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第11-18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导学案:《老王》【导学目标】1. 了解中国北方的农村生活和农村人们的辛勤劳动。

2. 学习理解老老实实、庄重、勤劳、能吃苦的农民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导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一幅图片,描述图片中的人物和环境。

展示图片《老王》通过图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农村的生活进行描绘和想象。

Step 1 预习导读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标题和图片推测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2. 根据课文标题和自己的经验,你认为“老王”这个名字是什么含义?Step 2 阅读指导1. 请同学们扫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 课文主要描述了谁的一天?(2) “老王”为什么很老实?(3) 课文通过什么细节描写了农村人的勤劳劳动?(4) 通过描写“老王”的家乡,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5) 在“周记”中,为什么把“老王”比作一头老牛?2.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1)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农民勤劳的精神?(2) 通过描写“老王”的家乡,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3) 你认为“庄重”、“老老实实”和“勤劳”是什么样的品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Step 3 文本诠释1. 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一下文章中描写“老王”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给你的印象。

2.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老王”的词语,分别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请同学们观察和解读“周记”中的比喻句:“老王就像那只在田地间拖犁赶牛的老牛……”你认为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老王”?Step 4 思考发散1.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周围有没有像“老王”一样勤劳而又老实的人?你如何评价他们?2. 阅读课文后,你对农村人们的生活和辛勤劳动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吗?请写一段话。

【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学会了理解老老实实、庄重、勤劳、能吃苦的农民精神,并通过描写“老王”的细节激发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1全单元导学案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1全单元导学案

: My road is under my own control. 我的路,就在我的掌握之中。

学习目标:1.学习词汇:milk, cow, horse, feed, farmer, quite, anything, grow, farm, pick, excellent, countryside milk a co w, ride a horse, feed chickens, quite a lot (of…), in the countryside etc.2. 围绕“school trip”学习一般过去时,谈论,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3.正确认识几个动词的过去式。

学习重难点:学习一般过去时,谈论,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Did you see any cows ? --Yes, I did. I saw quite a lot.--Did you ride a horse ?--No, I didn’t. But I milked a cow..课前储备:领悟基础知识我能行英译汉:1.go for a walk2. milk a cow _________________3. ride a horse _____________4. feed chickens _________5. talk with _______________6. take photos _________________7. quite a lot _______________8. show… around ________________9. learn about ______________ 10. from… to… __________________ 11. grow strawberries______________12. pick strawberries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Task1,独立完成1a图文配对。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项目一导学案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项目一导学案

第十八课第一项目《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教学案设计安站陆房中学张太峰【课程标准】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教与学目标1、能理解并正确表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2、能举例说明不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增强责任意识,学会自觉约束自己行为。

二、教与学重点:行为和结果的关系三、教与学难点:不同行为有不同结果四、教法与学法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训练等方法。

五、教与学过程:课堂序曲:时政播报1、值日组长播报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请你在下面作简要记录。

2、请你立足学科知识,谈谈对以上时政大事感受。

(可针对一件或多件时政来谈)(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在历经近9天的紧张救援之后,山西王家岭“3·28”矿难终于在5日清明节这天出现奇迹:继凌晨第一批幸存者9人被救出之后,随后又有多名被困工人成功升井,到当天下午两时许,已有115名被困人员在这起透水事故中升井,救援重点转向余下的39名被困人员。

而就在前一天下午举行的事故救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政德还指出,井下情况比较复杂,“搜救难度非常大”。

当时投入事故救援人员已超过3000人。

思考并回答:1.在3000多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结果如何?2.如果对事故救援不及时或救援不力,结果会怎样?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索1、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教材中的结论、基本理论观点标划在教材上。

2、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先自己填一遍,然后核对教材。

3、学生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三)自主探究交流共享学习任务一:1.学生小刚经常和同学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2.刘明经常违反纪律,老师多次教育,他仍我行我素。

