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至真要大论

合集下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对首编《上古天真论》关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继续讨论与补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作者:佚名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素问》三则

《素问》三则

【今译】 治病必须细看病人全身上下,诊测其脉候,观察其神志与疾病的状态。被鬼神思想束缚的人,不能跟他谈论高明的医道;对於针石等治病方法感到厭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精巧的医疗技术。患了病而不同意治疗的,病必不能治疗,勉强治疗他也没有功效。
(三)
五藏者,中之守也↑①。中盛藏满↑②,气胜伤恐者↑③,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④。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欢↑⑤,言语善恶↑⑥,不避亲疎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⑦,是门户不要也↑⑧。水泉不止者↑⑨,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⑩,失守者死。
顺从阴阳规律就能生存,违反它就会衰亡。顺从它就能正常安定,违反它就会混乱无章。不顺从阴阳就成为逆,这叫做“内格”。因此圣人不等已有疾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未病之前就注意防治,不等祸乱已成才去治理,而是化解在未成之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疾病形成而后治疗,祸乱酿成而后治理,不是晚了吗!
(二)
凡治病必察其下↑①,适其脈↑②,观其志意与其病也↑③。拘於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④;恶於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⑤。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⑥,治之无功矣。
④养阴:保育阴气。一说,阴指肺、肾;秋冬养肺、肾,则无肺气焦满、肾气沉浊之病。
⑤根:谓养生之根本原则。
⑥沈浮:谓升降、盛衰。《庄子·知北游》:“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⑦真:真气。又《庄子·山木》:“今吾游於雕陵两忘吾身。”晋·司马彪注:“(身)字亦作真字。”则此处“坏其真”亦可视为“坏其身”。
【注释】
①四时阴阳:据《汉书·律历志》:以阴阳言之,太阴为北方,於时为冬;太阳为南方,於时为夏;少阴阳西方,於时为秋;少阳为东方,於时为春。
②“万物”句:张志聪注:“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生气通天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阐述养生理论,对《上古天真论》指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法则,用本篇论文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说。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全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中医古籍:《素问》

中医古籍:《素问》

中医古籍:《素问》《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

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

成书背景:在《内经》问世以前,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流传版本:《黄帝内经》18卷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而将《素问》《灵枢》合称为《内经》,始自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素问》《九卷》之名则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但是在现存文献中,直到晋代王叔和《脉经》才出现其原文。

这一时期皇甫谧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内容分门别类,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

齐梁间人全元起首次训解《素问》时,该书只剩八卷,可能已经亡佚了一卷。

隋唐时期,《素问》《针经》各有多种版本流传,以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影响最大,其中王冰对《素问》传世本进行了篇卷的较大调整和文字的校注增删,并补入七篇大论。

《素问》三则

《素问》三则

【今译】 阴阳四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条件。因此圣人在春夏摄养阳气,在秋冬保育阴气,以顺从其根本规律,所以能与万物在生命领域里共同兴衰。违反其根本,就戕伐生命之本,毁坏其真元了。所以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死生的本源。违反它便产生灾害,遵循它便不会患病,这才说得上掌握了养生之道。这种自然规律,圣人奉行它,而愚者却违反它。
《素问》三则
【作者与作品】 《素問》是《黄帝内经》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九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它对人与自然、形与神的关系,人体的构造和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原则等,均以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进行论述和探讨,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它那广博而深邃的内容,仍需我们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其成书年代,据后人考证,认为“非一时之书”,“亦非一人之手”,而是从战国到东汉这一历史階段,由若干作者次第编撰而成。《素问》之名,最早見於张仲景《伤寒论》自序,南北朝时已佚失一卷。齐梁之际,全元起〓为《素問》训解,是为最早的注释本,北宋以后已佚失。今本《素问》系经唐代王冰重新编次並加注释,又经北宋林亿等校正而流传下来的。隋唐的杨上善为《太素》中的《素问》经文作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文简析】 这三则短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校点本。第一则选自《四气调神大论》,阐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对生命消长的关系至为密切,人们应认识其规律并能掌握运用,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於养生有助,反之必罹病患。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的积极预防思想。第二则選自《五藏别论》,强调医生诊察疾病应全面周详;病者应破除迷信鬼神思想,信赖医药科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便戟胜疾病。第三则选自《脈要精微论》,从人体物质构造着眼,论证精气充盛和五脏具有藏守精气的功能,是体魄强健的根本,并分别列举典型病证,使理论具体化。从上述不同的侧面,可以窥见我国古代广大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之可贵。这些短文,观点鲜明,要言不烦,警句叠出,寓意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一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四气调神大论之中曰:黄帝问曰:志血者,何如而强?岐伯对曰:血者,生于气,死于气,行于经隧,布于肢节。

