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优秀导学案
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精选15篇)课文《望洞庭》的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望洞庭》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望洞庭》导学案实验小学何花教学目标:1、我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洞庭》。
3、我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知识链接: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文学成就: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酬乐天席上见赠》等。
《望洞庭》这首诗是刘禹锡所作。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预习任务:1、知识回顾:以前学过哪些写秋景的古诗?2、释题,简介背景。
3、学会重点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结合插图,根据注解逐句说说诗意。
5、吟读,体会诗人的描写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1、释题,简介背景。
从诗题《望洞庭》我们知道了什么?2、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3、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4、合作交流,试解释古诗意思。
5、感悟诗人情感:(1)诗图结合,说说诗人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色?(2)讨论一下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景物的?(2)诗人用了哪些方法写洞庭湖的山和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7、吟读,体会诗人的描写方法。
说说从哪些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当堂检测1、比一比,再组词。
未 ( ) 摇()庭()末()遥()挺()2、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相 xiàng () xiāng ()和 huó( ) hú ( ) hè()hé (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
《望洞庭》教案设计《望洞庭》教案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案设计篇1教学任务:1、理解《望洞庭》诗意,并写出诗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谁能来述说诗意,并有感情地背诵?2、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3、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指名说。
4、指名背。
二、回忆学法,引导自学。
1、指导回忆《峨眉山月歌》的学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串讲诗句的意思。
3、看图想象。
朗读体会。
运用学法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磨洞潭螺三、流汇报自学情况1、一、二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与月亮叫相互应的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没有磨拭过的铜镜一样。
交流:1、字词意思: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未磨:未曾擦拭过的镜子。
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3、三、四句的意思: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作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就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遥望;远望。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引导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2、”湖光山色“为什么会”两相和“?3、文中的饿”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1、看图想象,思考讨论。
2、交流。
四、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课文挂图或幻灯。
观察,用文中的词句来描绘图意。
2、观察图,朗读诗句。
指名描述意境。
指导朗读、背诵。
1、师范读2、评读,指点停顿方法和重音。
以赞美的语气来读。
1、生听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二)再诵读,悟诗情(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引读:刘禹锡遥望洞庭,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他不禁吟道……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是那么温柔,我们赞美道……2. 男女生赛读“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本句中的艺术手法“比”,结合体会“镜未磨”;(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镜未磨”?)3.分组诵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你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而不是其它东西?)(板书:抓特点、想象)(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是饱含着诗人美好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板书:融情)(对比这一句“遥望洞庭山水翠,银白湖中一君山”,刘禹锡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生动形象)(三)知作者,说背景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小结:(多次被贬,他都没有放弃,无论面临多么绝望的境地,他始终没有放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刘禹锡?)(是的,他始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就算是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依然能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依然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心底。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一、背景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片段1:(读中悟)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
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
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保底目标(诗的内容诗意和感情属于非本体性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想象的过程是本体性的教学),2.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评:学情分析分析什么现实学情离教学目标有多远哪部分近,哪部分远哪部分需要扶梯子老师们乍一听可能认为:读诗歌想画面从低年级就开始提起,在我们印象中学生似乎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在我们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美的概念,景是什么样的美不美并没有具体印象。
诗歌不像记叙和说明性的文体是写实的,诗歌是写虚的,他是想象的一个载体。
所以对学生进行“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指导是有必要的,因此目标制定是准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想象,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想出来、说出来、写下来。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主读懂古诗,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浏览洞庭湖的风光,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目标导学(了解学情,已有的能力和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这节课,咱们就通过《望洞庭》这首诗来学习想画面读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
(出示学习目标,生读)①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1)读懂诗意(2整体构图(认知)(3)细化景物(实践)(4)诵读感悟(二)交流汇报,懂诗意(3)“白银盘、青螺”“白银盘”是什么样子的“青螺”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词在这里指什么是啊,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却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用词之妙。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导学案
3、古诗两首望洞庭(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课前小组内帮对检查学案6、7的完成情况。
二、课内检查预习情况:1、小组内交流: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最快。
找一两组6号同学读,其他同学纠正。
2、小组内交流:同学们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了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的不熟练再读一读。
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集体交流:找一个组同学读,师生相机纠正。
背诵诗歌。
分组背诵,集体背诵。
3、质疑、解疑(1)通过预习,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2)小组长汇报。
(3)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
4、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优美,你们不仅要正确、流利的背诵,还要有感情。
要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表情。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练读,找一个组同学读,师相机指导有感情诵读。
(2)《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你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小组交流:诗中“相和”、“镜未磨”、“遥望”是什么意思,然后找一组同学说说,师生补充。
看插图,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小组交流,找一组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同学补充。
