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燃烧的要求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要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能够描述燃烧的过程。
2.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种类。
3. 掌握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
教学重点:1.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种类。
3. 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燃烧的特点。
2. 燃烧的条件和燃烧的种类的区分。
3. 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燃烧实验装置、各种燃料、点火工具等。
2. 教学课件:包含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的图片和动画。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教学辅助资料: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种类的知识点归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燃烧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燃烧的话题,引起学生兴趣。
二、理论讲解1. 概念定义:介绍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释放能量的过程。
2. 燃烧的条件和种类:讲解燃烧需要有燃料、氧气和点火源三个条件,并介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闪燃等不同种类的燃烧。
3. 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展示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理解燃烧的特点。
三、实验操作1.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和传导方式。
2. 老师在一边指导学生操作,注意安全和实验过程的规范。
四、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燃烧的条件和种类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和讨论。
2. 对燃烧的观察现象和传导方式进行再次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燃烧的概念理解题或实验报告,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力。
燃烧的条件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2)能应用燃烧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究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水下白磷燃烧起来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板书设计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表格式)
教学设计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已学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如图所示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氧气。
(2)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片上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1、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B. 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C. 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D. 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4、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发生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燃烧条件是否满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用火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
(2)对燃烧条件的综合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棉花、酒精、水、烧杯、铜片、三脚架、石棉网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引出燃烧的话题,提问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燃烧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蜡烛燃烧、木材燃烧等,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探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做出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于燃烧条件的假设,如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等。
(3)设计实验实验一:分别点燃木条和小石块,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铜片上,铜片放在三脚架上,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置干燥的棉花和蘸水的棉花,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间部位,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一个烧杯中放入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5)分析实验现象实验一:木条燃烧,小石块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二:干燥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3.灭火的原理:课堂导学:[讨论交流]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1.你认为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吗?你认为该如何改进?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举一反三: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或空气)。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老师进行指导)[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初中化学_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案例【实验目的】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3.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实验用品】演示实验用品: 棉花、水、酒精、坩埚钳、石棉网、烧杯、湿抹布、酒精灯、火柴学生实验用品: 棉花、坩埚钳、酒精灯、火柴、乒乓球碎片(着火点180℃左右)、滤纸碎片(着火点245℃左右)、木屑(着火点210℃-230℃)、煤粉(300℃-500℃)蜡烛、薄铜片、三角架、烧杯、镊子、石棉网、药匙创新实验用品: 塑料瓶、棒棒冰瓶、小苏打、食醋【温馨提示】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烧杯, 备用2、燃烧物不要过大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 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 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教学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奇心较强, 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 若操作不当, 会失火, 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 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 以保证安全。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 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 用烧杯扣起来, 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 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 然后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 密度变小, 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本节实验探究课, 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如何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进行灭火操作。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灭火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对火灾安全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燃烧的条件1. 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燃烧的过程。
