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发表时间:2008-10-23 发表者:赵森 (访问人次:1232)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是可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在损伤程度、抢救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都有其特殊性。随着全球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局部战争的增多,对于多发伤的救治和处理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目前急救创伤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多发伤的概念

多发伤(Multiple injury)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威胁生命,多发伤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症候群。多发伤是与单发伤(I solated injury)相对而言,单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不应称作为“多发伤”。多发伤还应与复合伤区别,复合伤(Combined injury)是指由于2种或2种以上致伤因素所造成的损伤。如核爆炸所致的放射性复合伤、烧冲复合伤等。

多发伤的临床特征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当机体损伤后,由于局部坏死组织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IL-1、IL-6、IL-4、PGE2、IL-10和TNFa等),而这些炎症介质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会加重机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1]。Moore等[2]报道指出早期给予多发伤病人大剂量地输血也可能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另外,已有报道指出[3,4],多发伤病人早期行髓内钉固定引起的肺部并发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RDS),会加剧炎症反应,增加机体组织损伤的可能。根据多发伤病人这种失控性的全身炎症反应,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 icians , 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对于SIRS的诊断必须要在各种严重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非感染与感染因素中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才能成立[5]。SIRS的诊断标准为[6, 7]:体温> 38 ° C或< 36 ° C时,心率> 90次/ min ,呼吸急促(室温下,呼吸频率> 20呼吸/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4.3 kPa),白细胞计数> 12 000/mm3或< 4000/mm5或>10%中性粒细胞。在全身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白细胞(Polymorp honuclear leucocytes , PMNL)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内循环中的PMNL可在局部诱导炎症介质聚集,释放蛋白酶和产生活性氧物种,并能杀死病原体。而老化的PMNL可以进行自发性细胞凋亡和巨噬细胞吞噬,存在

一个自我调控机制,以防止组织损伤。但是,如果病源刺激不能及时消除,机体持续释放这些化学介质,就会出现过度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5]。

Moore等[2]发现,当多发伤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ies Severity Score,ISS)大于15时,有13%的病人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会直接引起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原发损伤可称为“第一次打击”[8]。当机体遭受重大创伤,炎症反应加重,并在此期间进行手术干预(即构成“第二次打击”) [8]时,宿主体内免疫反应出现负反馈现象,体内抗炎反应系统随之增强,称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 C ARS) [5]。机体的抗炎机制有利于激活其它主要的免疫抑制细胞(如CD4 +、CD24 + 、Foxp3、T细胞等)。通过免疫抑制作用可减轻机体免疫反应,防止继发性组织损伤[9]。SIRS和CARS相互制衡,可诱导机体进行修复和抵抗感染。如果它们之间失去平衡,那么就会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继续发展或感染,最终造成MO F的发生 [5]。多发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免疫麻痹(Immunoparalysis),造成免疫细胞出现整体的凋亡反应。多发伤引起的免疫反应高度复杂,多层次调控,尤其是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进程[10]。最近几年对于多发伤炎症反应的量化研究表明[11],IL-6的血液浓度水平已证实与ISS、ARDS和MOF有关。令人鼓舞的是,Bengmark等[12,13]通过对多发伤中细胞特异性信号途径进行研究,已经构建出适合机体的免疫效应细胞,从而减轻多发伤病人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隐匿性血流灌注不足(Occult Hypoperfusion, OH)

并非在多发伤患者失血时进行大量补液就能满足机体组织缺血缺氧灌注的需要,而在早期对患者的“延迟”液体复苏,即最低限度地适当补液也并非不可取。这就是所谓“许可范围内的低血容量症(Permissi ve Hypovolaemia)” [14]。因此,在多发伤患者的抗休克治疗,有效维持血容量,充分地恢复机体组织的再灌注是急诊救治是否成功的关键。近年来[15,16],多发伤患者中存在的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已被证明,并且已明显影响到病人的生存。而在机体损伤期间局部组织缺氧通过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已被证实可用于监测相关组织的灌注情况和逆转休克状态。Rutherford 等[17]也证实了对于血清乳酸水平的检测可反映出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另一方面,血液中的乳酸水平也与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有强相关性。多项研究表明[18,19],当乳酸水平较高时可能会出现没有临床迹象(如,无意识模糊、瞌睡、手和足发冷、潮湿、皮肤发绀和苍白等)的休克,如果血清乳酸水平等于或大于2.5 mmol/L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自身的死亡率都会增高。Meregalli等[19]报道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的高危人群包括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的病人,创伤后早期行外科手术病人,传统检查指标(如,血压、尿量等)不能显示组织有效灌注的病人。Crowl等[15]发现,多发伤患者早期行股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他们的血清乳酸水平明显增高,

机体出现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Schulman等[20]建议,如果存在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的患者(血清乳酸> 2.4 mmol / L,持续> 12小时)即使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也应进行严密监护和对症治疗,如果要行非紧急手术,应推迟到血清乳酸水平正常后进行,避免患者受到“第二次打击”,给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三、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导致多发伤患者晚期死亡后的重要原因。在MOF中,呼吸功能不全,几乎总是第一个出现,其次是心血管失代偿。以往,肾功能不全是第二个常见的,而肝功能衰竭,通常是MOF的晚期表现。目前,最常见的MOF组合,是呼吸—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肝功能衰竭。在多发伤病人出现3个或更多受影响的器官,最常见的组合是呼吸—肾—心血管功能不全,当出现这种MOF组合的患者死亡率通常高达75%[21]。

在患者受伤后的前几天是了解其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否会演进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关键期。我们应该在对病人进行充分救治的同时进行一系列仔细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预防MOF的出现。Keel 等[22]发现,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MOF发病机制的核心。因此,随着现代科技和支持治疗在重症监护学中的发展,利用SIRS发生时产生的炎症介质作为评估严重多发伤后的演变进程和预测患者的死亡率将成为现实[23]。在上世纪90年代,Suffredini等[24-26]已经开始分析各种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量化关系,对病人的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分级。近年来也有不少文献报道,分析SI RS中的IL-6和 IL-10的水平,将其作为患者损伤进展的预测因子。在2008年最新的一篇文献报道中,L ausevic等[21]对75名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他们经过严格的ISS评分选取符合严重多发伤标准的65名患者,通过对他们伤后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 (IL -10)和磷脂酶A2第II组(PLA2-II)进行血液动力学评估,来预测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MOF的情况。结果显示,实验中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于创伤后可能发展为MOF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Lausevic等提出,对于多发伤患者MOF的发展预测最重要的是在病人住医院治疗的第一天对其IL-6的浓度检测,以及住医院治疗的第四天对SIRS的各项炎症介质浓度的血液动力学检测。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

一、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

目前,多发伤的急救处理策略最早由ABC原则,发展为ABCDE原则[35],即包括:Airway and cervi cal spine control气道及颈椎控制;Breathing and ventilation呼吸和保持通风;Circulation and h aemorrhage control循环和出血的控制;Disability: neurological status失能:神经状态;Exposure

/environmental control暴露/环境控制。而现今国内已有人提出按ABCDEF的程序进行全身的系统性检查和相应的急救处理是较行之有效的方法。Airway:气道,指呼吸道是否通畅。Breathing:呼吸,指有无胸部损伤影响呼吸功能。Circulation/Cardiac:循环/心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周围循环血量和大出血的判断,二是对心泵功能的估计。Disability:神经系统障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判断,二是对颅脑损伤的估计。Exposure:暴露,应充分暴露患者全身,检查和发现除上述部位以外的脏器损伤。Fracture:骨折,四肢骨折的判断。然而, VIPCO(V = Ventilation,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通气供氧;I = Infusion,指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P = Pulsation,指对心泵功能的监测;

