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启蒙思想在《红与黑》中的投射

合集下载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书中于连这个人物的讨论探究十分激烈。

在此笔者挑选于连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的极度自尊,并结合司汤达的精神世界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司汤达的经历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根源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小城勒诺布尔市的律师家庭。

他幼年时深受保守父亲和耶稣会成员家庭教师精神和肉体上的严重摧残。

司汤达的父亲生性沉默寡言,对待孩子十分冷淡。

可以说司汤达很少得到父爱。

他的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司汤达的父亲又将他交给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教师,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

但是司汤达内心十分抗拒。

他将家庭教师称作伪君子,也恨透了父亲的自私、顽固与冷漠。

在这样的压迫中,司汤达很希望找到一条出路,不同于他父亲人生轨迹的出路。

这种急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心理使得司汤达的性格中有极度自尊的因素,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坚持。

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

这也是后来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于连设置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时常被父亲和兄长暴打人物的原因。

而且他的父亲视财如命,于连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利益,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辱骂。

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于连带有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在于连接触上流社会之后逐渐变成极度的自尊。

二、司汤达的精神追求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重要因素(一)司汤达的情感世界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原动力往往是被压抑的种种欲望。

司汤达的创作也是如此。

司汤达一生浪漫,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却并不如意。

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他将《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塑造成一位外表清秀、目光深沉热情的十七岁少年。

这样的外貌塑造符合司汤达对于理想外貌的追求。

司汤达一生有过三个恋人,演员梅拉尼·吉尔贝、意大利米兰人安杰拉·彼得拉格鲁瓦和一位已经是伯爵夫人的名叫梅蒂拉达·维斯孔蒂尼的女人。

《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首要特点是将人物外部描写心灵化。

在这部作品中 ,司汤达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 ,他有意识地缩减对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 ,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 ,也都已经心灵化了。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景衬情 ,境中有情。

就自然景物描写来说《, 红与黑》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 ,仅有的一些段落也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也就是说被心灵化了。

比如 ,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手的那天晚上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 ,将是最黝黑的一夜 ,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随着十分闷热的风飘荡不定 ,好像预示暴风雨将要降临。

”这是透过于连的视线看到的景致 ,是于连当时心境的外化。

仅寥寥数语 ,就造成一种氛围 ,一种情调 ,那黑夜、闷热的风、飘荡不定的乌云 ,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于连此时的动荡心情 ,真可谓景中带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已心灵化了。

以于连最初进入神学院为例 ,作品写于连远远望见神学院沉重的大铁门 ,便“觉得两腿发软”,拉响门铃后 ,他感觉铃声仿佛在荒山野地里回荡。

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了门 ,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 门顶上有一个黑色的大十字架”“, 墙上挂着两幅已变黯发黑的画像,”“整个房屋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此时的于连“心跳得非常厉害 ,恐惧极了”。

见到彼拉神父后 ,神父那黑色小眼睛发出可怕的光茫 ,终于使于连支持不住“, 直挺挺地跌在地上”。

这一段描写突出了黑色意象 ,开门人的黑袍、黑色的十字架、黑暗的房间、墙上发黑的画像以及神父的黑色小眼睛等 ,这些都是于连看到和感觉到的 ,他的恐惧感和窒息感也极易感染读者。

这样的描写将外在世界心灵化 ,为以后进一步展现神学院的黑暗及于连的痛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以人物的外部描写折射心灵。

作品中 ,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 ,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

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

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

基于司汤达写作手法下分析《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基于司汤达写作手法下分析《红与黑》中的爱情观

12神州文学基于司汤达写作手法下分析《红与黑》中的爱情观许赞超 杨明卓 张轩宇国际关系学院摘要:爱情是司汤达生活与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爱情,其每部小说无不以爱情为主。

其中《红与黑》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作者以于连·索黑尔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赞美个性解放、认可自由恋爱的同时,对封建门阀制度予以无情的鞭挞。

文章对《红与黑》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明确作品主线和宗旨,对《红与黑》中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司汤达;写作手法;《红与黑》;爱情观前言:司汤达作为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了《阿尔芒斯》、《红与黑》等多部优秀的作品。

其中《红与黑》中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作者以“肉体”、“趣味”、“虚荣”、“激情”四种爱情为主,阐述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看法和态度。

全球一体化趋势,西方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对《红与黑》中爱情观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作品,同时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从而促进国内文学深入发展。

一、《红与黑》主要内容《红与黑》是一篇长篇小说,是司汤达的代表作。

主要讲述了家境普通的木匠儿子于连,凭借社会规则漏洞及其自身运气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最终事情败露,进入神学院,经过院长的介绍成为侯爵的私人秘书,并与侯爵女人产生私情。

