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 新议成书
公务员事业编常识——古代科技著作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
1.《墨经》:战国时期,墨子及其弟子。
物理学原理,比如力学、光学等。
“光学八条”和小孔成像。
2.《甘石星经》:战国,甘德和石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
3.《周髀算经》:西汉,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记载了勾股定理
4.《九章算术》:东汉,作者不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5.《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6.《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做注解,古代中国地理名著。
7.《梦溪笔谈》: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8.《营造法式》:北宋李诫,建筑师,建筑学著作。
9.《农政全书》:徐光启,农书,体现农政的思想,即将农学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
10.《天工开物》:宋应星,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关于天文历法的著作
《周髀算经》
讲述了周朝时期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汉代(赵君卿注)
《乙巳占》
唐代李淳风所著,详细论述了风占、云占、雨占、星占等
唐代
汉武帝时期
《大衍历》
由唐代僧一行所作,共分七篇,包括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等内容
唐代
《授时历》
由元代郭守敬所作,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
元代
《开元占经》
一部大型占星学著作,共120卷,保存了大量古代天文资料
唐代
《观象玩占》
天文学著作,有多种版本,其中唐李淳风所著版本影响较大
关于天文历法的著作
著作名称
简介
成书时期/作者
《夏小正》
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先秦时期
《春秋》
记载了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的天文现象
春秋时期
《甘石星经》
天文学专著,甘经、石经各八卷,共十六卷,又称《甘石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战国时期
《太初历》
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
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
九章算术
第二章“粟米”讲述有关粮食交换中的比例 问题。书中的“今有术”给出比例式中已知 三数求第四数的方法,欧洲迟至15世纪才出 现。 第三章“衰分”讲述配分比例和等差、等比 等问题。
第四章“少广”讲述由田亩面积求边长,由 球体积求经长的算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 位数开平方、开立方法则的记载。
九章算术
出土的一批西汉初年(约为公元前170年前后) 的竹简,共千余支。经初步整理,其中有历谱、 日书等多种古代珍贵的文献,还有一部数学著作 ,据写在一支竹简背面的字迹辨认,这部竹简算 书的书名叫《算数书》,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
《算数书》
中国现存最早的 数学书《算数书 》(西汉, 约公元 前 170 年 , 19831984年间湖北江 陵张家山出土)
《周髀算经》也是中国最古的算书,成书确切 年代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在公元前2、3世纪。 李约瑟认为:“最妥善的办法是把《周髀算经》 看作具有周代的骨架加上汉代的皮肉。”
《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
周公问商高关于计算的问题,商高答曰: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 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 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荣方与陈子的一段对话中,则包含了勾 股定理的一般形式。陈子曰:“若求邪 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 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 日,…”
《算数书》
研究得知,这“本”竹简《算数书》和《九章 算术》(公元1世纪)有许多相同之处,体例 也是“问题集”形式,大多数题都由问、答、 术三部分组成,而且有些概念、术语也与《九 章算术》的一样。
Hale Waihona Puke 《周髀算经》《周髀b ì算经》 (髀:量日影的标杆)是我国 最早的天文著作,系统地记载了周秦以来适应 天文需要而逐步积累的科技成果。该书的主要 内容是周代传下来的有关测天量地的理论和方 法。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周髀算经全文释义
周髀算经全文释义【周髀算经全文释义】(上)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其内容独特而且深入浅出。
这篇古老的算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的宝库,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周髀算经的全文,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古老智慧的奥秘。
周髀算经全文共分为九篇,每篇都涵盖了不同的数学问题和解法。
首先是第一篇“加法”,该篇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加法算术运算法则和技巧。
例如,其中提到了以“九九加法图”为基础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快计算速度,还能提高计算准确度。
紧接着是第二篇“减法”,该篇主要阐述了减法的原理和运算方法。
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减法运算法则被称为“等值减一”。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因为它能够将难以减去的数转化为易于计算的数,从而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第三篇“乘法”是周髀算经中最长的一篇,内容相对复杂。
它详细介绍了各种乘法运算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竖式乘法、重复比率法、代用比率法等。
这些方法中,代用比率法最为特别,它通过寻找与所求乘积近似的数进行代用,从而简化了复杂的乘法计算。
第四篇“除法”介绍了除法的原理和常用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除法计算的独特之处。
而在整个除法的计算过程中,重点强调了除数的变换和近似法。
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减少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周髀算经全文释义】(下)第五篇“方程”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方程问题和解法。
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线性方程和二次方程等,解题方法包括多元一次方程求解法和除法解方法等。
