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语文课件】寡人之于国也课件7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结尾
总结全文,强调仁政的重 要性,并呼应开头。
关键句段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01
梁惠王自称对国家尽心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后文孟
子的仁政思想提供对比。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02
梁惠王在灾荒年份采取的措施,体现了其一定程度的爱民之心,
但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相比仍有差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治理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思考题
“仁政”思想的内涵
仁政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仁政”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社会公益等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 件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与思考题 • 跨学科联系与实际应用 • 课件制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 社会动荡,人民疾苦。
各国为争夺土地、人 口、资源而不断发动 战争。
小组讨论
仁爱之心
领导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关注人 民疾苦,致力于改善民生。
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领导者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担 当精神,勇于承担责任,为国家 和人民谋福利。
智慧与决策能力
领导者应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决策 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制定符合 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
沟通与协调能力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能力,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共同
哲学角度:孟子人性论和道德观探讨
孟子人性论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申之以孝悌( )
tì
核心话题
文章分析
01
民不加多
02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民不加多
PART 02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固定句式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古今异义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讨 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合理的减轻农民的负担,才能使农民过上真正稳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翻译句子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宾语“之”置于谓语动词“有”前) 4.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孝悌之义”后置,介词“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5.箴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道路”后置,介词“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写法借鉴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字里行间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
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攻好多少。这是因为他实施的 也是和邻因一样的虐攻,百姓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柔惠王所谓“尽心”于国的观点实际上与 邻因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攻。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 政,行王道。
叁
课文探究
主旨提炼
一、主旨提炼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 从而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依时顺势,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 有田,吃饱穿暖,受教育,懂礼仪,君王革除虐政,百姓才会来归附,民 才能"加多”。
写法借鉴
二、写法借鉴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衰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教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 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 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睹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 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写法借鉴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衣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偶句, 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感谢观看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固定结构
1.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2.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或……或…… 译为“有的人……有的 人……”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止”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 国之君一样。)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王如知此(比较“王知如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层 层 推 进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6、二、三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 意何在?还有那一句表明梁惠王不是个行 “仁政”的国王? “五十步笑百步”
第5段
第三部分:(5-7)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 (回 答梁惠王的疑问) 不违农时 不入洿池 以时入山林 使民 养生 丧死 无憾
王道之始也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6、“五亩之宅, 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 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
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三)【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 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 记》)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ppt课件
ppt课件
11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告子上》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离娄上》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离娄》
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
惠王的疑问。
ppt课件
15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 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 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 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 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ppt课件
16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 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 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ppt课件
4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笔墨酣畅的风格;
其次,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 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 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 多变。(本文:引君入瓮的设问方法)
而是采取了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的比喻论证的方法,这 种论辩的方法很有说服力,请分析孟子论辩的过程,体会这 种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t课件
18
答案 所谓“引君入彀”,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
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
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PPT
解读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 民为天,推行仁政,关注民生 ,通过减轻税赋、兴修水利等 措施,实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 繁荣。
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 孟子的仁政思价想值不仅在古代具
有指导意义,其关注民生、以 民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同 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为 现代政治提供了借鉴。
背景图片选择
孟子画像的选择
选择孟子的画像作为背景,不仅能够直观展现主题人物,还能通过其深邃 的眼神和庄重的姿态,传达出孟子哲学思想的深邃与严肃。
古代场景图的应用
使用与《寡人之于国也》相关的古代场景图作为背景,可以营造出浓厚的 历史氛围,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孟子的思想世界中,增强理解与共鸣。
视觉效果的增强
治国本质的揭示
孟子的回应深刻揭示了当时各 国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的相似 性,即都未能真正实现民本思 想,而是停留在表面的治理差 异上。
程度差异的强调
孟子强调,尽管梁惠王认为自 己的治国方式优于邻国,但实 际上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都是 未能深入实施仁政。
王道之始与成
01
02
03
文章的论辩艺术
01
02
03
善用比喻
孟子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五十 步笑百步”的比喻,通过生动形 象的对比,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 单易懂,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逻辑严密
孟子的论证过程从梁惠王的困惑 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 终引出自己的观点和仁政措施, 展现了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条 理性。
气势充沛
孟子的语言表达犀利而酣畅,情 感饱满且感染力强,通过强烈的 语言气势和情感表达,有效地提 升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高中语文课件课件教学课件
• 〔5〕计算
•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 那么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六 国论?〕
• Shuò
• 〔6〕屡次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世家?〕返回
树
• 〔1〕种植
• 一年之计,莫如树 谷〔?管子?〕
• 树之以桑〔?寡人之 于国也?〕
• 〔2〕树立、建立
语言现象
• 通假字 • 名词活用作动词 • 宾语前置 • 意动用法
返回
通假字
•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 〖颁〗通“斑〞 •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涂〗通“途〞 •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检〗通“敛〞 • 〔4〕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通“毋〞
返回
名词活用作动词
• 例题1
• 例题2
• 例题3
• 例题4
• 例题5
返回
例题1
• 1、以下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 C.请以战喻
•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返回
例题2
• 以下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 项
• A.河内凶〔有战乱〕
•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答案 C
返回
2001年10月﹒长春
• 敌入而凶〔?国语?〕 •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
惧而喧嚷骚动〕
返回
察
• 〔1〕观察、仔细看
➢ 〔3〕考察后推荐
•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 〔2〕考察 •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
Hale Waihona Puke ➢ 察臣孝廉〔?陈情 表?〕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 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 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 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 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 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 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 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 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曰:“王如知此,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
国也。不违农时, 众比邻国增多啦.
