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有反馈与无反馈速度知觉的研究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引言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
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同时对速度知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1 引言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
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
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
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实验
美人鱼:40秒 心中的日月:42秒 突然想起你:38秒 暗号:35秒 月光下的凤尾竹:35秒 谁不说俺家乡好:38秒 茉莉花:42秒 在那遥远的地方:40秒 图片:25秒
计算方法
评估法:
误差%=误差的绝对值/实际时间
复制法:
误差%=误差的绝对值之和/(实际时间*实验 次数)
速度知觉
指导语:
要仔细观察光点移动的速度,当光点进 入档板,则灯光立刻被挡住,其移动速度仍按 原速度移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你的任务是 估计灯光到达终点时按键。
结果:
正值:提前反应 负值:滞后反应
速度
快
被试 距 离 远 近 1 2
3 4 1
慢
2 3
恒定刺激法:辨别长短的两个刺激是同一感觉道的。繁
琐、测量时间长。
评估法:被试判断的结果中包含有被试对具体时间经验
的因素,测得的结果不能精确地代表一个人对时间长短的 知觉能力。
被试在各种条件下所估计的时间(单位:秒)
听流行音乐 看图片
1 2 3 4 1 2 3 4 估计时间
实际时间 误差时间 误差%
恒定刺激法:求时间的差别。
评估法:即先呈现一定长度的刺激,要求被试
评估它持续的时间有多长,评估的时间与实际 刺激持续的时间越接近,时间知觉越准确。
复制法:被试可以对具体的时间说不出是多长,但可以
比较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判断复制出时间的长短。不受过去 经验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一个人辨别时间长短的能力。 (较好) 复制的动作和时间刺激往往不是同一感觉道的(复制 动觉43;56= 65+98= 78+65= 236+654= 921+456= 165+687= 6823+6542= 3542+9654= 6943+1594= 96213+33421= 33652+51247=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研部:贾月娥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1.1 简介: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
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
2.实验对象与方法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
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
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
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
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
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2.1被试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摘要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速度知觉反映了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它是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本实验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学习使用遮挡范式测量速度的感知能力,采用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公式 AE=∑|x-s|/n 计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讨论快速和慢速知觉阈限的差异,检验Gibson光线分布的理论,以及反馈信息对知觉调整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所可能的误差与不足之处进行猜测。
关键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反馈遮挡范式时间估计1 引言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知觉形成过程中,分析器的活动起着极大作用。
人们在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如以频率500 赫的纯音来形成狗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起先,在其他频率的纯音作用下,狗也有流唾液的反应。
但是,当进一步对这个500 赫的频率给以食物强化,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音频后才给予食物,几次之后,狗对其他的频率便不再反应,甚至极相近的频率譬如498 赫的纯音,也引不起它们的反应了。
从这两个实验中,可见分析器对刺激物的辨识能力是很高的,而这种辨识能力的精确度是从后天训练获得的。
知觉的形式不仅与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且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当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时,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芒果时,虽然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已经通过了我们的眼睛,刺激了视觉神经和视觉分析器,但这只是一件实物反映于我们的大脑。
如果事实仅限于此,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我们还不能就此认出芒果。
如果我们过去曾吃过或见过芒果,情形就不同了。
当我们一眼看到它那黄色的果皮、类似球形的外表时,由于过去经验的作用,当然晓得它是可以吃的芒果了。
速度知觉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速度知觉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3. 分析个体差异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速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速度的主观感受。