C = Control bleeding,是指在多发伤抢救中紧急控制活动性或隐蔽性出血;O = Operation,即急诊手术治疗。)急救原则也许更适合严重的多发伤患者,因为它强调了其中VIP三项之间的关系。复苏多发伤病人通气后、组织能否得到有效的再灌注其基石是输液[39]。目前,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如何给与适当的液体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Trinkle和他的同事表明,在肺挫伤水肿时应减少进行液量限制,并限制胶体及类固醇的补充[40,41]。他们还认为早期进行液量限制和胶体控制,可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42]。与此相反,一些出血控制病例中也显示采用平衡盐/晶体复苏对病人更为有利[43-45]。但是,在众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都未能显示或证实那种方法对病人更为有利,无论是采用晶体或胶体对休克的多发伤病人进行复苏,许多得出的结论,都认为是没有分别[46]。在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动物模型试验中,过多的补液已证明是具有危害的。这些模型中,当补液复苏达到血压正常时,反而出现了出血增加,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出现死亡(即“弹出式血栓”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量的晶体复苏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47-49]。这些动物试验的基本数据,验证了Bickell和他的同事在对于有穿透性外伤患者接受院前急救和急诊科复苏之前,所采取的出血控制,从而减少了死亡率的增加[50]。最近,美国军方和民间医疗机构的数据显示,采用“损伤控制复苏”这个治疗策略可能会增加外伤患者生存的几率[51,52]。目前,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对于出血性创伤患者主张进行相对性的降压复苏(至少完成控制出血)和输血这两种做法,旨在避免引起复苏相关的凝血功能障碍。损伤控制复苏的目的是在收缩压少于100毫米汞柱和输入一组新鲜冷冻血浆,包括红血细胞悬液。为了避免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输入血小板,冷沉淀物和凝血因子VII。目前,损伤控制复苏理论还在发展中,但是,许多数据都显示其对创伤患者有利,还可能有效减少胸、腹复苏相关的并发症。对于大出血病人采用损害的治疗,目前使用的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已证实是优于传统的创伤复苏。

二、临界病人(The Borderline Patient)和损伤控制手术

由于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机制和损伤程度的不一定相同,而采取相同的骨折固定时间和固定方式似乎会对多发伤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赞同对多发伤患者应采取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

otal Care, ETC)。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部分文献[53-55]报道,在对某些多发伤病人进行早期全面治疗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高。而对于这些病人,1993年,Pape [54]是首次提出“临界病人”这个概念。Pape等[54,55]对ISS> 18的多发伤患者使用扩髓髓内钉对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治疗,并进行了一系列回顾性研究。他们发现,没有胸外伤的病人早期交锁髓内钉固定出现肺部并发症的几率较低。相比之下,受到严重胸部创伤的患者如果早期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后会出现不良的后果,进而发展为ARDS。Pape等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多发伤后患者肺功能损伤有三个重要因素:①具有严重的损伤(包括有明确的多发性创伤和相关的休克症状);②存在严重的胸部创伤;③股骨骨折治疗应用扩髓髓内钉固定。在一系列研究中,他们发现,存在严重创伤,并伴随胸部外伤病人如果行早期扩髓髓内钉治疗,会增加病人出现肺功能失代偿和ARDS的风险。Charash 等[56]对一系列ISS评分为18或更高的138例多发伤患者(这些患者无闭合性胸外伤)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无论是早期或延迟股骨髓内钉治疗,以及临床意义上的延迟固定,在统计学上,他们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都显著增高。Hildebrand等[57]在2004年也证实了,当患者具有较高ISS评分和特别严重的胸,腹部及头部损伤时,如果进行早期全面治疗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如AR DS和MOF)。

并非所以的多发伤病人都适用于ETC处理原则,而这些不适合的多发伤人群又该如何进行治疗了?19 93年美国宾夕凡尼亚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学教授Rotondo [58]提出的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S urgery, DCS)这个概念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损伤控制策略旨在针对于损伤早期的稳定和控制,减少手术所造成的额外负担,避免患者因“第二次打击”引起身体情况的恶化。损伤控制策略目前除了应用在腹部多发伤病人,还扩展到胸外科,骨科等领域。损伤控制手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简化治疗,ICU治疗和最终治疗。这三个阶段的治疗策略在各个领域也得到了延伸。在胸外科方面,DCS已演变为损害控制开胸术(Damage Control Thoracotomy, DCT)[59-62]。对于胸部多发伤的患者,首先处理的应是对急性心包填塞进行,控制出血或防止内脏溢出。一旦出血及内脏污染控制,胸部暂时封闭。下一阶段是对病人低温、血流动力学改变,酸碱平衡和凝血功能障碍等进行恢复。待各项指标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后,病人重返手术室,重建胸部[63]。近年来,随着损伤控制理论的在骨科领域方面的延伸,Scalea等[64]在多发伤骨折固定的研究中提出了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 DCO)这个概念。DCO这个治疗策略已被国内外骨科医生所接受[65]。由DCS演化而来的DCO在损伤控制方面也分三个阶段,即①对骨折的早期稳定和机体损伤的控制;②进入ICU治疗,给予病人保温、给氧、维持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及其它支持治疗等;③在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包括度过全身炎症反应期),进行确定的手术治疗[66]。

对于DCO治疗策略的引入,对多发伤病人的临床整体评估(AIS/ ISS)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全面、迅速掌握多发伤患者损伤程度的第一手资料,才能让我们正确地选择ETC或DCO这两种不同的治疗策略,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防止ARDS和MOF的发生,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

三、骨折内固定时机

目前,对于多发伤病人骨折的治疗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类型和时间,仍然难以确定。现在的文献对于多发伤骨折治疗的报道中,采用各种不同的评分系统来表达损伤程度的严重性,相互之间的结果也差别甚大,从中很难获得有价值的参照和结论。近年来,判定何时对多发伤病人进行骨折手术内固定的方法主要有2种:第一种方法是对伤后患者血液中炎症介质进行检测,了解病人的基本病理生理学情况,待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和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时再行手术治疗(即DCO治疗策略)。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各种评分标准(主要是AIS/ ISS评分),找出临界病人,根据临界值划分病人是否采用ETC策略治疗,还是选择DCO策略治疗。

近年来,通过对多发伤患者伤后炎症介质的测定来评估骨折内固定时间和患者预后的文献比较多[21, 67]。Pape等[68,69]发现,多发伤病人伤后2—4天进行确定手术比伤后5—8天再进行手术全身炎症反应明显增加。他们发现,在患者伤后2—4天内进行确定手术后,病人血液中的IL-6浓度明显增高,并有向MOF发展的趋势。因此,Pape建议当发现血液中IL-6浓度明显增高时,应至少把手术时间推迟到伤后第4天。他还建议在对多发伤患者进行下肢较大型的手术前,应等病人炎症反应减退,凝血和纤溶系统正常,并具备比较稳定的心肺功能后再行手术治疗。Pape等[70]建议根据AIS/ ISS评分,进行临界值划分,从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Pape等纳入的临界病人标准有:①多发伤创:ISS﹥20,合并胸部创伤AIS﹥2;

②多发伤:腹部/骨盆创伤(﹥Moore grade3),失血性休克(初始收缩压﹤90mmHg);③ISS﹥40;④双侧肺挫伤的放射学证据;⑤初始平均肺动脉压﹥24 mmHg;⑥置放髓内钉时肺动脉压升高﹥6 mmHg。

虽然损伤控制理论早已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看到在多发伤病人关于损伤控制骨折手术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目前文献所公布的数据大多基于回顾性研究。Schwab等[71]认为随着损伤控制手术理论不断推广,最终会影响我们对严重多发伤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如促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和病人预后的标记物等机制研究。他们认为,损伤控制这种新观点甚至会影响到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抗炎、抗休克,以及改善器官的支持治疗方面药物的研制。对于多发伤的有效治疗应该是将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DCR)和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 y, DCS)最大限度的相结合。DCS为DCR提供了条件,DCR为DCS提供了基础,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在对任何形式的骨折稳定之前,必须先对多发伤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和生化评价,了解病人的损伤程度和各项相关的生理学指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ARDS和MOF的发生。在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中,应该成立多学科的治疗小组,包括:骨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普外科医生,心内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病理学家,疼痛专科医生,营养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护理小组。

多发伤的病因与分类多发伤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的损伤威胁生命,它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症候群。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病情重,休克发生率高,低氧血症严重;②全身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③漏诊率高,因创伤是多系统、多部位的,早期症状不明显;④治疗困难。

多发伤的急救与早期诊断

急救原则:面对大量伤情复杂且严重的伤员,首先要采取急救措施,有多发伤时要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包括大出血、呼吸道梗阻、心搏骤停、张力性气胸、腹部实质性脏器出血、脑疝等。在救治中坚持“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的原则。首先要完成VIPC,具体技术如下:

V(Ventilation,通气)。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通气供氧。在处理多发伤伤员,特别是头、颈、胸部伤的伤员时,首先应维持呼吸道畅通。对颅脑外伤伤员,应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及分泌物,即刻行气管内插管,必要时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颌面外伤、颈椎外伤、喉部外伤的伤员,应早期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术。

