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真题速递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一措施(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4.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5.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6.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B.审核政令C.跪受笔录D.协理奏章7.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ocx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1)郡国并行制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七国之乱”。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2.唐朝(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
(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教材补缺唐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回鹘、西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藩镇之内,征兵重敛,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北宋(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措施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doc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朝代背景措施影响汉代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代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在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唐中期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初宋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演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将财政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元朝疆域幅员辽阔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概念辨析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某某高三模拟)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C项,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
2.(2020·某某高三测试)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
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
这表明( C )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藩镇都是割据势力,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和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D项错误。
3.(2020·某某某某一中高三模拟)阅读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C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考点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8·四川射洪期中)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
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群臣的议定结果必须由皇帝裁决,故A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2.(2019·广西柳州月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B.加强了君主专制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故选D项.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文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例证,故排除A项;汉高祖封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汉高祖封王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故排除C项。
3.(2018·河北辛集中学期中)北宋时,于州县之上设有更高一级的地方长官监司,但州县长官也可上书直达朝廷,因此,常有知州不满监司之决定,而直接上书要求朝廷重新作出决定的例子。
朝廷允许“越级申诉”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分化地方权力D.扩大地方权力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允许地方长官上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分割地方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如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楚工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乇张耳、燕王臧荼、长沙西汉初年王吴芮齐王刘肥、淮南工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饵、刘邦晚年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讨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这则材料说明( )5、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 )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救书最后作废。
这表明当时( )7、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
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
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8、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
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9、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10、赵翼《咳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日各直省也。
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
这一现象( C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解析: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尊宗敬祖观念,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非秦汉以后的史实,排除D项。
2.(2020·山东济宁调研)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的机构。
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
材料表明汉代( D ) 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解析:由材料“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故选D项;君主专制从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朝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简拔是“简直拔选”的略称,不拘一格降人才,多用来赞美明君英主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不是通过察举制录取的,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
3.(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C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依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之间相互牵制,而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1.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考点集训【P165】一、选择题1.(2017附中)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
这一变化说明(B)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解析】西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郡国并行制逐渐向郡(国)县两级制转变,诸侯国势力削弱,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A、C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一中)宦官,日常生活于后宫的皇帝及后妃的仆人。
唐代后期,宦官们经常自称“定策国老”,而将皇帝称为“门生天子”。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B) A.皇权专制的强化B.皇帝大权的旁落C.外戚干政现象频繁D.三省六部作用削弱【解析】“门生天子”是指天子是自己的门生,“定策国老”是说立皇帝由宦官说了算,唐代后期十个皇帝均为宦官所立,两个被宦官毒死,是古代中国宦官专权最强时期,皇帝沦为傀儡,B正确。
虽然宦官是皇权的产物,但一个个皇帝受制于宦官,不能说明其专制强化,同时宦官无法依靠皇权对外朝和地方进行大干预,朋党之争与藩镇割据与之并存,A错误。
C、D角度与材料不符,C唐朝没有此现象,D勉强可说是果,不是因。
3.(2017一中)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皇帝“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
这说明宋朝的转运使开始(B)A.负责地方各路官员的升迁B.兼具财政官和监察官身份C.取代通判负责各地监察D.负责地方的行政司法【解析】转运使本来负责地方财政转运,981年开始肩负监察职责,每路包括多个州,权位在通判之上而不是取代。
4.(2017一中)钱穆先生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据此,不能说明的是元朝行省(C) A.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B.权力相比郡县大很多C.长官就是外驻的宰相D.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质【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说明它的权力明显高于以前的郡县,根据所学知识,行省既是元朝的地方最高官府,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又是中书省的下属,同时还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双重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A、B、D均对,不选;材料中“宰相的派出所”只能说明行省代行了中书省的部分职权,并不是真正的宰相,不能说明C,故选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9·安徽A10联盟)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
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
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
这反映出( D )A.专制皇权逐渐削弱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C.郡县制度遭到破坏D.汉代出现割据隐患[解析] 材料叙述的是郡守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不仅拥有财权,东汉时还拥有兵权,这使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
专制皇权并未削弱,排除A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而题干材料是用东汉与秦西汉对比,排除B项。
汉代时郡县制只是出现破坏的隐患,但还没破坏,排除C项。
2.(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
这反映了( C )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解析] 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项。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一模)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
”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羁縻政策的实施( C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解析] 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D项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
高考历史一轮跟踪检测(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
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4.“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5.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6.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单元 课题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政治特点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2)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注]“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辩]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注]“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拓]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每课一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B.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C.达到了屏藩朝廷的目的D.形成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2.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帝国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帝国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3.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C.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A.君主专制得以加强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地方拥有适度权力5.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这一变化()A.使中央权力削弱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瓦解了宰相制度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6.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以看出()A.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权限C.三省间互相分权相互制约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7.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
2020版高中历史课时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三)(限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
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C [题干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该措施的实施妥善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的“分封制被废除”表述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
