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必然性
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
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张 宁商鞅(约公元前390年一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他主持的变法,使秦国由落后一跃而成为富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奴隶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 农战政策,改革农业制度,在发展秦国农业生产的同时,增强秦国的军事力量,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本文试结合商鞅的农业制度改革政策,谈谈其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商鞅变法前秦国农业的发展情况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
战国初年,秦虽是西方大国,但因其经济文化落后,一向为中原各国所鄙视,!史记∀秦本纪#讲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秦国土地制度仍然实行的是奴隶主所有的土地国有制,即所谓的井田制。
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
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 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由于连年征战,劳动力严重缺失,秦国大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低下。
但这时秦国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铁制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即已产生,但在战国以前,铁制工具的数量和种类还十分有限。
到战国中期,情况发生重大改变,秦国在冶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广泛吸取了其他地区的先进冶铁技术,从而使秦国的冶铁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规模有了极大的提高。
铁制工具的种类增多,使铁质农具在关中的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普及(1)。
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还使兴修大型农田水利工程成为可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都是在借助铁制工具的条件下完成的,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益处。
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尤其是铁犁的普遍使用,牛耕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并在技术上有较大的改进。
战国时人们已经开始用两牛牵引一犁,使牛耕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国在文明产生的早期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一到近现代,诸多社会问题就涌现出来。
虽说这些问题也是西方国家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的,但是在中国却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认为这和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和其影响,就能发现中国大多数诸多社会现象的源头所在。
早期的中国社会并不重农抑商,相反我们的祖先很擅长经商。
大约4000年前的先商时期,位于河南北部的商族部落的人非常擅长做生意。
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把牛、马等牲畜用于运输,进行跨区域的贸易。
从此商族的生意人遍布天下,甚至垄断了贸易,以至于人们把做生意的人都称为商人,商人从一个民族的名称演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借助发达的贸易,商族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修建了城市,普及了青铜,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以强大的国力推翻了夏族人的统治。
可以说,生意人(商人)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如果把夏商时代的商人消灭,我们可能会像美洲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一样,一直过着半游牧、半农业的生活,只有文化而发展不出文明。
到了周朝,商族人虽然被推翻,周人也没有认为商人需要抑制,或是商人比农民地位低的想法。
《周书》指出:农民不生产,就会缺乏粮食;工匠不生产,就会缺少器具;商人不经营,粮食、器具、资本这三宝就会断绝;管理山泽的人不生产,社会财物就会缺乏。
重农抑商是到了战国时代,才由商鞅变法正式确立,商鞅在变法时规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
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是东周社会遭遇了马尔萨斯陷阱,在进行巨大的社会转型。
各国的土地供应陷入停滞,大量的新增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引发诸侯国的社会动荡。
为了解决土地供应的危机。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从春秋时代以抢夺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演变为以杀人夺地为目的的灭国战争。
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刘玉峰
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_刘玉峰Jianghan Tribune 2008.9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评议□刘玉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济南250100)历史摘要: 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一个产生形成乃至破产消亡的历史过程, 既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 也有其历史的暂时性。
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着明确的政策目标, 也有着明显的政策缺陷和必然的执行失效。
这一传统政策对当今社会也不无启示。
关键词: 重农抑商政策; 历史必然性; 历史合理性; 历史暂时性; 政策目标; 政策缺陷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854X( 2008) 09- 0048- 05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重农抑商政策, 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 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 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 抑商服务于重农。
历史上的重农政策, 历来得到好评和肯定,意见一致。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 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财富主要产生于农业。
从思想上和政策上重视农业, 以农业为根本, 无疑抓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主导, 抓住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轴和核心, 也就抓住了治国安邦的关键。
重农政策的正确和重要, 是十分显然的。
但是, 对历史上的抑商政策却有争论, 有总体否定、总体肯定和肯否参半三种意见, 又以总体否定的意见占主流, 认为抑商政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大程度上阻滞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阻滞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近现代化进程。
要科学认识评价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抑商政策, 必须对其进行历史主义的客观考察。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同其它国家政策一样, 也有一个产生形成乃至破产消亡的历史过程, 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也有其历史暂时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有一个产生和形成过程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与生俱来的, 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形成过程, 是一种历史产物。
探究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
