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和名家赏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背文言文
语文高中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带注释高中文言文5篇1、《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而飞,其翼若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记录)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用)六月息(气息,风)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粘,指着地),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凭借)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迅速的样子)起而飞,抢(触、触)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投、落下)于地而已矣,奚以之(到、往)九万里而南为(表语气)?”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这)二虫又何知!小知(通“智”)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独)闻(为人所知),众人匹(比)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这样)已(通“矣”)。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直上穿过)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区别)也。
故夫知(才智)效(胜任)一官,行比(合)一乡,德合一君,而(能耐)征(征信、取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独善其身。
虽未能及古人,心向往之,未尝敢忘。
达人所知,达士所达,达人知命,达士达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必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遁世无闷,随俗不污。
是以君子不以其道得之,则不受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乘舟济川,不如翼也;立乎高山,不如登之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夫君子之学也,贵其修己以安人,而不贵其修己以害人。
《论语》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内心平静来修养自身,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如果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保持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培养出才华。
不学习就无法拓宽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大器。
放纵懈怠就无法激发精神,轻薄急躁就无法修养性情。
时间随着岁月流逝,意志随着日子消磨,最终变得枯萎衰落,只能独自修身养性。
虽然不能达到古人的境界,但心中一直向往,从未敢忘记。
明白人的命运,明白大道理,明白人的命运,明白大道理。
在困境中,只能独善其身;在通达时,就要兼善天下。
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也会遵守;自身不端正,即使命令了人们也不会遵守。
因此,君子必须慎独。
小人闲居时必定会败坏,不会进入危险的国家,不会居住在混乱的国家,隐居在世不感到忧闷,随俗而居不沾染污秽。
因此,君子如果不是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获得的东西,就不会接受。
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自己的道义。
道的不能实行,已经知道了。
乘坐船只渡过江河,不如飞翔的翅膀;站在高山之巅,不如亲自攀登。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会产生。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庆;积累恶行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祸殃。
精选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
精选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精选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精选)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篇高中必背文言文及其翻译,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论语·子罕第十四》主要内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子罕谈及利益,命运和仁爱之道。
孔子说:“父母年老的情况,不可不了解。
一方面可以带给人喜悦,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人感到恐惧。
”二、《史记·太史公自序》主要内容:史记创作背景及写作动机。
凡天下之治乱、考验圣贤,无非文以载之,记以留之,辞以传之也。
翻译:关于天下的治乱和圣人的考验,都无法脱离文学来记录,无法脱离史书来保存,无法脱离辞章来传承。
三、《西游记·第十四回孙悟空大闹天宫》主要内容:悟空与天宫的冲突及泼猴大闹天宫的经过。
悟空闻言不动,故意使个小性儿,道:“老鬼头,我才不吃红葫芦呢!今儿也没钱,不卖些东西,怎的打发我去?”鬼怒道:“你这猴头,好不知天高地厚!他修炼玉皇大帝三百年,纯得个个青紫丁香体,辉煌无比。
你下界修炼三百年,却是个个紫外望中拄杖的婴儿罢了。
”翻译:悟空听了不动,故意耍一下任性,说:“老鬼头,我才不吃那个红葫芦呢!今天没钱,不卖些东西,怎么打发我走?”鬼怒道:“你这猴头,竟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他修炼玉皇大帝三百年,纯得个个气色红润、颇有神采。
而你下界修炼三百年,只是个紫外望中拄着杖的小孩而已。
”四、《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贬黄蕊夫人葬花词惜春院偷看秦钟》主要内容:宝玉贬谪黄蕊夫人,赋诗葬花,惜春偷窥秦钟。
但见室中残痕扑地无,往事只堪恨。
金波六度随波逐浪,玉渊千载风波叹。
祸景分明千里水,容足半成万丈冰。
堪摧残却,忽复偷将赏。
翻译:只见室中残痕扑地无,回忆只能引起遗憾。
美满幸福六次褪去,琼池传说千年悲叹。
祸福很明显,遥远的水面出现了危机,稍有容忍,冰山会腐蚀万丈高空。
高中必备文言文及其翻译
原文:《滕王阁序》昔闻高阳之墟,有腾王阁者,高敞临江,重楼飞阁,朱栏玉砌,云雾缭绕。
每至春秋,宾客盈门,诗人饮酒,放歌高歌。
予尝登斯楼也,极目远眺,见长江之水,滔滔东流;遥望龟山,郁郁葱葱。
思古之幽情,发而为文。
翻译:《滕王阁序》从前听说高阳的遗址,有一个腾王阁,它高耸临江,重楼飞阁,朱红色的栏杆,白色的台阶,云雾缭绕。
每到春秋之际,宾客络绎不绝,诗人们饮酒作乐,高声歌唱。
