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_红学_研究综述_徐川
建国以来对何其芳诗歌创作及诗学观念的评论和研究
.
是真挚 、 诚恳 的 , 读 者不应忽 略诗
歌整篇 的情 绪 ,以及 诗人对 祖国 对人民的情 感。翻
1 9 5 0 年 代 何 其芳 行 出来 , 到亿万人 的大川 里 , 讴 歌
时代 。与盛荃生 的观点相似 , 叶高 认为 何其芳 的 《 回答》让读 者失 望, 批评 《 回答 》 里流露着忧 郁 的、 消极 的情 绪 , 缺乏 战斗 的力 量 , 赞
面对建 国后何其芳诗学方面的评论和研 究做 一些梳理 和 回顾。 关键词 : 何其 芳 诗歌创作 诗 学观念
建 国以前对何 其芳 诗歌 的评 论 主要集 中在对其 《 汉 园集 ・ 燕 泥
答》 、 曹 阳《 不 健 康 的 感 情—— 何
其芳 同志 的诗 < 回答> 读 后感》 、 清
论 ;对何 其芳 现代格 律诗 观点及 民歌观点 的争论探 讨。
颂 英雄 的人 民的诗歌 ,要求个 体
融 于集体 , “ 小我 ” 汇入 “ 大我 ” , 读 者 对《 回答》 中所传达 的微妙 复杂
扬《 讨论 宪法草案后 》 等另两 首莳
更 健 康 。Ⅲ
1 . 有关《 回答 》 一诗 的讨论 。
盔 圜团 豳
麴 邋
建 国 以 来 对 何 其 芳 诗 歌 创 作 及 诗 学 观 念 的 评 论 和 研 究
回夸 弃
内容摘 要 : 建 国以前对何其 芳诗 歌的评论主要 集中在对其《 汉 园集 ・ 燕泥集》 的分 析, 以及延 安时期对何其 芳《 诗 三首》 的争议 、 批评等。建国 以后 , 对何其 芳早期诗歌创作 的评论研究增 多, 同时在何其芳的诗学观念 以及 诗 歌创 作现象、 心态情结、 文化渊源 、 与同时代诗 人的比较等方面都有深入 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
近十年何其芳研究综述——纪念何其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了一 个 高潮 。 朱栋 霖 主编 的《 国现 代 文学史 1 1 — 中 9 7
严 谨 认 真 的 学 者 型 编 辑 家 —— 何 其 芳 》3 何 其 [对 J 芳 从 《 砂绩》 文学评论》 红 到《 的编 辑 历 程 做 了细 致 的梳 理 , 高 度 赞 扬 了他 的编 辑 理 念 , 研 究 何 其 并 为 芳 的编辑 活动 提供 了重要 素材 。在谈 到何 其 芳在 创 作 与 工 作 中 的 缺 陷 时 , 如 是 评 价 :何 其 芳 中 年 时 他 “ 代 处在 我 国政 治路 线 和文 艺路线 的 ‘ 左倾 ’ 期 , 时 他 本 人 很 难 超 越 自己 所 处 的 时 代 , 的 一 些 文 章 中 不 他 时地 流露 出 ‘ 倾 ’ 想 的烙 痕 , 左 思 学术 思想 中也 有着
某 些 缺 陷 和偏 颇 。但 平 心而 论 , 们 总是 很 难 摆脱 人
20 ) 订 版 【 对 于 19 00修 1 相 9 9年 出 版 的《 国现 代 文 中 学史 1 1 - 1 9 ) 在 “ 0年 代 散文 ” 节 中将 何 其 9 7 97  ̄ 3 一 芳 与林 语 堂单 独 拿 出来 作 为 一节 , 给 予 很 高 的评 并 价 ,何其芳是 3 “ 0年 代 京 派 重 要 的诗 人 、散 文 家
1 1- 0 0  ̄ ̄ ̄ 9 7 2 0 )X 4 其芳 文学史地位 的重新 界定可 以从 ) r 侧面 看 出学 界对 何其 芳政 治倾 向与人 格 的肯定 。
新 世 纪 以来 , 界 对 何 其 芳 人 格 的 客 观 评 价 尤 学 其表 现 在 对其 左 倾 思想 的再评 价 。王一 如 的《 位 一
决 这 一缺 陷 。新 世 纪 以来 , 界 在肯 定 何 其芳 理 论 学 成 果 的 同时也 发 现 了其 不 足 之处 , 试 图为弥 补 这 并 缺 陷做 出一些 尝 试 , 无 疑是 何其 芳 文 学理 论 研 这 究 道 路上 的新进 展 。
何其芳
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生平:其芳,原名何永芳。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文学评论家。
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毕业。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
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诗选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
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
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
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季候病作者:何其芳说我是害羞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简介篇一:中国著名作家简介中国著名作家简介2009-05-25 11:29中国现代、当代作家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1)作品集简况: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何其芳论_红楼梦_研究综述_1977_2008_
