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精心整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译)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
以下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信步走到庭院中。
看到月色如此美好,我心情愉悦,便兴起游承天寺的想法。
庭院中积着厚厚的雪,四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松树和竹子在雪的覆盖下沙沙作响。
我独独欣赏这美丽的月色,感到如此惬意。
然而月色虽美,却无人分享这美景,让我倍感孤独。
于是我叫上我的好友张怀民一同前往承天寺游玩。
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欣赏着月光下的景色。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诗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的心境,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两篇,喜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记承天寺夜游 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这篇古文的注释: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xìng):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为:动词。
做。
但:只,只是。
闲: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
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
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
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
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具体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院下的月光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对照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古诗词网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 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 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 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 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 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 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 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 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 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 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 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 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 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 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 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 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 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 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 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 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重点词语
①歇: 消散
②夕日欲颓: 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③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 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 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人间天堂 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④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 ⑤与: 参与,这里指欣赏 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 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 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作者也许在想:究竟 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 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 “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 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 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 信有什么不同。
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
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 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 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山 川 之 美 , 古 来 共 谈 总
仰观:高峰
俯察:清流 远景:石壁、林、 竹、雾 静 动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文。 2.学习《答谢中书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体
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
期的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
中书书》,描绘的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四、悟读
思想感情
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
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
妙的心境。
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你心目中的最美的月亮 描绘出来。
月下至寺 积水空明
月下游寺
静谧之美
动态之美
藻、荇交横
赏月抒怀
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 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 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 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 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 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 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 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 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 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 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 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
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 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 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默写是为 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 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
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 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 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 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 化,动静的结合。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高峰入云 俯 视 早 仰 时 视 晚 时 四 视 间 线 清流见底 间 季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应该如何分?三部分之 间有何联系?
全文可分三部分。开篇“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总领全文,中间是写景部分,最后以感
叹总括前文。
1、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3、“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不好?为
什么?
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
②欣然:高兴的样子
想到没有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考虑,想到 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 ④寝: 睡觉 月光从门口照进来,我愉快地起 ⑤相与:共同,一起 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 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 ⑥中庭:院里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 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词语积累
一、一词多义 1、欲 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4、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5、念无与为乐者(古义:想到;今义:思念)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交辉) 2、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作者怎样的情怀吗。
5、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1、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景 物的什么特点?
山之高,水之清。
3、“猿鸟乱鸣”中的“乱”字用得好不 好?为什么? “乱”字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 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 机的景象。
4、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 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续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
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
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 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 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 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 实美妙绝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词语
①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②藻、荇: 均为水生植物。 荇,xìnɡ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 ③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 闲的人。但,只是。 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闲人,清闲的人 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 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一。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 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 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擅离安置所。《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在被贬 于黄州的困境中写的。
重点词语
①户:单扇的门,一说指堂 屋的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
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
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
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
色的句子。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结尾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 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三、问题研究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