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科学课教材教法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归纳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归纳
概述:
本文档旨在对小学科学教材的教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科学知识。
一、引入教法:
1. 创设情境:
- 通过引入相关实例、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研究积极性。
-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连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2. 提出问题:
- 引导学生形成好奇心和思考的惯。
- 鼓励学生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探索。
二、实践教法:
1. 实验探究:
- 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 引导学生观察、推测、实验、总结,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2. 观察描述:
- 强调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培养细致观察力。
- 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细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培养科学表达能力。
三、深化教法:
1. 跨学科融合:
- 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进行有机整合。
- 通过多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 创设情景:
-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样的情景,提高研究主动性和趣味性。
- 结合场景、模型、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研究的能力。
结论:
通过合理运用引入、实践和深化教法,教师可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
这些教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科
学精神和综合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注意:
本文归纳的教法仅供参考,请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具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指导计划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观察、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第一单元:大自然中的鸟类(3周)-学习目标: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描述鸟类的外形和行为;认识鸟的栖息地;体验观察和记录鸟类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栖息地。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鸟类的外形和行为。
2.第二单元:不同的天气(3周)-学习目标: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原因;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的变化;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的变化。
3.第三单元:小动物的生活(3周)-学习目标: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生活方式;认识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小动物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保护方式。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小动物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保护方式。
4.第四单元:四季的变化(3周)-学习目标:观察和描述四季的变化;认识四季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了解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四季的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活动安排:1.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观察鸟类的外形和行为,进行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
2.实验活动: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合作精神。
如制作简易的鸟窝,观察气温的变化等。
3.组织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2.自评与互评: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自评,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进行互评。
3.课堂讨论和分享: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鸟类的图片和资料。
2.天气观察记录表和温度计等实验工具。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5篇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5篇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个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
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
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熟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单元一:观察世界- 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 学习使用感官观察事物,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 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如观察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单元二:动植物的生活- 学习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 了解植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
- 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 学习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 进行简单的物体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重量、长度等。
单元四:常见材料- 了解常见材料的来源、用途和特点。
- 学习常见材料的分类和比较。
单元五:空气- 学习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 进行简单的空气实验,如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
单元六:水的特性- 学习水的特性和用途。
- 进行简单的水实验,如观察水的凝固和蒸发过程。
单元七:天气变化- 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价-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和结论等。
教学资源- 教科版科学全册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实验器皿等。
教学进度安排- 每个单元预计耗时2-3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参考教学活动- 观察和记录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变化。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物体的浮沉、水的沸腾等。
-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 实地考察,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
家庭作业- 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观察结果。
2022科学课程标准全文
2022科学课程标准全文《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1、操控教材,有效率采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
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育。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3、学生主动自学、合作自学的方式初步构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4、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
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师生协调密切协同,关系融洽人与自然。
初步构成相处互动、互惠互利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推动者。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通过观察、实验、探 究等方式,培养学生 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科 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 究、创新等科学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 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和价值观
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
课程安排
每周2节科学课,每节课40分钟
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
天气预报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获 取天气预报信息,了解未来一段
时间内的天气状况。
气 警信息,如暴雨、台风、暴雪等
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和生活安排,如选择适合的衣物
、安排户外活动等。
05
物质性质与变化探究
物质基本性质认识
观察和描述物质的颜色、形状 、硬度、气味等基本性质。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其用途 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 物质性质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物质状态变化实验设计