第28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8 2009年第5期Journal of Henan I nstitute of Educati on(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15,2009文章编号:1006-2920(2009)05-0012-15何其芳论《红楼梦》研究综述(1977—2008)董志新 孙福同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研究何其芳论《红楼梦》逐步走上了学术建设的轨道。
何其芳是当代红学革命新“典范”的代表人物,《论红楼梦》的发表标志着一个新的红学流派的诞生。
他在学术上提出了独创性的、涉及根本问题的、很有影响的红学观点,如“典型共名”说、“爱情主线”说、“双重悲剧”说、“传统”说和“叛逆”说。
在他巨大成功背后是独特的值得今人后人借鉴发扬的学术品格。
何其芳评红的局限性产生于他所遇的历史条件和话语环境。
这个研究课题的深化,有待于继续多方面挖掘何其芳评红的文献资料,拓展学术视野;个案研究求深度,宏观研究求系统,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出层次更高的新著。
关键词:何其芳;红学地位;创造性论点;学术品格;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董志新,白山出版社编审(沈阳110013);孙福同,白山出版社副编审(沈阳110013)。
何其芳的《红楼梦》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不久,对他的红学观点即展开了争鸣和讨论,在内部也屡受批评。
直到他1977年逝世,他的红学理论经受了二十余年“红学风雨”的洗礼打磨,终被人们所认知、所宝贵,对其研究和评价也才真正走上学术建设的轨道。
所以,本文只作1977~2008年研究何其芳评红情况的综述。
何其芳评红的研究概况与特点何其芳卓越地评论《红楼梦》的实践活动和学术成果,在红学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引人注目的客观存在。
从何其芳去世的1977年到2008年这三十余年间,评价和研究何其芳评红的论文、资料、回忆录、动态报道,不间断地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和其他媒体。
何其芳
• 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何其芳(1912年 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红学” 文学评论家,“红学”理 论家。四川万县( 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 万州) 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 系毕业, 汉园三诗人” 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 之一。著作主要有: 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 画梦录》 成名作), 集《画梦录》(成名作), 诗集《预言》 诗集《预言》,红楼梦的 研究也颇有建树。 研究也颇有建树。
《欢 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 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 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 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 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 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 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开拙重之 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 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 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 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 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新时期以来何其芳研究综述
读( 预言) , 》王林 的《 何其芳 ( 预言) 的抒情艺术》 , 孙玉石的《 论何其芳三十年代 的诗》 等。有研究者 把 目光 转 向何其 芳 晚年创作 的旧体诗 和译 诗 。李
遇春 的《 论何其 芳 的 旧体诗 创作》 通过文 本细读 对 何其芳 旧体诗 创作 的复杂 动 因和矛盾心 态加 以解 析, 考察 他与 中国古 典 诗歌 的艺 术 渊源 … 。卞 之 琳的《 其芳 晚年 译诗 》 何 回顾 了何 其 芳 自学 德 文 ,
芳评传及个案研 究成果 。
中图分类号 :I2 6 7 0 .
