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史期末考题简答

合集下载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中法史简答题与论述题

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两汉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主要表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以及保护“王杖主”的规定和有关尊老怜幼的令。

采用儒家经典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和对律典的解释,将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法律化,“亲亲”“尊尊”“恤刑”等儒家道德思想渗透到司法领域,进而又通过“决事比”的方式进入立法领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时期。

主要表现在“引礼入律”,影响立法活动。

如《新律》中“八议”之制,体现儒家“尊尊”思想;《晋律》中“准五服以治罪”、《北魏律》中“存留养亲”,体现儒家“亲亲”思想;《北齐律》中创设“重罪十条”也意在维护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

三、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成熟阶段。

儒家所主张的“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成为封建法律思想的核心,唐律承《开皇律》,全面贯彻儒家封建等级和宗法伦理思想,形成“礼法结合,一准乎礼”的基本特点。

至此,中国法律完成了儒家化的基本过程,为后世宋元明清沿承千年。

法律儒家化的原因: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

三、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四、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

隋唐简述六赃唐律中为保证官吏廉洁奉公,严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或贪赃枉法行为,而在“职制”篇中规定的六种犯罪:受赃枉法: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受赃不枉法: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为;受所监临: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百姓或下属的财物;强盗: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窃盗: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坐赃: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简述加役流《贞观律》中,将应处以绞刑者,直接服“加役流”,即犯人流放三千里,且在一般流行强制服劳役一年的基础上,增加服劳役的年限,作为宽恕死罪的方法。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包含考试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商朝参与司法并伪托神意断罪的是( C )。

A.商王B.廷尉C.卜者D.司寇2.西周王位继承实行( C )。

A.父逝子继B.兄终弟及C.嫡长子继承D.禅让3.周礼的根本原则是( A )。

A.“亲亲”、“尊尊”B.同姓不婚B.明德慎罚 D.六礼4.西周在法制指导思想上的进步是( B )A.君权神授B.以德配天C.法令由一统D.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5.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 B )A.质剂B.傅别C.合同D.券书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运动中,最早的是( A )A.郑国子产铸刑书B. 邓析私造竹刑C.晋国范宣子铸刑书于鼎D.楚庄王作《茆门法》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B )。

A.子产的铸刑书B.《法经》C.《秦律》D.《九章律》8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人物是( B )。

A.韩非B.商鞅C.吴起D.李悝9.秦简中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和文书程式的规定是( D )。

A.秦律十八种B.秦律杂抄C.法律答问D.封诊式10.最早将“亲亲得相首匿”入律条的是( B )。

A.秦代B.汉代C.晋代D.唐代11.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的法典是( D )。

A.《法经》B.《九章律》C.《晋律》D.《新律》12第一次将礼中的“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 )。

A.《晋律》B.《北魏律》C.《开皇律》D.《永徽律》1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吏选任采取( C )。

A.任子B.察举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4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确立于( D )。

A.《北齐律》B.《晋律》C.《唐律疏议》D.《开皇律》15.依唐律,二罪以上俱发( A )。

A.以重论B.各重其事C.累计处刑D.自首减免1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是( A )A.《宋刑统》B.《大明律》C.《大清律例》D.《唐律疏议》17.清雍正年间在全国推广的赋役改革是( C )A.两税法B.一条鞭法C.地丁合一D.什一而税18.清末修订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是( B )。

中国法律史简答题汇总

中国法律史简答题汇总

简述题:简述秦至唐代法律形式的演变答:秦法律形式的主要特征主要是多样化,分为律、令、式、法律问答、廷行事。

与秦相比,汉代的法律形式更为规范和整齐,其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开始由汉朝的律令科比向律令格式过渡,一是律令的分化,二是科进一步的规范化,成为单行法规,三是格逐渐取代科成为律的重要补充形式。

