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糖类与脂类

合集下载

简述糖类和脂类相互转化的过程

简述糖类和脂类相互转化的过程

简述糖类和脂类相互转化的过程
糖类和脂类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糖类是指糖原、
淀粉、葡萄糖等,它们是人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可以被转化为葡萄糖,进而被利用。

脂类是指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它们是人体内重要的脂质来源,可以被转化为甘油三酯,进而被利用。

糖类和脂类之间的转化过程是由肝脏调节的,肝脏可以将糖类转化为脂类,也
可以将脂类转化为糖类。

当人体缺乏糖类时,肝脏会将脂类转化为糖类,以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当人体缺乏脂类时,肝脏会将糖类转化为脂类,以满足人体的脂质需求。

糖类和脂类之间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其中最
重要的是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

G6P可以将葡萄糖转
化为脂肪酸,而FAS可以将脂肪酸转化为葡萄糖。

糖类和脂类之间的转化过程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过程,它可以保证人体能量和
脂质的平衡,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是,如果肝脏的调节功能受到损害,糖类和脂类之间的转化过程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代谢紊乱的症状。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肝脏的健康,以确保糖类和脂类之间的正常转化。

糖类与脂肪

糖类与脂肪

一、教学目标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本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善用这些有利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中可以按照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从平日熟悉的食物中思考我们如何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通过学生对糖类和脂质认识的基础做切入点,将学生引入新课。

当然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方法,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也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低血糖的病人需要及时补充糖类,否则会发生晕眩?人的肥胖症状与饮食中的糖类和脂肪有什么关系?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为情境引入,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同将要参加一个既定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否能有效地展开和持续地进行下去,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十分必要。

2.教学过程在糖类和脂质的教学内容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要理解细胞中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了解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因此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对糖类的学习上,然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习脂质的内容时也应多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早已熟悉碳水化合物的概念,但又很难确切地将其与糖类划等号。

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含义,然后说明碳水化合物仅是一种俗称,不是严格意义上糖类的称谓。

根据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介绍糖类的分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存,启发学生思考他们所熟悉的糖类都包括哪些种类,哪些糖类和生命活动休戚相关,人获得糖类的最快途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受糖类对于生命的重要,同时认识到那些分子很小的、不能水解的糖类才可以进入细胞,其他形式的糖类都需经过分解才能进入细胞,以此来学习和理解糖类的种类。

简述糖类和脂类的相互转化过程

简述糖类和脂类的相互转化过程

简述糖类和脂类的相互转化过程在细胞的内质网上,核糖体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其中一种氨基酸是由一个核糖分子和一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称为核糖核苷酸。

当磷酸肌醇穿过内质网膜时,就会形成一种叫做“肌醇六磷酸”的物质,它与肌醇三磷酸结合,生成肌醇六磷酸,后者可以进入核糖体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生成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统称为核酸。

另外,核糖体把葡萄糖分解为葡萄糖醛酸,然后再合成核糖,而后者则被内质网送到高尔基体,在那里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后进入大气层。

由于内质网膜上有“水通道蛋白”的存在,因此,经过内质网膜的水是可以自由通过的。

核糖核苷酸在合成的过程中要消耗水分,同时又要从细胞质中吸收水分,这样才能维持内质网中高浓度的环境。

内质网的这种功能保证了核糖核苷酸合成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内质网上还有转移蛋白。

它可以从内质网上吸收氨基酸并转运至高尔基体,也可以将内质网上已合成的核糖核苷酸输送至高尔基体,供合成其他种类的蛋白质之用。

脂类,包括胆固醇、磷脂、固醇、类固醇、脂肪等。

这些物质都属于脂类。

它们主要是由脂肪酸、甘油及少量的磷脂、胆固醇、色素和水等构成。

脂类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脂类进入核糖体后,核糖体就会分解核糖而生成含有许多脂肪酸的磷酸二酯,即磷脂酰胆碱。

此时,磷脂酰胆碱可进入“加工车间”进行加工处理。

首先,它被酶(磷脂酶)分解,释放出脂肪酸;然后,磷脂酰胆碱又被磷脂酰乙醇胺水解酶分解,释放出磷脂酰乙醇胺。

最后,磷脂酰乙醇胺进入核糖体,被磷酸化而生成磷脂酰肌醇,后者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脂肪酸则被另一种酶(脂肪酶)分解,释放出脂肪酸,并供核糖体进行核糖核酸的加工和处理。