从2 0世纪 3 0年代 到 7 0年代 , 何其芳 的文 艺 活动跨越 了新 旧 两个 时代 , 经历 了 由文 学创 作 到
对何 其芳 的影 I [ 。谢 应 光 运 用 叙 事 学 方 法 分 I3  ̄ j J
析何 其芳诗歌 中的叙 事 因素 , 出其倾 向是 “ 指 由隐 至显 , 由弱至 强 , 由审 美 迁 移到 实 用 功利 ” 的发 展 过程 [ 。 何 其芳 因散文成 名 。司马 长风认 为何其芳 散 文“ 藻精致 诗意浓 , 大的特 色是确定 和提 高 了 词 最
一
、
何其 芳文学 创 作研 究 的视 域 不 断
语 言修 辞等方 面 阐述 何 其 芳散 文 创 作 , 析其 风 探 格转变 的原 因[ 。梁 笑 梅 着 重 分 析 “ 6 1 画梦 体 ” 文 体特 征及其成 因【 。 何 其芳小 说创作 数量 少 , 未引起 学界关 注 。 并 新时期 以来有 研 究者 涉 足 这一 领 域 , 子 仲结 合 章 何其 芳 的人 生 际遇 分析 了《 浮世 绘》董 千里 》 《 这两
开 掘
新时期初 , 于何 其 芳 提 出 的现 代 格律 诗 问 关 题成 为讨论 热 点 。一 种观 点 以刘 再 复 、 肇 明为 楼 代表 , 认为 现代格 律诗 主张 , 艺术实 践上难 以畅 在
何其芳文学理论研究成果述要
一
也表 现 了作 者 在 该 领 域 有 一 些 独 到 的见 解 。 文 章 集 中批 判 了胡 适 两个 最 有 代 表 性 最 具 影 响 的 观 点 , 历 史 的 文学 进 化 观 念 ” “ 部 中 国文 即“ 和 一 学 史 只 是 一 部 文 字 形 式 ( 具 ) 陈 代 谢 的 历 工 新 史” 的观 点 。
1对 “ 史 的 文 学 进 化 观 念 ” . 历 的批 判 何 其 芳 首 先 援 引 胡 适 在 其 《 试集 自序 》 尝 和
、
色 的 主 观 主 义 和 教 条 主 义 何 其 芳 说 过 : 中 国文 学 史 上 是 有 一 些 问 题 “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文 艺 理 论 过 去 所 不 曾 处 理 过 的 , 入 地 加 以研 究 和 解 决 , 必 然 不 只是 可 以 深 就 证 明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文 艺 理 论 的 正 确 , 且 能 够 而
周 承 芳
( 中共 聊Biblioteka 城 市 委 党 校 , 山东 摘 聊城 220 ) 5 0 0
要 : 其 芳 是 我 国五 、 十年 代 很 有 代 表 性 的 一 位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文 学 评 论 家 , 文 学理 论 何 六 在
研 究 中 多有 建树 , 如 辨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文 学 史观 、 型 问题 上 的 “ 型 共 名 ” , 诸 典 典 说 系统 而 卓越 的 《 楼 红
维普资讯
20 02年 第 4期
何其芳的延安之路
何其芳的延安之路追求艺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这为我们 今天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追求艺术的独特 性和创新性,使文学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其日后创作的影响与贡献
创作风格的转变
何其芳在延安期间,他的创作风格发 生了明显变化,从原来的浪漫主义转 向了现实主义,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 民生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何其芳的思想转变和创作风格的转变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和人民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
子。
延安的文艺界人士积极倡导文艺 创新,提倡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 ,这为当时何其芳的创作提供了
广阔的舞台。
何其芳的文学成就
01
何其芳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以清新、朴素、 细腻著称,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02
其代表作之一是中篇小说《还乡记》,而这段还乡的旅程正是何其芳从北京回 到故乡四川德阳的一次体验。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乡村的风景和人情,反 映了当时农村的现状和问题。
激情
虽然夜晚是寂静的,但何其芳在诗歌中却表达了强烈的激情和对新时代的热爱与期待。
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及原因探究
异同
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既有相同之处也 有不同之处。《哀歌》和《夜歌》都表 达了对新时代的向往和希望,但《哀歌 》更注重悲情和豪情的表达,而《夜歌 》则更注重沉静与激情的抒发。
VS
原因探究
文学与时代的呼应
《夜歌》反映了那个时代 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 界,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 革命的深刻思考。
作品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纪念何其芳学术报告会
作者: 汤学智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72-174页
