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1

合集下载

《集合概念》教案

《集合概念》教案

《集合概念》教案课时:1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描述集合。

2. 掌握集合元素的表示方法。

3. 能够根据条件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元素的判断。

教学难点:1. 集合元素的判断。

教学方法:1. 提问法。

2.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几个事件或物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这些事件或物体能不能构成集合。

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元素放在一起构成的整体。

3. 集合元素的表示(10分钟)a.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出来。

b. 引导学生总结集合元素的表示方法。

4. 集合元素的判断(15分钟)a. 讲解集合元素的判断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b. 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解释判断的原因。

5. 练习(15分钟)a. 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任务,让他们根据观察结果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b. 提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小结集合概念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应用场景,并进一步拓展集合概念。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集合元素的判断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集合的概念、集合元素的表示方法和集合元素的判断方法。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学生可以将集合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 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高中数学 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

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正方形;(4)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5)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6)方程2560-+=的所有实数根;x xx->的所有解;(7)不等式30(8)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8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8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a b c d…表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

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

高中数学集合含义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含义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法,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化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1. 集合的定义和概念理解;
2. 集合的表示法和运算规则;
3. 集合运算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和应用。

二、讲解(15分钟)
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法:用大括号{}表示,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4.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等。

三、练习(20分钟)
1. 完成集合的表示练习;
2. 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等;
3. 解答集合运算的应用题。

四、总结(5分钟)
通过对今天课堂内容的总结,强调集合的重要性和应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集合的
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和课外拓展题,巩固集合运算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引入现实例子和丰富练习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

《集合的概念》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之间的关系4. 集合的运算5. 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难点: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熟练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集合的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及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表示方法的掌握以及集合运算的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并运用集合语言描述问题,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集合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集合相关的图片、案例、练习题等。

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 第3周:案例分析,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第4周:小组讨论,分享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 第5周:总结集合的概念和运用,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集合的概念教案篇1第二教时教材:1、复习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解:{x|x2=x}={0,1}2.比2大3的数的集合解:{x|x=2+3}={5}3.不等式x2-x-64.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解:{(x,y)|y=kx}5.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解:{(x,y)| 4x2+9y2-4x+12y+5=0}={(x,y)| (2x-1)2+(3y+2)2=0}={(x,y)| (1/2,3)}6.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解:{x|x2+x-60}={x|x2且x3,xr}三、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含思考题、备用题四、处理《课课练》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一课练习题集合的概念教案篇2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教案
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元素、子集、集合的表示法以及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运算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黑板、教案、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举例介绍集合的概念及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指将若干个确定的对象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2. 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

3. 集合的表示法:集合可以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例如:A={1,2,3}或B={x|x是自
然数}。

4. 子集:若集合A的每个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5.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等。

三、练习:让学生练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四、应用:通过生活实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解题。

五、归纳总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反馈: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此教案主要围绕高中数学集合的定义展开,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练习,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集合的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范例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范例
上面的例3-8也都能组成集合么?它们各自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在概括8个例子的基础上请大家归纳出集合的概念是什么?
感知集合元素中的确定性
请大家来思考例如“中国的直辖市”、“全国的小河流”能不能构成集合?思考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是集合?
请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判断是不是集合。
巩固提高
例题及对应练习
高中数学
《集合的概念》课时1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概念;
2.通过实例,体会类比思想的运用;
3.在交流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集合的概念
2.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
课堂引入
复习导入
在小学和初中学过哪些集合?
特点?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比较大的数
小结作业
谈收获,师总结,生课下实践
板书设计
集合的概念
1.概念练习
元素总体
2.特征小结:
确定性

高中数学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进一步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初步理解元素与集合“属于”关系的意义,正确使用“∈”符号。

3、掌握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4、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扎实严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元素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法”、“提问法”和“讲练法”,通过创设情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归纳而形成概念。

五、教学过程(一)课件展示图片,揭示课题(1).某动物园所有的动物。

(2).某校计算机(1)班所有的同学。

(3).王老师的左手五个手指。

(设计意图,引入教学内容)(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问题:大润发超市食品区新购进一批货,包括:苹果、韭菜、空心菜、梨、榴莲、芹菜、白菜、桔子、葡萄。

如何将这些食品摆放在指定的货架上。

显然:苹果、梨、榴莲、桔子、葡萄摆放在水果架上;韭菜、空心菜、芹菜、白菜摆放在蔬菜架上。

解决:苹果、梨、榴莲、桔子、葡萄组成了水果集合;韭菜、空心菜、芹菜、白菜组成了蔬菜集合。

(设计意图:运用实例引入,使学生自然走向知识点并体会集合的概念)(三)新课教学1、课件展示:①某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②正数的全体。