是故志无穷者,其血气治;志穷者,其血气绝。

故血在中则志在阳,血在外则志在阴,血在上则志在前,血在下则志在后,血在左则志在巽,血在右则志在坎。

故志为气之清者血也。

故曰:志为之舍,气为之宅。

志与魂气相感则乐,神舍则死,志居则思,思则得之。

译文:《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提到:黄帝问道:如何才能强健志气?岐伯回答说:血是由气生,由气亡,通过经脉流动,遍布于肢体节段。

所以志气无限,其血气就会保持健康;志气枯竭,其血气就会中断。

因此,血流于体内,志气就表现在阳部位;血流于体外,志气就表现在阴部位;血流于上部,志气就表现在前部;血流于下部,志气就表现在后部;血流于左方,志气就表现在巽位;血流于右方,志气就表现在坎位。

因此,志是气清的体现,所以说:志和血有关,气为其居所。

志与魂气相互感应就会感到欢乐,神气离开就会死亡,志气若停留就会思考,思考之后就能掌握。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

黄帝内经。

素问原文翻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虚邪贼风6,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从前,有一位叫黄帝的人,生下来就显得与众不同,十分聪明灵慧。

他三岁时已经能说会道,十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的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

他向天师岐伯求教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因为岁月的轮转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岐伯这样回答他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因此能效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在饮食上有节制,而且作息有常规,不轻易使身心受到损害,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活到他们应该到的寿数,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很多人纸醉金迷纵欲无度,不少人沉迷于无聊和荒淫的生活中,尤其是有的人乘着酒兴纵意房事,因过度色欲而耗竭精气,造成真元败散。

正是由于不懂得要保持旺盛的精气,经常过分使用自己的精力,贪图一时的快意,背弃了养生的乐趣,生活全无规律,所以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老百姓:对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思想上要安闲清静,不贪不求,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所以那时的人都能心态安闲少欲望,心境安定不忧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真气从容而顺调,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所以都能以自己所食用的食物为甘美,所穿着的衣服为舒适,所处的环境为安乐,不因地位的尊卑而羡慕嫉妒,这样的人民才称得上是朴实。

(完整版)素问_上古天真论第一(注音读诵版)

(完整版)素问_上古天真论第一(注音读诵版)

s u wen sh cn g gu ti mzh m l tn pi 31 d 1 y 1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x 1 z C hudn g d l sh a n g &sh enl Mg ru b&n®g y dn y d u er x t n q 1 zh ®g 広d tn min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ch&ig&d ag i 3 n oi w e n y u ti 3 sh 1 yu e y u w® sh dn ggu zh 1 r ch mqi u ji a d u b ci su 1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d dig zu d b u shu 3 j n sh i zh 1 r &n ni cn b dn b oi gzu o ji eshu 3 zh e sh i sh 1 y 1 y e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r e n ji 3n g sh1 zh1 y e人将失之耶?q i b o du 1 yu e sh cn ggu zh 1 r & q i zh 1 d co zh e f a y u y m ydn g h e y u sh u sh u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sh i y l yfluji e q I j u y djchdn g b u wdn g zu o l d o gt n e n gx in g y u sh e n j u e j in zh a n g q i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ti ami d d u boi su 1 n O q u j n sh i zh 1 r &n b u r cn y e y l ji u w®ji 3 g y l wen g wei ch cn g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由华佗所著。