了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物质状态变化 的过程和条件。
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变化。
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动
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出行
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
参与环保组织和活动
环保志愿者、环保宣传、公益活动
THANKS
感谢观看
一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案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植物生长与观察 • 动物习性及观察 • 天气变化与季节交替 • 物质性质与变化探究 • 地球环境及资源利用
01
四川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四川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是中小学全面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成人和成才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依据国家、省有关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制定四川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下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研究(一)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明确课程总目标及“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了解课程内容,熟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的18 个主要概念,了解各领域的学习内容结构图,并能运用于具体的教材、教学研究中;理解、内化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的实施建议,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科学教育实践。
(二)研究教材教法通读教材(或教材目录),了解四大领域学习内容及18个主要概念在1-6 年级教材的分布,结合课程具体目标和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理解教材整体编排思路。
阅读执教年级的教材(包括学生活动手册)和教师教学用书,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编写特点,理解教材的逻辑关系和呈现方式,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
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和现实基础,科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构,准确找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形成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使用和发挥教材作用。
(三)分析教学实际明确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目标结构,整合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结构要素,分析利弊,作出预见,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合理更新和选择。
(四)制定阶段计划阶段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开学前,制定初步的学期教学计划,开学初期,再利用教研组集体备课,完善学期教学计划。
准确分析各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科学学习习惯及班级状况等,分析利弊,作出预见;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标和教材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探究教学法:小学二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范文
教学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尤其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教育是他们求知、探究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科学教育的教学法,是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本文将探究小学二年级科学备课教案,并从教学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当是基础性的、综合性的。
如学习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了解自然和人类互动关系等。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实验、发现真理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的科学教育是在认知和观察的阶段,教学内容应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最根本。
包括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性质、生长、变化等;热、光、电和声音四种基本能源的认知;小动物和昆虫的认知;自然界中一些自然现象的描述和探究。
如发现落叶、蒲公英的故事,通过实地观察与了解,让学生掌握落叶生长的过程、结构,了解它对环境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掌握蒲公英的特点和飞行的方式,以及它的生存环境等。
让学生由简入深,由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从而开发他们对环境的好奇心,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培养科学素质和方法。
三、教学法1.以情景投入引发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认识是片面的。
如果采用公式化的传授知识,必然会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因此,在教学初期,可以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感受科学知识的实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比如,观察昆虫的生活方式。
先观察一些昆虫的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先知道它们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实地观察、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
再通过生动的讲述、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昆虫的重要性。
2.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当前最受欢迎的教学法之一。
其核心理念是学生扮演主体角色,教师扮演指导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信息传达者、知识生产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和建构者。
比如,学生们在课堂上观察水的性质、状态和变化等,将对水进行重要的实验和观察。
小学科学教法
有助于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资源图书馆网上资源库资料:读秀知识库:1、《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首都师范大学与北方州立大学之比较研究》&杜夏2、《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策略》3、《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万方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法》2011年11期赵勇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2010年1期张靖CNCK中国知网1、《立体化教师培训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以小学科学课程为案例》张屹; 朱映晖2、《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肖菊连3、《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研究》王小静4、《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法》赵勇5、《发故事生在课堂上的科学——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高向斌6、《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蔡其勇7、《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刘红8、《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丁邦平9、《科学探究在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材中体现的比较研究》高霞10、《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李玲; 袁聿军; 王杰; 张业兵; 任勇11、《“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林美玉12、《对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研究》殷蕊13、《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培养与师资建设——以衢州小学科学教育师资现状为例》刘丽君14、《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究》孟鸿芳15、《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探究观的调查研究》刘君兰16、《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河南省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肖广军17、《基于视频案例的小学科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初探》谷志远; 张屹18、《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赵彦美19、《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李培林20、《论多元化评价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杨志辉21、《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情境》董瑞芹22、《浅论科学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刘格林23、《浅议科学课动手能力的培养》刘格林24、《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玉娜25、《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刍议——兼论科学教育学与理科学科教学论的关系》丁邦平; 