主题词: 何其芳;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会;文学遗产;研究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科学院;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批评
摘要: <正> 何其芳同志是我国著名诗人、作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治所时间最长、最有威望的老所长。
1977年夏,正当他满怀信心地为恢复和发展我国的文学研究事业忘我工作的时候,不幸被病魇夺去生命。
1987年是他逝世十周年,又逢他诞生七十五周年。
为了充分表达十年来大家对。
何其芳“红学”研究综述
作者: 徐川[1]
作者机构: [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00029
出版物刊名: 红楼梦学刊
页码: 312-3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何其芳;红学史;红学观点;独创
摘要:何其芳在20世纪50年代写作《论〈红楼梦〉》时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涉及重要"红学"问题且很有影响力的"红学"观点,如"典型共名"说、"爱情主线"说、"双重悲剧"说、"传统"说和"叛逆"说等。
改革开放以来对何其芳的"红学"成果及其在红学史上的地位等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化。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待于继续多方面挖掘相关文献资料,拓宽学术眼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推出水平更高的新作。
何其芳简介资料
何其芳简介资料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何其芳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何其芳简介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
同年,发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何其芳人物生平何其芳,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
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
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万州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诗人何其芳简介
诗人何其芳简介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由新月派诗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由一个学者而成为新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何其芳简介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
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
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
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
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
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
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
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何其芳的作品著作书目:《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画梦录》(散文集)1936,文生《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文生;增删本。
1940,文生《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良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工作社《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本,1957,新文艺《夜歌》(诗集)1945,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文生;增删本又名《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人文《星火集》(散文集)1945,群益《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群益《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海燕《西苑集》(论文集)1952,人文《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作家《散文选集》1957,人文《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作家《何其芳诗稿》1979,上海文艺《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四川人民《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何其芳文集》(1—6)1982—1984,人文《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百花翻译书目:《何其芳译诗稿》1984,外国文学出版社。