I(Infusion,输液)。指通过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多发伤休克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因此,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伤员时,恢复血容量的重要性不次于纠正缺氧。

P(Pulsation)。指对心泵功能的监测。多发伤伤员发生休克时,除考虑低血容量休克外,还要考虑到心源性休克,特别是伴有胸部外伤的多发伤,可因心肌挫伤、心脏压塞、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气栓导致心泵功能衰竭。有时,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可同时存在。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要监测心电图及必要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如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

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是指在多发伤抢救中紧急控制明显或隐蔽性出血。

早期诊断:在补液的同时,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较全面的检查和诊断非常重要。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应牢记“CRASH-PLAN”以指导检查。其含义是:C = cardiac (心脏),R = respiratory(呼吸),A = abdomen (腹部),S = spina(脊髓),H = head(头颅),P = pelvis (骨盆),L = limb(四肢),A = arteries(动脉),N = nerves(神经)。在紧急情况下,可在几分钟内根据伤情,对呼吸、循环、消

化、泌尿、脑、脊髓以及四肢骨骼各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然后按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

改变诊疗模式:由平时的诊断→治疗变为抢救→诊断→治疗。切忌过多的辅助检查,以免影响伤后的抢救时间。

多发伤的进一步诊治

多发伤的再次评估:某些隐蔽的深部损伤初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因此,初期检查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不全面的。再评估的重点包括腹腔脏器有无破裂以及有无延迟性腹内、胸内和颅内出血。

颅脑损伤的处理

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将伤员的头侧向一边,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注意生命体征,局部止血、包扎。有脑组织膨出时,用碗盖住后包扎;鼻、耳流血不能填塞止血。对于有抽搐者,注射安定,对于颅脑外伤发生脑疝者,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l。

胸部损伤的处理

◆以胸部损伤为主的病人,伤侧胸廓呼吸运动都明显减弱或消失,胸部叩诊鼓音,应特别注意伤员的呼吸变化及胸廓起伏,以及听诊呼吸音的变化。

◆创口的处理:对开放伤者立即用5~6层凡士林油纱布封闭伤口,外用无菌敷料严密包扎,使开放性伤口变成闭合性。

◆气胸的处理:闭合性气胸者,如确定是张力性气胸,应立即利用无菌9~16号针头作为穿刺针,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间第四、五肋间刺入胸膜腔应急排气。并给予高流量吸氧,以改善缺氧状态。

◆病人转运:在搬运和转运过程中,均保持病人平卧位,头部稍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一旦病人呼吸困难加重,脉搏细速且血压迅速下降,应迅速查明原因及时给予处理。转运伤员时救护车需减慢行驶速度。

腹部损伤的处理

◆注意伤员神志、血压及腹痛的变化:早期腹痛比较局限,随着渗出液增加,腹痛持续加重,同时向整个腹部弥漫,常伴有腹胀、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休克加重。

◆腹部内脏膨出物的处理:应用无菌换药碗覆盖保护包扎,禁止还纳以防感染。

◆伤员转运:转运时应注意观察其症状体征,及时补充液体, 抗休克,并保

证呼吸循环支持。对重度休克的病人还应取抬高头部15度,下肢抬高30度平卧的休克体位,以利于呼吸及增加回心血量。禁止给病人喝水,必要时还需使用简易呼吸器。

骨折的处理

◆确定骨折部位。

◆闭合损伤的处理:用夹板固定闭合损伤部位,以减轻疼痛,防止继续损伤神经和血管。

◆开放伤的处理:对开放性骨折的外露断端,不要复位,只用消毒敷料进行创面包扎。

◆可疑特殊部位骨折的处理:对怀疑有脊柱骨折及骨盆骨折者,保持仰卧于硬板床。禁止弯腰和抬腿,防止脊髓损伤造成瘫痪。

◆活动性出血的处理:应给予加压包扎。对于需上止血带者,必须标记上带时间,并每隔1小时松开1次,每次1~2分钟。随时观察伤员出血的情况及呼吸、脉搏、血压。

确定性手术

多发伤病人均有两个以上部位需要手术处理,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该紧急组成抢救组,根据各部位创伤对病人生命威胁的程度决定手术的顺序:①颅脑创伤需手术处理,并伴有胸腹内脏伤者,应分组同时进行。②胸腹联合伤,可同台分

组行剖胸、剖腹术;多数情况下,胸腔无大出血,但有肺组织挫裂伤及漏气,应作胸腔闭式引流,再行剖腹探查术。③有四肢开放性骨折时,需在剖腹、剖胸手术结束时进行清创术、外固定术。对闭合性骨折可择期处理。

在多发伤救治的全过程中,早期是抢救生命,中期是防治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是矫正和治疗各种后遗症和畸形。此三阶段是紧密相连的,救治的每一步骤都要想到下一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予以预防,如休克期输液要防止肾衰,因而要快速提升血压,防止低血压时间过长;在大量输液抗休克时又要防止输液过量引起肺水肿、脑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进行抢救手术前、术中都要预防感染,除注意无菌操作外要静脉注射抗生素。

多发伤的护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以及日益发达交通,高处坠落以及交通事故引起的多发伤患者日益增多。严重的多发伤具有病情重、变化快,稍一延误就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的特点。急诊室作为多发伤患者的第一站,是挽救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有效、及时、主动的护理配合,对于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1、急救护理措施

1.1 遵循重危病人“先救命后治疗”的原则

多发伤患者常合并多个脏器损伤,在抢救治过程中,强调先救命的原则,决不因为过多过细的检查和测量而延误最佳的抢救时机“创伤后的60分钟是黄金的60分钟。由于外伤在送入院途中,已经耽误了不少时机,医护人员更不能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耽误宝贵的抢救时机,故抢救室的护士在接诊病人应做到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1.2 配合医师尽快实施一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的五步检诊程序

一问:问外伤史、外力的方向、受伤部位、伤后表现和初步处理。

二看:看面色、呼吸、结膜、瞳孔、伤部情况。

三测:即测血压,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

四摸:摸脉搏、皮肤的温湿度、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有无异常活动。

五穿刺:对疑有胸腹腔损伤应立即进行诊断性胸腹腔穿刺,必要时重复穿刺。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取出假牙、血块,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 L/min。若无呼吸、心跳者,则立即行气管插管术和心肺复苏术。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及时有效的氧疗提高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1.4 建立静脉通道

创伤性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微循环障碍,所以,及时有效的补液是纠正创伤性休克的最主要措施。迅速建立一条或一条以上静脉通道,选肘静脉或颈内静脉,采用18—22号静脉留置针,以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纠正休克。根据患者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节液体滴速。

1.5 有效止血

多发伤患者常合并腹腔内脏出血及大骨折的出血,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腹腔内脏破裂出血较易发现,而往往忽视的大骨折出血量易造成漏诊、骨折伤员有大量血液丢失在软组织中。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1.6 给予心电监测

多发伤休克一般都是创伤性休克,有时也合并心源性休克,如股骨骨折伴胸部外伤,故在输注过程中要随时监测心脏功能,及时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可根据氧饱和度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

1.7 辅助检查

在抢救护理同时,协助医生做好各项输助检查工作,及时查明病因。及时采取各项血、尿等标本,及时送检。

1.8 做好术前准备

及时做好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

2、总结讨论

2.1加强预见性护理分诊工作

严重多发伤特点之一,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隐蔽性损伤与明显损伤同时存在。危而不显的隐蔽性损伤容易被忽视。该类伤情致残率、病死率虽高,却可通过早期认症识症,救治和挽救病人生命。

2.2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

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我们抢救室制定了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流程,由主班护士负责调度分配各人的工作并负责对外联络。规范化、程序化护理措施简明扼要,易于掌握,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2.3 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

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在早期抢救过程中,一切抢救护理措施按照规范化程序,快速准确到位。首要的是解除呼吸道梗阻,迅速作好气管插管准备,备好呼吸机,熟悉呼吸机使用方法与故障排除,掌握气管内吸痰技巧,保证呼吸道通畅。休克复苏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并迅速扩充血容量,对稳定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必须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发伤患者伤情重、变化快,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又面临着肢体伤残、外貌毁损,在躯体和心理上都有创伤。我们要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技术、稳重姿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信任和安全感。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多发伤的急救处理

