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中“先验演绎”结构新解
基 金 项 目: 国家社 会科 学基金 后 期资 助项 目( 1 3 F Z X0 1 0 ) 作 者 简介 : 董 滨 宇( 1 9 8 0 一 ) , 男, 北京行政 学院哲 学教研 部 讲师 , 哲 学博 士 。
① K a n t , K r i t i k d e r r e i n e n Ve r n u n f t , Ve r l a g v o n F e l i x Me i n e r i n Ha mb u r g , 1 9 5 6 , A 8 5/B1 1 8 。本论 文 的全部 译 文 参照 了
握“ 先 验 演绎 ” 中的深层 脉络 。 与 此 同时 , “ 概念” 与“ 直观 ” 本 身也 经历 了不 同阶段 的 演 变。基 于这一 发现 , 本 文
对于“ 先验 演绎 ” 的结 构提 出 了崭新 的“ 一 个证 明 、 三 个步 骤 ” 主张, 并 试 图以此 来调 和 亨利 希 与阿 利森 二 者之
间的 某些分歧
关 键词 : 康德; 范畴; 直观 ; 先 验统 觉 ; 先 验 想 象 力
在康德 的 《 纯粹理性批判》 ( 第 2版)一书 中, “ 先验演绎 ” , 居于 “ 先 验逻辑论 ” 中第 一 编
“ 先验 分 析论 ” 的第 一 卷 “ 概念 分 析论 ” 部 分 。在 康 德 归纳 出先 验逻 辑 的 1 2 项 范畴 之后 , 阐 明这
L 口董滨宇 — - 一 . = j 皇 = , 7 - J
( 北京行 政学 院 哲学 教研 部 , 北京 1 0 0 0 4 4 )
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
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二律背反是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的哲学理论观点,指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必然会出现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开始,接着进入“知性”,最后进入“理性”的过程,感性阶段和知性阶段只能认识世界的“现象”,理性阶段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认识自在之物、认识宇宙理念。
康德认为通过感性和知性认识所获得的知识只是特殊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只是一种低级别的“比较的普遍性”知识,只是关于“现象”的知识。
人的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继续认识和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最高统一体,获得关于高级别的普遍性、关于宇宙理念、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
康德认为认识和把握“宇宙理念”或“自在之物”必须利用“知性”阶段获得的概念和范畴,通过分析处理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才有可能。
但是,当人的“理性”力图超越经验界限、企图通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去认识宇宙理念或物自体时,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就会必然出现矛盾冲突,就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
因此,人永远不能真正认识到世界本质,人永远不能真正认识自在之物。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四组二律背反:①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②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③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④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强调指出:这四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二律背反的揭露,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自己哲学观点的正确性,证明人绝不可能超越现象去认识物自体。
我认为康德二律背反的哲学理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理论观点。
首先,“二律背反”不是理性认识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或结果,“二律背反”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铁力县(铁骊)沦陷时期日伪组织机构
铁力县(铁骊)沦陷时期日伪组织机构伪大同2年(1933年)5月,日本关东军侵占铁骊,不久成立伪县公署(属丁类县),隶属伪黑龙江省。
伪康德元年(1934年),东北地区划分为14个省,铁骊县由黑龙江省(省治齐齐哈尔市)划归滨江省(省治哈尔滨特别市人伪康德6年(1939年),增设东安、北安两省,东北成为18省,铁骊县由滨江省改划归北安省(省治北安街)。
行政设置仍沿用旧制,县公署内置日本指导官1人,下设1处3局,即财务处、教育局、实业局、警务局。
后改指导官为参事官,并明文规定“参事官辅佐县长,参划县政之机务,及承命掌事务”,实际上参事官统揽县政一切大权。
伪康德4年,改日本参事官为副县长,伪县公署内设1科3局,即总务科,内务局、警务局、财务局。
12月伪县公署实行新县制,改县公署各局为科。
伪康德9年,县公署设4科24股,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民的统治和压迫越来越残酷。
伪康德10年(1943年)7月1日,铁骊县与庆城县合并,改称庆安县,原铁骊城改称铁骊街,庆安县仍隶属北安省。
伪康德12年(1945年)东北光复,伪满洲国垮台铁骊成立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以保护国家财产、维持地方秩序。
东北沦陷时期民国20年至伪大同元年(1931至1932年),铁骊仍维持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权名称,行政区划没有变更。
1933年,撤销设治局,成立伪县公署(属丁类县),赵桂岩为首任伪县长。
铁骊县公署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区,第一区辖33个村屯;第二区辖53个村屯;第三区辖53个村屯,全县共139个自然屯。
伪康德2年(1935年),实行保甲制度。
全县设3区3保,每区设警察署1处,设保公所1处。
保下设甲,全县共16个甲。
铁骊城区第一区保公所,辖县城区及城郊(包括头屯、二电),设4个甲;第二区保公所,辖呼兰河以西,何风楼以北的村屯,设7个甲;第三区保公所,辖何风楼及其以南的村屯,设5个甲。
伪康德4年(1937年)全县三保增加到21个甲,126个牌。
【美学】第二章 审美论2(康德:判断力批判)
第二章审美论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
