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的构造与评价
经济循环体系方式
经济循环体系方式1.自给自足型经济循环体系在自给自足型经济循环体系中,个体或家庭自主生产各种产品,满足自身的需求。
生产的剩余产品可以通过交换或销售来获取所需的其他商品。
这种循环体系主要依赖本地资源和技术水平,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较低。
2.市场经济循环体系市场经济循环体系是当代社会最普遍、最典型的经济循环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市场交换商品和服务。
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来决定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而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购买力来选择购买什么。
市场的竞争机制在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3.计划经济循环体系计划经济循环体系是指由政府统一规划和控制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计划来指导和调控资源的配置和生产活动。
生产者按照政府的计划和指导方针进行生产,而消费者则根据计划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计划经济循环体系通常包括五年计划或长期发展目标等计划性指导。
4.混合经济循环体系混合经济循环体系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兼具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在混合经济中,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
混合经济循环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行业,采用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的方式进行经济活动。
5.现代循环经济体系现代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循环体系。
它通过最大限度地回收再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现代循环经济体系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循环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谈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评价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评价机制;优化策略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呈现多种效益的良性发展。
当然,想要有效发展循环农业,需要立足地域实际、生态实际,发挥多种资源优势,构建多种发展形态的经营模式。
1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评价机制循环农业发展体系的核心是尽可能以最少的农业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循环农业与传统、粗放农业不同,发展方式是以本地区农业资源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科学开发、规律开发,旨在构建完善、系统化的循环农业发展体系。
1.1构建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评价机制的原则循环农业是农业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融合的“生动实践”。
农业发展评价模式依照“4R原则”,通过设计科学的农业生态系统,使整个农业系统中的各项资源得到全面、层次化循环利用,实现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环境污染现象少的发展目标。
循环农业发展评价要注重综合性原则,不能从某一角度来评价,要注重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视角出发,确保评价结论的全面性与完善性;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在科学评价循环农业时,应确保其评价的数据容易获取,并且获得数据的口径相一致[1]。
1.2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评价指标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时,结合其发展目标与评价原则,注重从以下视角出发,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第一,要以发展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优化生态环境。
第二,要注重对资源投入与产出状况进行对比研究。
该指标可客观反映本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的投入产出状况。
第三,要做好生态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状况的评价与考核,主要对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的具体效率进行合理评价。
第四,要对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通过合理分配循环农业发展体系考核指标的比重,对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论循环型社会发展的执行体系与制度创新——以江苏为例
了资源的节约使用 , 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 。事实
上, 一般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中人们居住地点 和办
收稿 日 : 0 — 8 l 期 2 6 0 一4 0
作者简介 : 叶南客( 9 0 16 一 ), , 苏涟水人 , 男 江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 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社会发展 和现代化 ; 匡强( 9 0 18 一 ) ,
动力:
重发展资源节约 型的产业和资源 回收利用的产 业, 限制发展资源消耗大 、 污染严重的产业 ; 在城
镇 建 设规划 中 , 要集 中规 划工业 园区 , 划 能够满 规
足需要的废水 、 污水 、 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 有利于 资源充分回收的设施体系。当前我 国城市化进程 加快 , 城市总体规划和布局是否合理 , 是否考虑到
重物质 消费经济人向注重人与 自然和谐 、 追求环境质量最大化的生态人 的转型。近年来江苏
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 为这种 系统转型提供 了较好 的社会基础 , 而积极构
建循 环型社 会 的规 划 建设体 系、 策 支撑 体 系、 织 管理 体 系、 政 组 制度 推进 体 系、 法律 保 障体 系 , 将为 循环社 会 的建成提供 基本 动 力和重要 条件 。
根据循环型社会 的理念 , 首先要对 现有 的各 类发展与建设规划 加以修订 , 使循环型社会 的建 设渗透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经济 开发 区规 划 之 中— — 在经 济 发 展 规 划 中 , 注
式的转型——从注重 物质消费的经济人 向注重 环境保 护 的生 态人 的转型。总体 而言 , 江苏 的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这种系统转 型提 供 了比较 好的基础 , 而积极建构如下几 大体 系, 障其有 保 效执 行 , 为循 环 型 社 会 的发 展 提 供 基 本 的 将
中国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解析
我国的历史悠久而复杂,朝代的更替和国家治乱的循环是我国历史上一大特点。
这一现象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反复出现,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围绕我国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解析展开讨论。
一、我国朝代的更替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常态。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等。
这些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各自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有的为盛世,有的则为衰落。
这种朝代更替的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每一次朝代更替都带来了国家的变革与发展。
二、国家治乱的轮回在我国历史上,国家治乱的情况也不时出现。
有的朝代国家治理得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而有的朝代则国家内乱外患,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
这种国家治乱的轮回现象一直伴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分合循环的原因对于我国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解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因。
有的是由于朝代的自身原因,如统治者的贤能与否、社会制度的进步与滞后等;有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外族侵略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我国历史上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根源。
四、历史的启示我国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当认识到朝代更替的规律性,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前人智慧,为今后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国家治乱的原因,从内外因素出发,寻找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避免治乱循环的再次发生。
五、结语我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国朝代与国家治乱分合循环的现象贯穿其中。