该小说主线是于连与两个女性之间的爱情。

虽然在阅读中并未直接表述爱情观,但是司汤达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观点,令人深思[1]。

于连与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充分诠释了爱情中的虚荣与激情,于连对待爱情态度即作者个人的缩影。

该部作品发表上百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改编为戏剧、电影,其中的爱情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二、司汤达《红与黑》中的爱情观分析(一)心灵爱情作品中德瑞纳夫人是贵族少妇,16岁时,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维利埃市长,但她并不爱市长。

在遇到于连之前,德瑞纳夫人并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爱情,她将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天主和孩子,心灵如一潭死水。

而于连的出现,带给德瑞纳夫人全新的天地,并在于连的激情下,唤醒了其内心压抑已久对感情的渴望,并不顾世俗的眼光爱上于连。

著名小说红与黑的结局

著名小说红与黑的结局

三一文库()〔著名小说红与黑的结局〕《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

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第1页共4页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小说结局: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

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

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

这种受压24。

司汤达启蒙思想在《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启蒙思想在《红与黑》中的投射

(1.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74)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以王政复辟时期为背景,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的联系和斗争,也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突出表现了作家本人启蒙思想在作品主人公于连对憎恨封建教会的无神论思想及崇尚自由等方面的投射。

关键词:司汤达;启蒙思想;宗教理念;自由;《红与黑》;投射中图分类号:I565.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141-03司汤达时期的法国现实社会,统治者主要有两股势力,即王权势力和教会势力。

这两股势力互相依赖、互相联合、互相勾结,一起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

司汤达从小就受到耶稣会教士对其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年轻时又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天主教是一种黑暗势力的工具,是封建暴君的帮凶,使人民陷入精神奴役的境地。

因而,他对天主教非常憎恶。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主义统治下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 。同时也批判 了反动教会在 宣传过程中对人 民的欺骗行为以及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
关键 词:< 红与黑》 ;司汤选 ;现 实主义
前言 : 《 红与黑 》这部文学作 品从 创作 心态上来看 , 主要是表达 了作者 内心的凄凉 与悲苦。通过对经典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 , 揭露 了 当时黑暗 的社会环 境对 年轻人 的腐 蚀与压迫 ; 通过对统治阶级错综复杂 的关 系 的描写 , 揭露 了封建贵族 、 反动教会 的种种 反革命的愚蠢行为。作品中智慧 与帅气并存 的主人公正是作者 自己的真实写照 , 把作 家 本 人 的生长环境 以及鲜 明 的个 性融 入到 作 品中, 成为欧洲第一部具有批判现 实主义 色 彩 的文学名著 , 受到了读 者和名人作家 的一 致好评 。那么 《 红与黑 》这部文学 著作是 如 何体 现作家 的现实主义的 , 正是本文论 述的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7月 ( 上)

《 红与黑 》 看司汤达的现实主义
张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 宁 营口 1 1 5 0 0 0 )
摘 要:谈起 司汤达必然会谈 到他 的代表作 品 《 红与黑》 ,这部批 判现 实主义的文 学作品形象生动地再现了 1 9 世纪革命前 夕法国人 民的生活现状 。也为作者带来 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作者生前虽然平淡无奇,但是 正是 因为这部作 品使作者死后能够在文学史立于举足轻 重的地位 。这部作 品通深刻形 象的人物刻画,揭露 了资本
合污 。之后他来到繁华 的首都 巴黎 , 成 为侯 爵得力的助手 ,同时也赢 得了爱情。在这个 充满诱惑 的大都市 ,一个外省 的贫穷青年 , 也 因为侯 爵小 姐对 自己 的爱慕 成 为贵族 中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第一篇:《红与黑》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摘要: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兴起。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翁于连的个人奋斗和失败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封建贵族和教会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的恐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

本文将分析小说作者司汤达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红与黑》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理论主张。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司汤达红与黑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源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揭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

18世纪末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扩展到整个欧洲。

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政治的变动。

批判现实主义是一次影响全欧的文学思潮,首先在法国开始。

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开端。

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设想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了解和努力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成为社会潮流。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司汤达有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他认为文学必须反映人民的现实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贬斥过时的新古典主义,而肯定浪漫主义,实际上阐述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思想。

他自己解释说:“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给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义提供的文学是给他们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张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且以为这种摹仿不会使19世纪的法国人打呵欠,这就是古典主义。

”②他强调文学要为现代人民服务,表现人民的信仰与习惯,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作者:张帆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8期摘要:司汤达是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更是他的经典代表之作,这部作品不仅富有动人曲折的情节,其角色也富有浪漫情怀,同时也是司汤达本人的自我精神投射。