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
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乃是启蒙的宗旨。
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
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理论价值
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理论价值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如自由意志、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道德等,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
本文将分别介绍“二律背反”的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举出5个具体例子,以证明其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二律背反”的概念和特点在康德哲学中,“二律背反”是指两个似乎互相矛盾的命题都是真实的,且无法彼此排除的事实。
也就是说,两个命题的真假不互相排斥,而是彼此依存,既不相容也不可分割。
康德认为,这种二律背反现象的存在是由我们理性认识的本质属性所限制的,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
二、“二律背反”的理论价值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在哲学、理论物理、数学等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了理性认识的限制: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揭示了理性认识的限制,表明人类认知能力存在着根本性的局限性,我们只能接受部分经验现实,并非能够获得全部的真实知识。
2. 解释了人的自由意志存在的困境: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也揭示了人的自由意志存在的困境,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是由他的意志所决定,但人的意志又必须根据规律行事,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康德认为,这种自由主义的困境是不可避免的。
3. 剖析了随机性和因果性: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也启示我们对随机性和因果性的认知,指出它们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因果性只是随机性的一种经验规律,不能否认随机性本身也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4. 解释了伦理学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康德的伦理学是建立在“二律背反”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道德行为是根据合理性原则所做的选择,而合理性原则又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也就是说,从本质上来说,伦理学与自然规律是相互矛盾的,但在实践中必须加以调和。
5. 促进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量子物理中,双重难孪生实验表明了“二律背反”的概念。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摘要】康德道德哲学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其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和解释二律背反的概念。
在将探讨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原则,二律背反的提出和影响,康德如何解决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以及自然的普遍性和道德的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伦理定律和自律原则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阐述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问题得到解决,并探讨康德道德哲学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康德道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当代道德哲学的影响。
【关键词】康德道德哲学、二律背反、基本原则、提出、影响、解决、道德哲学、自然、普遍性、特殊性、伦理定律、自律原则、结论、现代道德哲学、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康德道德哲学作为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一种道德理论体系。
康德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康德强调道德所必需的普遍性和自律性,以及道德行为所应具备的普遍性规律和自我约束,这些观念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道德行为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范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化的道德判断和决策方式。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自律和普遍性的原则,这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德强调道德的普遍性需要基于理性和理性的自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道德行为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强调道德理性和自律的原则,为当代道德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康德的道德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现代道德哲学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和自律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促进了人类道德观念的进步和发展。
1.2 解释二律背反的概念二律背反是康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道德命令与人类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