通过对这种现象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深刻领会历史的规律性,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走向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引发更多对我国历史的思考与研究。
我国的历史悠久而复杂,朝代更替和国家治乱分合循环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现象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反复出现,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中也有所体现。
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考虑社会经济综合
效益
在评价指标中综合考虑社会、经 济和环境效益,以全面反映循环 经济的综合效益。
评价方法的创新
01
引入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技术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 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 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02
建立动态评价模型
构建动态评价模型,以实时监测 和评估循环经济的进展和变化趋 势。
评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
土壤质量等,以衡量区域内的环境质量水平。
国家层面的应用
经济增长质量
通过循环经济评价,衡量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包括资 源消耗、环境影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指标。
资源安全
评估国家资源储备和供应状况,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竞争力
要点二
废弃物再利用率
衡量企业或地区对废弃物的再利用程度,反映资源的循环 利用水平。
环境保护指标
污染物排放强度
衡量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量,反映 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程度。
环境质量指数
综合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标,反映环境 质量的整体状况。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经济增长质量
社会福利水平
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包括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详细描述
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评 价工具,它通过综合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 、物质流分析法、绿色GDP核算体系等多 种评价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循环经 济的绩效和状态。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了 解循环经济的现状和改进方向。
03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要点一
资源消耗强度
衡量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反映资源利用效率水平。
浅谈我国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完善
浅谈我国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完善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循环经济法体制。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法律责任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完善进行探讨。
政策法规我国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完善首先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方面。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税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从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省级、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文件,加强了循环经济的实施。
法律责任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完善还包括了法律责任的明确。
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法律责任。
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必须履行资源有效利用和废弃物减量化的责任,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链。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政府的法律责任,要求政府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引导、管理和监督。
这些法律责任的明确,为企业和个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界限,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监督机制完善的循环经济法体制还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其执行。
基于此,我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机制。
首先,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执行进行日常监督,通过行政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管理。
其次,我国建立了循环经济领域的专门执法机构,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等,负责对循环经济的执行进行监督和管理。
此外,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监督举报、诉讼等渠道来参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提高了循环经济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我国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循环经济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有时存在着重复、矛盾之处,需要进行整合和修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脉络评价设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脉络评价设计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家国同构。
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部族国家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以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2.归纳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脉络。
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表现是官吏世袭制转变为任命制,君主决策权逐步扩大,地方郡县制兴起。
2】确立。
秦汉时期;表现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等制度的确立,其间经历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短暂回潮,通过汉景帝、汉武帝的改革,基本恢复到秦朝制度原貌。
汉朝发展的制度有察举制、刺史制。
3】发展。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宋朝分散军权、相权、地方权力、加强监督的改革;元朝行省制度。
4】僵化。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特务统治、行省三司分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密折制度;明清改土归流。
3.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1】发展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积极影响。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消极影响。
后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
4.参考本讲座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本单元内容中,选择一节或一目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设计提升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等。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课标解读:1】课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解读。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历史源头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宗族是伴随着阶级社会而发展的父权制血缘性亲属集团,在古代中国,宗族不但是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最基本的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则,如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循环经济体系评价构造.doc
循环经济体系评价构造1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目标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
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
其主要目标是:(1)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