本文针对司汤达的情感世界作了相关介绍,对这种情感在作品中的投射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司汤达《红与黑》精神世界《红与黑》是一部描述爱情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于连与名媛之间的曲折故事,是司汤达的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表现。

自从《红与黑》问世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从未有所停歇,这是因为《红与黑》不仅具有当时明显的时代主义特色,并且作者把红与黑的象征意义通过不同手法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投射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也反映了作者本身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态度和抗争精神,以致使《红与黑》在西方文学中一度走红。

一、作者的童年经历影响着作品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司汤达年幼时性格比较孤僻,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律师,而且拥有王权和教会,头脑中满是贵族观念。

由于司汤达的父亲对司汤达从小管教专横、严厉,再加之司汤达幼年时的老师也是一名专治、横暴的神甫人员,致使司汤达从小痛恨他的父亲和教师,从小对父亲的专横和贪财有着极大的抵触心理。

唯一让司汤达喜爱的亲人就是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名意大利人,多才多艺而且乐观开朗,司汤达不仅深爱他的母亲,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

因为喜爱母亲的缘故,影响了司汤达的一生,司汤达的一生有三名恋人,都和他母亲一样迷人、拥有贵族气质,就连在他的作品《红与黑》中也有很多类似于他母亲形象的女子。

但是不幸的是,司汤达的母亲在司汤达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对母亲的喜爱伴随着司汤达的一生,甚至达到“恋母情结”的层面。

司汤达七岁时,因母亲去逝,父亲的管教日加严厉,致使司汤达的思想和生活都严重被父亲所控制,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也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因此司汤达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健康、美好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甚至对他成人之后也有重要的影响。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红与黑》读后感600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红与黑”?搭配后是什么颜色?渐渐地,我开始幻想……等到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我似乎隐隐约约的明白了。

红,是指一个人飞黄腾达的时候,而黑,则代表着死亡……书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孱弱腼腆,社会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着自己的博学、聪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为了实现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挤进了上流社会。

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纳夫人,两人很快相恋,不久之后便坠入爱河。

很快,德·瑞纳夫人就成为了他的情-妇。

后来,不幸被德·瑞纳先生发现,一气之下,把于连打发到了神学院。

在那里,于连刚开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随着天生的聪明和机灵,出类拔萃,不仅得到了彼拉尔神甫和夏司·倍尔纳神甫两位神甫的喜欢而且得到了神学院里人的尊重。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很快,他便被推荐当上了巴黎一个侯爵家的《圣经》课家庭教师。

在那里,他又认识了玛蒂尔德——一个聪明但且高傲的女孩,两人又很快坠入爱河。

在这两个女人身上,于连在期间总用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

当于连自认为自己已经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两位女人超越阶级的爱情时,但却最终失败,被社会无情地推上了断头台。

合上书的时候,心情总觉得怪怪的,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于连正在事业的最顶峰的时候,却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后来,我明白了,因为他不仅仅靠的是知识,更多的是靠外界不光彩的手段,而这样的人,往往是社会选择的第一淘汰对象。

在此看来,《红与黑》这本书中故事的结局也无疑是凄美的。

于连死之前,曾要求德·瑞纳夫人发誓活下去,好照料玛蒂尔德的孩子,这说明于连也是一个有心人。

于连死后,德·瑞纳夫人也忠于她的诺言,但是,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也抱吻着她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也说明德·瑞纳夫人是如此的爱于连。

论小说《红与黑》的现实思想意义

论小说《红与黑》的现实思想意义

论小说《红与黑》的现实思想意义《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之一,也被公认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心理历程和行动,探讨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阶级对立、道德伦理、个人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小说具有丰富的现实思想意义。

《红与黑》通过描写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奋斗历程,表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对立。

朱丽安生于农民家庭,因聪明才智而得到贵族商人家庭的赏识,转而从事神父和军队的职业,最终成为当地市长,并设法迅速爬升到上流社会。

通过朱丽安的经历,作者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层对于底层人士的歧视和封闭,以及上层社会对于底层人士的压制和剥削现象。

朱丽安无时无刻不要应对各种险阻和挑战,不断克服环境所带来的限制,最终达到心中目标,这体现了作者对于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社会阶层壁垒的思考。

这些题材既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20世纪以后反映社会现实不公的重要文学素材。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丽安对于社会道德贵族伦理的质疑,揭示了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虚伪和偏见。

在小说中,朱丽安发现法国社会上层的道德伦理观念虚伪虚弱,世俗利益终究胜过道德准则。

朱丽安一直以来都刻苦读书,具有出色的才华和对人类思想深处的洞察力,但是在社会上升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必须欺骗和迎合上层贵族,以此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为了追求权力地位,不惜背叛和伤害其他人。