以下是四则校诂:
1."夫热者,脉大细数也。

" 原文为"热者,脉大细数也
",校诂后为"夫热者,脉大细数也",意思是"对于发
热的病人,脉搏大而细,数量增多"。

2."夫寒者,脉细迟也。

" 原文为"寒者,脉细迟也",校
诂后为"夫寒者,脉细迟也",意思是"对于寒冷的病
人,脉搏细而迟缓"。

3."夫温者,脉大而数也。

" 原文为"温者,脉大而数也
",校诂后为"夫温者,脉大而数也",意思是"对于体
温正常的病人,脉搏大而数量增多"。

4."夫热温者,脉滑大也。

" 原文为"热温者,脉滑大也
",校诂后为"夫热温者,脉滑大也",意思是"对于体
温略高的病人,脉搏滑而大"。

《素问》全文

《素问》全文

《素问》全文《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释名:“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

”《素问》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以黄帝问而岐伯答的形式记载,褚征在《褚氏遗书》说:“素问者,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

此书出于岐伯者多,玫《本纪》不及诸臣耳。

”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

《素问》原为九卷,八十一篇。

与《灵枢》八十一篇合称《黄帝内经》,共十八卷。

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曾为《素问》作注,但是全元起本亡佚于南北宋之交。

[1]至唐代,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是为《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共二十四卷,在北宋经林亿等人校正后遂广为流传。

1.上古天真论《素问》第一篇2.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第二篇3.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4.金匮真言论《素问》第四篇5.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第五篇6.阴阳离合论《素问》第六篇7.阴阳别论《素问》第七篇8.灵兰秘典论《素问》第八篇9.六节藏象论《素问》第九篇10.五藏生成《素问》第十篇11.五藏别论《素问》第十一篇12.异法方宜论《素问》第十二篇13.移精变气论《素问》第十三篇14.汤液醪醴论《素问》第十四篇15.玉版论要《素问》第十五篇16.诊要经终论《素问》第十六篇18.平人气象论《素问》第十八篇19.玉机真藏论《素问》第十九篇20.三部九候论《素问》第二十篇21.经脉别论《素问》第二十一篇22.藏气法时论《素问》第二十二篇23.宣明五气《素问》第二十三篇24.血气形志《素问》第二十四篇25.宝命全形论《素问》第二十五篇26.八正神明论《素问》第二十六篇27.离合真邪论《素问》第二十七篇28.通评虚实论《素问》第二十八篇29.太阴阳明论《素问》第二十九篇30.阳明脉解《素问》第三十篇31.热论《素问》第三十一篇32.刺热《素问》第三十二篇33.评热病论《素问》第三十三篇34.逆调论《素问》第三十四篇35.疟论《素问》第三十五篇36.刺疟《素问》第三十六篇37.气厥论《素问》第三十七篇38.欬论《素问》第三十八篇39.举痛论《素问》第三十九篇40.腹中论《素问》第四十篇41.刺腰痛《素问》第四十一篇42.风论《素问》第四十二篇43.痹论《素问》第四十三篇44.痿论《素问》第四十四篇45.厥论《素问》第四十五篇46.病能论《素问》第四十六篇48.大奇论《素问》第四十八篇49.脉解《素问》第四十九篇50.刺要论《素问》第五十篇51.刺齐论《素问》第五十一篇52.刺禁论《素问》第五十二篇53.刺志论《素问》第五十三篇54.针解《素问》第五十四篇55.长刺节论《素问》第五十五篇56.皮部论《素问》第五十六篇57.经络论《素问》第五十七篇58.气穴论《素问》第五十八篇59.气府论《素问》第五十九篇60.骨空论《素问》第六十篇61.水热穴论《素问》第六十一篇62.调经论《素问》第六十二篇63.缪刺论《素问》第六十三篇64.四时刺逆从论《素问》第六十四篇65.标本病传论《素问》第六十五篇66.天元纪大论《素问》第六十六篇67.五运行大论《素问》第六十七篇68.六微旨大论《素问》第六十八篇69.气交变大论《素问》第六十九篇70.五常致大论《素问》第七十篇71.六元正纪大论《素问》第七十一篇72.刺法论《素问》第七十二篇73.本病论《素问》第七十三篇74.至真要大论《素问》第七十四篇75.着至教论《素问》第七十五篇76.示从容论《素问》第七十六篇78.征四失论《素问》第七十八篇79.阴阳类论《素问》第七十九篇80.方盛衰论《素问》第八十篇81.解精微论《素问》第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及译文
素问原文为: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有粗有细、有清有浊、有虚有实、有弱有强、有老有少、有死有生、是之谓也。

