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翻译观

合集下载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解读] 鲁迅作品主题思想》摘要: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关键词:硬译复译文化解读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并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

超越语言表层,探究鲁迅“直译”和“复译”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鲁迅提出“直译”和“复译”旨在改造中国语言文化、与“受侮辱、受压迫的弱小国家”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

在鲁迅一生的笔墨生涯中,翻译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长达33年之久,共译介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共计300多万字,占据鲁迅笔墨的半壁江山。

鲁迅本人也非常重视翻译,把翻译与创作同等看待,他痛恨轻视翻译,将翻译看作是“媒婆”的言论和行为。

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时,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而且他瞧不起自己的创作。

”翻译研究在鲁迅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译家鲁迅的研究长期受到了冷落,研究成果显得相当薄弱。

可以说,目前取得的成绩和鲁迅在翻译方面所作的巨大贡献、和鲁迅研究的其他课题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沧海一粟。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译者记”、“小引”、书信、序、跋以及数量不少的翻译专论,从文化层面解读鲁迅翻译思想的两个方面:直译,硬译、重译,复译。

一、直译的文化解读晚清民初时期,“直译”不仅在翻译实践中极少使用,而且这种方法往往跟“率尔操觚”、“佶屈聱牙”、“味同嚼蜡”、“无从索解”和“释家经咒”联系在一起。

翻 译 家 鲁 迅

翻 译 家 鲁 迅

鲁迅翻译的取材思想:
一、在作品选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翻译主体意识:拒绝暴力、 取向真实、瞩目边缘;选材中还承载着鲁迅的平等与博爱 诉求。 二、在翻译取材来源国家中,法、德、英、美等强国的取材起 步于“翻译救国”的热潮,但其根基却是思想启蒙;西班牙、 芬兰等9个弱小民族、国家的取材源于鲁迅对自己同等处境 国家、民族的关注,是同盟的寻觅;俄国、苏联的取材最 贴近鲁迅的精神实质,无论是帝国主义的俄国还是社会主 义的苏联,鲁迅关注的只有一个:“为人生”;日本的取材与 鲁迅的留学经历和对日本的情感密切相关。 三、在作家选择中,鲁迅特别看重处于困厄处境的作家,如: ①眼盲、流亡、屡被放逐的俄国诗人爱罗先珂,鲁迅翻译了 他的14部童话作品; ②来自西班牙“高山小民族”的巴罗哈,这是鲁迅关注的唯一真实、揭露现实又困顿于现实的苏联“同路人”作家 群体,鲁迅为他们编译文集《竖琴》,对该团体和作家 作了反复介绍,一再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
④总是对一些短命的作家青睐有加,体现出鲁迅对于先觉 者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鲁迅的翻译思想:
一、欧化
鲁迅的欧化策略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立足于积贫积弱的 中国,向往国富民强的西方——主张忠实原作的翻译、保存异 域文化,是为了借助外来文化改造甚至替换自身的文化,也就 是所说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鲁迅的欧化策略代表着一种文化 取向: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以世界的眼光,汲取中外的优长。
在翻译《死魂灵》的时候,鲁迅已经接近生命的 终点,或者可以说,是翻译《死魂灵》使鲁迅的生命 接近了终点。因为这部作品是鲁迅费尽了心力,他的 “硬译”法则在这部以幽默、讽刺见长的作品翻译中显 得无所适从:
动笔之前,就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 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 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 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论鲁迅直译观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是一个独特的译论思想,具有至今尚未被取代的历史意义。

从鲁迅先生的一系列译论文章中,可以看到他极力提倡精准、逐句、直译的方法,他认为中外文之间的直接翻译会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有助于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早期的中文翻译中,译者们更加倾向于将作品大胆创造,融入自己的文化本土元素,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字面的表达而不是主旨的把握。

而鲁迅先生大胆提出的“直译观”,就是他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握意义、精准翻译上,实现原文风格与目标文风格,源文意义与目标文意义间的兼容性,重视汉译者文化特色和辩证思维能力,把译者置于文化异质性对话的中心。