朱丽安的行为让他开始质疑道德和伦理的真实性,思考自己是否应该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抛弃基本原则。

作者通过朱丽安对于道德伦理的思辨,呼吁读者对道德观念进行深入反思,进而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真实地对待道德和伦理问题。

《红与黑》通过描写主人公朱丽安的命运改变,反映了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朱丽安是一个出身底层的年轻人,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勤奋,成功爬升到上流社会。

当他追求权力地位时,却受制于社会制度和家族规矩,最终陷入了个人的失败和命运的不可掌控性。

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的政治观念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佛 罗伦 萨》 , 中 每到一处 , 都不忘 记追 叙拿破 仑统
治意大利时的建树 ,宣扬拿破仑 的深远影 响和人 民怀念拿
破 仑的情形。这两部作 品的发表时间正是 法 国王政 的复辟
时 期 , 是 反 动 的 神圣 同盟 在 欧 洲 扑 灭 革 命 , 行 无 忌 的 时 也 横 期 。司 汤 达 在 恶 劣 的 政 治 环 境 里 , 不仅 敢 于 对 被 囚 的 退 位 皇
所 向往 的社 会。可惜 , 当于连长大时 , 拿破仑 已经逝去多年 ,
王 政 已 复辟 。此 时 , 建 贵 族 力 图 用封 建 等 级 制 度来 堵 塞 非 封
公开赞扬拿破仑 。 但司汤达并非如此 ,8 7年 , 出版《 11 他 意大
利绘画史 》 , 时 特别 在卷 首写 了献词 , 向当时被 神圣 同盟 囚
第3 卷 第 6 2 期
21 0 1年 6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oC i n U i r t( o.e) or lf h eg nv sy S e i n f ei S
Vo . 2 No6 13 .
Jn 2 1 u . 01
司汤达 的政治观念在 其作 品《 红与黑》 中的投射
贵族 出身青年 的出路 ,像于连这样 的青年显 然在那个 时代
是 没 有 什 么 作 为 的 。为 了顺 应 时 代 潮 流 , 连不 再 提拿 破 仑 于
禁 在圣 赫勒拿 岛上 的拿破仑致敬 。他 的旅行 随笔《 罗马 不勒斯

的名字 , 他决心穿上黑色 的教士服 , 争取在 4 0岁 时 , 得到 1 0 万 法郎的年俸 和蓝授 的勋章 , 以教士 的身份 进入德? 摩 并 拉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红与黑》(1830)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他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作品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平民青年于连的奋斗和悲剧,透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闷、追求和厄运。

于连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作为个人奋斗者的局限性。

下面笔者试分析其悲剧的成因。

一、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家庭关系是于连悲剧的诱因之一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利埃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在这个家庭中,于连没有地位、没有尊严、也没有自由。

父亲对于连的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好,这个可怜的主人公一出场就遭到父亲挥来的一拳一掌,分别打掉了于连的书,打得于连流鼻血,谈吐中于连的父亲用的是这样的句子:“下来,畜生……”。

而两个哥哥也经常欺侮于连,“礼拜天,在公共场所嬉闹,他只有挨揍的份”。

(1)于连只有唯一的爱好,那就是看书。

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往往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

《红与黑》:激情与理性

《红与黑》:激情与理性

《红与黑》:激情与理性一、引言《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30年。

小说描述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并突出了激情和理性两种力量在人物形象中的冲突与交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中激情与理性对主要人物及故事发展的影响。

二、爱情与欲望2.1 爱情中的激情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体验了浓烈的爱情,如同一把火焰几乎燃尽他内心的理性。

例如,当他爱上麦德琳时,他为了得到她而冒险背叛和破坏社会规则。

2.2 欲望背后的理性思考尽管朱利安深陷于激情追求中,但他也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达到目标。

他运用巧妙的策略和计划来追求权力地位,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三、社会阶级及其影响3.1 社会阶级对激情的抑制在19世纪法国社会,地位和身份对个人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朱利安作为农民出身的贫穷青年,在一开始受到了社会阶级的束缚,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激情与欲望。

3.2 激情对社会阶级打破的推动然而,正是朱利安迸发出来的激情与勇气,使他得以突破社会枷锁,并从下层攀升至上流社会。

这种对权力和地位渴望的激情促使他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四、宗教与道德准则4.1 宗教信仰对理性的制约小说中宗教信仰对主人公及其他角色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朱利安积极参与宗教活动,但在激情面前,他很难坚持道德准则,反复摇摆于理性和激情之间。

