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论文.pdf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中,选择某个特定的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出主要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一、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1.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由于资源、市场和制度等因素的存在,特定的产业在某个地区会形成聚集效应。
地区可以选择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相关的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那些与其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
这样可以使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3. 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强调地区应该选择那些与其知识产权、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相对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因为这些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指标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评估地区的内外部环境。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以通过SWOT分析来评估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便确定适合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2. 因子比较法因子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学方法,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条件。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因子条件进行比较,可以选择与该地区的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3. 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分析产业内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关联。
通过对产业链的分析,可以选择对地区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作为主导产业。
三、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利用上述方法和指标对特定地区的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国别层面上,一些研究关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导产业的选择差异,并探讨了因素比较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中的适用性。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农业区域经济的开发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
主导产业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农业区域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那么,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需要考虑的是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
一些地方的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而另一些地方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一些地方可能地处交通要道,适合发展物流和加工制造业。
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选择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产业。
需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
选择主导产业时,不仅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
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选择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不断关注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景,选择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产业。
需要考虑的是农业区域的产业配套和产业互补。
农业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而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与当地现有产业进行配套和互补。
一些地方发展水稻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水稻的加工和销售,形成完整的水稻产业链。
又一些地方发展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加强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成完整的畜产品产业链。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的配套和互补,选择有利于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需要考虑的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些地方选择发展煤炭和化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选择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
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关乎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更关乎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本文将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在不同地区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基于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优势。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气候环境来选择主导产业。
适合发展水稻种植的地区应该把稻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适合种植水果的地区则应该以水果产业为主导产业。
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的优势,才能使主导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更有发展潜力。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考虑当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要始终把农民的生计问题放在首位,因为农民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和主要对象。
选择主导产业时,应当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生计来源和生活水平,不应轻易改变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应该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只有让农民从中受益,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
主导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情况。
只有选择了符合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的主导产业,才能使当地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还需要考虑到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不能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主导产业中,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建设。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如果盲目选择主导产业,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因为发展主导产业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只有通过选择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来作为主导产业,才能使当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关键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探讨了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选择因素、建议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各地方相关部门对于如何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越来越重视。
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不仅决定了其经济增长速度,还影响着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章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地区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主导产业选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 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性主导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对其科技创新和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3.1 地方资源禀赋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这决定了其适宜发展哪些行业。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等。
3.2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市场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
3.3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研发能力等。
3.4 环境环境是一个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环境包括产业、税收、金融等。
第四章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4.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1. 引言1.1 主导产业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的重要性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主导产业作为拉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决定着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发展速度。
主导产业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和经济布局,还直接涉及到农民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主导产业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和加以有效引导和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才能够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2. 正文2.1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1. 首先要考虑该产业在当地的资源禀赋情况,即主导产业应当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情况相契合,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2. 其次要考虑主导产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即该产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市场需求量是否足够大,以及市场价格是否稳定等因素。