四是式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主要的法律规范形式。

唐代律、令、格、式四种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定型。

律是唐代的刑事法规,令是规定国家制度的行政管理法规。

格是具有特别法性质的单行法规,式是中央国家机关具体的活动细则。

宋代土地买卖的基本程序:1.可能先进行“申牒”。

(老师讲的)2.先问亲邻,北宋之后只问有亲之邻,亲邻均表示不要方可交易,若未问亲邻,三年内有权赎回。

3.到官府印契,缴纳契税。

4.过割赋役。

契约上写明标的的租税、役钱,并由官府在双方赋税帐簿内改换登记。

5.离业。

契约达成后,必须转让土地占有,卖主必须离业。

清代对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1.一般土地所有权的保护。

根据《大清律例》盗卖,盗耕种,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的行为按律治罪。

如对土地产权有争议,以印契为凭,或进行实地勘查。

2.对旗地所有权的保护。

法律禁止旗民交产,汉人不准典卖旗地,旗房。

同时对已典卖的旗地,由官府付一定地价,强制赎回。

3.对宗族公有田宅的保护。

即使是族内个人的私有财产,在处分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族人变卖产业,亲族具有优先购买权。

4.对国有土地,矿产的保护。

禁止隐匿,盗卖屯田,矿山的所有权也属于官府,不得私占私采。

列举并简释中国传统法律的特点。

“礼”和“刑”是两种社会规范,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基石,前者为指导性,强行性规范,以道德教化、伦理感化为基本取向。

后者为禁止性、惩罚性规范,以刑罚制裁、强制镇压为主要手段。

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完善了中国传统法律体系。

1、中国古代法律最初是通过中原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兼并征服战争与联盟融合过程以及宗教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产生的。

法制史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

法制史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B 2 C 3 C 4 C 5 B6 B7 D8 C9 B 10 B11A 12 D 13A 14 B 15C 16C 17B 18B 19B 20A21.A 22.C 23.A 24.A 25.C26.C 27.D 28.B 29.D 30.B31.C 32.C 33.C 34.D 35.A36.C 37.D 38.B 39.C 40.C41.B 42.D 43.D 44.B 45.A46.A 47.D 48.D 49.D 5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2.ABCDE3.BCDE4.AC5.ACDE6.ABD7.ABCE8.ABCD9.ABCD 10.ABCDE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6分)1. (1)汉津中定罪量刑的一项原则。

(2)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2.(1)为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所创。

(2)是把笞、杖、徒、流四种刑罚减轻刑量或折抵为杖刑的制度。

(3)是宋代统治者慎刑思想在刑罚制度上的体现。

3.(1)清朝的会审制度之一。

(2)由中央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各省上报斩、绞监候案件的审判制度。

规定由各省先对斩、绞监候案件提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承祀”等处理意见,然后上报刑部,由中央各部院长官会同复审,再报皇帝批准。

4.(1)指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两种不同立法思想的交锋。

(2)虽以“法理派”的失败而告终,但这场争论客观上对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5.(1)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

(2)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6.(1)封,指查封财产。

(2)守,指看守家属。

(3)封守要详细记录财产的情况,并轮流看守家属。

7.(1)元朝类似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审判机关。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文出自()A.《周礼》B.《礼记》C.《吕刑》D.《论语》2.《法经》中类似近代刑法典总则篇的是()A.杂法B.囚法C.具法D.盗法3.春秋时期,实行“初税亩”的国家是()A.郑国B.齐国C.鲁国D.晋国4.战国时期,提出“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的是()A.韩非B.商鞅C.李悝D.吴起5.秦律有关产品标准化的内容规定于()A.《关市律》B.《均工律》C.《工律》D.《工人程》6.“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7.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是()A.德主刑辅B.无为而治C.腹诽之法D.尽地力之教8.东汉盛行私人以经注解法律,官方肯定的是()A.叔孙宣B.郭令卿C.马融D.郑玄9.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首的法典是()A.《新律》B.《晋律》C.《北齐律》D.《大律》10.唐律疏议是下列哪部法典的律疏()A.《武德律》B.《贞观律》C.《永徽律》D.《开元律》11.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A.不孝B.恶逆C.不义D.大不敬12宋代中央军事行政机关是()A.枢密院B.军机处C.大宗正府D.理藩院13.金朝的法典是()A.《重熙条制》B.《泰和律义》C.《太平刑律》D.《大明令》14.实施“市舶公据制”封建王朝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5.元朝诉讼审判制度比较有特色的,是严禁诉讼活动中的()A.干名犯义B.论心定罪C.子孙违反教令D.威侮五行16.鼓励“寡妇守节不改嫁,免除其差役”的朝代是()A.宋B.元C.明D.清17.清朝适用于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法规是()A.《蒙古律》B.《回律》C.《西宁番子治罪条例》D.《苗律》18.太平大国平均分配土地的标准是()A.按职位B.按资产C.按人口D.按丁男19.清末商事立法中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是()A.《商人通例》B.《公司律》C.《奖给商勋章程》D.《大清商律草案》20.解放区的司法审判实行()A.四级二审制B.三级三审制C.二级二审制D.四级三审制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的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法制极大影响。

