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意义世界或者更多——评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摘抄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摘抄
摘要:
1.熊培云的人生经历与信仰
2.熊培云对自由的理解
3.熊培云的著作《自由在高处》
4.对熊培云的自由观的评价
正文:
熊培云,一位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坚守。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思考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
他的著作《自由在高处》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观念,为当代中国知识界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熊培云的人生经历充满波折。
早年,他曾在我国著名的学府求学,后来因为历史原因,他被迫离开祖国,长期流亡海外。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熊培云始终心系祖国,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与变革。
他坚定地信仰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观,并致力于将这些价值观传播给更多的人。
熊培云对自由的理解与众不同。
他认为,自由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在《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他写道:“自由不是一种赠品,而是一种追求。
它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这种自由观强调个体的责任与担当,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由,为自由而奋斗。
《自由在高处》是熊培云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汇集了他多年来对自由、民主、法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本书,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自由、公正、
和谐的社会图景,激发了人们追求自由、捍卫尊严的勇气。
这本书也成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熊培云的自由观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勇敢地追求自由,并为之奋斗终身。
他的著作《自由在高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激励着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
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现代诗:新诗选存-熊培云诗8首
熊培云诗8首星空爱情比戒指古老交谈比契约古老脑袋比王冠古老自由比民主古老我的存在比我的意义古老河流比木船古老山坡比拐杖古老泥土比宫殿古老神迹比巫婆古老眼泪比文字古老我头顶的星空比心中的虚无古老————一代人在自己的祖国寻找祖国在祖先的土地流浪四方只有哄堂大笑没有热泪盈眶手无寸铁的人学会了铁石心肠除了美,我一无所知没有历史和地图没有暴力和杀戮在心里寻找世界最后的乌托邦领略这个世界给我最大的慈悲——除了人,我别无身份除了美,我一无所知神回复我问,道路为什么曲折?神说,为了欣赏更多的风景我问,河流为什么弯曲?神说,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我问,天空为什么空空荡荡?神说,为了飘浮更多的想象我问,我为什么失去了你?神说,为了找回你自己美的箴言生活啊你不要太美好否则,临死的时候我该有多么哀伤旅人啊不要走遍传说中的每一个地方你总得留点传说给想象我们能失去的都是已经得到的东西你到了远方远方就死了意义女神他们说我要带你去天堂还要给你永生我说我若得永生人生还有什么指望?那些有始无终的存在啊都不是生命我只想做几件心甘的事情对得起粮食和蔬菜在这荒诞的世界借这虚无的时光我活着的时候,世界就是我的我热爱,我痛苦我命名,我创造我接生,我送葬我手握鲜花与刀剑我赋予我的万物以意义美啊,丑啊,真啊,妄多少人烧香磕头祈求神赐的好运多少人信奉上帝等待上帝的侍奉我没有崇拜过什么啊被神抛弃的人也有信仰我对上帝只有思念没有恐惧和贿赂我和上帝井水不犯河水没什么要交换我也希望上帝与我同在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大家都一样我不希求永远的幸福我注定像雪一般融化我迟早要走把世界留给你们把幸福留给你们把永生留给你们把成群结队留给你们我不稀罕天堂在天堂我也会厌倦那些死气沉沉的永恒多么令人感伤!城外空地里的教堂正在举行一场葬礼一个声音说"上帝死了,我们自由了。
"一个声音说"上帝死了,我们责任更重了。
"我说了什么啊神从来没有眷顾我我也没有投靠神我只是人类的孩子无家可归的孩子如果一定要有彼岸就带上我的意义女神去彼岸流浪美啊,丑啊,真啊,妄我手捧鲜花坐在死之将至的彼岸最后的世界你说土地是你的你拿走了你说天空是你的你拿走了整个世界都是你的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是你的但我还是我的我愿我最初的良心与我最后的世界须臾不分悲剧的诞生人们争吵不休人间悲剧不断有时候只是因为少了两堂课没有人权课人会成为奴隶和强盗没有逻辑课奴隶就会爱上强盗___附记:熊培云是著名学者、时评家,他的《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等著作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摘抄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摘抄
摘要:
1.熊培云的人生经历与信仰
2.熊培云对自由的理解
3.熊培云的名言:“自由在高处”
4.“自由在高处”的启示与价值
正文:
熊培云,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知识分子,在20 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还是一位坚定的信仰者,始终追求真理与自由。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以“自由在高处”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
熊培云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曾在革命时期投身地下党,为了信仰与民族的独立而斗争。
经历了风雨沧桑,他始终坚定信仰,关注时代命运,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自由的独特理解。
在熊培云看来,自由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超越。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之所以向往自由,是因为我相信人性的高贵,我相信人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我相信人有一种追求真理与美好的勇气。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使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为人类的自由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熊培云的名言“自由在高处”是他一生信仰的浓缩,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崇高追求。
这句话启示我们,自由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
努力。
只有站在高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由的价值与意义。
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正是熊培云一生的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熊培云的人生经历与信仰,以及他对自由的独特理解,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
他的名言“自由在高处”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
谁不渴望诗意的人生——熊培云《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读后小感
火 ,烧至今 天,似 乎渐趋 熄灭 。今天 的 人 ,很少有诗情 ,即使 有诗情 的人 ,也
大 多是 品味 古 典 诗 词 的 雅 韵 , 当代 诗 歌
虽 不 至 于 销 声 匿迹 ,但 己掀 不 起 一 丝 的
微澜 ,终至退化 为诗歌 爱好者 的 自吟 自 唱 。作者在 自序 中讲 到他 回归文学 的 目
新校 园 ・ 阅读
这 个 最 初 孕 育 文 学 的 艺 术 母 体 ,在 历 史 上 曾经 绽 放 过 无 比灿 烂 辉 煌 的 文 化 焰
着 ,总 要 追 寻 一 定 的意 义 , “ 我 希 望 能
够通过我 的文字找到我 的未来 ,也通 过 我 的文 字找 到我的过去 。我是 即将 来到
简单一 句 话 ,用 习近平 总 书记 的话来 说 ,文艺 的功 能就 是 “ 举 精 神之 旗 、 立 精神 支 柱 、建精 神 家 园 ”。 “ 诗词
的 ,是 要 搭 建 自己 的 意 义 世 界 。诗 歌 引
领作者进入 文学世 界,进 而思考生命 的 意义 。诗歌 改变 了作者 的命运 ,给他幼 小 的心灵里种 下了文 学的种子 ,将他从
贫困的农村带到繁华的都市 。 熊 培 云 出 的 书 真 是 不 少 , 但 并 不 是
和 问题 的思考 ,大部分诗歌呈现 出来的
一
为写好 评论 是 需要 高度 理性 思维 的 ,是 与 感性 思维 反 向 的。因 为评 论一 个事件
需 要 理 清 事 件 本 身 复 杂 的 脉 络 ,用 尽 可
能客观 的视 角 从社 会整 体层 面来 分析 ,
而 非 t 观 臆 断 式 的 夹 杂 个 人情 感 好 恶 来 妄 加 评 论 。 如 此 理 性 的 作 者 却 保 持 了一 颗 如 此 纯 真 的 文 学 之 心 , 而 且 选 择 诗 歌 这 一 文 学 领 域 的源 头 形 式 ,让 我 觉 得 好
读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后感
读完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后,我深感这部作品所揭示的人性的幽暗与光亮,以及对于生命、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作者以诗或“诗评论”的形式呈现,让我不禁为之惊叹。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对于生命、爱欲、媒介等方面的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其次,这部作品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幽暗与光亮。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差异,用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此外,这部作品还让我对于美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认为美的价值就在于生产和捍卫意义,而正义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底线。
我们应该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正义的行动去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最后,这部作品也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