③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④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问:每个例子中的全体是由哪些对象构成?这些对象是否确定?请同学们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从具体实例直观感知集合,为给出集合概念做好准备)2、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例如:大于1小于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设计意图:强调重点、讲解难点、举例说明疑点,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B)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1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B)

集合的概念(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集合的概念和性质.2、集合的元素特征.3、有关数的集合.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教学过程Ⅱ新课讲授:实例:⑴数组 1,3,5,7.⑵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⑶满足的全体实数3x-2> x+3.⑷所有直角三角形.⑸高一(3)班全体男同学.⑹所有绝对值等于6的数的集合.⑺所有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的集合..⑻中国足球男队的队员.⑼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⑽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中方成员.1、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一般地来讲,用大括号表示集合.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问题及解释⑴A={1,3}问3,5哪个是A的元素?⑵A={所有素质好的人}能否表示为集合?⑶A={2,2,4}表示是否准确?⑷A={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是否表示为同一集合?教师指导由此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⑴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其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⑵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⑶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以交换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4_____A 8______A 32________A.请同学们考虑:A={2,4},B={{1,2},{2,3},{2,4},{3,5}}.A与B的关系如何?虽然A本身是一个集合.但相对B来讲,A是B的一个元素.故A∈B.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N: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或N+: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N内排除0的集合)Z: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Q: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R: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请同学们熟记上述符号及其意义.Ⅲ课堂练习:课本P51、(口答)说出下面集合中的元素.⑴{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平方等于1的数}⑶{15的正约数}2、用符号∈或∈填空1_____N 0______N -3_____N 0.5______N1_____Z 0______Z -3______Z 0.5_____Z1_____Q 0______Q -3______Q 0.5_____Q1_____R 0_______R -3______R 0.5______R。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进行。

3. 评价学生对集合基本运算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题和课堂练习进行。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用于展示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2. 教学案例: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指南: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 第三课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语言描述。

4. 第四课时:练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和应用。

九、课后作业1. 复习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练习集合的基本运算。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

《集合概念》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集合、元素、集合的代表元素等。

2.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让学生学会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4. 让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4. 集合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基本运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集合的实际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元素、集合的代表元素等概念。

3.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集合。

4.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案例分析:分析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重点。

8.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查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程度、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能力,以及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集合概念和运算的理解。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提供系统的集合概念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集合的概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集合的概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集合的概念》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高考考向1.元素与集合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概括理解应用实践能力分析计算推测解释简单问题解决迁移创新能力综合问题解决猜想探究数学抽象【考查内容】集合中元素的基本性质和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2.集合的表示方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一、本节内容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集合的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中元素的特性、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作为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的基本语言,是整个高中数学内容学习的基础,在考试中经常作为题目的一部分与其他知识一起考查.其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等内容是考查的热点.本节包含的核心知识和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元素与集合2.集合的表示方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核心素养二、学情整体分析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只是没有系统有效地使用集合语言,有了这些基础,结合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诸如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等数学素养,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以下两方面感觉有困难:一是集合中元素特征的应用,主要原因是这一内容的考查方式很灵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在使用描述法时易混淆代表元素的意义,主要原因是思考问题中的惯性以及审题不仔细.学情补充: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教学活动准备【任务专题设计】1.元素与集合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4.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元素与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的特殊性质.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3.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对应的集合并能做到表述方法的转换.【教学策略设计】由于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及性质比较抽象,教学时,应借助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及性质,然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教师给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理解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还有___ ______【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列举法和描述法.难点: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应用以及互相转换.【教学材料准备】1.常规材料:多媒体课件、___ ___2.其他材料:______ _四、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导入师: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例如,在初中代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了“集合”,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初中接触到的集合,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教学精讲探究1 元素与集合【师生活动】师:下面这6个例子有什么特点?【先学后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得出6个例子具有的同特征【情景设置】探究集合与元素的概念(1)1~10以内的所有偶数.(2)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3)所有的正方形.(4)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5)方程的所有实数根(6)地球上的四大洋.【学生独立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宣布讨论结果】师:你能概括出以上6个例子具有的共同特征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师引导的实例的共同特征,得出集合与元素的含义】【要点知识】元素与集合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师:上面6个例子都是集合吗?如果是集合,那么集合的元素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猜想探究能力】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并体会集合(描述性)概念形成的过程,探究元素与集合的概念,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探究2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师:“我们班中17岁以下的同学”“喜欢看电影的人”“小写字母”能否分别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学生分组谈论、交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要点知识】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2.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3.无序性:集合的元素没有先后顺序.师:你能根据集合的性质,说说上述实例中,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吗?生:“1~10以内的所有偶数”构成一个集合,2,4,6,8,10是这个集合的元素,1,3,5,7,9不是它的元素;“较小的数”不能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师:因为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即使排列顺序不同,也应看作相等的集合).【观察记忆能力】教师明确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让学生借助实例理解、体会、消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探究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师:继续观察上述实例,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并说明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弄清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从属关系】【要点知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读作“a 属于集合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读作“a不属于集合A”【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合作,讨论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师:如,若用A表示前面实例(1)中“1~10之间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则有,等等,以下是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要点知识】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探究4 集合的表示方法师: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那么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如(5)“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2}:(6)“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师:像这样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下面请看例题.【典型例题】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面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评、总结】【情景设置】探究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吗?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发现用列举法表示会有问题,引出另一种表示方法描述法】【以学定教】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集合不仅可以用语言表示,还可以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并体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更直观,更形象,从而开创学生的发现思维,达到数学建模的素养【要点知识】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2.描述法:一般地,设是一个集合,把集合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的表示为,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概括理解能力】通过演练,概括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定义并进一步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师:下面请看例题.【典型例题】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例2 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面集合:(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A.(2)由大于10且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这两个题目明确列举法和描述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师生合作,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课堂小节】集合的概念【设计意图】梳理本节知识重,点内容及联系,用图示表示元素、集合之间的层层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框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本节是在了解集合含义基础上,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并能判断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题:已知集合.(1)若中只有一个元素,求的值;(2)若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的取值范围.解析:(1)当时,方程只有一根;当时,,即,所以,这时.所以,当或时,中只有一个元素,分别为或.(2)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包括两种情形,即中只有一个元素和中没有元素.当中没有元素时,则有解得.结合(1)知,当或时,中至多有一个元素.【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考查学生对集合元素关系知识的理解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简单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学反思本教学案例紧贴教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元素与集合的定义,集合中元素的性质,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通过问题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课堂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以学论教】根据学生学习元素与集合、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课堂效果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2/8。