中法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

中法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

1.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两种形式及其影响刑起于兵刑的产生源于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的军法战争中产生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并转化为法律具有历史必然性。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氏族社会,粮食的产量决定于土地的肥沃程度,氏族间为争夺地力优越的土地经常爆发战争。

战争的效率依赖于有组织的暴力,对内惩罚不守规则的军事成员,对外抵抗入侵,军事活动的行为规则建立起来,军人又是氏族内的普通成员,军事规则就逐渐演化为普通成员的行为规则,成为习惯,又转化为习惯法。

战争触动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孕育狱官、法官往往掌管军事和司法两种职能。

司法官的称谓原本都是军职,如司寇,廷尉,从侧面印证了刑始于兵的特色。

礼源于祭祀氏族祭祀的仪节规范逐步演变成了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进而由国家认可为习惯法。

人类文明发展之初普遍存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氏族成员间相互依赖性强,为了生存和发展,氏族团结尤为重要,祭祀祖先成为重要活动之一,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等级仪节规范,并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在国家诞生后成为习惯法。

法与暴力相联系,天然具有残暴特性军事独裁的产物,具有专制性蕴含民本仁爱和谐教化的价值观礼具有集团性和血源性,因而法具有身份法等级法特色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确立建立统治秩序的需要一方面,神权法依然是主流观念,周统治者要继续沿用和继承神权法来增强统治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另一方面,面临天命与亡国之间的矛盾周公旦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天在选择人间的君主时并无亲疏之分,而是以德为标准,谁有德,天命就归谁。

这是为西周政权的合理性寻找思想依据。

德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保民是核心。

统治者要明德,崇尚德治,提倡德教,此所谓明德。

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要审慎、宽缓,此所谓慎罚。

明德慎罚思想实际上是强调教化与刑罚相结合,西周统治者以此作为司法和立法的指导思想。

这是相较于天讨天罚思想的巨大进步,为神本转为人本创造了前提,在思想上成为后世德主刑辅的思想来源,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包括试题答案).doc

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包括试题答案).doc

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包括试题答案)中国法律史终评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的每一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放在问题后的括号中。

)1 .在商朝,是(c)参与司法,并作出虚假承诺惩罚犯罪。

a .商王b .廷尉c .部d .司口2。

西周的王位继承是实行的(c)。

a .父亲去世,儿子跟随b .兄弟去世,c .长子继承d .退位。

3.李周的基本原则是(一)。

西周时期在法律指导思想上的进步是(b) a .国王的神权被授予b .法律和法规是建立在d .礼的统一基础上的,刑罚是政治和宗教的运用。

5.西周时期的借款合同被称为质量代理合同。

合同、凭证书。

在春秋诸侯国公布的成文法运动中,最早的是(一)郑制定的《刑书》;邓私下制定的《竹刑》;在丁0103017中制定的《刑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是(b)。

A.子产的铸造和惩罚书公元前《茆门法》年《法经》年《秦律》年8战国时期把法律变成法律的人物是(乙)。

韩非,商阳,吴琦,李悝,9岁。

秦简中关于审判、侦查、勘验、扣押等方面的原则和文书程序的规定是(四)。

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本秦律法律答案封闭式诊断类型10。

第一个将“近亲优先并隐藏”写入法律的人是(b)。

秦朝、汉朝、金朝、唐朝。

将《九章律》更改为《具律》,放在法律最前面的代码是(d)。

a . 《刑名》b . 《法经》c . 《九章律》d . 《晋律》12这是(a)仪式中的"诉讼制度"首先作为定罪和判刑的原则被纳入法典。

a .《新律》b . 《晋律》c . 《北魏律》d . 《开皇律》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和任命发生在(c)年。