按照康德的道德理论,一个行为只有在其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不受个人欲望或情感的影响时,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
论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意义
2021.02真情 教育探索13论康德的“二律背反”及其意义薄 瑾黑龙江大学摘要: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从他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推演出的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律背反赋予理性以独特的方式,打破了旧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和一种思维方式,促使黑格尔等哲学家从多方面更全面地探讨矛盾。
然而,由于很少有哲学家会涉及到矛盾所反映的理性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因此很难进一步评价康德的矛盾及其意义。
因此文章试图在这方面做出阐述,从而进一步理解康德是二律背反。
关键词:康德;二律背反;理性一、引 言康德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知性认识,完成于理性认识。
从广义来讲,二律背反就是这种认识进程中知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从狭义来讲,它指的是两个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而又可以同样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就是理性矛盾,康德称为“幻相的逻辑”。
“幻相的逻辑”是说理性追求理念以图扩大知识,一旦超出知性的有限性必然产生先验的幻相。
他的“先验辩证法”就是对这种幻觉的反思、揭露和解决。
二、“二律背反”产生背景他把世界分为“现象”的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同时,他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
知性的对象是有条件、有限制的感性经验,但是人的本性并不满足于知性的科学知识范围,也不满足于对这些有条件的、有限的感性经验对象的认识。
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无条件的、无限的、最完全的理解统一。
因此,人性需要知识的第三次综合,从而超越现象世界,把握无限的绝对整体,从而产生理性的观念[1]。
知性和理性的区别是理解“二律背反”的直接前提。
康德在其著作中对理性的应用是非常矛盾的。
从广义上讲,它往往指人的智力、理解力或推理能力。
但当他把理性作为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时,他指出理性不同于理解、分析和综合各种功能。
由于对象不同,功能也不同。
知性以感性经验为对象,理性则与与感性经验无关。
三、“二律背反”思想内容“先验幻相”是由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先验辩证论”中提出的概念。
二背反 律
二律背反( Antinomy)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指在纯粹理性的使用中,有时会出现两个看似合理但又相互矛盾的命题或原则。
这些矛盾并非由于逻辑错误或不清晰的思考造成,而是源自人类理性试图超越其经验界限,对宇宙的本质和整体进行绝对知识的追求。
康德识别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每组都包含两个对立的命题:
1. 数学的二律背反:
(((-(正题: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反题: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2. 动力学的二律背反:
(((-(正题:一切现象都有其充足的自然原因 因果性原理)。
(((-(反题:有些现象可能没有充足的自然原因 自由意志的存在)。
3. 理论理性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是由单一的、完全决定的因果链构成的 决定论)。
(((-(反题:世界中存在自由和偶然性 自由意志和偶然性)。
4. 范式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上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实体 上帝或灵魂)。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实体。
康德认为,这些二律背反揭示了纯粹理性在处理超验问题(超越经验界限的问题)时的局限性。
他主张我们必须接受理性的实践使用(在道德和自由问题上)和经验使用(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但要避免在超验问题上进行无限制的推理,因为这会导致这些无法解决的矛盾。
通过这种方式,康德试图划清理性的适当使用范围,为知识和信仰划定界限。
康德十二范畴表
康德十二范畴表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康德十二范畴表包括:量、质、关系、模态、实在、现象、物、属性、因果、相似、区别和可能。
这些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关键。
康德十二范畴表中的第一个范畴是量。
量是指事物的大小、数量和程度。
康德认为,量是所有事物的基本属性,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第二个范畴是质。
质是指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属性。
康德认为,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三个范畴是关系。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康德认为,关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四个范畴是模态。
模态是指事物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可能性。
康德认为,模态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五个范畴是实在。
实在是指事物的存在和实际性。
康德认为,实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六个范畴是现象。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象和外在形式。
康德认为,现象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七个范畴是物。
物是指事物的实体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物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八个范畴是属性。
