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理性与教学

合集下载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学习笔记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学习笔记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第一章有效教学的意义与反思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1.有效教学的内涵:(1)有效果。

(1)教学效果强调的是教学产生的结果,与动机无关。

(2)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2)有效用。

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

具体来说,它表现在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3)有效率。

教学有效率是指一定的教学投入产生了尽可能大或多的教学的目标。

2.有效教学的要求与特点(经验):(1)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确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学习)为本的意识,要重在看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发展,要重在看学生学了什么、会了什么(2)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

(3)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努力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要求是:一要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把课堂教学时间用在指向教学目标的教与学活动上;二要精选教学内容和简化教学过程,使教与学的活动指向价值最大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时间的利用价值。

3.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六个“减法”:一是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三是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四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五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六是减去不集中、不该有的目标。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1.效率至上(快与慢、效率与质量)2.可测量性(清晰与模糊)3.三、程序化(模式化与个性化)第三节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1.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

教师要从“控制者”转向“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教育即解放‘的体现,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权力,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化学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

化学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

化学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三月九日参加润城中学化学教研有感次营中学邢云云三月九日上午,在县教育局崔主任及化学教研室高主任的主导下,白桑中学、八甲口中学、北留中学、第四中学的化学教师及化学教研小组的教师,一起听了润城中学梁聪梅老师“三公开”教学中的一节化学复习课。

课后进行了由润城中学成校长主持的校际交流研讨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让我颇有收获。

首先是崔主任提出的,无论高中还是初中,复习课都应该把握十二字原则,即“先练后讲,多练少讲,不练不讲”。

虽然应用、吃透这些原则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仍需时日,但有了方向,还怕目的地遥远吗?但到底何为“练”,何为“讲”呢?大家的回答使我明白了很多,特别是第四中学张老师,驾岭中学张老师以及教研室高主任的回答。

总结起来基本如下:“练”不一定是做习题,可以是写个符号,写个化学式,写个化学方程式;也可以是纯粹知识点的背诵记忆;还可以是动手实验;甚至可以是小组内的讨论,班内的交流。

只要是真正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都可以叫“练”。

所谓“讲”,主要是“解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教师的“讲”就是解答学生经过班内交流和教师提示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教师的讲解才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精度,达到画虎画骨的深度。

把握好了“练”与“讲”这两个字,那“先后”,“多少”就较容易做到了。

领导以及同行们这种对课堂教学的理性思索让我沉思。

化学教学离不开理性的思索,离不开理性的光辉,更离不开理性思考的教师。

由此,我想到了本次教研中精彩发言的八甲口中学的王登峰老师。

王老师充满理性的发言,让我印象很深。

王老师的专业素养,务实的教风,精益求精的备课,样样个性鲜明。

无论哪一点,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他更像理性思考教师的代言人。

总的来讲,他的教学做到了两个字——精、尽。

“精”即是他本人对化学教学精益求精的精神。

八甲口中学的中考化学成绩一直很优秀。

即使这样他对备课仍然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

高主任用实拍的照片证实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感性与理性的教学方法结合

感性与理性的教学方法结合

感性与理性的教学方法结合2023年,教育不再是老师单方面的传授,而是一种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性和感性的教学方法结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感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它注重学习者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积极感受、情感交流、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感性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故事、图片、音乐和动画等,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反应,从而深化他们对认识世界的理解和领悟。

然而,纯粹的感性教育也存在问题。

由于其过于注重学生的感觉和反应,教育者难以精确地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感性教育还可能导致学生成为情感化、感性化的人,难以理性地分析问题和学习知识。

与此相对,理性教育则是一种重视认知和逻辑推理的教育方法。

它强调对学科知识的逻辑分析和思考,注重学习者的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理性教育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强调明辨事理、判断是非、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在理性教育中,教育者主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和实践等方式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然而,纯粹的理性教育也存在问题。

过于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和想象力,成为注重思维方式和成果,而非过程的机械人。