作者:孙伯青发布时间:2010-12-20 13:13:40来源:中国急救网

1.多发伤的概念

多发伤指同一致伤因素所致人体两个以上严重损伤。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内涵:

(1)损伤由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主要指机械力所致的损伤,如交通事故、坠落、火器等。多发伤与复合伤是不同的概念,复合伤由不同致伤因素引起,如机械伤复合冲击伤、烧伤复合冲伤、烧伤复合放射伤。

(2)损伤必须是两个以上。按简明创伤分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标准,人体分为9个解剖部位: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脊柱、上肢、下肢、皮肤。多发伤指上述9个解剖部位中有两个以上部位受伤。同一部位内的多个脏器损伤或同一脏器的多处损伤也称为多发伤,但须冠以部位或脏器名称,如胸部多发伤、腹部多发伤、小肠多发伤、脑多发伤等。

(3)损伤必须是严重的,对伤员生命构成威胁,需要急诊处理。严重损伤的定量标准一般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

2.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1)损伤机制复杂同一伤员可能有不同机制所致损伤同时存在,如在一交通事故伤员可由撞击、挤压等多种机制致伤,高处坠落可同时发生多个部位多种损伤。

(2)伤情重、变化快多发伤具有加重效应,总伤情重于各脏器伤相加。伤情发展迅速、变化快,需及时准确的判断与处理。

(3)生理紊乱严重由于多发伤的伤情复杂,多伴发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并互相影响。易发生休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颅内压增高、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4)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多发伤病人多个损伤同时存在,可能互相掩盖,造成漏诊。合并颅脑损伤的伤员因意识障碍而不能准确表达,增加诊断的难度。医生的专业局限性也是造成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

(5)处理顺序与原则的矛盾由于多个损伤需要处理,其先后顺序可能发生矛盾。不同性质的损伤处理原则不同,如颅脑伤合并内脏伤大出血,休克治疗与脱水治疗的矛盾。

(6)感染与并发症多多发伤由于组织器官广泛损伤、破坏,失血量大,对全身生理扰乱严重,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破坏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3.多发伤的初步评估与现场救护

在创伤急救中,时间是第一重要因素,目标是使伤员在伤后最短时间内开始接受急救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到医疗机构,尽快接受恰当的确定性治疗。迅速有效的现场救援直接关系到抢救效率和质量,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危。

对创伤伤员伤情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正确治疗决策的前提,在一个伤员的治疗过程中至少要进行三次伤情评估:在现场数分钟内进行的初次评估,到达医院后进行的全面的二次评估和抢救治疗过程中的再次和反复评估。

(1)伤员脱险事故发生后,首先进行的是现场脱险,将伤员从事故现场中安全移出,以避免

进一步的损伤。移动伤员时要轻柔,避免鲁莽的动作。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可能发生的脊髓损伤,或使原有的损伤加重,对可疑伤员要由2名以上急救员同时行动,移动前颈部固定,移动过程中保持头颈脊柱成一直线。

要注意判断现场的危险程度,注意有无引起施救者伤亡的情况,如着火、爆炸、触电等。

(2)检伤分类与初步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的目的在于区分伤员的轻重缓急,使危重而有救治希望的伤员得到优先处理。检伤分类由医务人员或经专门训练的急救员进行,通过看、问、听及简单的体格检查将危重伤员筛选出来。伤员的分类以标志醒目的卡片表示,多数国家采用红、黄、绿、黑四色系统。红色表示立即优先,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表示紧急优先,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表示延期优先,指轻伤员,不需紧急处理。黑色表示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这种分类系统的优点是按处理的紧急程度进的,使救护者根据卡片颜色即知救治顺序。

初步伤情评估多在受伤现场进行,在数分钟内快速判定有无直接威胁伤员生命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气道:确定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气道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如口腔内有异物,应立即清除,如有舌后坠阻塞气道则置口咽通气管,如有颌面部伤或气道本身损伤影响气道通畅,行气管插管或环甲膜切开。

(2)呼吸:判断伤员有无自主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如自主呼吸停止或减弱,予以人工呼吸或吸氧,如张力性气胸,立即行穿刺放气或闭式引流。

(3)循环:观察心跳强弱,血压是否正常。有无四肢体表明显外出血,如有则予以包扎或止血带止血,下肢或骨盆损伤可应用抗休克裤。休克伤员应立即快速补液。

(4)意识状态:伤后出现的意识变化常提示脑损伤的存在,注意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的变化,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5)脊柱脊髓:初次评估要特别注意脊髓损伤的可能,更不可因急救行为加重损伤或造成新的损伤。对怀疑颈椎损伤的伤员必须妥善以颈托固定,限制颈椎活动。怀疑胸腰椎损伤者,应使伤员保持躯干直线位。

(3)现场医疗急救现代救援医学要求对立即威胁生命的损伤进行现场处理,然后才可送至医院。

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及时清除口腔异物,对窒息、昏迷病人应行气管插管或环甲膜切开。

止血:创伤后大出血直接威胁伤员生命,对于四肢的外出血应及时用止血带进行止血,伤

口包扎,下肢损伤可用抗休克裤。

胸腔穿刺或置管:对张力性气胸伤员应在现场进行穿刺放气或置闭式引流管,然后再后送医院。

四肢固定:对四肢骨折伤员进行妥善固定,可采用木板,树枝或其它材料将整个肢体固定。

颈椎、脊柱固定:怀疑或肯定有脊髓脊椎损伤应立即进行固定,颈椎用颈托限制颈椎活动,胸腰椎损伤者平卧位保持躯体直线位。

静脉输液:主要用于休克伤员。现场可输入高渗氯化钠溶液(7.5%)200ml,然后输入普通电解质溶液,有条件可行现场输血。

给氧:危重伤员应给予吸氧。

现场心肺复苏:心跳呼吸停止伤员应在现场进行复苏,心跳未复跳者不得后送。具体方法略。

4.多发伤的全面评估与诊断

4.1 病史采集、全面体检与初步诊断伤员经过初次评估和必要的紧急处理后送至医院。二次评估是对创伤伤员从头到脚的全面检查和评估。应按照解剖部位的顺序和诊断学的要求全面检查,尤其是无反应和不稳定的伤员,有遗漏创伤部位的潜在可能性。全面地、无遗漏地体格检查至关重要,医生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决定体检顺序。详细的受伤过程的了解和损伤机制的分析对完整准确的医学评估非常重要。选择应用辅助检查和实验检查也在这个阶段进行。

创伤医师应具备进行创伤机制分析的物理学知识,这在交通伤的判断中非常有用。汽车的类型、撞击的方向、速度、车辆有无翻滚、伤员是否抛出、车内伤员的位置、身体与撞击处的位置、撞击方向等都可帮助判断受伤类型和程度。询问病史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医师根据检查和评估的结果决定治疗和进一步检查的方案,而不能依赖于特殊检查的结果。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广泛应用的时代,不可忽视最基本的物理诊断技术。

创伤伤员的二次评估要回答:(1)伤员的全身情况(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2)伤员有无损伤?(3)损伤的严重程度?(4)是否需要和允许进行辅助检查,如X线、B超、CT等?(5)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是否急诊手术?