14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是在(d)中确立的。

a 《永徽律》b 《北齐律》c 《晋律》d 《唐律疏议》15。

根据唐律,犯有两种以上的罪行(一)。

a .重新评估b .重新评估每一个案例 c .累积惩罚-省略部分-宋朝法律制度的正确表述是什么?《开皇律》不仅是中国法制的代表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法制史期末考试题

法制史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B)A.黄帝B.启C.汤D.周武王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C)A.夏B.商C.西周D.春秋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C)A.兄终弟及制B.嫡庶继承制C.嫡长子继承制D.父死子继制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C )A.《大府之宪》B.《宪令》C.《法经》D.竹刑5.依秦律,发布反对或推翻秦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B)A.以古非今罪B.妄言罪C.非所宜言罪D.怨望诽谤政治罪6.《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D)A.洪武元年B.洪武七年C.洪武二十二年D.洪武三十年7.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B )A.《吏律》B.《刑律》C.《礼律》D.《名例律》8.秦朝把杀伤、盗窃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称为(C )A.家罪B.公罪C.公室告D.非公室告9.《法经》的篇目是( A )。

A、六篇B、七篇C、九篇D、十二篇10.明朝创设的耻辱刑是( C )A.充军B.发遣C.枷号D.廷杖11.1864年清政府和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内设立特殊审判机构,称为( B )。

A.化外人B.会审公廨C.观审处D.领事法院12.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于(C)。

A、《北魏律》B、《北齐律》C、《开皇律》D、《唐律》13.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的是(B)A.西周时期B.秦朝C.汉朝D.唐朝14.秦朝时,乡一级负责调处民间纠纷的官吏是(C)A.三老B.啬夫C.有秩D.里典15.中国古代最早实行盐、铁、酒专卖的是(B)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16.北齐时将中央审判机关廷尉改称为(D)A.尚书台B.御史C.司寇D.大理寺17. 汉唐法律在刑罚适用上采取(A)。

A、从轻主义原则B、从重主义原则C、从重从新主义原则D、从重从旧主义原则18. 《唐律疏议》指的是(C)。

A.《武德律》B.《贞观律》C.《永徽律》D.《开元律》1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D)。

中法史试题

中法史试题

一.填空(1%*15)1.<周易>:国之大事,唯祀与()2.五刑:墨,劓,剕,宫,()3.<法经>六篇:盗,贼,囚,捕,杂,()4.先王所是注为律,后王所是注为()5.忘了6.秦汉时期的中央最高审判机构是()7.清朝<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名称为()8.宋一代的刑律统典名为()9.明清时期法典的第一篇章为()10.秦朝时的犯罪故意叫()11.对父母,祖父母谩骂的罪名为()12.中国古代财产分割基本上采取()的原则13.忘了14.忘了15.俗语说"千刀万剐"即中国古代刑罚中的()二.名词解释(4%*5)1.婚姻六礼2.五法服制3.秋审4.廷杖5.仵作三.简述(10%*2)1.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及其意义2.清末宪政运动及其局限性四.论述1.论述礼和法的关系(25%)2.论述传统中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特点(20%)一、名次解释1.法经2.商鞅变法3.六礼4.容隐二、简答1.“刑·法·律”的基本含义2.《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3.简述明清时期的司法结构三、论述1.“礼”与“刑”的关系及其发展脉络2.论文(考试之前写好)一、填充(每空1分,20%)1.依据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说法,《孝经o五刑》所谓"()之属三千,罪莫大于()"是指夏朝的刑法。

2.中国古代财产分割基本上采取()的原则。

3.根据通说,《诗经o小雅o北山》"溥天之下,();率土之滨,()"说的是西周土地国有的意思。

4.在春秋时代法律公布运动中,郑国子产"铸刑书"而()表示反对;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而()提出批评。

5.商鞅"分户令"规定:"民有()以上不分异者,()其赋。

"6.根据《周礼》的说法,()是中国司法官吏。

7.所谓"礼不下庶人,()"是西周的礼法原则。

2023年电大《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3年电大《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3年电大《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试题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答: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有:以封建王朝的法律为主体,注重礼法思想的影响,重视德行教化与治理,主要包括宗法制度、士人法律、刑法制度等。