2. 探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
3.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
第二节:灭火的原理1. 介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 探讨灭火的三个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清除可燃物。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演示不同灭火方法的effectiveness。
第三节:灭火工具和设备1. 介绍常见的灭火工具和设备,如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器材。
2. 讲解灭火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场景。
3. 进行灭火工具的操作演练,让学生熟悉使用灭火工具的正确步骤。
第四节:火灾逃生与自救1. 介绍火灾逃生的原则和方法。
2. 探讨火灾中如何判断火势和选择安全的逃生路线。
3. 进行火灾逃生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火灾逃生能力。
第五节:灭火实战演练1. 组织学生进行灭火实战演练。
2. 让学生分组进行灭火操作,运用所学的灭火原理和方法。
3. 进行演练总结和评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火柴、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灭火工具和设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工具和设备。
3. 学生在灭火实战演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3. 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演示和实践活动。
4. 介绍灭火工具和设备,进行操作演练。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出燃烧的定义和课题。2. 初探燃烧条件:提供实验用品和仪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3. 再探燃烧条件:展示教材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并讨论实验的优点和不足。4. 体会控制燃烧的喜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控制燃烧条件的神奇,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1.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3
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Fra bibliotek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讨论交流的积极性。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的条件的教案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教材、幻灯片、实验器材(如蜡烛、打火机、燃烧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思考:当火炬被点燃时,为什么会有火焰?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过程。
2.讲解燃烧发生的条件:有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3.通过示意图或实验说明每个条件对燃烧的重要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组织学生观看老师进行的燃烧实验,如点燃蜡烛或使用燃烧器。
2.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讨论解析(10分钟)
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火焰、燃烧速度等现象。
2.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2.强化学生对燃烧知识的理解。
教学延伸:
1.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燃烧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分析其是否具备燃烧的条件。
评价反馈:
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是否准确。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再次复习燃烧的条件及其原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烧条件、化学反应及灭火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科普短文,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设计一道与燃烧相关的实验题目,要求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老师,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设想五:通过分析森林火灾、燃气泄漏等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并讨论预防措施。
-设想六: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减少烟花爆竹使用等,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七:使用动画或模拟软件,直观展示燃烧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知识。
1.燃烧的条件:详细讲解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并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化学反应:介绍燃烧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作用,讲解化合价变化规律,使学生对燃烧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了解。
3.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原理,如消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介绍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下面是一份关于燃烧条件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2. 学习燃烧的三要素。
3. 掌握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物质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快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和热的过程。
2. 燃烧的发生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燃料: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煤炭、化学物质等。
- 引燃温度: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为燃烧点或引燃点。
- 氧气:供给燃料与氧气反应所需的氧源。
3.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过程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才能持续进行:- 燃料:提供可燃物质,是燃烧发生的基础。
-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它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 点火源:引发燃料与氧气反应的能源,包括火柴、打火机等。
4. 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燃烧时,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
与此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包括热能、光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
2. 讲解: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3. 探究: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材质的物质在火焰中燃烧的现象,并讨论引燃温度的区别。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三要素。