因此,教育者需要在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感性和理性教育的结合:1. 利用感性体验激发理性思考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感性的方式,如图片、故事、音乐、影片等,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从而建立学生的情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分析和判断,通过理性思维梳理学科知识和结构,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合理利用网络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合理利用网络教案第一章:网络的利与弊1.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普及和影响2. 认识网络的利与弊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1.2 教学内容1. 网络的普及和影响2. 网络的利与弊案例分析3. 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建议1.3 教学过程1. 导入:调查网络使用情况2. 讲解网络的普及和影响3. 分析网络的利与弊案例4. 讨论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建议5. 总结与反思第二章:网络信息的辨别与自我保护2.1 教学目标1. 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2.2 教学内容1. 网络信息的辨别方法2. 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3.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原则2.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信息辨别小游戏2. 讲解网络信息的辨别方法3. 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4. 讨论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原则5. 总结与反思第三章:网络交流的艺术3.1 教学目标1. 掌握网络交流的基本礼仪2. 学会文明上网3.2 教学内容1. 网络交流的基本礼仪2. 文明上网的重要性3.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交流情景剧2. 讲解网络交流的基本礼仪3. 学习文明上网的原则5. 总结与反思第四章:网络游戏的利与弊4.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游戏的影响2. 认识网络游戏的利与弊3. 培养学生健康参与网络游戏的能力4.2 教学内容1. 网络游戏的普及和影响2. 网络游戏的利与弊案例分析3. 健康参与网络游戏的方法和建议4.3 教学过程1. 导入:调查网络游戏使用情况2. 讲解网络游戏的普及和影响3. 分析网络游戏的利与弊案例4. 讨论健康参与网络游戏的方法和建议5. 总结与反思第五章: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5.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成瘾的表现2. 学会预防网络成瘾3. 培养学生面对网络成瘾的干预能力5.2 教学内容1. 网络成瘾的表现和危害2. 预防网络成瘾的方法3. 面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5.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成瘾案例分享2. 讲解网络成瘾的表现和危害3. 学习预防网络成瘾的方法4. 讨论面对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5. 总结与反思第六章:网络购物与消费维权6.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购物的优势与风险2. 掌握基本的消费维权知识3. 培养学生理性消费和维权意识6.2 教学内容1. 网络购物的优势与风险案例分析2. 消费维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理性消费的重要性6.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购物经历分享2. 讲解网络购物的优势与风险3. 学习消费维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讨论理性消费的重要性5. 总结与反思第七章:网络理财与金融安全7.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理财的基本知识2. 认识网络金融安全风险3.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意识7.2 教学内容1. 网络理财的基本知识2. 网络金融安全风险案例分析3. 正确的网络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意识7.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理财产品介绍2. 讲解网络理财的基本知识3. 分析网络金融安全风险案例4. 讨论正确的网络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意识5. 总结与反思第八章:网络公益与志愿服务8.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公益的发展与意义2. 掌握网络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3. 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公益的意识和行动8.2 教学内容1. 网络公益的发展与意义案例分析2. 网络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参与网络公益的重要性8.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公益活动介绍2. 讲解网络公益的发展与意义3. 学习网络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讨论参与网络公益的重要性5. 总结与反思第九章:网络法律与道德规范9.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法律的基本原则2. 认识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意识9.2 教学内容1. 网络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案例分析2. 网络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3. 遵守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意义9.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法律案例分享2. 讲解网络法律的基本原则3. 学习网络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4. 讨论遵守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意义5. 总结与反思第十章:网络素养与终身学习10.1 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2. 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10.2 教学内容1. 网络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案例分析2. 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网络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义10.3 教学过程1. 导入:网络素养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讨论2. 讲解网络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3. 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巧4. 讨论提高网络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义5. 总结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外国教育史——第5章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经验与理性思维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经验与理性思维