2. 请列举中国古代法典及其特点。

答:中国古代法典主要包括《周禮》、《秦律》、《汉律》、《唐律》等。

这些法典中,周禮确定了礼法制度,秦律体现了宗法制度,汉律注重刑法制度,唐律则对律令进行了系统化。

试题二:近代中国法律发展1. 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受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开始了传统法律向现代法律的转型。

主要表现为法学理论的引入,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变革,以及对西方法律制度的借鉴与吸收。

2. 请列举近代中国法律的重要里程碑。

答:近代中国法律的重要里程碑包括:1904年颁布的《清宪法大纲》,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4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这些法律标志着中国法律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里程碑。

试题三:现代中国法律体系1. 现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现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主要特点有:以宪法为核心,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强调党的领导地位,注重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

2. 请简单介绍中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内容。

答: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通过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民族政权的性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政策等基本内容。

试题四:中国法律史的意义与启示1. 请谈谈中国法律史的意义。

答:中国法律史的意义在于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法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法律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渊源、演变和发展过程,深入理解中国法律的特点和精神。

2. 中国法律史对今后的法治建设有何启示?答:中国法律史告诉我们,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宪法为核心,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依法治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法制现代化。

法学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法学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法学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罗马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希腊时期B.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C. 罗马帝国时期D. 中世纪答案:B2.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颁布于哪一年?A. 1804年B. 1810年C. 1820年D. 1850年答案:A3. 英国法律体系属于哪种类型?A. 大陆法系B. 英美法系C. 社会主义法系D. 伊斯兰法系答案:B4. 法律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C. 法律的绝对权威D. 法律的公正性答案:C5. 以下哪个不是国际法的渊源?A. 国际条约B. 国际惯例C. 国内法律D. 国际法院的判决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罗马法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

答案:罗马法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罗马法是现代民法的基石,其法律概念和原则如契约自由、所有权原则等对现代民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罗马法中的法律分类和法律术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最后,罗马法的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如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对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 阐述英国普通法的特点。

答案:英国普通法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它是通过法官的判决逐渐形成的法律体系,而非通过立法机构制定的成文法。

其次,普通法强调先例原则,即法官在判决时会参考以往的案例。

再次,普通法注重程序正义,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最后,普通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

3. 什么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答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普遍接受和遵守的基本法律原则,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际合作原则等。

这些原则旨在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现代法律体系中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宪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国法律史期末试题案例(3篇)

中国法律史期末试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秦朝法律改革背景: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这些改革对中国法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描述:1. 编撰《法经》:秦朝将原有的法律条文汇编成《法经》,分为律、令、令甲、令乙、令丙、令丁六篇,确立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 法律体系完善:秦朝在法律体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律分为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构。

3. 法律适用严格:秦朝实行严格的法律适用原则,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4. 法律教育与普及:秦朝重视法律教育,设立了法曹,培养了一批精通法律的官员,同时通过法律普及活动,提高了民众的法律意识。

问题:1. 秦朝法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秦朝法律改革对中国法律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 秦朝法律改革在历史上有何意义?案例二:唐朝法律制度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其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描述:1. 法律体系完善:唐朝在继承秦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分为律、令、格、式四大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2. 法典编纂:唐朝编纂了《唐律疏议》,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律适用灵活:唐朝在法律适用上注重灵活性,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 法律教育与选拔:唐朝重视法律教育,设立了律学,选拔了一批精通法律的官员,为国家的法律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问题:1. 唐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 唐朝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 唐朝法律制度在历史上有何意义?案例三: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法律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其独特的特点。

案例描述:1. 法律体系混乱: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较为混乱,法律条文繁多,难以统一适用。

2. 法律实施困难:由于社会矛盾加剧,法律实施面临诸多困难,导致法律效力降低。

中国法制史简答、论述期末复习参考题

中国法制史简答、论述期末复习参考题

中国法制史简答、论述期末复习参考题试述关于中国法起源的理论。

关于中国法的起源,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各种主X,比方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认为,法律起源于天道和神意。