作者相信上帝的语言就是文学的语言,认为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生产和捍卫意义。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以及写作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用文字去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用文学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总之,《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是一部深入思考生命、人性、美和正义的作品。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不仅对于这些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熊培云《第六种自由》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六种自由熊培云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
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
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
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
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
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
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
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
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最近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用亲切又深刻的话语,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里,熊培云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把自由说得云里雾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由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里。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期,我决定独自一人去爬一座向往已久的山。
当我踏上那蜿蜒曲折的山路时,心里满是期待和兴奋。
一路上,鸟儿在枝头欢唱,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阵阵花草的清香。
刚开始的时候,山路还算平坦,我走得轻松自在,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觉得这世界真是美好极了。
可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每迈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力气。
我的脚步开始变得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就在我累得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路边一块石头上刻着的一句话:“再坚持一下,自由就在更高处。
” 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心。
我想,我来爬山不就是为了追求那种站在山顶俯瞰一切的自由感吗?如果现在放弃,那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往上爬。
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我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终于,我登上了山顶!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
连绵起伏的山脉尽收眼底,云朵仿佛就在身边飘荡,那种壮阔和美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张开双臂,感受着微风的拥抱,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我明白了,这就是自由的感觉。
它不是毫无约束的放纵,而是在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之后所获得的心灵的解放。
就像熊培云在书中说的,自由在高处,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需要不断地向上攀登,突破那些束缚我们的枷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限制,有时候是外界的压力,有时候是内心的恐惧。
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决心去突破,就一定能够触摸到自由的边缘。
想想我们在工作中的那些时刻,每天面对着繁琐的任务和压力,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困在了一个小小的格子间里,失去了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熊培云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巧巧地打开了我心中那扇关于自由的紧闭之门。
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作者对自由深入浅出的理解和阐述。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一段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切感受的经历。
