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治安思想与实践述论
浅谈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当代意义
浅谈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当代意义法治思想的核心“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
文武者,法之要也”。
因此商鞅实行法治的思想核心在于,重视奖赏和刑罚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他厉行法治的关键所在。
商鞅认为:“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故无刑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所以在变法中运用最多的是刑罚,导致刑罚成为当时思想的最显著特征。
他认为,古代的人民朴实,民风淳厚,当今的人民投机取巧,面目虚伪。
所以对于当今人民的治理要用重刑让百姓因畏惧而不敢以身试法。
他认为国家通过刑罚治理百姓,刑罚可以“禁奸止过”。
在法律运用上,他主张首先应重刑轻罪,对于知情不报者应与犯人同罪;其次,他主张刑用于将过,人们在有犯罪念头时就要处罚;最后,他还提出对于人民的管理应该使用连坐,知情不报和隐匿违法者与违法者同罪,一人犯罪,家人、邻居、同僚都要连坐。
在强调使用刑罚的同时,他对奖赏也十分注重。
在商鞅看来,奖赏是鼓舞战斗中的士气,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这种认识也体现在了商鞅变法实践中,商鞅在变法之初,“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置北门者予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这是广为流传的立木为信得故事,增强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说明奖赏是商鞅厉行法治的手段之一。
同时,商鞅难能可贵的提出法不阿贵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一刑”,统一刑法标准并平等适用刑罚。
在秦国的变法过程中他也确实践行了这一点。
《商君列传》载,“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贾。
”古人尚能如此,今人不免有些惭愧,在当前我国的法律实践当中,有些方面却没有能正确合理地把握法律与道德、权力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导致人们的法治观念混乱,法律效果不能让人满意。
近年来执法者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多被重视,升迁奖励也多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而把安分守法、断案公正的官员视为庸吏,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司法中只讲表面功夫而把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放在了其次的不正之风的盛行就在所难免了。
试论战国时期商鞅的治民思想
试论战国时期商鞅的治民思想曹惠(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0-0110-02摘要提到商鞅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这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后世研究商鞅变法归纳了很多思想,比如商鞅的经济思想、法制思想、重农思想等,其中治理民众的思想尤其值得关注,主要有去礼乐尚法治、禁诗书贱学问、重视一言一教等。
商鞅在变法当中提出并实践的这些治民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其变法的成果,而且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也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战国商鞅治民思想On Shang Yang's Governing Though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Cao HuiAbstract When mentioning Shang Yang,people will recall his two political reforms in Qin,which were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Qin,even the whole Chinese feudal society.Among Shang Yang's reform thoughts,his governing thought deserves particular concern,for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s of his reforms and the feudal politics,ideology and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Key words warring states;Shang Yang;governing thought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一种生产关系过渡到另一种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汉代商鞅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商鞅(前335~前273年),又名鞅叔,字少康,山东省泰安市曲阜人,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商鞅提出的政治思想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以政治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念,认为政府应该以仁慈的政策来管理国家,以促进国民的幸福;二是以“宽容”为基础的“谋政”理念,认为政府应该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人民的问题,避免强制性的政策;三是以“慈悲”为核心的“慈政”理念,认为政府应该以慈悲的态度来管理国家,以保护国民的利益。
商鞅的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坚持以仁慈的政策管理国家,以促进国民的幸福;二是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人民的问题,避免强制性的政策;三是要以慈悲的态度来管理国家,以保护国民的利益。
同时,还要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加强政府的监督力,使政府在管理国家时真正做到“仁慈”、“宽容”、“慈悲”。
商鞅的普法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商鞅的普法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近代以来,商鞅的普法思想一直是中国法学界所倡导的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司法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商鞅的普法思想源于战国时代以来,专家学者们以实际司法活动为指导,发展出一套司法实践理论,使具有辨别力的普法思想在司法实务中得以实现。