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和属性。
康德认为,属性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九个范畴是因果。
因果是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康德认为,因果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十个范畴是相似。
相似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同性。
康德认为,相似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它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关键。
第十一个范畴是区别。
区别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
康德二律背反论证过程
康德二律背反论证过程1. 引言:哲学的奇妙世界说到康德,咱们这位哲学大家可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牛人”。
他在18世纪的德国,像是给哲学界扔下了颗炸弹,轰得人们耳鸣目眩。
他提出的二律背反,真是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一部分人直呼“这到底是个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二律背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那么特别,以及康德是怎么一路过关斩将,把这个概念解释清楚的。
2. 康德的二律背反:两面夹击的智慧2.1 什么是二律背反?二律背反,听起来就像是个高大上的词儿,其实它的意思就像是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各自都有理有据,争得不可开交。
就好比你和朋友一起讨论,要不要点披萨。
你说“点吧,超级好吃!”而朋友却说“别啊,对健康不好!”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道理的,但它们却无法共存。
康德就是通过这种思维模式,来讨论一些哲学上的问题,尤其是在宇宙的起源和存在的意义上。
2.2 康德的论证过程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二律背反分成了四对,分别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因果关系等。
想象一下,康德就像个侦探,把这几个问题分门别类,每个问题都要逐一审理。
他首先会说,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接着又来个“你说你有理,我说我也有理!”这样一来,读者们的思维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脑子里不停地翻腾。
康德强调,理性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总是想要得到一个绝对的答案。
可是,当你努力去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理性又被迫承认,它根本无法获得确切的答案。
就像在拼图游戏中,你明明拼到了最后一块,却发现那块总是缺了个角,怎么都拼不上去。
3. 二律背反的意义:哲学的启示3.1 理性与感性说到这,很多人会问:“这有什么用呢?”康德的二律背反,实际上在提醒我们,理性和感性之间是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的。
理性总想超越感性,去理解那些深奥的宇宙法则,然而,感性经验却时常让理性感到束手无策。
就像你想通过看星星来解答人生的意义,却发现自己连“今晚的天气好不好”都搞不清楚。
3.2 哲学的不断探索康德的这番论述,不仅仅是为哲学加了一把火,更是在鼓励大家思考和探索。
康德二律背反与黑格尔辩证法
康德二律背反与黑格尔辩证法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着相反的规定于自身。
因此认识、把握一个对象,在于意识到这个对象作为相反的规定的具体的统一。
"【13J黑格尔把矛盾作为"哲学思考的本质",矛盾在黑格尔那里成为了辩证法的枢纽。
矛盾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康德的"二律背反"时说:"《批判》的这一部分对黑格尔有重大影响,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是通过"二律背反"进行的。
"uJ康德在"二律背反"学说中所闪烁出的可贵的辩证法的理性之光,引导了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向前发展,不仅使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后来的发展中认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且也注意到了矛盾的特殊性,进而通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促进了对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至通过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第四,"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在辩证法史上,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
所谓消极的辩证法,就是说承认思维中矛盾的必然性,矛盾双方对立的必然性,但从而却得出世界不可知的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在否认运动的论证中,在客观上接触到了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问题。
他在论证巴曼尼德的唯一真实的东西是"惟一不动的存在"的观点时,通过"飞矢不动"、"阿基『听追龟"、"运动场"等例子来证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
在具体论证时,芝诺采用了三段论的形式,即:矛盾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运动是有矛盾的,所以运动是不真实的、虚假的。
虽然芝诺的大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但小前提承认"运动是有矛盾的"是正确的。
黑格尔说:"我们必须承认古代辩证论者所指出的运动中的矛盾,但不应由此得出结论说因此就没有运动,而倒不如说运动就是实有的矛盾本身。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2)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2)康德批判哲学篇二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1784年,在康德出版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三年(1781年,第一版)之后,在当时的《柏林月刊》杂志第四卷第12期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在同卷第9期,该杂志已经发表了一位犹太哲学家默西-门德尔松的同类文章《关于“什么叫启蒙(运动)”?》,按后来康德在发表自己文章时加的小注说,他如果当时已读到这篇文章,就会扣发他自己的文章,“现在本文就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两个人的思想一致”[1]。