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分析个体对速度的判断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关系,以了解速度知觉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1. 激光投影仪2. 激光笔3. 秒表4. 速度记录表5. 电脑四、实验步骤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人数相等。
2. 实验准备:将激光笔固定在激光投影仪上,调整激光投影仪的角度,使激光笔在屏幕上呈现一定大小的光斑。
3. 实验实施:(1)A组:观察激光笔光斑从屏幕左侧移动到右侧的过程,记录下观察者对光斑移动速度的主观判断,包括“快”、“慢”等。
(2)B组:观察激光笔光斑在屏幕上闪烁的过程,记录下观察者对光斑闪烁频率的主观判断,包括“频繁”、“稀疏”等。
4. 数据收集:将A、B两组的观察结果记录在速度记录表中。
5. 数据分析:计算A、B两组的平均速度知觉值,分析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A组实验结果:观察者对激光笔光斑移动速度的主观判断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部分观察者认为光斑移动速度较快。
2. B组实验结果:观察者对激光笔光斑闪烁频率的主观判断也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部分观察者认为光斑闪烁频率较频繁。
3. 数据分析:A、B两组的平均速度知觉值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相似。
六、实验结论1. 速度知觉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个体对速度的判断存在差异。
2. 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相似,即观察者对快、慢速度的判断具有一致性。
3. 实验结果表明,速度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速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等。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观察者对速度的判断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疲劳、情绪等。
2.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如实验环境、实验对象等。
3.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速度知觉的差异。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速度知觉是指人们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知觉对于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2. 分析不同运动方式、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的影响;3.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仪器:实验采用视觉错觉实验箱、秒表、刻度尺等;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5人;(2)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 实验一:观察视觉错觉实验箱中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② 实验二:观察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③ 实验三:观察不同环境因素下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存在差异。
在实验一中,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逐渐降低;2. 不同运动方式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二中,实验对象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高,而对曲线运动和抖动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低;3. 不同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三中,实验对象在明亮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高,而在昏暗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低;4.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感知速度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速度、运动方式、环境因素等。
五、结论1. 速度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 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提高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的安全性;3. 本实验为速度知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建议1.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为速度知觉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支持;2. 结合实际应用,开展速度知觉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的速度知觉能力;3. 在教育领域,加强速度知觉教育,提高学生的速度知觉素养。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名称速度知觉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速度知觉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条件下速度知觉的变化规律。
3. 通过实验验证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三、实验原理速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速度的主观感受。
实验通过设置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观察被试者的速度知觉,分析影响速度知觉的因素。
四、实验器材1. 录放机2. 录音机3. 录音带4. 录音笔5. 被试者6. 实验指导书7. 计时器五、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将实验器材准备齐全,确保录音带和录音笔工作正常。
2. 实验分组:将被试者分为若干组,每组人数相等。
3. 实验指导:向被试者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被试者了解实验内容。
4. 实验实施:a. 被试者分别听一段录音,录音内容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声音。
b. 在录音过程中,计时器开始计时。
c. 当被试者认为录音结束,按下录音笔的暂停键,计时器停止计时。
d. 被试者记录下录音时间,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e. 重复步骤a至d,进行多次实验。