我曾经登上这座楼,极目远眺,看到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远望龟山,郁郁葱葱。
思考古人的幽情,便发而为文。
原文:嗟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人秉烛夜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古人云:“千里共婵娟。
”今日之滕王阁,虽非昔日之盛,然登斯楼者,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人手持烛光夜游,美好的时光,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古人说:“千里共婵娟。
”今日的滕王阁,虽然不是昔日的盛景,但登上这座楼的人,也足以畅叙幽情。
原文:嗟乎!人生如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吾辈虽不及古人,然亦当效法古人,勉力学问,以期有朝一日,能成就一番事业。
翻译:唉!人生如梦,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我们虽然比不上古人,但也应该效法古人,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原文:嗟乎!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吾辈当以古人自勉,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翻译:唉!天地是万物的旅店,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而浮生若梦,欢愉又能有多少呢?古人手持烛光夜游,美好的时光,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我们应当以古人为榜样,不要因为物质而喜悦,也不要因为自己而悲伤。
这篇《滕王阁序》以其优美的文辞、深刻的哲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篇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高中文言文全解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全解】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著名论述。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逐句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指孔子。
- 曰:说,表示孔子将要发表言论。
-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温习。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等,“习”是指复习、巩固。
-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这里的“说”通“悦”,表示高兴、愉快。
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之后要不断温习,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带来内心的喜悦。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有朋友。
- 自远方来:从远方来。
这里指远道而来的朋友。
-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这里的“乐”表示快乐、愉悦。
这句话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认为朋友之间的相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 而不愠:却不生气、不怨恨。
-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因此而生气,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整句话通过三个问题,阐述了学习的乐趣、友谊的可贵以及君子的修养。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朋友之间的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而真正的君子即使面对误解和冷漠,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高一必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高一必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2.芣苢佚名〔先秦〕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繁茂鲜艳的芣苡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3.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高中新课标文言文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吾师尝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古圣先贤对学习的理解,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宝贵财富。
翻译:君子说:学习永远不能停止。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更加鲜艳;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
木材虽然直,但经过加工后可以制成车轮,即使干燥后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加工使其如此。
所以,木材受到绳子的束缚就会变得笔直,金属经过磨砺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能明白事理,行事不会有过错。
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积累细流,就无法汇成江海。
骏马一跃,也跳不出十步;劣马跑十天,其成功在于不放弃。
雕刻时,如果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雕刻;如果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螯,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因此,学生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比学生更有才能,因为学习有先后之分,专业有专攻之处,就是这样而已。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这是古圣先贤对学习的理解,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宝贵财富。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本文将提供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以便学生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以下是一些经典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