在创伤救治过程中,随时对新情况或原有病情的变化进行评估,调整诊断治疗方案。对创伤伤员反复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多发伤复杂伤伤员,创伤对生理扰乱大,变化复杂,须随时修正诊断,调整治疗方案。对是否急诊手术的判断也会随着病情变化而改变,评估必须反复进行。对二次评估后遗留的问题,如由于伤情不稳定而未进行的检查也要及时补充。

4.2 诊断技术与实验室检查创伤伤员经过初次评估、二次评估以后,医师对伤员的全身情况

和主要损伤的可能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情况下,医师可以直接根据评价结果决定确定性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情况紧急时。在伤情允许时,可以选择辅助性诊断技术。选择辅助诊断技术应考虑到伤员的全身情况及诊断技术对治疗决策的影响。

(1)穿刺:简单、快速、经济、安全,准确率达90%,可反复进行。可有假阳性,假阴性,对腹膜外血肿准确性差。可作为胸腹创伤首选方法。

(2)诊断性腹腔灌洗:简单、方便,可在床边进行,阳性率达95%,可反复进行。可有假阳性,腹膜外血肿准确性差,可造成医源性损伤。用于腹部创伤。

(3)X线:简单、方便,无创,费用低。有些部位准确性不高,孕妇应用有潜在危害。为骨关节伤的首选方法,也常用于其他部位伤。

(4)B超:简单、方便,可在床边进行,可反复进行,对腹腔积血、实质性脏器损伤和心包填塞准确性高。空腔脏器和腹膜后损伤准确性差。主要用于腹部创伤。

(5)CT:实质性脏器损伤可以定性,血肿准确性高,颅脑、胸腹创伤意义较大。但费用高,费时。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伤员。

(6)MRI:多角度、多层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极高。但操作复杂,费用高,金属异物影响检查。主要用于脑脊髓伤。

(7)血管造影:可以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能够判定出血来源。但费用昂贵,费时。在特定情况下有意义,用于腹部盆腔创伤。

(8)内镜技术:可以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费用昂贵,费时。在特定情况下有意义,用于胸腹创伤。

4.3 创伤严重程度的定量评估对创伤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是创伤医学的重要进展,不但可以评价创伤的严重程度,还可以评价治疗效果,估计预后,评价医院和医师治疗水平。

(1)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评价脑外伤最常用的方法。GCS=睁眼评分+语言评分+运动评分(见表1)。

(2)改良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为院前创伤评分中较常用者,简单、准确(表2)。

5.多发伤的确定性治疗

伤员到达医院后按伤检分类进入不同的流程,轻伤员(绿色标志)按损伤部位到各科门诊进一步检查处理,以下论述危重伤员在医院的急救。

治疗与诊断应同时进行,不可等诊断结束后才开始治疗。给氧,呼吸支持,静脉通道补液,备血,置导尿管等初步治疗必须在伤员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完成。

严重创伤威胁伤员生命的主要是失血和颅脑损伤。以颅脑损伤为主的伤员则应首先输入20%甘露醇溶液以降低颅压,然后再进行CT等检查。以失血为主的伤员,如实质性脏器破裂,血管损伤,骨盆或长骨骨折等,要立即快速输液。伤员至少应有两条大静脉通道,以保证液体和血液的快速输入。7.5%氯化钠溶液(高渗溶液)有较好的复苏效果,可作为首选液体,用量200ml/次。然后快速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林格氏液或其他电解质溶液,尽量少用含糖溶液。在可供选择的液体种类较多的情况下要注意不同液体的特点,如果没有多种选择,任何液体(包括含糖液体)都可应用。注意速度是第一考虑,其次才是液体种类。同时尽快完成配血,最好10分钟内开始输血。两条通道血液和液体同时输入可以达到最好的复苏效果。紧急手术治疗是创伤抢救的确定性治疗之一,对以失血为主的伤员,手术是复苏的一个环节。液体复苏与手术止血同时进行,试图先行复苏,达到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手术的观点是错误的。颅内占位性损伤也应尽早手术清除以降低颅压。对于多发伤应按对伤员生命威胁程度决定手术顺序,两处损伤都威胁生命则同时进行手术。

现代创伤救护原则要求对每一个伤员作出准确的评价,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B超、CT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伤员能够在术前明确损伤性质和程度,从技术上使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

腹部实质性脏器伤采用非手术治疗最早应用于儿童脾脏损伤,以后又应用于肝脏损伤。最近美国大宗病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实质性脏器损伤的伤员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比例呈增多趋势;(2)创伤中心比非创伤中心较多采用非手术疗法;(3)从不同的创伤类型可以确定哪些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4)采用非手术治疗后伤员预后与手术疗法相同。

肝脾损伤非手术治疗适应症:(1)血流动力学稳定;(2)损伤经CT诊断;(3)无合并肠或腹膜后损伤;(4)无腹膜刺激征;(5)输血量不大;(6)有较好的监护治疗条件。

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指征:(1)伤员意识清楚;(2)CT扫描血肿小于40ml;(3)中线移位小于12mm;(4)环池无明显受压;(5)血肿位于幕上。

非手术治疗需要良好的监护治疗条件,治疗费用有可能多于手术治疗,同时要求能在非手术治疗失败时及时迅速地采取手术治疗。

6.严重创伤治疗的损伤控制原则

传统的创伤外科手术原则是暴露、探查、止血和重建,但在现代社会大量高能、多器官、复杂损伤的时代,有些原则已不适用。广泛的多脏器损伤伤员往往处于休克状态,持续出血,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复杂、耗时的修补重建手术只会加重伤员的生理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损伤控制原则(damage control principle)可能是唯一的选择。损伤控制原则以往仅限于严重肝脏损伤,1980年代以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而成为严重创伤伤员的一种基本处理方案。

6.1病理生理机制

(1)外科手术是对创伤伤员的进一步打击。在严重肝脏损伤或骨盆骨折伤员,直接止血非常困难,出血可能有多个来源。

(2)大量输血导致低温和凝血病,手术加重热量丢失。腹腔手术中伤员体温如果低于32°C,死亡率将达100%。输血、手术、低温均可导致凝血机能障碍,血液稀释和低血压也可促进凝血病的发生。

(3)组织灌注不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大量液体复苏导致组织水肿。低温、凝血病和酸中毒互相促进,构成严重创伤伤员病理生理紊乱的危险三角。

6.2 适应症

(1)创伤伤员伴有低温、凝血病,为避免进一步加重生理紊乱,必须快速结束手术。在凝血病发生之前结束手术可以改善预后。失血﹥4升,中心体温<34°C,Ph<7.25是决定结束手术的指征。

(2)不能直接用结扎、缝合及血管修补等方法止血,必须用填塞止血。

(3)组织严重水肿,缝合困难。

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决定必须在手术开始数分钟内对损伤作出评价后立即作出。其依据主要是损伤类型,而不是生理紊乱明显后再作决定。严重肝损伤、严重腹腔血管损伤、严重胰头损伤、复杂骨盆骨折等都是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指征。

6.3 手术方式

在严重伤员决定实施有计划再手术后,必须迅速结束手术,手术方式要求简单有效。常用的方式有:肝损伤以纱垫填塞,胆道损伤作简单引流,胰头伤简单清创,肺损伤不规则切除,脾肾伤快速

切除,非重要血管结扎,重要血管作腔内分流,关胸腹仅缝单层皮肤。

6.4 术后处理

损伤控制性手术后的首要任务是伤员的复温,使其中心温度达到35°C以上,否则凝血功能难以恢复。多数病人术后一段时间(数小时)内继续出血,可能加重凝血障碍。腹腔间隔综合征是计划性分期手术的致命性并发症。由于失血、肠扩张、组织水肿等,使腹腔压力升高,影响组织器官血流,导致肾衰,心输出量减少。

6.5 二次手术

经过病人手术后ICU的监护治疗,伤员生理紊乱趋于稳定后进行二次手术,对损伤脏器进行确定性治疗。二次手术的时机可能在24~48小时,也可以是48~96小时,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决定。

作为现代创伤复苏概念的扩展,损伤控制性原则注重伤员的生理紊乱。完整的损伤控制性方案包括抢救室复苏-损伤控制性手术-ICU复苏-确定性手术的-系列过程。

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治措施探讨

作者:李又林发布时间:2010-12-2 12:26:27来源:中国急救网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措施的选择。方法对我院2001年6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31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4例患者入院时合并休克267例,未及手术死亡21例,急诊手术283例,其中术中死亡6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5例,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复杂危重,来院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甚至昏迷,早期积极抗休克治疗极为重要,对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及时气管插管。部分患者早期确诊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伴有颅脑创伤并昏迷的多发伤患者,对于病情允许的患者应及时行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而病情危重者则不易过多地搬动检查。对这部分患者,合并胸腹部外伤的可行诊断性胸腹腔穿刺、床边B超或床边X光拍片等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手术应严格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先止血,后修补”的救治原则。此外,这类病人的救治常涉及到多个专科,参与抢救的人员应思路清晰,救治程序及手术安排都要合理,急而不乱至关重要。总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处置,诊断与抢救措施并行的原则不能被遗忘,而早期诊断与合理有序地治疗措施是严重多发伤抢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治

随着交通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创伤救治的重点。我院自2001年6月~2007年5月间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314例,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14例,男265例,女49例;年龄8-74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7例,坠落伤38例,挤压伤20例,钝器伤26例,刀刺伤22例,枪弹伤11例。损伤部位包括颅脑、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及四肢。受伤至就诊时间0.5h~9h,来院时合并休克267例,占85﹪。