《1.1 集合的概念》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A版)

《1.1 集合的概念》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A版)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节集合的概念本课是本节的第一课,也是同学们刚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的集合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体会集合的含义.集合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语言,学习并掌握它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因此,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使用集合语言描述对象,进行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间的转换. 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规范的表达数学内容.本节学习集合的一些基本知识,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和数学问题等,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初步运用集合的观点和思想来分析数学,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B.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C.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描述法,列举法。

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多媒体2. 描述法思考:能否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 x -3<7的解集?该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性质?【解析】不能。

但是可以看出,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满足性质: (1) 集合中的元素都小于10.(2) 集合中的元素都是实数. 这个集合可以通过描述其元素性质的方法来表示, 写作:{}10,.x x x <∈R思考:所有奇数的集合怎么表示?偶数的集合怎样表示? 有理数集怎么表示呢?奇数集、偶数集表示方法是否唯一?},12|{Z k k x Z x ∈+=∈,或{|21,}x Z x k k Z ∈=-∈ ;},2|{Z k k x Z x ∈=∈}0,,,|{≠∈=∈=p Z q p p qx R x Q问题: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大家能总结归纳出描述法的概念吗?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如:)}(|{x p A x ∈或)}({x p A x :∈或)}({x p A x ;∈。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概念》

教学计划:《集合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以及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集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准确应用集合的概念进行描述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班级学生名单、水果分类等)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的共同特点,即“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从而引出集合的定义。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元素性质。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集合的定义:清晰阐述集合的定义,强调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表示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具体使用这两种方法来表示集合。

●集合元素的基本性质:详细讲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约10分钟)●实例分析: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如班级学生集合、自然数集合等),分析这些实例中集合的构成和元素性质。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集合的基本特点和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 练习巩固(约15分钟)●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集合的概念 教案

集合的概念 教案

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由于空间时间维度的不同, 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 如: 在平面内,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圆;而在空间中, 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一个球面。

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础。

为了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对象及研究范围, 我们需要使用集合的语言和工具。

作为高中数学的第一节, 本节主要通过实例研究研究集合的含义, 表示方法及表示方法, 比较简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会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 集合概念的理解, 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2.逻辑推理: 集合的互异性的辨析与应用;3.数学运算:集合相等时的参数计算, 集合的描述法转化为列举法时的运算;4.数据分析: 元素在集合中对应的参数满足的条件;5.数学建模: 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