二百年后,我们再来阅读两位先哲为回答同一题目的文章,固然也会像福科(Michel Foucault)那样注意到在当是德国社会背景下,犹太哲学思想,如何融入进德国哲学思想的大趋势之中[2],但也会感到这两位哲学家在对于“启蒙”成熟性问题的取向上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门德尔松的文章在行文上似乎比康德的更加清楚明白,这也许是当时月刊编者更加倾向于门德尔松的答卷的原因。
门德尔松的文章一开始就将“启蒙-Aufklaerung”、“文化-Kultur”、“教养-Bildung”作了区分,认为“启蒙”重在“理论”,“文化”重在“实践”,而“教养”是二者的综合。
门德尔松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区分,也许真的表明了犹太思想接受从古代希腊哲学到当是德国哲学进一步深化的这个大的哲学背景,康德哲学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立又结合的哲学思路上的,而自此以后,费希特、谢林直至黑格尔,莫不在这样一种思路的框架之中。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点上,康德觉得门德尔松与自己的哲学有相同之处;不过我们将会看到,在文章的结尾处,门德尔松提出了一个康德“启蒙”文章中未曾涉及的一个方面,而门德尔松明确指出,这种观念乃来自于犹太作家的教导,即,任何高尚事物愈趋完善,腐败后就愈加丑陋[3],残花丑于朽木,同样为“尸体”,“兽尸”不若“人尸”可恶[4]。
历史康德二诊答案2022
历史康德二诊答案20221、5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是()[单选题] *A.秦、汉B.元、清(正确答案)C.金、元D.辽、宋2、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单选题]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正确答案)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3、28.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单选题] *A.地方军阀割据B.南北政权对峙C.民族政权并立(正确答案)D.战乱长期不息4、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单选题] *A.东汉、北宋、南宋B.汉、唐、元C.东汉、唐、元(正确答案)D.东汉、五代、宋5、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市政官”。
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
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还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
以上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单选题] *A.城市自治(正确答案)B.殖民扩张C. “君权神授”D. “三角贸易”6、66.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和寿命,与此密切相关的史实是()[单选题] *A.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B.七国之乱的爆发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正确答案)D.北方民族的内迁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单选题] *A. 都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B. 都是武装斗争C. 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正确答案)D.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8、跟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典故是()[单选题] *A. 草木皆兵(正确答案)B. 草船借箭C. 破釜沉舟D. 背水一战9、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
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单选题]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正确答案)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10、97.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
伪满洲国硬币
伪满洲国硬币一览表“铝铝”表示字体有横竖之分“镍镍”表示有窄边、宽边之分较少的铜币:大同二年五厘,大同二年壹分,康德六年五厘铝币:旧版康德十年壹角,新版满洲帝国康德十年五分镍币:大同二年五分镁币:康德十二年五分完:能介绍一下满洲国样币吗?周:简单的说吧,有以下几种:1、铅质硬币,有大同二壹角、大同三壹角、康德元年壹角、康德二年壹角四种;2、康德三壹角镁质试模样币;3、康德七五分铝质试铸币;4、康德九壹角“见本”样币;5、康德十二壹分镁质币肥厚型;6、康德十二壹分铝质样币。
注:壹角镍币的样币为银币铝币的样币为铜币注:康德十年旧版壹角铝币在88年《日本货币录》中标价为1.5万日元(美品),而美国87版《世界硬币目录》中标价更是高达1500美元。
由此可见铸行数量之少,可称为“满洲国”硬币中的珍罕品。
完:满洲国钱币收集的重点主要有哪几种年号的钱币?周:除了上述我介绍的几种少见品种是收藏的重点外,还有满洲铜币当中的五厘和壹分:五厘:大同三、康德元、康德二、康德三、康德四壹分:大同三、康德元、康德二、康德三、康德四、康德五、康德六由于满洲钱币制造精美,这些都是以后的潜力品种。
完:满洲国钱币珍品的辩伪是个难题,您能给详细说说真赝特征的区别吗?周:我介绍一下所见到的赝品中典型的几种:大同三年改刻大同二年的。
主要利用“三”字去掉中间“一”,这种赝品比较好辨认,辨认方法为看“二”字上下两个横的位置和最后一笔的起笔顿笔的笔峰(见图);十年前铸造的一批大同二、康德六五厘,现在包浆都可以乱真,区别在于真品钱文高挺,不存在弱打现象,赝品一般都是文字弱打现象,马齿和边缘没有明显边界,且平(见图)。
旧版康德十年壹角铝币赝品做工较精美,欺骗性极强,我们可以从边齿、厚度、字体上进行区别,鉴定该币真伪时需要用康德七、八、九年的壹角铝币为样品进行比较,不用真品进行比较的很难区别出真伪。
重庆康德卷2024二诊数学答案
5
c
2
a 2a
2
,解得 2a2
c2 ,所以1 e
2,
D 错误. 三、填空题
12. 94%
13.