3.赵新和父母商量,决定从自己的零花钱中省出一部分,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

思考:上述行为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影响?各组代表发言,谈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及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第二课时1.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领会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活动一:听花之歌,品情之美《宗璞作品中的“花”之表达》宗璞笔下的“花”绝非出身名门,二月兰、玉簪花、木槿花等等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她将自然界中的花“人格化”,在她笔下这些普通的花朵呈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以花喻人,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花朵所饱含的精神品格,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实质。

1.感受生命的美好。

(1)面对繁盛美丽的紫藤萝,作者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

浏览文章,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2)结合材料,理解“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指什么。

材料一: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与作者感情深厚的小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

作者的小弟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我国第一代飞机专家。

但是他三十年奔波在外,积劳成疾,正当盛年,身患绝症,生命之花即将凋落。

材料二: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哭小弟》(3)英年离世的小弟,迟开早谢的同代人,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疑惑、痛楚”。

而此时伫立花前的作者为什么内心又变得“宁静、喜悦”呢?2.体悟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后,内心是焦虑和悲痛的,但当她看到眼前瀑布似的紫藤萝,心慢慢归于宁静。

花经历不幸还能再开,而且开得如此繁盛,那么人呢?经历不幸后,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生命?作者从而将对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

(1)在生命的喜悦中,作者想到昔日稀落的紫藤萝,盛衰对比之中,由花及人,她感悟到什么?(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一句中,“不幸”具体指什么?(3)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花与人的经历、态度、精神进行比照,理解作者的生命感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导学案学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导学案学生

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主备人:朱勇审核人: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18.一颗小桃树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寄寓的深刻含义,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知识储备作者介绍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

1953年出生于陕西农村。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1975年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小说《废都》《浮躁》《高老庄》《秦腔》,散文《爱的踪迹》《心迹》《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饺子馆》等。

他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曾多次获全国文学奖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

天地狭小,孤陋寡闻。

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

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

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他遭受了种种不幸。

但像小桃树一样,他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忏悔()哆嗦()矜持()服侍()猥琐()渺小()魂魄()幼稚()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或者成语():长久地站立。

():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软弱无能的人。

():拘谨,拘束。

():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娇弱柔美。

():伺候,照料。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 忽然醒悟的样子。

():(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

含贬义。

():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形容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1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1课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总第1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娱乐活动、节庆风俗2、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原因3、认识经济繁荣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学习重点:衣食住行的变化、瓦子的含义学习难点:瓦子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官员贵族由节俭到奢侈衣衣劳动者多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多穿短衣食妇女()的陋习逐渐传开住种类繁多:有小吃、冷饮等行食肉食北宋以()为多的南方人多吃鱼变农村:百姓多住(),富裕的以茅屋和瓦房结合化住城市平民住房多为长方形,以草或瓦覆盖富裕的有四合院,贵族官僚宅地相当宏丽行:多用牛车、驴车、乘轿;交通比较发达;()兴旺前提:城市繁荣,阶层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瓦子含义:东京城内()兼营商业的场所,内有“勾栏”娱乐和节日作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节日:今天传统的节日宋代都有()、()、()、()。

宋代称春节为()(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⑴妇女缠足是对人身心的摧残,为什么这种现象却存在了近千年?你有什么看法?⑵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根源是什么?⑶(三)拓展延伸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复杂且呈弱势,社会风貌却呈现万千气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四)系统总结充分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述一下宋代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娱乐和节日)。

(五)巩固训练1、如果你生活在宋代普通百姓家,所穿衣服的颜色应该是A、蓝色B、红色C、黑白色D、自己喜欢的颜色2、两宋时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主要是A、政府做出了严格的规定B、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C、便于从事生产劳动D、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贫困3、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是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4、下列关于宋朝饮食的说法错误的是A、东京夜市有许多小吃B、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C、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D、夏季集市上有冷饮卖5、宋朝时普通百姓的住房主要是A、茅屋B、四合院C、楼房D、别墅6、宋诗里“数辰竞一夕,邸店如云屯”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兴旺A、饮食业B、建筑业C、旅店业D运输业7、宋朝时达官贵人出门普遍乘坐的是A、马车B、牛车C驴车D、轿子8、假如时光倒流,你在北宋初年来到东京,不可能做到的是A、到瓦子听书、购物B、吃冷饮C、在酒店里用交子买单D、乘牛车去郊游9、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根源是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B、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C、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繁荣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10、阅读下列材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八课导学案