1.2 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入院后未及手术死亡21例,急诊手术283例,其中术中死亡6例,术后因并发症死亡5例,其余均治愈出院。

2 讨论

2.1早期诊断与处置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复杂危重,入院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甚至昏迷。因此,早期积极地抗休克治疗极为重要,包括: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配血与输血、纠正缺氧及内环境紊乱,呼吸不畅者立刻行气管插管。对开放性损伤有大出血的患者,要迅速采取简单有效地止血措施,如破裂血管的暂时结扎或压迫止血、肢体加压包扎等等,这有利于机体血容量的保持,并可为后续的确定性治疗创造更为有力的条件。

严重多发伤中有部分患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一些颅脑外伤并昏迷的患者,常需要根据受伤现场的情况、受伤时的体位、转送途中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清醒的患者可以根据其主诉、疼痛部位等进行分析、判断。入院后病情允许的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CT、X线拍片、B超等,并根据检查结果作出初步诊断。病情危重的患者不易过多地搬动检查,合并胸腹部创伤的可行诊断性胸腔、腹腔穿刺,床边B超应列为常规检查,以及时了解胸腔及腹内脏器的损伤情况,条件允许的还可进行床边拍片检查。腹穿可以做多点穿刺,未明确诊断前亦可多次穿刺。

2.2 注意鉴别诊断早期的致死性创伤主要是颅脑伤及胸外伤并大出血。颅脑伤合并胸、腹部严重创伤的患者,在症状与体征上可能有相互掩盖的假象,要注意鉴别。如有颅脑外伤并意识障碍者,无法诉说胸腹部的外伤症状,颅内压增高又可掩盖失血性休克时血压、脉搏的变化;呼吸的改变也可与胸外伤症状相混淆等等[1]。血气胸并重度休克的患者,应注意鉴别有无腹内脏器损伤的可能,如伴有膈肌破裂的胸腹联合伤病人,胸穿有血但出血除来自胸腔外还可以来自腹内脏器的损伤出血;同样,腹腔内的血液亦可来自胸腔血经膈肌破裂口流入到腹腔。对颅脑损伤的病人,除应检查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受伤部位、肢体活动及神经反射等情况外,还要注意检查有无颈椎损伤,因为颈椎损伤一旦出现椎体滑脱后果极为严重,必要时应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

骨盆骨折病人,要注意有无腹腔内脏器损伤及腹膜后血肿形成。前者可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后者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麻痹、腰背痛,可合并休克或有血尿等,腹穿、B超及CT检查均有助于这类患者的早期诊断。骨盆骨折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创伤失血性休克,因此,当此类患者出现腹膜后血肿或疑有腹内脏器损伤经短时观察仍难以鉴别时,应选择剖腹探查以免造成漏诊。

2.3 手术方案的选择严重多发伤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后,是否需要立刻手术、先行哪种手术,一般要根据颅脑及胸腹部损伤情况来决定。对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既不能过分强调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而延误了胸腹部外伤的手术探查,又不可只强调胸腹腔内大出血而忽视了颅内出血的严重性,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 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 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 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 直接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 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发表时间:2008-10-23 发表者:赵森 (访问人次:1232) 多发伤的处理原则与策略 多发伤是可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在损伤程度、抢救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都有其特殊性。随着全球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局部战争的增多,对于多发伤的救治和处理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目前急救创伤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多发伤的概念 多发伤(Multiple injury)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威胁生命,多发伤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症候群。多发伤是与单发伤(I solated injury)相对而言,单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不应称作为“多发伤”。多发伤还应与复合伤区别,复合伤(Combined injury)是指由于2种或2种以上致伤因素所造成的损伤。如核爆炸所致的放射性复合伤、烧冲复合伤等。 多发伤的临床特征 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当机体损伤后,由于局部坏死组织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IL-1、IL-6、IL-4、PGE2、IL-10和TNFa等),而这些炎症介质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会加重机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1]。Moore等[2]报道指出早期给予多发伤病人大剂量地输血也可能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另外,已有报道指出[3,4],多发伤病人早期行髓内钉固定引起的肺部并发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ARDS),会加剧炎症反应,增加机体组织损伤的可能。根据多发伤病人这种失控性的全身炎症反应,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 icians , 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概念。对于SIRS的诊断必须要在各种严重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非感染与感染因素中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才能成立[5]。SIRS的诊断标准为[6, 7]:体温> 38 ° C或< 36 ° C时,心率> 90次/ min ,呼吸急促(室温下,呼吸频率> 20呼吸/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4.3 kPa),白细胞计数> 12 000/mm3或< 4000/mm5或>10%中性粒细胞。在全身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白细胞(Polymorp honuclear leucocytes , PMNL)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内循环中的PMNL可在局部诱导炎症介质聚集,释放蛋白酶和产生活性氧物种,并能杀死病原体。而老化的PMNL可以进行自发性细胞凋亡和巨噬细胞吞噬,存在

锐器伤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保护医院职工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经血传染性疾病,做好各种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以及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院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以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病人抓伤、咬伤等,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事件(即意外事件或针刺伤事件)。 二、标准预防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 标准预防概念: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三、管理制度 1. 医院职工应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科举行的职业防护等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2. 工作期间,按规范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必

要时穿隔离衣、防渗透围裙、胶鞋、可能发生喷溅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 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粘膜有破损时须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洗手。 4. 掌握洗手指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5. 严格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理,按本院制度实行。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工作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须戴厚质乳胶手套,穿防护衣,胶鞋,必要时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6. 熟练掌握锐器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禁止将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禁止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用后锐器需及时放入锐器盒。 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医院职工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8. 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9. 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登记表(附件1)。 10. 临床科室须为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四、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1. 锐器伤处理及报告流程(附件2、3) 2. 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职业防护流程(附件4)

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一、概念: (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锐器伤的原因: (一)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人员自身原因: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工作人员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将针头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不及时处理针头;将输液器针头放入于锐器盒时,针头朝上,又不关闭锐器盒的盖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3、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针帽、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将针头置于锐器盒中,等。 4、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是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因是护理人员每天不断的、必用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之令狐文艳创作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令狐文艳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

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 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应急处理指引 护士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指引 (1)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 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 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 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放人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 4) 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管并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2)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 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 伤口冲洗后,使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3) 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 报告。 5) 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 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 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b(+),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十)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 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 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 Ab(十)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 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1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 Ab。 (3)上报流程 1)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 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 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3份,科室、感染管理科、上级部门(医务处或护理部)各留1份备案。如果职业暴露是传染病的病人,则需同时报告防保科。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与应急处理 1、锐器伤的预防: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套、摆 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将锐器端传递给他人,在工作场所用手直接拾取破碎玻璃器皿。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上盖,或可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头不作分离,直接放入坚固的利器收集箱,满2/3便更换,利器收集箱须放进黄色胶袋,并贴上特殊标记作医疗废物处理。 4)使用更安全的工作工具有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度管并使用防护护用具。 5)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光线充足。 6)规范操作行为。禁止易引起锐器伤的高危动作;禁止将利器端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套回针头帽;禁止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毀形,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2、锐器伤应急处理:操作时不慎被患者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 应对措施: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酒精或1.5%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眼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救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液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a、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g(+), 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b(-),未注射疫苗者,24h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b、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查HCVAb、 肝功能。 C、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 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b。上报流程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min内向本科室护士长报告,护士长 在2h内一报医院院感管理人员和护理部,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患者,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h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情况、暴露情况、现 场处理措施、医疗处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等。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科室、院感及医护 部各留一份。

多发伤的急救处理

多发伤的急救处理 1.多发伤的概念 多发伤指同一致伤因素所致人体两个以上严重损伤。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内涵: (1)损伤由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主要指机械力所致的损伤,如交通事故、坠落、火器等。多发伤与复合伤是不同的概念,复合伤由不同致伤因素引起,如机械伤复合冲击伤、烧伤复合冲伤、烧伤复合放射伤。 (2)损伤必须是两个以上。按简明创伤分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标准,人体分为9个解剖部位:头部、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及盆腔、脊柱、上肢、下肢、皮肤。多发伤指上述9个解剖部位中有两个以上部位受伤。同一部位内的多个脏器损伤或同一脏器的多处损伤也称为多发伤,但须冠以部位或脏器名称,如胸部多发伤、腹部多发伤、小肠多发伤、脑多发伤等。 (3)损伤必须是严重的,对伤员生命构成威胁,需要急诊处理。严重损伤的定量标准一般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 2.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1)损伤机制复杂同一伤员可能有不同机制所致损伤同时存在,如在一交通事故伤员可由撞击、挤压等多种机制致伤,高处坠落可同时发生多个部位多种损伤。 (2)伤情重、变化快多发伤具有加重效应,总伤情重于各脏器伤相加。伤情发展迅速、变化快,需及时准确的判断与处理。