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
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论红楼梦》是何其芳所写一篇研究《红楼梦》的长篇论文,全文共十三节,写于1956年。
从查阅资料到动手写作,作者用了一年的时间,写得相当用心。
《论红楼梦》该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红楼梦》的主旨、人物、艺术等重要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
尽管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但作者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生搬硬套机械唯物论的做法,而是从文本出发,结合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实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因而谈得较为深入透彻,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品读,仍有启发借鉴价值。
本文重点介绍该文的第八部分,专门探讨《红楼梦》的创作手法。
作者高屋建瓴,从整体上对《红楼梦》的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观点和方法对阅读欣赏《红楼梦》颇有帮助。
众所周知,《红楼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读者读过作品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和场景印象深刻,但对全书的整体认知往往较为模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见木不见林,因此很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观照和把握,本文介绍这一部分内容,用意即在于此。
作者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观照《红楼梦》,从理论高度阐释了曹雪芹的自传说问题。
这一问题是由胡适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这实际上是将文学与历史两种不同的文体混淆起来。
后来俞平伯进行修正,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强调其文学性,这一说法被人们普遍接受。
何其芳在作者看来,这种创作方式体现的是史诗类小说创作的一个规律。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素材,需要从真实生活中取材,但素材不能直接搬进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写回忆录和传记。
就《红楼梦》的创作而言,曹雪芹将自己的家世和生活经历作为素材,在实际创作时,他势必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加上合理的想象虚构,“像这样集中、这样典型、这样完美地描绘出来了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真实的小说,不经过很大的虚构是不可能产生的”。
素材与作品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是不能等同的,《红楼梦》如此,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是如此。
15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一、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二、写作背景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受到了中国的希望。
诗人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生活中,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课文•一、听课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及节奏。
•二、指导朗读。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该怎样朗读呢?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四、分析:1.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明确:因为作者感到生活在延安的少男少女们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充满青春的活力,显示着勃勃生机,使人想到他们就是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2.这里的少男少女有什么更为深广的含义?明确:这里的少男少女,还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而歌唱。
分析第一节朗读并思考:1.看看第一节在句形上有什么特点?这一节歌唱了几种事物,这些事物都具有怎样的共同点?一连运用了四个排比句。
歌唱了五种事物。