5. 数据整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计算每组被试者的平均速度知觉时间。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整理: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录音时间、被试者编号、实验次数等。
2. 数据分析:分析不同速度条件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时间,探讨影响速度知觉的因素。
3.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七、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探讨实验误差来源。
2. 实验结果的适用性:讨论实验结果的适用范围,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3. 实验改进:提出实验改进措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速度知觉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验证了速度知觉的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速度知觉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体运动速度、被试者心理状态等。
在实际情况中,速度知觉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速度知觉的规律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
《知觉实验》课件
隐式联想测试
通过测量人们对词 语进行联想的速度 和准确性,揭示人 们的思维模式。
主观等距刻 度法
通过让被试者主观 评价不同刺激的强 度,了解感知的主 观体验。
பைடு நூலகம்
双刺激法
通过对比两种刺激 的差异,研究人们 对刺激的辨别和偏 好。
应用领域
心理学
知觉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们的感知过程,深入 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
知觉实验的基本原理
1
知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人们对不同刺激的知觉反应,以了解知觉的特性和规律。
2
关于阈值的基本概念
阈值是指能够引起感知或觉察的最小刺激强度。
3
信噪比的影响
信噪比越高,知觉刺激越容易被辨别。
研究方法
牛顿环实验
通过观察不同圆环 的颜色差异,研究 人们的视觉知觉能 力。
人机交互
知觉实验可以改进人机界面设计,使交互体验 更加友好和高效。
医学
知觉实验可以优化医疗设备的设计,提高诊断 和治疗效果。
联想广告
知觉实验可以帮助广告商设计引人注目的广告, 提高品牌认知度和销售效果。
总结
知觉实验的重要性
知觉实验是研究和理解人类知觉过程的重要手段。
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觉实验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知觉实验》PPT课件
本课程旨在介绍知觉实验的相关知识,包括知觉的定义、知觉实验的基本原 理、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
知觉的定义
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基于感官输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分类
知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不同感觉模态。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不同速度时个体在有无反馈条件下的速度知觉
实验六在有无反馈条件下的速度知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系09级张蕊10090330213)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无反馈时,个体在两种速度(快120像素/秒、慢60像素/秒)知觉准确性的差异,有反馈时,相同速度时的个体差异。
被试为二年级本科九名。
本实验采用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分别测得被试在有无反馈条件下的速度知觉。
实验结果发现:刺激速度变快时,被试速度差别阈限值会随之减少,即被试对于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显著增强;速度相同时,被试在有反馈条件下对于速度的估计远准于无反馈的情景;被试对速度知觉的准确性不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本实验结论印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
启示:慢速驾驶时司机需要格外小心。
关键词:速度知觉速度差别阈限遮挡范式1 引言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长期以来,知觉领域的实验研究多种多样:从知觉的基本问题方面,研究者深入讨论了知觉究竟是直接的刺激信息整合还是经验参与的间接的信息组织和解释。
而今天大多数心理学家已承认并不存在纯粹的直接或间接知觉,所有知觉都是“直接和间接一体两面的过程”;从知觉通道特点和知觉对象的时空属性划分,视知觉、听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都是实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知觉实验甚至涉足无意识的知觉现象——无察觉知觉,从而大大拓展了知觉的研究领域。
本实验研究的速度知觉属于时间知觉的范畴。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的感觉的差异,如驾驶员开车,要对前方有可能碰到的障碍物所需时间做出精确的估计,这段时间称为碰撞时间。
它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在交通安全领域中,对于速度知觉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拥有良好速度直觉准确性的驾驶员能准确判断刹车时间,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知觉的形成在有反馈条件下,可以获得训练,被试通过学习提高知觉准确性。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实验假设刺激速度变快时,被试速度差别阈限值会随之减少,即被试对于时间估计的准确性增强;速度相同时,被试在有反馈条件下对于速度的估计远准于无反馈的情景;速度相同、有反馈条件下,被试对速度知觉的准确性不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时间知觉(无反馈)
时间知觉(无反馈)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
研究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时,可以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估计时间的差别阈限,也可以用复制法测量对时间估计的误差。
复制法与恒定刺激法的不同之处是需要被试自己操作这样被试注意力较易集中。
复制法也称为平均差误法,它在操作时要求被试必须复制出在感觉上与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别被试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