通过这一篇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各种方程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第六篇“求根”,正如其名所示,主要是讲解了求根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开平方法”,通过计算平方数和取平方根的运算来求解各种求根问题。
此外,该篇还介绍了通过除法运算和比率法求解求根问题的方法。
第七篇“再分数”介绍了分数的定义、性质和变换规则。
这一篇主要阐述了将分数转化为最简形式的方法和技巧。
九章算术——精选推荐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与希腊数学的发展同步,中国数学也有了长⾜的进步、⼀系列的数学思想和著作开始流传,到了西汉时代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数学已逐渐形成体系、流传⾄今的最早的数学思想,当推墨经中的⼏何学与逻辑学的表达、《庄⼦》中的“⼀尺之棰,⽇取其半,万世不竭”,蕴涵了⽆限的数学思想、到公元前两百年,已有数学著作流传、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出⼟的《算数书》⽵简,总字数约7000余,有60余⼩标题,如“⽅⽥”,“税⽥”,“⾦价”,“合分”,“约分”,“少⼴”,“程⽲”,“贾盐”等等,涉及⾯积计算、开⽅、分数运算等、由于全部⽵简尚未公开,其内涵有待进⼀步研究,与《算数书》⼏乎同时的还有《周髀算经》,涉及天⽂学上的分数运算、⽐例、等差级数等问题,⽽以勾股定理的论述最为重要、此后还有《淮南⼦》,《三统历》、《许商算术》、《杜忠算术》等著作,涉及数学问题、⽽集⼤成的,就是《九章算术》,就其内容和标题来分折,它是《算数书》的继续与发展、现传本《九章算术》成书于何时,⽬前众说纷纭,多数认为在西汉末到东汉初之间,约公元⼀世纪前后、《九章算术》的内容⼗分丰富,全书采⽤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产、⽣活实践有联系的应⽤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题⼀术,有的是多题⼀术或⼀题多术、这些问题依照性质和解法分别⾪属于⽅⽥、粟⽶、衰分、少⼴、商功、均输、盈不⾜、⽅程及勾股九章如下表所⽰、《九章算术》的作者不详、很可能是在成书前⼀段历史时期内通过多⼈之⼿逐次整理、修改、补充⽽成的集体创作结晶、由于⼆千年来经过辗转⼿抄、刻印,难免会出现差错和遗漏,加上《九章算术》⽂字简略有些内容不易理解,因此历史上有过多次校正和注释,其中重要的有:三国时曹魏刘徽注,唐朝李淳风注,南宋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选⽤《九章算术》中80道典型的题作过详解并分类,清李潢(?~1811年)所著《九章算术细草图说》对《九章算术》进⾏了校订、列算草、补插图、加说明、现代钱宝琮(1892~1974年)曾对包括《九章算术》在内的《算经⼗书》进⾏了校点,⽤通俗语⾔、近代数学术语对《九章算术》及刘、李注⽂详加注释、80年代以来,今⼈⽩尚恕、郭书春、李继闵等都有校注本出版、现将《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按算术、代数和⼏何三部分概要介绍如下:【⼀】《九章算术》中的算术部分1、分数《九章算术》中有⽐较完整的分数计算⽅法,包括四那么运算,通分、约分、化带分数为假分数(我国古代称为通分内⼦,“内”读为纳)等等、其步骤与⽅法⼤体与现代的雷同、分数加减运算,《九章算术》已明确提出先通分,使两分数的分母相同,然后进⾏加减、加法的步骤是“母互乘⼦,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这⾥“实”是分⼦、“法”是分母,“实如法⽽⼀”也就是⽤法去除实,进⾏除法运算,《九章算术》还注意到两点:其⼀是运算结果如出现“不满法者,以法命之”、就是分⼦⼩于分母时便以分数形式保留、其⼆是“其母同者,直相从之”,就是分母相同的分数进⾏加减,运算时不必通分,使分⼦直接加减即可、关于分数乘法,《九章算术》中提出的步骤是“母相乘为法,⼦相乘为实,实如法⽽⼀”、《九章算术》对分数除法虽然没有提出⼀般法那么,但算法也很清楚、如第⼀章⽅⽥章的第18个题“有三⼈三分⼈之⼀〔即313〕,分六钱三分钱之⼀〔即316〕,四分钱之三〔即43〕,问⼈得⼏何”、“答⽈:⼈得⼆钱⼋分钱之⼀”〔即每⼈得812钱〕、“经分〔分数除法称经分〕术⽈:以⼈数为法,钱数为实,实如法⽽⼀”、即313)43316(÷+、在计算过程中⾸先需要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然后分数相除,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颠倒相乘”、2、最⼤公约数与最⼩公倍数《九章算术》中还有求最⼤公约数和约分的⽅法、求最⼤公约数的⽅法称为“更相减损”法,其具体步骤是“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这⾥所说的“等数”就是我们现在的最⼤公约数、可半者是指分⼦分母都是偶数,可以折半的先把它们折半,即可先约去2、不都是偶数了,那么另外摆(即副置)分⼦分母算筹进⾏计算,从⼤数中减去⼩数,辗转相减,减到余数和减数相等,即得等数、如⽅⽥章第六题:“⼜有九⼗⼀分之四⼗九,问约之得⼏何”、将更相减损这⼀运算写成现代的图式就是于是7就是所求得的等数,再以它约9149得简约分数137、更相减损法实质上是辗转相减法、辗转相减法与欧⼏⾥得的辗转相除法在步骤上虽然略有不同,但在理论上却是⼀致的、《九章算术》在分数的加减运算中,⽤最⼩公倍数作公分母,例如少⼴章第六题相当于分数的运算,这个公分母420正是1,2,3,4,5,6,7的最⼩公倍数、3、⽐例算法在《九章算术》的第【⼆】【三】六等章内,⼴泛地使⽤了各种⽐例解应⽤问题、粟⽶章的开始就列举了各种粮⾷间互换的⽐率如下:“粟⽶之法:粟率五⼗,粝⽶三⼗,粺⽶⼆⼗七,糳⽶⼆⼗四,……”(图1-23)这是说:⾕⼦五⽃去⽪可得糙⽶三⽃,⼜可舂得九折⽶⼆⽃七升,或⼋拆⽶⼆⽃四升,……、例如,粟⽶章第⼀题:“今有粟⽶⼀⽃,欲为粝⽶,问得⼏何”、它的解法是:“以所有数乘所求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实如法⽽⼀”、⽤现代的⽅式来表达,即为公式:或所求数∶所有数=所求率∶所有率、这个题是欲将粟⽶换成粝⽶,其中“粟⽶⼀⽃(⼗升)”是“所有数”,粝⽶数即为“所求数”,按规定“粟率五⼗”为“所有率”,粝⽶30为“所求率”、于是得所求数为10×30÷50=6(升),这就是说⼀⽃⾕⼦可以砻得六升糙⽶、因⽽可以根据物与物的⽐率,再由今有数(所有数)即可求得未知数据(所求数),因为这类应⽤问题⼤都依据“今有”的数据,问所求的数,因此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就⽤“今有术”作为这类⽐例问题解法的专⽤名词、在《九章算术》中,今有术应⽤特别⼴泛,是⼀种普遍的解题⽅法、与⽐率有关的其他⼀些算法⼀般都是在今有术的基础上演化⽽来的、《九章算术》中另⼀个常⽤的⽐率算法是衰分术,所谓“衰分”就是差分、⽐例分配的意思,它是古代处理配分问题的⼀般⽅法,“衰分术⽈,各置列衰(即所配的⽐率),副并(得所配⽐率的和)为法,以所分乘未并者各⾃为实,实如法⽽⼀”,刘徽“注”说:“列衰各为所求率,副并(所得的和)为所有率,所分为所有数”,⽤“今有术”计算,就可以得到各所求数、例如衰分章第⼆题:“今有⽜、马、⽺⾷⼈苗,苗主责之粟五⽃,⽺主⽈,我⽺⾷半马(所⾷),马主⽈,我马⾷半⽜(所⾷),今欲衰偿之,问各⼏何”,依照⽺主⼈、马主⼈的话,⽜、马、⽺所⾷粟相互之⽐率是4∶2∶1,就⽤4、2、1各为所求率,4+2+1=7为所有率,粟50升为所有数、以“今有术”演算分别得⽜主⼈应偿7450 =7428〔升〕,马主⼈应偿7214升,⽺主⼈应偿717升、《九章算术》中有相当复杂的⽐例问题,例如均输章中,既有按正⽐“列衰”也有按反⽐“列衰”的⽐例分配问题等等、因此《九章算术》已包括了现代算术中的全部⽐例的内容,形成了⼀个完整的体系、4、盈亏问题《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题:“今有(⼈)共买物,(每)⼈出⼋(钱),盈(余)三钱;⼈出七(钱),不⾜四(钱),问⼈数、物价各⼏何”,“答⽈:七⼈,物价53(钱)、”“盈不⾜术⽈:置所出率,盈、不⾜各居其下、令维乘(即交错相乘)所出率,并以为实,并盈,不⾜为法,实如法⽽⼀……置所出率,以少减多,余,以约法、实、实为物价,法为⼈数”、如以算筹演算⼤致如图1-24所⽰、⽤现代的符号来表⽰:设每⼈出a 