2018.7上MO T H E R L A N D探究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文/马嘉芮摘要:“重农抑商”政策作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其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本文重点分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背景及原因,以辩证的态度探究了其所带来的影响,最终点明“重农抑商”政策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影响分析启示论坛(下转第66页)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统治阶级的基本国策,“重农抑商”政策也在经济结构、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包括“重农”与“抑商”两大部分,“抑商”的目的是为了“重农”,“重农抑商”政策是历朝统治者的共识,秦商鞅变法的核心之一就是“重农”,例如奖励耕织,特别是鼓励垦荒,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同时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最终秦国确定了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的基本国策,自此“重农抑商”政策正式形成,汉代不遗余力推行该项政策,并在制度化、法律化层面日趋完善,汉朝通过法律手段来为工商业发展层层设卡,形成了“以法律贱商人”的格局,唐朝作为封建王朝发展高峰期,其“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影响深远,无论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还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重农”政策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宋元时期则诞生了最有效的“抑商”政策,对于重要经营物资采取国营制度,国家垄断行业已经不仅限于盐铁,明清时期则推行“禁海令”,斩断了海上贸易发展的可能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重农”部分抓到了农业这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命脉,得到了普遍好评;但是历史上的“抑商”政策饱受争议,大部分学者持全面否定的观点,也有部分学者持有肯否参半的态度,极少数专家学者持有全面肯定的意见,目前对于“抑商”政策的主流观点认为该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发展,进而阻滞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导致我国封建社会延绵2000余年。
笔者认为对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探究,需要利用辩证的观点进行系统研究,做到以史为鉴。
论商鞅变法的利弊
论商鞅变法的利弊发布时间:2021-09-16T05:45:30.89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下作者:钱静蕾[导读] 商鞅变法为秦朝逆袭成为实力强盛的大国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变法。
它为秦国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等奠定了基础,却也无形中使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本文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论述商鞅变法的利弊,分析古代人民的智慧及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为其他学者研究商鞅变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南京市中华中学钱静蕾摘要:商鞅变法为秦朝逆袭成为实力强盛的大国所进行的一次重要变法。
它为秦国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等奠定了基础,却也无形中使封建国家走向衰落。
本文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论述商鞅变法的利弊,分析古代人民的智慧及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为其他学者研究商鞅变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商鞅变法;秦朝;利弊春秋战国时期,相较于关东各国,秦国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落后。
秦孝公即位后,为了提升使秦国的实力,防止被他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决心改革。
商鞅由此辅佐秦孝公,积极实施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秦国当时统一天下的重要助力,而商鞅最后的悲惨结局与商鞅变法带来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
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和商鞅变法引发的社会反响,分析商鞅变法的利弊之处。
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由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的一次封建化变法改革。
这次的变法让秦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军队的战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
商鞅变法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重农抑商、军爵制度及郡县制度。
重农抑商意在通过《垦令》鼓励农业生产,削弱贵族及官吏的特权,抑制商业发展。
其中,将土地私有制转化为土地所有制的“废井田,开阡陌”是中国土地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军爵制度意在鼓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征战沙场,凡有军功者,不分高低贵贱,均可受上爵。
军功进爵收回了贵族所有的特权和爵位,并重新分配,根据杀敌的数量来决定封赐的爵位。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
xx变法中的重农抑商与国强民弱战国前期,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发展之后,备受东方六国歧视。
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即位,痛感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将秦国建立成一个富足强大,有实力与东方六国会猎天下的“强秦”。
遂下求闲令,征求能出奇计强秦者,以谋求富国强兵。
此时,卫国人公孙鞅应招募来秦,志在施展抱负,创建丰功伟业。
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于孝公六年(公元前 356 年)和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实施了两次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最终目标是实现秦国的国富兵强,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商鞅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战政策;一是抑商政策。
本文就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政策与其所达到的国强民弱的效果做进一步的梳理与反思。
《商君书》中的《垦令》篇,是集中反映商鞅重农思想的著作。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商鞅对于在当时于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确的理解:一是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尽可能地扩大耕地面积;三是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达到他心中所期望的效果,商鞅事实了以下政策:第一,推行国家授田制,“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面积,出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授定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改动,故有为田开阡陌封疆而税负平。
每户农民所授土地相同,出同等田租,就没有畸轻畸重的问题了”① (田昌五、安作章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6 页)这种国家授田制度,在一定情况下打破了当时的土地公有即井田制度,确立了在秦国的土地私有制度,承认和保护了民众的权益,来发展农业生产。
由国家掌控农业土地资源,将全国的土地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是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
②(费正清:《xx: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第 65 页)第二,发布垦荒令,鼓励垦荒农务。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
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及各方面的均衡利益等多种因素来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发展的原因及其所产生的诸多影响。
【关键字】: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经济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商鞅变法的弊端
商鞅变法的弊端
商鞅变法的弊端是:1、以农耕为主、压制⼯商业发展的变法举措导致整个民族的民主意识弱化;2、“编民为什伍”和“连