3. 还应该考虑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即该产业是否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否能够顺应市场变化、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4. 还需考虑主导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即该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如何,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5. 还应考虑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效应,即该产业是否能够促进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效应,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2 主导产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主导产业选择的考虑因素包括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的规模和潜力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考虑该产业在当地的规模大小及发展潜力,以确保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产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需分析该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以及未来的市场需求是否能够支持该产业的长期发展。
产业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支持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关键考虑因素。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作者:陈紫媚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4期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区域科学选择主导产业,以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快速发展。
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技术进步速度快、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关于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和应用研究。
国外学者罗斯托在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时,发现了主导产业的存在,并对其作用和特征进行了描述,但其并未指出应当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和奥地利经济学家赫希曼则提出了具体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作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的主要选择标准,即将区域内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而希尔曼则更强调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经济活动的带动作用,提出了关联效应标准,即优先促进区域内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较大的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者的学说奠定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应用研究。
在研究方法层面,学者们应用了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针对某一省市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叶蔓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资源型城市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比较优势、关联带动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科技进步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杜恩社等根据经济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发展原则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选择。
齐少虎等人以新疆省为例通过对weaver~Thomas模型和综合分析法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考虑新型工业化内涵、关联性、发展潜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了22个指标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在研究角度层面,目前对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主要包括涵盖两个方向。
一为基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所延伸出的基准原则,另一为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所总结概括的约束性原则。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一直是一个关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农业区域经济中,选择适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潜力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将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主导产业选择进行浅析。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在进行主导产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同,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
西部地区的丰富水资源和广阔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而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宜发展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要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主导产业应当符合市场需求,能够获得较好的销售收益。
要考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主导产业应当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要考虑主导产业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主导产业应当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破坏生态环境。
1. 农业区域在农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当以农业生产为主。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可以选择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的主导产业。
比如在江南地区,水稻、茶叶、蔬菜等农作物是主要的种植业;而在西北地区,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则是主要的种植业。
在畜牧业方面,西部地区的牧业发展潜力大,可以选择牛羊养殖等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
渔业方面,在沿海地区可以选择海水养殖、海捕捞等渔业作为主导产业。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农业区域开始向工业化农业转变。
此时,可以选择适宜的工业化农业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比如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制造、农业科技服务等产业,可以成为工业化农业区域的主导产业。
这些产业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些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可以选择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
比如山区可以选择发展特色果蔬、中草药等种植业,可以选择特色畜牧业如土鸡、土猪、牛羊等养殖业,同时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形成特色农业旅游区。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农业区域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农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有所不同,选择主导产业应该与这些条件相适应,发挥其优势。
一些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发展粮食种植和养殖业;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业;有些地区气候适宜,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业等。
通过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
选择一个有市场、有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保证产品销路畅通,有效避免农产品滞销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也需要考虑未来市场发展的前景,选择一个有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主导产业,可以在长期内保持农业区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要考虑主导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
选择一个能够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的核心目标。
主导产业应该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应该能够带动农业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和综合发展。
要考虑主导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选择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原则。
主导产业的发展应该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节约利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主导产业,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持续提高。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发展背景、理论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是引起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各地区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到其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另外,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内市场的开放,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也进一步加强,这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些地区因为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发展相对落后。
开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旨在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理论基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内生增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价值链理论等。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完美组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同一区域内具有相似特征和互相依存的企业聚集形成的集群,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聚合效应,并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价值链理论则认为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协同性和关联性,产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域特色、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
具体原则如下:1. 找准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特点和禀赋不同,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
2. 确定资源禀赋。