(3)下面我们再看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小组交流:诗中“半轮”、“影”、“流”、“思君”是什么意思,然后找一组同学说说,师生补充。
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色?5、默写诗歌,自己对照课本错一改三。
6、刘禹锡、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他们的诗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
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
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
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导学案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导学案三年级古诗《望洞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难点(1)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妙处,感受诗人的想象力。
(2)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想象法:结合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讨论法: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自己的体会。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指洞庭湖的水光。
“秋月”指秋天的月亮。
这句诗的意思是:洞庭湖的水光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
(2)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指洞庭湖的湖面。
“镜未磨”指未经打磨的铜镜。
这句诗的意思是:湖面风平浪静,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3)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指远远地望。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
(4)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指比喻洞庭湖。
“青螺”指比喻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诗句。
(四)感受意境1、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小组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互相补充。
3、全班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五)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导学案成功目标:(1)我能认读本课中“磨、盘”等生字;会写“遥、银”等生字;并且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我可以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了解诗句大意。
(3)我能体会诗人感情,并能熟练背诵和默写古诗。
一、成功学习1.成功自学(1)读古诗,正确书写下列生字。
镜未磨遥银盘(2)我能熟练地朗读《望洞庭》古诗,并划出节奏。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了解作者。
《望洞庭》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有_________之称。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功量学(1)读古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2)文中有几处比喻,你能找出来吗?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成功用学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___________潭面:__________ 磨:__________遥:___________青螺:__________2.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这首诗是____朝_________所写。
作者通过________、___ ______描绘了一个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___________ 。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3.解释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第1篇】在文本解析的时候,我发现古诗《望洞庭》从一个“望”字着眼,所以我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先用字源识字的方式理解“望”,再把第一、二句组合一起,因为水月交融,湖平如镜,都是“近望”所见。
三四句组合学习,因为里面的“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望”字出发,再利用吟诵去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意境。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首古诗的学习当中,我们有四个教学目标:一、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会读多音字“磨”。
二、根据吟诵符号能正确吟诵古诗,做到“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
三、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吟诵、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意境。
四、通过诵读,体会关键字“和”“磨”“罗”,了解韵字包含的含义,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感知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难点是:学生能初步了解韵字不同的含义。
我的教学流程:第一个板块是字源识字,巧解诗题。
第一步先出示“望”字的甲骨文,上面一个部分是“臣”字,大臣的“臣”,表示向下看;下面一部分是“人”字,表示挺立,造字的本意是登高远眺。
第二,可以继续问孩子:“洞庭”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洞庭”是指洞庭湖,位于今天湖南省。
(我在群里发了一个课件,大家可以辅助看一下我述课的内容)在同学们借助注释了解完“洞庭”以后,咱们就齐读课题“望洞庭”。
接着补充一段洞庭湖的信息,学生自读资料。
在《史记》等古书上有关于洞庭湖的记载,当时称为“云梦”,“梦”是当时楚国的方言,是“湖泽”的意思。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四万平方公里,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后来发生了诸多变化以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仍有2579.2平方公里。
读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呢?孩子很明显能够感觉到洞庭湖呀!接下来是第二个环节,读诵正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3望洞庭获奖导学案
课题望洞庭时间2018.2.27学习项目学习内容望洞庭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庭、潭、螺”3个生字2,我会写诗词中出现的字词,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3,我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我会背并默写古诗。
5,我能在正确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感受古诗中的语言美、韵律美。
学习重点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活动预设内容)学习准备工具材料课前练习导入谈话教学课件1﹑自读古诗,了解作者及诗题的意思。
2、朗读古诗,学会“庭、潭、螺”3个生字。
3、试背古诗,了解大意。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写山的诗,这节我们欣赏一首写水的诗。
自学探疑自学提纲1,夜,经过洞庭湖,看见优美的洞庭湖夜色,即赋诗一首。
(A、夏刘禹锡B、秋刘禹锡)2、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表示颜色的词:4、诗人按照由及的观察顺序,用了和的方法写洞庭湖的山和水,表达了自己对洞庭湖山水由衷的之情。
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按要求逐一自学后再讨论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并做上标注汇报展示汇报提示把你组的合作学习结果与大家分享。
同时提出你组不同的看法与老师,同学探讨练习测评练测题目1、感情朗读古诗并画出节奏。
2、诗题的意思:()3、选择正确的读音潭面无风镜未磨(mó mò)白银盘里一青螺(lóu luó)总结延伸收获·任务·反思1,你从诗句中学到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呢?( 比喻)2,默写《望洞庭》3,反思《望洞庭》是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的大意是:湖光秋月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那月下洞庭湖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颗青螺。
这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
我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效果较好。
望洞庭导学案
望洞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望洞庭》,旨在深入领略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美景,感受其湖光山色的诗意描绘。
掌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热爱之情,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以更丰富的情感去体验和描绘身边的美景,让古典诗歌的魅力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2.诗中“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意思是()A.和平B.和谐C.连同2.“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是用来形容()A.湖面平静如镜B.镜子未打磨好C.潭水很深三、简答题1.请描述“遥望洞庭山水翠”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三、全诗译文《望洞庭》的译文如下: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洞庭湖的美景别具匠心地而又生动。
四、中心思想《望洞庭》的中心思想是: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学习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课文预习。
阅读课文,将自己不理解的概念名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收集。
将自己针对本课所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学习,交流研讨。
1.这首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