坐”法,使⼈民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使全体⼈民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恐怖之中。
弊端
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奖励耕织的政策固然没错,但他⼜规定凡从事末业(⼯商)者,全家没⼊官府,罚为官奴婢。
这种重农抑商政策政策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科⽟律,即时在封建社会早期已⽆多少积极作⽤,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更是成为严重阻碍⼯商业发展的政策。
“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商鞅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居民,规定分五家为⼀伍,两伍为什。
⼜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种使⼈民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使全体⼈民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恐怖之中,到王安⽯变法时演变为“保甲制度”,以后⼜被国民党所继承。
到抗⽇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本侵略者也实⾏保甲制度。
简介
商鞅⾃魏国⼊秦,并提出了废井⽥、重农桑、奖军功、实⾏统⼀度量和建⽴县制等⼀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以“废井⽥、开阡陌,实⾏县制,奖励耕织和战⽃,实⾏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的改革措施。
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
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
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
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
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
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
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1引言重农抑商政策对古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该政策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
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2.1经济方面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商业从事者,增加农业税收。
并且,当时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农业税收,一旦农业发展规模减少,国家经济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国家的经济收入,古代统治者常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2政治方面在古代,阶级制非常明显,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社会底层的控制,实现社会的安定,防止农民弃农经商,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并且,抑商还可以防止资金流入商人手中,避免社会经济出现混乱局面,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2.3思想文化方面我国古代社会倡导“重义轻利”和尊卑有序,为了防止民间商人获取更多收入而骄奢淫逸,也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3.1重农抑商思想萌芽从各个历史资料中可以发现,商鞅是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
在商周时期,工商业为官营国有,人们将商业和农业放在了平等位置。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鞅提出了“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得到关注,并且逐步实现实施。
3.2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春秋以后,国家统治者重农抑商思想逐渐得到深化。
例如,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时强调:“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完美地诠释了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古代历代王朝都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治国之策[1]。
4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我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历史面貌的特性和国家发展需要,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又巩固了历代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代王朝的发展,因此具有一定的论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Discussion on the Policy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ing Commerce inAncient and Its Influence李若涵(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南京210048)LI Ruo-han(Yangzi High SchoolAffiliatedto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48,China)【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维护古代封建专制统治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当今时代,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浅谈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浅谈商鞅变法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商鞅的变革智慧。
一、时代的需要商鞅剧照商鞅的变法背景是春秋战国时分封制,逐步走向崩溃瓦解,土地私有制完完全全取代了当时的国有制,而且各种各样全新的农业用具的推广,又使得生产力得到迅猛的发展,那么不同的阶级都希望能够借此来发展自己,谋求更多的权力,进而也引起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使得各个层面的秩序,变得混乱。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拥有远见卓识的人站出来对国家的方方面面进行重新的洗牌,对土地制度税负和军事政治进行革新,使之适应当时的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毅然决然举起了他的改革大旗。
二、变法的措施秦孝公剧照在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帮助下,商鞅成功的在秦国推行了垦草令,并且将它作为一个官方的法令来全面的实施,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大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重农抑商,完全的抑制商业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走向重农抑商这条道路。
大规模的削减那些昏庸而又尸位素餐的贵族和官吏,强制国内的贵族势力投入农业的生产发展,并且将税租进行全面的统一。
并且在法经当中增加一门法叫做连做法,将法律全面严酷化。
例如,如果某一家的邻居触犯了法律,那么这一家要跟着他的邻居受到牵连,而且也不仅仅是口头的批评教育,如果邻居处斩,那么这一家,可能也要跟着一起殉葬。
这就是当时商鞅法律的严酷所在,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敢犯法,而且在自己不犯法的同时,还要盯着自己的左邻右舍,不能够让他们触碰法律。
商鞅变法连坐制加重刑罚之外,第二条就是他完全的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将那些完全世袭的官位继承体系直接拍在沙滩上,而新的官吏的选拔和各个职位的任免,采用的是军功爵制度,奖励那些在战争中勇猛并且立了功的人,按照各自的功绩论功行赏,然后封赏给他们爵位,甚至能够将他们立为一方诸侯。
在农业方面,对于自愿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人,大举奖励,倡导社会回归到男耕女织的正常秩序。
对于勤勤恳恳耕种和织布的家庭都予以奖励,而且通过劳役和赋税来刺激百姓,规定他们如果生产的粮食产量和布帛数量达到一定的标准,他们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劳役和赋税,这也就直接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为什么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与评析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评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李悝变法” 特点:改革既包括经济方面,又涉及到上层 建筑;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结果:战国时期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
