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单元 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情况?”比如,当我们敲击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特别是在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线等实验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声音特征这一部分,学生们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一、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017)第二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传播:探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特性。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分组实验和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2课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2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学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认识声音。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学会倾听声音,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结合生活中乐器的使用,分析乐器发声的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听声音、找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方法借助物体振动可以看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课前准备扬声器、黄豆、粉笔头、纸团、音叉、木块儿、长弓、尺、水、餐巾纸、带线的乒乓球、不带线的乒乓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喇叭发声时是不是摩擦了?振动了?师:通过观察喇叭发声时的振动,学会用听觉、视觉、触觉、借助物体的方法进行观察。

师:喇叭发声时是不是摩擦了?振动了?让我们用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观察一下。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喇叭发声时是振动了吗?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我把喇叭接通电流,仔细听、认真看。

师:喇叭发声时你们看见它振动了吗?师:怎样做就能知道喇叭在振动?师:触觉。

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上前感受一次。

师:你们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请仔细记录你们的所观所感。

师:借助物体的振动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

喇叭发声时,喇叭在振动。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2.问题导入小组探究环节,分小组用学到的方法去寻找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师:怎样做就能让尺子发出声音?师:尺子发出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尺子发声时,让它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3.师总结,经过观察喇叭发声和尺子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三、结论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我们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还不够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录音机、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原理的动画、实验过程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产生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振动的物体,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振动现象。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声音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声音产生有关呢?2.学生举例说明,如敲鼓、吹笛子等。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预设2:雷雨声可能是是云或者雨的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3:火车声可能是喷出的气在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4:古筝声是弹拨琴弦之后,琴弦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5:鼓声是敲击鼓面之后鼓面振动发出来的。

2.同学们对古筝声和打鼓声的解释很准确,不过小鸟的发声器官是鸣管,它是靠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搜集资料。

除此之外,对于雷雨声和火车喷气声是不是因为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还存在一些疑问,在课下及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可以继续搜集气体,液体是否也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今天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节课的将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需要准备家里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盘子,桌子,勺子,石头,玻璃杯,塑封袋等,同学们还可以制作一个土电话。

4.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学习小技巧---------------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小学生想要成绩特别的突出学习计划还是不能少的。

有的人会有疑问,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为什么还要制定学习计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

1、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

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小目标。

长时间达到一个大目标。

在长短计划指导下,使学习一步步地由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优点发扬,缺点克服,使学习不断进步。

3、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良好习惯养成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学习。

有了计划,也有利于锻炼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要坚持完成计划,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

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

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在声音产生和传播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了解。

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气球等)、放大镜、音叉、鼓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如:用尺子振动产生声音,用放大镜观察声音的传播等。

并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交流。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归纳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话筒、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摩擦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接触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实验二:将振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实验三:让学生面对面交谈,感受声音的传播。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声音是存在的,但对其产生的原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声音的产生这一抽象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通过实验验证声音产生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科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3.验证实验: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声音产生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其他特性。

5.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进行。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能从现象中观察总结规律;可以借助工具把不易察觉的振动可视化。

科学态度: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透过使物体发声的直接原因发现发声本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二、重难点重点:能把正在发声的物体与振动联系起来。

难点:将不易察觉的振动可视化。

三、教学准备PPT,激光笔,陶笛;小组材料:橡皮筋,记录单,钢尺,小鼓,音叉。

四、教学过程前测:感受声音,调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整理和梳理学生的答案:敲打,摩擦,振动,使用力。

(一)出示前测(4分钟)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昨天调查后发现,同学们的猜测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下。

出示学生的想法,板贴。

(二)观察物体,寻找发声证据(15分钟)1.这是同学们的猜测,那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寻找支持我们猜测的证据。

【板书:证据】2.出示橡皮筋。

你能让这个橡皮筋发声吗?在发声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想象,记录下来。

出示PPT记录单。

3.学生观察橡皮筋发声,教师指导。

4.汇报实验现象:能发声的方式都在“抖动”“来回动”,用手势,图示来表示。

5.播放橡皮筋振动慢视频。

发现橡皮筋真的在振动。

6.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做一个橡皮筋实验就可以证明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吗?证据不足。

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预设:吉他,琵琶,声带等。

设计意图:通过明显的振动现象,把声音与振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手势,图示,慢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振动,将橡皮筋的运动方式抽象为振动。