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 )A.进一步加剧了“冗官”局面B.对消除地方上的分裂割据有着深远影响C.有效地缓解了“冗费”现象D.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制度特色B [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收归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上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元代政区分划中,对京畿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 )A.中书省B.腹里C.宣政院D.三司A [元朝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故选A项。
]4.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应该是( )A.秦朝B.唐朝 C.明朝D.元朝B [据材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说明了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这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故选B项。
]5.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
此事说明( )A.兵部隶属门下省B.君权受相权制约C.唐太宗大权旁落D.门下省独掌大权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兵部属于六部之一,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之下的,故A项错误;在唐代,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此处的独掌大权是错误的表述,故D项错误;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故C项错误;唐太宗的敕令被魏征拒绝,这说明了门下省驳回了皇帝的敕令,门下省代表相权,因此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表述恰当,故B项正确。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8
课时规范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8广东佛山一模,2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周亚夫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
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2.(2018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2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从秦朝开始的,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郑州期末,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
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 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组成的“中朝”,参与决策,体现了“位卑权重”,而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出察举制的选拔标准趋向客观,不是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察举制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官吏选拔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
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这说明唐代(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 :第3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
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 )A.宗法意识的淡薄B.考试入仕的开始C.三省六部制的影响D.特权垄断的削弱答案:D。
据材料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唐代只写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即特权垄断的削弱,故选D2.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时期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
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答案:C。
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3.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B 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
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
4.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答案::B 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决策的人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5.下表为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答案:B。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202107032
课时跟踪练31.(2020·山东日照高三校际联考)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
县一级也是如此。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B.实现了权力集中C.杜绝了吏治腐败D.避免了裙带关系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郡县一级下的官吏都属于郡守或县丞的属官,这说明这些官吏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约机制,排除A 项;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B2.(2020·浙江卷)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
其后颇有所改。
”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秦汉都在中央设丞相,故①错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故②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③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汉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故④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2020·江苏南京高三三模)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
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
为了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
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 ) A.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B.重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C.开启分科考试的方式D.旨在打击徇私舞弊之风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武则天时期通过试卷复查制度,遏制请托之风,体现了选拔的公平,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选拔的方式,而不是文化素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科考试的模式,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要遏制请托之风,体现公平,而不是打击考生的徇私舞弊之风,排除D项。
答案:A4.(2020·海南海口高考模拟)中国古代某一制度“引导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 B 解析中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皇帝身边近臣掌控权力说明皇权强大,故 A 项错误;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
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 B 项正确;材料 “宦官弘恭、石显”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不是丞相与皇帝的斗争,故 C 项错误;西汉灭亡的根源是
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的儿子购买
甲盾之类的葬器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
误;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
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 D 项正确。
4.(2018 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2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
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5.(2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 “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9.(2018 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7)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
记述
出处
《唐会要》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卷五八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 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 卷一
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答案 A
武器,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
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 D 项正确。
2.(2018 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2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姓名 本 官
经济上的土地兼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宦官和外戚专权,故 D 项错误。 5.(2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
“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2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二、非选择题 13.唐朝与前朝相比,各种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 4 人进一步减为 2 人。另外,由宰相担 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 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 步合并。他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 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 手。
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
A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12.(2018 河南洛阳期末,7)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 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 作方式( )
——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 唐代御史制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功能与特点。
(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
(3)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盛唐局面得以出现的政治因素。
14.(2018 湖北天门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 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 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科举制( )
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
8.(2018 百校联盟全国Ⅰ卷联考,24)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
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 史论结合)
3
解析
2020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8 广东佛山一模,2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周亚夫死
解析根据材料“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可知唐代注重官员 的行政规范,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尚书省,故 B 项错误;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 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 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 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 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 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的,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不符,故 B 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
等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
系,故 D 项错误。
3.(2018 河南郑州期末,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
2020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8 广东佛山一模,2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周亚夫死 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功臣
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3.(2018 河南郑州期末,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 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答案 D
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 A 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的是官僚
政治,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 C 项错
2.(2018 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2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
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姓名 本 官
身份
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外戚、功臣
霍去病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
霍光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重臣、外戚
金日磾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10.(2018 山东日照二模,26)宋真宗(997—1022 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