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二)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新课标选修1同步习题:1单元测试卷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十)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专题九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2.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④两国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最初的表现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振兴工商、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科学、自由4.《马关条约》签署后,廷臣交章论奏。
顺天府尹胡燏棻说:“但求皇上一心振作,破除成例,改弦更张,成与维新,事苟无益。
”这说明( )A.甲午战争是导致维新变法爆发的根本原因B.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官僚体系的重要成分C.光绪帝成为变法图强的实际领袖D.维新变法得到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5.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6.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
这就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8.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9.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因为它(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B.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C.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10.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A.鼓励私人办学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简机构,裁汰冗员D.行宪法,大开国会11.“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反映出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有( )①逐渐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2.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
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解析:选C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都打破了依靠出身血缘即可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项。
3.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解析:选C 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4.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④B.②④C.②③ D.①③解析:选D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郡县制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符合材料观点,故①正确;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②错误;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雅典公民有限的参政权利,符合材料观点,故③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生产关系,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5.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
继魏国之后,为了改变与“三晋(韩、赵、魏)”屡战屡败的不利局面,楚国起用卫国的哪一位旧臣进行了变法( )A.李悝B.吴起C.管仲D.商鞅2.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3.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4.《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5.《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A.主X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6.《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某某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7.《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1【精品】【实用】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全套带答案系列 1学业分层测评 ( 一)(建议用时: 25 分钟 )[ 学业达标 ]1.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地增强【解析】在雅典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贵族对广大平民进行经济上的盘剥,许多农民沦为“六一汉”,还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
因此,B 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B2.公元前8世纪以来,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是()A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雅典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他们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
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 B3.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雅典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雅典人主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经商②有些贵族也加入了经营工商业的行列③雅典人从商业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④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中为求吉利绝不使用奴隶劳动A .①②C.③④B.②③D.①④【解析】雅典人的经商活动主要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当时是奴隶制盛行的时代,雅典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绝不可能离开奴隶的劳动。
【答案】 B4.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 ()A .实行僭主政治B.实行寡头政治C.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D.实行温和的改革【解析】当时雅典各阶层均不主张实行僭主政治,A 项首先排除,B、C 两项分别是“平原派”和“山地派”的主张,而 D 项则属于“海岸派”的主张。
【答案】 D5.下列对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解析】本题通过图示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公元前 8 世纪雅典公民的分化及三者之间的政治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在此基础上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 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B. 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该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有利于管理和保证兵源故B 项正确编户齐民制度是从亲缘管理方式转向地缘管理方式故A项错误编户齐民制度是赋税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B. 都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C. 都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D. 采取的措施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答案】A【解析】梭伦经营的民主社会造就了后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故A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等措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基础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 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3.商鞅变法规定家中有两个及以上成年男性的家庭其赋税增加一倍后来又规定父亲和成年儿子居住在一起也是犯罪商鞅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A. 推动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B. 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C.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 旨在将夫妻家庭确立为基本单位【答案】A【解析】4.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①新型生产模式②新型官僚体制③新型意识形态④新型教育方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模式确立起来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模式故①正确战国时明各国进行变法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逐新确立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故②正确看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儒法道思想影响后世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影响到后世故④正确故选D5.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而到了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这一变化可以说明战国时期()A. 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 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C.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 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选官用官实行世卿世禄制从春秋时期参政议政之人“多为世袭大夫”到战国时期“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国政体现出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进一步瓦解故B正确分封制度早在春秋时期已经遭到破坏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表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故排除C虽然“寒微出身的人更多的参与到各国大政方针的朝议决策中” 但不能表明宗法关系已荡然无存故排除D故选B6.