一般来说,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准确性较高,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
K.Von.Vierodt等人在研究时间知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短的时间间隔容易被高估,产生正的常误;长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
在它们之间有一个从高估到低估的转折点,称之为无差别点。
这个点大约在 0.7秒处。
无差别点的个别差异很大。
有研究指出,对短的时间间隔估计偏高,对长的时间间隔估计偏低,是以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因为短时间作用的刺激不能引起抑制适应,反而有兴奋后作用,因而产生对时间估计过长的现象。
刺激物较长时间的作用容易导致抑制,由于抑制过程占优势,于是出现对时间估计不足的现象。
此外,人的知觉时间还受到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来测量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
一、目的1.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
2.检验各种因素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光刺激(灯泡发光时变红),呈现方式有连续光和闪烁光。
(2)声刺激(750Hz纯音),呈现方式有连续声和间断声。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psytech等 实验心理学最全最详细实验 流程【写实验报告不用发愁】
第一部分反应时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 RT)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即刺激-反应的时间间隔,又叫潜伏期。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讲,一个完整的刺激-反应过程通常由如下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上行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下行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时间。
反应时测量技术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在认知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反应时实验中要求被试的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原则,即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反应越快越好。
因此,被试在实验前必须清楚刺激的呈现形式和反应原则,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真实地反映出被试内在的心理加工过程。
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 F.C.Donders 1818--1889 )将反应时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三种反应时关系如下:简单反应时 A 基线时间选择反应时 B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选择时间辨别反应时 C 基线时间辨别时间Donders根据减数法则分析A、B、C三种反应,C减A得到辨别时间,B减C得到选择时间。
从而得出B类反应时间最长,C类次之,A 类最短。
唐德斯的减数法在实验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他的三成分说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今天,认知心理学正是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现象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视觉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又称A 反应时。
是指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立即做出固定反应的时间。
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做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
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简单反应时和其它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本实验通过计算机呈现的视觉材料,测定视觉简单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教学资料》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1.引言速度知觉反映个体对速度判断的差异,是顺利从事某些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如驾驶员开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估计后面来车的速度,更要对前面有可能碰撞到的障碍物或行人所需要的时间作出精确估计;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和其他运动员跑动的速度作出敏捷而正确的判断等等。
速度知觉仪是测定速度知觉的,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使用时,测试室的光线应稍暗。
被试坐在距仪器1.2米处,面向知觉箱正面,双眼和光点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右手拿反应键。
仪器启动后,知觉箱正面的灯光由右向左移动,被试需仔细追随移动的光点。
当光点进入挡板时,则灯光立刻被挡住,但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
到该位置后,灯亮并且光点移动停止。
灯光被挡住后,被试应假设光点仍以原来的速度仍在档板后移动,并估计灯光按此速度移动的话,何时会到达终点位置,按下反应键以表示。
这时,如果计时器显示正值,说明被试提前反应,提前量为显示值;若出现负值,则说明被试滞后反应。
本实验旨在考查遮挡距离和运动速度对速度估计的影响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
2.2仪器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
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2.3实验设计采用2(快速,慢速)×2(远,近)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速度,分快慢两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是挡板间距离,分远和近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的按键时间与实际时间的绝对误差。
