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燃烧的条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燃烧的条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能应用燃烧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水下白磷燃烧起来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板书设计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助燃物)、达到着火点。

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判断某个物质燃烧或不燃烧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条件。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教学难点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森林火灾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燃烧的现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2、讲授新课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展示实验:分别将木条和石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可以看到木条燃烧,而石头不燃烧,从而理解可燃物的概念。

提问:“只有可燃物就能燃烧吗?”接着进行实验:将一支蜡烛用玻璃罩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学生发现蜡烛逐渐熄灭,从而得出氧气(或助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解释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助燃物还有氯气等。

引入着火点的概念:“即使有可燃物和氧气,物质也不一定会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进行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棉花和煤块,观察现象。

学生看到棉花很快燃烧,而煤块需要较长时间才燃烧,从而理解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3、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实验器材包括: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蜡烛、玻璃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分别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并记录现象。

将蜡烛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节能减排。
5.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分析燃烧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灭火器的使用。
然后,我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通过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影响燃烧过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知识回顾
1.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伴有较大的放热现象。

2.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着火点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的实验方法和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实验一:可燃物质燃烧现象
(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玻璃棒。

(2)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玻璃棒,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下。

(3)实验现象:玻璃棒燃烧产生火焰。

2. 实验二:燃烧的条件
(1)实验器材:酒精灯、质量秤、火柴、试验台。

(2)实验步骤:取一小块含有酒精的可燃物质,称量其质量。

将可燃物质放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质。

(3)实验现象:可燃物质燃烧产生火焰。

四、作业
1. 列举三种不同的可燃物质。

2. 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燃烧引发的危险事件?如何预防?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实验现象,希望同学们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对燃烧事故的发生。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初中化学_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案例【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3.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实验用品】演示实验用品: 棉花、水、酒精、坩埚钳、石棉网、烧杯、湿抹布、酒精灯、火柴学生实验用品: 棉花、坩埚钳、酒精灯、火柴、乒乓球碎片(着火点180℃左右)、滤纸碎片(着火点245℃左右)、木屑(着火点210℃-230℃)、煤粉(300℃-500℃)蜡烛、薄铜片、三角架、烧杯、镊子、石棉网、药匙创新实验用品: 塑料瓶、棒棒冰瓶、小苏打、食醋【温馨提示】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 备用2、燃烧物不要过大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 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 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教学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奇心较强, 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 若操作不当, 会失火, 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 以保证安全。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 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 用烧杯扣起来, 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 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 然后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 密度变小, 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本节实验探究课, 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初步认识燃烧景象,了解燃烧的概念.(2) 知道物资燃烧的必须条件。

(3)能利用物资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燃烧条件的探求,进一步学习科学探求的方法与步骤,领会科学探求的考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领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只需深化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认识。

(2)经过探求“燃烧的条件”,初步构成富于考虑、勇于探求的科学精神。

【先生知识基础】1.先生对生活中的燃烧景象比较熟习,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曾经了解了部分物资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必然的感性认识。

2.探求能力:(1)针对所给成绩,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求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本人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消费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运用(2)探求方案的设计与实行【教学方法】探求式教学法演示实验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器具】本课题中探求活动和演示实验器具,课件【教学过程】【小结】【倾听】燃烧的条件【练习与理论】【教学札记】学案:物资的燃烧一、你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必然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或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景象填写在学案上。

事例观察到的景象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物资生成物资燃烧的特点可归纳为:二、燃烧条件的探求:1.你猜想物资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针对你的猜想,你预备做甚么实验?3.把你的实验记录下去步骤现象结论4.你得出的物资燃烧的条件是甚么?5.把你的结论说出来与同组同学一同交流。

三、要想让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一些,你有哪些方法?为甚么可以用这些方法?四、练习与理论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缘由是……………………()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2.以下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燃烧不必然都产生火焰B.燃烧不必然都要先点火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D.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反应物必然的碳和氧气3.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梗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缘由是()A.氧气不足B.火柴下部木条没有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降低D.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下沉的缘由4.在古代人类很早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方的三句话来解释。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2)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学生能够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了解防火、灭火和逃生的常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2、教学难点(1)着火点的概念。