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八课导学案

台头山中学七年级下英语第三单元Lesson 18 Teaching in China导学案主备人:郭凤鸣学校领导审核:庞国军Lesson 18 Teaching in China一.学习要求:1.通过复习部分接双宾语的部分动词如:give pass 等词,引述到本节课主要词teach的用法种种。

但要注意拓展到buy接双宾语的用法中所选用的介词的不同(to , for)2.通过表示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如happy, sad ,sorry等引述到本节课所学的nervous一词,进一步拓展到feel一词所表达的句式,从而,把本节课所学的comfortable引述出来,如通过坐在沙发上的图片等引述到I feel comfortable.3,理解并会正确使用helpful 正确引导学生养成乐于助人,做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从字典的使用helpful,再到某位同学helpful,理解helpful的真实含义。

4.区分quite与very两个近义词的用法二学习过程:T: Please pass me a book .Say again: Please pass a book to me.(注意划横线的介词)T: Please give her a bottle of waterSay again : Please give a bottle of water her (填词)T:I teach you EnglishSay again: I teach English you (填词)加深对这种句式的理解T: who teaches you Chinese?S :Mr.Wang teaches us ChineseAnother saying: Mr.Wang teaches Chinese to us学生小节:teach sb. sth = teach sth. to sb适时操练Talk about subjects and teachers. 学生开口说话Eg:(让学生主要利用身边的实际,不断自主训练两分钟)主要回答所任教师及科目介绍Who teaches you Chinese/ maths/English ……? 等等尽量使用teach sb. Sth. 教师引领1.Mr. wang teaches us.2、学生加强训练,学生展示(teach sb. sth. )3、能力提升学生展示(teach sth. to sb.)将上述学生的这段时间利用teach sth. to sb来转化. 但要注意buy sb. Sth = buy sth for sb(二) 引导到teach sb. to do sth.I teach you to speak EnglishMy mother teaches me to do some washing /Speak/draw/sing/dancewalkswim学生说出(拓展):小节:teach sb. to do sth.说出一段:What do you teach sb.to do?根据自身经历(用teach即兴说出4句话)其他同学注意听能力展示,一位同学对另一位同学说:I teach youI teach you to sing. I teach you to speakI teach you to run. I teach you to work变化形式人称转化注意:He/She teaches(教) me to sing.Mr. Wang us English last year .Look ,/She her son to walk .We you to swim next Sunday .He is very clever ,She can (自学)注意teach✂ teaches✂teaching ✂taughtT: I teach myself English。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导学案《紫藤萝瀑布》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十八课,通过描写紫藤的生长过程,展示了勇敢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下面是以这篇文章为基础的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重点。

一、导入新课1. 讲述紫藤萝瀑布.紫藤萝瀑布是位于云南省墨江县干洗河境内,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名胜区。

2. 导入词语请学生查找并解释下列词语:紫藤、蔓、瀑布、喷涌、湍急、戈壁、辽阔、急湍险滩、摩擦、颤抖。

二、阅读文章1. 学生阅读文章《紫藤萝瀑布》。

2. 请学生读第一部分“我是紫藤”和第二部分“我是瀑布”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紫藤是什么样的植物?它有什么特点?- 瀑布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瀑布周围什么样的环境?3. 学生读第三部分“我怎样成为紫藤萝瀑布”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紫藤是怎样困在山谷底的?- 紫藤如何被瀑布带出山谷底?三、理解文章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紫藤为什么想要逃离束缚?- 紫藤为什么能成为瀑布?2. 班级讨论请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给全班,并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 紫藤逃离束缚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事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紫藤如何成为瀑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 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紫藤逃离束缚的行动是勇敢的吗?为什么?- 紫藤最终成为瀑布,你认为有什么寓意?四、学习重点- 理解紫藤和瀑布的特点和形象;- 了解紫藤和瀑布之间的联系;- 探讨紫藤逃离束缚的勇敢行动和成为瀑布的寓意。