1钱,盈b 1钱;每⼈出a 2钱,不⾜b 2钱,求物价u 和⼈数v 、依据术⽂得以下⼆公式:当然我们还可以算出每⼈应该分摊的钱数因此上述的盈不⾜术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公式、盈不⾜章的第9到第20题,是⼀般的算术应⽤题,有些问题还相当难,初学者不易解达、如果通过两次假设(分别各假设⼀个答数)然后分别验算其盈余和不⾜的数量,这样任何算术问题都可以改造成为⼀个盈亏问题来解、因此盈不⾜术是中国数学史上解应⽤问题的⼀种别开⽣⾯的创造,它在我国古代算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盈不⾜术还经过丝绸之路西传中亚阿拉伯国家,受到特别重视,被称为“契丹算法”,后来⼜传⼊欧洲,中世纪时期“双设法”曾长期统治了他们的数学王国、【⼆】《九章算术》中的代数部分《九章算术》中的代数内容同样很丰富,具有当时世界的先进⽔平、1、开平⽅和开⽴⽅《九章算术》中讲了开平⽅、开⽴⽅的⽅法,⽽且计算步骤和现在的基本⼀样、所不同的是古代⽤筹算进⾏演算,现以少⼴章第12题为例,说明古代开平⽅演算的步骤,“今有积五万五千⼆百⼆⼗五步、问为⽅⼏何”、“答⽈:⼆百三⼗五步”、这⾥所说的步是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开⽅(是指开平⽅,由正⽅形⾯积求其⼀边之长、)术⽈:置积为实(即指筹算中把被开⽅数放置于第⼆⾏,称为实)借⼀算(指借⽤⼀算筹放置于最后⼀⾏,如图1-25(1)所⽰⽤以定位)、步之(指所借的算筹⼀步⼀步移动)超⼀等(指所借的算筹由个位越过⼗位移⾄百位或由百位越过千位移⾄万位等等,这与现代笔算开平⽅中分节相当如图1-25(2)所⽰)、议所得(指议得初商,由于实的万位数字是5,⽽且22<5<32,议得初商为2,⽽借算在万位,因此应在第⼀⾏置初商2于百位,如图1-25(3)所⽰)、以⼀乘所借⼀算为法(指以初商2乘所借算⼀次为20000,置于“实”下为“法”,如图1-25(4)所⽰)⽽以除(指以初商2乘“法”20000得40000,由“实”减去得:55225-40000=15225,如图1-25(5)所⽰)除已,倍法为定法,其复除,折法⽽下(指将“法”加倍,向右移⼀位,得4000为“定法”因为现在要求平⽅根的⼗位数字,需要把“借算”移⾄百位,如图1-25(6)所⽰)、复置借算步之如初,以复议⼀乘之,所得副,以加定法,以除(这⼀段是指:要求平⽅根的⼗位数字,需置借算于百位、因“实”的千位数字为15,且4×3<15<4×4,于是再议得次商为3、置3于商的⼗位、以次商3乘借算得3×100=300,与定法相加为4000+300=4300、再乘以次商,那么得:3×4300=12900,由“实”减去得:15225-12900=2325、如图1-25(7)所⽰,以所得副从定法,复除折下如前(这⼀段是指演算如前,即再以300×1+4300=4600向右移⼀位,得460,是第三位⽅根的定法,再把借算移到个位,如图1-25(8)所⽰;⼜议得三商应为5,再置5于商的个位如图1-25(9)所⽰,以5+460=465,再乘以三商5,得465×5=2325经计算恰尽如图1-25(10)所⽰,因此得平⽅根为235、)上述由图1-25(1)~(10)是按算筹进⾏演算的,看起来似乎很繁琐,实际上步骤⼗分清楚,易于操作、它的开平⽅原理与现代开平⽅原理相同、其中“借算”的右移、左移在现代的观点下可以理解为⼀次变换和代换、《九章算术》时代并没有理解到变换和代换,但是这对以后宋、元时期⾼次⽅程的解法是有深远影响的、2、⼆次⽅程问题《九章算术》勾股章第⼆⼗题:“今有⾢⽅不知⼤⼩,各中开门,出北门⼆⼗步有⽊,出南门⼗四步,折⽽西⾏⼀千七百七⼗五步见⽊,问⾢⽅⼏何、”“答⽈:⼆百五⼗步”、:如图1-26所⽰,CD=20步,EB=14步,BF=1775步,求CE、按题意,得或EC(CE+CD+EB)=2CD·BF、设x=EC、经整理,得x 2+34x =71000、这是⼀个解数字⼆次⽅程的问题、这种⼆次⽅程有⼀个正系数的⼀次项在⼆次项后⾯,我国古代称这个⼀次项为“从法”、《九章算术》少⼴章开平⽅术虽然专为开整平⽅⽽建⽴,但是也可以利⽤来解⼀般的⼆次⽅程问题、解这种⼆次⽅程只需开带“从法”的平⽅,或简称为“开带从平⽅”、从⽽即可求得⽅程的正根、因此上述勾股章第20题的解法为:“术⽈以出北门步数乘西⾏步数倍之,(2CD ·BF =2×20×1775=71000)为实,并出南门步数为从法(20+14=34),开⽅除之,即⾢⽅、”现列出开带从平⽅的筹算步骤如图1-27所⽰、(注:为了不易搞错,空位补上0)如果我们将上述开带从平⽅的演算过程与55225的开平⽅的演算过程作⼀⽐较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在55225开平⽅过程中,议平⽅根的第⼆位和第三位数字时,所列的算式是⼀个有“从法”的开⽅式相当于我们分别⽤开带从平⽅的⽅法解⼆次⽅程:)—,(参阅图)6(251152254000100222=+x x以及)—.(参阅图)8(2512325460323=+x x不过要注意的是前者的正根是10x 2=35,⽽后者的正根是x 3=5、3、多元⼀次⽅程组及其解法《九章算术》⽅程章中所谓“⽅程”是专指多元⼀次⽅程组⽽⾔,与现在“⽅程”的含义并不相同、《九章算术》中多元⼀次⽅程组的解法,是将它们的系数和常数项⽤算筹摆成“⽅阵”(所以称之谓“⽅程”)、消元的过程相当于现代⼤学课程⾼等代数中的线性变换、⽅程章第⼀题:“今有上⽲(指上等稻⼦)三秉(指捆)中⽲⼆秉,下⽲⼀秉,实(指⾕⼦)三⼗九⽃;上⽲⼆秉,中⽲三秉,下⽲⼀秉,实三⼗四⽃;上⽲⼀秉,中⽲⼆秉,下⽲三秉,实⼆⼗六⽃、问上、中、下⽲实⼀秉各⼏何”,这⼀题假设按现代的记法、设x 、y 、z 依次为上、中、下⽲各⼀秉的⾕⼦数,那么上述问题是求解三元⼀次⽅程组:《九章算术》⽤算筹演算:“⽅程术⽈,置上⽲三秉,中⽲⼆秉,下⽲⼀秉,实三⼗九⽃,于右⽅、中、左⾏列如右⽅(图1-28)以右⾏上⽲徧乘(即遍乘)中⾏⽽以直除(这⾥“除”是减,“直除”即连续相减、)……(引⽂下略)”、现将遍乘直除法解⽅程组的过程,按算筹演算如图1-29所⽰:这题的答案:《九章算术》⽅程章第⼀题“答⽈:上⽲⼀秉,九⽃四分⽃之⼀〔419⽃〕;中⽲⼀秉,四⽃四分⽃之⼀〔414⽃〕;下⽲⼀秉,⼆⽃四分⽃之三〔432⽃〕、《九章算术》⽅程章中共计18个题,其中⼆元的8题,三元的6题,四元、五元的各2题都⽤上述的演算法解决,直除法是我国古代解⽅程组的最早的⽅法、多元⼀次⽅程组解法在印度最早出现于第七世纪(约628年)在欧洲最早提出三元⼀次⽅程组和解法的是16世纪中(1559年)的法国数学家布丢(Buteo)、⾄于线性⽅程组的⼀般理论直到18世纪(1779年)才由法国数学家别朱(E、Be-zout)建⽴、可见《九章算术》中的⽅程术,不但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伟⼤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份值得我们⾃豪的宝贵遗产、4、正负数由于《九章算术》在⽤直除法解⼀次⽅程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正负数的问题,于是在⽅程章第三题中明确提出了正负术、刘徽在该术的注⽂⾥实质上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并在计算⼯具即算筹上加以区别“正算⾚,负算⿊,否那么以邪正为异”、这就是规定正数⽤红⾊算筹,负数⽤⿊⾊算筹、如果只有同⾊算筹的话,那么遇到正数将筹正放,负数时邪(同斜)放、宋代以后出现笔算也相应地⽤红、⿊⾊数码字以区别正、负数,或在个位数上记斜划以表⽰负数,如(即—1824),后来这种包括负数写法在内的中国数码字还传到⽇本、关于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那么,“正负术⽈: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负之,负⽆⼊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正之,负⽆⼈负之”、这⾥所说的“同名”、“异名”分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同号、异号、“相益”、“相除”是指⼆数相加、相减、术⽂前四句是减法运算法那么:(1)如果被减数绝对值⼤于减数绝对值,即a>b≥0,那么同名相除:(±a)-(±b)=±(a-b),异名相益:(±a)-(b)=±(a+b)、(2)如果被减数绝对值⼩于减数绝对值,即b>a≥0、①如果两数皆正那么a-b=a-[a+(b-a)]=-(b-a)、中间⼀式的a和a对消,⽽(b-a)⽆可对消,那么改“正”为“负”,即“正⽆⼊负