2.4程序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点的变化,然后主试按下仪器操作面板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
主试按下启动键后,灯光自右向左移动,同时告诉被试:“要仔细观察光点移动速度,当光点进入挡板,则灯光立刻被挡住,其移动速度仍按原速度,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灯光停止。
知觉实验-时间知觉(无反馈)
知觉实验-时间知觉(无反馈)一、实验目的1.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学习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误差。
2.检验那个因素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二、操作过程每次实验看(听)到一个灯发光(一段声音),注意其发光(发声)时间,灯灭(声音停止)后再按键复制灯亮(声音响)的时间。
即从按下按键开始,一直按着不松开,直到操作者认为灯亮(声音响)的时间跟刚才看(听)到的灯亮(声音响)时间一样长再松开。
实验进行15次。
附1:每人做两组实验,其中一组均为2s连续光,另一组互不相同,作为对比组。
同时,4人互为对比,得出共性。
附2:表中加括号的数据为失真数据,加粗数字为更正数据。
四、实验讨论1.分析讨论不同刺激方式(声或光)在相同呈现时间下被试复制时间是否存在差异。
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
由数据得,差异性是显然存在的。
而影响时间估计准确性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活动内容、操作者情绪、操作动机及态度(证明能力或是新鲜猎奇)、周边环境的干扰(光线、声音)等。
2.分析讨论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是否有高估或低估现象发生,其规律如何?在相同刺激方式下,由潘的数据可得,同为连续光的情况下,连续光(2s)时平均复制时间被低估了223ms,占2s的11.15%,而连续光(5s)时平均复制时间被高估了358ms,占5s的7.16%。
但由于数据组有限,不能得出规律或共性。
3.本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研究是否一致。
研究表明,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实验中,除去潘连续光(5s)和李闪烁光(2s)的数据外,其他4组实验的确对光的复制有低估效应。
基本与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但实验中的两组声音实验均被低估,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K.Von.Vierodt研究表明,约大于0.7s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本实验中8组数据均大于0.7s,而其中只有2组实验产生正常误,基本符合研究结果。
速度知觉
实验编号:2013.1.6.6 2013学年第1学期速度知觉(有无反馈)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实验组别: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其他成员:实验时间:2013.11.20摘要本实验采用遮挡范式,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了解不同速度及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4名学生。
被试应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观察屏幕上自左向右移动的亮点,当亮点进入挡板后,其移动速度仍然不变,被试在估计亮点到达终点(右边红线)时按下反应盒上任意键。
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个体间在速度知觉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速度知觉差异显著。
关键词速度知觉差别阈限遮挡范式1 引言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
它是工作操作实践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本实验采用的是遮挡范式,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在有反馈的情况下,实验中被试都将被试的估计结果反馈给被试,呈现于屏幕。
这样可以分析有反馈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 研究方法2.1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4名。
2.2 实验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2.3 实验步骤实验分有反馈与无反馈两部分。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被试阅读指导语。
每次实验黄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120像素/秒,慢60像素/秒)。
若实验次数默认 40次则快慢顺序为快10次;慢20次;快10次(如选80次则再重复一遍)。
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
时间知觉(无反馈)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无反馈)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的影响。
而本实验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复制法。
结果表明: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的影响差异显著。
关键词:相同的刺激方式差异1、引言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
研究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时,可以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估计时间的差别阈限,也可以用复制法测量对时间估计的误差。
复制法与恒定刺激法的不同之处是需要被试自己操作这样被试注意力较易集中。
复制法也称为平均差误法,它在操作时要求被试必须复制出在感觉上与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别被试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
一般来说,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准确性较高,对光刺激的复制有可能低估,对声音刺激容易产生后效,可能高估。
K.Von.Vierodt等人在研究时间知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短的时间间隔容易被高估,产生正的常误;长的时间间隔容易被低估,产生负的常误。
在它们之间有一个从高估到低估的转折点,称之为无差别点。
这个点大约在 0.7秒处。
无差别点的个别差异很大。
有研究指出,对短的时间间隔估计偏高,对长的时间间隔估计偏低,是以大脑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因为短时间作用的刺激不能引起抑制适应,反而有兴奋后作用,因而产生对时间估计过长的现象。
刺激物较长时间的作用容易导致抑制,由于抑制过程占优势,于是出现对时间估计不足的现象。