【1】《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以致用,不是很令人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生气,难道这不是君子的品质吗?”【2】《孟子·尽心下》原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矣。
其练有故也,得之则喜,不得则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内心的职责是思考,思考就能自然地得之。
当经过充分练习之后,得到了就会感到喜悦,不得到则会忧虑。
道德的实践,与老师的教导紧密相关。
老师的作用在于传承知识,接受教育,解决困惑。
【3】《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原文:此处更觉他不可思议:(甄)夫人自念:“幸而老爷即日起病,倘拖到明日,他老人家病即小好,明日问题就难办了。
”翻译:这一切更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甄夫人心中想道:“幸亏老爷今天生病,如果拖到明天,他老人家就不会那么有精力,问题就无法解决了。
”【4】《鲁迅文集·狂人日记》原文:一种苍凉的东西在我额上一碰,便似乎烫手,使我不得安然,在那短促的热烈中走来走去,似乎碾一声骨碎,还得仰面无辜地笑。
翻译:一种深深的沧桑感触触及我的额头,仿佛火热的触感让我不安,我在短暂而激烈的情感中徘徊,仿佛骨头被碾碎的声音,还必须仰天无辜地笑。
【5】《史记·项羽本纪》原文:项王被困垓下,弟项梁、项籍皆自杀。
王自刭,死者八万馀人,不胜其忧。
翻译:项王困守垓下时,他的弟弟项梁和项籍都自杀了。
王自己割脉自尽,死去的人有八万多,为此他痛不欲生。
以上是几个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示例,希望能对学习者和读者有所帮助。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注释赏析: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了知识,要时常温习。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而“时习之”,则是指要经常性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修养。
“不亦说乎?”是反问句,表示学习的乐趣。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以及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友情的重视,他认为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在古代,交通不便,能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不亦乐乎?”同样是反问句,表示对友情的珍视。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友情的真挚情感,也表达了他对友谊的渴望。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意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宽容大度的品质,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容人的胸怀,不计较别人的误解和偏见。
“不亦君子乎?”是反问句,表示对这种品质的赞赏。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即具备宽容、大度、仁爱等品质的人。
总结:《论语·学而》篇通过三句话,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友情和君子的思想。
学习要持之以恒,友情要珍视,君子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高中必修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和名家赏析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
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劝理宗迁都,朝臣不敢说话,时任礼部郎官的文天祥力主抗敌,上书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并提出防御之策,但未被采纳,他便弃官归家。
后来担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等地方官。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愈急。
文天祥拿出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在赣州组织军队,前往保卫南宋首都临安,被任命知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文天祥临行时,上书请斩亲元的兵部尚书吕师孟以振作士气,并提出分天下为四镇(四个战略区)合力抗元的策略,都没有结果。
德祐二年(1276)正月,命文天祥知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担负保卫京师的责任。
不久,元军攻占临安城北的高(一作“皋”)亭山。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议和,元军扣留了他,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市)途中,到镇江脱身逃回温州,辅佐端宗赵昰(xià)力图恢复,继续抵抗南下的元军。
1278年12月,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五岭坡战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招降驻守厓山(宋军的最后一个据点)的张世杰,他写了自己的诗作《过零丁洋》给他。
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他对劝降者的回答,也是他舍生卫国的赤胆忠心的写照。
文天祥被解往大都时,先后两次自杀、绝食不死,元世祖忽必烈百计劝降,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于1282年12月9日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
【解题】本文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节。
《指南录》,是文天祥的诗集。
他用诗记述出使北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和南归途中的艰险历程。
“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
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原文、注释、翻译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原文、注释、翻译文档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的原文、注释和翻译。