那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平日里,被工作和生活的琐事紧紧束缚,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虽然衣食无忧,却失去了飞翔的自由。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决定挣脱这一切,给自己来一场心灵的逃亡。
我没有做详细的攻略,只是简单地收拾了行囊,背上行囊就踏上了旅程。
第一站,我来到了一个海边的小镇。
那里的天空湛蓝如宝石,大海广阔无垠,波涛汹涌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白色的浪花。
海风带着咸咸的味道,轻柔地拂过我的脸颊,撩动着我的发丝。
我沿着海边漫步,脚下是细软的沙滩,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远处,有几个孩子在沙滩上嬉笑打闹,他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着,手中的风筝在蓝天下高高飞翔。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由的真谛,自由不是毫无约束,而是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追逐内心的梦想。
我在小镇上住了几天,每天清晨都会被窗外的鸟鸣声唤醒。
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白天,我会去小镇的集市逛逛,那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贩卖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有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有当地特色的小吃。
我穿梭在人群中,感受着这种热闹和喧嚣,内心却无比平静。
在小镇的日子里,时间仿佛变得很慢很慢。
我不再被手机的铃声和邮件的提醒所困扰,不再为了赶时间而匆匆忙忙。
我可以坐在海边发呆一整天,也可以在小镇的咖啡馆里读一本喜欢的书,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自由。
然而,旅行总有结束的时候。
当我重新回到熟悉的城市,重新投入到忙碌的生活中,我曾经一度感到失落和沮丧。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大家读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了吗?下面为大家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欢送阅读参考!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
曾有的理想的光辉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
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此岸?《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那么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
一、我是我的作品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
不管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作者:张海英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7年第7期张海英他曾是专栏作家和时评记者,近年来,逐渐从写时评转为写书。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追故乡的人》《西风东土》等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现实生活的表象和肌理,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他就是文风自由、明辨、宽容、温暖的熊培云。
在生活的磨难里学会思考上世纪90年代初,熊培云考上了南开大学,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乡镇。
为供他读书,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但是考虑到孩子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是整个乡镇从来没有过的大喜事,父亲还是狠狠心拿出钱,接连在村里放了两场电影。
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祝贺,熊培云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又体会到殷殷众望。
“那是一种朴素而神奇的内心契约——村里电影都为你放了,你将来怎么可以有负于父老乡亲?”大学期间,熊培云除了保持对文字的喜爱,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赚钱上。
饿肚子的感觉比什么都来得实在,与诗和远方相比,熊培云必须先解决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从父辈佝偻的腰背和粗粝的手指上,熊培云深刻体会到贫穷和无奈,边读书边赚钱的日子里,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多思考,贫穷从来都不是生活带给人们的障碍,相反,没有那段日子,他的未来或许不会那么精彩。
应该说熊培云是幸运的,毕业后他在一家报社工作,那正是纸媒吃香的年代,可以拿着不错的薪水。
他每月除了买些日用品外,大部分的钱都寄给家里。
“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之间匆匆度过。
”熊培云在报社工作期间,发现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也越来越浮躁,忙碌的人们眼睛都盯在赚钱上,很少有人沉下心去读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熊培云本是个爱思考的人,遇事有观点有见解,所以顺势而为开始写时评。
熊培云相当勤奋,他的脑子里总是装着比别人更多的想法,对新事物接受得也比较快,通常一个社会现象发生,他会很敏锐地察觉到焦点之处,迅速动笔,加班加点。
熊培云的诗歌
熊培云的诗歌