这些事物都属于一种开始,一种发端,都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而少男少女就好比这些事物。
2.概括这节的内容?交代了歌唱的内容。
分析第二节1.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要“我的歌”插上翅膀,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
”2.如何理解“为什么要飞到年轻人的心中”?诗人希望他的歌真正打动少男少女,在他们的心灵上引起共鸣。
分析第三节1. 对“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应如何理解?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经像春风感动小草一样感动过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
— —纪 念 何 其 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 研 究 所《衷 心 感 谢 他 — 同志逝世十周年 》 等相关篇章; 有些存在于某些文学 理 论
瑨 瑏 遗产论文如蓝棣之《略论何其芳的文学理论遗产 》 等的相 瑧 瑏
二 〇 一 三 年 第 二 辑
如刘梦溪 关节段中; 有 些 存 在 于 红 学 评 论 著 作 与 文 章 中,
瑏 瑩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 、 白盾和汪大白合著《红楼争鸣二百 瑠 瑐 瑡 瑐 年》 、 陈维昭《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 》 、 杜 景 华《红 学 瑐 瑢 瑐 瑣 孙玉明《红 学: 1954 》 等; 还 有 一 些 在 研 究 何 其 芳 风雨 》 、
的专 论 中, 如 薛 瑞 生 《论 何 其 芳 在 当 代 红 学 史 上 的 地
型共名 ” 说是对“典 型 ” 内 涵 的 扩 展 。 他 说: “何 其 芳 的‘典 说, 实际上是对于‘典型 ’ 内容的扩展, 将两个人物 型共名 ’ 的精神内涵从狭隘的阶级 或 时 代 典 型 扩 大 为 更 广 泛 的‘共 。 何其芳提出的‘共名 ’ 观点 …… 确实突破当时正盛 行 名’ 的狭隘的阶级 性 观 点, 进 入 到 更 普 泛 的 人 性 领 域, 从而将
瑣 瑑
何 其 芳 ﹃ 红 学 ﹄ 研 究 综 述
315
典型问题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核心问题 。 当时文坛 居于支配地位的说法 是: 典 型 是 共 性 与 个 性 的 统 一 。 共 性 典 型 的 个 性 不 过 是 阶 级 性 的 具 体 表 现。 “共 就是阶级性, 名说 ” 的提出, 给文坛带来清新 之 风 。 何 其 芳 提 出 的“典 型 说引起 许 多 学 者 重 视, 肯定其理论价值的具有代表 共名 ” 性的学者包括薛瑞生 、 邓庆佑 、 黄霖 、 贺仲明 、 陶德宗等等 。 薛瑞生认 为“共 名 ” 说 是 何 其 芳 评 红 的 理 论 核 心。 他 说的角度, 从人性和人 评论道: “当代红学正应该从‘共名 ’ 道的角度, 去继续 探 求《红 楼 梦 》 的 思 想、 艺术和人物的丰 富意蕴, 才能继续对《红楼梦 》 作 出美 学和 历史 的评 价。而
瑤 瑐 — — 兼评余英时先生的“两个世界 ” 说》 、 张鸿声与冯佳 位— 瑥 瑐 合著《何其 芳 藏〈红 楼 梦 〉 版本考证批语辑录》 、 谢会昌 瑦 瑐 《何 其 芳 红 学 研 究 方 法 论 探 析 》 和 邓 庆 佑《回 忆 与 悼 瑧 瑐 — — 兼谈何其芳同志的〈红楼梦 〉 念— 研究 》 , 等等 。 沈阳白
瑢 瑑 说虽曾受质疑和批判 , 但大多数学者对此说给予 了 高 名”
度关注和公允评 价 。 可 以 说“典 型 共 名 ” 说是何其芳红学 观点中最为知名的一个 。 1. “典型共名 ” 说 1956 年 9 月 何 其 芳 在《论 阿 Q 》 一 文 中 谈 到: “一 个 虚 构的人物, 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 成为人们用 成为人们愿意效仿或者不愿意效仿 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 ” 的榜样, 这是作品中人物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成功的标志 。 》 不久之后, 何其芳在《论〈红楼梦 〉 中说: “同中国的和世界 贾宝玉这个名字一直流行在生活 的许多著名的典型一 样, 中, 成为了一个共名 。 人们叫那种为许多女孩子所喜欢 、 而 且他也多情地喜欢许多女孩子的人为贾宝玉 …… 贾宝玉的 性格的这种特点也是打上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鲜明的烙印 互相爱悦, 这却 的 。 然而少年男女和青年男女的互相吸引, 不是一个时代一个阶 级 的 现 象 。 因 此, 虽然他的时代和阶 级都已经过去了, 贾宝 玉 这 个 共 名 却 仍 然 可 能 在 生 活 中 存 而是某 在着 。 这并不是说今天 还 会 真 有 贾 宝 玉 那 样 的 人, 些人的某一方面可能 还 有 和 贾 宝 玉 类 似 之 处, 人们也就可 多愁善感 、 容 能戏称他为贾宝玉 …… 人们叫那种身体瘦弱 、 易流泪的女孩子为林 黛 玉 。 这 种 理 解 虽 然 是 简 单 的, 不全 或者说比较表面的, 但也并不是没有根据 。 这也正是 面的, ” 林黛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点在发生作用 。
何其芳“ 红学 ” 研究综述
徐
川