李斯著《仓颉篇》将3300个字编成四字一句的歌谣句句之间都选用不同的字尽量做到不重复并且朗朗上口这样战国时流行的文字统一于小篆这表明秦朝()A. 凭借文字实行文化专制B. 通过启蒙方式推广文字的使用C. 文化教育普及程度有限D. 小篆集文字与书法艺术为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李斯通过歌谣的形式助推了文字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项“文化专制” C项“教育普及程度” D项“艺术”材料均未体现排除故选B7.商鞅在《商君书》中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合法的谋生职业)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这一论述意在说明()A. 农工商三者间相互制约平衡B. 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C. 农商官分别发挥着不同功能D. 农本商末的思想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商业有流通货物的作用同农民开辟土地从事农耕以及官吏治理人民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且商鞅是倡导重农抑商的故排除A项材料说明农、商、官都是合法的谋生职业并不能说明工商业开始取得合法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的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C8.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了“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①③②④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9.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利于()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故①④两项正确②是保甲法的作用③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措施的作用10.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规定地方官有向上级及时推荐勇士之责郑国贵族徐吾犯的妹妹择婿时舍“盛饰”的子皙而选择子南只因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 秦国商鞅按军功授爵贵族没有立军功者将剥夺其贵族身份以上材料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建立B. 礼乐制度的崩坏C. 先秦时期尚武的价值取向D. 民众安全感下降【答案】C【解析】材料中齐桓公要求推荐“勇士” 郑国贵族的妹妹择婿舍弃衣冠楚楚的子皙而最终选择“戎服善射”的子南秦国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激励将士勇猛杀敌这都表明先秦尚武的社会习气影响着价值取向故C正确A选项与材料无关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B选项礼乐制度在题干中没有具体体现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相关知识故D错误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11.(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1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世卿世禄制血缘(门第、等级、世袭)【解析】(1)材料一的选官方式是世卿世禄制度其主要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答案】(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解析】(2)由材料一信息“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可得出在察举制中考试只是决定高下并不决定取舍材料三信息“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体现了考试在科举制中起到决定取舍的作用这说明两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答案】(3)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3)本题考查科举制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打破特权对官制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为封建王朝的发展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1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13.(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3.(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13.(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答案】(1)相同点具有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解析】(1)依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具有血缘色彩依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可以得出不同点是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答案】(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表现是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影响可以得出意义是联邦共和政体的创立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3)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举例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解析】(3)第一小问的具体内涵依据材料“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是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第二小问的史实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思想解放的史实回答即可如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4.(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14.(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关于袁世凯葬礼的不同主张?请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解析】(1)目的依据材料一“欲使国家富强”、“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措施依据材料一“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答案】(2)论题袁世凯的葬礼之争是当时中国社会形势的反映阐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彻底摧毁旧的思想观念社会上的复古之风依然存在北洋政府在袁世凯的葬礼问题上主张参酌皇帝葬礼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措施社会风尚有了很大改变加上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因而社会舆论反对袁世凯葬礼采用旧礼仪主张采用符合共和宗旨的新礼仪因此袁世凯的葬礼之争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说明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曲折发展【解析】(2)依据材料“只可酌采皇帝葬礼斟酌损益” “其外国礼典则拟搜集德、美两国大总统国及各国元首之国葬礼互相参酌而成”可知主张有两种一是参酌皇帝葬礼二是反对袁世凯葬礼采用旧礼仪主张采用符合共和宗旨的新礼仪看待即是对这两种主张的认识主要从原因角度分析即可。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专题一梭伦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C.元老院成为最高决策机关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 )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奴隶3.一个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雅典公民,在他身上不会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B.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述C.他可以和他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4.下列关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②两者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③二者之间的斗争促成了梭伦改革④梭伦改革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矛盾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梭伦在改革中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是因为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让公民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B.调解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C.消灭贵族势力D.将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6.古代雅典各阶层解决贵族制下社会危机的尝试中,对于雅典走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但又不能化解社会矛盾的尝试是( )A.建立僭主政治B.制订成文法C.武装暴动D.建立社会保障体制7.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
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