所以说,在核糖体内,糖类和脂类可以相互转化,两者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缺一不可。

同时,糖类和脂类的相互转化是新陈代谢中能量的释放和转移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协同作用的过程。

随着人类对糖和脂肪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个全新的健康观念也正逐渐形成。

《糖类、脂类、蛋白质》课件

《糖类、脂类、蛋白质》课件
食品。
保湿剂
糖类具有较好的保湿性能,如淀粉 、果胶等,常用于食品的保鲜和加 工过程中保持水分。
增稠剂
糖类中的一些多糖类物质,如淀粉 、果胶等,可以作为增稠剂,提高 食品的粘稠度和口感。
脂类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01
02
03
食用油脂
脂类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 食用油脂来源,如动物脂 肪、植物油等,用于烹饪 和食品加工。
脂肪是体内最有效的储能物质 ,当体内能量需求增加时,脂 肪可以被氧化分解并释放出所
储存的能量。
维持体温
脂肪在体内可以起到隔热和保 温的作用,有助于维持体温。
保护内脏器官
脂肪可以填充在内脏器官周围 ,起到保护作用。
参与细胞膜构成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
要作用。
脂类的来源与摄入
04
三大营养素的相互关系 与平衡
糖类、脂类、蛋白质的相互转化
糖类与脂肪的相互转化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可将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脂肪生成甘油三酯,这个过程称 为糖解作用。在饥饿或运动时,脂肪可将其中的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再通过糖 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糖类与氨基酸的相互转化
03
蛋白质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 生物体中不可或缺的活性物质。
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来源和组成,可以分为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动物性蛋 白质主要来源于肉类、蛋类、奶类等,而植物性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豆类、坚果 、种子等。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维持生命活动
起酥油
起酥油是一种特殊的脂类 ,常用于糕点、饼干等食 品的制作,能够改善口感 和质地。

糖类和脂类

糖类和脂类

糖类和脂类教学任务:(1)糖类的分类(2)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关系(3)脂类的分类(4)单体与多聚体的关系教学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但由于识记的知识比较多,缺少内在的联系性,学生在课堂上容易疲劳。

知识结构如下表:教学材料:(1)葡萄糖的分子式和二糖的分子式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约去下标之后,剩下C H2O ,也就是碳水化合物。

而二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和葡萄糖分子式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得出,二糖和单糖的关系,并且迁移至氨基酸的缩合反应。

(2)血糖和葡萄糖的关系二糖、多糖(淀粉)等并不能直接被人体所吸收,都会被消化成单糖,主要是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到体内,大量吸收之后会引起血糖的上升,迁移蛋白质的多样性讲过的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血糖如何降低——不再是血糖的时候,血糖可以被转换成多糖——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待到血糖较低的时候肝脏中的肝糖元又会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成为血糖,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但是肌糖原就不能再次还原为血糖,可这也不能说肌糖原就会越积累越多,那是因为肌糖原会被氧化分解进而供给肌肉的收缩。

(3)脂肪的作用脂肪的作用是最好的储能物质:一克的糖原完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不及一克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一半。

脂肪的其他作用:从脂肪存在的位置来推断脂肪的作用。

臀部的脂肪聚集较丰富——缓冲机械压力。

事例:踢球的时候小腿的前面被撞和一屁股敦坐在地上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肠子上的脂肪——主要是为了减少摩擦的。

腹部的脂肪——为了保护内脏的。

胸部的器官主要受到胸骨、肋骨和脊椎的保护,但腹部不能有这些骨头(有的话就不能弯腰了)。

(4)单体和多聚体的关系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单糖——多糖教学提示:性激素是脂类物质,而不是蛋白质,这需要十分关注。

糖类和脂类

糖类和脂类

动物: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 人和动物
细胞重要贮能物质
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
思考
1.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 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米饭和 馒头等主食都需定量摄取。为什么?
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也需 限量,是因为其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 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
(2) 分子式 :C12H22O11 二糖 植物:蔗糖、麦芽糖
动物:乳糖
葡葡 萄萄 糖糖
果葡 萄
糖糖
葡半 萄乳 糖糖
麦芽糖
蔗糖
乳糖
思考;葡萄糖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进入 人体细胞,蔗糖是否可以呢?为什么?
.
提示:蔗糖只能口服而不可以静脉注射,因为蔗糖 是二糖,必须经过消化作用分解成两分子单糖后才 能进入细胞。
• 蛋白质 • 糖类 • 脂肪 • 维生素 • 微量元素
• ……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细胞中的糖类:
(一)组成元素: C、H、O