在今天众多社会文化交融现象日盛的今天,鲁迅先生“直译观”在译学及社会中仍然具有高
度的参考价值,它的深刻的想法不但能够为当今的译论实践者提供很多灵感与启示,而且更加可以有效的影响着我们译论界对对于文化特色的理解与认知,真正的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总之,鲁迅先生的“直译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理念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熟知,因
而深深地影响了今天中文翻译学会中不断进步中不断发展的职业素养。

鲁迅的翻译地位之反思和归位

鲁迅的翻译地位之反思和归位

鲁迅的翻译地位之反思和归位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翻译贡献不仅在其时代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对现代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鲁迅的翻译地位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反思和归位的趋势,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鲁迅的翻译地位在历史上是不可置疑的。

他不仅在翻译领域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对于其后世代的翻译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翻译的《高尔基文集》、《歌德选集》、《马克思主义选集》等,曾被誉为中国现代翻译的里程碑。

他的翻译风格以忠实原文、直译为主,保持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并且掌握了德语、俄语、英语等多种外语,是精通多种语言的国士。

其次,鲁迅的翻译地位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反思。

有一些学者认为,鲁迅的翻译过于忠实原文,缺乏审美精神和文学修养,翻译语言过于生硬和紧凑,容易使读者的理解产生困难。

此外,鲁迅翻译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如翻译卡夫卡的作品时,将Kafka的名字翻译为“卡夫卡”,而非其原名“卡夫卡”。

这种偏颇和失误虽然不影响鲁迅翻译地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也需要合理而客观地评价。

最后,鲁迅的翻译地位也需要重新回归到适当的位置。

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更准确的翻译方式和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奉承和模拟。

我们应该注意到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歧义,注重翻译的语言美感和文化特色,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注入更加优美、精细的语言风格。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鲁迅先生的翻译精神和成果,认真总结和借鉴他的翻译理念和技巧,为现代翻译事业做出更为宝贵的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事业也一时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鲁迅的翻译贡献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但也需要客观评价和反思。

翻译事业是长期而广泛的,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也是对外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鲁迅的翻译经历中,最受广泛关注的莫过于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为了介绍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思考现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鲁迅之所以成为中西方文化联系的重要人物,关键在于他的翻译工作。

鲁迅的翻译能力得到众人的认可,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播了外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从中汲取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英、法、德等多个国家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文化背景,对外国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并通过翻译,将其经典著作带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鲁迅翻译的众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要属其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等,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阅读和认可,也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提倡文学的现实主义,将其注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除了翻译法国文学作品,鲁迅还翻译了德国文学、英国文学等多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在鲁迅翻译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文学形式,也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鲁迅翻译的德国作家法斯宾德的小说《天使与人类》和英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汤姆逊的《社会学原理》等都成为了中国读者们最喜欢的文学作品。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让中国读者了解到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方向,吸收了其中的创作思路、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启示。

同时,他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先驱者和传承者。

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传递人类文明精神和智慧的桥梁。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doc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_凡是翻译_必须兼顾着两面_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翻译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0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t郑海凌1鲁迅先生谈翻译的困难,曾坦诚地说: /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

0¹以鲁迅的艺术眼光和语学程度讲这番话,足见翻译的不易。

当代学者钱钟书也曾谈到翻译的困难,并且以文学研究作比较,指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抗译性:/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

对有些字、词、句以至无关重要的章节,我们都可以-不求甚解.,一样写得出头头是道的论文,因而挂起某某研究专家的牌子,完全不必声明对某字、某句、某典故、某成语、某节等缺乏了解,以表示自己严肃诚实的学风。