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强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
(2)强调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3)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
(4)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
以物质循环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2.1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方案,规划蓝图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依据方案来测定发展速率,评价发展水平,跟踪监测战略实施的进程,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循环经济评价。
循环经济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系统为评价对象,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循环运转制名词解释
循环运转制名词解释
循环运转制是一种组织管理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一个系统或过程分为多个环节,并让其循环反馈和流转,以达到持续改进和高效运作的目的。
在循环运转制中,每个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互关联,形成一个闭环,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不断修正和优化各个环节的运作方式,以达到提高绩效和质量的目标。
循环运转制注重团队合作与协同,鼓励员工们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并及时反馈和分享问题、经验和建议,以推动整个系统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内容及机制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内容及机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循环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循环”二字,即将资源和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地持续利用,从而减少能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增强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制定全面的规划制度,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优化资源利用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内容及机制。
一、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内容1、总体战略规划总体战略规划是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保证,这一部分包括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目标,以及未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和计划。
该规划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还要考虑到生态保护、环境污染减排、经济效益等因素,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的规则和政策的支持,因此,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必要的。
这包括了推行“三废”危废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与扶持机制、推进绿色税收改革等多个方面,力求以法律法规保障循环经济的顺畅开展。
3、循环经济领域创新政策创新想象力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此项规划确保循环经济将会有一些具有前瞻性、长效性、可操作性的领域创新支持政策。
此外,规定创新政策的举措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增加战略的投入,为循环经济搭建绿色通道。
4、监督与管理政策在循环经济实施中,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政策。
此项规划包括了强化企业环境保护与能源消耗规范的管理、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改造”等多方面,该等措施旨在防范非法活动行为,保障应用循环经济的质量与效益,规范循环经济行业。
5、宣传与教育政策最后,循环经济的理念需要广泛的推广和宣传。
要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特别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精准化的宣传和教育,更有直接地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机制1、顶层设计中国政府采用顶层设计的方式来制定长期的循环经济规划和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土地所有制与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土地所有制与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经济发展繁荣,土地所有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土地所有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封建地主的占有制,另一种是农民的集体所有制。
封建地主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他们通过土地的分封来管理和控制农民。
这种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封建地主们通过土地的继承和分割,使得土地不断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大片的封地。
这些封地主要分为三类:宗族封地、诸侯封地和国家封地。
宗族封地是由封建地主独立占有的,诸侯封地是由列国国君所占有的,国家封地则是由中央政权所占有的。
这些封地的归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封建地主之间会进行土地的交换和转让,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同时,封建地主们通过赋税和劳役等手段,剥削农民,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的控制。
与此同时,农民也形成了自己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农民们通过耕作和出产,共同开垦和利用土地。
他们将土地分为不同的区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进行耕种和生产。
农民们通过耕种土地来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封建地主供应农产品,作为封建经济的基础。
这种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当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民们通过集体耕种和管理土地,实现了劳动力和土地的有效组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和演变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集中了大量土地资源,形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封建地主们通过土地的控制和剥削,积累了丰富的财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种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的繁荣。
封建地主们通过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取得了更多的利润。
这些利润又用于土地的购置和扩张,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封建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制度体系构建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制度体系构建樊帆发布时间:2010-09-13摘? 要: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目前,中国已经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安排。
因此,要避免过去的经典经济理论那种将资源与环境置于研究视野之外的做法,从经济激励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依据各行业各种类产品的特性,建立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循环经济,市场机制,经济激励,制度创新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
它对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既尊重微观个体利益,又服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
因此,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明确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
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促使环境行为融入效率市场的约束和调节的范围中。
要解决好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有必要从制度入手,用相关的规则与体制来约束和激励人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形成一种循环文化。
一、培育市场机制,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保障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机制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机制之一。
