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燃烧的条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能应用燃烧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水下白磷燃烧起来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板书设计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燃烧的条件及其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熟练运用化学燃烧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化学燃烧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化学燃烧有初步的了解。
2. 学习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讲解、讨论和参与化学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3. 学习化学燃烧的条件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中化学燃烧的条件,并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
(实验设计:用镁条作为燃料,在氧气气流中点燃镁条,观察燃烧现象。
)
4. 实验总结
请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燃烧的条件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归纳化学燃烧的条件。
5.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化学燃烧的定义、特点和条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回答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化学燃烧的条件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自操作,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燃烧的条件。
但需要注意实验安全,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序。
同时还需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中化学_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发生在本市火灾的图片,同时配以相关文字说明。
通过触目惊心的图片迅速将学生带入残酷的火灾现场,此时我及时设问:“如果我们每天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发生了火灾,我们该如何正确逃生”,之后再播放正确逃生的微视频,进而顺利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问题:你知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可燃物和氧气(空气)这两点,进而又问:有可燃物和氧气就一定会燃烧吗?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1、燃烧条件的探究组织学生根据猜想,利用已经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我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确定出比较合理的方案,完成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代言人来表述本组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各小组汇总之后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同时得出,可燃物要燃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在这里,对于物质的着火点略做解释,引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2、灭火原理的探究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也空前的热烈,继续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
我又提出问题:掌握了燃烧需要的条件,如何更好的利用火造福人类,减少由于火而带来的悲剧和损失呢?设置场景:将若干根蜡烛点燃,旁边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
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
因为“熄灭蜡烛”在生活中实在太熟悉了,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争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上台演示。
随即引导学生分析上述过程中同学们采用的灭火方法利用了什么原理?哪种方法更合理?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说课稿
燃烧的条件实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对本实验的要求是: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药品和仪器,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节是在学习燃烧和灭火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燃烧条件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进一步了解灭火原理,是中考必考的考点,也属于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此外,《燃烧的条件》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基础上:学过了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2.生活经验方面: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3.学科能力上:通过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同时,学生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是学生通常只是按照课本要求盲目地做实验,缺乏选择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每组提供多种药品、仪器,让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有创新的余地。
而且选用的实验用品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_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案例【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3.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实验用品】演示实验用品: 棉花、水、酒精、坩埚钳、石棉网、烧杯、湿抹布、酒精灯、火柴学生实验用品: 棉花、坩埚钳、酒精灯、火柴、乒乓球碎片(着火点180℃左右)、滤纸碎片(着火点245℃左右)、木屑(着火点210℃-230℃)、煤粉(300℃-500℃)蜡烛、薄铜片、三角架、烧杯、镊子、石棉网、药匙创新实验用品: 塑料瓶、棒棒冰瓶、小苏打、食醋【温馨提示】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 备用2、燃烧物不要过大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 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 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教学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奇心较强, 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 若操作不当, 会失火, 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 以保证安全。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 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 用烧杯扣起来, 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 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 然后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 密度变小, 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本节实验探究课, 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能够解释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燃烧实验,并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探究燃烧的更多奥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火灾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了关于燃烧条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燃烧现象,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九年级学生的认知阶段,他们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然而,对于燃烧这一复杂的化学现象,他们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消除他们的认知误区。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火灾逃生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燃烧教案及反思
燃烧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2. 燃烧的条件3. 燃烧的实验操作4. 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安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燃烧实验的操作。
2.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燃烧的应用和安全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特征。
3. 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并通过实验验证。
5. 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安全:分析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料、照明等,并强调安全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燃烧教案一、燃烧的概念1.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 特征:发光、发热、气体和固体。
二、燃烧的条件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与氧气接触。
3. 达到着火点。
三、燃烧实验操作2. 实验注意事项: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四、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安全1. 应用:燃料、照明、加热等。