教学重难点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的表示方法.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课前准备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 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习课本, 引入新课阅读课本2-5页, 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集合和元素的含义是什么?各用什么字母表示?2.集合有什么特性?3.元素和集合之间有哪两种关系?有什么符号表示?4.常见的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5.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它们如何定义?6.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7.它们使用什么符号表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 组内可商量, 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二、知识归纳、梳理1. 元素与集合的概念(1)元素: 一般地,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 C, …表示.(3)集合相等: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4.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出来, 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5. 描述法(1)定义: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变化)范围, 再画一条竖线, 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三、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集合的含义例1考查下列每组对象, 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①某校高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②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③不小于3的自然数;④2018年第23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A. 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B解题技巧: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的标准)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 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 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跟踪训练一1. 给出下列说法:①中国的所有直辖市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②高一(1)班较胖的同学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③正偶数的全体可以构成一个集合;④大于2 013且小于2 018的所有整数不能构成集合.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 (填序号)【答案】①③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2(1)下列关系中, 正确的有()①12∈R;②2∉Q;③|-3|∈N;④|-3|∈Q.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N, x∈N, 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答案】(1) C (2) 0,1,2解题技巧: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 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

集合概念教案

集合概念教案

集合概念教案1.1集合的概念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集合的作用,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3.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并会正确表达;4.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5.了解数合的含义,记忆基本数集的符号;6.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导入新课】一、实例引入: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21日上午8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二、问题情境引入:我们高一(3)班一共45人,其中班长易雪芳,现有以下问题:⑴45人组成的班集体能否组成一个整体?⑵班长易雪芳和45人所组成的班集体是什么关系?⑶假设张三是相邻班的学生,问他与高一(3)班是什么关系?三、课前学习1.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的内容感受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理解数集、空集的概念;(2)本学时的重点是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空集的意义及符号;(3)对于一个整体是否是集合的判断的关键是对“确定”两字的理解,学习时结合实例及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理解。

记忆常用数集、空集的符号表示。

2.尝试练习:见《数学学案》P1四、课堂探究:见《数学学案》P11.探究问题:探究1探究22.知识链接:3.拓展提升: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1)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3)方程的所有解;(4)不等式的所有解;(5)中国的直辖市;(6)不等式的所有解;(7)大于4的自然数;(8)我国的小河流。

例2、下列集合哪些是数集?再试着举两个数集,并使它们分别是有限集与无限集。

高中集合的概念数学教案

高中集合的概念数学教案

高中集合的概念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

2. 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

3. 能够应用集合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2. 集合的符号表示
3. 集合的运算规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集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15分钟)
1. 集合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集合元素、空集、全集的概念。

3. 集合的分类:有限集合、无限集合。

三、实践与训练(20分钟)
1. 针对集合的基本概念进行练习。

2. 练习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运算。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考察学生应用集合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带领学生探讨集合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案例分析或者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同时,可以设置一定难度的练习题目,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集合的含义、常用数集及其记法.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明确集合元素的基本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从观察分析集合的元素入手,正确地理解集合;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如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难点理解集合的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 教具教学要点:1、集合的概念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3、集合元素的特性4、集合的分类5、常用数集符号特别关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知识链接:初中代数几何对“集合”的提法以及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定义精华作业: 教材第5页B组第1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一位教授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儿,一天教授问放学回家的女儿:“今天在学校学什么了?”女儿说:“集合”。

教授问:“怎么讲得集合啊?”女儿回答:“老师班里所有的男生站起来,所有站起来的男生就构成了一个集合,老师又让班里所有地女生站起来,所有站起来的女生构成一个集合。

”于是,教授问:“那所有的土豆能构成一个集合么?”女儿想了想说:“如果土豆能够站起来的话,就可以构成集合。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所有的土豆是否构成一个集合。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二、复习引入师:在初中代数、几何中曾涉及“集合”的提法,有谁知道么?都是哪些?生:不等式的解集以及几何中“圆”的描述。

三、概念形成师:请大家看几个例子(构成集合)有什么特点?(1)“小于10”的正整数1,2, (9)(2)所有平行四边形;(3)满足3x>x+2的全体实数;(4)我校高一所有学生.学生讨论交流,可能得出集合的要点:确定的,不同的对象。

也可能得不出,此时教师总结。

师:根据集合的要点,我们来归纳一下集合的定义。

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

2、集合的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A 、B 、C 、……来表示, 它们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a 、b 、c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 引导学生经历并体会集合(描述性)概念形成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自己举一些集合的例子, 并说出这些集合的元素。