之”、“⽆⼊”就是⽆对,也就是⽆可对消(或不够减或对⽅为零)、②如果两数皆负那么(-a)-(-b)=-a-[(-a)-(b-a)]=+(b-a)、在中间的式⼦⾥(-a)和(-a)对消,⽽-(b-a)⽆可对消,那么改“负”为“正”所以说“负⽆⼊正之”、③如果两数⼀正⼀负、那么仍同(1)的异名相益、术⽂的后四句是指正负数加法运算法那么、(1)同号两数相加,即同名相益,其和的绝对值等于两数绝对值和、如果a>0,b>0,那么a+b=a+b,(-a)+(-b)=-(a+b)(2)异号两数相加,实为相减,即异名相除、如果正数的绝对值较⼤,其和为正,即“正⽆⼊正之”、如果负数的绝对值较⼤,其和为负,即“负⽆⼊负之”、⽤符号表⽰为①如果a>b≥0,那么a+(-b)=[b+(a-b)]+(-b)=a-b,或(-a)+b=[(-b)-(a-b)]+b=-(a-b)、②如果b>a≥0,那么a+(-b)=a+[(-a)-(b-a)]=-(b-a),或(-a)+b=(-a)+[a+(b-a)]=b-A、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那么,在《九章算术》时代或许会遇到有关正负数的乘除运算、可惜书中并未论及,直到元代朱世杰于《算学启蒙》(1299年)中才有明确的记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因此⾄迟于13世纪末我国对有理数四那么运算法那么已经全⾯作了总结、⾄于正负数概念的引⼊,正负数加减运算法那么的形成的历史记录,我国更是遥遥领先、国外⾸先承认负数的是七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门岌多(约598-?)欧洲到16世纪才承认负数、【三】《九章算术》中的⼏何部分《九章算术》总结了⽣产、⽣活实践中⼤量的⼏何知识,在⽅⽥、商功和勾股章中提出了很多⾯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勾股定理的应⽤,现分别介绍如下1、⾯积计算《九章算术》⽅⽥章主要论述平⾯图形直线形和圆的⾯积计算⽅法、《九章算术》⽅⽥章第⼀题“今有⽥⼴⼗五步,从(⾳纵zong)⼗六步、问为⽥⼏何、”“答⽈:⼀亩”、这⾥“⼴”就是宽,“从”即纵,指其长度,“⽅⽥术⽈:⼴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得积步就是得到乘积的平⽅步数)以亩法⼆百四⼗步(实质应为积步)除之,即亩数、百亩为⼀顷、”当时称长⽅形为⽅⽥或直⽥、称三⾓形为圭⽥,⾯积公式为“术⽈:半⼴以乘正从”、这⾥⼴是指三⾓形的底边,正从是指底边上的⾼,刘徽在注⽂中对这⼀计算公式实质上作了证明:“半⼴者,以盈补虚,为直⽥也、”“亦可以半正从以乘⼴”(图1-30)、盈是多余,虚乃不⾜、“以盈补虚”就是以多余部分填补不⾜的部分,这就是我国古代数学推导平⾯图形⾯积公式所⽤的传统的“出⼊相补”的⽅法,由上图“以盈补虚”变圭⽥为与之等积的直⽥,于是得到了圭⽥的⾯积计算公式、⽅⽥章第⼆⼗七、⼆⼗⼋题把直⾓梯形称为“邪⽥”(即斜⽥)它的⾯积公式是:“术⽈:并两邪(即两斜,应理解为梯形两底)⽽半之,以乘正从……,⼜可半正从……以乘并、”刘徽在注中说明他的证法仍是“出⼊相补”法、在⽅⽥章第⼆⼗九、三⼗题把⼀般梯形称为“箕⽥”,上、下底分别称为“⾆”、“踵”,⾯积公式是:“术⽈:并踵⾆⽽半之,以乘正从”、⾄于圆⾯积,在《九章算术》⽅⽥章第三⼗【⼀】三⼗⼆题中,它的⾯积计算公式为:“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这⾥“周”是圆周长,“径”是指直径、这个圆⾯积计算公式是正确的、只是当时取径⼀周三(即π≈3)、于是由此计算所得的圆⾯积就不够精密、除了上述⾯积计算公式以外,《九章算术》中还有近似计算公式,⽅⽥章第三⼗六题中有弧⽥(指现在的⼸形)⾯积计算公式:“术⽈:以弦乘⽮,⽮⼜⾃乘,并之,⼆⽽⼀”(图1-31)、⽤现代的记号表⽰为)(212h bh S +=⼸、这是⼀个经验公式,所得近似值不很精密、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九章算术》时代关于常见的平⾯图形(直线形与圆)⾯积计算已经⼤都可以转化为运⽤上述公式来进⾏计算了、2、体积计算《九章算术》商功章收集的都是⼀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但是商功章并没有论述长⽅体或正⽅体的体积算法、看来《九章算术》是在长⽅体或正⽅体体积计算公式:V =abh 的基础上来计算其他⽴体图形体积的、《九章算术》商功章提到城、垣、堤、沟、堑、渠,因其功⽤不同因⽽名称各异,其实质都是正截⾯为等腰梯形的直棱柱,他们的体积计算⽅法:“术⽈:并上、下⼴⽽半之,以⾼假设深乘之,⼜以袤乘之,即积尺”、这⾥上、下⼴指横截⾯的上、下底(a ,b )⾼或深(h ),袤是指城垣……的长(l )、因此城、垣…的体积计算术公式hl b a V )(21+=、刘徽在注释中把对于平⾯图形的出⼊相补原理推⼴应⽤到空间图形,成为“损⼴补狭”以证明⼏何体体积公式、刘徽还⽤棋验法来推导⽐较复杂的⼏何体体积计算公式、所谓棋验法,“棋”是指某些⼏何体模型即⽤⼏何体模型验证的⽅法,例如长⽅体本⾝就是“棋”[图1-32(1)]斜解⼀个长⽅体,得两个两底⾯为直⾓三⾓形的直三棱柱,我国古代称为“堑堵”[图1-32(2)],所以堑堵的体积是长⽅体体积的⼆分之⼀、abh V 21=堑堵再解开右后边的堑堵[图1-32(3)]、得⼀个底⾯为长⽅形⽽有⼀棱和底⾯垂直的四棱锥(古代称之为“阳马”)和⼀个底⾯为直⾓三⾓形⽽有⼀棱和底⾯垂直的三棱锥(古代称之为“鳖臑”(臑⾳闹)[图1-32(4)]这个阳马⼜可以对分为两个“鳖臑”[图1-32(5)],如果原长⽅体为正⽅体的话,那么极容易看出:由⼀个堑堵分解出来的三个鳖臑是等积的、刘徽可以证明在长⽅体的情况下,由⼀个堑堵分解出来的三个鳖臑仍然是等积的、于是阳马体积应是长⽅体体积的三分之⼀、abh V 31=阳马,abh V 61=鳖臑这样我们可以把正四棱锥(古代称为“⽅锥”)分解为四个阳马,因此⽅锥体积为h a V 231=⽅锥、正四棱台(古代称为“⽅亭”)可分解为⼀个正四棱柱,四个堑堵和四个阳马,因此h ab b a V )(3122++=⽅亭、《九章算术》商功章还有圆锥、圆台(古代称“圆亭”)的体积计算公式、甚⾄对三个侧⾯是等腰梯形,其他两⾯为勾股形的五⾯体(古代称“羡除”)[图1-33(1)],上、下底为矩形的拟柱体(古代称“刍童”)以及上底为⼀线段,下底为⼀矩形的拟柱体(古代称“刍甍”)(甍⾳梦)[图1-33(2)]等都可以计算其体积、3、勾股定理及其应⽤《九章算术》以前虽然已经有了勾股定理,但主要是在天⽂⽅⾯的应⽤、在《九章算术》中已经⽤得很⼴,⽽且在勾股章⼀开始就先讲了勾股定理及其变形,前三个题的“勾股术⽈:勾股各⾃乘,并⽽开⽅除之,即弦、⼜股⾃乘,以减弦⾃乘,其余开⽅除之,即勾、⼜勾⾃乘,以减弦⾃乘,其余开⽅除之,即股”、如果以a 、b 、c 各表⽰直⾓三⾓形的勾、股、弦、那么上述三句话即相当于: 22b a c +=,22b c a -=,22a c b -=、因此,勾股术可以理解为直⾓三⾓形两边推求第三边的⽅法、刘徽在注⽂中,曾对勾股定理⽤出⼊相补原理来论证这⼀定理,可惜所绘的弦图早已散失,没有能够和注⽂⼀起留传下来、《九章算术》勾股章除了勾股定理及其变形的三个题以及涉及勾股容⽅、容圆各⼀题以外,其余⼗九个题全是应⽤问题、例如勾股章第六题“今有池⽅⼀,葭(⾳jia ,⼀种芦苇类植物)⽣其中央,出⽔⼀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深,葭长各⼏何、”“答⽈:⽔深⼀丈⼆尺;葭长⼀丈三尺、”术⽈:半池⽅⾃乘,以出⽔⼀尺⾃乘,减之,余,倍出⽔除之,即得⽔深、加出⽔数,得葭长”、如图1-34所⽰,设池⽅为2a ,⽔深为b ,葭长为c ,那么按术得:⽔深12215)(2)(222=-=---=b c b c a b ,葭长13)()(2)(22=-+---=b c b c b c a c 、现代解法:设⽔深为x 尺,那么葭长为x +1,按题意由勾股定理,得52+x 2=(x +1)2、整理,得2x =52-12,∴x =12、两种解法相⽐较,可见实质解法步骤完全⼀致、印度古代有著名的“莲花问题”,其中除了只有数据与《九章算术》的“葭⽣中央问题”不同以外,其余完全相同、但要⽐中国《九章算术》晚了⼀千多年、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流传⾄今已达两千余年之久,不仅指导着我国数学的发展,⽽且早已流传到世界各地,翻译成⽇、英、俄、德等多种⽂字,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巨⼤贡献和影响、把《九章算术》与西⽅最早的⼀本数学名著欧⼏⾥得的《⼏何原本》相对照,就可以发现从形式到内容都各有特⾊和所长,形成东、西⽅数学的不同风格、《⼏何原本》以形式逻辑⽅法把全部内容贯穿起来,⽽《九章算术》那么按问题的性质和解法把全部内容分类编排、《⼏何原本》中极少提及应⽤问题,⽽《九章算术》那么是解应⽤问题为主,《⼏何原本》以⼏何为主,略有⼀点算术内容,⽽《九章算术》那么包含了算术、代数、⼏何等我国当时数学的全部内容、其中尤其是代数⽆可争辩地是中国所创、在16世纪以前基本上是中国⼀⼿包办了的、因此,完全可以说《九章算术》与《⼏何原本》是世界数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也是现代数学的两⼤主要源泉、。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古代数物地理医等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一)《周髀算经》简介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