翻译可就不同,只仿佛教基本课老师的讲书,而不像大教授们的讲学。

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过溜过,没有一处困难可以支吾扯淡。

一部作品读起来很顺利容易,译起来马上出现料想不到的疑难,而这种疑难并非翻翻字典、问问人就能解决。

0º翻译的困难在于/隔0。

中外翻译史上译者因隔膜而产生困惑误解的例子很多。

我国古代翻译家道安»讲/五失本三不易0,已明确指出翻译中的隔膜问题。

鸠摩罗什曾指出翻译的文体之隔膜:/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0¼从翻译过程来看,译者面对在异国文化语境里生成的原作,至少有语言、文化、心理、文体风格、艺术传达等方面的隔膜。

语言上的隔膜是直接可感的,不敢或不肯躲闪而强作解人,其结果便是胡猜乱测,指鹿为马。

鲁迅曾在5风马牛6一文批评赵景深把Milky Way(银河误译为/牛奶路0,并写诗加以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0。

浅谈鲁迅的翻译观

浅谈鲁迅的翻译观
二 、词句 ” “ 观
言 》 , 迅这 样 写道 :盖胪 陈科 学 , 中 鲁 ‘ 常人 厌之 , 阅

不 终 篇 , 欲 睡 去 , 人所难 , 必然矣 。 假 小说 辄 强 势 惟 之能 力 , 优孟 之 衣 冠 , 被 则虽 析 理 谭 玄 , 能浸 脑 亦
筋 , 生厌倦 。 不 ’鲁 迅 显 然 已经 感 到 , 学 救 国 之 科
了身躯 。 的译 书 , 我 就也 要献 给 这些 速断 的无产 文 学批 评 家 , 因为他 们是 有不 贪 ‘ 爽快 ’ 耐苦 来研究 , 这 些 理论 的 义 务 的 。 [ 从 以上 分 析 我 们 不难 看 ”3 出 , 迅翻译 的 主要 目的是 为了开 启 国人 的精 神 , 鲁 向国入介 绍 有 用 的外 国文 艺 理 论 , 以促 进本 国文 艺 的繁荣 。
梦 虽 然 已做 了半 个 多世 纪 , 粹 的科 学 知 识 于一 纯
般 人 而 言仍 有 着 难 以消 除的 隔膜 , 要 打 破 这 种 而 难 堪 的局 面 , 只有 ‘ 优孟 之 衣冠 ’ 也 就是 假借 小 被 , 说 体 裁来 传播 科 学知 识这 一条 出路 了 。有 感 于科 学知 识 的生 涩 艰 深 , 鲁迅 又 继 而 指 出 : 故 掇 取学 ‘
面 的真 知灼 见 。 的译论 涵盖 面广 , 纳起来 主要 他 归
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目的” 观
鲁 迅 一 生 致 力 于 用 文艺 振 奋 国人 精 神 的 事 业 。他从 事 翻译 的 目的与他 当年 弃 医从 文的初 衷 是 一 脉相 承 的 。 天振 写道 :早在 编译 《 外小 说 谢 “ 域
… …
移性 情 , 改造 社 会 的 。因为这意 见 , 自然而 然 的 便

鲁迅的语言翻译观研究

鲁迅的语言翻译观研究

鲁迅的语言翻译观研究作者:罗星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期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鲁迅硬译翻译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并力图从更客观公正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希望能对鲁迅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鲁迅语言翻译观;硬译一、鲁迅的硬译最能体现鲁迅翻译思想观的就是他所提倡的“硬译”思想。

所谓硬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极大地忠实于原著的语言风格,尽量保留其词法和句法,高度还原原文的一种直译。

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者跋语中写道:“……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

”这应该是硬译的最早出处,后来鲁迅硬译的说法就此流传开来。

鲁迅早期的翻译明显受到林纾和严复二人的影响,倾向于意译,在翻译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月界旅行》时不仅用的是章回体的文言,对原作也有不少改动和删减。