此外,人的知觉时间还受到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来测量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讨论了在相同刺激方式情况下,不同呈现时间对被试复制时间的影响。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学1001班10名被试,男生2名,女生8名2.2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1)光刺激(灯泡发光时变红),呈现方式有连续光和闪烁光。
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特点第一篇:知觉的特点知觉的特点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却是比感觉更进一层的认识形式。
知觉是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因外物刺激而产生的活动。
知觉的形成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觉的四大属性1、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保持不变。
知觉的影响因素三元素分类法知觉者知觉对象情景因素主客观分类法主观因素1、动机2、人格3、学习学习的四个特征学习的行为后果是出现“较为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容是“潜在的反应能力”学习的动因是受到了“强化”学习的外在形式是“练习”一致性规律当获得关于某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他的大量特性作出判断,进而形成一致的印象。
对于物的认知往往能够允许事务的各种特性不协调一致,但是对于人的认知通常不允许人的各种特性不协调一致。
几种偏见首因效应——俗称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
定型效应—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固定看法。
投射——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或者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或者想法。
“是这样”、“一定会这样”气质与职业匹配自陈式气质类型调查表,对广东省80多家公司225名企业管理者(男132人,女9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管理者气质类型主要分布在略偏多血质(占27.1%)、多血-粘液混合(占23.1%)、胆汁-多血混合(占10.2%)、略偏粘液质(占9.3%),上述这几种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了总人数的69.7%。
三点结论1)典型胆汁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不适宜做管理者因为前者表现为鲁莽、易激动、脾气急躁,不可控制自己等;而后者则表现为沮丧、抑郁、孤僻、行动迟缓等。
这些特征都是不利于进行管理工作的。
知觉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知觉反应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实验之一。
它旨在探讨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识别、判断和反应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考察被试者在不同刺激条件下对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的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刺激类型、被试者年龄、性别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考察被试者在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下的反应时间;2. 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刺激类型、被试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3. 探讨个体在知觉反应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电脑、键盘、鼠标、耳机、触觉反馈装置、实验指导语、反应时间记录表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被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人,分别为视觉刺激组、听觉刺激组、触觉刺激组和综合刺激组。
(2)实验流程:① 被试者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② 实验指导语讲解,确保被试者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③ 实验开始,依次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和综合刺激实验;④ 被试者根据刺激进行反应,实验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间;⑤ 实验结束后,收集被试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3)实验指标:① 反应时间:被试者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单位为毫秒(ms);② 刺激强度:视觉刺激为不同亮度的光点,听觉刺激为不同音量的声音,触觉刺激为不同强度的振动;③ 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触觉和综合刺激;④ 被试者年龄、性别。
3.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
四、实验结果1. 视觉刺激组:被试者在视觉刺激下的反应时间为(X±SD)ms,其中男性平均反应时间为(X±SD)ms,女性平均反应时间为(X±SD)ms。
2. 听觉刺激组:被试者在听觉刺激下的反应时间为(X±SD)ms,其中男性平均反应时间为(X±SD)ms,女性平均反应时间为(X±SD)ms。
速度知觉的判断差异
速度知觉的判断1、引言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指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速度知觉反映了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它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是顺利从事各项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
本实验利用速度知觉仪辅助系统,学习使用遮挡范式测量速度的感知能力,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本实验目的在于通过测定遮挡距离和运动速度对速度的估计。
2、方法2.1被试大学本科心理系女生三名2.2仪器速度知觉测量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
速度知觉仪器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仪器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钮、电源开关。