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A.遗嘱法B.财产等级制度C.《解负令》D.建立四百人会议8.梭伦改革中,直接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所需公民群体形成的措施有( )①颁布《解负令》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④设立四百人会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9.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梭伦以财产多少为依据,将城邦公民划分为四大等级,其中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者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10.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11.之所以说梭伦改革的一系列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为雅典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依据是( )①限制了贵族土地财产的扩展②壮大了平民的经济实力③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④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 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二达标习题及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2.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D.史家当具史才、史、史识、史德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B项正确;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观,故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到15岁、女子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高中历史综合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综合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每题2分,计30小题,共60分)1.从《解负令》(梭伦改革措施之一)内容看,主要保护什么人的利益?A.债务奴隶B.平民C.贵族奴隶主D.工商业奴隶主2.平民对梭伦改革有很多抱怨,主要是由于其改革A.使平民的利益遭到重大损失B.给平民的经济政治利益太少C.不在雅典实行僭主政治制度D.没有实现雅典平民任何要求3.战国时期,“刑名”之学倍受统治者推崇,其指的是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4.战国时期,最早开始变法的诸侯国是A.秦国B.齐国C.魏国D.楚国5.商鞅变法中,曾规定“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
其目的是A.落实“奖励军功”的措施B.扶植新兴地主经济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6.支持商鞅进行变法,促进秦国富强的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始皇7.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由何古代少数民族建立?A.鲜卑族B.匈奴族C.蒙古族D.满族8.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说汉话,穿汉服B.用汉姓,通汉婚C.接受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10.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A.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益B.开辟财源,增加政府收入C.改革军事,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教育,培养改革派人才11.王安石颁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12.中世纪西欧各国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向罗马教廷。
其中,被称为“教皇的奶牛”的是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13.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A.信仰高于理性B.虔诚信仰即可得救C.建立民主教会D.清除国教中天主教残余14.“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A.在上帝面前灵魂得救B.被教皇免罪C.信仰上帝D.简化宗教仪式15.对19世纪早期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B.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使埃及成为资本主义强国D.摆脱外来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16.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D.民族危机的加深17.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观目的是A.摆脱危机,维护专制统治B.解放农奴,使其人身自由C.给农民份地,减轻农民负担D.发展经济,建立资本主义国家18.俄国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①自由劳动力②市场③技术④工业原料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天皇对所处的傀儡地位不满B.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C.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20.首先打开日本大门的西方列强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21.日本明治维新“废藩置县”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实现了四民平等C.推翻了幕府统治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2.下列明治维新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是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C.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工商业D.禁止土地买卖,维护领主所有制23.明治维新中积极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实质是A.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B.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新文化C.制定“帝国宪法”,建立控政治制度D.提倡武士道精神,积极对外扩张24.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最初的主要对象是A.中国B.朝鲜C.新加坡D.菲律宾2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6.下列维新人士中,被康有为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是A.梁启超B.严复C.谭嗣同D.刘光第27.维新思潮从理论宣传发展为政治救亡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C.保国会成立D.《定国是诏》颁布28.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A.《变法通议》B.《应诏统筹全局折》C.《定国是诏》D.《瀛环志略》2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A.袁世凯的告密B.顽固派势力强大C.光绪帝被囚禁D.帝国主义的破坏30.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推动政治改革运动B.促进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C.挽救了民族危机D.促成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6分,共30分)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1.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同步测试
1.下列有关“遗嘱法”的表述()①其目的是为了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②其内容之一是规定无子女者有权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A. ①正确,②不正确B. ①②都正确C. ①不正确,②正确D. ①②都不正确2.梭伦改革打破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举措是()A. 颁布“解负令”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四百人会议”D. 鼓励农工商业发展3.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这一措施()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梭伦通过改革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A. 违背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意愿B. 反映了“平原派”的基本要求C. 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D. 建立了平等平均的大同社会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社会秩序乃是为使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这表明卢梭主张()A.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 B.努力构建社会新秩序C.社会秩序不可侵犯 D.个体的权利不可侵犯6.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为民主制打下坚实阶级基础的是()A.颁布“解负令” B.鼓励发展工商业C.废除债务奴隶制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7.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的措施是()A.确定了财产等级制度B.鼓励发展工商业C.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D.设立“四百人会议”8.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大会和法庭的成员”。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9.梭伦语:“我给人民以恰好满足的权利,所得不短少也不多加,有权势、有令人羡慕的财产的人,我劝告他们不要过分,我手持盾牌站稳,为双方挥舞,不容任何一方非法战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同步测试
1.“海岸派”获取收入的手段主要有()①放高利贷②收地租③掠夺外邦奴隶和财产④发展海外贸易A. ③④B. ①③C. ②④D. ①④2.关于“荷马时代”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 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0〜前12世纪B. 阿提卡地区处于分裂状态C. 文明的中心在克里特岛上D. 城邦国家雏形开始出现3.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
这种现象是()A. 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 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的结果C. 雅典对外殖民掠夺的必然产物D. 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4.“起来,到萨拉米斯岛去,为了这美丽可爱的岛屿,为了雪洗雅典人身上的奇耻大辱,战斗吧!”诗句中提到的“美丽可爱的岛屿”在当时被哪一城邦占领()A. 斯巴达B. 梅加腊C. 马其顿王国D. 波斯帝国5.关于公元前632年雅典武装暴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的结果B. 暴动的参加者主要是平民C. 起义者一度占领了雅典卫城D. 暴动成为梭伦改革的导火索6.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利分配原则,主要是指()A. 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B. 债务奴隶制的废除C. 创立“四百人会议”D.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7.梭伦改革()A. 其主要目的是打击贵族势力,使平民掌权B. 废除了财产资格对公民政治权利的限制C. 使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D. 没有废除贵族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8.梭伦改革后,雅典僭主政治建立的原因不包括()A. 梭伦改革没有触及平民与贵族的根本矛盾B. 贵族在改革中利益损失较多,对改革日益不满C. 下层平民因利益得不到满足也有较大意见D. 梭伦放弃权力,被迫出走9.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 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C. 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 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10.雅典陪审法庭法官的职责,不包括()A. 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B. 审理各类重要案件C. 参加立法D. 讨论国家内外政策并做出决议11.为了给雅典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C.长老会议成为最高决策机关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2.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 ) 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3.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4.“梭伦的金钱政治对于当时的雅典还不失为一次革命。