熊培云,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邃的情感。
熊培云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熊培云的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生活细节,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诗歌的形式将这些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在熊培云的诗歌中,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他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
他的诗歌中还蕴含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感悟。
除此之外,熊培云的诗歌还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壮
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他的诗歌中还蕴含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熊培云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熊培云的诗歌会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最新】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熊培云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但现在看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就像那句话,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观点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如胡适所说,感谢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容忍的国家,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陈虻有这样一句话: 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生活观点的浅薄,读了这本书,感到了一个永远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现在的读书,更多的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从书中获取到某种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够砰的一下敲响你心里的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学,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知识,但是思 ,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许,这是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感悟了吧!1.免责声明:本站提供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联系不上版权所有者,如能确定内容版权所属,请联系本站获取报酬.文章内容中所占立场,均不代表本网站所占立场,若该网页内容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联系QQ:28454_7_2.免费发布广告:本站日浏览量上百万,欢迎免费注册发布您的广告,网址:http://www.zui_/gz/e/member/login/长理职培依靠顶级的师资阵容和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秉承〝服务学员,超越自我〞的宗旨,培训涵盖国家电网考试.南方电网考试.农信社考试.银行考试.部队军校考试.烟草系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招聘考试,面向全国培训学员超过_000余人次,培训质量国内一流,通过率远超同行业水平,是国内培训人数较多.口碑良好的培训机构,为莘莘学子的考试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我们的理想是,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所谓思想国,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请兄恕我还只是微微探出个头瞄了一眼你的“思想国”,合上书,所能想起的也不外乎《吾民吾国,上下求索》、《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等为数不多的篇章。
而且,对于这些篇章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在我都是可商榷的。
可是,它们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文字给我如此震撼,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你和梁淑溟了。
我一度表示文字是虚无的:相比于文字,我更宁愿相信哪怕一丁点儿的实际行动。
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
我时常怀念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由封闭渐渐走向开放的年代,一个理性与心灵的花朵并蒂绽放的年代。
而我自称是“八十年代的遗民”,多半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喜欢过诗歌。
浸透在里尔克诗里的慈悲、无望与人类永恒的命运,深深地击中了我。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够从容地面对周遭的一切,就在于我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诗意的世界。