4.2 道德准则内部冲突与外部压力小说中描述了当时道德准则所面临的不同观点和外部压力。

朱利安的行为被社会广泛批评,他必须在道德准则与激情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五、结论《红与黑》以其深刻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及人性的复杂性而闻名。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朱利安经历了激情与理性的斗争,这种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心灵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通过对激情与理性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作品,并从中汲取对人生思考的启示。

注意:本文全部内容为我的原创,在不侵犯法律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

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作者:郑素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郑素杰(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主人公于连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宗教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个性气质以及梦想构成了作品的动人情节。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文本,透视出司汤达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及浪漫情怀是形成于连情感取向的根源。

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俄狄浦斯情结;情感取向;投射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097-03高尔基曾经精辟地指出:“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乃是跟社会、国家、自然界对立着的个人。

”①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在当时比他人更敏锐地感受并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特色,并且以鲜明、强烈、富有挑战意味的姿态点明了这个主题。

《红与黑》展现了时代逼真的生活画面,塑造了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于连。

作者把自己在当时社会的生活体验投射到了于连的人物刻画上。

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自然映射了作者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态度及抗争精神。

因此,这部文学巨著自问世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分析、研究、评述一直没有停止,曾一度使《红与黑》成为西方的“红学”。

但从笔者的探析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对人物性格形成的精神因素、作者本人精神生活的因素等方面加以深度分析的还比较少,有涉及此方面研究的,也只是从主人公于连的性格上进行分析。

所以,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探析司汤达的情感世界在《红与黑》中的投射,以更深刻地感受司汤达的内心世界和浪漫情怀。

精神分析批评是一种文艺理论与批评模式,对人类文化和行为的极为复杂的潜意识动机进行深刻揭示,为我们分析司汤达本人精神生活在《红与黑》中人物的投射提供了深层审美的理论支持。

《红与黑》——5分钟总结一本书

《红与黑》——5分钟总结一本书

《红与黑》关于作者司汤达,真名马利-亨利·贝尔,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

他开创性地抛弃了描述性文字,减少人物间的对话,加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比重,使小说更具戏剧张力。

司汤达作品中细腻的心理刻画奠定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基石。

作为现实主义先驱,司汤达启发了后来的左拉、福楼拜等人。

关于本书法国作家格拉克认为,《红与黑》是智力和情感的一次反抗,而司汤达正是通过于连来实践这双重反抗的。

于连不甘于一辈子当农民,娶个女仆过小日子,他通过自身奋斗挤入上流社会,并得到贵族女性的垂青和爱慕,一时成为人生赢家,最终又落得一场空。

司汤达借个体的境遇来投射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的风土人情。

核心内容司汤达撰写《红与黑》的初衷,是想通过个体的际遇来精准地记录当时法国社会的现状:保守的波旁王朝遭遇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挑战,社会矛盾激荡之下,最终以7月革命完成了历史的进步。

小说中的于连终究无法和保守的法国社会抗衡,以悲剧收场,而《红与黑》则凭借犀利的刻画以及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启发。

一、书名《红与黑》中的“红”与“黑”的深层含义世人曾对此进行过各种解读。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两种颜色代表了两种社会上升通道:红为参军,黑为教会。

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青年,特别是社会底层青年,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一般有两种途径,加入军队,或者成为教士。

但这种解释遭到了考据派的反驳。

因为,当时的法军军装是蓝色的,并非红色;此外,只有低阶教士才穿黑色长袍,按于连的野心,至少要当上红衣主教,那就是穿红衣、戴红帽。

所以把“红”与“黑”解释为军人和教士并不合理。

红色也可能代表左翼的自由派,黑色代表教会支持的保皇党。

司汤达的高明之处在于用高度抽象的颜色引发读者的联想:黑色可以是压抑、黑暗、阴谋,红色可以是革命、激情、鲜血。

或许,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定义的红与黑。

二、出身贵族家庭的司汤达和他的革命情怀司汤达生于1783年,6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可以说,司汤达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荡涤着革命激情,依次经历过攻占巴士底狱、法兰西共和国成立、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

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成都理工大学/邹敏【摘要】《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小说之一,小说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出身贫苦但是具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的传力性的,悲剧性的经历。

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体会小说中的“红”所表现出的热烈以及“黑”所表现出的肃穆,可以使得我们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到,司汤达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与黑》 多重象征 解读引言关于《红与黑》中的两种颜色:红色与黑色的象征解读,一直是人们在探究这本小说的内涵时的重点探究对象。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读者在进行《红与黑》的象征解读时,所解读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一八三零年纪实”所表现出的社会背景和人性主体。

一、《红与黑》中的红色与黑色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富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但是他出身贫苦,周围环境也相对恶劣,使得这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在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中,充满了阴暗与曲折。