商鞅的普法思想不仅具有实践性,而且既有理论性、法学性,也有社会性、历史性。
商鞅的普法思想的实践性就具体表现在对诉讼的指导。
商鞅的普法思想强调诉讼的道德纪律,以便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
商鞅在《春秋》中提出,“若有人违反法律,不可让他逃罪。
”这意味着,司法实践应该遵循法度,避免受害者受损,并促进公正公平的正当司法实践。
商鞅的普法思想的理论性表现在其理论的规范性。
商鞅提出“普法”原则,指出司法实践中要求法官据实判案,不能袒护强者,保障弱者,尊重公平正义,反对腐败和其他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
商鞅的普法思想的法学性表现在其法律思维体系上。
他强调“尊法”,把普法思想应用到法律实践中,强调法律在社会中应得到尊重,促进司法公正。
因此,以商鞅的普法思想为思想基础的司法实践,虽然存在时代视角的差异,但其原则依然具有现代的感觉。
此外,商鞅的普法思想还具有社会性。
商鞅注重法律的伦理性和政治性,强调权力的有效分配,反对非法行为及其造成的社会不公,注重权力与责任的对等,提倡落实政府公务员的职责,要求政府和司法机关执行公平、公正的社会管理。
最后,商鞅的普法思想具有历史性。
商鞅不仅关注古代司法实践,而且参照历史上发生的实例,努力推动社会的司法发展。
他的考究既有思想上的延伸,也有实践上的深刻因素。
他的思想被称为“商学”,并被珍视,以商鞅的普法思想为指导,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总结,商鞅的普法思想具有实践性、理论性、法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五个方面的内涵,是中国司法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司法实践的有效性受到商鞅的普法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思想极具启发性,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法律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商鞅,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商鞅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被后人称为商鞅变法,其中包括推行法治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
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
本文将从商鞅的法治思想出发,探讨其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
商鞅的法治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在这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渐崩溃,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
商鞅认为,唯有通过法治来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势力,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商鞅提倡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法律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确保政权的稳定。
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在秦国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其中包括对法律的改革。
商鞅废除了封建的世族特权,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实行官吏任用考核制度,规定了严格的刑法和赏罚分明的政治体制。
这些举措使秦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强大的国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的变法思想为后来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等统治者提供了范例和借鉴,使得法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一大特色,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
商鞅的法治思想是在封建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对于民众的权利和福祉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商鞅推行的刑法虽然表面上克制统治者的任意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成为镇压异己的工具,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商鞅的法治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于其实施过程中依赖了暴力手段和高压统治,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统治的不稳定。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商鞅的“法治”思想出发,分析其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历史局限性。
商鞅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是秦穆公时期的重要宰相。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但社会治理仍然以宗法制为主,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对薄弱。
商鞅主张通过法律来加强国家的统治和管理,对社会进行规范和治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法律执行,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强盛。
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鞅的“法治”思想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使得政治权力不再依赖于个人的恩宠或者家族的世袭,而是依靠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这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商鞅提倡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管理社会事务,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强调了权威和效率,使得国家的统治更加有序和稳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
商鞅的法治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因为封建社会的特点决定了法律的实施并不容易,政治权力过于个人化和家族化,法律的权威并不足以制衡。