其目标也和林严二人相似,希望借助外来科学思想的传播实现自己改造中国国民性,救助中国的理想。

后来鲁迅发现流行的林氏译法误译太多,不满于意译中原文的失真,开始慢慢转向直译,《域外小说集》就是他的尝试之一,尽管使用的还是文言形式,但在词语和语句上都采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对原文的人名地名的翻译都做了保留,这与当时的译文中凡人名地名都要改成国人熟悉的中文名称是大相径庭的。

“译亦期弗失文情”的硬译,对当时意译一统天下的翻译界来说是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尽管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但仍然可以说它是后世直译的一个开端。

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引入西方文明的异质文化来改造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他认为翻译信而不顺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

而曲译译得顺而不信,令人迷误,反倒有害。

而硬译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的洋气,能更好的让读者去领会作者的思想,这才是翻译的真正用途。

他希望硬译能作为通向未来正确翻译发展方向的一个桥梁,为后世的译文提供一点经验和借鉴。

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是极具有未来发展眼光和前瞻性的。

鲁迅翻译理论

鲁迅翻译理论

他一方面要求被批评者要有“容纳批评的雅量”,另一方面
又要求批评者“敢于自省察 ,攻击 ,鞭策”。说明批评与被
批评都应考虑到 ,才能科 学完整地把握批评这一课题。他 指出 , “批评者有从作品来批评作者的权利 ,作者也有从批
评来批判批评者的权利。”并说 :“批评如果不对了 ,就用
批评来抗争 ,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鲁迅意 识到 ,批评界在幼稚的时候 ,其批评“不是举之上天 ,就是

“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 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
令读者看得力。这译本原先就很有这弊病,所以
我当校改之际,就大加改译了一通,比较的近于流 畅了。”

小小的彼得去溜冰,把腿跌折了。就只好从早到
夜,静静的躺在床上。非常之无聊。因为母亲是
整天的在外面工作,同队玩耍的朋友呢,又都在外 面的雪地里,耍得出神,全不想到来看生病的人了。
பைடு நூலகம்
按之入地 ,倘将这些放在眼里 ,就要自命不凡 ,或觉得非自
杀不足以谢天下的。”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

简述鲁迅的翻译活动,并简评其主要翻译思想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共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对我们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是由翻译走上文学之路的,他主张“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

”鲁迅的翻译数量与创作相近,达300万字。

他用日文德文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280余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

体裁无所不包: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涉及的学科更是多种多样:植物学、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美术、文艺理论等等。

鲁迅的翻译活动不是从个人爱好和美学情趣出发,更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是与他的思想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主要翻译活动:(一)科技和哲学作品译介阶段早期的鲁迅认为自然科学是使中国富强的有力武器,他除了选定医学作为拯救祖国的途径之外,并致力于介绍外国科学小说,主要译介科技和哲学思想作品。

他翻译出版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雨果的《哀尘》和介绍最新科学成就的《说(镭)》。

在《<月界旅行>弁言》中,鲁迅谈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是使读者”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

1904年鲁迅翻译了《北极探险记》和《物理新论》。

1905年,翻译了美国的路易斯·托仑著的《造人术》。

鲁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提到他的科普翻译的对象是人民大众,他说:“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期间,鲁迅翻译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民主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翻译了德国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一3节。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总结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是“译如译者之心”。

下面我将对鲁迅翻译思想进行总结。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一要义是“实实在在”。

他反对抽象、虚构的翻译,主张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实际意义,尊重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真实的再现,而不是扭曲和修饰。

鲁迅翻译的《呐喊》中,成功地将上帝之名“Yahweh”译为“又呕槽”,充分体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二要义是“中外结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外国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更是要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

他主张借用外国的词汇和文化载体,使中国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例如,在翻译《蒙娜丽莎》一诗中,鲁迅用了“丽莎上学了天文学/看了星象/给我推断我应日夜勤劳/爱我时时关怀”等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外国诗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三要义是“译文通俗”。

他主张翻译要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使翻译作品能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他反对翻译作品过于学院化,追求高深的学术性,只针对少数精英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中,大量运用白话文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亲切感和亲和力。