主导产业应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主。
3. 技术条件优先。
选择主导产业时,技术条件优先考虑,以保证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4. 重视市场需求。
选择的主导产业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以实现市场规模和效益最大化。
5. 产业间协同。
主导产业应与周边产业形成协同效应,避免相互冲突。
浅析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发展对策
经济私营企业的活力,我们的建议是:(1)政策法规:首先是做好“开源”,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利用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的契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办好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时,适时有条件的发展其他融资平台,促进多种融资渠道的形成;其次,由于思想观念,历来有把公有制经济发展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对此笔者建议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难———调整并强化相关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区域银行为小微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解决其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融资难等问题。
(2)破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阻还存在着缺乏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管理培训、创业辅导、科技扶持、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再者社会上“仇富”、“怕富”和“劫富济贫”等不正常的心态,都阻碍和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创业发展环境和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
(3)加强规范引导: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发生演变的过程。
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针对我省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生产深度与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着实力弱、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差、产业分布狭窄等问题,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大对非工业经济的教育、引导、规范、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和水平,为起步发展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生存环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快地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生产深度的深化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达到不仅强化现有核心优势产业、培育切合贵州资源禀赋的新生产业,同时将竞争劣势转变为优势,最终有利于贵州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上述所讨论的贵州近年来非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生产深度和非工业经济发展的联系,只是实证的一个方面。
更为紧密的相关分析和检验并未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的原则和策略。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农业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
不同农业区域拥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因此需要根据这些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
如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生产的蔬菜、水果等耐贮藏期短的特产,适合于新鲜市场的需求;而盐碱地则适合种植青稞、盐碱地苏打蓬等耐盐碱作物。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主导产业应该有良好的市场需求,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且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养生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种植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草药或养生蔬菜等产业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也能提高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农业区域经济开发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并且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选择节水农业和有机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选择主导产业要考虑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主导产业的发展。
选择主导产业时要结合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培训需求,推动农民的技能提升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可持续性和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因素,以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某一地区中,选择一个或一些特定产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期能够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区域主导产业的静态分析与动态演化研究综述》(黄婷婷,卢高学,田琦,2019年):该文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静态分析和动态演化进行了论述。
重点分析了静态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并讨论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动态演化机制。
2.《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式研究》(王志军,周晓宇,2017年):该文献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模式。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式,并探讨了其选择的原因和效果。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李明,韦凌雁,2015年):该文献通过对我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分析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探析(一)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探析(一)〔摘要〕在不同时期内,区域的主导产业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而区域的主导产业又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头和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在分析和比较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所需要遵循的基准及其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一、引言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重要著作《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的。
罗斯托把经济各部门分为三类:(1)主导增长部门;(2)辅助增长部门;(3)派生增长部门。
主导增长部门是指,“在这些部门中,革新创造的可能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图的或至今未开发的资源的可能,将造成很高的增长率并带动这一经济中其他方面的扩充力量。
”①这些部门按罗斯托的定义就是“主导产业部门”。
很明显,罗斯托在这里强调的是主导产业部门对经济的关联和带动作用以及创新与革新的力量。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选择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
②二、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①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之一,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颇有影响。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罗斯托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甚至在一个己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所以能够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因为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提出,对经济成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上游产业乃至所有下游产业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pdf
广西4385---是272543.443.336.78.21.2 中部 地区湖南6327-是--233438.839.539.012.02.4 湖北5951-是--192452.533.836.813.74.6 安徽5900-是--283389.736.337.48.12.3 河南9124-是--175516.629.347.511.11.9 江西4040--是-221933.143.235.710.92.4 山西3247是---151412.929.546.014.34.6 东北 地区黑龙江3642---是121631.029.143.715.76.6 辽宁4182是---81833.431.636.214.24.8 吉林2680-是--141057.232.038.819.76.1 其它 地区天津984---是3410.521.840.723.710.3 河北6668-是--113379.630.943.813.72.8 资料来源:根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有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证明,在现代经济中,影响经济增长差异的要素中,物资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力度为 30%,其余的70%影响主要是来源于结构因素和知识因素。如上图表中存在的差异,说明了东、中西部地区要各自发挥自 己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人力、技术和资本资源有效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地区发展途径不同。或许与传统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与后 来采取的政策有关,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不相同的路径就产生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建国以来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并没有在全国均等贯彻。比如东北地区、上海地区,计划经济在那里真正落实了,但是,像 浙江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全面地落实。[2] 二是,立足于中央的发展战略的推进策略。大的战略最早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 兴,现在是中部地区的崛起。从中央角度只要说要优先发展什么,就一定会对一些地区有优惠,对另外一些地区没有优 惠,这样,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就会采取要素流动,到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去。因此,每个地区事实上执行的政策是不一 样的,而且,由于中国行政势力的特殊性,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差异的存在。因此,各个地区就出现了为争取中央倾斜 ,不去致力于建设稳定的统一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中央“跑”项目。 三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差异。