商鞅的法治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也遭到了阶级利益的阻碍。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贵族阶级对法治的实施态度并不积极,他们更倾向于依靠法外之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商鞅的法治思想并不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因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并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法治社会,商鞅的法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实施。
在总体上来看,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无法忽视。
商鞅的“法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商鞅的法治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但其历史局限性也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当代意义
商鞅的法治思想及当代意义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以其深刻的法治思想和励精图治的政绩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商鞅的法治思想不仅在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商鞅的法治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和应用。
一、商鞅的法治思想商鞅崇尚法律,主张依法治国。
他认为法律应该具有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提倡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以确保政府权力的合理运行,并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主张将法律作为一种凭借力量和恐惧而具备的强制性工具,以确保公民遵守法律的纪律。
商鞅还非常注重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强调法律应该公正地适用于每个公民,不分阶级和身份。
商鞅反对特权和不公正的行为,提倡建立一个公平和公正的司法体系,以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商鞅还重视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法律应该体现人民的意愿和公共道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商鞅提出了“刑罚过轻则教化不足,过重则民情不安”的观点,他主张刑罚应该体现对罪恶行为的惩罚和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双重目的。
二、商鞅法治思想的当代意义商鞅的法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首先,商鞅提倡的依法治国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
在当今社会,法治仍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起公正、透明和有效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其次,商鞅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在现实社会中,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法律不应受到特权和身份的干预,而应该对每个公民平等适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另外,商鞅注重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刑罚既要惩罚又要教化的原则。
这启示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法律应该尊重公众道德观念,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同时,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应注重对罪犯进行教育和改造,以实现法律和社会的双重目标。
总而言之,商鞅的法治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论商鞅的法律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商鞅的法律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来进行国内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思想,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主张实行法治,倡导以法律来管理社会。
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手段,可以减少人治的弊端,确保公平和公正。
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实行法律的制衡和约束,限制强权的行使,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商鞅主张实行重刑峻法,强调以严厉的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提出了“以威一害”、“以刑一民”的刑罚观念,主张对罪犯进行重刑处罚,以示惩戒。
这种刑罚观念反映了商鞅对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视,也起到了震慑犯罪分子,保护社会安全的作用。
尽管这种重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和抵触,但它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的促进是不可忽视的。
商鞅主张落实及时效力和统一权力的法律制度。
他提出了“百官东周立”,即将官职和地区进行配合,确保法律的执行效力和统一权力的集中。
这种法律制度的落实可以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商鞅强调国家法律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提倡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避免地方法律的割裂和碎片化。
这种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规范和稳定,为社会各方提供了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商鞅主张实行以功业来评定官员的制度,倡导以能力和贡献来提升官员的地位和职位。
他提出了“文赋世世侯”,即将各级官员的职位和待遇与其贡献成果相匹配。