改革前的准备
商鞅舌战群雄
城门立信
商鞅舌战群雄的目的是什么?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
目的:批驳了保守派的错误观点,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作用:取信于民,为变法奠定了舆论基础。
2)重农抑商,奖 励耕织
们生产积极性;稳定了财政 收入,增强了国家实力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 动提供便利。(实质是在 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
3)统一度量衡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3、政治上: 措 施
作 用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废分封,行 强化了中央集权 县制,国君任免 官吏 2)推行什伍连坐 制度 3) 制定秦律,轻 罪重刑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 制,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 证变法彻底执行; 措施过于严苛,容易激 起社会矛盾。
2、时代潮流: 实行“相地而衰征”、实行“初税亩” 改革变法 “李悝变法”
必要性:
3、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落后与其他六国, 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春秋时 期齐国
春秋时 期鲁国
特点: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 实行“相地而衰征” 础,不涉及上层建筑;目的 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 实行“初税亩” 性。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商业的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 赋税和兵源;
其深远影响有 :
1、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确保了赋役和地租征收。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重农抑商政策》课件
20XX/01/01
重农抑商政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 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的现代启示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
章节副标题
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现代启示
章节副标题
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发展对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
合理引导商业资本流向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章节副标题
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鼓励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稳定社会秩序:抑制商业活动,减少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提高农民地位: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限制商人从事农 业生产
限制商人参与粮 食贸易
限制商人进入官 场
限制商业资本流入土地
限制商业资本进 入农业领域
限制商人购买土 地
限制商人参与农 业生产
限制商人参与粮 食贸易
限制商业资本流入高利贷
限制商业资本流 入高利贷,防止 商人利用高利贷 获取暴利
限制商业资本流 入高利贷,防止 商人利用高利贷 剥削农民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 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
一、理清重农抑商发展时间线1. 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之前,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尚书·洪范》写道:“一曰食,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在《周礼·天官》中,商业位居第六,与农业、百工相提并论。
但后来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发生矛盾,因此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史记·商君列传》写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拓展·从《吕氏春秋·上农》中看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思想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智;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2. 秦汉巩固秦朝: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法家学派法律观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家学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流派,其核心观点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封建王朝。
本文将以商鞅变法为例,探讨法家学派法律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背景1.秦国国情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部边陲,资源匮乏,国力较弱。
然而,秦国地处关中平原,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
为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秦国国君秦孝公决定任用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进行变法。
2.法家学派法律观法家学派认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在法家学派看来,法律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工具,更是民众行为的规范。
三、案例描述1.推行郡县制商鞅变法首先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下设县。
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法律、政策和制度。
2.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源泉,农民是国家的基石。
通过重农抑商,商鞅使秦国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奖励军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制度,对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士兵给予土地、爵位等物质奖励。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4.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均田制。
他将土地重新分配,使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商鞅还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便于国家对土地、人口进行管理。
5.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统一了度量衡,使得贸易和商业活动更加便利。
这一举措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案例分析1.法律在变法过程中的作用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法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鞅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例如,他制定了《法经》等法律,对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民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 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了国力
废除世卿 世禄制 推行 县制
什伍连 坐法 制定秦律 轻罪重罚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 加强了专制统治;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 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 供便利
强 兵
加 强 集 权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富国? 体现以农求富的思想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发展了小家庭生产,增加了政 习 俗 同居一室,推行一夫 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一妻小家庭政策 经济实力
兵
奖励军功,实行 二十等爵制(严 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
分析材料思考商鞅变法给秦国 带来的作用?