2.3程序被试坐于仪器正前方,面向知觉箱正面,双眼和光点保持同一水平上,右手拿反应键。
主试启动仪器后,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被试需仔细追寻移动的光点。
当光点进入挡板时,立即被挡住,担任按原速度前进移动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灯光停止。
1.启动电源,主试仪器面板计时显示:00.00。
2.被试坐在距离被试面1m左右,平视屏幕板,优势手拇指放在反应键上,做好准备。
3.拉动仪器两侧面的拉伸杆,确定被试屏幕上左右两个光点的位置,组成一个虚拟的“挡板”。
4.选择快速和慢速两档,用ABBA法,即先测快速运动条件下速度估计10次,再测慢速运动条件下20次,最后测快速运动条件下10次,共40次。
5.主试按下“开始”键,刺激灯按设定速度自左向右移动,当刺激灯到达第一个设定光点(起点)时,灯被熄灭,被试应假设灯以原速度仍在移动,进而设想,当灯光正好到第二个设定光点(终点)位置时,用拇指按下反应键,此时刺激灯会亮,显示其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反馈与无反馈速度知觉的研究摘要:本实验采用遮挡范式,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了解不同速度及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10名学生(4男6女)。
被试应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观察屏幕上自左向右移动的亮点,当亮点进入挡板后,其移动速度仍然不变,被试在估计亮点到达终点(右边红线)时按下反应盒上任意键。
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反馈和无反馈之间、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之间,速度知觉有显著差异;男女被试间速度知觉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速度知觉差别阈限遮挡范式1 引言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
它是工作操作实践和各项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速度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中,培养对跑速的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建立对跑速的感知能力能够使其在训练中较好地执行完成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实际比赛中能够正确合理地分配体力,避免对手利用变速跑和牺牲领跑的干扰,使赛前制定的战术得以有效实施。
速度知觉是安全人机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如建筑施工现场,起重机或塔吊操作人员要判断并控制起吊物体在垂直方向的速度,以便安全地吊起或放下被吊物体,还要判断水平方向的速度,以便安全地在水平方向移动被吊物体。
速度知觉在机械行业的安全生产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机械设备是机械进行往复的直线运动,当人处在机械直线运动的正前方而未及时躲让时可能受到运动机械的撞击或挤压。
速度知觉对司机也有很大影响,司机是否及时刹车避免撞到行人、车辆及障碍物依赖于对即将发生碰撞的时间做出精确的估计。
在郭秀艳老师等人的“遮挡范式下对碰撞时间的估计”研究中,时间估计线索只能是障碍物遮住之前的视觉信息,被试根据挡板遮住之前的视觉信息判断速度,有关这些视觉信息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计算的或认知的方法。
其视觉信息是指移动速度(v)的视知觉和障碍物距司机的相对位置的视知觉。
人们产生了这些视知觉后,再应用公式TC=s/v,就计算出了碰撞时间。
得出的结果是,v和s都被低估了,TC也被低估了。
对于该结果有些研究者质疑:也许TC 的低估并非仅仅源于v和s的口头报告,很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另一种是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也是目前比较偏向的理论。
其TC估计的视觉信息是指可直接由移动物体的光线变化范围获得。
吉布森(Gibson)认为自然环境中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物体受到各种方向的光线照射,同时这些物体又不同地反射出光线,因此人在任何一个位置上观察周围空间时,都有其特定的光线分布,在周围空间的每一个点上的光线分布都含有一定的差别,光线分布的结构和表面质地的密度和物体的视网膜都是按视角规律而变化的,因此人可以直接知觉距离,即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性。
本实验采用了遮挡范式下,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希望对以上两种理论进行验证。
如果TC直接由光线分布所决定,那么速度的提高会导致估计的准确性提高,距离则没有影响。
如果TC由认知计算得来,那么距离的降低会导致估计的准确性提高,速度的影响则不会显著。
与无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相比,有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增加了速度误差的反馈信息,实验中每次都将被试的估计结果反馈给被试,呈现于屏幕。
这样可以分析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 方法2.1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10名学生(其中男生4名,女生6名)2.2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材料黄亮点从左到右以不同速度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
2.3 程序2.3.1 无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无反馈)”,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本实验选择默认参数,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指导语是: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黄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红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扳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红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程序自动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速度分快慢两种(快120像素/秒,慢60像素/秒)。
实验默认为40次,快慢顺序为快10次,慢20次,快10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
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详细数据中负值表示被试未到终点提前按键;正值表示被试超过终点按键)。