(3)生理紊乱严重由于多发伤的伤情复杂,多伴发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并互相影响。易发生休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颅内压增高、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4)诊断困难、易漏诊误诊多发伤病人多个损伤同时存在,可能互相掩盖,造成漏诊。合并颅脑损伤的伤员因意识障碍而不能准确表达,增加诊断的难度。医生的专业局限性也是造成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 (5)处理顺序与原则的矛盾由于多个损伤需要处理,其先后顺序可能发生矛盾。不同性质的损伤处理原则不同,如颅脑伤合并内脏伤大出血,休克治疗与脱水治疗的矛盾。 (6)感染与并发症多多发伤由于组织器官广泛损伤、破坏,失血量大,对全身生理扰乱严重,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破坏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3.多发伤的初步评估与现场救护 在创伤急救中,时间是第一重要因素,目标是使伤员在伤后最短时间内开始接受急救处理,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到医疗机构,尽快接受恰当的确定性治疗。迅速有效的现场救援直接关系到抢救效率和质量,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危。 对创伤伤员伤情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正确治疗决策的前提,在一个伤员的治疗过程中至少要进行三次伤情评估:在现场数分钟内进行的初次评估,到达医院后进行的全面的二次评估和抢救治疗过程中的再次和反复评估。

锐器伤处理方法

锐器伤处理方法 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后,应严格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 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处理流程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稍上方轻轻挤压,从伤口近心处向远心方向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在伤口的局部,以免损伤局部组织。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5分钟,还应注意是哪个病人污染的,如果不知是哪一个病人,也应留意刺伤自已的针头。然后,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报有关部门,做好登记,定期监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如遇被乙肝病人或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除了上述处理方法外,还要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等。同时还要在当时,三个月及六个月时抽血化验有没有相应的表面抗原,然后,报有关部门,做好登记,定期监测。 2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血液监测流程[2] 病人为HBsAg (+) 2.1.1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的,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 病人为HCV anti- (+)受伤者HCV anti(-)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 肝功能。 病人为HIV(+)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nti。 3 被艾滋病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后预防用药 依照国际《指导原则》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实施评估及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

多发伤试卷

多发伤试卷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二科7月护士专科培训理论考试试卷 姓名:时间:考试成绩:阅卷人: 一、单选?(每题4分,共20分)? 1.当机体损伤后,由于局部坏死组织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 A.细胞因子 B.炎症因子 C.炎症介质 D.有害因子 2.对于SIRS的诊断必须要在各种严重创伤、烧伤、缺氧及再灌注损伤等非感染与感染因素中同时存在()以上才能成立。 A.1个 B.两个或以上 C.三个或以上 D.4个或以上 3.当多发伤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大于()时,有13%的病人会出现多器官 功能衰竭 A.9 B.11 C.13 D.15 4.多发伤患者可能会出现(),造成免疫细胞出现整体的凋亡反应。 A.免疫控制 B.免疫耐受 C.免疫麻痹 D.克隆麻痹 5.当乳酸水平较高时可能会出现没有临床迹象的休克,如果血清乳酸水平等于或大于()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自身的死亡率都会增高。 A.2.0mmol/L B.2.5mmol/L C.3.0mmol/L D.3.5mmol/L 二、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1.多发伤是可危及生命的(),在损伤()、()、并发症及 ()等都有其特殊性。 2.多发伤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或()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 个部位威胁生命。 3.多发伤是与(单发伤)相对而言,(单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不应称作为 “多 发伤”。 三、判断??(每题2分,共10分) 1.受到严重损伤的患者会直接引起机体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原发损伤可称为“第一次打击”。() 2.机体的抗炎机制有利于激活其它主要的免疫抑制细胞(如CD4+、CD24+、 Foxp3、T细胞等)() 3.多发伤病人伤后5到8天进行确定手术比伤后2到4天进行手术全身炎症 反应明显增加() 4.多发伤患者常合并多个脏器损伤,在抢救治过程中,强调先救命的原则,决不因为过多过细的检查和测量而延误最佳的抢救时机“创伤后的90分钟是黄金的 90 分钟。() 5.活动性出血的处理:应给予加压包扎。对于需上止血带者,必须标记上带时间, 并每隔半小时松开1次,每次3~5分钟。随时观察伤员出血的情况及呼吸、脉搏、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措施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一.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 成的皮肤损伤 二.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1.伤口紧急处理 2.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 3.用流动水冲洗 4.安尔碘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三.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登记锐器伤表格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预防保健科 3防保科立即通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四.随访 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防保科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免费化验单、疫苗(乙肝疫苗,防保科开具证明到医院药房领取)、药物(由市疾病控制中心提供,AZT、拉米夫定、双汰芝、茚地那韦)。 2.追踪和随访:保健科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保健科和感染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五.伤口评估 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1.病人为HBsAg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 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6个月,一年监测GOT, GPT, HBsAG, anti-HBs, anti-HBc 2.病人为HCV抗原 (+) 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3.病人为HIV抗体(+) 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 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锐器伤处理操作流程图

针刺伤员工抽血化验,填写《医务 人员职业锐器伤登记表》 院感科紧急评估和指导 锐器无污染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锐器污染或可能污染乙肝、丙肝、艾滋病、 梅毒等病毒 密切观察、随访 暴露源HIV(+) 预防保健科报告疾控中心,由疾控专家负责后续治疗和随访 暴露源HBV(+)暴露源HCV(+) +) 暴露梅毒抗体阳性 1、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 进行特殊处理。 3、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 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 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 暴露后第3月、6月、 9月和一年随访并咨 询 第3、6月随访和咨询 立即注射长效青霉素, 每周一次,连续三次。 暴露后当天检查RPR、 1月后查TPHA、RPR。 3月随访和咨询 发生锐器伤 伤口紧急处理 报告部门负责人报告院感科 院感科记录整个过程,分析原因并提出 改进措施

三、发生锐器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院内感染专职人员,并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等。 5、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到指定医院注射乙肝疫苗或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创伤休克治疗原则