共同探究
依据商鞅变法的措施探讨 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 等领域产生的重大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提高生 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 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 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 性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 活动提供便利,为秦始 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 础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4、文化高压 压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开文化专制之先河,导致 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以史明鉴:通 过本课学习,你收 获了哪些启示?
启示:
1、改革是曲折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治 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 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2、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 途径。 3、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 家才有光明前程。 4、改革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政 策。 5、改革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
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答案:
1)废井田、开阡陌
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商鞅变法
改革在新旧势力冲突下展开(背景)
改革创造了新制度、新文化、新思想(内容)
改革的成功需要适宜方法、合理方案(智慧)
改革充满艰巨性(精神) 改革具有多样性 改革与革命同样推动人类文明(定位) ——人教版教材编者的话
自主探究
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国进行变法的有利条件(君强贵弱、三家分晋等) 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4、商鞅的才干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个人努力) 5、措施全面彻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 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 “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 “他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 为可罪也。” ------《朱子语类》 • 曾经有一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我要把商 鞅商鞅推为民族英雄,并记中华民族首功, 肯定有人反对。但我还是要说,中华民族的 统一,商鞅功不可磨。”
实行县制; 废除井田制; 统一度量衡。
•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 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 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 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 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 • 据材料分析,废井田,开阡陌的历史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建立封建制经济基 础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 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大声宣读变 法法令: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 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 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 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
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
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
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
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
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
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必然性
杨林聪
2009级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号0911022228
摘要: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到秦孝公上任前期一度衰落,直到秦孝公上台执政重用商鞅并且通过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再度在中原大地上辉煌起来。
而在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虽然不是变法的主要内容,但是其目的还是很明显而且非常奏效的——为长期战争做准备。
“重农抑商”政策是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从如今社会的角度去分析重农抑商这一政策,不难发现还是有其必然性的。
本文将从农业重要性、商业本身的危害、商业流通性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农业工商业
一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基础中的基础。
如果当时不抑制商业发展的话,农业很难得以顺利地发展,农业没法得到提高,那么商鞅变法所提倡的其他内容就无法实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基础生产资料,什么也做不了,更别提发展商业和增强国力了,因此,农业对于当时的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时那样一个农业社会中,最核心、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是土地;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也是土地,而在当时,其他诸侯也在变革,而在经济这一方面,特别是土地的分配和农业的生产,除魏国把一部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作以外,各国都采取了一个最简单也是阻力最小、最容易为奴隶主所接受的方法,那就是:就地转化,即原来由国君分封给哪个奴隶主管理的土地,变法后就直接变成了这个奴隶主私人所有的土地,奴隶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主,原来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奴隶
就地转化为地主的佃户。
变法的大部分成果被以王室宗亲贵族为主的原奴隶主所占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实在的利益,生产积极性也就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虽然一部分农民通过垦荒或其他方式取得一部分土地成为中小地主或自耕农,但不据有主导地位。
因此这些国家变法后形成的是以地主为主体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正是这些不彻底的土地变革,使得当时诸侯六国经济发展得不如意,商鞅当时也肯定注意到了这一点的。
所以,在变法时由国家掌握调控土地资源,实行国家授田制,按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民众土地,在授定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更动,每个农户所授土地相同,负担同等的国家赋税,亦即所谓的“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通过授予民众土地并设立阡陌封疆,承认和保护民众的权益来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又颁布了户籍法和什伍连坐法。
户籍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
《什伍连坐法》中还规定“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同时规定“使民无得擅徙”,对人民群众进行强制性的人身编制、组织管理和地域控制。
《授田制》、《户籍法》、《什伍连坐法》相互协调,一并实施,实现国家对土地资源和广大民众的直接控制与管理并且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直接结合,那么这样的结果肯定会促进农业的发展。
同时,商鞅认为“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
秦孝公上任第三年,商鞅建议秦孝公颁布《垦草令》,推出了鼓励民众开荒种田的20多种办法,激励力度很大。
荒地得到开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所以,商鞅很聪明地从根本做起,一切以农业为主,全力发展农业。
这样的话,农业上去了,战争有了粮食保障,那么国家强大起来也是迟早的事,到时再发展商业也不迟!