因此探究《红与黑》的象征,可以将红色理解为于连所具有的理想,然而黑色则为苦难的现实,代表理想的红色,在不断的与代表现实的黑色的碰撞的过程中,红色终会衰减,但是永远不会被黑色所磨灭。

于连在被告台上放弃了忏悔,也放弃了生的机会,他为了理想而甘愿面临死亡。

因此红色理想与黑色现实的碰撞,使得于连的死亡具有悲剧的意味。

于连拒绝了官宦小姐马特尔的帮助,平静的走向死亡,实际上这一段是小说的高潮,也是“红色”在黑色当中的爆发点。

因此《红与黑》中的红色与黑色象征着理想与现实,这种象征,使得主人公于连的理想主义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红与黑》中的红色与黑色象征着爱情与阴谋在《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描写中,于连与德瑞纳夫人以及马特尔小姐的爱情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始终。

由于于连出身的贫瘠以及野心的庞大,使得主人公将爱情应用成为实现野心的途径之一,因此于连的两段爱情,特别是与马特尔小姐的爱情,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于连的阴谋。

《红与黑》中的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望的冲突

《红与黑》中的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望的冲突

红与黑中的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望的冲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主要围绕主人公朱尔梅和他在法国上流社会的崛起展开,探讨了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望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社会道德在《红与黑》中的体现在小说中,社会道德被描绘成一种强烈而压制性的力量。

这种道德体系根深蒂固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以至于个体难以摆脱。

通过各种场景和角色形象,司汤达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个人行为和抉择加诸的巨大压力。

首先,作者通过宗教信仰来突显社会道德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

小说中出现了多个宗教角色,并且宗教信仰成为主要人物抉择背后的动力之一。

例如主人公朱尔梅最初加入圣若瑟神父的宗教团体,试图通过信仰追求个人意义和解脱。

然而,社会道德的压力使得朱尔梅最终选择了追逐个人欲望,背弃了宗教信仰。

其次,作者通过描述法国上层社会的规则和礼仪来凸显了社会道德对于个人行为的要求。

在这个等级森严、自由有限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被期待按照既定的规范行事。

主人公朱尔梅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晋升自己的地位,但他必须依靠虚伪和伪装来迎合既有社会道德。

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红与黑》中展示了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

无论是主人公朱尔梅还是其他角色,他们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对权力、财富和爱情等欲望的渴求。

然而,在这样一个强烈约束着个体行为并强调道德伦理价值观的环境里,他们不得不面临抉择和妥协。

主人公朱尔梅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渴望通过社会地位提升来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但他同时也意识到这与社会道德的规范相冲突。

为了达到他的目标,他不得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以取悦并迎合上层社会。

然而,这种虚伪和妥协最终导致了他个人内心的痛苦和灵魂的动荡。

小说中其他角色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在满足个人欲望与遵从社会道德之间做出抉择。

