一方面又说“予岂好辩哉”,说我不好辩,我难道好辩吗?我没有办法。

他是一个极具思想力量的人,思想力量之大,可以说是亘古罕见的。

他的文字能够通过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果你们今天读他的话,如果你们有兴趣一口气读下来,半懂不懂地读完他的话,你会觉得有一股气从你的脊梁骨往上冲。

那股气就是浩然之气的作用。

(哇~~~)孟子……很少有人有这样的笔力。

大概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里面,孟子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张载。

他写下的文字能透过几千年的岁月传达过来。

有些同学可能会半懂不懂地去读尼采。

对,尼采确实很难读懂,那么多的西方大的思想家有几个读懂了尼采?但是都从尼采那受益。

那个……德勒兹的《尼采与哲学》我推荐过给你们吗?(“没有。

”)那推荐。

德勒兹的《尼采与哲学》,哪个出版社的我忘了,你们去万圣查一下,是法国六七十年代的一个大思想家,叫德勒兹。

是福柯的好朋友,最后自杀了。

法国的这批哲学家也都是够乱的。

福柯同性恋,然后死于爱滋病,他是属于因爱滋病而死的先驱。

当然他也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先驱。

德勒兹也很棒的。

然后最近有一个海德格尔的《尼采十讲》,大概叫《尼采十讲》吧。

那个书,印得很不象话,不象话的原因是印得太花哨,然后用这个花哨来赚钱,薄薄一本书要46块钱。

然后建议大家去万圣站在那里看,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去看,最后那个书就不用卖了,万圣的老板就要气死了(呵呵~~)。

——尼采也是这样,你读这些中译本,很多中译本都不像样子,错漏百出。

有些译者德文根本就不会,只是拿了英文一个译本就译。

你就是隔着两层语言的障碍,在半懂不懂的状态下,你读完尼采,仍能感受到他的力量。

这是证明了他的了不起。

那么他的力量一方面在于他思考的深度,另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性格。

孟子的性格可以用这样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狂”。

孟子是一个狂直之人。

比方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他说,一个文明,它的伟大人物的出现,是有一个周期的;他说是五百年。

他说周代兴起到今天已经七百年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七百年间都没有出现王者,从时间来看应该差不多了。

他说“天不欲平治天下”,如果天要平治天下的话,“当今之世”,后面的话大家都会背了,“舍我其谁?”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里有一个判断,他说孟子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冯先生这时候的感觉都很奇特,这几个字用的都很有意思,“高明亢爽”。

估计你们熟的就这个字(“爽”)。

“亢”是《易经》里叫“亢龙有悔”啊。

那么这个比较也许未必对,如果我的话,我愿意把孟子比为亚里士多德。

这当然没关系啦,这都属于可说可不说的东西。

那么孟子为什么好辩,以及孟子为什么发展出了一个有强大说服力的论辩术,以及他的思想为什么展开的那样充分和深刻,那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战国时代不再像春秋时代了。

我们看到春秋末年的时候,孔子出现在《论语》里头的情况……孔子有没有对话啊?孔子是在思想的对话中展开自己的言说吗?基本上都不是。

孔子是近乎独白的,他的学生的问题只是他的独白的一个引子。

但孟子已经不一样了。

孟子面对的是一个各种学说纷然兴起的局面。

孟子当时面对的两个最大的派别,一个是墨,一个是杨,“今杨墨之言遍天下”。

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这是我们上一课讲庄子时候讲到的蔡元培先生的一个考证。

蔡先生说庄子就是杨朱,庄周就是杨朱。

这念一百遍的话这两个名字我估计能念到差不多,当然加了方言我估计就说不准了。

那么蔡先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说,孟子说“今杨墨之言盈天下”,墨子的书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但为什么看不到杨子的书?可能的推论就是《庄子》这本书就是杨朱写的。

这种说法其实表面上有道理,其实没有。

因为杨朱会不会写书啊?按照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性格,他会不会写书啊?当然不写啦。

他包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这种道理都不应该告诉别人,这样人人都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他岂不拔了很多毛?!而同时所谓杨朱之言就是自私自利之言,这样的言不需要写在著述之中,而是在每个人的行为之中就已经不断地在显现了。

我们今天也可以说杨子之言遍天下,但是不需要写在书里。

孟子所要驳的是人心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共鸣。

所以在这样的思想的对抗中,我们发现孟子的思想展开得非常充分。

而孟子对人性论的思考,是古往今来,我个人以为是最为深刻的。

我常常会提这样一个问题,问自己也问别人:为什么在孟子以后,人性论的思考还有可能,或者说还有必要?为什么我们大家不放弃自己的那些关于人性的污七八糟的想法,关于人性的那些肤浅的意见,为什么不去倾听、去看一看孟子的那些伟大的思想?这是……我问自己也问大家的。

好,孟子这个人我们讲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开始讲他的思想。

(二、思想。

)再推荐一本书吧,江苏人民出版社在“海外中国研究从书”里面出了一本史华滋的书,《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有些同学可能知道我在学校通选课开了一门“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这名字绝对是从这里抄来的。

当时这本书还没翻译过来,我就用这书的名字作了我这课的名字。

这本书的名字翻译得很怪叫“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我觉得翻错了,就应该是“中国古代思想世界”。

你知道为什么翻错了吗?就这个英语的形容词语序啊,跟我们的形容词语序是不同的。

他一定要按英语的语序就成了“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你知道,中国传统哲学,那个“传统的”traditional是要放在前面的是吗?因此你不能译成“传统的中国哲学”。

这书名译的就很怪,但书里的内容就译得不错,值得去看。

为什么推荐史华滋呢?这里稍微展开一点,因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海外中国研究从书的出版所带来的那个……随后有几套丛书都是在翻译译介海外汉学的著作。

就是看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中国的艺术。

这些书出来之后,一度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包括我本人,一度很怀疑我们现在的路子做得对不对。

我们会被它的新颖,它的现代学术气息,被它所用的那些社会学的方法,以及人类学的方法所震撼。

因为我也参与了一些这种书的翻译,越来越清楚地辨析出里面的一些味道,一些狡猾和阴险,想以委屈的方式来贬低我们这样一个非西方文化的一个意图,你都可以看到。

所以你很少见到真正对中国的思想有内在关切,又有真正内在的了解的。

这些书大家都可以去看,但脑子中要有一根警惕。

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是非常客观的,客观到了把我们当成一个客体来研究,因此这是我们要拒绝的,但是史华兹是个例外。

尤其是他这本《中国古代思想世界》是一个例外。

他是真正把中国思想作为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思想的一个有主体性的思想来尊重的,同时又在这种尊重之中,在这种对中国思想的深入研究之中,希望给西方思想带来完全不同的资源。

所以,这本书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史华兹还有另外一本书——这个人是很棒的——有一本书叫《寻求富强》,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丛书里面的,是研究严复的,那本书也非常好。

但是我讲课的内容跟他的关系并不大。

好我们下面进入孟子的思想。

那么先来看一看孟子的政治哲学。

孟子的政治哲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话,如果一言以蔽之的话,可以说是:王霸义利之辩。

他的政治哲学最近本的一个原则就是如何区分王政、霸政,这个尺度。

而这个尺度就在于后者,义跟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