(三)观察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证据(20分钟)1.想要知道声音是不是振动产生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证据。

接下来,我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材料——出示:PPT照片:钢尺,小鼓,音叉。

认识吗?介绍让音叉发声的方式。

2.接下来,看看这些物体发声时是不是在振动。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例外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简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例外力量的击打,对例外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探究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的清水,用轻而短暂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例外?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并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认识声音的基本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鼓、气球、尺子、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括音叉、气球、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新知探究:a.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b. 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c. 讲解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c. 解释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答案示例:当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b. 答案示例: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单元 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单元 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师备: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二、探究内容: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目标】探讨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进程。

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踊跃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讨声音的乐趣,培育科学探讨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声音产生原因的进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猜声音(1)谈话: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课件出示要求:你听到了几种声音?别离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2)反馈(3)合作指导:若是要一个同窗一下子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确有难度。

如果请一个小组来回答,那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够分工合作,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2.再猜声音谈话:下面再请大家猜两种声音。

小结揭题:大家的听觉超级灵敏,咱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天天,各类各样的声音伴随着咱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咱们一路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课件出示课题)二、实验感知1.使物体发作声音(1)猜想:你感觉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使锣发作声音谈话:让咱们从能发作声音的物体中来找找线索。

(出示锣)这是什么?(板书:锣)谁能上来使它发作声音?教师评价(3)实验:研究皮筋、尺子是如何发声的?A.谈话:适才咱们已经能使锣发作声音了,此刻咱们换几种材料。

(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皮筋和尺子是如何发作声音的?你们能别离使它们发作声音吗?B.课件出示要求:要求记录:使皮筋、尺子发作声音的方式。

皮筋和尺子发作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别离听到了如何的声音?能仿照这种声音吗?C.开始实验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讲说你们用了哪些方式使尺子和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发声的物体(1)观察皮筋和尺子发声时的情况A.指出正确方式:适才的小组用了很多方式使皮筋和尺子发作声音了,我有一个疑问,这些声音真的只是皮筋或尺子单独发出来的吗?比如……所以我觉得把皮筋拉紧再拨比较符合皮筋单独发作声音。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振动”等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声音的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难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振动产生的声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尺子、瓶子、沙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敲门声、电话铃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 学准 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课件、锣、音叉和小槌、乒乓球、钢尺、橡皮筋
鼓和鼓棒、三角铁、碰铃、钹、小提琴等各类乐器
乐器的发声应让学生在探究的前提上进行,而不是一味地乱敲乱打.
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有什么器材(锣、鼓、钹、三角铁、碰铃、音叉、钢尺、橡皮筋、小提琴)想玩吗?那就让这些物体发出美妙的声音吧!(锣)上课!
学生听声音。
3、机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大屏幕出示)大自然的这些声音都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你们为什么能区分那么多声音呢?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继续探究。
2、刚才同学们使物体发出了声音,今天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请你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
3、声音到底是不是由于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产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二、探究活动
1、①同学们,我们每一组的器材都各种各样,但钢尺和橡皮筋是每组都有的.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呢?
这样看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验证巩固,进一步反证
1、声音真的是振动产生的吗?我们来验证这个结论,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它发出声音。怎样才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呢?(摸一摸、轻轻贴近脸)
2、①你来试试,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你也来试试!
②你怎样让振动看起来明显一点呢?(靠近静止的乒乓球、放水里)
如果看到乒乓球弹开了就说明音叉在振动,你们同意吗?那我们试试,让音叉发出声音后,靠近静止的乒乓球,你看到什么了?(乒乓球弹开)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 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乂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 物体的振动。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 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 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 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 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又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 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

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 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物体由于 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 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 音现象的本质。

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 水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四上《声音》 单元教学设计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L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教学过程
哪里发出的?
课题 重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学概念目标
单元 声音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目标解读
让学生对一些正在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 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目标解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通过一系列动物操作和体验.对物体发声现象进行合理假设,再进 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符合实际的客观结论:最后归纳获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科学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一听周用的声音
听声音,思考: 激趣导入
思考:这些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这些声音是从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
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 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生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 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使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感觉它们发出的声音。

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观察音叉在水里的振动,音叉怎样把振动传入水面。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收听广播、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