这种制度的实行可以激励官员努力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能力出众的官员队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商鞅与秦国法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商鞅与秦国法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法家思想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对于秦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商鞅作为法家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秦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商鞅的思想观点和对秦国法治的改革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商鞅的思想观点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法者,百姓之所利也」。
商鞅认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为目标。
他主张通过法律管制人民的行为,限制各个阶层的特权和滥用权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商鞅还提出了「重利轻义」的观点,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
他强调,个人的追求和欲望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利益,个人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约。
这一思想观点与当时主流的儒家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法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国法治的改革措施商鞅在秦国的法治建设中,推行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他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封地制度,实行均田制,使土地重新配置,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
此举不仅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商鞅在秦国大力推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他编定了一部法典,详细规定了各种罪行和对应的刑罚,以及审判程序和司法责任。
这一法典不仅标志着秦国进入了法治社会,也为后来的法律体系建设提供了范本。
商鞅还设立了刑名官和监察官等职位,加强了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执行。
此外,商鞅还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了教育法令,推行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强调实用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鼓励公民参与国家建设和生产劳动。
这一教育改革为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商鞅与秦国法治的意义商鞅在秦国的法治建设中,对于秦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看法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看法商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中国的战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个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商鞅变法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它的影响深远。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和看法,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遗产,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由商鞅主导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在商鞅的改革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经济方面的变革,他建议采用租赁土地的方式,使农民可以直接租赁土地,并且农民可以利用土地进行商业交易,这种租赁土地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商鞅还推行了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这些制度有助于平衡社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同时,商鞅还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推动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为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并逐渐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商鞅的改革在当时深受争议,引起了一些贵族的反对,但是商鞅毅然决然地推动了改革,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在当今中国,商鞅的思想依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商鞅变法中,得到很多宝贵的启示:首先就是要不断的进行变革,创新思维,改进行为;其次就是要加强中央的调控,保持国家的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后就是要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毅力坚韧等,这些都是商鞅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其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现实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谈谈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谈谈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商鞅变法。
商鞅的变法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一些认识:
1.集权思想:商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君权至上。
他认
为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统治者,因此提出
了“权谋国家法”,即力图通过中央集权来提高国家的统治
能力和统一行动。
2.改革思想: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上。
他主张废除封建的世袭制度,推行官员选拔和晋升的功绩
制,并废除分封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郡县进行直接的
中央控制。
此外,商鞅还实施了土地改革和收服诸侯国的