五味入口而脾胃运化为五气,五气布精于五脏,五脏间不容更乱,然气有所先后,其病各有所伤。

愿闻其状各不能者,藏有死生死生病,生气藏之;皮腠至骨筋,藏主四肢,任脉行脈,至胃消谷;心气藏之,主脉;肺气藏之,主声;脾气藏之,主四肢脉,并阴中,属土;肝气藏之,主筋,络目。

有所先后者,以其处有死生病生也。

余所以问者,因使各藏有死生病故也?
黄帝问曰:脉之大小高下,何如而别?
黄帝问曰:余闻五音之有调者,阴阳也,和调相感,静悦乐之音,则精神通,五音出一调,鬼神害之,摇动之音则精神解,五音出五调,鬼神崩摧。

余愿闻其神,五音在脏俱并,静悦之音,和调相感,静则脉缓,动则大,静悦之音,不越于听,动则精神愉快。

黄帝问曰:朝则心脉和,昼则脾脉和,夕则肺脉和,夜则肾脉和。

故谷入于胃,十二官以化之,十二官者,心藏血,在腑间;肺藏气,在腑外;肝藏血,在脏上中;脾藏气,在脏上中;肾藏精,在腑下;胃实载谷,使四时运化。

夫夜卧不设计,而人魂游于外,魂无所主而不归于内者,失常气也。

故魂者,昼则所游于官,夜则所居于腑,不得真正主常,故一至为病,血气充郄,经脉缓急,魂气皆去,至为死亡,五脏皆定。

魂者,决定于中,神者决定于上,故上为神明之主,下为魂魄之主,神明不忘魂魄,魂魄乃能自归,乃能自保,五脏得以根本,魂魄复还,生气乃能复舍。

鬼神者,谓之魂与析。

《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汤液醪醴论》主要讲述汤液醪醴的制备和用途,并以古今对比,反映了疾病发生、病普增加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医学是伴随疾病病普增加而发展的,并且不是万能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汤液醪醴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译文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

黄帝问道:何以见得?岐伯说: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

素问经典句子

素问经典句子

素问经典句子1. “生气勿久,阴阳易极。

”(《素问·上古天真论》)2. “一日一夜之所同,天地之盈虚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3. “阴阳者,五行之气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气之清者,脉之濇。

”(《素问·疏证论》)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禁论》)6. “病脉当代而调之,与刺禁针。

”(《素问·刺禁论》)7. “若人适当,常无病证。

”(《素问·刺禁论》)8. “发针失机,反为大害。

”(《素问·刺禁论》)9. “毒不去而生疮,气不降而血溢。

”(《素问·刺腰痛论》)10. “营卫困而不任,荣卫津液争积。

”(《素问·刺阳痿论》)11. “人之一身,皆有孔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 “病之生于气,死于血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13. “勿馁驱之太急,恐受邪风。

”(《素问·玉机真脏论》)14. “经脉者,所以应荣卫于身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15. “凡水所过,无不湿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16. “望其脉而知其病。