如果学生举例有困难, 教师举一些例子做师范, 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一年七班全体女同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及集合元素的概念, 会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 师:符号开口指向哪个方向?(指向范围大的集合的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集合语言描述集合。

4、常用数集及其记号:(1)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出0的集。

记作*N 或N +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5) 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四、典例解析例1. 你能否确定, 你所在班级中, 高个子同学构成的集合?并说明理由。

你能否确定, 你所在班级中, 最高的3位同学构成的集合?变式训练:教材第4页练习A 第1题例2.填空:或用符号∉∈(1) -3 N ; (2)3.14 Q ; (3)31Q ; (4)0 Φ ;(5)3 Q ; (6)21- R ; (7)1 N +; (8)π R 。

变式训练:教材第5页练习A 第3题五、课后作业教材第5页练习B 第2题、第9页习题1-1B 第3题六、归纳小结以活活被整死;堂堂大元帅受辱骂;……这哪里还有什么尊重可言!3、用在设问句后。

如:(10)我们能让你计划实现吗?不会的。

4、用在选择问句中。

如:(11)我们是革命呢,还是要现大洋?(12)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提示:在选择疑问句中,若该句为复句,一般只在句末用问号;若分句较长,或者为加强语气,各分句后也可用问号。

5、用在表疑问的独词句后。

如:(13)我?不可能吧。

●提示:若疑问句为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

如:(14)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若说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你的车。

”则错误。

)6、句子中对某词语有疑问或生卒年月不详时用问号,疑问句构成的标题后面也用问号。

如:(15)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16)曹邺(816--?),桂林人。

●特别提示:句号、问号均表示句末停顿。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

有些句中虽有疑问词,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句末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问号。

例如:(17)……最后应求出铜块的体积是多少?18)面对千姿百态、纷繁芜杂的期刊世界,有哪位期刊编辑不想通过期刊版面设计为刊物分朱布白、添花增色呢?(19)关于什么是智力?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17)(18)(19)三句都是非疑问句,(17)(18)句中问号均应改为句号,(19)句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三、感叹号●特别提示:1、在表感叹或祈使语气的主谓倒装句中,感叹号要放在句末。

如:(20)多么雄伟壮观啊,万里长城!2、句前有叹词,后是感叹句,叹号放在句末。

如:(21)啊,这儿多么美丽!下面介绍句中点号的用法。

句中点号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

一、逗号提示: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二、顿号用于句中并列的词、词组之间较小的停顿。

如:(22)邓颖超的品德、人格、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23)从1918年起,鲁迅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药》、《祝福》等短篇小说。

●特别提示:以下九种情况不用顿号。

1、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

如:(24)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

(不能写成“十六、七岁”)●【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

25)三年级四、五的学生。

(26)战斗在一、二的工人。

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2如:(26)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3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4、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7)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5、并列成分做补语且需要强调时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28)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6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29)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

30)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31)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32)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8、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33)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注意】如并列词或词组简单,它们之间则用顿号。

34)抗战、团结、进步,这是共产党的三大方针。

9、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

如:(35)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分号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1、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如:(3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

(36)她今年已经十八岁了,个子也长成了,按说该找个婆家;可是她母亲总是一个劲地说他还小。

2、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

如:(37)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3、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

如:(38)阅读有许多好处:它能扩大你的知识面;能陶冶你的情操;能提高你的审美能力;等等。

●【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四冒号1、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

如:(39)我们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项复习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复习阶段;第三阶段……(40)她是秋天没丈夫的;他有一个小叔子,小她十岁;她靠打柴为生:我知道的就这些。

●【提示:用于提示下文的词语“注意”、“指出”、“宣称”、“证明”、“告诉”、“如下”、“例如”等后常用冒号。

】2、用于书信、讲话稿等称呼的后面。

3、用于需要说明的词语后。

如:(41)日期:10月20日地点:县剧院●【特别提醒】A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如:(42)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上映。

(此句中的冒号应去掉)B、部分引用别人的话,使之成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文前不用冒号。

43)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

(应将冒号换成逗号)C、一个句子中不要出现两个冒号。

如:(44)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

(第二个冒号应删去。

)标号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九种。

一引号主要作用有:1 、表明引用的部分。

2、着重论述的对象或重要的特定的词语。

如:(45)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因牛的眼睛总朝上看;反之叫“熊市”,因熊的眼睛总朝下看。

明是否定、反义或讽刺的词语。

46)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

(表否定)4、表明是简称。

如:(37)你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

5表明是成语、熟语、术语。

如:(47)人们常常称技艺高超的工人为“能工巧匠”,赞精妙的艺术品为“巧夺天工”。

(48)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