即在市场机制条件下,激励性与制约性经济制度安排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球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双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低效,在于缺乏一整套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整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动力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推动。
要充分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
利用经济杠杆对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排放等进行管理与协调,从经济激励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依据各行业各种类产品的特性,促使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绿色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环境经济行为的初步制度框架如图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制度创新分析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制度创新分析作者:和慧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第11期和慧国内外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尤为重要。
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大会时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中国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尝试,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方面的若干问题。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一)循环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部门职责交叉重叠虽然中央政府负责统筹全局,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态度上是十分明确和积极的,目前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总体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缺少具体的负责部门,还没有能够形成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市场驱动循环经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有效的“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顺畅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而且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央、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协调一致,职责划分明确。
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与部门职能重叠的现象,从已经出台的法律可以看出,有环境、财政、发改委等诸多部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循环经济产业的市场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并且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
(二)总体规划有一定缺失,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目前仍旧处于全面试点阶段,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由于循环经济涉及的产业众多、主管的部门众多,导致不同的市场主体按照各自的理解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性和指导性不强,也导致循环经济产业总体规划和系统思考的缺失。
元代的制度与统治特点
元代的制度与统治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其制度与统治特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
元代统治者借鉴了一些先前王朝的制度,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元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元代的制度与统治特点。
一、元代的政治制度元代的政治制度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蒙古人的政权建立,元代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外族政权,其在政治组织上有所创新。
元代实行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两个层次。
中央政权方面,元代设立了行省、行中书省、行台等政府机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
行省是元代的最高行政机关,各行省设有行中书省负责行政事务,行台则负责军事事务。
这种设立政府机构的做法使得中央政权能够有效地管理各地,推行统一的政策。
地方政权方面,元代采用了蒙古的部落制度,并逐步对其进行改革。
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路、州、县等地方政府机构,由蒙古贵族或其指派的官员管理。
地方政府的建立使得元代的统治更加深入,有效地控制了各地。
二、元代的经济制度元代的经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实行的是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等级经济制度,同时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元代实行的是封建等级制度,按农田面积进行等级划分,世袭制度使得地主阶级得以继承土地和人口。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稳定,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方面,元代的商业发展迅速。
元代的政府鼓励商业活动,实行了对外贸易政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专门的商业组织和市场,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方面,元代的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元代政府对手工业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
这使得元代的手工业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纺织业、铁器业等。
三、元代的社会制度元代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元代社会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农民等级制度和世族制度等。
官僚制度方面,元代继承了宋辽金等汉族王朝的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制度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及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循环经济法作为一种基础性法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基本原则1.循环利用原则循环利用原则是指按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再生利用为基础,构建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以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延长产品寿命周期原则延长产品寿命周期原则是指为了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延长产品使用期限,尽量减少废弃物产生。
3.生态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4.日报循环经济原则日报循环经济原则是指通过对废弃物产生的再利用和再处置,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
5.多元主体共治原则多元主体共治原则是指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协同性的治理机制。
并推动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制度1.政策引导制度政策引导制度是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当发挥表率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建设。
2.法律保障制度法律保障制度是保障循环经济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采取立法措施,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法律法规之中,平衡各方权益关系。
3.市场机制制度市场机制制度通过市场动态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
政府应当扮演好市场调节者的角色,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4.技术支持保障制度技术支持保障制度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回收效率,为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政府可以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研发补贴和专利保护等政策支持。
5.信息共享制度信息共享制度是保障信息的透明公开,增加公众参与度的重要制度。
政府应当推进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等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结语循环经济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之路,各国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体系,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刘轶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年(卷),期】2009(000)014