第一部分:古文学原文以下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中所包含的古文学原文:1. 〈饮酒〉- 李白2. 〈静夜思〉- 李白3. 〈春怨〉- 李白4. 〈秋夕〉- 杜牧5. 〈登鹳雀楼〉- 王之涣6. 〈江雪〉- 柳宗元7. 〈游子吟〉- 孟郊第二部分:古文学注释下面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中原文的注释:1. 〈饮酒〉- 李白:该诗描述了作者豪放不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 〈静夜思〉- 李白: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自然题材的诗歌,描述了作者在静夜思考的状态。
3. 〈春怨〉- 李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离别情感的述说。
4. 〈秋夕〉- 杜牧: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在秋天的行为。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情景,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6. 〈江雪〉- 柳宗元:这首诗写道了江雪时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7. 〈游子吟〉- 孟郊:这首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古文学翻译以下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中古文学原文的翻译:1. 〈饮酒〉- 李白:我举起杯子,喝掉它。
喝了几杯,我感到兴奋,忧愁全无。
2. 〈静夜思〉- 李白:我独自一人深夜思考,明月高悬天空。
3. 〈春怨〉- 李白:春天来了,花儿盛开,可我却痛苦不已,思念别离之情难平。
4. 〈秋夕〉- 杜牧:秋夜佳节,月明星稀,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我登上鹳雀楼,远眺山河美景,真是壮丽非凡。
6. 〈江雪〉- 柳宗元:江上飞雪,凝结成片,美丽壮观,令人陶醉。
7. 〈游子吟〉- 孟郊:我是一个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无法平息。
以上是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全册古文学部分的原文、注释和翻译。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对自然的赞美和表达对社会万象的思考,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
高中文言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
高中文言文翻译及赏析通用6篇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篇一劝学(节选)荀子〔先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2019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全册古文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2019年统编版高中必修一(必修上册)语文新教材古文备课资料说明:精心整理了最新部编版必修上册教材中全册的古文的备课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教材古诗文目录:第10课十一、劝学/荀子十二、师说/韩愈第16课十三、赤壁赋/苏轼十四、登泰山记/姚鼐一、《劝学》/荀子资料【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文言文翻译高中必修上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吾言之也。
天下之言心也,则故吾言之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无善无恶,率性之谓道;有善有恶,习气之谓德。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关于性的讨论,我之所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因为天下人对性都有所论述。
关于心的讨论,我之所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因为天下人对心都有所论述。
性本相近,由于习惯的不同,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没有善也没有恶,顺应本性就是所谓的道;有了善和恶,则是习惯形成的品德。
因此,君子有终身的忧虑,却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忧患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则可能导致个人身败名裂。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贤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抗衡的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国家的繁荣源于忧患,而衰败则源于安乐。
”《论语·雍也》子曰:“仁者,人也。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仁,就是人。
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仁爱民众,仁爱民众才能关爱万物。
如果一个人不仁,那他如何对待礼呢?如果一个人不仁,那他如何对待乐呢?”《庄子·逍遥游》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些为了追求知识而使自己疲惫不堪的人,那也是徒劳的!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触犯刑法。
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事,可以保全自己的身体,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可以照顾好家人,可以享受天年。
”以上文言文原文分别出自《孟子·离娄上》、《论语·雍也》和《庄子·逍遥游》,译文对原文进行了意译,力求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格。
高中必备文言文加翻译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你们不用拘束我。
平时你们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千辆战车的国家里,处于大国的夹缝之中,加上外来的军队,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起来,并且懂得正道。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君子来施行吧。
”孔子又微微一笑。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说不上能干些什么,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小官。
”曾点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头上戴着冠,五六个人结伴,六七个少年同行,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