我们不能忘掉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这一评论基于梭伦改革(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确立了财产等级的参政制度D.颁布了免除一切债务的“解负令”5.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
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
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提高平民地位B.调和社会矛盾C.保护贵族权益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6.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
……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
……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梭伦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是( )A.直接削弱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经济实力C.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D.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8.“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三)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三)综合水平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2.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说明( )A.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C.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3.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实行连坐法4.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6.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提高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朝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7.《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而在王安石变法中,就有体现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相应措施,它是( )A.租庸调制B.市易法C.青苗法D.两税法8.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期末测试卷(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这句话的含义是(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2.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3.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
”“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
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B.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一块重要殖民地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5.史学界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下列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与史实明显相悖的是( )A. 穆罕默德·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B.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C.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D.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6.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对立统一B.失之偏颇C.相互矛盾D.继承和发展7.《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1861年成为俄国经济史上的“分界线”是因为农奴制改革( )①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②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③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加快了俄国近代化进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在其中一张人口调查表上写道(如下):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据此我们不能推断( )A.该人是俄国沙皇B.君主立宪制确立C.1861年改革后,地主仍有较大势力D.该人以地主代表自居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历史的线索。
”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B.以天皇为首的封建力量强大C.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10.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A.制定宪法B.创办近代工厂C.改革传统教育D.加强中央集权11.埃及阿里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B.都因西方列强入侵而出现社会危机C.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都确立了立宪制政治体制12.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
这则史实反映了(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②西太后伪善、愚昧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维艰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戊戌变法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设立议院,召开国会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C.裁汰冗员,废除特权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14.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
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日本——原生型B.德国、美国——感应型C.法国、美国——次生型D.中国、日本——感应型15.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在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著名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身“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材料三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摘自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1)两次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别扫除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的改革主张及产生的重要影响。
(4分)(3)材料三中体现了沙皇对农奴的解放,其“解放”的内容包含什么?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
”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
(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材料二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
(6分)(2)分析材料二,为什么说改革牺牲了农民利益?这对俄国的现代化有何影响?(4分)(3)两次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泽谕吉(1835-1901年)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生于下级武士家庭,熟知儒家名著和中国历史。
青年时代在长崎学习荷兰文,在26-34岁时,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业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
……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
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大洋网《什么是脱亚入欧论》材料二假如中国、朝鲜政府的陈旧专制体制无法律可依,西洋人就怀疑日本也是无法律的国家;假如中国、朝鲜的知识人自我沉溺不知科学为何物,西洋人就认为日本也是阴阳五行的国家。
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对待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它们的态度方式对待即可。
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材料三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
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
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
”“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是什么?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论对19世纪后期日本的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3)材料三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优势?(2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
(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