【摘要】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严重稀缺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循环经济制度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为我国循环经济制度的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刘轶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浅谈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体系构建 [J], 闻勇;周影
2.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 [J], 徐文煜
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策略探讨 [J], 李鸿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制度创新分析 [J], 和慧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考 [J], 王世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制度及制度评价的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笔谈制度及制度评价的标准燕继荣制度是组织人类公共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因此,制度也被认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①。
作为一套稳定组合在一起的规范和规则,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因此被人们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等。
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应该包括明确的“准入规则”、“游戏规则”和“奖惩规则”。
“准入规则”决定了什么人可以进入游戏比赛过程;“游戏规则”决定了参与游戏比赛的各行为主体应该如何行动;“奖惩规则”决定了对于遵守或打破游戏规则的人的奖励和惩罚办法和游戏比赛结束后分配奖品的方法。
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共同体(主要以国家为单位)基于一定规则和程序之上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长期稳定的安排,它体现为各种明确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具有正式和合法的特点,通常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②。
政治制度是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基本准则。
在传统的政治共同体中,由于成员数量少,社会分工单一,社会事务简单,因此,人们往往通过种族、宗教、风俗习惯等较为简单的制度规则就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单纯的种族、宗教、风俗习惯和其他社会自然因素已经不足以使人们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和平共处,这就需要有新的机制来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存在,而政治制度就成为最有效的手段。
在地域狭小人口较少的政治共同体中,一般事务可依照风俗习惯和传统惯例来处理,遇到相对重大的公共事务,也可采用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即时办公”、一事一议的方式来解决。
这就是古代城邦社会直接民主制度的起源。
在地域和人口超越城邦规模的古代帝国和现代民族国家,公共事务的处理采用一事一议的“即时办公”方式已经不再可能,于是就需要事先订立规矩和规则。
另外,社会事务繁杂,也需要职业化的管理来满足专业分工的要求。
因此,制度化就成为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
循环经济发展与完善制度建设(全文)
循环经济进展与完善制度建设论文论文一、循环经济与制度建设循环经济(RecyclingEconomy)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利用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动力,在满足社会进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进展模式。
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把废弃物开发为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物质和能量,旨在系统地使经济中的总体资源增值,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
很显然,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进展模式,它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其整个过程都贯穿了对制度建设的依赖性。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目前在国内的进展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点的建设方面,没有在全社会推广开来。
从国外进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在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制度的探讨为循环经济的进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二、制度的内涵与功能随着经济的不断进展,传统的单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无法为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人类经济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于是,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开始为人们所认知。
随着制度分析理论和新增长理论蔚然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思想、人力资本和收益递增的思想是实现可持续进展的基本保证。
许多经济学家汲取并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识到若要有效地解决可持续进展问题,必须关注进展中的有关制度性因素,认为制度应是经济运行和进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可持续进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把制度看作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的构造与评价建设循环型中原,需要构造一个与其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循环型中原的制度体系由作为正式制度的狭义上的制度体系与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广义上的社会体系两部分组成。
该体制存在着清晰的制度等级,同一等级中又包含不同的具体制度,在循环型中原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区分这些差异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制度层面对循环型中原的贡献率,从而得出整个制度体系的综合评价。
标签: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构造与评价一、循环型中原与制度理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构建循环型中原,就是要把企业作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体,坚持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并重,建立适合河南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模式、政策框架、法律支撑和社会体系,在企业、产业、园区、社会四个层面共同引导、推进和支撑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优化河南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将河南建设成为循环型区域和循环型社会。
构建循环型中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公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其中,不仅要建立完善适应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更要构造一个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制度的构成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具体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制度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
正式规则既可以由国家或政府创造,也可以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创造。
其中,经济规则是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在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
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国家依靠垄断暴力负责制定经济规则并保证其实施;另一方面,由经济规则所决定的经济利益的结构也影响政治规则。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是人们对其他人的行为方式的稳定预期。
这种预期并不是基于正式制度,而是来源于社会的共同知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通俗地讲,社会习俗、习惯行为、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都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
传统文化是非正式制度的源泉,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的核心内容。
非正式制度还可细分为由作为外力的社会群体对个人施加的约束和由个人自我施加的约束。