道家认为,法律起源于天地自然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规律或特定法那么。

其著名的代表性理论,如老子所说,人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

法家认为,法律起源于定分止争的需要。

中国古代性恶者认为,法律起源于惩善扬恶的社会需要。

宋代理学家认为,法律起源于理。

但从保存下来的古代文献记载看,关于中国法起源的观点主要有:黄帝制礼作刑;苗民作五虐之刑曰法;尧舜象以典刑;皋陶立狱制罪;夏禹始制肉刑;刑起于兵。

中国国家与法在形成过程中具有以下中国特点:第一,法律以氏族血缘为纽带。

第二、法律内容上以刑事法制为主。

第三,法律具有早熟性。

中国法起源时形成的以刑事法律为主、礼法结合的特色,既沿袭了传统,又保证了在立法技术较为低下的情况下法律的完备性。

它和西方法律起源的途径有以下不同:1、中国法起源是礼与刑两种途径,因此法律体系具有礼刑并用的突出特色。

最终使中国法律走上儒家化和道德法律化的道路。

而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其法律体系和法律内容相对客观化和标准化。

2、中国法的起源,与以家族、宗族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严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宗亲关系和宗法伦理特色。

西方法的起源,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法制体系中不占有法律地位。

3、中国法的起源,以维护家族、宗族、国家等团体利益及社会和谐为根本宗旨,法律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多是一些服从义务,人们的权利意识那么受到一定的限制。

西方法的起源,商品经济相对兴旺,财产私有观念及个体农民为法律主体的私有权制度形成较早。

试析西周的礼与刑。

⑴礼是西周根本的法律形式。

礼是西周社会的根本大法,国家的典章制度,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的行为标准。

就一般情况而言,先王的遗训、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属于礼的范畴。

刑,主要指刑书。

西周有?九刑?、?吕刑?。

辽宁大学《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辽宁大学《中国法律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 (判断题) 公元12世纪,统治者陆续颁布法规,并对习惯法和法规加以整理,会变成古代罗斯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文献《罗斯真理》。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2. (判断题) 《引证法》规定只有盖尤斯、伯比尼安、保罗士、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这五大法学家对法律问题的解答和著作具有法律效力,遇有成文法未规定的问题,均按五位法学家的著述解决。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3. (判断题) 法西斯刑法以类推原则取代罪行法定主义原则。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4. (判断题) 德国近代法制建设立法技术发达,风格独特。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5. (判断题) 战后德国的社会立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社会保障、社会补偿、社会救济。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6. (判断题) 日耳曼法中犯罪是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对犯罪由公共权力实行惩罚。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7. (判断题) 吠陀:梵文原意是知识。

是印度最古老而神圣的法律制度,约成于公元前1800——前500年,用诗歌体裁写成。

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许多内容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8. (判断题) 古印度婚姻家庭高等种姓一夫多妻,低等种姓一夫一妻。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9. (判断题) 行会章程是自治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制定的,用以规范奥运会组织,调整行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管理行会活动,确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维护本行会权益的法律规范。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10. (判断题) 《古兰经》是伊斯兰法的最根本渊源,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11. (判断题) 教会法的基本渊源是圣经;皇教令集;宗教会议决议。

(本题2.5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12. (判断题) 教会的婚姻家庭制度是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在基督精神基础上的产物,一夫一妻可以离异的原则。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题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题答案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题答案《中国法制史》A卷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1-5 ABDAC 6-10 ADDBB 11-15 DBCDB 19-20 ABBBD 21-25 BBBAD 26-30 CACBC二、多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1AB 2ACD 3BC 4AB 5ABC 6ACD 7BCD 8ABCD 9BD 10ABC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六礼: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汉代的一种司法制度。

汉代以董仲书为代表儒家学派为了改变法家思想主宰司法领域的现状,通过皇权的力量要求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

3、重罪十条:是指北齐统治者在总结历代封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将统治阶级认为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统治秩序最严重的犯罪集中概括为十种,这十种犯罪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道,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4、九卿圆审:是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5、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研究各国宪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加以融合的产物。

就是在以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为基础内容的宪法就叫“五权宪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唐律的主要特点: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科条简要,刑罚适中;依法治律,礼法合一;立法技术空前完善。

2、《开皇律》的主要成就和历史贡献:篇章立体更加简要;刑罚简明宽平,确立了封建制五刑;创设“十恶”制度;继承并发展了维护贵族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

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之名,行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之实;抄袭资产阶级宪法原则,以标榜所为人民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打折“平均地权”幌子,保护封建剥削。