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
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但它所包含的史料,却有比这更早的。
其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成为现存文献中提到最早使用勾股定理的例子。
(二)勾股定理现在流传的《周髀算经》,都不是原来的著作,都经后人修改和补充过。
《周髀算经》的本文,是周公与商高的问答部分;接下去的荣方与陈子问答部分,是《周髀算经》的续文。
据《周髀算经》记载:“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四,径隅五。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矩的两直角边加以折算成一定的比例,短直角边长(句)3,长直角边长(股)4,弦就等于5,得成3、4、5(如右图)。
句(即勾)、股平方之和为25,这称为积矩。
大禹所用的治天下(指治水)的方法,就是从这些数学知识发展出来的。
在世界数学史上,一般把勾股定理归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发现它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因为他提出了定理的一般形式的叙述和证明,我国则稍晚。
但实际上,商高关于勾股定理的认识,要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所记载的周公与商高问答的事是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
《周髀算经》既创造了夏历,也创造了公历
《周髀算经》既创造了夏历,也创造了公历《周髀算经》既创造了夏历,也创造了公历杨润根“……三百六十五日南极日影之长,明日反短。
以岁终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
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终也。
”这是<周髀算经>通行的版本之中的最后一章(第十八章)之中的一段话,我认为它是《周髀算经》创造了现在被全世界普遍地使用的公历的最可靠的证明。
这一段话不仅陈述了每一个地球年(即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准确的时间的长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也不仅陈述了对于这个时间的长度的特殊的处理——每四年一闰,其中的三个平年为365日,一个闰年为366日(这与现在被全世界普遍地使用的公历的处理的方法是完全地一致的),而且陈述了确定每四年之中的哪三年是平年和哪一年是闰年的具体的方法:用一根固定的高度的表尺在南极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测量日影的长度,如果在冬至的这一天——这也就是一年之中的最后的一天(“岁终”)——之后的第一天,日影的长度变短了,那么这一年就是具有365日的平年,如果在冬至的这一天之后的第一天,日影的长度反而变长了,那么这一年就是具有366日的闰年。
、当然,在南极进行这样的测量也许太奢侈了,如果选择在北回归线上进行这样的测量,不仅结果是完全地一致的,而且也是十分地节省的。
将《周髀算经》的最后一章的这一段话与《周髀算经》的第十四章之中的对于经岁的陈述联系起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周髀算经》创造的公历是建立在经岁的概念——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一周需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一准确的时间的长度——的基础础之上的。
与此同时,当我们理解了《周髀算经》创造的公历是建立在经岁的概念——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一周需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这—准确的时间的长度——的基础础之上的,那么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周髀算经》创造的夏历是建立在经月的概念——月球环绕着地球运行一周需要29又499/940日——的基础之上的。
中医天文的书 -回复
中医天文的书-回复
中医天文是中医学与古代天文学相结合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天体运行、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天文的书籍:
1.《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和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周髀算经》:这是一部古老的天文历法学著作,其中也涉及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3.《天文训》:这是汉代的一部天文历法著作,其中也涉及到中医的气象医学理论。
4.《中医天文历法学》:这是现代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医天文历法学的专著,详细阐述了中医天文历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
5.《中医气象医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气象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包括了天文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上书籍都是探讨中医天文相关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目,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天文作为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阅读时可能需要一定的中医和天文学
基础。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中有很多著作对其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著作:
1.《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的数学著作之一,成书于东汉时期,共分为九章,包括算术、代数、几何、测量等方面的内容。
2.《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主要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海岛算经》: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另一部经典著作,成书于唐代,主要涉及测量学方面的内容,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测量等。