创伤性休克处理原则 创伤性休克在平、战时均常见,其发生率与致伤物性质、损伤部位、失血程度、生理状况和伤后早期处理的好坏均有关。平时外伤中,由于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多发伤中休克的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因此,不论平时或战时,创伤性休克都是创伤救治中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创伤休克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也是创伤性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几年意外伤害致多发伤及复合伤等严重创伤的病例增加,而且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其中部分病例因内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病情阳性体征不明显,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失去最佳救治时机。因此,必须掌握创伤性休克患者处理原则,早期正确判断与科学救治是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创伤性休克最重要的原因是活动性的大出血和重要脏器伤所致的生理功能紊乱,有时只有紧急手术才能使休克向好的方向转化。手术对伤员固然是沉重的打击和负担,甚至可使休克加重,但如不除去病因,休克将继续恶化,故应果断采取手术治疗。如活动性大出血,只有迅速止血,休克才能得到救治,内出血一经确诊,应在输血补液的同时,选择有利的手术时机。如果内出血不严重,原则上应在血容量基本补足、血压上升到10.7~12.0kPa(80~90mmHg)、休克初步纠正后进行手术;如出血速度快,伤情波动明显,估计不除去病因休克无法纠正时,则应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紧急手术。紧急情况下的手术治疗,常只能根据有限体征和检查数据做出决定。绝不能因为缺少某些诊断依据而延误抢救时机。 创伤性休克的早期判断是最关键的环节:①询问病史:了解病人或家属,创伤的性质、时间、损伤部位,严重程度、判断是否有内出血存在。②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变化:休克病人的诊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部分病人在临床表现达到休克诊断标准时,其休克过程已经进行了一半或到了不可逆转救治的程度,因此,对创伤入院病人重点强调测血压,并在血压明显变化之前,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心率快慢、神志改变是欣快还是淡漠,精神紧张,皮肤温度、潮湿度、尿量是否减少,收缩压是否轻度升高,对病情及病人的状态给予正确评估,尤其对平卧病人颈部收缩、萎缩、紧张应有科学正确分析,尽早对创伤性休克有早期认识,以便更早地采取救治措施,阻止休克进展到下一阶段。③查体及辅助检查提供休克早期发生的依据:注意体征上的变化,颜面血色是否存在渐苍白,皮温是否存在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内出血的体征,四肢是否有畸形、肿胀等骨折,可及时行腹部超声或X线检查或行腹腔穿刺是否抽出不凝血液。 对创伤性休克病人的及时恰当护理,也是成功救治的手段之一。对疑有休克者应采取仰卧位,下肢抬高20~30°,给予鼻管或面罩吸氧,若严重低血氧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或用呼气未正压通气与高浓度吸氧,由最初吸入纯氧开始,根据血气分析监测结果调整吸入氧气的浓度,维持在80mmHg以上或血氧饱和度>95%。 迅速开通静脉通道:创伤性休克由于失血造成低血容量,组织灌注不足,故患者末梢浅者静脉循环血量不足,血管不充盈,管腔扁窄,内径变小,静脉穿刺困难,延误抢救时机,因此要快速选择足内踝,大隐静脉及前臂责要静脉穿刺,最好应用留置针。 及时补充血容量,早期抗休克的关键,一般常用液体3种,晶体液、胶体及血液。①首先估计晶体液输入量,可在1~4小时内快速输入2000~4000ml,平衡盐溶液生理盐水,对严重创伤或失血性休克可在半小时左右输入1000~1500ml平衡盐溶液生理盐水,7.5%的生理盐水迅速补充血容量,扩张毛细血管前,改善血管的微循环10分钟后血压逐渐回升,并能维持30分钟,每次50ml静脉注射,间隔15~20分钟,总量不超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锐器伤处置流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流程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 3 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 %, 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 %。现制订我院医 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1.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2.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2.1 伤口紧急处理 2.1.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 2.1.2 用流动水冲洗 2.1.3 75% 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 2.2 报告 2.2.1 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2.2 登记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液或体液暴露上报表,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上报院感办 2.2.3 院感办对锐器伤医务人员的针刺情况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家后进行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 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2.3 随访 2.3.1 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 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2.3.2 追踪和随访:院感办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3.3 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3.4 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院感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2.4 伤口评估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2.4.1 病人为HBsAg (+)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 或Anti-HBs(+) 或Anti-HBc (+)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 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 小时内注射HBIG 并注射疫苗,刺伤后 3 个月, 6 个月,1 年监测GOT,GPT,HBsAG ,anti-HBs,anti-HBc 2.4.2 病人为HCV 抗原(+) ☆ 受伤者HCV 抗原( - )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 肝功能 2.4.3 病人为梅毒血清学( +) ☆暴露者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一次,连用 3 周,停药后 1 个月和 3 个月抽血监测梅素抗体,并随诊。 2.4.4 病人为HIV 抗体(+)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第一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

在24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第二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池,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完整版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 流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操作流程 锐器伤应急处理: 操作时不慎被病人血液、血制品、体液、组织液污染的利器损伤时,则应: 1、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分钟,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 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伤口冲洗后,使用75已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 3、血液、体液或医疗废物污染液溅入眼内,马上反复使用生理盐 水冲洗结膜囊,之后立即到专科进一步处理。 4、报告。 5、寻求医疗帮助,进行医疗咨询,采纳执行医疗处理措施。 6、协助完成经血传播疾病半年内追踪观察。 7、受伤医护人员血液监测流程: 暴露源为HBsAg(+)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bsAg(+)或HBsAb(+)或HBcA(+),则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受伤医护人员为HBsAb(-),未注射击队疫苗者,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至刺伤后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HbcAb。 暴露源为HCVAb(+)时,受伤医护人员为HCVAb(-),则3个月后采血HCVAb、肝功能。

暴露源为HIVAb(+)时,受伤医务人员为HIVAb(-),经过专家评估后,立即服用预防性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HIVAb。 锐器伤: 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套回针套,摆弄针头、分开会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丢弃针具、毁形。 锐器伤的预防: 1、小心处理利器,避免损伤。 2、注射器使用后切勿复帽,如果确实要复帽可单手持针筒挑盖套 上。 3、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及头皮针不作分离,直接 放入锐器盒,盒内医疗废物四分三满时,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口紧实、严密,贴上特殊标记并填写使用单位、封箱时间,作医疗废物处理。 4、设计更安全的工作工具及方法。如静脉采血时使用真空试管并 使用防护用具。放弃传统的床单,使用床罩。

多发伤与复合伤的救治原则

多发伤与复合伤的救治原则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创伤,其中至少一处是危及生命者。一般来说,对生命不构成严重威胁的伤情如单纯的锥体压缩性骨折等不属多发伤的范畴。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是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伤情复杂,容易漏诊,处理顺序上矛盾;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 复合伤是指同时或相继受到不同性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损伤。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是指能引起独立的、特定的一类损伤,所致损伤需达一定严重程度。复合伤的基本临床特点是:①常以一伤为主。复合伤中的两种或更多的单一伤中,就伤情严重程度而言,常有一种损伤为主要损伤,其他为次要损伤。②伤情可被掩盖,从而造成漏诊误诊。③多有复合效应。机体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作用后所发生的损伤效应,不是单一上的简单相加,单一伤之间可相互影响,使整体伤情更为复杂,这就是复合伤的复合效应。复合伤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放射复合伤、烧伤复合伤、化学复合伤。 救治原则 (一)紧急处理原则 1、先治疗后诊断,边治疗边诊断创伤患者危重而复杂,抢救时间紧迫,应抓住主要矛盾挽救生 命。在抢救过程中进行诊断,不要被局部的创伤伤口所迷惑而忽视了危及生命的问题。 2、以下三种可迅速致死而又可逆转的严重情况,应立即处理 ⑴通气障碍:七种以上呼吸道梗阻为常见。如果不能及时解除阻塞,任何抢救都将无效。 ⑵循环障碍:①低血容量。创伤出血或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不足,如不及时补充,可进入休克 不可逆阶段。②心泵衰竭及心搏骤停,常见于出血量超过全身总出血量的40%,心包压塞、连枷胸或开放性气胸的纵隔摆动,张力性气胸的纵隔移位及心脏的严重挫伤。 ⑶未控制的大出血。 (二)紧急处理程序---VIPC程序 1、V(ventilation)是指保持通畅的气道及正常的通气和给氧。对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伤员,建立 畅通的气道是最紧迫的急救措施。呼吸道异物阻塞者,应立即去除异物;舌根后坠者,应立即将舌拉出牵引于口外,并镶嵌托起下颌,将头转向一侧,或置口咽通气导管;喉以上呼吸道外伤致上呼吸道梗阻者,应迅速行环甲膜穿刺或切开术;气管插管是保证肺有效通气最迅速有效的方式;对颈部损伤或声带水肿,气管插管困难者可酌情行气管切开;凡有胸外伤和冰雪气胸、张力性气胸者应先作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后再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开放性气胸,应立即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密封伤口,一旦填塞胸壁伤口后又形成张力性气胸,也应行闭式引流术。 2、I(infusion)是指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以防止休克的发生和恶化。实施要点可 归纳为三个字,即“快、足、稀”。 快:要迅速建立至少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并做到其中1条能进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同时抽血进行备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为避免输入液体未进入心脏前自伤处流出,下肢或腹、盆腔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的静脉进行穿刺输液,上肢或头胸部的损伤应选用下肢静脉。如静脉萎陷,穿刺困难,应尽早行颈内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由于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时间不长,故应及时输入胶体液。 足:输液总量要大大超过估计的失量。“丢什么,补什么”;“丢多少,补多少”已属过时的原则。创伤失血性休克,不仅有体液丧失,还有大量水和电解质隔离在体内间质中,功能性细胞外液明显减少,因此,对创伤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应有个临床初步估计,液体补充总量应达到失血量3倍以上。 稀:有人指出人体各脏器对缺血耐受存在差异,即“存活阈”。红细胞功能丧失75%还能生存。而血容量减少30%时机体将不能长期存活。血液稀释,血粘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静脉总回流量增加,若血容量正常,则心排出量增加,从而提高大多数器官的血流量,特别是增加冠状血管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