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3.极权治理:商鞅提倡以法治国,但他的政策实施中也采取
了强力手段。
他通过推行严厉的法律制度和严苛的刑罚,
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力。
商鞅的改革手段具有强硬和
专制的倾向,为后来秦国和整个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4.经济发展思想:商鞅注重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他
提出加强农业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商鞅的改革措施
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并为秦国日后的崛
起和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需要注意的是,商鞅的变法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但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商鞅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残酷和不人道的行为,引发了对他的批评和反对。
同时,商鞅变法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君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商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商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商鞅的“法治”思想主要有: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他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2.“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他认为,法之重要,是因为它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实施.商鞅在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因为“法主要是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3.“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商鞅指出:“法者,国之权衡也.”他将法律看作是称轻重的权衡,量长短的尺度,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他反对“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贵族的特权,主张法律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强调在行赏施罚时要做到“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他在关于法律面前贵贱平等的观点,表述得很明确.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这历来被认为是他为实行重刑而寻找的根据,因此是虚伪的借口.但是,“以刑去刑”的思想已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他从用刑的目的是“无刑”、“去刑”的角度去说明“重刑”的合理性、正当性,这说明他已初步接触到刑罚公子价值的议题.商鞅在许多方面预见了主权理论,而主权理论在西方哲学里是从16世纪起才流行起来的。
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的理论与实践
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的理论与实践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变革,它是法家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变法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的契合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它的理论基础是来自法家学派。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倡导律法平等,注重以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而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正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力图通过改革法律制度,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目标。
1. 法家思想与秦国的国情契合法家思想注重权威和秩序的建立,这与当时秦国的国情相契合。
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乱世,秩序混乱,权力分散,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社会秩序。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力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实现社会稳定。
2. 法家思想与商鞅的改革思路相契合商鞅变法注重法律和制度的改革,这一点与法家思想高度契合。
商鞅提倡建立法律权威,推行律令,实行劝善、罚恶的政策。
他还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通过改革税制来推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革举措都与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相一致,彰显了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的密切关系。
二、商鞅变法的理论与实践商鞅变法是一次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政治改革,其理论依据源自于法家思想,而实践效果也对古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学派认为只有通过明确的法律和有效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商鞅倡导的法律制度改革,旨在建立起一套清晰、公正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2. 商鞅变法的实践效果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商鞅推行的律令法制,为秦国实行了一套全新的法律制度,使得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商鞅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消除了封建阶级的专权,促进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此外,商鞅还变法改革了税制,通过减轻负担和调整税收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商鞅的治国思想