4.《算经十书》:是明代数学家李冶所编纂的一部数学著作,包括《数书九章》、《天元术》、《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等十部著作,是明代数学的代表作之一。
5.《数理精蕴》:是清朝数学家李善兰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共分为五卷,包括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以上著作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数学著作,如《数书原本》、《算学启蒙》、《数学通轨》等,它们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作者:赵爽(汉) 甄鸾(北周)注《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在天文学上曾有三种学说。
“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
这派学说主张:天象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一世纪)。
南宋时的传刻本(1213)是目前传世的最早刻本。
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
《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周髀算經卷上之一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
竊聞乎大夫善數也。
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
夫天不可階而升。
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
數之法。
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
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
以為句。
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半之一矩。
環而共盤。
得成三四五。
兩矩共長二十有五。
是謂積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
此數之所生也。
周公曰。
大哉言數。
請問用矩之道。
商高曰。
平矩以正繩。
偃矩以望高。
覆矩以測深。
臥矩以知遠。
環矩以為圓。
合矩以為方。
方屬地。
圓屬天。
天圓地方。
方數為典。
以方出圓。
笠以寫天。
天青黑。
地黃赤。
天數之為笠也。
青黑為表。
丹黃為裏。
以象天地之位。
是故。
知地者智。
知天者聖。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數。
其裁制萬物。
惟所為耳。
周公曰。
善哉。
周髀算經卷上之二昔者。
榮方問于陳子。
曰。
今者竊聞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
光之所照。
一日所行。
遠近之數。
人所望見。
四極之窮。
列星之宿。
天地之廣袤。
夫子之道。
皆能知之。
其信有之乎。
陳子曰。
然。
榮方曰。
方雖不省。
願夫子幸而說之。
今若方者。
可教此道耶。
陳子曰。
然。
此皆算術之所及。
子之于算。
足以知此矣。
若誠累思之。
于是榮方歸而思之。
數日不能得。
中国数学古籍《周髀算经》与古代发达的天算
中国数学古籍《周髀算经》与古代发达的天算中国数学古籍《周髀算经》与古代发达的天算西周时期的数学水平怎么样,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从古代典籍中所留下来的一些记载来看,数学并不是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与礼、乐、射、御相比,其所占的比例十分小,不仅此时如此,即在整个知识体系和学术思想中,像数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也没有清晰的面目,它们通常被划归于“数术类”。
“数术类”是个很庞杂的门类,它包括很多我们今天归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如数学、地理、天文等,也包括一些巫术的内容,比如占卜、符瑞、天象、风水等。
二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有些分类在今天看来是十分荒谬的。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符瑞”这个门类,其中往往记载日蚀、月食、彗星、陨星等天文现象,在古人那里这属于灾异,是凶兆,而不是天文学知识。
这是我们知识体系上的差别造成的,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不同。
虽然数学在古时,其内容和水平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门知识不重要,不发达,相反,数学的运用十分广泛,在某些方面的成就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几乎可以用超级早熟来形容,这就是天算。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要在新年伊始颁发日历,以确立农时。
历法的制定除了天文观测积累经验外,更多的要靠数学运算。
而这个运算过程相当复杂。
在古代流传下来一本书,叫做《周髀算经》,它是一部以盖天说为中心的天文学著作,年代无法准确估算,其上限甚至周公感叹说:“数这门艺术真是了不起啊!我想再请教应用直角三角形(字面上指丁字尺)的道理。
”商高回答说:“使直角三角形平卧在地上,可以用绳子设计出平直的和方形的工程。
把直角三角形竖立起来,可以测量高度。
倒立的直角三角形可用来测量深浅,而平放的直角三角形则可用来测出距离。
”“让直角三角形旋转(规),可以画出圆形,把几个直角三角形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正方形和长方形。
方形属于地,而圆形则属于天,所以天是圆的,而地则是方的。
方形的数是标准,从方形的数可以推出圆形的大小来。
”“天想一个笠子。
天的颜色是蓝的和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和红的。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首,记录着一段周公向商高就教数学常识的对话:[宝典]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图1 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
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亦即:c=(a2+b2)(1/2)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不仅很早就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而且很早就尝试对勾股定理作理论的证明。
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
中国古代数学的全盛时期
中国古代数学的全盛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全盛时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根据它本身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萌芽时期、汉唐奠基时期、宋元全盛时期、西学输入时期、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5个阶段。