二
从一般得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重本抑末”未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在当时的秦国来看,却又是符合其实际情况的。
当时秦国城市的商业活动相对于农业来说较为繁荣,商业的繁荣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甚至对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是一种危害。
其一:这主要体现在商业发展的本身,因为本身处于西戎之地的秦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原,黄土高原上的资源又少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农业方面粮食的生产还落后于中原其他诸侯国,而商业的发展是以较少的劳动去取得高额的
利益的,其途径就是以不等价交换剥削农民的剩余价值。
一方面,因为农民是主要的顾客,而农民本身的经济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就令到老百姓生活变得拮据;另一方面,国家的重税徭役,就使得农民的生存变得艰难。
重税徭役可以从商鞅变法中看出来:在变法中,商鞅主张对农业轻税,反对重税,认为“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也反对大兴徭役,认为“农逸,则良田不荒”,“征不烦,民不劳,则农多日。
农多日,征不烦,业不败,则草必垦矣”,农业就能得到发展。
商鞅变法中还明确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大概的意思是凡勤劳开恳务农,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就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
在这里可以从反面看出来,商鞅变法前秦国是个实施重税徭役的国家,极大地伤害到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样就更深一步地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其二:在变法前,农民拥有的土地资源应该呈数量分散且不规范的状态。
从相反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可以从商鞅变法中采取的措施里看出来,即所谓“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通过授予民众土地并设立阡陌封疆,承认和保护民众的权益来发展农业生产。
这在第一部分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已经提过。
那么,在这种土地资源分配不均、管制不严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天灾人祸,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且这种危险性非常大,因为当时秦国的实力是不及中原各诸侯的,战争有随时爆发的可能性,而一旦发生战争的话,国家临难,农业受到的打击也是相当大的!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半载而得不到温饱,虽然作为手工业者商人出力少,但是获得的更多,“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余陂,山居千章之材。
安邑千书枣;燕秦千树漆”。
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经济作物是非常丰盛的,小手工业者用这些经济作物与大手工业者的生活必需品进行交换或者两者都出售,有着稳定且可观的收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切在辛苦劳作的农民看来又怎能不羡慕和妒忌呢?所以弃农经商者应该不在少数,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秦国实际参与农耕的人口数量下降,而经商的人增加。
农业生产下降了,国家就无法征收税,就无法储备粮食,没有了经济基础,国家的一切就很难运作起来,特别是军队。
因而,从当时秦国商业发展状况的利害分析,可以发现商鞅在后来的变法中“重农抑商”这个措施的重要性了。
三
商业的流通,需要与诸侯各国的商业主体不断的交往才能维持其流动性,包括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交换,否则商业经济无法发展。
由于连年战争,秦国的农业发展遭受了到极其严重的破坏,致使国家贫弱,百姓穷困。
摆在秦孝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发展本国的经济,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战胜中原上其他诸侯而实现祖先的遗愿——向东推进,统一中原大地。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发展经济无疑是政治上的需要,详细地说,亦即是为了将要到来的长期战争做准备。
如果实行轻农重商或农商并重的政策,对当时的秦国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
在经济上,最强大的是齐国,就是赵国、魏国、楚国也要比秦国强大许多。
人们总是向往发达的地方,如果开放商业流通,会使秦国的财富和人口不断的流入这些国家,这样就会使得贫穷的秦国更加贫穷。
“废逆旅”,禁止经营旅店、餐饮服务业,使往来的商人没有地方寄宿饮食,为往来的商人设置障碍;“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这些措施都很明显地表明了商鞅意识到商业流通性带来的不利而着力推动农耕。
在现在经济交往中,也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财力来和经济不发达家国进行贸易,结果吃亏的往往是经济上不发达的国家。
因此,商业的流通性这一特点,使得商鞅在变法时不得不实施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而全力保存农业,处处加强农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政策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防止农民弃农经商,一是迫使私营工商业者弃商从农。
所有的措施强硬,目标一致,即抑商以重农,建立起规模相当的个体农户,为国家储备和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而这样做,根本上又是为了长期的战争做准备。
从农业重要性、商业本身的危害、商业流通性特点这三个方面探讨重农抑商是从秦孝公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用如今社会的角度去分析,从而能够更深一层地了解重农抑商本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2】司马迁: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3】商鞅:《商君书》垦令第二
【4】商鞅:《商君书》算地第六
【5】商鞅:《商君书》境内第十九
【6】田昌五、臧知非: 《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7】萧然: 《大秦帝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版
【8】刘玉峰: 《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2008年
【9】我是老残: 《让历史告诉未来之第一篇:商鞅变法》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