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精讲人教一。

本周教学内容:《近体诗六首》〔一〕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

诗歌分析:〔一〕《山居秋暝》王维1. 作者简介: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自然清新,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2. 鉴赏要点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本诗就是一个证明。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有竹林遮挡,诗人只能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

这两个细节都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俗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之山居秋暝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之山居秋暝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之山居秋暝知识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之山居秋暝知识点,请同学们参考。

作品原文山居秋暝⑴空山新雨后⑵,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⑷,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⑸,王孙自可留⑹。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山居秋暝》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白话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学资料 人教版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学资料 人教版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学资料人教版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笔下怎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这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画面虚实、疏密相间〕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最后两句,诗人反其义而用之,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篇的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起对。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飘落摩擦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3人教第三册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3人教第三册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3人教第三册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3人教第三册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3人教第三册要点扫描: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抓住一项,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探究:一、知识发展:1、文学文化常识⑴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不同类型的近体诗,其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⑵格律诗,诗歌的一种。

形成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的规则.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数、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2、词类活用空山新雨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万里悲秋常作客〔为动用法,为……悲伤〕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中原北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用作动词,传名〕二、应用深化:例一:苏轼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请以《山居秋暝》中的诗句为例,说说王维在诗中画出了怎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体会意境,重在运用想像诗句中的景物构成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画面。

《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树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象连自己也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山泉在石上流过是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分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着。

意境是建立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的,抓住形象特点,即可较准确地体会出诗的意境。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说说该诗表达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_________________作品的主旨往往蕴含在作品描写的具体对象上,描写景物的特点往往暗示着作品主旨的基调。

高中语文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必修3

高中语文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必修3
隐李 商
可编辑ppt
1
1.近体诗的基本知识: 手法、联语、韵律等;
2.近体诗的阅读鉴赏: 意象、情感、风格等。
可编辑ppt
2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初唐有被称作“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 邻、骆宾王,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他们以刚健清新的诗作崛起于诗坛,多抒发不 平情感和壮烈怀抱,力矫南朝以来的颓靡诗风。 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征战占相当比重,山水 田园诗首推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则为边 塞诗代表。
可编辑ppt
1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全诗借瑟起兴,以发端诗人的情怀。或说琴瑟 喻夫妻,《锦瑟》是悼亡诗,悼念的是妻子王氏。 或说锦瑟喻才学,《锦瑟》是仕途失意诗,“挟 文章才学而不得意也”。或说锦瑟喻华年,《锦 瑟》是伤情诗,时诗人年已半百,人生悲欢离合 都成追忆。传说素女鼓五十弦之瑟而悲,泰帝以 为不可,改为二十五弦。故诗人抚琴生悲,思念 曾经的花样年华。本联以“锦瑟无端”发问颇有 深意。“无端”犹言“没来由”,没来由的不是 瑟锦本身,而是多弦致琴音悲苦。由是引出 对“华年”的叹息,怅惘难奈,感人至深。
可编辑ppt
9
锦瑟sè:装饰很美的瑟,秦帝改古瑟五十弦 为二十五弦。
庄生梦蝶:语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化 蝴蝶。
望帝化鹃:传说古蜀帝杜宇
死后魂化杜鹃,回归故都。
沧海明珠:语出《博物志》,
南海鲛人泣泪为珠。
蓝田美玉:蓝田,山名,在今
陕西,以产美玉著称。
可编辑ppt
11
问琴瑟没来由,偏有五十根弦。 根根弦只只柱,叫人追思华年。 像庄周梦蝴蝶,醒来真假难辨。 像望帝化杜鹃,空有伤春哀怨。 看明月照沧海,鲛人泪洒珠圆。 看蓝田埋美玉,晴日腾起轻烟。 千种思万般情,岂等待成追念。 叹只叹当日里,诸事迷好惘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7近体诗六首(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7近体诗六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l .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学生自读杜甫的《蜀相》,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 解题杜甫与《登高》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具)。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弱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二、具体研习《登高》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明确: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提问: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更以风大闻名。

首联登上高处,诗人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

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近体诗六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近体诗六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近体诗六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29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颔联写远望所见。

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

高二语文 7近体诗六首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二语文 7近体诗六首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教材梳理文题解读《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王维后期的诗作,写于隐居辋川之时,描绘的是他辋川别墅周围的景色,体现了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登高》杜甫在写《登高》这首诗时,已是55岁的高龄了,依然在漂泊中。