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2.3.2 有反馈的速度知觉实验(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有反馈)”。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参数设置,先设置120像素/秒20次,再设置60像素/秒20次,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指导语是: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黄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红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亮点距离终点1/3处被遮挡,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板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
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红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你将看到你判断的时间误差,然后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AE=∑|x-s|/n。
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以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3 结果3.1无反馈情况下实验的数据处理对每位被试在快慢两种情况下的速度知觉差别阈限作配对样本t检验表1 无反馈情况下两种速度配对样本的t检验配对平均值标准差t值自由度双侧配对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快速-慢速-415.3 185.53 -7.079 9 0.000 结果表明,P=0.000<0.05 差异有极其显著意义。
所以不同速度下的速度知觉差别阈限有极其显著差异,且随着速度的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3.2有反馈情况下实验的数据处理3.2.1对每位被试在有反馈和无反馈下的速度知觉差别阈限作配对样本t检验表2 有无反馈配对样本的t检验配对平均值标准差t值自由度双侧配对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有反馈-无反馈424.3 303.81 6.246 19 0.000 结果表明,P=0.000<0.05 差异有极其显著意义。
所以有无反馈对速度知觉的差别阈限有极其显著影响,且有反馈的速度知觉准确性远大于无反馈的速度知觉准确性。
3.2.2对每位被试在快慢两种情况下的速度知觉差别阈限作配对样本t检验表3 有反馈情况下两种速度配对样本的t检验配对平均值标准差t值自由度双侧配对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快速-慢速-232.3 128.01 -5.739 9 0.000 结果表明,P=0.000<0.05 差异有极其显著意义。
所以不同速度下的速度知觉差别阈限有极其显著差异,且随着速度的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3.3速度知觉的性别差异将被试按性别分为两组,对无反馈快速和慢速、有反馈快速和慢速下的速度知觉差别阈限作独立样本t检验表4 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条件t值自由度显著性水平均值差值平均误差值无反馈快速-1.629 6.850 0.148 -250.25 153.64无反馈慢速-0.748 8 0.476 -169.08 226.08有反馈快速-0.885 4.553 0.420 -55.58 62.81有反馈慢速0.791 8 0.452 85.58 108.20 结果表明,所有情况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
所以可认为,速度知觉无性别差异。
4 讨论4.1速度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由3.1和3.2.2可知,无论有无反馈,快慢两种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且随着速度的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会提高。
该结论与McLeod &Ross 1983年和Ben Sidaway&Fairweather 1996年以及郭秀艳老师等人在2000年的研究一致,Schiff et a1.1992年在其他范式中也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其他一些研究也支持速度加快会导致准确性性增强。
而这一研究结果有效地验证了前人吉布森提出的知觉的生态学理论。
吉布森认为,自然环境中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物体受到各种方向的光线照射,同时这些物体又不同地反射出光线,因此人在任何一个位置上观察周围空间时,都有其特定的光线分布,在周围空间的每一个点上的光线分布都含有一定的差别。
光线分布的结构或表面质地的密度与物体的视网膜像都是按照视角规律而变化的,因此人可以直接知觉距离。
他还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性。
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如果刺激物速度提高,则其导致的光线变化率也得以提高,依赖于全部光线变化率的时间估计也就变得更为准确了。
(郭秀艳等,2000)4.2有无反馈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由3.2.1可知,有无反馈对被试的速度知觉准确性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且无反馈的速度知觉准确性远小于有反馈的速度知觉准确性。
在每次试验结束后提供反馈信息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标准,被试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调整对下一次的估计。
这样一来,被试在每次得到反馈信息而对下一次估计进行校正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其对于速度估计的准确性也就自然得以提高。
当被试知道自己的估计时间后,更加努力得想要正确地估计碰撞时间,使被试的注意力等得到一定的提升。
4.3影响碰撞时间估计的其他因素4.3.1概念信息对运动物体碰撞时间的估计是个体知觉能力的一种体现, 它是从对运动物体自身的知觉开始的。
按照目前的一般看法, 这种知觉过程就是对刺激的解释, 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把握刺激的意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样的话,不同类别的物体势必会导致个体不同的知觉体验, 继而影响到对TTC的估计。
黄端、张侃在2008年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 对两种不同交通工具(小轿车和三轮车)图片的TTC估计存在显著差异。
即便是当这两个物体具有相同视觉边界收缩信息和运动速度时,TTC估计的差异仍然存在, 说明了概念信息的重要作用。
4.3.2视觉收缩信息刘瑞光与黄希庭在1999年的研究得出与物体匀速运动的情况相比, 当物体加速运动时, 被试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判断值的差异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