27 14
14.
51
2 3
(或
155 3
)
14
题提示:易求得 an
n
,Sn
n(n 1) 2
.令
f
(x)
x2
128 x
,x
0
,则
f
( x)
2x
128 x2
2(x3 64) x2
.当
x (0,4) 时,f (x) 0 ,当 x (4, ) 时,f (x) 0 ,所以 f (x) 在 (0,4) 上单调递减,在 (4, )
高中数学芝士
202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 数学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8 ABBB DCCA
7 题提示:设 APO BPO ,| OP | x ,则 sin 3 , cos x
cos APB
cos 2
1 2sin2
1
6 x2
,
则有
PA
PB
|
PA |2
解得 cos B 0 或 sin B cos B ,
所以
B
2
或
B
4
.
……7 分 ……12 分 ……15 分
b a
, cos NF2O
a c
, sin
NF2O
b c
,
联立
bx ay
y
b a
x
bc
0
可得
N
(
c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纯粹理性批判》笔记(二)第二版序第二版序段一: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
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
康德显然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
可是这个标准无效。
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庄大道。
这显然是荒谬的。
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段二: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
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
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
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
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
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
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
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
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
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
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我的这些理解来自王路)段三: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
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段四: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
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
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
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
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段五:其次是数学和物理学。
数学是完全纯粹的理论知识,物理学是混杂的(不纯粹的)理论知识。
所以我们说纯粹数学是多此一举,说纯粹物理学则不是指所有物理学,而是纯粹的部分。
段六:数学在古希腊成为科学,逻辑是一出现就成为科学的,数学不是。
这涉及科学史的问题了。
依据自己的概念加在图形上数学就走上科学道路了。
这个说法在数学上究竟有多少正确性呢?康德所举的例子是指什么?不管怎么样,康德是为了引出哥白尼革命。
段六:物理学所谓一个半世纪推算一下应该是说十七世纪开始。
培根的天才的建议指什么,大概是说重视经验归纳吧。
康德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
这个精神和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
对立的正如赵敦化老师说的哥白尼的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康德的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原话不是这样)。