例如,他将外国小说的片段译成中国白话小说《风波》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鲁迅翻译思想的第四要义是“用译语言表达翻译心”的理念。

他主张译者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当代语言去传达原作的思想和精神。

他反对机械地照搬外国作品的翻译语言,主张根据当代的背景和文化条件进行创新。

他的翻译作品中,经常运用当代俚语和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翻译《卡夫卡》的作品中,他写道:“我看见大哥就问他:‘阿葛,你干什么呢?’他却总回答说:‘什么也不干呢’”,成功地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引入翻译作品中。

鲁迅翻译思想的总结就是以上四个要义,他通过这些翻译思想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碰撞,融合,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观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观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观作者:荆梦凡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4期摘要:国内外有关鲁迅的研究,历来多偏重于对鲁迅生平、思想、作品艺术性的探索,而从鲁迅作为一个翻译家这一角度出发,对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作品的研究却长期处于被冷落的状态。

谈及鲁迅的翻译,“硬译”成为其翻译方法的代名词。

追踪“硬译”的来源会发现:“硬译”是在论争之中完成了从翻译精神到翻译方法的转变。

鲁迅所坚持的“硬译”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硬译”究竟是否可取,成为不少译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关键词:鲁迅;“硬译”;争议国内外关于鲁迅(1881-1936)的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迄今为止已有90多年的历史。

尽管对鲁迅的事迹、革命精神、文学作品等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他的翻译思想与翻译作品却少有人问津。

鲁迅对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现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开拓者。

孙郁评价鲁迅说:“鲁迅首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个作家,这是从他的译文和创作的比例而言的。

”的确,鲁迅的译文著作有三十一本,三百多万字。

数量比他的杂文集和小说集加起来还多。

在短短五十六年的生涯里,他为世人留下的译文实在可观。

一、鲁迅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及翻译目的鲁迅为什么翻译?也就是翻译目的问题。

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选材和翻译操作的策略、方法等。

鲁迅形成其翻译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后逐渐成熟。

(一)鲁迅翻译早期的实践及目的(1919年以前)鲁迅翻译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这个时期鲁迅从事的翻译实践主要是在他留学日本时期。

鲁迅的留日经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即:弘文学院学习日语阶段(1902.4-1904.3);仙台医专学习医学阶段(1904.9-1906.3);在东京研究文学阶段(1906.4-1909.8)。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的两年间,鲁迅翻译过不少作品,有《北极探险记》、《世界史》、《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以及发表在报刊上的短作,等等。

鲁迅翻译思想

鲁迅翻译思想

在《通讯一则》一文中,梁实秋假借与人探讨翻译为名,从七个方 面对鲁迅发难,指出在从事翻译时,“译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译”,“不 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句法词法之类”,“不以改良国文和翻译 搅成一团”等等,所言可谓是招招弹不虚发,矛头直接指向鲁迅。 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继续对鲁迅发起猛攻。例如他 在《论翻译的一封信》中指出:鲁迅的翻译,不仅有硬译,而且还有误 译,原因是鲁迅所依据的只不过是那些不可靠的重译本;鲁迅先生的 译文所以“令人看不懂者,是译文有毛病之故,和中国文有缺点那件 事是没有关系的”;鲁迅“以自己所不能懂的文字要读者‘硬着头 皮’读懂,这就是‘硬译’的本色”。文章结束时,他又指出了坏的 翻译所具有的三个条件: (一)与原文意思不符; (二)未能达出的“原文强悍的语气”; (三)令人看不懂。 并进而指出,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的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 翻译,言外之意,实指鲁迅先生的译文可谓是三条兼备了。
二是硬译的目的性:
鲁迅所说 “我是 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的’ , 是强调尽量 忠于原文 : 强调 ” “信” 的 第一位 ,反对有人将 “信” 摆 在第二位 ( 第一要件是要 “ ‘达’ ) 的 ” 错误主张 。 他说 “译得 : „信而不顺’ 的至多不过看不懂 , 想一想 也许 能懂 ,译得 ‘顺而不信’ 的却令人迷误 , 怎样想也不会懂 , 如 果好象已经懂得 ,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进一步阐述 ” “宁信 而不顺” 这样的译本 , 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 精密了 , 作文的秘诀 , 是在 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讲话的时候 ,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 这就是话 不够用 ,” “要医这病 , 我以为 只好陆续吃一点苦 , 装进异样的句 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 外国的 ,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