将 为将来 自身发展 与社 理 性 思 维 极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共同 讨论 ,让学生认 升华 ! 来能够学 以致用 ,
我 国是 世界 四大文明古பைடு நூலகம்之一 ,数学教育 识了三角形 , : 并能举出生活 中的实例 。
会发展做充分 的准备 ! 作为一名小学 数学教师 , 根据 时代 与素质
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知识与数学经验 ,通过认 反三 。例如 : “ 在 三角形认识一课” 的教学 中 , 教 识与探索 , 又构建新的生活经验 , 数学教学与生 师先 让学生 利用手 中材料 ( 为 3厘 米、 长 8厘
活经验是一个循环往 复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小 米、O厘米的小棒 各一根 ) ’ 1 制作一个三角形 。 有 : 学数学教学 的意义,数学教学与生活经 验关 系 的用 四根小棒或三根 小棒摆 出一个三角形 。教 的分析 ,力求做 到让学生在基础数学教 育中勇 师问“ : 什么样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学生 回答多 于发现 问题 、 积极思考 问题 、 正确解决 问题 , 种多样 , 三个角 的图形 ” 有三个边 、 进 如“ “ 三个角
小学数学是学生对客观世界 的直 观感受 到 是牛顿积累数学经验与数学素养 ,由苹 果引发
理性认识 的过程 , 是认识客观事物 的基础 , 认识 的思考发现 的。 我相信 ,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
[] 2 俞子夷 , 最呖著 . 小学 教材和教 育 朱 《 新
法》福建教 育出版社 ,0 6年. . 20 [] 3 曹培英著., 学数学教学 改革探 析》 《J 、 . 人
有着悠久的历史。从 周代教学科 目“ 艺” 六 中的 :

2在数 学教学活 动 中 , 师帮助学 生在 自 . 教

探寻课堂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有效融合

探寻课堂教学中理性与感性的有效融合

重感性轻理性的现象也是教师评价的一种体现 , 只 盟进攻教 材 , 从而做 到读透教材 、 补充教材与批 判
入 , 堂氛围看似很浓烈 , 课 可是仔细 观察 , 可发现 便 从整体上看 , 当前我 国的中小学教 师评价反映
整个课 堂教学过程存在很多 问题 : 生的讨 论交流 师
的仍是 以传统 的教 育和管理 观念为 主导 的评 价机
流于形 式 , 对教材的解读只是停 留在语 言文字或符 制 , 体现 出了教师 评价 追求 科学 、 化 、 范 的特 量 规 号图表 的表层 上 , 缺少 “ 步进逼 , 步 层层 深化 ” 的层 点 。 首先 , 在评价 目的与功能上 , 主要是 为了进行 奖 次感 , 缺乏理性的那份厚重感。
陷入了追求“ 科学性” 精确性” 和“ 的误区。 闭
这种量化的评价方式 , 迫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
( ) 堂教 学深度 与广度的均衡分布 一 课 教学深度 主要体现在深入解读学科 知识上 。 首
重理性 而忽视感 性 。 当然 , 有些教师 在课堂教 学 中 先 , 师不能成为教材 的捍卫者 , 教 而是要与学生 结
之木。 同时, 理性越丰富 , 的感性也越细腻 、 人 复杂和
教师往往直接将枯燥的教材 内容传授 给学生 ,
把课 堂教学变成 了单纯 的理论知识传授 过程 , 太注 深化。 感性与理性相互凭借 、 相互刺激 、 相互制 约 , 推 重知识给予 的结果 , 而忽视 知识给 予 的过 程 。 不仅 动着人性 的递进与嬗变 。 随着社 会实践 的发展 , 人性
如此 , 了提高学生 的应试 效果 , 为 教师在 课下 更是 的层次结构和具体属性将 进一步 丰富。1 I l
要求学生 以题 海战术 消化所学 内容 , 学生不 得不把 人性 发展 的过程其 实就是理 性与感 性不断 融 大量 时间和精力 投入到做题的技能训练上 。 这往往 合和分化 的过程 , 双方 的对立 冲突 、 消彼长 的变 此 导致学 生对学 科知识 的厌烦和抵制 , 习的功利性 化 , 学 呈现 为动态 的平衡 。 整个过 程我们 可 以形象 的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 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
起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
学校、大主教学校和堂区(教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
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 必备品。
2、大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
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
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 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相互组合,形成更大的
区域性组织。“教师组合”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 会”。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 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 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 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 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Ages)。这 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 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 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 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上建立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 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分数≥75及格
缺课≥1/3不再参加考试
参考丛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二章:
第三章:社会理想与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价值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目的?
第五章:知识与课程
第六章:理性与教学
用该课程的内容来解释哲学的基础内容
“道家文化”是研究的稀缺点,可以从论文中看一下
观点: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1.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不断提高研究者的哲学素养。