中法史简答

中法史简答

简述中国法律儒家化的主要过程和重点事件1.由董仲舒开创的“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体现在《春秋决狱》中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

另外,《春秋》及其他儒家经典也为统治者所重视。

2.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也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之为“引经断狱”。

引经断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

①西汉时期有杜周、杜延年父子解释《汉律》,其法律解释方面的著作被称为《大杜律》、《小杜律》,并成为当时司法实践的依据。

②东汉时期,由皇帝出面,下诏规定一个统一的注本,这个注本便是“郑氏章句”,郑氏章句由此获得了立法意义,其中体现的儒家道德又被法律化了。

3.无论是引经断狱还是引经注律,都是法律儒家化的忠告步骤,它们为后世的“纳礼入律”即直接把儒家道德纳入封建法典铺平了道路,随着“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的出现,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也告完成了。

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简述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要成果1.预备仿行立宪中,产生了两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其中《十九信条》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一会及政府总理的职权,并且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议会、咨议局和资政院2。

进行了管制改革3.修改了旧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它是一部过渡性刑法典,是最后一部中国传统式样的法典,还颁布了《大清新刑律》,它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确立了新的刑法体系4.进行了司法改革,对多情的民商律进行修订简述清末法制改革中的“礼法之争”1.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论争。

2.“法理派”主张在不违背和损害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之下,大量引进和采用了“罪刑法定”、“正当防卫”等概念与制度,试图取消“干名犯义”、“存留养亲”制度,使道德与刑法、犯罪有所区分。

法制史期末考试简答题

法制史期末考试简答题

l 、请简要介绍清末司法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l 、答:清末司法机构改革主要表现为:( I )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以使行政与司法分立;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 ( 2 )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地方设立高级审判庭以及初级审判庭.形成新的司法系统。

( 3 )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庭内设相应检察庭对刑事案件进行侦察,提起公诉.并实行审判监督,且可参与民事案件的审理.充当诉讼当事人成公益代表人。

2、简述《大清新刑律》对《大清现行刑律》的改革几其意义。

2 、答:和《大清现行刑律》相比,《大清新刑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l ) 《大清新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它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成为一部纯粹的专门刑法典:( 2 )确立了新的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两种。

主刑包括死刑(仅绞刑一种)、无期徒刑、拘役和罚金五种;从刑包括剥夺公权和没收两种; (3 )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近代刑法学的通用术语.取消了“八议”,采取了缓刑、假释等制度和术语。

从单纯技术角度和形式上看,《大清新刑律》属于近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刑法典,但它对于传统旧律并没有作实质性的修改,特别是附录《暂行章程》依然存在于法典之中,依然保持着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 《大清新刑律》并未正式施行,但是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部专门的刑法典,同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3 、试简单说明”保安处分”制度。

3 、答: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3 月公布了第一《中华民国刑法》,并于1935 年将其修订并公布,通称为“新刑法”此次引入了“保安处分”制度.保安处分制度有以下规定:( 1 )时间效力上,,采取“从新主义”和裁判后的“附条件从新主义”。

〔 2 )适用对象是未成年的少年犯及有犯罪或妨碍社会秩序之嫌疑之人. ( 3 )有拘禁和非拘禁两种形式. (4 ) 作为刑罚的补充,实施保安处分无需有犯罪事实,无需经过诉讼程序和判决.因此成为迫害共产党人及革命人民的重要方式之一4 、简述《中华民国民法》的地位及其主要内容特点4、答:《中华民国民法》是南京国民政府参照德国、日本、瑞士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制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法律儒家化的主要过程和重点事件
1.由董仲舒开创的“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体现在《春秋决狱》中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

另外,《春秋》及其他儒家经典也为统治者所重视。

2.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也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之为“引经断狱”。

引经断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

①西汉时期有杜周、杜延年父子解释《汉律》,其法律解释方面的著作被称为《大杜律》、《小杜律》,并成为当时司法实践的依据。

②东汉时期,由皇帝出面,下诏规定一个统一的注本,这个注本便是“郑氏章句”,郑氏章句由此获得了立法意义,其中体现的儒家道德又被法律化了。

3.无论是引经断狱还是引经注律,都是法律儒家化的忠告步骤,它们为后世的“纳礼入律”即直接把儒家道德纳入封建法典铺平了道路,随着“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的出现,法律的儒家化过程也告完成了。