请思考:

对于农作物来说,氮肥、磷肥、钾肥等肥
料主要是用来合成糖类的吗?
组成元素 糖类 C、H、O 蛋白质 C、H、O、N等。 核酸 C、H、O、N、P等。 脂质
细胞中的脂质
吃糖多了会变胖,为什么? 糖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脂肪。
二、 细胞中的脂质
(一)元素组成:主要是C、H、O(有的含N 、 P)
(二)种类及作用:
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固醇等
1、脂肪(C、H、O)
脂肪的作用:
①储存能量 ②很好的绝热体,具有保温的作用 ③ 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保护内脏器官。
(二)种类: 单糖、 二糖、 多糖

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糖类代谢和脂类代谢在人体内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共同参与能量供应和储存的过程,并且存在着相互转换和调控的关系。

1.糖类(碳水化合物)代谢:o主要途径包括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代谢(糖原合成、从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的过程,如糖异生)。

o当人体摄入糖类时,它们首先被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循环,葡萄糖可以立即提供能量或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2.脂类(脂肪)代谢:o脂肪代谢包括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动员、β-氧化)和合成代谢(脂肪酸的合成和甘油三酯的合成)。

o当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酸并储存为甘油三酯;反之,在能量需求增加或糖供应不足时,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会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并通过氧化提供能量。

3.糖脂转换关系:o在生理条件下,糖类和脂类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关系。

糖类可以转化为脂肪(糖异生的产物葡萄糖可以进一步合成脂肪酸和甘油三酯),这一过程称为脂肪合成。

o反过来,在饥饿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情况下,脂肪可以部分转化为糖类,这一过程称为糖异生的逆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可以生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最后合成葡萄糖。

4.协同作用:o在人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调节以适应能量需求的变化。

当能量需求低时,更多的糖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当能量需求高时,脂肪和糖都会作为能量来源被分解利用。

5.健康影响:o长期糖摄入过多而活动量不足会导致脂肪积累,可能诱发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反之,长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影响大脑等器官的能量供应,并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维持糖类和脂类代谢的良好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糖类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糖类
100g苦杏仁分解释放氢氰酸100~250mg。 氢氰酸致死剂量为60mg,故口服十几颗
苦杏仁即可引起儿童中毒。
问题:
α-D(+)-葡萄糖的苷羟基和另一α-D(+) -葡萄糖分子中的第四位羟基成苷产物是什 么,能写出结构式吗?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是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 一分子的果糖组成的,那么是通过成苷反 应形成的吗,能写出结构式吗?
根据碳原子数分类
丙糖(三碳糖) 丁糖(四碳糖) 戊糖(五碳糖)
己糖(六碳糖)
在自然界分布最广
醛糖
根据羰基分类
酮糖
2、低聚糖
(1)定义: 也叫寡糖,系由2~10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
而成的糖。
完全水解后得到相应分子数的单糖。 (2)分类:
根据聚合度分类--二糖、三糖、四糖等 等。
二糖的分布最广,也最为重要。又称双糖。
63.6%
OH
H
H
OH
-D-吡喃葡萄糖
6
CH2OH HO H
5
O 4 OH
H3
OH
1 2
OH
-D-呋喃葡萄糖
1CHO
2 3
4 5
6 CH2OH
<0.01%
36.4%
CH2OH
H
H OH
OH H
OH
OH
H
OH
-D-吡喃葡萄糖
6
CH2OH
HO H 5
O
4 OH
1
H3
2 OH OH
-D-呋喃葡萄糖
H
OH
H
OH HO
H OH
半缩醛羟
H
OH
基为α位
O
H
C
H

高中生物脂质和糖类教案

高中生物脂质和糖类教案

高中生物脂质和糖类教案
教学内容:脂质和糖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脂质和糖类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 掌握脂质和糖类的结构和分类。

3. 能够描述脂质和糖类在生物体中的代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图片或实验引入脂质和糖类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你知道脂质和糖类在生物体中有什么作用吗?
二、讲解脂质和糖类的概念和结构(10分钟)
1. 讲解脂质的结构和分类,如脂肪酸、甘油和甘油脂。