五、课后拓展1.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或植物,用类似的方式描述它的特点和形象。

2. 小组活动将选择的自然景观或植物进行讨论,分享每组成员的描述,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描述,向全班展示这个自然景观或植物的特点和形象。

以上就是对《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导学案的详细说明,通过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重点,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第18课《我的白鸽》导学案

第18课《我的白鸽》导学案

第18课白鸽相伴本真相随——《我的白鸽》导学案【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抓住富有意味的细节深入体会,理解文中传达的生命体验。

3.品味文章的艺术手法,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重点)2.抓住富有意味的细节深入体会,理解文中传达的生命体验。

(难点)3.品味文章的艺术手法,积累语言。

(难点)【任务群】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任务二: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情感脉络任务三:研读课文·理解“我的白鸽”的内涵任务四:结合批注·理解课文结尾句的内涵【学习过程】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动物的爱护意识,提升同学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我校决定开展“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系列主题阅读活动。

活动第二站是陈忠实的《我的白鸽》,请你参与完成相应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喙.()惬.意()排解.()豁.朗()蜕.变()邋遢..()骊.山()亭亭玉立风烛残年孵.化()怦.然()土坯.()诱饵.()诞.生()聆.听()亢.奋()蔑.视()肮.脏()翱.翔()南麓.()兵谏.()美味佳肴.()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满意,称心。

()(2)宽慰,消解。

()(3)文中形容能看透人的心思。

()(4)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5)气质性情。

()(6)肮脏,不整洁。

()(7)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

文中形容姿态端正美好。

()(8)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文中指即将不再存在。

()3.根据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陈忠实(1942—2016),人,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本文选自《陈忠实文集》,原题为《》。

[课中学习任务]★任务二: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情感脉络1.文中写了几只白鸽?它们是怎样来到作者的身边的?分别有着怎样的样貌特征?默读课文圈画文中与白鸽相关的叙述与描写语句,用自己的话介绍它们的来历、外形特点、性情,为“我的白鸽”画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导学案设计
【预习检查】
一、认真读文(至少三遍)。
二、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注音。
凹凼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三、补写课内其它生字词,并注音。
涎水(xián)淌汗(tăng)揩汗(kāi)嘎嘎(gā) 硌(gè)了一下聊天(liáo)黏性(nián)掺水(chān)蹿上(cuān)胯骨(kuà)舀米(yăo) 撬石板(qiào)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导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我的反思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作者:李森祥(1956-- ):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十一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十一课

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1课时)一.自学目标:1、流行的穿着大办、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

2、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二.自学重难点:1、物质方面的。

2、精神方面的。

三.温故互查(对子组互判)1、北宋著名的瓷都是。

2、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

3重要的粮仓是、。

四、自学过程:㈠、阅读教材61页-63页,第一标题“衣食住行等风俗的变化”回答问题1、北宋初年,崇尚。

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

受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2、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

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上的小吃很多,还有冷饮。

北宋的肉食中以为多,南方人吃多。

4、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

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或覆盖。

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

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

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5、宋朝缺,人们多用车,也有车。

达官贵人出门已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

那时的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很多。

㈡、阅读教材,63-64页第二标题“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完成练习1.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为元旦,最受重视。

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贴。

饮酒唱歌至天明,称为。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京城。

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2、想一想今天的春节和宋朝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㈢、达标测试(真金不怕火炼)1、北宋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但经过五十多年的战乱,北宋初年经济凋敝,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丝绸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服原料B、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C、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限制D、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2、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曾把“三寸金莲”作为衡量女性美丽的一个重要标准。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1《邓稼先》(2021年整理)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1《邓稼先》(2021年整理)