2. 安全:注意火源管理,预防火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燃烧概念和燃烧条件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燃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燃烧的条件》听课反思
《燃烧的条件》听课反思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所处位置:本课题所处单元安排在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制法之后进行学习。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
本课题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2、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燃烧的3个条件3、教学目标掌握燃烧的3个条件二、教学设计意图书本上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虽然现象精彩,但如果给学生分组实验,又有一定的危险性:白磷有剧毒、极易燃烧,操作不慎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伤害;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若分组演示,则整个实验室乌烟瘴气。
但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可能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观看视频的方法让他们观察现象。
课堂导入环节采用蜡烛引用。
对于书本的演示实验,把它的位置由探究燃烧条件改为透过现象来寻求燃烧条件对于结果的影响。
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可能效果差强人意,于是想采用投影仪视频展示。
达到了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1、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2、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的环节。
由于是普通班的学生感觉对于此要求也是一筹莫展,本来准备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最后也不了了之。
如林海所说:“我们对学生这种控制因变量进行探究的实验模式培养太少。
”没有平日的积累训练,不可能在一堂课上建起“空中楼阁”3、在课堂导入上有待改进,像魏教授说的那样课堂导入应与日常生活想联系,为什么课本上不采用蜡烛导入,而采用白磷红磷导入这是作为我们老师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因为燃烧并不是需要火,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不需要火白磷也可以燃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要深深考虑的问题。
在讲受探究实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不仅说出燃烧条件就可以了还要要求他们说出原因根据现象得出结论是实验探究的根本。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反思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反思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后记燃烧的条件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于比较熟悉的变化来使学生初步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根据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验设计,而且是较为感兴趣的试验,学生的激情是很高的。
虽然最初的实验方法设计并不多,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会积极动脑探讨除了更多的方法,从中也反映出探究性学习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最后总结中学生也提到:学会发生火灾怎么办,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渗透完成较好。
在本节课的整个内容也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思想,燃烧的条件来源于实验验证,灭火的方法选择也运用到燃烧的条件。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实验,分析得出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要科学和方便可行。
在科学实验的方法上,学生感受到对比实验的重要性。
在对学生的实验注意事项上老师也作了详细的交待。
本节课中还有明显的缺陷的地方:(1)本节课注重体验探究的过程,但是在问题和知识点深度上还不够,有些同学认为在知识点上没学什么新知识,化学味道淡了一些。
(2)在设计实验时,没有给学生充分引导,使得学生思维受到局限,考虑到的方法较少。
(3)由于人数较多,对每位同学的关注太少,使得有些学生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观点。
(4)学生的探究过程的记录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学生没充分重视。
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 教案1-化学九年级上册
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
3.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探究过程】
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
活动一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一
实验现象:
可以燃烧的有;不可以燃烧的有。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一是。
实验二
实验设计: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二是。
实验三
实验现象:
同时点燃两种物质,更容易燃烧的物质是。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三是。
实验四
实验用品:白磷、红磷、试管、烧杯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a、b两处的不同现象说明了;
a、c两处的不同现象说明了。
【探究小结】
燃烧的条件是:、、。
三者应
活动二灭火的原理
实验探究:请思考并动手验证如何熄灭一只燃着的蜡烛,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探究小结】
灭火的原理:
1. ;
2. ;
3. 。
【实验小结】本节课我的实验收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与反思精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50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__;(2)将一小片(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__。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燃烧需要可燃物__;实验二:__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实验三:燃烧需要__氧气(或空气)__。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探究】1.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答:如果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
原因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
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够通过实
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科
学实验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和
兴趣,尊重实验规则,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2.实验方法和规则的学习。
难点
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2.燃烧条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燃烧条件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实验过
程的演示PPT。
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实验记录本、安全护目
镜。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简单地介绍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回忆并总结
了一下。
实验操作
1.实验1:火柴能否在水中燃烧
–步骤:
•把盛有水的玻璃杯放在金属铝箔上,使其
与不燃物质隔开。
•挑起火柴,让火柴燃烧。
•把燃烧的火柴放到盛有水的玻璃杯里。
–结论:
•火柴在水中不能燃烧。
–分析:
•燃烧需要氧气,水中的氧气浓度太低,远
远不足以维持火柴的燃烧。
2.实验2:火柴燃烧所需的氧气量
–步骤:
•在玻璃杯里放入铁裁片、紫色的石墨粉、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紫色13分子和硝酸。
•点燃火柴,立刻将火柴插入盛有以上物质
的玻璃杯里。
–结论:
•燃烧只在火柴接近杯口时进行,而且是被
限制在杯口狭窄的燃烧区内。
–分析:
•燃烧需要氧气,燃烧区的氧气浓度比较高。
3.实验3: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量
–步骤:
•先取两支蜡烛,放在两个不同的玻璃瓶里。
•一支蜡烛燃烧时,另一支蜡烛待燃烧开始后立刻把瓶口靠近第一瓶内的燃烧蜡烛,尽可能
让它们的瓶口几乎相接在一起。
–结论:
•两个蜡烛在不同的氧气含量的情况下,燃烧的时间不同。
两个蜡烛都是呼吸出的CO2让灭,
而不是缺氧灭。
–分析:
•燃烧需要氧气,瓶内的氧气浓度比瓶外的要低,当两个瓶瓶口相接时,外面的氧气很难进
入内部,致使其中一个瓶内的氧气不足,蜡烛燃
烧减缓。
实验总结
让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回答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课堂小结
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氧气、燃料、引火源。
2.燃烧的过程中,氧气和燃料不停地反应,产生二氧
化碳和水。
3.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也能加强我
们的实验技能。
五、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比较生动的实
验及展示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2.教学效果:本堂化学课程成功地让学生了解了燃烧
的条件,更清楚地认识燃烧的过程。
在学生的实验操作和
数据记录中,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实验,并准确地记录了实验结果。
3.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能够抓住教师的问题迅速回答,学生之间也相互监督和帮助,增加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4.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解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及对燃烧的影响。
实验操作需要更为严谨,燃烧实验涉及到火与氧气的危险,是需要本着实验安全第一的原则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