谷不可胜食也。数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罟不入洿池,鱼鳖 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
不可胜食也。斧斤 就吃不完。
以时入山林,材木 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
8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
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
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
9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 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该篇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以及孟子对于君王如何施行仁政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的相关内容。
2. 能够领会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思考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主要内容和孟子的仁政思想。
难点:古文词汇的理解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孟子》注解、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孟子与齐宣王的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词汇讲解:挑选一些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内涵。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古文句子进行翻译和解读。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寡人之于国也》2.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 孟子的仁政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言文复述《寡人之于国也》的故事情节。
2. 请解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含义,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古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但在词汇讲解方面,可以更加详细一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 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 与当时猛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 统治者所采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转接连词 却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
(2)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敲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答:比喻梁惠王的治国与邻国之君本质上没 有什么区分。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 重的区分
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并不完全等同于比喻修辞。 ●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可以增强语文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作为论证方法的比喻则是一种说理的手段,是为 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 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是 两类不同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 性原理,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➃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 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了。”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 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呢?
回答问题: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 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示对方。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事例来比喻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期望和寄托,希望君王能够承担起治国的重任,实
现天下太平。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对比
通过对比邻国之政和寡人之政的不同之处, 突出了作者治国的用心和成效。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 感染力,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作者对治国的重视 和责任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
其他学派观点比较分析
道家学派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道 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强调
自然规律和自由发展。
墨家学派
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和 “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和战争。
法家学派
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和“重刑主义”,强调法律规范 和严刑峻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题解答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 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差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为 政以德”,注重个人修养 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强调天赋人权和民本 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推动文化创新
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概述
01
02
03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 巩固统治。
宗法制
寡人之于国也 优质课件PPT
•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 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 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 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 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 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 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 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 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 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 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七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 夺:耽误 • 谨:形→动, 认真从事 • 庠、序:古代的学校 • 申:反复陈述; • 孝:尊敬父母 • 悌:敬爱兄长; • 义:道理 • 颁:通“斑”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动,为王,统
孟子怎样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王好战,请以战喻”
设喻: 五十步 百步(数量不同,实质相同)逃
梁惠王 邻君(形式不同,本质相同)不尽心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 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 是却讥笑别人。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 的使民加多的措施?
不违农时(农)
仁 不入洿池(渔) 政 以时入山林(林) 七 树之以桑(纺) 条 畜鸡豚狗彘(牧)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名 轲,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 学派代表人,他继承 并发展了孔子“仁” 的学说,后人把他与 孔子合称 孔孟并尊称他 为 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文章分析
核心话题
民不加多
民不加多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翻译第一段:
•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 字显得从容不迫。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雄辩艺术
• 1、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提出“仁政”的一 系列措施:①合理的发展生产;②加强教化; ③关心老百姓疾苦,不推诿责任。
• 2、当对方一个错误的论题出现,孟子往往从 侧面进攻,并不急于反驳,而是以退为进,水 到渠成,说服对方。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
第二部分
孟子怎么 回答他的 ?
王好战,请以战喻 投其所好,便于启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层 层 推 进
王如知此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 “民不加多”的原因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
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
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
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
一词多义练习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 将兵 数目,数量 几,若干 多次 细密
数罟不入洿池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不弯曲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兵
非我也,兵也
兵连祸结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兵器 战争 军队
草木皆兵
士兵
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通 “ 斑 ” , 花 路 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 路
2 词类活用
• • • • • • •
鼓:名—动 敲鼓 (1)填然鼓之 衣:名—动 穿 (2)七十者衣帛食肉 王:名—动 为王 (3)然而不王者 树:名—动 种植 (4)树之以桑 罪:名—动 归咎,归罪 ﹙5)王无罪岁 谨:形—动 认真从事 (6)谨庠序之教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动—名,活 人,死人
效果
不可胜食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鱼鳖 不可胜食
材木 不可胜用
——王道之始
2、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过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 统治天下了?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 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为 答案: 王宫D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 “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 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 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孟子的名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7、老 而 无 妻 日 鳏 老 而 无 夫 日 寡 老 而 无 子 日 独 幼 而 无 父 日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民 而 无 告 者 。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 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答案 C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不要 (2)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敲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 “之”作动词“有”的宾 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答案 D
例题3
答案 A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 A.①②⑤/ “之”的分类 ③/ ④ 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 B.①③⑤/ 至焉 ②/ ④ ②鸡豚狗彘之 畜 C .①②④ / 答案 A ③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分析结构
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 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 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孟
板 书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设 喻 梁惠王:五十步者 邻国之君:一百步者 民不加多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仁政之始 解决问题: 仁政之成
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 的主张 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