我们的祖先在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中,逐渐认识了数与形的概念。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大多为圆形或其他规则形状,陶器上有各种几何图案,通常还有三个着地点,这些都是几何知识的萌芽。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开始了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
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春秋末年甚至之前,人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普遍使用了算筹这种先进的计算工具。
人们已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完成了向封建制度的过渡。
当时的数学知识分成了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9个部分,称为“九数”,九数确立了《九章算术》(简称《九章》)的基本框架。
西汉政府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给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人们提出了若干算术难题,并创造了解勾股形、重差等新的数学方法。
同时,人们注重对先秦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
作为数学新发展及先秦典籍是前者而刻入,后者只好付之阙如),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印刷本数学著作。
后来南宋数学家鲍公式之翻刻了这些刻本,有《九章》(半部)《周髀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种及《数术记遗》等孤本,流传至今,是目前世界上传世最早的印刷本数学著作。
在这一时期,数学研究的很多领域都达到了古代数学的高峰,其中一些成就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高峰。
宋代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如“贾宪三角”与开方作法本源图、增乘开方法、大衍求一术、隙积术、垛积术、会圆术、纵横图、筹算和珠算等。
宋元数学家贾宪、李冶、杨辉、朱世杰的著作,大多在成书后不久即刊刻。
数学古代著作
数学古代著作
《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数书九章》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
这些著作包含了几何、代数、数论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以《九章算术》最为著名,对中国古代算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后世算术发展的基石之一。
另外,《孙子算经》在代数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提出了对数、偶数、奇数等重要概念,推动了中国古代代数学的研究。
这些数学古代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周髀算经》的流传1.关于《周髀算经》(1)何谓周髀?《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完整地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天算著作。
大约从东汉末期开始,人们已经把这部书当成是专门论述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之一——盖天说的理论著作。
例如,东汉的蔡邕(132-192)就说:论天体者三家:宣夜之说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仅得其情。
①按理,《周髀算经》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似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但是,有清以来数百年问,学者们对此却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那么,什么是周髀?在《周髀算经》卷上之二容方问“周髀者何”时,陈子答曰:古时天子治周,此数望之从周,故曰周髀。
髀者,表也。
由此可知,周髀,就是周时使用的圭表,引申为阐述周人以圭表测量天体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这应该是比较权威的解释。
然而,根据明代胡震亨(1569-1645)的说法:《周髀》以周人志之,乃称《周髀》。
而虞喜则谓天之体转四方,地体卑不动。
天周其上,故云“周”。
其解“周”字,又一义也。
②可以知道晋代的天文学家虞喜(28l-356)就不认同陈子的解释,他认为“周”是指天体周旋四方的意思,《周髀算经》与周人无关。
清代的冯经也称:周谓全体,髀谓股分。
此经即割圆之法。
③与虞喜的看法类似。
对“周髀”的解释,与到底什么是《周髀算经》的本文有关。
在《周髀算经》卷上之二开篇“昔者容方问于陈子”之后,赵爽注释道:容方、陈子是周公之后人。
非《周髀》之本文。
赵爽的意思是,整个《周髀算经》的经文,只有卷上之一商高与周公的问答。
陈子与荣方的问答及其以后的文字,都是对商高用矩之道的推衍。
这个解释,在明末清初特别为一般的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在西学中源说盛行的时期,许多数学家都仅仅将商高答周公问当做《周髀算经》的本文,并把它作为世界上各种文明之数学发达史的源头。
例如梅文鼎(1633-1721)就说:周末,畴人子弟失官分散,嗣经秦火,中原之典章既多缺佚,而海外之支流反得真传。
此西学之所以有本也。
古算书存者,独有《周髀》,周公、商高问答,其本文也。
容方、陈子以下,所推衍也。
而汉张衡、蔡邕以为术数虽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
按容方、陈子,始言晷度。
衡、邕所疑,或在于是。
若《周髀》之本文,辞简而意赅,理精而用博,实言数者所不能外。
然则商高一篇,诚成周六艺之遗文,而非后人所能假托也。
④梅文鼎将汉代张衡(78-139)等人对《周髀算经》盖天说的怀疑,归结为陈子学说带来的困扰,与《周髀算经》本文无涉。
虽然梅文鼎并没有明确指出商高答周公问时已经证明了勾股定理,但把商高所述的用矩之道认定为《周髀算经》之数学基础,这一点也是不错的。
他由此得到的推论是,一切几何学的应用,都可以在商高答周公问中找到源头。
只不过这个源流一度在中国中断,反而传播到西方,并为西学发扬光大。
因此,成为西学中源说的一个重要的证据。
为了将这个“源头”上溯的尽可能的久远,除了认定商高答周公问是“成周六艺之遗文”之外,就是根据赵爽的注释,将陈子之后的文字从《周髀算经》的本文中剥离出去。
因此,清代一些学者在研究《周髀算经》时,都仅仅讨论商高与周公问答的部分,其余不论。
如梅文鼎的《周髀经解》与冯经的《周髀算经述》等等,都是这样处理的。
注释:①《宋书·天文志》。
②胡震亨:“《周髀算经》题词”,见《周髀算经》(明本)。
③冯经:《周髀算经述》。
④梅文鼎:《周髀经解》。
(2)《周髀算经》的成书年代假设我们把《周髀算经》的本文限定为商高与周公的问答,似乎其成书年代也就不难断定了。
可是,乾嘉以后,考据之学兴起,疑古之风日盛,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推断:不仅商高是后人假托的,甚至陈子也是后人虚构出来的。
于是,仅仅把商高问答看作《周髀算经》本文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
因此,许多学者都将陈子问答以后的文字作为《周髀算经》全文的一个部分,不再加以区分。
如此一来,人们开始根据《周髀算经》中的内容推断它的成书年代。
通常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类:天文学史专家,喜欢利用现代天文学手段,根据《周髀算经》中记录的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或数据,推算其应该出现的年代,并以此来确定其成书时代。
例如,日本学者能田忠亮便以《周髀算经》中的北极星(北极璇玑)到北天极的距离.归算出其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到7世纪之间。