”(《灵枢·刺节真邪论》)17. “脉者,心之巨海也。

”(《灵枢·刺节真邪论》)18. “结而不生痛,不结而生痛者,病至矣。

”(《灵枢·刺节真邪论》)19. “人之疾病,皆生于外。

”(《灵枢·脏气通天论》)20. “五味入口如食腐臭,举腦仰面,裂筋撩骨,伤神使人狂。

”(《灵枢·本脏》)。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医经著作,9 卷,81 篇。

与《黄帝内经 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 会得很快,长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 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 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 爲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 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 调和养生的办法, 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 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 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 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爲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 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 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 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 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 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 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 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 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 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 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任何淫乱 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 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素问·三部九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素问·三部九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素问·三部九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素问·三部九候》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

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侯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

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的病机 ⑿诸胀腹大,皆属于熱。
胀:腹胀 腹大:腹部膨大
多种腹部胀大之证,多为热邪所致
内伤
病 机 分 外感热病 析
嗜食高粱厚味太过, 肥者令人内热,脾 胃热盛,气机壅滞。 痰湿蕴热,阳明壅滞。 邪热壅滞,阳明腑实。
疫黄膨胀 (急性黄色肝萎缩)
不属于热的胀、腹大
• 七情内伤 气胀 • 虫积 • 瘀血
⒃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胕:腐 酸:酸楚
惊骇:神情惊骇不安 多种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及惊 骇不宁之证,多为火邪所致。