当前,虽然我们已经从制度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健全了国家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了一系列立法,为推进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上,循环经济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构造循环型中原的制度体系,就要从法律保障、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体制安排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制度政策,并对这些制度构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引导和促进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分担责任与利益。
二、循环型中原的制度体系循环型中原的制度体系应由作为正式制度的狭义上的制度体系与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广义上的社会体系两部分组成,而正式制度又可分为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两部分。
政策体系包括:构建循环型中原的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引导企业、个人和全社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中原的产业政策,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现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构建循环型中原的科技政策,开发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培育河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循环型中原的环保政策,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绿色”准入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环境决策听证制度等。
法规体系包括:建立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框架;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加快河南行政立法,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使公众在法律上认定自己的权利——公民环境权。
社会体系包括构建循环型社会消费体系、循环型教育体系和循环型伦理体系三部分。
循环型社会消费体系包括政府消费和公众消费两大组成部分;循环型教育体系包括大力发展“绿色”学校,积极开展学校“绿色”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绿色”教育等;循环型伦理体系的重点是在伦理观方面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向循环型生态伦理观转变,从经济优先考虑的单一价值观向环境经济社会并重的环境价值观转变,从传统的资源观向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转变。
上述各种具体制度安排都对循环型中原的构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其创新程度决定着城镇化制度体系的优劣,其递阶层次结构见图1。
三、循环型中原的制度评价(一)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
包括专家会议法和Delphi法,即通过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或者多轮次专家群背对背评价、汇总.形成评价结果。
优点是简单、易用,缺点是主观性强,专家群意见不易收敛,适用于战略分析。
(2)技术经济方法。
包括经济分析法和技术评价法。
优点是方法内涵明确,可比性强,缺点是难以建立模型。
适用于大中型投资与建设项目、企业设备更新与新产品开发效益等。
(3)统计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即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原始系统中的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以其线性组合表示原系统变量,适用于分类被评价对象;因子分析,即根据因素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用于反映各类被评价对象间的依赖关系并分类。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优点是全面、可比、客观,缺点是因子变换使得函数意义不明确,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不能反映客观发展水平。
聚类分析,计算对象或指标间距离,或者相似系数,进行系统分类,适用于证券组合投资选择、地区发展水平评价。
主体结构的选择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等;判别分析,计算指标间距离或者相似系数,判断所属主体,适用于新产品开发计划、交通安全等。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优点是可解决相关程度大的评价对象,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缺点是不能反映客观发展水平。
(4)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的思想是将人的经验和判断以量化的形式表示,通过简mit算得出各方案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从而使复杂的问题明朗化,决策者的思路条理化、层次化。
其工作步骤是首先建立递阶层次模型,然后由判断决策者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计算各因素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由此产生一列优先比例顺序。
以下我们将按照AHP的基本工作步骤展开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AHP评价。
(二)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的评价方法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的特点是结构清晰。
但可用于评价的数据不足。
综观上述综合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过于模糊,技术经济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需要大量数据作支持。
层次分析法既能充分发挥问题结构清晰的特点。
也克服了问题评价数据的不足,是本研究理想的选择,其具体分析步骤如下:(1)制度体系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
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的总目标是最终评价目的,准则层由政策体系、法规体系、消费体系、教育体系、伦理体系等5大要素组成,方案层则由14项具体的制度构成,具体制度体系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见图1。
(2)构造判断矩阵并取得调查数据。
判断决策者判断矩阵是AHP的基础。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设某层有n个元素,则X={X1,X2,…,Xn}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或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的权重向量(即把n个因素对上层某一目标的影响程度排序)。
上述比较是两两因素之间进行的比较,用C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Cij=1/Cji,可得O-C层判断矩阵A如下:接下来我们选取了多名专家作为判断决策者,以AHP基本原理为基础,依据上述设计,整理成调查表格,分发、判断、回收,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3)计算各判断决策者同层AHP权重向量。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w1,w2…,wn)T代表了判断矩阵内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
求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一般采用几何平均法(根法)或规范列平均法(和法)等,如采用规范列平均法,首先计算判断矩阵A,求出两两比较矩阵每一列各个元素miM的总和,然后将A的各行元素的和进行归一化,该向量即为所求元素的权重向量。
以矩阵A为例计算过程如下:归一化得:w=(0.34,0.18,0.25,0.14,0.10)T为了检验判断决策者在判断过程中的标准是否一致,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C.I.=5R.I.==(1.698/0.34+0.899/0.18+1.228/0.25+0.685/0.14+0.489/0.10 )/5=4.936684 C.R.=C.I./R.I.=5/4.936684=1.012826误差值0.012826小于0.10,通过了—致性检验。
用同样方法求得C-M层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结果如下:(4)计算M对总目标层的总权重向量。
公式为:Pj=Awi×Bjwi其中,P为准则层内部第i个元素的总权重向量;Aw为准则层内部第i个元素针对总目标层的权重向量;Biw;为方案层第j个矩阵内部第i个元素针对方案层的权重向量。
经过计算(过程略),得出各制度层在循环型中原制度体系中权重向量的总排序(见表2)。
从以上分析可知,政策体系(c1)对循环型中原的作用最大,是循环型中原的关键因素,消费体系(C3)的重要性次之,法规体系(C2)较教育体系(C4)作用更为重要,伦理体系(C5)的重要性最低,但这只是相对于其他制度体系而言,并非绝对不重要。
表2说明,对于循环型中原的具体制度层面,由于受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观的影响,经济政策(M1)和产业政策(M2)排在了影响循环型中原的最前列,政府采购(M7)和公共消费(M8)次之,这说明公共消费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加,法律执行(M6)较立法框架(M5)更为重要,这说明在法规体系中,法律法规是否能得以执行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比法律法规的立法框架是否合理更重要。
再往下看,排序依次为发展“绿色”学校(M9)、学校“绿色”教育(M10)、科技政策(M3)、环保政策(M4),体现了科技、教育、环保的重要性,但教育、科技较环保更为重要。
再往下,就是循环资源观(M14)、社会“绿色”教育(M11)、生态伦理观(M12)、环境价值观(M13),说明循环资源观较社会“绿色”教育、生态伦理观和环境价值观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