2. 讲解糖类的结构和分类,如单糖、双糖和多糖。

三、探讨脂质和糖类在生物体中的作用(15分钟)
1. 讨论脂质在细胞膜构成中的作用。

2. 讨论脂质在储存能量和维持体温中的作用。

3. 讨论糖类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提供能量和构建细胞壁。

四、学生实验或活动(20分钟)
1. 制作脂质和糖类的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

2. 进行脂质和糖类的代谢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规律。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
1. 总结脂质和糖类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 布置作业:回答几道与脂质和糖类相关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脂质和糖类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分类。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简述糖类脂类相互转化过程

简述糖类脂类相互转化过程

简述糖类脂类相互转化过程
1糖类与脂类的相互转化
糖类和脂类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两大类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过程。

糖类是有机化学中C-(C-OH)nH形成的水溶性无机物;脂类是由三个及以上有机酸分子组成的非水溶性无机物。

它们分别由糖类和脂类的子分子和其它分子组成,形成通常为乳白色、粘稠、油性的脂褐色混合物,即脂肪或油脂。

糖类和脂类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指将糖类代谢减去某些结构元素,产生指定的脂类结构,或者将脂类的结构加上化合物,形成指定的糖类结构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常常是通过一种叫做脱氢酶的酶来进行的,它可以将糖类的羟基正电解离出,然后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形成脂类结构。

此外,糖类和脂类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可以由乳酸类生物分子完成,它是乳酸及其衍生物的总称,能够从糖中制造脂肪酸,这也在牛奶的制造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糖类和脂类之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通过乳酸酯酶和脂酶来完成,乳酸酯酶可以将乳酸及其衍生物转化成脂肪酸,脂酶可以将乙醇及其衍生物转化成乳酸及其衍生物。

显然,乳酸酯酶和脂酶是糖类和脂类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酶类,而且,它们也是人工细胞工程制备酶反应催化剂的关键因素。

通常来说,糖类和脂类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糖脂底物的活性代谢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用来制备用于食品、药物和生物化学药品制备的
各类组分。

由于可以从糖类中产生脂类,糖类和脂类之间相互转化已经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酶-反应动力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改善食品的品质,还为人类健康奠定了基础,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案(精选)第一章:糖类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糖类的概念及其在细胞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糖类的分类及其特点。

1.2 教学内容:糖类的定义与功能糖类的分类:单糖、二糖、多糖各类糖类的分布与功能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糖类的功能。

1.4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介绍糖类在人体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对糖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糖类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糖类实例,如葡萄糖、淀粉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1.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总结糖类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脂质的概念与分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脂质的概念及其在细胞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脂质的分类及其特点。

2.2 教学内容:脂质的定义与功能脂质的分类:脂肪、磷脂、固醇各类脂质的分布与功能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脂质的功能。

2.4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介绍脂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对脂质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脂质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脂质实例,如脂肪、胆固醇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总结脂质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三章:糖类与脂质的代谢途径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糖类与脂质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

3.2 教学内容:糖类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脂质代谢途径:脂肪酸的β-氧化、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糖类与脂质代谢的相互调控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糖类与脂质的代谢途径。

3.4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介绍糖类与脂质代谢在人体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对代谢途径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糖类与脂质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

3.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代谢途径实例。

第四章糖类与脂类

第四章糖类与脂类

第四章糖类与脂类糖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化合物贮藏性糖:低聚糖,淀粉,糖原结构多糖:纤维素,木质素,壳多糖, 肽聚糖命名:单糖可以根据糖分子中含碳原子的多少命名寡糖和多糖使用习惯名称三、糖类的功能1. 能源物质-如淀粉和糖原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需要消耗能量2. 结构组分-纤维素、细菌多糖细胞壁3. 糖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生物活性与功能血型物质是一种糖蛋白人参、灵芝等所含的植物多糖2. 糖的开链结构—具有游离羰基的结构形式单糖的构型仍沿用D、L表示构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考虑与羰基相距最远的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

即根据与羰基相距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右边的为D-型;羟基在左边的为L型。

自然界存在的单糖大多数属于D-型。

经过物理及化学方法证明,结晶状态的单糖以环状结构存在的。

对于D-葡萄糖,主要是C5的羟基与C1的碳基加成生成环状半缩醛,这样形成的环是六元环。

三、单糖的性质1、还原性单糖是还原剂,能还原许多弱氧化剂。

还原糖:含有一个游离的羰基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大多数多糖,容易被较弱的氧化剂氧化为羧酸,被称为还原糖。

费林定糖法2、褐变反应直链淀粉:没有分支,约由100至1000个D-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