病机分析: 火邪留连肉腠,腐肉酿脓,火邪 内扰神明. 流火・丹毒・搭背
[总结· 火]
火热:高热 热极动风(瘛)
热极似水(口禁鼓慄)
心神被扰(4条:惊骇・狂・神・瞀) 火性炎上(逆冲上) 火热留连肉腠,腐肉酿脓。
多种转筋拘挛,脊背反张,以及 分泌物、排泄物浑浊之证,多为热邪 所致。
病机分析 热极生风,筋脉失养;邪热煎熬津液。
• [案例] • 朱某, 女,3岁。1963年4月16日初诊 • 3天前发热、咳嗽,前医投杏苏辈未效, 转诊西医,诊为“上感”,注射青霉素 等,症未轻,病家乃转赴地区医院求医。 • 途中高热神昏、项强、角弓反张。 经地区医院门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收院治疗,因经济困难,又转回家乡。
例:外寒 + 热结旁流,小便短赤 外感邪热、疫气
不属于火的禁鼓慄: 瘟疫渐复 寒邪直中 中恶 破伤风
(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逆:气机上逆 冲上:突然向上的趋势
呕吐、呕血、咳嗽、呃逆、嗳气 多种气逆上冲引发的呕、哕等证,多为火 邪所致。
病机分析:火性炎上,引动气机上逆
肝气上逆 肺气上逆 胃气上逆
1.五藏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各/多种 皆:全部 /多半 风:肝风内动 掉:摇 眩:眩晕 多种掉摇、眩晕等风气所致之证,多半为 肝之病。
病机分析:
肝主筋,开窍于目,肝经行于巅顶, 肝风内动则出现上述诸证。
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 肝血不足 血虚生风 补肝汤 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
例外: 不属于肝风内动的眩晕 无痰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 阳气虚 髓海不足
多种痉病,颈项牵强之证,多为湿气 所致之病。 病机分析: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邪留筋脉, 筋脉失养。
不属于湿 太阴病发痉
妇人产后血虚 太阳病 柔痉 瓜蒌散
刚痉
葛根汤
⒅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水液:同前 澄沏清冷;透明 、质地稀薄、颜色清白 透明、气味小。 寒:内、外寒 多种排泄物、分泌物呈清稀寒冷的, 多半为寒气所致。
例:
鼻涕清稀 痰涎清稀 呕吐清水 白带清稀
小便清长
病机分析: 寒邪传里,伤及阳气;或阳气虚衰,津液 失于阳气温化。
三.分析病机的注意事项
1、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19条范例,探求病机的各自归属。 2、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 病机19条有的要探求之; • 病机19条没有的也要探求之 。
• 孙东宿至,观其目之神,尚五分存, • 乃曰:证非死候,为用药者误耳。 • 譬之树木,若根本坏而枝叶枯焦,非力 可生。今焦枯,乃斧斤伤其枝叶而根本 仍在也,设灌溉有方,犹可翼生。?? • 以神授丹,日用一丸,煮猪肉四两饲之。 • 神授丹 清热消疳除满燥湿
• 十日腹软其半,热亦消其半,神色渐好。 • 潘问此何证? • 孙曰:此疳积证也。误认为肾虚,而用 滋阴之药,是以滞益滞,腹焉得不大不 坚?况此热乃湿热,由脾虚所致。补阴 之剂皆湿类,热得湿而益甚矣。盖脾属 土,喜燥恶湿。今以大芦荟丸、肥儿丸 调理一月,即可全瘳。 • (《古今医案按· 发热》)
病机分析
痿∶ 肺热叶焦,津液干枯,筋脉失养。 喘∶ 肺气上逆、心气闭塞。 呕∶胃气上逆
2.六淫病机
• 火的病机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 热:高热 瞀:神昏如醉视物不清 瘛:抽搐 • 多种高热、闷瞀、抽搐诸证,多为 火邪所致。 •
病机分析 邪热燔灼,热入心包,扰动心神, 风火相煽。
瘟疫、温病、疔疮走黄等。
• 姜春华医案 • 童××,女,35岁。 • 候诊时呕吐不止,披发搥胸,面赤,舌苔厚腻, 白中带黄。 • 诉胸中难受,如火焚,有气上冲。
• • • • • • • •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火?? 肝经炽热,痰火上逆 处方: 柴胡9克, 茯苓9克,青皮6克, 川连2.4克, 苏子9克,白芍9克, 瓜蒌皮9克, 桂枝3克, 珍珠母30克,竹沥30克,钩藤9克。
风的病机
⒁ 诸暴強直,皆属于风。 暴:突然的、 急剧的。 强直:筋脉强直不屈、 拘挛。
多种突然发作的筋脉强直、拘挛 之证,多为风气所致。