鲁迅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思想

职业:文学作家,杂文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体裁:杂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 代表作品:《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
记》《朝花夕拾》等
地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有人把鲁迅当做中国的 高尔基。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用的笔名。
1898年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弃医从 文,1902年回国。五四时期以短篇小说 和杂文创作而著名,并产生重大影响。 1936年去世,有很多人为他发丧,在他 遗体上覆盖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民 族魂”。
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俄国阿尔志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日本鹤见佑辅的杂文集思想山水人物卢那卡尔斯基文艺与批评法捷耶夫毁灭雅各武莱夫长篇小说十月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果戈里死魂灵高尔基俄罗斯的童话契诃夫坏孩子和别的奇闻1直译理论的提出暗合了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重大革新与方法实践1
二、 鲁迅介绍、推广了一大批容易 为人忽视的小国的进步作家和作品。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作家 显克微支的作品
罗马利亚作家索陀威奴的作 品。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作。 芬兰女作家明那· 康特的《疯姑娘》 保加得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 中的威尔柯》 荷兰作家望· 蔼覃的《小约翰》
《小约翰》
鲁迅自己举过一个例子: “务欲直译,文句也反成蹇涩; 欧文清晰,我的力量实不足以 达之。《小约翰》虽如波勒兑 蒙德说,所用的是‘近于儿童 的简单的语言’,但翻译起来, 却已够感困难,而仍得不如意 的结果。

从归化到异化

从归化到异化

从归化到异化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

本文探讨了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

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翻译家。

翻译在鲁迅的文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活动是以翻译开始又以翻译终结的。

他一生译作颇丰,自1903年翻译雨果的随笔《哀尘》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共翻译了15个国家110位作家的244部(篇)作品,体裁包括文艺、美术、小说、诗歌、童话、杂文等多个类别。

除大量的翻译实践之外,他还有不少讨论翻译理论的文章,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见解。

因此,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归化和异化的界定1813年,德国哲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了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P42)。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韦努蒂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鲁迅翻译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鲁迅翻译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鲁迅翻译观的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鲁迅翻译观的形成与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及国际文化观念变革有关。

他对于翻译开始着重考虑从译者的角度来准确传达文本,在他看来,译者除了要把被译文本准确译出,而且要尊重原作者的表达意图,必须遵循原文中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在翻译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使其以新的方式进入读者的世界。

鲁迅翻译观对当今翻译研究及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倡“存在意义译法”和“超越意义译法”。

存在意义译法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以保持原文文本的表达功能和意义为己任,把文本从一种语言系统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系统;超越意义译法强调对原文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敏锐理解,以及使用意义表达远超原文的出色文笔,将原文的文化价值翻译出。

因此,鲁迅的翻译观真正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引领翻译研究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使得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原文,灵活地并结合自身理解将其转化为本土语言,进而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所不具备的文化意义。

鲁迅的翻译观给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了实践价值,同时也激励人们学会以敏锐的头脑去欣赏文本丰富的内涵,以更高的心灵去探索翻译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硬译”的方法论,在与梁实秋的辩论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

鲁迅的观点绝不是反对“信”和“顺”,相反,他强调需要兼顾两者。

只有当“信”和“顺”不能兼得时,才“宁信而不顺”。

原因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他所说的“不顺”是容忍一些不顺,而不是刻意保留,以便把翻译装进不同的句法。

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永恒的,有的会从“坏”变成“好”,有的最终会因为“坏”而被淘汰,被踢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