王飞26、《略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策略》张俊27、《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邵锋星28、《利用多媒体辅助科学实验教学》丁海飞29、《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芮莉30、《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李芬; 林长春31、《小学科学课兴趣化教学实践与思考》李海川32、《<小学科学“问题—探究—研讨—转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尤惠卿; 何美惠33、《把握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切入点》刘立新34、《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能力》陈红明; 曹小桃35、《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教育——对当今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思考与感悟》袁文钢36、《如何让科学课成为学生的乐园》张唐阁37、《浅谈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李云民38、《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李亚炯39、《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花建英40、《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之我见》董颖41、《走进科学乐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肖春娣42、《建构主义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选取的指导作用》张平柯; 陈莉43、《有疑必质,非疑不质,多疑能质——小学科学课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三部曲”》叶彩红44、《小学科学和谐课堂的构建》陈秀媚45、《科学课中的形象化语言》张凯46、《论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吴茂江47、《小学科学课中实施“活动单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索》王鑫48、《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丁邦平49、《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裘卫江50、《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效果》段太富51、《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赵书栋52、《突破小学科学教学难点的一些策略》王俊卿53、《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王增敏54、《小学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探讨》张凤鸣55、《关于小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思考》董全娣; 董志芳56、《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王政57、《浅谈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李楠58、《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哲学反思》岳玉荣59、《论简约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袁优红60、《小学生科学课自学能力培养之我见》韩燕萍61、《小学科学教材处理点滴》苏正军62、《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探讨》孙玲63、《小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马岩64、《小学科学课教学评价策略探究》郭强; 阎炳杰图书馆资源:1、《小学自然教学》冯蕙英2、《小学自然实验观察集》《云南教育》编辑部编3、《小学自然教学法》徐仁声4、《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张和平5、《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皮连生6、《小学科学案例研究——科学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及其理论解读》张屹立7、《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伟鈺8、《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与行动》张瑞芳内容简介:本书从小学生科学精神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角度提炼而成的22个策略、51个做法、124个操作要点,及其背后一系列的精彩实例,以及建立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理论阐述,系统地演绎了如何让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体验科学精神的内涵,并逐渐内化为科学行为习惯和稳定的科学信念与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全面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教书育人。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
一年级自然科学课教案模板范文通用精选2篇(3)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如四季的变化、天气的形成等。
2. 技能与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简单的自然实验。
3.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四季变化的原理、天气形成的简单过程。
2.难点:自然界中复杂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或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自然的一些常识问题,了解他们的前知水平。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知识讲解详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理和过程,结合图片和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介绍天气形成的简单过程,包括风、雨、雪等的成因和现象。
穿插讲解一些自然科学常识,如植物生长的条件、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3. 实验演示与操作教师现场演示一个简单的自然实验,如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邀请学生上台尝试操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分组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探索自然科学知识。
4. 互动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围绕自然科学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促进交流和互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持续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故事导入、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
概述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是指在小学阶段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
策略。
科学教材应该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
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小学科学教材教法。
活动实践
活动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小学科学教材教法。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知识
和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研究的意愿。
探究式研究
探究式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小学科学教材教法。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
发现科学原理和规律。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辅助
在小学科学教材教法中,多媒体辅助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演示文稿等多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抽象的科学概念。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
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小学科学教材教法。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
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结
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活动实践、探究式研究、多媒
体辅助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
兴趣。
教材教法
第一章(1)教学活动的七个要素: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反馈、教师。