形成长而紧密的螺旋管形,遇碘显兰色。

支链淀粉:是直链淀粉上又带有分支的淀粉。

含有α(1→4)糖苷键外,还含有α(1→6)糖苷键。

平均每隔25个葡萄糖残基就出现一个分支,大约含有15到25个葡萄糖残基,某些侧链本身还含有分支。

不能形成螺旋管,遇碘显紫色。

糖元由许多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直链)及α(1→6)糖苷键(分支)相连而成的带有分支的多糖,存在于细胞质中。

遇碘显红褐色。

糖原蓄积症——糖原合成或分解的多种酶中有一种或几种缺乏,以异常量或异常类型的糖原在组织中沉积为特征。

肽聚糖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思考题1.糖的概念2.糖的分类,各类的代表物3.糖类的功能4.单糖的性质5.糖苷键1.分类①单纯脂单纯脂是脂肪酸与醇结合成的酯,没有极性基团,是非极性脂,又称中性脂。

糖类、脂类代谢

糖类、脂类代谢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一、人和动物物质代谢的显著特点
1、人和动物物质代谢的特点 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食物,来获取现成的有机物。
2、人和动物通过食物获取的有机物在体内的将有哪些变化? (1)合成同类物质贮存。
(2)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3)转变成其它形式的有机物。 看书总结:1、体内萄葡糖的主要来源与去向有哪些? 2、体内脂质的主要来源与去向有哪些?
体力? 脂肪也能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而且单位质量的
脂肪所完全氧化释放出的能量比其它有机物高得多。
二、糖类代谢
消化
氧化分解 合成
CO2+H2O+能量 肝糖元 肌糖元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淀粉 吸收 血液中葡萄糖
分解 合成
转变
三、脂质代谢
脂肪
消化
食物中主要是脂肪,有少 量的磷脂和胆固醇
甘油、脂肪酸
吸收
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
分解 氧化分解
血液中脂肪
甘油、脂肪酸
CO2+H2O+能量
转变
糖元等
附:血脂
血浆中所含有的脂类的统称。空腹时血脂含量超出正常上限并且 持续升高的症状,叫高血脂症,长时间高血脂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解释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为什么有些喜食甜食和零食的人易发胖?
摄入的糖类过多,超过能量的消耗量的部分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贮
存起来了。 2、怎样理解食用含脂肪多的食物时,食用量少而能保持较长时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糖类与脂类
糖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化合物
贮藏性糖:低聚糖,淀粉,糖原
结构多糖:纤维素,木质素,壳多糖 , 肽聚糖
命名:
单糖可以根据糖分子中含碳原子的多少命名
寡糖和多糖使用习惯名称
三、糖类的功能
1. 能源物质-如淀粉和糖原
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需要消耗能量
2. 结构组分-纤维素、细菌多糖
细胞壁
3. 糖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生物活性与功能
血型物质是一种糖蛋白
人参、灵芝等所含的植物多糖
2. 糖的开链结构—具有游离羰基的结构形式
单糖的构型仍沿用D、L表示构型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考虑与羰基相距最远的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

即根据与羰基相距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右边的为D-型;羟基在左边的为L型。

自然界存在的单糖大多数属于D-型。

经过物理及化学方法证明,结晶状态的单糖以环状结构存在的。

对于D-葡萄糖,主要是C5的羟基与C1的碳基加成生成环状半缩醛,这样形成的环是六元环。

三、单糖的性质
1、还原性
单糖是还原剂,能还原许多弱氧化剂。

还原糖:含有一个游离的羰基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大多数多糖,容易被较弱的氧化剂氧化为羧酸,被称为还原糖。

费林定糖法
2、褐变反应
直链淀粉:没有分支,约由100至1000个D-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

形成长而紧密的螺旋管形,遇碘显兰色。

支链淀粉:是直链淀粉上又带有分支的淀粉。

含有α(1→4)糖苷键外,还含有α(1→6)糖苷键。

平均每隔25个葡萄糖残基就出现一个分支,大约含有15到25个葡萄糖残基,某些侧链本身还含有分支。

不能形成螺旋管,遇碘显紫色。

糖元
由许多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直链)及α(1→6)糖苷键(分支)相连而
成的带有分支的多糖,存在于细胞质中。