①另一种方法则是根据《周髀算经》涉及的一些内容,与相对而言年代比较明确的其他历史典籍的比较,推断其成书年代。
钱宝琮(1892-1974)在《周髀算经考》中对《周髀算经》的年代做出如下的考证:第一,《周髀算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为商高问答,后为陈子模型;第二,由于怀疑商高是后人的伪托,因此,认为陈子以下的文字才是《周髀算经》的主体,通过与《淮南子·天文训》的比较,从六个方面论述了陈子以下的文字成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第三,“周髀”的意思以陈子之说为准,同时也提到其他一些解释;第四,比较24气名目及次序与《三统历》之异同,提到赵爽注称原节气长度15日与《淮南子》的粗略记法类似;第五,分数算法的繁复与《九章算术》类似。
他的结论是,《周髀算经》成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还有一种倾向也值得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以《周髀算经》全书中所有内容的下限来判定它的成书年代,古克礼(C.Cullen)大约可以算是这个方面的一个代表。
古克礼认为以前的学者大多错误地企图去发现《周髀算经》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的年代,因此,它们的结论是在一种假象的幻觉中获得的。
他认为,这部书是一些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分别撰述的论文集。
他的做法是,首先,调查《周髀算经》的内在结构,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章节,讨论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其次,讨论与各节内容有关的外部世界的资料与活动;第三,探讨可能产生与各节内容相关的历史环境。
他将《周髀算经》的整体编排打乱,把它们划分为外篇与内篇两个部分。
其中内篇以陈子模型为主展开,取其下限在公元1世纪。
在有关外部环境的讨论中,指出作为皇家的藏书目录,班固(32-92)编写的《汉书·艺文志》中有《许商算术》与《杜忠算术》而无《周髀算经》;盖天说在公元l世纪已经为人所熟知,蔡邕在公元180年已经明确将其列为中圈古代的三家宇宙论之一。
结论是,由于受到了浑天说的影响,《周髀算经》的成书时间不可能早于公元前l世纪,但也不会晚于公元200年。
笔者以为,判别中国古代科学典籍的完成年代,应该以书中主要的科学思想或知识水平所反映的年代为判别标准,而不应以书中夹杂的若干后代掺入的只言片语作为推断的条件。
由于早期的科学典籍通常都是人类知识逐渐积累的结晶,因此,搞清楚其中科学思想的萌生时期与流传脉络,也许比单纯判定它的成书年代更有意义。
科学史已经反复地证明,今天看来是非常显然的科学真理,在人类认识它的初期往往经历了长期的怀疑,甚至抵制。
例如,岁差现象在南北朝时期的存废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因此,试图通过以《周髀算经》中的内容的完整或正确性介于某两个古代文献之间,就认定其成书年代也必定介于两者之间的方法,是靠不住的。
而利用一些重要数据的理论推算来判定其成书年代的方法,许多时候也是不太可行的。
有关《周髀算经》成书年代的讨论,冯礼贵曾经收集了14种不同的观点②。
尽管在《周髀算经》成书年代的判断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周髀算经》并不是成书于一人一时,它经过了许多朝代的流传进化才得以完成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篇幅与结构。
章鸿钊曾经明确地将《周髀算经》的形成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商高问答;第二期,陈子问答;第三期,陈子以后的文字。
这样的划分,是许多人都默认的一个事实。
正如陈方正在总结前人对《周髀算经》成书过程的讨论时所说:《周髀》不但不是个人的著作,甚至也未必是单一性质的著作,而可能是由多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相关、相类但并不相同的学说、理论,逐渐累积而成。
因此,将《周髀》单纯视为表述盖天说的自洽体系,而忽视它的层积性质,是不甚恰当的。
③笔者也赞同将《周髀算经》的形成划分为三个时期。
具体而言,上卷之一,商高与周公的问答,应该是《周髀算经》的原始文字,它反映了早期的以商高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以及数学之为用的认识。
商高答周公问企图说明的问题是解决几何测量学的数学方法,这一点他做到了。
这个方法包含勾股定理与用矩之道。
按照商高的说法,这些数学内容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已经具备,应该是可信的。
第二个时期,陈子模型的提出,其内容为上卷之二陈子与容方的问答,这个部分大约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
这个时期,陈子将商高的用矩之道进一步发展成为测望日高的重差术。
也是可以相信的。
陈子问答中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利用影差原理与日高术,在商高的用矩之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更加宏大的测天量地的理论与实践。
陈子模型的提出,事实上是在向着这样的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把商高的《周髀》转化为盖天说的《周髀》,把一部比较单纯的数学著作转化为一部纯粹的数理天文学论著。
从上卷之三开始,是对盖天说理论的扩张与完善。
首先是在陈子模型的基本假设下,建立七衡六间的宇宙模型,并以术文的形式给出每日太阳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使七衡图成为一个可以操作的真正的活动式星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新的天地形状的模式,给出了地理五带的划分、寒暑成因的解释、日出日落的方位,并建立了盖天说的天体测量学,引入了去极度的概念,制作了比较完整的《四分历》等等。
这些虽然大大地丰富了陈子模型的理论内涵,但同时也制造了盖天说系统内部的一些无法完全自洽的矛盾,成为后世学者不断批评的目标。
这个部分的形成,意味着《周髀算经》作为一部论述盖天说理论的专著的完成。
从《周髀算经》上卷之三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术曰”,这一点与商高问答及陈子问答的行文风格形成明显的反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形成时期应该是比前两个部分更加晚近的事实。
综上所述,《周髀算经》的第一部分商高问答,曾经作为《周髀算经》独立的本文,其完成时间应该在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
陈子问答中的数学理论与宇宙模型完成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5世纪。
作为一部阐释盖天说理论的数理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从上卷之三开始,是对陈子模型的完善和扩充,其中的一些基本数据与结构,如七衡图与去极度等,应该是在陈子模型提出后就已经确定了的,但是,陈子假设的平行平面的天地模型,则得到了一定的修正,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如寒暑成因与历法等内容,总而言之,《周髀算经》第三部分的成型,按照钱宝琮与刘朝阳的考证,应该不会晚于公元前100年。
注释:①能田忠亮:《周髀算经の研究》。
②冯礼贵:《〈周髀算经〉成书年代考》。
③陈方正:《有关〈周髀算经〉源流的看法和设想》。
2.版本流传二十四史中最早收录《周髀算经》书目的是《隋书·经籍志》,其中记录了有关的三条书目:《周髀》一卷(赵婴注)《周髀》一卷《周髀图》一卷据考证,这里的赵婴就是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