战乱此伏彼起,外侵不断,更使诗人感到无力回天的愁苦,所以,诗的基调沉郁而悲愁。

《蜀相》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石头城》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显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

后两句借月抒怀,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有一种朦胧的美。

《书愤》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起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作者作品《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识记字音秋暝.〔míng〕竹喧.〔xuān〕浣.女〔huàn〕渚.清〔zhǔ〕萧萧..〔xiāo〕潦.倒〔liáo〕锦.官城〔jǐn〕柏.森森〔bǎi〕黄鹂.〔lí〕频.烦〔pín〕锦瑟.〔sè〕惘.然〔wǎng〕衰鬓.〔bìn〕塞.上〔sài〕千载.〔zǎi〕堵塞.〔sè〕载.重〔zài〕瓶塞.〔sāi〕2.古今异义空山新雨..后古义:刚刚下过一场雨。

今义:①初春的雨;刚下过的雨。

②比喻新朋友。

山围故国..周遭在古义:过去的都城。

今义: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③故土。

潮打空城寂寞..回古义:悄无声息。

今义: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义:伤春之心。

今义:爱慕异性的心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古义:岂待。

今义:可以等待。

铁马..秋风大散关古义:配有铁甲的战马。

今义:精锐的部队。

3.一词多义百年多病独登台〔孤独〕独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欤?〔究竟〕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鳏寡孤独〔老而无子〕隔叶黄鹂空好音〔美妙〕秦氏有好女〔容貌美丽〕好青春作伴好还乡〔便于,易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外结好于孙权〔相善,交好〕出师未捷身先死〔军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典范〕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出师一表真名世〔留名,垂名〕名余曰正那么兮〔取名〕名师出无名〔说法,名义〕声名远扬〔名誉,名声〕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有名,著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堪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4.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空山新雨.后〔下雨〕天气晚来秋.〔显出秋的凉意〕莲动下.渔舟〔经过〕楼船夜雪.瓜洲渡〔下雪〕镜中衰鬓已先斑.〔出现白发〕出师一表真名.世〔留名,垂名〕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相上下〕〔2〕名词作状语中原北.望气如山〔向北〕明月松间..照〔在松林间〕清泉石上..流〔在石头上〕楼船夜.雪瓜洲渡〔在夜里〕〔3〕为动用法万里悲.秋常作客〔为……悲伤〕5.文言句式省略句〔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楼船夜雪〔于〕瓜洲渡千载谁堪〔于〕伯仲间倒装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随意春芳歇〔春芳随意歇〕中原北望气如山〔北望中原气如山〕二、文学常识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体诗六首 第3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近体诗六首 第3课时

近体诗六首第三课时学习、鉴赏李商隐《锦瑟》、陆游《书愤》。

●教学步骤一、学习、鉴赏李商隐《锦瑟》1.导入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李商隐的诗即使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诵读3.诵读指导这首涛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某某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总要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4.不求甚解当代著名学者X中行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X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5.鉴赏①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前面所引X中行的那段话,概括起来有两点意思:〔1〕这首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2〕诗的基调是哀怨的,意境是迷离的。

前一条没有把诗人的梦想或爱情落实在具体的人和事上,避免了无谓的争论,这是X先生高于那些索隐派注家的地方,无须讨论;后一条那么是我们鉴赏的重点。

先看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意思是:锦瑟呀,你要那么多的弦干什么?你每根弦上发出的乐音都勾起了我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近体诗六首PPT(优秀课件)14 人教版

近体诗六首PPT(优秀课件)14 人教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 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 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 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再见
试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04年高考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6分)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 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 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 置。
艺术风格: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 沉郁、悲慨、婉约 语言特色:清新、平淡(也称质朴)、绚丽、 明快、含蓄、简洁。
评价主旨类常用名词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 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 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005年高考全国卷)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 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下面一首对仗工整的诗,它写的是闲适恬静、 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 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面,月 繁星满天。 数只船 浦口, 声笛起山前。 1、A、吹 B、掠 C、袭 D、拂 2、A、落 B、圆 C、明 D、上 3、A、傍 B、依 C、横 D、到 4、A、声 B、有 C、几 D、一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7近体诗六首(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唐诗发展概况唐诗是我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据清康熙时编的《全唐诗》(900卷)所录,诗人有2300余家,诗48900余首;至于散佚的可能比这还要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创作的盛况。

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初唐,指的是唐帝国建立至玄宗开元中。

开始仍沿袭梁陈余风,以写宫体诗为主;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来,才逐渐抛弃了宫体诗的陈腐内容和柔弱纤细的作风,改为写山河的壮丽、都市的繁荣和男女之爱等,出现了清新明快的风格。