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1《邓稼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1《邓稼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新人教版语文下册导学案:11《邓稼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11 邓稼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2、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预习提示:识记字词;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3、走近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4、给下列汉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鞠( )瘁()勋()氢()聘( )垠( ) 萦( )凛()铤( )撑() 懈怠()癌()症开拓( )孕育()日曛()鲜()为人知shǔ()名diàn()基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1 课 《老王》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1 课 《老王》精品导学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老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镶嵌、愧怍”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3、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

【学习重点】1、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2、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

【学习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而培养学生爱心。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骷髅( )( ) 翳( ) 滞笨( ) 攥着( ) 惶恐( )镶嵌( )( ) 荒僻( ) 取缔()侮辱( ) 愧怍(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伛:________ ②取缔:_________③塌败:_______ ④愧怍:⑤滞笨:_______3、选词填空。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的小胡同。

A.偏僻B.荒僻(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

A.坍塌B.塌败(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了。

A.取缔B.取消(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A.愧怍B.惭愧4、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十一课 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十一课 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邓稼先(杨振宁)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邓稼先课型新授课课时:2授课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文中字词;了解人物传记特点;了解课文背景,搜集交流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学习重点1、学习积累文中字词;了解传记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过程自学导航一、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鞠躬尽瘁()热泪盈()眶马革裹()尸风悲日曛()彷()徨()驰骋()殷()红2根据拼音写汉字至死不xiè( ) 妇rú( )皆知平沙无yín( )péng()断草枯兽tǐng( )亡群燕然lè( )功的思想感情?将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对邓稼先感情的文段读给大家听!个案补充合作探究1.、课文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总结归纳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移反馈练习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B.殷红(yān )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C.燕然(yà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 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 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鲜为人知(新鲜)B.家喻户晓(说明)至死不懈(松懈)死而后已(停止)C.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锋芒毕露(全、都)D.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1 台阶导学案【人教部编版】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11 台阶导学案【人教部编版】

11 台阶【学习目标】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学习流程】凹凼.( ) 尴.尬.( ) 烦躁.( ) 涎.水( ) 门槛.()啃.()黏.性()蹿.()撬.()磕.()揩.()茬.()筹.划()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广众()2.整体感知本文围绕“”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答案】2.台阶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3.(1)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2)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

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4.(1)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 老王 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 老王  导学案

10老王杭信一中何逸冬【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作者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的美德。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安排材料,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学习流程】1.给加点字注音。

伛()攥()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眼翳()滞笨()愧怍()2.自读课文,完成填空: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在文中画出“我”和老王交往的时间,并简述“我”和老王交往的几件事:3.小组研讨:(1)以“老王是一个的人,具体表现在”句式交流对老王形象的认识。

(2)作者一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老王和他们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思想差距,但他们为什么对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从“我们一家”和“老王”的关系来看,你认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是什么?4.思考品味:(1)第8段中“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一句暗示了老王怎样的处境?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第8段中“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中的“倒”能否换成“爬”?为什么?(3)第16段中“我回屋才感到抱歉”一句作者感到抱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小组交流: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吗?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或者勾勒一幅他(她)的简笔画。