商鞅的治国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57年-前258年),公元前三百五十年代的著名思想家,改革者和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政治史中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改革、民主理念方面,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伟大的思想和实践。
商鞅治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大一统社会的政治思想的重要源头。
商鞅认为,要想长久治理国家,必须以君主为核心,但应兼顾君民的利益,使君主与民众的关系更加深化并走入和谐的境界。
因此,商鞅注意力集中在政治改革上,既要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又要让君民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安定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商鞅主张实行官制。
商鞅认为,官制是社会政治上的基本原则,必须在保持封建社会的秩序的同时,尊重民众的利益,保证政治的公平正义。
因此,商鞅提出实行官制的改革主张,将任用官吏、实行公务员制度,从而强化对政府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并重视律法与惩处,从而将封建社会的压迫性特征减弱,为君民共治国家建立有效的政治机制。
其次,商鞅提出了助人制度。
他认为,助人制度可以加强百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君民共治国家的理念,以及加强政府对百姓的监督,以保障公平正义。
故而,商鞅提出的助人制度有三大特点: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二是另安民术,保护民众的基本利益;三是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充分发挥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商鞅的治国思想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思想。
他主张
由中央统治,但维护人民的利益,并将君民共治的理念渗透到中央统治的政治结构中,这一独特的治国思想,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商鞅的治安思想与实践述论
� � � 式 中载有 "丞某告某乡主 ", 可见乡主负责司法 . 乡之下有里 , 长官为里典 , 伍老 , 伍老是居 民的 什伍编制总官 . 秦简 秦律杂超 付律 中载有 "匿敖童及占癃不审 , 典, 老赎耐 ". 典 , 老即里典 , 伍
老, 负责辖下的社会治安 . 这就是郡县制 . 秦国自下而上各级地方治安负责人体现在 伍有伍老 , 里有里典 , 乡有乡主 , 县 有县令 , 郡有 郡守 . 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 从此以后 , 秦国范围内的治安 , 自上而下 , 畅通无阻地由中央统 一部署 , 统一管理 . 郡县制是全 国行政管理 网络的集中体 现 , 亦 是社会治安 治理网络 的主要 体 现. 第二 , 实施上计制度 . 为了下情上达 , 上令下传 , 及时 , 准确地把握各郡县 , 各乡各里的治 安 状况 , 秦国实行了一套 "上计 " 制度 , 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每 年向中央汇报一次本地粮 食丰歉情况 , 土地垦殖情 况 , 地 方财政情况 , 人口 增殖与治安 情况 , 而 且必须是量 化反映 , 要用具体 数字来说 明 . 从 商子 去强 描写的情况 看 , 各 级政府能准 确 , 及 时地掌握 " 境内仓 , 口之 数 , 壮 男壮女 之 数, 老弱之数 , 官, 士之数 , 以言说取食者之数 , 利民之数 , 马, 牛, 刍藁之数 ". 这对中央了解地 方 社会治安状况 , 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是非常有利的 . 四 � 体现 "以 刑去 刑" 和 "弱 民愚 民" 的 治安 思想
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
论商鞅变法的法治思想摘要:公元前359年,秦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因此走上了”以法治国”的道路,逐渐从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进而灭诸侯,一统天下。
本文以商鞅变法为视角从变法背景、变法治国思想浅谈为何卫鞅与秦孝公选择了霸道及以法治国之路来富国强兵。
并分析”以法治国”的形成背景、法治思想在变法中的具体体现。
进而论证秦”以法治国”理念仍然被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商鞅变法、法治思想、以法治国一、商鞅变法与法治思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国君主时,秦国国力远远落后于关东六国。
秦孝公广求天下人才以治秦强秦。
主张法治的卫鞅入秦准备向孝公推荐自己的变法主张。
”卫鞅向秦孝公列举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道,孝公和卫鞅互相经过的谈话,排除了帝道、王道,选择了更为直接彻底的霸道以图强秦。
霸道正是卫鞅的真实意思表示,也是孝公所期望的治国之道。
法乃霸道核心,离开法霸道无从谈起,采用霸道治国之路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以法治国,是否坚持法的绝对权威”[1]27。
卫鞅和孝公坚信法治能使秦国繁荣强大起来。
法治思想的核心便是以法治国,该理念最先由法家先驱管仲提出,管仲坚持运用法来治理国家,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地基础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仅仅运用法律,就会像人们举手投足那样,轻而易举的治理好这个国家了。
继管仲提出法治思想后,法家逐渐分为法术势三派。
卫鞅与管仲法治思想一脉相承,此处的法的特征概括说来就是赏功罚罪治理臣民之法,逐渐用”法治”来取代”人治”。
”以法治国”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使国家强盛。
二、法治思想在变法中的具体表现(一)、君主立法商鞅坚决主张国君拥有绝对的立法权以保障变法的进行,君主的至上权威是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君主立法的重要保障。
一切源于自秦躁公以后,秦国的宗室贵族操纵了国家的政权,少数庶长甚至可以任意决定国君的废立,争夺君位的斗争也时有发生,造成国君更替不迭,君臣乘乱的局面。
后菌改杀出子,迎接回公子连即位,即秦献公。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一系列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鞅提出的“轻重法”、“赏罚分明”、“权责明确”等一系列法治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是双重的,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商鞅提出的“轻重法”观念,强调了对刑罚的轻重适当性,根据罪行轻重予以善罚或重罚,使刑罚与罪行相称。