(2)教育活动诸要素关系示意图:说明教学的最终任务是要达成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是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到,为了达到目的,必须通过课程与方法的中介,这种影响情况如何,目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从学生方面发回的反馈信息,如果来判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教师和学生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重要的是,教师应设法控制或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由此可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靠教师去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或说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说,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学习目的服务的也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而且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完成目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二章(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2)教学过程的四大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
关系:这四个方面互相紧密联系,交互重迭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整体。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概念:简称教学规律,它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一种联系或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称为教学规律。
(4)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5)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特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问题的制约——属于社会子系统(6)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发展包括3个方面含义:1.身体方面发展。
2.智力方面发展。
3.非认知因素方面。
教育学中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发展。
(7)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活动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8)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特征(要求,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
小学科学入门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掌握常见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科学家图片、小黑板、彩色粉笔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和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觉得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2. 探究实验(15分钟)- 教师介绍一种简单的科学实验,例如“水的沸点实验”;-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提出假设,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与假设进行对比。
3. 归纳总结(10分钟)- 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的原因,并总结规律或结论;-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的?”4. 拓展应用(15分钟)- 教师出示其他常见的科学实验现象,例如“磁铁吸引力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5. 小结(5分钟)- 教师向学生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或疑惑。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为紧凑,可能需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上更加细致和仔细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实验步骤。
一年级二学期科学实践教学方案
一年级二学期科学实践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沟通、表达、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性;认识自然环境,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 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生物与环境:10课时2. 简单机械:8课时3. 科学探索:12课时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二学期科学实践教材2. 实验器材:动植物标本、显微镜、实验仪器等3. 教学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以上为一年级二学期科学实践教学方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课程概述本教案是根据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编写的,共包含 X 个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包含若干课时,旨在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记忆科学知识点,掌握关键词汇和概念。
2. 发展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培养科学实践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如观察、推理、解决问题等。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以下主题:1. XX主题:包括 XX1、XX2、XX3等课时。
2. XX主题:包括 XX1、XX2、XX3等课时。
3. XX主题:包括 XX1、XX2、XX3等课时。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和实验技能。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3. 测验考试:定期进行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教学所需资源包括:1. 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3. 辅助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
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课时安排进行授课,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备注补充任何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供教师的联系方式等。
以上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简要概述,具体教案细节请参考教材和进一步制定。
一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24)
关注学生发展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
助学生全面发展。
谢谢聆听
学生活动设计
观察活动
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天气现象等,培 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实验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物质的溶解、沉淀等,让他们在实 验中探究科学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等方式 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
A
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 组并安排探究任务。
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
C
学生应在小组内积极讨论、交流想法,相互 学习、共同进步。
老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和探究。
D
05
学生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标准
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 与程度,包括提问、回 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建立家校联系本,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 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方便家长和老师随 时沟通。
个别沟通
反馈与跟进
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与家长进行个别沟 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鼓 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促进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
教学效果自我评估
01
02
03
课堂教学
评估课堂讲解是否清晰、 生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 参与、充分理解。
实验操作
检查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 性和准确性,评估学生实 验能力的提升情况。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详解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详解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了解身边的生物,认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如何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呢?下面,我们将详解一下小学四年级科学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科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常见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人的五官和功能,描述人的五官的特点和功能。
2、了解植物的特点,认识不同植物的名字和特点。
3、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了解不同动物的名字和特点。
4、认识地球的重要性,了解地球的构成和分布。
5、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课堂讲解、互动问答、实验探究等,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