2.整合多种哲学思想
3.将哲学的各个层面运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
4.理性的看待哲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哲学的新定义: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毕业论文需写研究基础(从教育哲学中找)
研究思路是归纳演绎从开始到最后要呈现的过程技术路线是要用图画出来。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性知识的是( )。 A.表象 B.概念 C.规则 D.原理 E.原则 2.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3.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 )问题。 A.做什么 B.是什么 C.为什么 D.怎么做 E.怎么样
4.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A.知识的认知 B.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复习 D.知识的保持 E.知识的提取
“圆有圆心与封闭曲线” ,而忽略了“从圆心到周长各 点距离相等”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圆的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 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5.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 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 时记忆 6.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0.5秒 C.2秒到l分钟 D.5秒到2分钟 7.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作记忆 8.存储时间至少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 作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内部抑制 D.外部抑制 2.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 方法是(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理性的坚持

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理性的坚持

会真正发挥教师教者 的作用 ,才会真正调动
传授 深 入的认识 。来自 一、我们要 理清教 学主体
学习这一理念 ,而没有单纯地指向某一死板 否也是学生价值观的又一缺失。 因此我们 不得不 对我们 的语 文教育 反 的知识 或技能。这样能更好地让 学生深 入其
今天 ,我们提 倡 的是教 师为主 导学 生 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 ,这样 做我 思再反思 :我们是否应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为主体的课堂模 式。 “ 学生为主体”代表了 们得益的同时 ,又不得不提出了一个质疑 , 与教学模式的 同时保持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 种成熟 而先进的思想 ,因为从 学习的角度 有了这个过程 ,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 目标 , 学 生确实是认识 的主体 。怎样 才能真 正体 现 就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吗? 这一主体性呢 ,或者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 现 代课 改 中强 调 的是 学生 如何 自主 、
题。况且 ,在现代 教育教学中 ,人们多强调 具性与人文性 ,也由此体现了人的情感 、态
的是能力 ,而忽视 了知识 的获得 。 比如 ,对 度及价值观。 也 为我们展示 了许 多新 的创 意。更让我们对 于词 性 、语 法 、写作 方法 、大家 都 讳莫 若 随 着教学 新理 念的深 入人 心 ,老师 意 语 文教学有 了一个新 的认识 , 能让 老师一 深 ,避而不说 ,以免落入传统教学的桎梏。 也 识到了学生这个认识主体 ,让他们动起来 , 改 过去一根粉笔 一言堂 的灌输模 式 , 能更 可是试问 ,没有字词句的积累 ,没有一些最 调动他们作为人的思维的积极性 , 并 让他们说 , 切近的考虑到学生的个 性因素 ,更好 地进行 基本的语言知识 ,那能力又从何谈起呢?无 让他们做 ,于是学生的行为没有 了束缚与压 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无疑是新的课 改的活 怪乎对学生谈到语法知识 ,他们要大呼 自己 力 ,这无疑有利于他们个性 的培养 。可是假 力所在 ,无疑昭示 了他的生命力 ,但我们却 是 “ ”盲呢 !所 以由此看来 ,最基本 的知 若 只注重他们 的个性张扬 ,则根本不利于基 法 应清醒而冷静地认识到它也有其局限性 。而 识还得俯首去教 、去学 、去落实 ,而基本 的 本知识 的掌握与巩 固,也不利 于形成认真勤 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必没有其优越性 ,所以由 技能也必须要教给学生 ;有 了丰富 的知识 , 奋 ,踏实肯干 的富于魅力 的人格 ,再加之在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课程地位:基础性学科5.总学时:36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教育伦理学二、课程目标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导言哲学与教育(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门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二、外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想象与理性——初中语文感悟教学的再平衡