如我在《最后的世界》一诗中所写的,“我愿我最初的良心与我最后的世界须臾不分”。
网络时代,古老优雅的汉语被冲得七零八落,甚至粗鄙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然而,人毕竟还是一个审美的动物,诗歌在语言上的精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并没有丢掉诗歌,诗歌也从来没有离开这片土地。
有许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坚持诗歌写作。
就像星星没有离开天空,种子埋进了泥里。
你没有看到,不代表那些诗人不存在,你没有读到,不代表那些诗歌不美。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隐约的感觉,那就是“我与这个国家紧密相连,我会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只有哄堂大笑,没有热泪盈眶。
手无寸铁的人们,学会了铁石心肠。
美的危机,是人的危机。
我是中学校长,校服松松垮垮,像一只麻袋,我不觉得不美。
我是游客,在海滩乱扔垃圾,我不觉得不美。
我是官员,民怨沸腾,依旧赖着权位,我不觉得不美。
推荐四本好看的书籍
推荐四本好看的书籍一直都有不少事情让人忙碌到无法平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看看书。
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推荐四本好看的书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推荐四本好看的书籍好看的书籍:《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咸泡饭 (作者)《我得过最重的病,是想你》是咸泡饭的“短故事”集。
故事不是你的,但一定与你相关,因为它们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在爱的世界里互相成全,如何在坚硬的现实中强大内心,如何与生活、与真实的自己温情相拥,活出由衷的快乐。
这些故事里有纠结、向往、欣喜和奋不顾身,它们是对爱的多维度阐释,对青春的生动描述,对生活和梦想的大尺度致敬。
大龄青年咸泡饭继《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羡慕》之后,深情讲述关于爱的短故事。
他不“腹黑”、不毒舌、不心灵鸡汤,他的小小期许是:总有一个故事与你温暖共鸣,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并在心的荒漠上开出感动的花。
当你若有所悟的时候,咸泡饭就躲在文字背后窃笑不已了。
好看的书籍:《好吃的哲学:大仲马美食词典》亚历山大·仲马 (作者), 李妍 (译者)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作品数量惊人,其作品《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黑郁金香》等脍炙人口、长销不衰。
而对于法国人而言,其热爱美食的名声更甚,大仲马的晚年几乎吃遍了巴黎大小餐馆,成为法国第一个开始写食评的人。
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仅仅为满足口腹之欲的吃是肤浅的,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美食背后的东西。
哲学并非遥不可及,它探究的所有问题都深植于生活中。
年轻时的我们也许没法理解它,但那种思维方式会存在于脑中。
所以,我们想把种子播撒在思想的土壤里,让“好吃的”食物长出“懂得吃”的哲学。
这种子也许会萌芽,也许会枯萎,但你总会得到些什么。
而这,就是本书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好看的书籍:《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熊培云 (作者)《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辑录了熊培云对生命、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月光熊培云读后感200字
月光熊培云读后感200字那一天,秋意深沉。
我独自来到莱茵河畔寻访贝多芬的故里,站在波恩的一个小院子中间,拍了一张照片。
那是一座半身塑像。
塑像的旁边是几棵银杏树,橙黄的叶子像月光一样洒落下来。
上大学时爱听贝多芬的《命运》,觉得世间一切皆可抗争。
如今我也爱听他舒缓的《月光》了。
波动的涟漪,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咏,还有阴暗的预感,一切都在舒缓的节奏里变得柔和。
然而,那个骄傲的灵魂没有因为它变得柔软而失去光华。
在这首奏鸣曲里,贝多芬留给世人的不只有月光洒向海面的宁静,还有面对风浪时的无所畏惧。
走上山冈,穿过河流,每日奔波于人世。
我能想到的痛苦之源无外乎两种:一是恶挥之不去,二是美求之不得。
不同的是,在面对痛苦时,有的人甘于沉沦,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不知所以,而我选择了安放。
从此各尽天年,我与命运井水不犯河水。
我把余下的生命放在“月光”里。
那里没有命运急促的敲门声,没有我对人世间种种不公的控诉……有的只是月光照进门扉时的从容不迫,以及揽下即将发生的所有悲剧的勇气。
或许是受了上天的眷顾,贝多芬是先有《月光》,后有《命运》的。
《月光》最后一章的相对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命运》的前奏,而我却阴差阳错,先接受了《命运》的狂风暴雨,然后才沐浴《月光》的宁静,像是从命运的伤害中复原,又像是克利斯朵夫遇见了葛拉齐亚。
寂静的夜晚,我独自坐在书房里听贝多芬。
想起两百多年前,有人评价他的乐曲里闪动着刺透暗夜的光芒,而来回摇摆的巨大阴影摧毁了人们内心的全部感受,只剩下无尽的渴望所产生的痛苦。
当月亮从云端升起,我愿我的痛苦如大海里的波涛,而我的灵魂是海面上的月光。
它们交错、起伏,但是互不怨憎和沾染,彼此温柔以待。
曾经酷爱《命运》开篇的惊心动魄。
那著名的“三短一长”,在战争年代与莫尔斯电码里的“V”有了紧密的关联。
它不仅代表正义的胜利,还象征着一个下坠时代的反转与上升。