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劝理宗迁都,朝臣不敢说话,时任礼部郎官的文天祥力主抗敌,上书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并提出防御之策,但未被采纳,他便弃官归家。
后来担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等地方官。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愈急。
文天祥拿出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在赣州组织军队,前往保卫南宋首都临安,被任命知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文天祥临行时,上书请斩亲元的兵部尚书吕师孟以振作士气,并提出分天下为四镇(四个战略区)合力抗元的策略,都没有结果。
德祐二年(1276)正月,命文天祥知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担负保卫京师的责任。
不久,元军攻占临安城北的高(一作“皋”)亭山。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议和,元军扣留了他,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市)途中,到镇江脱身逃回温州,辅佐端宗赵昰(xià)力图恢复,继续抵抗南下的元军。
1278年12月,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五岭坡战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逼文天祥写信招降驻守厓山(宋军的最后一个据点)的张世杰,他写了自己的诗作《过零丁洋》给他。
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就是他对劝降者的回答,也是他舍生卫国的赤胆忠心的写照。
文天祥被解往大都时,先后两次自杀、绝食不死,元世祖忽必烈百计劝降,他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于1282年12月9日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
【解题】本文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删节。
《指南录》,是文天祥的诗集。
他用诗记述出使北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和南归途中的艰险历程。
“指南”,比喻象磁针那样永远指向南方,绝不改变,借以表达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就道出了《指南录》取名的意义所在。
序,文体名称,亦称“叙”。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写在正文之后的叫后序,也叫跋。
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有作者自己写的,大都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指南录后序》属于这一种。
【注评】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德祐:宋恭帝赵显年号。
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
二月,据考证,当是“正月”之误。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予:我,作者自称。
除:授给官职,意即免去旧职任新职。
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的大臣。
都督诸路军马: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
都督,统帅的意思。
路,当时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时:当时。
北兵:指元兵。
全文都以“北”代“元”,有不承认元的政权之意。
迫:逼近。
修门:本是战国时楚国国都郢的城门,这里借指南宋国都临安的城门。
迁:迁都。
不及:来不及。
施:施行。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缙绅、大夫、士:大小官员。
缙绅:本义指古代官宦的装束,后来用作官宦的代称。
缙,同“搢”,插;绅,官服的大带,合起来是说把“笏”(又叫朝板,臣见君时拿着它记事)插在腰带中。
萃:聚集。
左丞相(xiàng):指吴坚。
莫:没有谁,无指代词。
所出:名词性“所”字短语,意思是“出于哪里”。
〇点出时间,简介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束手无策的政治背景。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会:副词,适逢。
使辙:使者的车马,这里借代使者。
辙,车轮碾压留下的痕迹,这里指车。
交驰:你来我往,形容宋、元两方使者来往频繁,反映军事外交斗争的剧烈。
当国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主持国家政事的人”,如丞相。
一行,去一趟。
纾祸:解除祸患。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此:指代上文“北兵已迫修门外……莫知计所出”两句所说的情况。
得:能够。
爱:顾惜。
〇为国忘身,是挺身出使和此后冒死南逃的思想基础。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可,能愿动词,可以。
以,介词,用。
口舌:借指言语。
动:感动,说服。
也:表陈述语气的助词,可不译。
〇出使目的之一,是想说服元军退兵。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初:以前。
追叙以前有关的事,常用“初”字开头。
奉使:奉命出使的人,即使者。
留北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被扣留在元军的(使者)”。
觇:暗中察看。
而: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出。
〇出使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敌情,以便寻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辞:辞去。
相印:丞相的印信,借指丞相职务。
不拜:不受官,不就职。
翌日:第二天。
以:以(凭)……身份。
资政殿学士:官名,掌管皇帝文书,备皇帝顾问。
〇点明出使日期。
记叙在国事危急的情况下,挺身出使元营及其目的。
初至北营,抗辞慷慷,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抗辞:坚强不屈地陈辞。
上下:指元军大小首领。
颇:副词,很。
遽:副词,立刻。
轻:轻视。
〇写出作者义正辞严的神态,挫了敌人的气焰,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尊严。
与上文“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及“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相应。
以上为第一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吕师孟,南宋兵部尚书,德祐元年十二月出使元营,求向元称侄纳币,以成和议,元军不许。
文天祥曾上书请斩吕以振士气。