遇碘显红褐色。

糖原蓄积症——糖原合成或分解的多种酶中有一种或几种缺乏,以异常量或异常类型的糖原在组织中沉积为特征。

肽聚糖
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
1.4糖苷键连接而成。

思考题
1.糖的概念
2.糖的分类,各类的代表物
3.糖类的功能
4.单糖的性质
5.糖苷键
1.分类
①单纯脂单纯脂是脂肪酸与醇结合成的酯,没有极性基团,是非极性脂,又称中性脂。

三酰甘油、胆固醇酯、蜡等都是单纯脂。

蜡是由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形成的酯。

②复合脂复合脂又称类脂,是含有磷酸等非脂成分的脂类。

复合脂含有极性基团,是极性脂。

磷脂是主要的复合脂。

③非皂化脂包括类固醇、萜类和前列腺素类。

不含脂肪酸,不能被碱水解,称为非皂化脂。

胆固醇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类固醇,它因有羟基而属于极性脂。

萜类是异戊二烯聚合物,前列腺素是二十碳酸衍生物。

④衍生脂脂类的水解产物,如甘油、脂肪酸及其氧化产物,乙酰辅酶A。

⑤结合脂类脂与糖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脂蛋白。

2. 脂类的特点
脂类一般不溶于水(或微溶的),而溶于有机溶剂。

——(相对的)脂类分子中没有极性基团的称为非
极性脂;有极性基团的称为极性脂。


性脂的主体是脂溶性的,其中的部分结
构是水溶性的。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结构组分—极性脂参与生物膜的构成
➢氧化供能和贮存能源—三酰甘油是储备能源
➢溶剂—如脂溶性维生素
➢保温和保护表面的屏障
➢有些脂类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磷脂、胆汁酸
➢激素、细胞识别等
➢用作药物
一、油脂的结构
1、结构-三脂酰甘油
甘油(glycerol):丙三醇,略带甜味
单脂酰甘油和二脂酰甘油
最常见的油脂是三脂酰甘油。

脂肪酸通常都是以中性脂三脂酰甘油形
式贮存的。

单纯甘油酯和混合甘油酯
2. 油脂的化学性质
①皂化作用:油脂的碱水解过程
②加成反应: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C=C双键与氢和卤素等加成。

③乳化作用:在乳化剂的作用下
④酸败:氧、水分或霉菌引起油脂水解,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过氧化物,裂解为小
分子醛、酮。

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β-氧化。

二、脂肪酸(fatty acid)含有一个长的碳氢链和1个末端羧基。

1. 分类:
按碳原子数目不同分为:短链(2-4C)、中链(6-10C)和长链(12-26C)脂酸三种;
按是否含有双键分为:饱和脂酸与不饱和脂酸两种,根据含双键的数目不同又将不饱和脂酸分为单不饱和脂酸与多不饱和脂酸两种。

动植物中脂肪酸都是直链,细菌脂肪酸
含有支链。

2.命名
标准命名:羧基碳被指定为C-1而其余的碳依次编号。

习惯命名:使用希腊字母标记碳原子,与羧基毗邻的碳被指定为a碳,其余的碳依次用αβγδεζ等字母表示。

希腊字母ω常用于特指离羧基最远的碳原子,实际上就是代表脂肪酸的末端碳。

不同脂肪酸的区别主要在于碳氢的长度
和双键的数目和位置
表示方法:先写出碳原子的数目,再写出双键的数目,最后表明双键的位置
如:
软脂酸 16:0
油酸 18:1(9)
花生四烯酸 20:4(5、8、11、14)
碘值:油脂不饱和程度可以用碘值来表示。

原理:双键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

100克油脂发生卤化反应所需碘的质量。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脑黄金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健脑益智必须的脂肪酸。

它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和生理活性,增强记忆力,防止大脑衰退老化。

有利于婴幼儿智商发育,提高视力。

DHA在大脑皮层、视网膜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 DHA的含量占大脑脂肪总量的1/3。

卵磷脂——磷脂酰胆碱
动物心、脑、肾、肝骨髓及禽蛋的卵黄中含量丰富。

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
与凝血有关。

2. 植物固醇:植物细胞的重要成分,麦角固醇、豆固醇
3. 酵母固醇:酵母菌、真菌,以麦角固醇最多,日光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2。

实用标准文案
二、生物膜中分子间的作用力
静电力、疏水作用、范德华引力
三、生物膜结构的主要特征
膜组分的不对称分布、膜脂和膜蛋白的流动性四、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思考题
1. 脂类的分类
2. 脂类的生理功能
3. 油脂的化学性质
4. 生物膜的组成
精彩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