符合的是仔细体味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恰恰是限制人的力量的,因为这一切是神的安排,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稳定的,不求变化的。
近代科学则是一种工具理性,是要追求控制的,是不稳定的。
康德哲学也有这种味道。
可是康德也有限制人的思想。
可见问题异常复杂。
绝不能简单化。
另外,康德也许不知道数学的逻辑的方法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至关重要,中国人也重视经验可就是缺少数学的抽象。
段七:这里康德的思想很深刻,很能与证伪主义合拍。
假设先行,而不是观察先行。
可是康德的并没有把这个过程讲清楚,按照他的体系,他恐怕没有体会到证伪主义的思想。
这是康德论及经验科学的地方,也就是康德的科学哲学。
可以引发思考的地方很多。
可惜康德没有详细展开,因为康德关心的主要是形而上学。
也许康德是明智的,因为科学不需要这么多哲学说明自己已经可以很好的发展了。
科学哲学很象个累赘。
也是因为康德时代纯哲学还没彻底衰落,我们的时代应用哲学大行其道了。
段八:哲学还未成为科学。
玄学在一切学问被破坏后仍然可以存在,比如黑暗时代。
这个事实说明哲学的顽强生命力,哲学是人性的必有之义。
哲学的问题是(比较第一版序论哲学的危机)哲学在常识上都会陷入困境,哲学家们没有一致意见。
哲学仅在概念中盲目摸索。
段九:哲学是否能够成为科学,如果不能为什么有这种探求哲学的禀赋,如果能,该当如何?段十:康德也是符合论者,只是传统的符合论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知识与对象相符合,康德把他转过来。
康德的论证却很成问题,他说如果不这样就不能说明先天知识是怎么可能的,这是把先天知识的存在作为预设了。
这个到导论里再谈。
注释:康德反复说经验知识用经验可以检验,超验的哲学不能用经验检验。
显然他认为经验可以证明知识是普遍必然的,只是不能说明这种普遍必然的原因。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经验不能证明全称命题是必然的,这个休谟就已经指出了,休谟把经验知识称为或然的知识,在原文中实际上是knowledge和probablity这样两个词,或然性知识不被叫做知识。
不知道康德为什么还这么认为。
康德这里说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二元划分。
感观和悟性所经验的对象是现象,理性的对象思维对象是物自体。
做了这种区分就可以避免矛盾。
段十一:这里所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太清楚指的是什么。
大概是分析论和辩证论。
只是这里说的是玄学的两部分。
批判并非玄学,但康德用词未必准确。
分析论说明先天知识如何可能,辩证论说明超验如何之不可能。
康德接着说明为什么必须区分现象和物自体,这样就可以避免矛盾。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不明白,康德认为我们可不可能以某种方式有与物自体相符合的知识。
综合前后的说法大概是认知是不可能的,思维是可能的。
物自体的确不可知,但可思。
这个思是否只意味着实践中,那康德致力于理论形而上学的建设根据何在?注释一:所谓还元不知什么意思,与现在化学上的还原反应恐怕意义不同。
这里综合是综合命题的综合吗?以辨证方法联结关于现象的知识和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来与理念相调和,这个不解,总是说经验知识与道德知识并行不悖,三个理念得以存在,不遭自然因果性否定。
注释二:这里康德说明序言中提到的只是假设,整个书才是论证。
以上可以说是第一部分哥白尼革命。
段十二:纯粹理性批判说做的实际上是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目的是形而上学革命,也就是哥白尼革命。
这段说明他预示着一个形而上学体系。
但没有说只有实践的是可能的。
这里再次强调了批判的体系性和由此对未来形而上学的好处。
段十三:这里明确说理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但着重说的确是在何种意义上批判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为实践形而上学的建设扫清障碍。
这里凸现了康德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自由的问题。
注释:康德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可是并不是说对于物自身我们就毫无作为。
我们不能认知物自身,却可以思维物自身。
这里有一个注释来解释这里的认知与思维。
认知要证明可能性,思维只要不矛盾有可能性就可以了。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逻辑的可能性和实在的可能性。
这无疑表达了康德对于认为如果是逻辑上矛盾的那么连思维都不可能,但只要逻辑上可能即便没有实在的可能也可思维,有意义。
这种理性的主观的(ideal)立场表露无疑。
段十四:说明为什么不能否认自由,科学的因果性对道德的最大威胁是自由成为不可能了。