而现在,我的生命中没有敌人,我看到的只有人,一个个在灵魂深处手无寸铁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培云诗歌评论小辑I寻找意义世界或者更多一评熊培云的《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谭旭东[摘要]熊培云的新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意味深长,语言变化多样,主题内涵丰富多彩,且具有很深的思想穿透力。
诗人用了不少手法,来展示自己的语言智慧,让读者感受到全新的风格。
比如,互文性的表达,悖论性话语,叙述性抒情,超现实主义手法,等等,都是值得探讨的。
此外,该诗集还引发了如何回到“八十年代”、回到文学与诗、回到自我等三个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寻找;意义的世界;精神内涵;互文性;思考[作者简介]谭旭东(969 —)男,文学博士,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144)熊培云的新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熊培云 是一位文化学者,发表各种文化随笔和时评,活跃在媒体上,尤其是众多网络博客里,他的博客点击 量高,是网络文化名人。
读过他的不少文章,觉得他是一位跨学科的学者,不似那种传统的学院派,只能专攻一块,不能博通文史哲。
熊培云的文字涉猎范围广,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传播等诸多 领域,他都有独到的见地,有些文字很犀利,具有启蒙思想,带着知识分子的人世精神。
可以说,熊培云是一位真正利用了网络媒体传播正义与理想的声音的少数的几位新启蒙知识分子之一。
新诗集《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是熊培云新诗创作的一个总结,这部诗集意味深长,语言变化多 样,主题内涵丰富多彩,且具有很深的思想穿透力。
作为新诗创作的“局外人”的创作,《我是即将来 到的日子》也可以说体现了新世纪新诗创作依然保留的启蒙主义倾向,也意味着新诗依然残存着几 代知识分子所传承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它为新世纪诗歌注人了新鲜血液,也让沉寂而平庸的诗 歌获得了一丝绿色与阳光。
一、熊培云诗歌的精神内涵整体来看,《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的诗歌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这里只能大致辨别、归纳,为如下122阁表摩子'J2016/8【月刊】总第8期六个方面:(一) 对童年和乡村生活的回忆与众多通过读书、进城谋生创业的人一样,熊培云也是来自赣南乡村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了 自己的生活。
他在都市里生活、工作,但免不了怀念乡村,怀念童年。
如《我时时思念南方》-我常 常思念南方/万物生长,自由而婀娜/南方不只是南方/更是一种精神气质//我常常思念南方/宽阔 的森林与河流/如水稻田里戴草帽的少年/ 一朵镶着银边的积雨云//雨水落进了乌云/豆荚长出了 花朵/弟弟躺在摇篮里/那个帮妈妈挑水的孩子哪里去了?”这是一首怀乡诗,怀乡与怀念童年、思念 母亲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游子的愁绪。
《下雨天》这一首可以说是在安静的雨天诗人对少年时光的 眷恋,对童年的深沉緬怀-世界如此安宁/我停下来了/时间停下来了/雨水飘摇/落于万家屋顶// 晴天张开的欲望/像墙角收拢的雨伞/人世间所有的不幸啊/就在于我们无家可归/或有家不回//下 雨天,我更想撑一把旧伞/听年少时久违的足音/在林间的寂静里/踏一条潮湿的道路/自己带自己 回家”。
还有《回家的少年》也是如此,诗人叙述了少年离开乡村的家,去城里寻找梦想的经历-那 一年/第一次出远门/扒货车/ 一辆接着一辆/我去城里/找寻光荣与梦想……”。
显然,熊培云诗里 的这种“回家的少年”的意象,寄托的是对乡村与童年的怀念之情绪,是一种文化乡愁,即进城生活 后的都市人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与想象,实质上,故乡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也无法习惯那里的生 活。
这种怀乡诗一般只是一种倾诉,而不是对乡村的赞美,更不可能把乡村当作精神的归宿。
(二) 对自我的寻找熊培云的新诗里,“自我”是一个关键词,他想寻找自我,表现自我,也极力突出自我,也建构自 我。
寻找自我,就是寻找“主体性”,而最能表现主体性的诗就成了诗人寻找的最佳方式。
如《除了 美,我一无所知》-没有历史和地图/没有暴力和杀戮/在心里寻找世界/最后的乌托邦//领略/这个 世界给我/最大的慈悲——//除了人,我别无身价/除了美,我一无所有”。
这首诗突出“寻找”主题,对自我的寻找,一直是诗人的自觉。
我是谁?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一个变异的社会,或者说,在一个 “人被异化”的社会,自我的寻找就是一种人文追求,一种生命的拷问,一种社会的质疑与批判。
因此,寻找自我,在熊培云的诗里,就是对人的寻找,对人性的回归。
《梦醒时分》一诗也表现了这一主 题-我本想躲在暗处为你写一首诗/为什么我总是听到门外的哭声/引诱我到光明中去/毁灭我自 己”,这是诗人对自我的省察,对自我的背叛,也是自我意识的重建。
《神回复》这首诗也表现了寻找 主题,诗人以我与神的问答,传达了对寻找的看法:找到自己,即是找到人,找到良心,找到人格,找到诗的真谏-我问,道路为什么曲折?/神说:为了欣赏更多的风景//我问,河流为什么弯曲//神说,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我问,天空为什么空空荡荡?/神说,为了漂浮更多的想象//我问,我为 什么失去了你?/神说,为了找回你自己”。
(三) 漂泊感漂泊感与文化怀乡有着内在的联系,但熊培云诗里的漂泊感,有对都市文化的游离与隔膜,但 更多的是他内心里无意识与下意识的对残酷现实的拒绝与抵制。
因此,熊培云诗里的漂泊感,与其 说来自身份无法认同,不如说来自诗人难以认同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找我》一诗里,可以发现熊培 云诗里的漂泊感。
“小区门口 //保安:你找谁/我:找我/保安:……/我:我住在里面//浪子归家/我在等我回家”这里,“我”是一个浪子,是都市里的流浪者,即使居住在现代社区里,内心也是一个流熊培云诗歌评论小辑I123浪者,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这也反映了都市化进程给人带来的心理的冲击。