1、讲解知识讲解知识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清晰明了地展示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特点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同理,在介绍环保知识时,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2、互动问答互动问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互动问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哪种动物会飞、哪种动物是水中生物等。
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卡片回答问题,增加互动。
3、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例如,在讲解地球构成和分布时,可以进行地球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亲手制作地球模型,理解地球的构成和分布。
同理,在介绍人的五官时,可以进行五官功能实验,通过切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五官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考试和考试成绩,还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第1章-小学科学课程概述
三、科学教育
1、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 人才的社会活动。 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 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 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 学与社会有关问题作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 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 动。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 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 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 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 术应用的教育。
㈡ 学 科 性 质
(三)研究对象
科学教学论研究科 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 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相 关因素(教学媒体、教 学环境等)的统一。
三、学科体系
教 育 教 学 教 研
科学教学目标
科学教学目的
科学教学目标层次 科学课程标准
科 学 教 学 论 的 学 科 体 系
科学教学内容
科学教学内容构成及编排 科学教科书 科学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 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 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 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 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 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 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 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 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 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 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 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小学低年级科学学科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科学学科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1-05-20T15:36:37.7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2月第4期作者:陈维[导读] 2017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使得小学科学真正从一年级开始实施。
陈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92小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22【内容摘要】2017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使得小学科学真正从一年级开始实施。
这些刚刚从幼儿园进入校园的学生,会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怎样的表现?在生命科学领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上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更能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巨大的现实挑战。
【正文】生命科学领域是2017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划分术语,它与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大领域共同构成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全部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内关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如何认识动植物等生命科学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活动课、阅读课等形式进行,没有从小学科学课程的规范性和专业性上进行相关研究的典型案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如何培养科学课学习习惯研究,也更多的是学前教育案例较多。
经过两年研究,对小学低年级科学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确立低年级科学生命科学领域有效教学的主要模式为探究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科学课教材教法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1.低年级的科学课堂是什么样的6—7岁是小学的初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还有明显的幼儿特征:好奇、好问、好动手,喜欢东摸摸、西看看,喜欢探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对一些抽象的词汇不感兴趣,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实这就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时期。
怎样利用好这段时期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我认为应该是具备“三有”:一、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的课堂。
好奇是探究之始,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最原始的特质。
因为好奇,人类从远古的洪荒之中探索周遭,审视自我。
一步一步地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世界,构建了一个文明社会。
每个小孩子也都拥有这样的特质。
你看,我们常常从小孩子的口里面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宇宙是不是无限的?飞机为什么会飞?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为什么要把树砍掉?那些人为什么那么可怜呢?……我们成人对这些问题,一笑而过,并不会去认真的理会,谁也没有想过问题背后的延展意义。
其实在问题背后,有着人类持续关注的一些深刻的话题。
例如,演化与遗传的问题、生命的基因问题、宇宙的起源问题、科技与文明的关系、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阶级与矛盾的关系……其实只要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和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话题一一对应,你就会发现,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成人所关注的自然、社会话题,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成人所关注的自然、社会话题,是不是就源自于儿童最本真的发问?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在《童年的消失》里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
”想想也是,在我所见到的孩子当中,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满怀着多么激动的心情跨进学校门槛,怀着多么深情的信任注视我们的老师。
可是几个月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闪烁在他们眼睛里面的火花就会渐渐地熄灭掉!单调的、划一的那种学习就感到厌恶了,对缺乏温情的老师也感到失望了。
可是,孩子们真的是会“顾全大局”,他们会一忍再忍,其实在这种“忍耐”当中,他们泯灭了创造性,在无奈当中,他们变得消极,在无趣当中,他们变得冷漠。
而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围绕着一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这个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提问。
而我们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是以儿童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终极使命的。
儿童形成的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且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所选择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的实践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而分析,并且得出自己简单的结论。
这对一年级来说多么重要!可是,在所有的“重要”当中,小孩子最初的那个发问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孩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一个切入口。