病机分析:
风邪猝伤筋脉。
病证:破伤风
湿的病机
(10)诸痉项強,皆属于湿。
《五十二病方》“痉,身伸而不能屈„„ 筋挛难以伸。” 《金匮》独头动摇、卒口禁、背反张,痉 病也。
(13)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躁:烦躁不安 狂:发狂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 不避亲疏”。 越:行为超越平素所为 多种躁狂,行为超越平素所为之证,多为火 邪所致。
病机分析 火性亢盛,内扰神明, 外扰四肢。 阳狂、阳明腑实证、阳明热盛
痰火 礞石滚痰丸
不属于火:水饮凌心
瘀血 阴躁
苓桂术甘汤
抵当汤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呕: 呕吐
吐酸:泛吐酸水 肝火犯胃 暴注: 突然急剧的泄注 下迫:肛门窘迫,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大肠,湿重 于热。
多种呕吐吞酸、暴泻或里急后重之证,多 为热邪所致。 病机分析: 肝火犯胃,胃气上逆; 湿热下注于大肠。
左金丸
白头翁汤
[总结· 热]
1.一定有热象 2 .与消化道关系密切,易引起邪热 内结,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腑气 不通,传导失司。 3.热极生风,筋脉失养。 4、邪热煎熬津液,水液混浊。
素问· 至真要大论
[题解]
至:最 。 真:精深。 要:纲要 。 至真要,最精深的医学理论纲要。
一.病机的概念 广义:病因+病位+病理+病性 狭义: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二、病机19条 五藏 5条 + 上下 2条 六淫 火 5 条 热4条 风1条 寒1条 湿1条 9条 7条 19条
12条 3条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内寒; 收:收缩、收引; 拘急、引急 多种因寒所致筋脉牵引拘急、关节 屈伸不利等证,多半为肾之病。
病机分析: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清阳实四肢” 寒主收引,肾阳不足,清阳不能温养 肢体筋脉。 寒象+肾虚不足
例外:不属于肾
外寒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 诊:发热(肛温40.8 º C),神昏、项强、 角弓反张、咳嗽气促,唇色带青,纹指 青紫相兼,直透命关,舌尖绛,溺短赤, 便艰。
• 此邪入心包,治以清热开窍、熄风。 • 处方 犀角3克(先煎) 生地10克 连翘10克 • 郁金3克 石菖蒲3克 黄连3克 僵蚕6克 • 一剂,热降至38.5 º C • 神清、项软、腰柔,再服痊愈。 •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谢佣耕》)
另解:“心” 、 “火”写错 例外:不属于心的痛痒疮 阴证 (阴疽・冷脓肿)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多种厥证及二便不通或泻利不禁之证, 为下部之病。 厥:厥证 (昏厥、四肢逆冷) 固:大小便不通 泄:大小便泄利不禁 下:下部 (肾・大小肠・膀胱)
病机分析:
厥属于下:肾气虚则厥。
下虚则厥。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 下,则为热厥。 固泄属于下:肾开窍于二阴,肾与膀胱气化不 利,大肠传输功能失调,则司二阴之职失常。
⒂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有声 :肠鸣音亢进
鼓:叩击 如鼓:鼓音 多种腹中肠鸣有声,叩击腹部腹胀如 鼓之证,多为热邪所致。
病机分析
邪热壅滞肠胃,气逆攻冲。
不属于热的肠鸣有声、腹胀如鼓: 脾虚、肠寒、痰饮。
⒄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转:转筋 反:角弓反张 戾:犬从户下出,形容身体曲而不直 水液:液性排泄物、分泌物 尿、痰、涎、涕、带下等等。 混浊:质地稠厚、 颜色黄赤 、气味重浊
《医学纲目》“总结一十九条之 要旨也……遗此十六字,犹有舟 无操舟之工,有兵无将兵之帅 也。”
3、必先五胜
四.指导意义
病机十九条是范例 1.提示医生要全面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分析病机的方法 病机:病因 病位 病理 病性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十九条 提到的 “常” 十九条未提到的“变” 知常达变
2.提示医生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 治病方法 同病异治 气机上逆 筋脉病变 神明失守
异病同治 火 :瞀、瘛、狂越、口禁、鼓栗 热:泛酸、呕吐、暴泄、腹胀
3.提示医生火热致病最为常见
5条火 + 4条热 9/19 刘河间主张火热致病最为常见,创立 “寒凉派” 。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素问玄机原病式》补入
• 孙东宿医案
• 潘见所一小介,年十六七,发热于午 后。?? • 医者以为阴虚,用滋阴降火药,三十余 剂,热益加。?? • 且腹中渐胀,面色青白,仍以六味地黄 汤加知、柏、麦冬、五味之类,又三十 剂,而腹大如斗,坚如石,饮食大减, 发黄成穗,额亮口渴,两腿大肉消尽, 眼大面小,肌肤枯燥如松树皮,奄奄一 骷髅耳。??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内、外湿
多种水肿、胀满等湿气所致之证 多半为脾之病。
病机分析: 湿困脾胃,或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水湿停留。
疰夏
中焦痰湿壅阻
不属于脾的肿滿
寒胜则浮 脏寒生满病 瘀血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痒:瘙痒 疮:疮疡 心:心火
多种疮疡及其痛痒之证,多为心之病。
病机分析: 心属火,主血脉,心经火毒炽 盛, 腐肉酿脓 王冰:“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 百端之起,皆自心出,痛痒 疮疡,生于心也 。” 张景岳: “热甚则疮痛,热微 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