在人的精神还没有完 全现代化的前提下,都市化、城市化进程只能加快这种分裂的人格的发生。
诗人看似以诗自嘲,实 则表达对盲目的都市化进程的隐忧以及对现代化的反思。
《正直的两难》一诗,以正直人的两难处 境来揭示诗人的“漂泊感”的实质,让读者体察到了无法融人现实也难以被现实接纳的“漂泊感”是 知识分子真正的时代焦虑-黑暗的年代/总会有几座光亮的牢房/世人隔墙而居//困在墙里的人 说/我的良心自由了/身体不自由//困在墙外的人说/我的身体自由了 /良心不自由//如果身体与灵 魂/必有一个戴上镣铐/正直的人该在哪里生活?”应该说,“漂泊感”是现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生存难 题与精神困境,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标识,只是这种标识因为具有内隐性,而难以被大众 所识别。
(四) 理想主义熊培云即是一个启蒙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如《虚度》中写道-如果有一天/你身居高 位/却不谋求有希望的变革/让你所有的隐忍前功尽弃/我不说你是一个好人/也不说你是一个坏 人/我只道你是一个虚度光阴的人”,这样的诗句里,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对现实的质疑,带着深深 的忧患,但更多的是理想主义的期待。
理想主义者注定是孤独的,因此在表现理想主义的同时,他 的诗里也有着强烈的孤独感。
如《一个人的人海》-此刻,谁不渴望孤独?/在这春日,做一个寂寞 的旅人/独孤浪迹天涯,独自海阔天空//一个人,在海边/孤零零地徘徊,远离尘嚣/徘徊在一个人的 人海//因为热爱,所以伤痛/你的心是一座孤独的城堡/你的孤独是孤独者的圣物”。
这首诗里,孤 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热爱。
一个热爱生活,而不愿意苟且的理想主义者,一定是孤独寂寞的。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与追求,也好似一次孤独的旅行。
在《意义女神》这首诗里,诗人对理想主义 者的孤独有很好的诠释-我活着的时候,世界就是我的/我热爱,我痛苦/我命名,我创造/我接生,我送葬/我手握鲜花与刀剑”。
(五) 批判精神熊培云的新诗里最有震撼力的思想元素就是其蕴含着批判精神,这是其他很多新诗所缺乏的。
多年前,我就在论文和著作里专门批判了新诗的“语言失范与精神缺席”。
1990年代之后,新诗的 价值取向出现了大转变,一是由精英写作转向商业写作,二是由心灵倾诉转向欲望宣泄。
新诗娱乐 化、庸俗化、私人化,情感苍白,缺乏对现实的深度审视与批判。
工业革命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里,就有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批判立场。
始于五四的新文学传统,也是包涵了批判精神的。
批判精神是 找到了“主体性”之后,人格树立的标志,也是文学之为人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去国行》里,诗 人写道-一览无余的世界/两手空空/如果有良心的人都走了 /你拿什么来荣耀这片土地?”这是对 现实逃离者的另一个解读,当一个国家不能让有良心的人居留时,谁会以此国威荣耀呢。
《谋杀》一 诗的现实批判也很有震撼力-他跳下楼/谋杀了自己/现场照片立即被上传网络/大家七嘴八舌/ 哦,惨不忍睹//一个绝望的人/以一种示众的方式/再次被谋杀”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个人跳楼自杀,但却被众多看客在网络上消费,这是一个网络文化事件,值得反思。
诗人批判扭曲的人性,也让读 者反思人格的分裂,尤其是价值观的错位、人性的扭曲。
而《生命在银行里》即使对现代文明病的一 种批判。
“害怕活得太久/你和他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把时间换成金币//一堆金币/一堆响当当 的金骨灰//你把生命安葬在银行里/让银行成为人类/最大的公墓”,这样的诗句,批判的句子,重重124阁表摩子'J2016/8【月刊】总第8期地击打着现代社会里金钱的奴隶。
可以说,批判精神的外显与内蕴,让熊培云的新诗令人肃然起 敬。
(六)深深的悲哀与悲悯悲哀与悲悯是文学的重要主题,有良知的作家与诗人都不会对现实的罪与恶视而不见。
悲哀 源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悲悯通常源于对现实的希望与期待;悲哀带着些无措,悲悯带着的却是扶助。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看到残酷的现实,既有悲哀,又有悲悯。
这也是知识分子内心苦难的原因。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里还弥漫着诗人的悲哀情绪。
当然,也有诗人对世界的悲悯。
如《一代人》-在 自己的祖国/寻找祖国/在祖先的土地/流浪四方//只有哄堂大笑/没有热泪盈眶/手无寸铁的人/学 会了铁石心肠”,这首诗,初一读,读者可能以为是诗人对祖国的歌吟,好像朦胧诗初期对祖国的歌 唱。
但细读之后,会发现诗人用的是一种嘲讽与揶揄语气,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与愤怒。
一个有祖国 的人,还要在祖国流浪,居无定所,不能安居乐业,这是何等的悲哀。
但手无寸铁的人,没有反抗之 力,为了生存,只有学会铁石心肠,学会沉默,学会无情。
而《哀伤已是如此艰难》则怀着坚韧的悲 悯-哀伤已是如此艰难/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更愿意学着在沉默中生活/写诗、饮水,紧闭房门/只要我还活着/就让厄运垂头丧气/返回它虚无的家。
”这首诗有着深深的哀伤,表现了诗人灵魂的苦 难;它是诗人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面对苦难的人们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六方面的内涵,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精神空间的,即诗人的个体世界与生活世界接通之后,构成的一个既包涵了主体性,又包涵了现实性、时代性、公 共性和人文性的内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