这一观念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并且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提出的“权责明确”观念,强调了权力应当与责任相对应,权责相一致,使得统治者不能滥用权力,使政治权力不再实施随意性支配。
商鞅的这些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的法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对统治者的权力制约并不十分充分。
商鞅认为国家的政权应当依靠法律制度来维持,而不是依靠君权。
商鞅并没有对如何确保法律制度不被滥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这为统治者滥用权力提供了隐患。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对民众的权利保障并不足够。
商鞅的法治思想中,政治权力得到了有效约束,而对民众的权利保障并不够充分,导致在部分情况下,民众的利益并未得到有效保障。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对社会矛盾的处理并不具体。
虽然商鞅提出了一系列的法治观念,强调了对刑罚的轻重适当性、权责明确等等,但对于社会矛盾的处理并不具体,导致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处理。
这些历史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
商鞅“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及其历史局限分析商鞅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思想家和改革者,他的“法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历史局限。
本文将从商鞅的“法治”思想出发,分析其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局限,探讨其在后世的启示与借鉴。
商鞅的“法治”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商鞅认为,国家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意志和权力。
他主张以“法治”来代替“人治”,并通过改革国家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
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以法制为核心的改革,包括推行县制,设立郡县,规范行政区划;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制度法律化;推行以功绩和能力为主要标准的官吏任用制度;规定“罪己”和“赏罚分明”等法律原则。
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提升了秦国的治理水平,奠定了对后世中国社会治理的影响。
商鞅的“法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
商鞅的法律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强调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为后世中国建立法律制度和发展法治思想提供了范本。
商鞅的法治思想促进了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
商鞅推崇以能力和功绩为重要标准来选拔官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官员的腐败现象,提高了政治管理的水平。
商鞅的法治思想有利于统一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以法律和制度为核心的改革,使得秦国的统治更加有序和高效,为中国后来的统一和统治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
商鞅的法治思想相对而言还比较僵化。
商鞅虽然强调了法治思想,但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仍然存在着严酷和残酷的一面。
商鞅推崇“赏罚分明”,但对于犯罪的处罚也非常严厉,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压迫。
商鞅的法治思想在治理中也存在一些盲点。
商鞅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但在对待社会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包容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得一些实际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年第 期
商鞅的治安思想与实践述论
�� �
� 南京 森林 警察 学院 � 江 苏 南京
�������
� 摘 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 6 3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6 7 1-054 1 2 01 3 03-006 5-05
商 鞅作为先秦 � 法家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 是战 国时期著名 的政治家和 法律思想家 亦是 治 � 安思想家与实践家 公元前 35 年 商鞅拜会秦孝公 双方探讨强国之术 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 � � 庶长 主持秦国变法长达 � 21 年 商鞅变法涉及政治 经 济 思想 文化等相关领域 商鞅在变法实 � 践中 进一步发展了先秦法家的理论 � 提出 了建立 "法治 " 实 行 "法治 " 的基本要求 商鞅所 做的 � 一切 都是 为维护封建 社会的治安 秩序稳定 通 过商鞅变法 在秦 国建立并巩 固了封建治 安秩 � 序 这对于全国统一后的封建治安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 起到了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作 用 就商鞅的治安思想与实践作以阐释 一 实施 户籍 制度 改革 � 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对奴隶社会户籍制度的根本变革 它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 建社会 户籍制度的基础 其具体措施有 � � 第一 � 严格户籍登记 � � 商鞅最早制定人口出生后登记户口的制度 商君书 境内 说 " 四境 � 之内 � 丈夫 女子皆有 名于上 生 者著 死者削 " 不分男 女 出生后一 律 " 著籍 " 男子 成丁要 " 傅 � � � 籍 � " 死亡逃亡 要 "削籍 � " 人户迁移 要 "更 籍 " 身份 财产 赋税 徭役 伤残 功罪等都 要 " 记籍 " 一旦户籍登记不准确或不及时登记的 � 不但本人受罚 而且四邻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 第二 确定立户标准 实行小家庭制 户口登记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 如果秦国保留商周以 � 来家族聚居的大家 � 庭制 那么户口 登记将不胜其 难 为此 规定 " 民有二 男以上不分异 者 倍其 � 赋 " 指出 " � 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 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 不论父子还是兄弟 都应分居立 户 否则就要受到处罚