当儿童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是由衷的赞赏和鼓励,比如敬佩他们敢于提出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难题,表扬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当孩子提出来在成人看起来比较幼稚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孩子;当孩子们提出连我们成人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回避或岔开,或者说训斥孩子来保持我们的尊严,掩盖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相。
我们真的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并加以引导,训斥或者让他呆在那里不动,只会使他与生俱来的探究精神逐渐地消退,甚至泯灭。
所以,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问题的科学课堂,没有问题的科学课堂就是不成功的。
二、低年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实践”的课堂。
孩童不仅会发问,他们还会是一个积极勇敢的实践者;他们是一个敢于行动的人;他们是一个敢于通过最直接的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他们喜欢用最敏感的、最直接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
比如,下雨天小孩子总是喜欢去踩水、趟水,面对一汪积水,其实小孩子最天真的感受就是:如果我这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水会不会漫过我的脚?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里挤上来?紧接着,他们就一脚踩上去,一步一步地趟过去,来证实他们所有的想法。
在我们成人看来,这些孩子只是在玩儿,不仅如此,其实孩子不仅仅是趟水,他们还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而且多次尝试,不断地去排除无关的因素,逐渐去接近所谓的成人知道的正确答案。
比如,在上《影子》这课的时候,我们通常喜欢让孩子们去捉影子、踩影子。
孩子们仅仅是玩吗?他们在高兴地欢叫的时候,就会知道:所有人的影子是有共同点的——影子的方向是一致的、影子永远在物体背光的方向。
有的孩子还会“把影子留下来”,“让影子长一点”,“变得短一点”这样的一种尝试,这不就是在寻找答案吗?再比如,上《不倒翁》(一年级)这样的课,我就让他们把不倒翁扳倒,看谁的方法多,学生这种兴趣非常高涨,找出很多扳倒不倒翁的方法:把橡皮泥抠出来,这是一种要最简单的,让底部的橡皮泥抠掉;还有的就是在头部加重,加橡皮泥;有的就是把圆底换成平底;有的就是在底部加上几个牙签,变成有脚的……这就扳倒了。
其实在扳倒之后,我还让他们恢复,你扳倒后还要把它变成一个不倒的,这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两个秘密:第一个上轻下重,第二个底部呈球形。
低年级科学课的实质就是要指导儿童从“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实际上所有这些过程就是让儿童简约地重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让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尽管这时候的儿童他们探究的、所想的、所做的、所说的、所看到的都是很肤浅的、很幼稚的,可是他们会从“探究”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
回过头来看看大科学家的研究其实也是一样的,每一个科学家在整个科学史的研究当中都是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他们总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研究,那么儿童不也是这样吗?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处于教师设定了的材料和环境当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
从实践的程序来看,科学家和儿童经历的是大致相似的探究和发现过程,而且每一个程度上虽然有差异,但是本质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在面对未知,科学家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而儿童面对的是他自己的未知,他的这种未知,实际上是人类的已知和儿童的未知的统一体;科学家和儿童都会运用已有的经验提出假设,科学家是在前人研究和自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假设、推论,所以文献资料对于科学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儿童只是在自身的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假设,所以儿童自己丰富的经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三个相似的是科学家和儿童都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
科学家历经漫长的科学发现历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可是儿童只需要简约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他只需要四十分钟。
但是,科学家和儿童他们发现了这个科学秘密之后,都需要交流、分享,需要把他们的发现与别人交流,科学家将成果公众于众,供他人的分享与验证。
因此,科学家的这种成果是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儿童将会在同伴之间和师生之间互相的分享、交流和相互的质疑。
三、低年级的科学课堂应该是“解释”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课堂。
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以及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受其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水平的最直接影响,因此,它具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叫做“非科学性”,用专业的词汇来说就是被称之为“天真幼稚理论”。
台湾学者周淑慧(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在详细研究了儿童自然科学的概念与思维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的结论:“综合儿童的那种另类观点,足以证明儿童绝非是一个空白的容器,被动地等着他人在灌输讯息;相反地,儿童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个体,儿童每天在生活当中试图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并且合理化、意义化他的认知冲突……对于一个建构知识的个体,在教学上必须以促其建构知识的方式来对待他。
”意大利儿童科学教育家瑞吉欧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儿童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思考者,他更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与发现者。
儿童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逻辑,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成人无可比拟的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众所周知,儿童很多时候会从主观意愿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性(即泛灵论)。
在幼儿园里非常流行的一种理论,当问儿童:“太阳会不会掉下来”时,他们可能会回答:“太阳不会掉下来,因为如果它掉下来,我们就会死。
”儿童对事物以及其关系的解释具有“人为的”和“万物有灵论”的色彩,尤其在七八岁前,他们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太阳是人创造出来的;星星是人创造出来的;月亮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地球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像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有情感,甚至还有阴谋。
科学家的方法是做出解释和形成理论,儿童也会像科学家那样去尝试着解释周围的世界,他们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已有的知识以及自己的语言来解释。
虽然儿童的解释有时候很不成熟的、朴素的、甚至是有悖于科学常识的,但儿童的看法是基于他的那种有价值的证据,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儿童的这些看法虽然在客观上是错误的,但他是科学的。
实际上,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他们也知道用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只是儿童凭借的是自己缺乏指导的感官能力,对周围发生的日常现象,构建自己对事物、对科学的认识;而成年的科学工作者使用电子显微镜、太空望远镜、电子探测器、超级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训练有素的科学方法。
因此,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必须去接受,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儿童的“非科学性”的解释和经验。
比如:低年级孩子在研究《沙和粘土》这个内容的时候,低年级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站在同一层次上谈话、讨论和玩。
教师不强求学生玩沙或玩粘土,随便怎么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老师也在玩。
老师在玩的时候,用粘土搓一根“麻花”,学生马上搓更长的“麻花”与老师做的比长短。
接着教师做了一个小碗,学生就会用粘土做出小勺、小沙锅、小杯子等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模仿当中延伸出了一种创造力。
最后老师还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玩粘土,不喜欢玩沙子呢?”这时小朋友就会知道粘土可以粘在一起,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沙子就粘不到一块去。
可是也有小朋友喜欢玩沙子,那些玩沙子的小朋友就说:“沙子不粘手,可以滑来滑去!”这节课,就在孩子们“非科学”的结论当中归纳出沙和粘土的特征。
再来看一看《小风车》这节课。
小风车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一种玩具,不少小孩子都玩过。
当小风车放在小孩子面前的时候,他们注意力肯定会被马上吸引过来,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玩,因为他们会玩,所以老师就可以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去玩,学生也会想办法让小风车转起来,比比谁的小风车转得快。
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有的人用嘴吹、有的迎风举起来了、有的甩来甩去的……学生通过玩小风车就知道小风车的转动与风有关,转动的速度与风力、风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