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简述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要成果
2010-03-26 16:26
1.预备仿行立宪中,产生了两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其中《十九信条》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一会及政府总理的职权,并且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议会、咨议局和资政院
2。

进行了管制改革
3.修改了旧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它是一部过渡性刑法典,是最后一部中国传统式样的法典,还颁布了《大清新刑律》,它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确立了新的刑法体系
4.进行了司法改革,对多情的民商律进行修订
简述清末法制改革中的“礼法之争”
2010-03-26 16:23
1.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论争。

2.“法理派”主张在不违背和损害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之下,大量引进和采用了“罪刑法定”、“正当防卫”等概念与制度,试图取消“干名犯义”、“存留养亲”制度,使道德与刑法、犯罪有所区分。

礼教派则认为,“三纲五常”及其所体现的传统社会秩序,是绝对不可以稍有改变的。

变法修律只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内,不能从根本上去触动传统的“纲常名教”。

3.法理派与礼教派争论的焦点:
关于“干名犯义”条存废问题
关于“存留养亲”制度
关于“无夫奸”及“亲属相奸”等问题
关于“子孙违反教令”问题
关于子孙卑幼能否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权问题
简述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要成果
2010-03-26 16:26
1.预备仿行立宪中,产生了两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其中《十九信条》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一会及政府总理的职权,并且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议会、咨议局和资政院
2。

进行了管制改革
3.修改了旧律,颁布《大清现行刑律》,它是一部过渡性刑法典,是最后一部中国传统式样的法典,还颁布了《大清新刑律》,它抛弃了以往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确立了新的刑法体系
4.进行了司法改革,对多情的民商律进行修订
“刑起于兵”的传统
2010-03-26 16:31
1.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流传的关于法律起源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2.刑起于兵即法律起源于古代的氏族战争,兵刑合一是说战争和刑法、刑罚是一回事,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3.先秦司法官称为“士”、“士师”、“司寇”、“廷尉”等,其本身源于军职,并在许多先秦文献中显现,如《国语·晋语六》、《国语·鲁语上》等
4.这种观念对秦汉以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
2010-03-27 19:39
国民党法学家仿照日本等国,将宪法、民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汇编在一起,称为《六法全书》,亦称《六法大全》。

1.宪法及其关系法规:
1931.5.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确立国民政府及其行使五种治权及训导人民四种政权。

1936.5.5 国民党召开了由其操纵的所谓“国民大会”通过了一个实际上维护专制反对民主的《中华民国宪法》
1947年1.1 公布施行
2.民法及其关系法规:
民法包括总则、债、无权、亲属、继承5编共225条,在1928.5至1930.12陆续公布
3.刑法及其关系法规:
1928.3 《中华民国刑法》
4.民事诉讼法及关系法规:
1930至1931年颁布,1931年修改后重新公布
5.刑事诉讼法及关系法规:
1928年颁布,1935年修改后重新公布,它是进行刑事诉讼的程序法,有利于《刑法》的正常施行
6.行政法及其关系法规:
管制官规、考试法、内政法规
简述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2010-03-27 19:51
1.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活动促进了成文法运动的发展,法家代表人物直接领导各组后果变法运动。

2.法家思想中的“重刑主义、严刑峻法、轻刑重罚”直接影响了秦代法律的制定导致了秦代的法律以“血腥的刑罚”的恐怖主义来治理国家,重刑成了秦代法制的底色。

3.“法治”理论的极端发展,把法律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4.韩非提出的“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对后世法律的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汉代“春秋决狱”的内容、原则和历史影响
1.“春秋决狱”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它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

2.“原心定罪”是春秋之义中的依稀那个最为重要的内容,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

3.“春秋决狱”利用儒家的“仁爱”思想消除了汉律自秦律承袭的残酷,符合统治者和民众普遍要求轻刑的愿望。

“原心定罪”和“亲亲得相首匿”作为“春秋决狱”的两个重要原则对于整个封建法律制度的影响深远,甚至在现代的司法实践中还有所体现。

对于“春秋决狱”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但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出入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促进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法治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