通过描绘这些冲突,作者向读者展示了道德观念对于个体选择的限制和束缚。

结论《红与黑》中所描述的社会道德与个人欲望之间冲突形成了作品核心思想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汤达幼年时深受保守的父亲和耶稣会成员家庭教师 在精神和肉体上的严重摧残。 他把对神父家庭教师和宗教 的憎恨在《红与黑》中畅快淋漓地宣泄出来。 在德·雷纳夫人 的想象中,“家庭教师是个脏兮兮,穿的破破烂烂的教士,专 门来训斥和鞭打自己孩子的”。 ①神学院的比拉尔院长“穿着
破旧的道士袍,长着一张长脸,前额惨白,脸上长满了红色 的雀斑。 红腮和白额之间闪烁着两只小黑眼睛,用吓人的目 光盯着人,连最勇敢的人见了也毛骨悚然 ”,②把 于 连 吓 得 晕 倒在地。 描写一位唐迭戈·比斯托斯先生时,竟说他“长着一 张僧侣般的大宽脸”。 对教士们丑陋外貌的描写深刻体现出 司汤达对他们的憎恶和轻蔑, 映射出了司汤达童年时期深 受教士毒害的不幸。
第 32 卷 第 10 期 2011 年 10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11
司汤达启蒙思想在《红与黑》中的投射
郑素杰
(1.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74)
伏尔泰曾尖锐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认为教皇 设立了各式各样可以游手好闲的圣职,残害百姓,把他形容 为可恶的“两足兽”,教士是“文明恶棍”。 在法国,高级僧侣、 修道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资产,残酷剥削农民。 18 世纪,法 国教会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教会还大搞特务监视活 动,耶稣会就是教会的特务组织之一,干预政治、干预司法、 草菅人命的事情时有发生。 司汤达经历了拿破仑革命和王 政复辟的历史演变,深感宗教政治带给人们的痛苦和不幸, 愈加憎恨宗教和教会。 司汤达深知教会的本质和教会人员 的无耻,把他的深刻体会与愤怒表现在他的《红与黑》中。 在 贝藏松神学院, 教授教会史的神父公开教导神学院的学员 们:“政府这个可怕的机构只有通过 上 帝 在 世 间 的 代 表— —— 教皇的认可才具有真正合法的权利。 你们要以圣洁的生活 和无条件的服从来报答教皇的恩典。 要做他手中的棍棒。 这 样,你们便能获得优越的地位,可以颐指气使他人,不受制 于他人,一个终身的职位,薪俸三分之一由政府支付,其余 三分之二则由听你们讲道的善男信女负担 。 ”③司 汤 达 进 一 步揭露了教会不仅干预政治, 而且控制百姓的精神生活及 危害百姓物质生活的反动本质。
启蒙思想是于连深深痛恨教会和宗教的思想根源。 于 连,一个不信宗教、厌恶宗教、痛恨宗教而具有自由思想的 青年,为了出人头地,把拉丁文的《圣经》和《教皇传》倒背如 流,以获取主教的地位和年俸 10 万的收入。 在神学院时,他 不得不终日与 321 个不愿锄禾耕田、 想 要 靠 背 几 个 拉 丁 单
词混饭吃的神学院学生相处。 还不得不小心提防,因为这里 是诽谤和邪恶的渊蔽,鼓励同学之间相互窥伺和揭发。 体现 了伏尔泰抨击教会所描述的,为了残害百姓和监视贵族,教 皇设立了各种各样游手好闲的圣职和危害百姓的话语,从 而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虚伪和罪恶面目。 于连曾深爱过的 德·雷纳夫人在教士的威逼利诱下写了揭发 于 连 的 信 ,印 证 了伏尔泰的 “宗教信仰和教会人士所宣扬的真理不过是欺 骗和谎言”⑥的论断。 一个想过田园生活的 无 党 派 人 士 因 得 罪了代理神父后,不得不变卖家产,远走他乡。 这些故事情 节的描述体现了伏尔泰《论宗教宽容》中的思想,猛烈抨击 了教会的黑暗统治。
二、司汤达的启蒙思想与于连的自由观念 司汤达童年时期大量阅读启蒙文学作品, 熏陶了他的 个性,奠定了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教会的思想基础。 在欣赏、认同一些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理念之余,把他们的 个人生活经历、 生活体验、 思想及对社会的思考投射到了 《红与黑》作品主人公于连的生活、性格、思想、反抗意识等 方面。 《红与黑》作品中主人公于连对启蒙思想的热爱,使他 保持了冷静的头脑, 最终与封建势力决裂。 于连的思想性 格、生命历程均映射出作者本人所受启蒙思想的极大影响。 启蒙思想对司汤达思想的影响构成了于连的反封建思想根 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社会黑暗腐败是由于源自自然法则 的“理性”被封建专制和教会的偏见所堵塞,人们的头脑变 得混乱和愚昧。 因而,欲改造社会就要用“理性”和符合“理 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人们的头脑,启迪人们的蒙昧无 知。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运动把“理性”作为 评判一切的标准,对宗教、社会、国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 判。 卢梭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 格,对司汤达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孟德斯鸠反对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学说,认为专制政体用 暴力统治国家,剥夺人民自由,是最反动的政体。 司汤达深信启蒙思想弘扬的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以 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天赋人权”理论,把生 存、财产、自由和平等视为“自然”所赋予人的不可剥夺的 “人权”。 但王政复辟时代,黑暗的封建等级制,不能仅凭个 人才能获取荣誉, 使司汤达内心产生对封建贵族统治阶级 的极度憎恨。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的作品、论 著,他得以明晰法国封建黑暗统治的根源,以及社会改革的 势在必行,并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启蒙思想的热爱及启