想象与理性——初中语文感悟教学的再平衡


初 中语 文 感悟 教 学 的再 平衡
高 小 欢
( 紫 金县 柏 埔 中学 , 广东 紫金 5 1 7 4 7 3 )
摘 要 : 语 文 学 科 和 其 他 学科 的 一 个 明 显 的 不 同 点 是 在 语 文教 学 活动 中要 积 极 激 发 学 生 的 热 情 ,激发 学 生 对 人 生 的 心 灵 感悟 。 感 悟 教 学 对 于 启迪 初 中 生的 情 感 、 丰 富 学 生的 人 生 观及 激 发 学 生 对 未 来人 生 的 想 象 具 有 重要 的 意 义 。 作 者 以语 教 版初 中语 文 的课 文编 排 为例 .通 过 对 想 象 与理 性 的 分 析探 讨. 积 极 进 行 语 文 感 悟教 学再 平衡 的 思考 。 关键词 : 初 中语 文 感 悟教 学 想 象 理 性
奠定 了 , 良好 的 基 础 。
语 文 学 科 作 为 一 门 社 会 人 文 学 科 .激 情 与 想 象 是 重 要 的 外在表现形式 。 学生要充分理解 、 体 会 进 而 拥 有 这一 想 象 与激 情. 感 悟 教学 是必 不 可 少 的 。 感 悟 教 学 的实 质 是 通过 对教 材 内 容的深入理解 . 从 而产 生 i f , 理 的共 鸣 . 进 而 在 生 活 实 践 中进 行 模仿 、 创 造 。感 悟 教 学 需 要 师生 全 身 l f , 地投入 , 将 自 己融 入 教 材 的 角 色 中。 感 悟 教 学 更 强 调 学 生 、 老师 、 课 文 作 者 的 l f , 灵 沟 通, 本质 上 是 感 性 的一 部 分 。初 中生 的 自制力 还不 够 强 , 模 仿 能 力 比较 强 , 需 要 及 时 通 过 感 悟 教 学 减 少 社 会 不 良 风气 、 现 象 对学生的影响 , 切 实 培 养 学 生 的 人 文 精神 素质 。 二、 在 感 悟 教 学 实 践 中 注 重 学 生 理性 的培 养 感 性 是 语 文 教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点 .但 并 不 是 唯 一 的 特 点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部 分 教 师过 于强 调 语 文 感 性 的重 要 性 , 往 往 忽 视 语 文 教 材 在 内容 编 排 上 的理 性 线 索 。例 如 在 初 中八 年 级的第 五单元 。 重 点 安 排 了几 篇 科 普 文 章 , 并 对 初 中 学 生 说 明 文 中“ 说明事理 ” 的概 念 、 方法 、 重要性 做了说 明 : 事 理 说 明 文 注 重 说 明事 物 为 什 么 是 这 样 的 ,也 就 是 要 按 照 逻 辑 顺 序 ( 由表 及 里 、 由浅人深 、 由因溯果 、 由一 般 到 个 别 等 ) 说 明 事 物 性质 、 原 理及 因果关 系 、 发 展 规 律 等 。 在 人 教 版 初 中 语 文 教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的情绪-我做主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的情绪-我做主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的情绪-我做主第一章:认识情绪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定义和类型。

培养学生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1.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情绪的类型: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以及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

1.3 教学活动:情绪脸谱: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情绪脸谱,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近期经历的情绪,互相了解和接受。

第二章:情绪的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对自身的影响。

培养学生学会调整和管理情绪。

2.2 教学内容: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身体健康,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情绪对心理的影响:情绪可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人际关系。

2.3 教学活动:情绪影响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分享,体验不同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情绪管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积极思考等。

第三章:情绪调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情绪调节方法:认识和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倾诉、写日记等。

情绪调节习惯:养成积极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有助于情绪调节。

3.3 教学活动:情绪调节实践: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倾诉等,记录实践效果。

情绪调节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调节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鼓励。

第四章:情绪与人际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培养学生学会以积极情绪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4.2 教学内容: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情绪波动可能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产生误解和冲突。

积极情绪交往:学会以积极情绪与他人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

4.3 教学活动:情绪沟通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情绪沟通的重要性。

第五章:做情绪的主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情绪挑战。

5.2 教学内容:做情绪的主人: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学会接受和调整情绪。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伴我成长优秀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伴我成长优秀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伴我成长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册第五章《学会学习》,具体内容为第一课时“学习伴我成长”。

本节课将围绕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伴我成长”。

2. 第一环节:学习的重要性(10分钟)(1)教师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的重要意义。

(2)例题讲解:引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3. 第二环节:学习方法(15分钟)(2)例题讲解:以数学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 第三环节:学习态度(10分钟)(1)教师讲解:强调积极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2)例题讲解:通过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消极学习态度的影响。