我怎么都觉得康德无非是说我们要有道德所以不能否认自由,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呢?抱定了为信仰论证的目的其论证还可能是不偏颇的吗?莱布尼兹就致力于维护信仰,康德也是。
不过康德是道德先于宗教的,并且不会想莱布尼兹那样在论证中搬出上帝帮忙。
段十五:批判对于自然学说和道德学说的两不妨碍有奠基意义。
段十六:这段里有那句留地盘的名言。
前面说明自由问题,实际上上帝存在,灵魂不朽也是如此。
单独说是个自由问题不妥当,当为信仰问题较好。
但自由问题在信仰问题中占重要地位也是事实。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意义就在于限制知识。
康德其实也是实践优先的,如同后来的德国哲学家一样。
他们从唯心的(idealism的广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唯心不同)角度发展康德也是符合康德的意向的。
以上是第二部分批判对于道德信仰的意义。
不清楚第二版什么时候出的,那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否已经出了。
若是则这里强调了道德意义很合理,康德对整体体系考虑更多了。
段十七:上面一段末尾说独断论是无信仰的根源,这下面一部分讨论本书的价值,第一个就是消除独断论的恶劣影响,第二点是保卫信仰,第三点是消除独断的学派对信仰的独占权。
这一段说了前两个,第二个详细的见于前面。
段十八:批判不会使人类之关心事项受到损失,但会使学派的独占权受损失。
这其实是不反对上帝存在等信条但反对传统的论证。
这很与宗教改革的路向相一致。
反对教会但不反对上帝。
但是很多人都是这个态度,休谟也是。
传统的学派是无用的,一是繁琐,二是对公众不起作用,当然还有不正确,所以抛弃它不会有什么可惜的。
可是康德接着说批判绝不能通俗化,也没必要通俗化。
对我们来说就是哲学的通俗化没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就是说康德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一种新的权威。
所谓权威就是不懂还不敢说它是错的,老实说是懂了也不敢说是错的,要装出不懂的样子来。
唯有批判不遭批判这大概就是康德的意思。
可是如此说来上帝存在也可以批判了,批判的结果有可能就是否定它的存在。
当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存在主义者面对着没有上帝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状况时存在主义哲学就诞生了。
康德却避开这个问题,不愿意否认上帝存在。
康德也许觉得上帝不存在象孩子没有母亲一样荒谬。
可是应该看到这里面也有理论考虑,因为没有上帝道德的确岌岌可危。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这方面的确欠考虑。
段十九:这一段区分了独断(的)和独断论两个概念。
我以前说康德本质上是独断论者,这话显然错了。
但康德自己也承认自己是独断的。
两者的区别是是否进行批判。
独断是自先天原理产生严格证明,这再次体现康德的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
康德绝不沦入否定一切形而上学的怀疑论。
“形而上学应该完全先天的成就其事业”,康德对沃尔夫仍然有很高评价——一切独断的哲学家中的最伟大者。
我觉得我们现在也许对沃尔夫太苛刻了。
不了解沃尔夫体系就不好理解康德。
康德对于哲学显然抱有一种很神圣的形态,觉得是很伟大的事业。
于是他追求一种超越个人意见的普全真理,这些近代特色在现代都遭批评。
以上为第三部分:主要是批判理论反对独断论的意义。
段二十:最后是关于第二版与第一版的不同之处的说明,这些我结合正文看较好(包括一个长长的注释)。
总的看康德对自己的体系十分自信认为论点、证明和结构都不需要变。
变的只是阐释方法,这个与证明的区别似乎是证明是没错的,问题在阐释证明的方法。
是如何说的问题。
最后康德再次强调体系性的问题,认为哲学著作细节错误难免,但重要的是体系。
UID82 帖子215 精华1 积分662 威望20 点阅读权限50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2-4-9 最后登录2010-4-8 查看详细资料TOP‹‹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控制面板首页编辑个人资料积分交易积分记录公众用户组勋章访问推广基本概况版块排行主题排行发帖排行积分排行交易排行在线时间管理团队当前时区GMT+8, 现在时间是2010-12-19 12:50 京ICP备05005293清除Cookies - 联系我们- 哲学在线- Archiver - W AP - TOP - 界面风格默认风格粉妆精灵诗意田园春意盎然Powered by Discuz! 6.1.0 Licensed © 2001-2008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1553 second(s), 9 queries,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