提问: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5.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房间中的物质进行燃烧,并记录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6. 总结:让学生总结燃烧的发生条件和三要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7.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灭火时要采取什么措施?教学板书:燃烧条件:- 燃料- 引燃温度- 氧气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氧气- 火源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释放能量:热能、光能等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不同物质的引燃温度以及燃烧的生成物。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应用,如火灾的防范和控制、能源的利用等。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面试《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面试《燃烧的条件》教案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掌握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2.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
2.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对燃烧的影响。
2.探究和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演示相结合。
2.启发式教学法。
3.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内容:1.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产生光和烟雾或挥发气体等现象的过程。
(2)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过程包括引燃、燃烧和熄灭三个阶段。
2.燃烧的必要条件。
(1)可燃物:指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例如木材、煤、油、气等。
(2)氧气:燃烧必须有氧气作为反应物和参与者。
(3)引燃温度:指使可燃物与氧气正式发生反应需要的温度,也称为点燃温度。
3.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必要条件。
(1)实验一:观察燃烧过程。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1.点燃火柴,点燃蜡烛。
2.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3.观察燃烧时产生的光、热、烟雾等现象。
(2)实验二:验证氧气是燃烧必要条件。
实验器材:烧杯、木炭、蜡烛、酒精灯、纸条。
实验步骤:1.将滤纸塞在烧杯底部,放入木炭。
2.点燃酒精灯,取出一支纸条(或木棍),将其点燃。
3.将点燃的纸条放入烧杯内,立即将烧杯口向下盖在木炭上。
4.观察烧杯内燃烧的情况。
(3)实验三:验证引燃温度是燃烧必要条件。
实验器材:锥形瓶、水、氢气、火柴。
实验步骤:1.将锥形瓶倒立充满水,接上氢气生成装置。
2.打开氢气瓶阀门,水样上升,直到氢气流出。
3.取火柴点燃,让火柴头一直在锥形瓶口处燃烧。
4.观察锥形瓶内氢气燃烧的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采用生动形象、直观感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燃烧的必要条件,掌握了实验方法,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捣鼓捣鼓燃烧的条件这事儿,就像探索魔法的秘密一样有趣呢。
首先呢,咱们得知道燃烧就像一场超级挑剔的派对,不是谁想参加就能参加的。
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得有可燃物,可燃物啊,就像是派对的嘉宾。
你想啊,如果是石头,那就是个超级无趣的家伙,根本没法在燃烧这个热辣派对里嗨起来,只有那些像木头、纸张、汽油这些“活泼好动”的家伙才有资格成为可燃物嘉宾。
然后呢,要有氧气或者其他氧化剂这个热情的组织者。
这就好比是派对没有组织者就会乱成一锅粥一样。
氧气就像是那个超级会搞气氛的组织者,到处拉着可燃物嘉宾一起玩,没有它,燃烧这个派对就没法开场,只能是一群可燃物干瞪眼。
接下来,温度得达到着火点,这着火点啊,就像是派对入场券的最低门槛。
每种可燃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门槛高度,比如纸张的着火点就比较低,就像一个比较亲民的小酒吧,稍微有点热度就能进去狂欢。
而铁的着火点可就高得离谱啦,那简直就是超级豪华VIP派对的门槛,得有超高温这个超级大金主带着,它才肯入场燃烧呢。
为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这三个条件,咱们可以来一些超有趣的实验。
比如说,拿个蜡烛,这蜡烛就是咱们的可燃物嘉宾啦。
先把蜡烛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子里,就像把嘉宾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牢房里,虽然有蜡烛这个可燃物,但是没有氧气组织者,蜡烛就会慢慢熄灭,就像派对还没开始就被警察取缔了一样搞笑。
再拿一块木头,用小火苗去点它,小火苗温度不够,达不到木头的着火点这个门槛,木头就会很傲娇地拒绝燃烧,就像一个大牌明星拒绝小角色的邀请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咱们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想象如果燃烧的条件像人找对象一样会是什么样。
可燃物是帅哥美女,氧气是媒婆,着火点是双方对彼此的要求。
这一比喻,保证让课堂气氛像燃烧起来一样热烈。
咱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谁要是举了特别好玩的例子,就像在燃烧的知识派对里投下了一个超级爆笑炸弹。
这样既能让他们记住知识,又能让学习过程像一场欢乐的喜剧表演。
《燃烧的条件》 学历案
《燃烧的条件》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能准确说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能够解释燃烧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培养安全意识和对火灾预防的重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2、难点(1)对燃烧条件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2)理解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可改变。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燃烧的现象,比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煤炭燃烧等等。
那么,燃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要使物质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知识讲解1、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
例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都是常见的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的参与。
氧气是一种助燃剂,能够支持燃烧。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每种可燃物燃烧都有一个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
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 240℃。
(三)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可燃物实验用品: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2、分别将木条和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火焰,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玻璃棒不是可燃物,所以不能燃烧。
实验二:探究氧气(或空气)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
2、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玻璃杯罩住蜡烛后,蜡烛消耗完玻璃杯内的氧气,无法继续燃烧。
实验三:探究着火点实验用品:小木块、小煤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2024秋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单元体系设计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1.能通过探究和讨论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结合燃料充分燃烧及灭火条件,认识通过反应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变化。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4.能通过实验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5.认识化石能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能了解其不可再生性。