内容 提 要: 何 其 芳 在 20 世 纪 50 年 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 作《论〈红 楼 二 〇 一 三 年 第 二 辑 》 梦〉 时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 、 涉及重要“红学 ” 问题且很有 “爱 情 主 线 ” 影响力的“红 学 ” 观 点, 如“典 型 共 名 ” 说、 说、 “传 统 ” “双重悲 剧 ” 说、 说 和“叛 逆 ” 说 等。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对何其芳的“红 学 ” 成果及其在红学史上的地位等相关研 有待于继续多方面挖 究也逐步深化 。 对这一 课 题 的 研 究, 掘相关文献资料, 拓宽学术眼界,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推出水平更高的新作 。 关键词: 何其芳 红学史 红学观点 独创
瑡 瑑 的学 术 反 思 》 等 多 篇 论 文, 还 整 理 校 订 并 出 版 了《何 其 芳
瑠 瑑
( 白山红学书系之一) 。 该书较为全面梳理何其 论红楼梦 》 芳及其红学论著 、 讲演 、 年 谱 等, 收录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红 314
学史料 。
二、 何其芳的重要红学观点
, 何其芳研究《红 楼 梦 》 提 出 了 许 多 独 创 性 的、 有很大 “爱 情 主 线 ” “双 影响力的红学观点, 如“典 型 共 名 ” 说、 说、 “传 统 ” 重悲剧 ” 说、 说 以 及“叛 逆 ” 说 等 。 尤 其 是“典 型 共
① ” 1955 年何其芳组建新中国第一个 文章里只写了几千字 。
“ 《红楼梦 》 。 该 研 究 组 发 表 了 何 其 芳 的《论〈红 楼 研究组 ” 》 ( 1956 ) 、 〈红 楼 梦 〉 梦〉 刘 世 德 和 邓 绍 基 的《评‘ 是市民 ( 1957 ) 、 说》 曹道衡的《关于黄宗羲 、 顾炎武 、 王夫之 文学 ’ ( 1957 ) 等多篇 重 量 级 论 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 》 文 。 何其芳在文学研究 上 成 就 最 高 、 影响最广的还是他通 研 究, 提 出 文 学 作 品 的“典 过阿 Q 形象的分析和《红 楼 梦 》 型形象 ”问题 。 尤其是“典 型 共 名 说 ” 这 个 独 创 性 的 见 解, 为阐释文学名著打开 了 一 个 新 鲜 而 又 独 到 的 观 察 角 度, 引 起学界的重视和讨论 。 何 其 芳 ﹃ 红 学 ﹄ 研 究 综 述
后“红学 ” 研究 中 的 一 些 重 大 问 题, 都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见 解, 产生了广泛影响 。 何其芳的学术业绩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古典文学领域 的研究成果上, 其《红楼梦 》 研究总 体 上 还 是 走 文 学 批 评 或 , 但 说文学评论的路子 。 何其芳学生 时 代 就 读 过《红 楼 梦 》 是, 真正研 究《红 楼 梦 》 则 是 从“批 俞 评 红 ” 大讨论之时开 始 。 他自己曾 谦 虚 地 说: “我 从 一 九 五 四 年 十 一 月 起 着 手 , 但真正花在里 面 的 时 间 只 有 十 五 个 月 。 在 研究《红楼梦 》 这段时期里, 花了不少时间去写市民问题, 读了不少有关清 初思想家方面的书, 可是不能解决什么大问题, 所以在我的
② 红学史专著中, 如郭豫适《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 》 、 韩进廉 ③ ④ ⑤ 《红学史稿 》 、 陈 维 昭《红 学 通 史 》 、 李 广 柏《红 学 史 》 、
欧阳 健 与 曲 沐 等 合 著《红 学 百 年 风 云 录 》 等 相 关 章 节; 有 些存在于有关 何 其 芳 的 回 忆 录 或 传 记 中, 如 贺 仲 明《喑 哑
瑤 瑑 ” 这正是当前《红楼梦 》 研究中还很薄弱的环节 。 邓庆佑认
为“典型共名 ” 说的提出是何其芳对“红学理论的第一大贡 。“由于它最著名 、 献” 影响最 大, 既 是 完 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二 〇 一 三 年 第 二 辑 又曾被视为‘修正主义 ’ 观点, 一 度 受 到 批 判 …… 中 外 文 学 作品中, 确是 存 在 不 少‘不 仅 概 括 了 一 定 阶 级 的 人 物 的 特 征以至某些 不 同 阶 级 的 人 物 的 某 些 共 同 的 东 西 ’ 的 作 品。 列宁曾提到奥勃洛摩夫 …… 这里, 不 仅 有 了‘共 名 说 ’ 的外 国例证, 而且还有了最直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根
山出版社总编辑 董 志 新 近 年 也 陆 续 发 表 过《何 其 芳 论〈红
瑨 瑐 ( 与孙福同合作) 、 《何 其 研 究 综 述 ( 1977 —2008 ) 》 楼梦 〉 瑩 瑐 《何 其 芳 红 学 组 织 活 芳〈红楼梦 〉 批语的 发 现 及 其 价 值 》 、
《何 其 芳 对“批 俞 评 红 ” 动及其对当代红学 发 展 的 启 示 》 、
⑦ — — 何其芳评传 》 、 刘再复《赤诚的诗人, 严谨的学 的夜莺 — ⑧ ⑨ 者》 、 尹在勤《何其芳评传 》 、 杨义与郝庆 军 合 著《何 其 芳 ⑩ 瑡 瑏 瑢 瑏 论》 、 蒋勤国《何其芳 传 略 》 、 周 汝 昌《何 其 芳 先 生 》 、 马 瑣 瑏 — — 回忆何其芳同志 》 、 柳鸣九《何其芳 靖云《永远地怀念 — 瑤 瑏 》 — —回 忆 与 思 考 何 其 在“翰林 院 ” 与《这 株 大 树 有 浓 荫 — 瑥 瑏 瑦 瑏 — — 回忆何其芳同志 》 芳 》 、王俊年《春蚕到死丝方尽 — 及
瑥 瑑 ” 黄霖认为“典型共名 ” 说有力地纠正了对典型认识的 据。
简单化 、 公式 化 倾 向 。 他 说: “这 一 意 见 价 值 极 大, 有独创 公式化的倾 性地纠正 了 当 时 对 典 型 的 认 识 失 之 简 单 化 、
瑦 瑑 ” — —何 其 芳 评 传 》 向。 贺仲明在《喑哑 的 夜 莺 — 中 认 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