(2)对燃烧条件的综合应用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火柴、蜡烛、小木条、小煤块、石棉网、烧杯、水、酒精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燃烧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强调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让学生理解燃烧与其他发光发热现象的区别。

2、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

(2)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石棉网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酒精和水,观察现象。

(3)分析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4)着火点的概念通过对比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燃烧的难易程度,引入着火点的概念,强调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出燃烧的定义和课题。2. 初探燃烧条件:提供实验用品和仪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3. 再探燃烧条件:展示教材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并讨论实验的优点和不足。4. 体会控制燃烧的喜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控制燃烧条件的神奇,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1.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3
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Fra bibliotek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讨论交流的积极性。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掌握情况。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燃烧的条件;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燃烧现象。

二、教学内容1.燃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燃烧的条件;3.燃烧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2.燃烧的分类。

四、教学难点1.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燃烧的分类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燃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讲解燃烧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实验展示燃烧的基本特征。

2. 燃烧的条件1.讲解燃烧的条件;2.通过实验展示燃烧的条件;3.讨论燃烧的条件对燃烧的影响。

3. 燃烧的分类1.讲解燃烧的分类;2.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类型的燃烧;3.讨论不同类型的燃烧的特点和应用。

七、教学评价1.通过实验和讨论,检验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木棒、烧杯等;2.教学PPT。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燃烧的概念、基本特征、条件和分类。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在讨论环节中,学生积极发言,交流思想,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燃烧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思维分析和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教材、幻灯片、实验器材(如蜡烛、打火机、燃烧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思考:当火炬被点燃时,为什么会有火焰?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2.讲解燃烧发生的条件:有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3.通过示意图或实验说明每个条件对燃烧的重要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组织学生观看老师进行的燃烧实验,如点燃蜡烛或使用燃烧器。

2.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讨论解析(10分钟)
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火焰、燃烧速度等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2.强化学生对燃烧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
1.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燃烧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分析其是否具备燃烧的条件。

评价反馈:
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是否准确。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再次复习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3.知识拓展:介绍燃烧相关的安全知识、环保理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烧条件、化学反应及灭火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科普短文,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设计一道与燃烧相关的实验题目,要求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老师,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设想五:通过分析森林火灾、燃气泄漏等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并讨论预防措施。
-设想六: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减少烟花爆竹使用等,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七:使用动画或模拟软件,直观展示燃烧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知识。
1.燃烧的条件:详细讲解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并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化学反应:介绍燃烧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作用,讲解化合价变化规律,使学生对燃烧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了解。
3.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原理,如消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介绍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堂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是一种什么现象?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教师简要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结合实例,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燃烧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燃烧现象。

4. 数据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在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结合实例,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评价本案例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燃烧的条件。

3. 了解燃烧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黑板。

2. 标本、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燃烧现象。

3. 实验用火柴或蜡烛。

教学过程:
导入:
1. 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定义,提问学生燃烧的特征是什么。

让学
生描述他们平时观察到的燃烧现象。

探究:
2. 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问学生他们认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可以先自由讨论,然后
整理出他们的答案。

讲解:
3.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解燃烧的条件:
a. 可燃物: 介绍可燃物的种类和特点,如木材、煤炭、油类等。

b. 氧气: 解释氧气是燃烧的必备条件,介绍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
及燃烧过程中氧气的消耗情况。

c. 点火温度: 解释可燃物的点火温度是使其燃烧开始的最低温度,引导学生思考点火温度与燃烧速率、火焰形态的关系。

实践:
4.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燃烧的条件:
a. 准备火柴或蜡烛,并点燃。

b. 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现象,提醒他们注意火焰的形态以及燃烧所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所需要的燃烧条件。

巩固:
5. 提问学生关于燃烧条件的问题,以巩固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拓展:
6. 让学生归纳燃烧的实际应用,例如炉灶、汽车引擎、火箭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应用需要燃烧条件,以及是否有其他条
件或因素影响着燃烧过程。

总结:
7.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课前设定的学习目标,
确认他们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作业:
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小论文,包括燃烧
的定义、特征以及条件的详细描述。

作业可以包括学生对燃烧实
际应用的思考。

延伸:
9.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更多燃烧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让学生
在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