6.能从组成与变化视角认识到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如何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7.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了解氢能源的优点及目前面临的困难。
8.了解当前开发利用的几种新能源。
科学思维1.进一步强化化学反应的“反应条件”视角,认识到燃烧条件对燃烧的影响,通过反应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变化。
2.建立认识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
3.能通过对燃料的选择利用,学会比较、分类等信息加工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1.能在实验探究中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方案,体会调控化学反应。
2.能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掌握氢气制法和性质检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在多种物质的燃烧实验现象中探究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依据。
科学态度与责任1.能通过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了解,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树立从自身做起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了解,树立安全意识。
2.加强化石能源的紧缺意识,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节约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
3.能知道科学和技术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并考虑到使用科学和技术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能知道化学在综合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能从能量视角、反应条件视角认识化学变化,形成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思维。
2.能利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的探究方案。
3.结合实例认识合理利用、调控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4.体会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树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试验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班级《化学》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活中,同学们已经熟识了燃烧的现象。
在第一单元《物质的改变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的生成。
本节课运用探究性的试验对之前所学过的燃烧,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控燃烧的三个必需条件,为高中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改变》起到铺垫的作用。
试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初步学习运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试验,体验试验探究的过程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 以燃烧为主线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和了解灭火的原理,加强防火、灭火的意识。
试验重难点
重点
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难点
引导同学利用掌握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试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材对试验的安排
试验7-1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7-5Ⅰ〕,观测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7-5 Ⅱ〕,观测现象。
教材对燃烧条件做出的结论
通常状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猛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⑶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教材试验的不足之处1
生成物产生大量白烟,污染大,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因此教材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而事实上许多老师,通常都在一般教室里做试验。
金属片上即使放少量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也会快速充满教室,造成严峻污染。
教材试验的不足之处2
易燃物处理不好担心全。
由于做试验时不易将白磷上的水完全吸干,或者镊子上沾有的水没有留意吸干,再用镊子取滤纸上的白磷时,会使白磷上又沾上水。
而铜片上白磷燃烧,其表面的水可能会暴沸而导致危急的发生。
教材试验的不足之处3
白磷的熔点低,热水中的白磷会呈液态,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氧气,熔化的白磷在水底会处处“乱跑”,试验并不简单掌握。
教材试验的不足之处4
由于用导气管向水中吹氧气,熔化的白磷在水底处处“乱跑”,试验不简单掌握。
很多老师在试验时通常改用注射器推动空气,但由于注射器容量不大,水中的白磷往往燃烧不起来,或者燃烧现象不明显,导致试验失败。
我的试验改进思路
1. 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可以用水来汲取。
2.將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和性质,有机融合于燃烧条件的探究试验中。
试验用品
药品:稀盐酸、大理石、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白磷、澄清石灰水、水
器材:锥形瓶、长颈漏斗、玻璃弯管、双孔橡胶塞、 Y形管、带铁夹的铁架台、硬质玻璃管、单孔的橡胶塞、乳胶管假设干、尖嘴管、烧杯、试管、镊子、小刀、玻璃片、滤纸、酒精灯、火柴
改进试验装置图
我的改进设计1
白磷是可燃物。
从教材129页表7-1的信息中,获悉白磷、红磷、木材、木炭、无烟煤均是可燃物。
我的改进设计2
原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在气密性良好的改进装置中,将吸干水的白磷少量,分别加入硬质玻璃管C和D处,将右侧尖嘴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关闭止水夹2 。
在A中加入适量大理石,并从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打开止水夹1 ,观测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D处白磷均不燃烧〕。
待导管处的气泡匀称冒出时,点燃酒精灯对 D处白磷略微加热,移去酒精灯,观测现象〔没有加热的白磷和加热的白磷都不能燃烧〕。
我的改进设计3
原理——白磷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和氧气的参加。
在气密性良好的改进装置中,关闭止水夹1 ,右侧尖嘴管伸入水中。
在B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并从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打开止水夹2 ,待气泡匀称冒出,观测硬质玻璃管C和D处现象〔无明显现象〕。
点燃酒精灯对 D处白磷略微加热,移去酒精灯,观测现象〔 C处白磷无明显现象, D处白磷燃烧〕。
改进试验结论1
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方法创新同学主体
⑶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改进试验结论2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
我的改进试验优势
1.利用水汲取五氧化二磷,防止有毒的生成物逸散到空气中,有效
的解决了生成物污染空气的问题。
2.将白磷置于硬质玻璃管内,防止白磷燃烧时表面未吸干水的暴沸,
还可以防止白磷“乱跑”。
试验更安全,更具有操作性。
3.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同时,复习巩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试验室
制法与性质。
教学反思
改进装置改进方法
探究教学科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