构恶:结怨。
贾余庆献谄于后,文天祥辞相印后,贾余庆任右丞相。
文天祥被元军扣留期间,贾余庆等令学士起草皇帝诏书,要天下州郡都归附元朝,并开列土地清册,向元朝投降,因此说他“献谄于后”。
献谄: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羁縻:扣留,软禁。
遂:便。
〇记被元军扣留的原因,揭露汉奸卖国的罪行,表达自己与国家共命运的感受。
予自度(duó)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度:揣度,估量。
脱:脱身。
则:就,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直前:径直走上前。
前:走上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诟:责骂。
虏帅:指元军统帅、元丞相伯颜。
伯颜原先说定事情办完便让文天祥回去,结果只放回卖国求降的南宋使臣,却软禁了文天祥。
因此文天祥骂他“失信”。
虏:我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可译为“敌”。
数(sh?)吕帅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行,揭露罪恶。
吕帅孟的叔父吕文焕,本是镇守襄阳的主将,投降元朝,并引元军南下,吕帅孟作内应。
文天祥骂伯颜失信时,吕文焕从旁劝解。
文天祥怒斥吕文焕叔侄叛逆误国,罪当诛杀。
为逆:做叛逆(之臣)。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但:只。
顾:考虑。
利害:指个人的安危。
〇诟虏帅,以卫国家尊严;数逆贼,以抒爱国义愤,都是“不得爱身”的表现。
一“诟”一“数”,见其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语。
则:却,表转折关系。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二贵酋:指元军将领蒙古岱(也写作“忙古歹”)和索多(也写作“唆都”)。
酋,本指部落的首领,这里指元军高级官员。
馆伴:负责接待使者的人。
则:却,表转折关系。
以:用。
而:连词,“而”的前一部分表条件或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矣:了,表事物的既成状态,同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〇“貌敬”,是为了诱降;“愤怒”,是怒恨他不肯投降。
进一步说明不得归宋的原因,与上文“予羁縻不得还”相呼应。
以上为第二层。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未几:不久。
德祐二年二月初六日,右丞相贾余庆等出发去大都向元主请降。
以:以(凭)……身份。
祈请使:南宋求和的专使。
诣:前往;到……去。
北:这里指元的大都。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北:指元军。
并:一同。
而:却,但,表示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逆转的。
之:的,定语的标志。
目:列。
予分(fèn)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分当:理当。
分,名分,这里用作状语,意即“按名分(说)”,可意译为“按理”。
引决:自杀;引刀自裁。
以:与“而”相当,“以”的前一部分表示后面动作行为的方式的状态,可不译出。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昔人:指南霁云。
唐朝安禄山作乱时,张巡与南霁云等死守睢阳城(今河南省商丘县),战败被俘,敌人劝降,没有一个答应,只有南霁云没作声,张巡大声招呼道:“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终于一同就义。
将:想要;打算。
以: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所赖以实现的手段,“以”后省宾语“之”(代“隐忍以行”),以之:借此。
〇被逼北行时以南霁云的名言激励自己。
下文所记,都是“将以有为也”的实际斗争。
以上为第三层。
记叙在北营的斗争情况和被扣留以及被逼北行的原因,说明忍辱而行的意图。
至京口,得间(jiàn)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间,约以连兵大举。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间:机会;空子。
奔:逃奔。
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
具:完全。
以……告:把……告诉。
告:这里指写信告知。
虚实:实际情况。
东西二间: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
古时称统兵出征的将军叫“阃”。
恭帝降元后,李庭芝仍苦守扬州,后兵败被元军杀害。
夏贵这时已降元,文天祥不知道。
“约”后省兼语“之”(代“东西二阃”)。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中兴:指恢复宋朝的国威。
庶几(jī):也许。
表示希望又不能肯定希望一定能实现的语气。
此,代“连兵大举”。
〇表现中兴有望的喜悦心情,与上文“归而求救国之策”相应。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维扬:扬州,淮东制置司驻地。
帅:指李庭芝。
文天祥到真州时,扬州谣传元派一个丞相来真州劝降。
李庭芝信以为真,命真州安抚使苗再成杀文天祥。
苗不忍杀他,将他骗出城外,拿出李庭芝的命令给他看,把他关在城外。
文天祥去扬州想跟李庭芝说明情况,走到城下,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正下令捉拿文丞相,他只得逃走。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变姓名:文天祥为躲避追捕,改姓名为刘洙,改籍贯为清江。
诡:形容词用作动词,诡密不使人发现,可译为“隐蔽”。
草行露宿,草、露:都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草野里”,“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jì)相出没(mò)于长淮间。
骑:骑兵。
相出没:(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不让碰在一块。
长淮:指当时的淮东路一带(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
于:在。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穷:处境困窘。
无聊:无依靠。
追购:悬赏追捕。
迥:远。
号(háo)呼:大声呼喊。
靡及:达不到。
〇记情况的复杂多变,处境的极端困窘,表现因失去中兴机会而不胜痛苦的思想感情。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已而:不久。
避渚洲:避开长江中的沙洲,因沙洲被元军占领。
北海:长江口以北海面。
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扬子江:即长江。
苏州洋:长江入海口以南的海面。
展转:亦作“辗转”,曲折地经过许多地方。
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
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
以:连词,这里表示结果,可译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