依旧作为基层 户籍管 理机构 . 晋朝有乡里制 , 北魏有党里邻制 , 隋朝建立族间保制 , 唐, 宋设立乡 里保邻制 , 明朝创立里甲制 , 清朝实施保甲牌制 . 设立 的这些基层户籍与治安管 理机构 , 有 很多 明显存有商鞅所创的什伍连坐制度的痕迹 . 商鞅运用什伍组织来控制户口 , 推行联保联防 , 对于 强化治安基层 基础工 作 , 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治安秩序 , 巩固帝王统治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 三 �建 立上 计与 集权 制度 该项治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央统一领导治安 , 地方分级负责治安的制度 . 第一 , 建立郡县制 . 战国时期设有不少的郡 , 郡的地位大于县 , 郡的长官为郡守或太守 , 郡守 负有维护一郡 的防御 等治安 职责 , 郡之 下设有县 . 秦孝公十二年迁 都咸阳 , " 集小 ( 都 )乡邑聚 为 县 . 置令 , 丞 . 凡三十一县 ". 县的长官为县令 , 负责一个县的军政及治安任务 . 还有县尉 , 主管 全县军事及巡 视等治 安事务 . 郡守 , 县令由 朝廷任命 , 负责一方政务 , 郡尉 , 县尉 管理一方治安 . � � 县下设乡 , 里级的机构 � . 乡级的长官在秦简中称为 "乡主 ", 在 汉书 中称为 " 三老 ". 秦简的 封诊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笔者
65
第三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将人 口流 动的渠 道堵住 . "废逆旅 ","使民无得擅徙 ". 法律规定 , 所有民户禁止 迁徙. 对 "言说者 "," 工商游食之民 "等流动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 旅馆必须建立住宿 登记证件制度 ,旅客无通行证件的一律禁止住宿 . 假如店主允许无通行证件的旅客住宿 , 待官兵 查店时 ,可把店主与旅客一同抓起来治罪 . 这个制度连边境私人旅社都执行了 . 后来商鞅本人逃 难至边境 ,因其未带通行证件 , 旅店主人就凭 " 商君之法 " 拒绝他住宿 , 他也因此而被捕 . 在这 种 � � � 强化管理下 ,动荡社会的基层获得了相对的安稳 . 通过变法 ,商鞅建立的户籍制度是以征收赋税为主要目的的 . 这种户籍制度实施了一千 多 年 ,直到清朝推行 "摊丁入亩 " 时才逐渐宣告终结 . 中国封建社会的户籍制度基本特点是 首先 ,稳定 性 . 长期以来 , 居民户口处于一种相对稳 定的状态 . 人口几乎没有什么流动 , 老百姓被长期束缚在田地上 ,很少有职业变动 . 民众成为附 着于土地上的 分散, 孤立的个体 . 其次 ,多功能 . 征税 , 征兵 ,摊派徭役都离不开户籍制度 , 因此户 籍制度是各项 国家行 政管理 活动 的基础 . 再次 , 阻碍性 . 户口相对稳定 ,农民 , 手工业者都无法自 由迁徙 ,因此这种户籍制度不利于商品经 济的快速发展 . 严格的户籍 管理对于维护君主专制起 着重要的作用 . 这些户籍制度特点的形成是与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有着密切联系的 . � � 战国时期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封建社会户籍立法的开端 . 法经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 律 ,但 法经 没有户律 . 商鞅将法改为律 , 以 法经 为蓝本制定秦律 ,是否制定了户律 , 史无明确 � � 记载 . 商鞅惨遭车裂 � 年 后, 公元前 年 , 魏国颁布 户律 . 商鞅在世时 魏户律 的大部分内容 就已适用 . 秦简将 魏户律 附在秦律之后 ,表明这些规定在秦国也要执行 . 因此 , 可以推测商鞅 变法中户籍制 � � 度改革 是影响 魏户律 的制定的 . 汉 朝萧何收秦图书后制定 九章律 ,其法律 改 革是在商鞅的基础上进行的 . 九章律 中包含户律 , 但 "去连坐法 ,增部主见知法 ". 由此可以看 出 ,商鞅变法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户籍立法的基础 . 二� 完 善什 伍连 坐制 度 为了巩 固君主统 � 治 , 商鞅借 鉴由管仲 创立 , 各诸 侯国持 续沿 用的什 伍制 度 . 颁 布了 连 坐 法 , 这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 上实行的 . 连 坐法 进一步 完善了什伍连坐制度 , 对于加强社会治 安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 . 第一 ,建立什伍连坐制 . 春秋战国时期沿用民户基层编制 , 以十家为什 ,五家为伍 , 相收司连 坐 ,称为什伍连坐制 � � . 汉书 刑法志 载 "连其什伍 ,居处同乐 , 死生同忧 ,祸福共之 . " 史记 商 君列传 载 " 令民为什伍 ,而相收司连坐 .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 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 (诛其身 ,没其家 ). "居民之间 ,推 行联 保联防 连坐制 . 在连坐制下 , 其中一家失火 ,失盗 , 四邻 都有责任救助 一 家违禁犯法 � ,四邻 五保和里典都 要承担连带 责任 . 如贼入 甲室伤甲 ,甲 大呼 "有寇� ! "其时四邻 , 典 ,老 ( 即里典 与伍老 )都不在家 . 四邻确实不在 ,不予追究 典 ,老即使不在 , 也当论罪 ,因为这是其职责所在 . 第二 ,建立家人连坐和同职连坐制度 . 什伍之间 ,家 人之间和同职之间彼此非 常熟悉 ,获 取 违法犯罪信息 的成本 相对较 低 . 因此 ,利用厚赏重罚可以驱使他们相互纠举违法行为 , 这往往比 君主或专门的 执法官 吏去查 处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更为 迅速和有效 . 商鞅指出 , 具有共同利害关 系的人不能相 互监督 . "夫事同体一者 , 相监不可 . 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 ,先王所以为保也 . 故至 治 ,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 , 而不害于亲 , 民人不能相为隐 . " 因此 , 有效地监督只能是不 同 利害关系体的彼此制衡 . 让人们互为联系而利益又相互矛盾 , 这是帝王巩固统治的保障 . 连坐制 度在早期国家 控制能力低 下以及信息 严重不对称的 情况下 , 作为一 种强有力的激 励方式 ,能 够 让获取违法信 息成本较低 的人承担监 督的职责 , 从而使 得君主在处 于信息劣势 的情况下 ,还 能 够有效地利用 分散化的信息 . 商鞅创立的连坐法不但在乡里的居民之中实行 ,也在军队的 行伍之中实行 . 这种什伍连 坐 制度为建立后世基层户籍与治安管理机构提 供了借 鉴 . 商鞅之后 ,汉朝沿袭秦朝制度 , 乡里什伍
� � 第一, 必须明确建立法制 . 商鞅研究了治安法理� , 他认为社会需要治理 , 人民需要法律制度 . � 效法古代就落后于时代 , 保守现状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 他说 "民丛生而群处, 乱, 故求有上也 . 然
则天下之乐有 上也 , 将以为治也 . "" 治世不 一道 , 便国不必法 古 ", 必须 " 当时而立 法 , 因事而 制 礼 ". 他认为法对于一个国家之所以非常重要 , 是因为其具有 "定纷止争 " 和 "兴功禁暴 " 的重要作 用 . 他指 出 "民本 , 法也 . 故善治塞民以法 , 而名地作矣 ", 宣传 "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 , 而治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