于连在市长家用拉丁文背诵《圣经》获得人们的赞扬和 尊敬后,更加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平等。 市长担心他 被别人抢走,向他提出订两年的合同。 于连冷冷地拒绝了这 张捆住他的手脚而对贵族毫无约束力的不公平合同, 公开 向封建贵族阶级反抗,以求得平等自由。 通过拒绝夫人的赏 赐再次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获得了在市长家的平等地位,赢 得了市长夫人的尊敬。 并认为“如果我想获得他们和自己的 尊重就必须让他们看到, 我和他们打交道只是因为他们富 我穷,他们骄横无理而我心灵高洁,高出他们之上又何止万 里,岂是他们的褒贬好恶所能奈何得了的”。 ⑤于连以卢梭的 自由平等为行动准则, 时时刻刻维护自己平民的自尊及渴 望的自由,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痛斥了 封建贵族们的虚伪、无耻、贪婪和自私。
一、 司汤达的启蒙思想与作品主人公于连对教会的背 弃
司汤达童年时在外祖父家可随意获得大量关于自然科 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书籍,他阅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 培养了对唯物主义和文学的兴趣, 他们的无神论思想也影 响了司汤达的宗教信仰。 他在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上学时, 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阅读的《荷马史诗》,维吉尔、 莫里哀、贺拉斯、拉辛等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的作品,为 司汤达成为无神论者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孟德斯鸠的 《波斯人信札》 愤怒地谴责了宗教迫害:“他们烧死一个活 人,和烧稻草一般容易。 ”伏尔泰指出每 一 世 纪 约 有 170 万 人死于宗教迫害,累计起来已有 1700 万 人 丧 生 。 启 蒙 作 家 对宗教和教会的抨击, 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虚伪和罪恶面 目。 这些言论更加深了司汤达对宗教和教会的憎恨,并把他 的无神论思想投射到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红与黑》主人公 于连的思想上。
摘 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以王政复辟时期为背景,主要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封建势力的联系和斗争,也反映了 贵族、资产阶级、教会和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突出表现了作家本人启蒙思想在作品主人公于连对憎恨封建教会 的无神论思想及崇尚自由等方面的投射。
关键词:司汤达;启蒙思想;宗教理念;自由;《红与黑》;投射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141-03
于连崇拜拿破仑的生平、战绩,也幻想仅凭手中一把长 剑成为天下的主人。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茅塞顿开:“似乎存 在着第二个上帝,比第一个更可怕,也更强大。 这第二个上 帝就是教皇。 ”④为了成为教士,穿越这条通往成功道路的捷 径,他得仰仗谢朗神父,便刻意博得他的欢心,把一部拉丁 文 的 《新 约 圣 经 》 背 得 滚 瓜 烂 熟 ,德·迈 斯 特 先 生 写 的 那 本 《教皇传》也能倒背如流,其实在心里,他哪一本都不信。 为 保护自己不受教会的迫害,于连不得不用虚伪做武器,反映 了于连为了自尊和地位不择手段的矛盾心理。
司汤达时期的法国现实社会,统治者主要有两股势力, 即王权势力和教会势力。 这两股势力互相依赖、互相联合、 互相勾结,一起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 司汤达从小就受到 耶稣会教士对其精神和肉体的摧残, 年轻时又受到法国唯 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天主教是一种黑暗势力的工具,是 封建暴君的帮凶,使人民陷入精神奴役的境地。 因而,他对 天主教非常憎恶。 童年的痛苦经历和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使其成为无神论者。 司汤达亲身经历拿破仑革命和王政复 辟的历史演变,看到教会的残暴,受到教会的迫害,是作品 主人公于连憎恨宗教、背弃教会的本源。
于连的生活经历映射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生活经历、 社会体验及精神世界。 司汤达十分喜欢伏尔泰、卢梭等启蒙 思想家们的言论、作品及思想,熟知他们的个人经历、生活 历程, 这种对启蒙思想的深刻理解及对启蒙思想家的深切 崇拜使得他在创作中难免不对此有所体现。
- 142-
蒙思想对他的启迪投射到了他的力作《红与黑》中。 司汤达不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的生
活经历也深深触动了司汤达的个人生活。 深受司汤达推崇 的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 在 启 蒙 运 动 中 为 了 避免封建专制势力的迫害, 曾先后以一百多个笔名发表反 封建作品。 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为了避 免 复 辟 的 波 旁 王 朝对他进行迫害,也曾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作品,并 用“司汤达”这一笔名发表了《红与黑》。
《红与黑》中的教士弗里莱尔初到省城时,提着他的全 部财产,那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行囊,几年后却成了全省 最阔的地主。 无耻的新兴资产阶级华勒诺,就是因为投靠了 他,当上了市长和众议员,最后当上了省长。 这位代理主教 的势力大到能够决定一个外省官员的升迁而且还能操纵法
- 141-
庭的审判,影响司法公正。 就连权倾一时的 皇 帝 宠 臣 德·拉 摩尔侯爵为了一块地和他打了六年的官司, 最终都得和他 妥协。 教会有着无限的权利,利用特务监视平民、王公贵族 们的生活,肆意诽谤对教会不利或与某个特务有过节的人, 甚至充当警察的角色,可谓是贵族统治阶级的工具。 司汤达 对当时宗教反动本质的清醒认识, 是其塑造弗里莱尔等一 批教会人物形象,对教会的黑暗、耶稣会的无耻进行深刻批 判和大胆、无情揭露的本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