(3)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六、板书设计1. 学习的重要性2. 学习方法预习复习3. 学习态度积极消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改进之处。

2. 答案: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深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应用7.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8.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引导性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学习的意义、方法、态度三个方面,结合教材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智与情感》中的理性与感性的教学方案

《理智与情感》中的理性与感性的教学方案

《理智与情感》中的理性与感性的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理智与情感》中的理性与感性的教学方案。

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理性和感性的定义、区别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理智和情感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理性与感性的定义与区别、理智与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理智和情感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是文章开篇,主要介绍了本文所要讨论内容,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单概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方案来促进学生的理智和情感能力发展,并强调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和总结现有关于理智与情感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实践,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实施理智与情感教学方案的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定的展望。

该文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理智与情感》中的理性与感性的教学方案文章"1.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理性与感性的定义与区别2.1 理性的概念和作用理性是指人的思维、判断和行动基于逻辑、推理和分析,而不受情绪、冲动或个人偏见的影响。

它是一种基于事实、证据和合理推断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并采取合适的行动。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理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

同时,理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及权衡利弊的能力。

2.2 感性的概念和作用感性是指人类情感经验所涉及到的主观体验、情感反应以及情感表达。

它包括对外界事物产生直观而深刻认知、评价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愉悦或不愉悦等情感体验。

在教育中,情感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能力,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与世界互动,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何谓理性,理性与教育的关系

何谓理性,理性与教育的关系

• • • • •
(三)对策: 1、重构理性化的教学活动。 2、权衡教材知识中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 3、保持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4、避免工具理性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 注:理性教育不同于理性主义教育 • 理性教育: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 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 概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能力,对行为方 式和目的选择,批判能力以及对情感、意 志的协调能力的教育。
• 古希腊,理性意味着正义、正当。 • 欧洲中世纪,宗教的教义被认为是理性。 • 近代,理性成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如笛卡尔: 把理性看做是天赋的思想能力。莱布尼茨:也把 理性看做是一种天赋能力,认为理性高于感觉之 处在于它能够使我们认识普遍必然的真理。二者 共同点:把理性与感性区别开来。
• 康德批判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观点:认为人的认识 能力是感性、知性和理性能力的结合。把理性看 做是人类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先 验思维能力。即实践理性观。 • 黑格尔在康德基础上把理性发展为辩证理性观。 • 现代,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主要代表人,马尔库塞 提出技术(工具)合理性。与此相反的,法兰克 福学派第二主要代表人哈马斯提出交往理性。 • 后现代,把人的理性看做是由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与 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理性与非理性、技术理性 与价值理性之间具有动态、非线性的互动关系; 强调理性与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在一 个平衡系统中达到适度的自我限制。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 • (1)教学概念 • 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 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 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界 定了性质和目标 • 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 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 动。”—突出教学指导 • 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 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提出中介,课程内容。 • 他们的定义,涉及到教学的结构、性质、目标、中介等要 素,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他们的教学观。 • 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 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沈非非,赵 鹏程.理性与教学-也论“课本循环使用”[J].当代教育论 坛,2006,23:25-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理性与教学
一、理性与人生
(一)什么是理性?
一个羁绊学家们千百年的问题
一个困扰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
一个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问题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成为你自己 ——柏拉图
凡是思辨所及之处都有幸福 ——亚里士多德
在直观的意义上讲,理性就是能力。 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 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的能力。从广 义上讲,理性与非理性相对而言,即运 用思维的原则或法则解决人类面临的各 种各样问题的能力。
对理性的另外一种理解
工具理性 (技术、规范、科学、客观) 价值理性 (意义、人文、德性、生活) 理性
交往理性 (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 )
实践理性 (自由、道德、主体、自律)
(二)理性与人生
1.人的理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2.人生需要理性吗? 3.理性需要训练吗?
(三)理性与社会重建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 过程。 2.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 3.社会重建必须依赖理性。
二、 理性与教学
(一)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 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 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 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 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十二院校编《教育学基础》
(二)教学的理性基础
1.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 2.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 3.教学的伦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性的探险
1.理解教学目标 2.建构师生关系 3.反思教学内容 4.认同教学伦理
(四)教学:诗性的漫步
1.激情与火花 2.浪漫与自由 3.灵动与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