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老王,我们应该怎样做?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7.拓展阅读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提到蒙古族,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显示《草原风情画》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不能看出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显示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看P66,第一子目“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弄清:
1.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读书举手作答
师结: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师导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板书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发资料《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析的资料,就南方农业发展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引导学生观察《耕获图》
②学生读书据课文回答。
4、①播放反映女真人生活的场景图和片断,引导学生观看P53“骑马的女真男子”图。对女真族形成初步印象。
②请一组学生齐读P53小字,进一步了解女真人的生活习俗、特点:善骑射、勇猛剽悍。
③这个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强大,阿骨打开始抗辽,不久就在会宁称帝,建立了金政权,之后,又先后灭了辽、北宋。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师导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悬挂《清明上河图》挂图,让学生欣赏。引入本课。
二、新授
学生阅读课文,师板书课题,师提问:同学们,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衣、食、住、行、娱乐、节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5-6个人一组,分六个专题,每小组选一个,先在小组内进行研究,可充分利用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每小组内组员充分发表意见,由1人执笔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可写文字,也可绘画,还可编短剧等多种形式。
师述:1206年在元军大举进攻南宋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拒降的故事,今天,我们班的表演看将再现历史真实的一幕,让我们走近文天祥,真实地感受文天祥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离地触摸他高贵的灵魂。
文天祥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一个大丈夫,真英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面对文天祥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我们可以结合他的诗词来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学习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评价岳飞抗金。
学习方法
讲授提问讨论
导与学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师导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
2、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份),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里都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6、在北宋灭亡的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①南宋的初年,金军几次南犯,岳飞等抗金名将率军英勇抵抗,同学们知道岳飞故事吗?
②请学生讲演故事,并发表对岳飞抗金的看法。
③岳飞个人的高尚品格确实令人钦佩,故后人特意在杭州西湖边建立了岳武穆祠来纪念他,还在岳墓前铸了两个跪着的人像,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对,是投降派的代表秦桧及其夫人,岳飞被害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达成了和议,请看课本P54了解和议内容。
④师指“金与南宋对峙形势图”说明对峙情况,明确宋金分界线。
淮水——大散关
三、小结
①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几个并立的民族政权?
②并立的民族政权表(要求学生填写,练一练,及时回顾所学)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等一系列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指导学生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四、学生独立完成单元复习检测题。
五、学生交换批改、辅导改错。
4根据54页“动脑筋”,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课后
反思
第13课时
课题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时间
学习
目标
了解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①师生:北宋建立之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对辽问题,用兵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但辽仍时有进犯,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澶州之战了,当时的情形怎样呢?结果又如何?
②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明确结果是:澶渊之盟。
③屏显澶渊之盟内容和看P51,动脑筋,学生讨论。
你赞同谁的观点?你怎么看~?
3、①出示图片:西夏壁画人物、说明,同学们请看图片上的人物与中原汉人相似又不尽一致,他们是生活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它与宋的关系怎样呢?
小组讨论教师讲授
导与学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师导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显示文天祥画像
师述: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深深地酝感动着我们,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的学生假想,畅所欲言。:
显示《唐元疆域图》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元朝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辽阔,是当时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1)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怎样进行有效管辖呢?(2)具体内容如何?请学生看书,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来。
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
三、小组交流检查复习情况。
四、学生独立完成单元复习检测题。
五、学生交换批改、辅导改错。
4根据54页“动脑筋”,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课后
反思
本课内容简单,重点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就行了。学生都能掌握。
第12课时
课题
单元试题评讲
显示《元疆域图》
同学们能不能长找出台湾西藏的位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台湾和西藏是什么时候,你对台湾、西藏问题有什么看法?
讨论并发表看法。
课后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实现忆旧引新,承上启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解决问题、交流展示,积累了学习方法与经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二、教学新课:
1、①展示P50前言图画和苏颂诗句: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它们反映了北方契丹民族的由来、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你能据此想出来吗?③契丹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学生自学第一目第一段后,回答:a.b.c.
一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
第14课时
课题
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间
学习
目标
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学习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学习方法
第11课时
课题
单元复习第一单元
时间
学习
目标
系统复习掌握第一单元的历史基础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复习历史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解答题。
学习方法
自主复习、交流检查、独立练习
导与学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师导设计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课文,记忆历史基础知识。
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回顾与总结。
一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很好。
第16课时
课题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时间
学习
目标
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学习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
学习方法
导与学设计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师导设计
学生分小组交流
师句:能不能把你的心里话说给老师和全班的同学听听?
生举手作答
思考: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呢?
看书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元朝建立并统一的全过程。
梳理归纳
显示《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线索图
蒙古建立-----灭西夏、金-----建立元朝----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追部大部-----南宋灭亡。
板书设计: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