这个时期里的传世作品不是很多。

(2)盛唐,指的是由开元到代宗大历这个时期。

在这60年间,诗的创作最为活跃,出现了大诗人李白、杜甫以及许多声名显赫的诗人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等,传世作品极多。

如按诗风划分,在安史之乱以前,大部分诗作都显示了一种对于理想追求的浪漫豪放的风格,和一种要求自由、发展的精神,这便是所谓“盛唐气象”,李白的诗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气象;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们把眼光转向社会,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杜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3)中唐,指的是大历至文宗太和的50多年间。

值得一说的是,由于战乱影响而一度衰落的诗坛到了宪宗元和年间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主要流派有两个:一个是以自居易为代表的平易派;另一个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奇险派。

此外,有成就的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

(4)晚唐,即由太和至唐末。

这个时期里堪称大家的诗人只有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专学杜诗的七律,用典精巧,词藻美丽,但内容流于晦涩;杜牧以七绝见长,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选自《名师指点学高中课程》顾振彪主编) 2.诗词的句法、章法和格律诗词中的句法跟散文有许多不同。

最明显的是,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例如“素衣莫起风尘叹”,意思是风尘中莫起“索衣化缁”之叹;“多情应笑我”,意思是应笑我多情,这一类倒装句算是比较简单的。

在词中有时还出现比较复杂的倒装,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江山仍是千年前那个样子,可是英雄孙仲谋的风流遗韵已无处可觅;“波心荡,冷月无声”,意思是冷月无声地荡于波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二. 学习目标:1.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1)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2)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4)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三. 学习方法鉴赏基本要领:1. 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2. 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3. 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4. 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四.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著有《王右丞集》。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得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绍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9300首,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为后世所传诵。

五. 重难点:1.《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示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提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3. 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提示: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又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4.《登高》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提示: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5.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提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6.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提示: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7.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8.《石头城》和《蜀相》的比较相同点:《蜀相》和《石头城》都有大量景物描写,而且都在景物描写中渗入感情。

《蜀相》第二联一个“自”一个“空”,写出了诸葛墓的荒凉,也表达了杜甫心中的凄凉;《石头城》的前两句用“故”和“空”二字表现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景象,三四句则让月作见证,强化昔盛今衰的印象。

区别:《石头城》完全寓情于景,写得很含蓄,《蜀相》则前四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直接表达了对古代英豪的怀念崇敬,也表现了作者对命运和生民的关心。

【模拟试题】1. 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 是傍晚的意思。

B. 首句中“空山” 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C. “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 “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 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 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诗人的高洁情趣。

D. 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3. 对两首杜诗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 《登高》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溢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的怅惘。

B.《登高》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量之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之势。

C. 题曰“蜀相”而未题曰“武侯祠”,可见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物。

杜甫绝非为旅游而旅游。

因此可以认定:诗的意境有二—一则,歌颂诸葛亮的才智与功业;二则,惋惜自己的壮志未酬。

D. “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

诗人入得祠来,不关注巍巍之殿宇,凛凛之塑像,却将“自春色”与“空好音”摄入镜头,这样的构思,岂不是为了烘托末句“长使英雄泪沾襟”而蓄势。

4. 对上述两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写《登高》时,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瞿塘峡口。

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人经观察,捕捉住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秋江景色,借以展现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

B.《登高》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的实在感情:“艰难苦恨”、“潦倒”的景象,恰与“风急天高”的景物描绘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C. “诗言志”。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甚至自比舜的大臣稷;然而唐皇并不器重他,致使诗人郁郁不得志。

入蜀后,便深怀崇敬去瞻仰武侯祠,借古人之形象,以吐郁结在胸中的壮志难酬之块垒。

D. 杜甫七律《登高》与《蜀相》内蕴深邃,形式整齐,若用普通话读之,颇能感受到旋律之美。

《蜀相》尤以对仗工整诱人。

如首联的一问一答,颔联的色彩对比,颈联的数字对比等,诵读时,都给以美的享受。

5. 对《锦瑟》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的标题“锦瑟”,不仅为诗篇首句开头二字的客观摘录,并不具主观色彩—它既不能概括诗的主题,也未倾注诗人的情感。

B. 诗篇首尾呼应。

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

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

C. 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沉迷于美好境界;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的爱心的寄托和殷殷的思念之情。

D. 颈联仍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不住流泪的神态;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来描绘眼前的幻影:往日的生活依稀可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