例如上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人均GDP,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继续 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对于西部地区:继续实施努力加大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着力支持重点地带、重点城市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确保青藏铁路、三峡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新开 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抓紧研究制定后续相关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 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 支付力度,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与地域情况,选定各自的具有 一定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带动自发形成的方式,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 、老工业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的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 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快速培育与发展出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如沈阳原有金杯客车厂与中华轿车厂,加之新进入 的宝马轿车厂,具备了发展汽车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大连拥有大连新船重工、造船重工和渤海造船三家造船企业 ,具备发展成为船舶制造业集群的基础;鞍钢、本钢、抚钢以及为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公司所收购的沈钢、海城钢铁厂 ,具备发展钢铁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条件。[3] (四)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中部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 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因此,无论从中部地区所具备的优势、发展潜力看,还是从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趋势看,只要中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加强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探析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探析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核心和灵魂,如何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以什么的标准确定主导产业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地位。
本文对主导产业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理论进行了回顾,以及提出区域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七项标准。
标签:区域主导产业理论回顾标准研究一、主导产业及其特征主导产业: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定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的产业,以及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第二,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
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
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二、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的理论回顾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目的是选择具有扩散效应(回顾,旁侧,前瞻)的部門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我国经济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周振华博士在其论著《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提出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增长后劲原则;短缺替代弹性原则;瓶颈效应原则。
目的是以“结构矛盾的缓解来推进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基本框架的,选择本身也许具有实用性。
主导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经济发展中处于引领和支撑地位。
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主导产业的判定,因而必须反映其基本特征。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它能够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就业水平等多个方面。
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浅析。
首先,选取主导产业需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不同地区的天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如,种植业是中国农业的基础,同时气候、土地、水资源等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优先选取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主导产业,如粮食、油料、果蔬等。
其次,主导产业的选择也要符合国家的经济政策。
在中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
国家对特定行业推出的优惠政策、补贴政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
同时,与国家发展方向紧密相连的主导产业往往也是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选择这类产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最后,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考虑到产业链链条的完整性。
一个健康的产业链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关键。
选择主导产业既要考虑到初始生产环节,又要考虑到下游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配套。
例如,糖业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制糖、农副产品等多个环节,需要统筹规划,避免在某一环节上过度依赖,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不稳定甚至瓶颈问题。
总之,选择主导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国家政策、产业链的完整性等。
选取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并且经过科学规划和有效推动,才能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探究论文
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探究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探究论⽂ 摘要:县域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车头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遵循⼀定的原则来选择好主导产业,对县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关重要 关键词: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可持续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居于⼗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平。
县域主导产业作为所在区域的核⼼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县域经济增长的⽕车头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
因⽽研究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具有⼗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从⼀定意义上讲就是区域内主导产业的转换问题。
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新对于区域经济起着⼗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县域来说,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和经济的增长,主导产业起着举⾜轻重的作⽤。
在发达地区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较快,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就⽐较快、⽐较顺利、⽐较优化。
⽽⽋发达地区之所以产业结构长期难以调整、难以优化,⼏⼗年保持原有的结构模式和经营⽅式,也就在于新的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不够。
因此,县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新过程也就是县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部分县域基础设施落后,资⾦技术⼈才短缺,⾯对⽇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使各个产业齐头并进、全⾯突破,⽽只能集中⼒量,选择培育出⼀个或⼏个重点产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特别对⽋发达县域来说,如果不实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即使某⼏个企业能够获得⼀定的优良资源,也极有可能是分布于各个产业之中。
这样,就只能解决个别企业眼前的⽣存问题,⽽不能为⽋发达县域迅速缩⼩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发挥整合性的作⽤,反⽽降低了资源的利⽤效率。
惟有通过发挥⾃⾝的⽐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泛开展区际间的分⼯协作,取长补短,⼀个县域才能更好地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浅析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在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选择主导产业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选择主导产业需要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和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可以选择发展稻谷农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一些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合种植果树,可以选择发展果树种植业作为主导产业。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地特点的产业。
选择主导产业还需要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不仅包括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
一些地区劳动力丰富,可以选择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产业;而一些地区技术实力较强,可以选择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对当地的资源禀赋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选择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产业。
选择主导产业还需要考虑地区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市场需求是决定一个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情况,并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
还需要考虑竞争情况,选择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产业。
如果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大、竞争激烈,那么可以选择发展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反之,如果市场需求小、竞争激烈,那么可以选择发展其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选择主导产业还需要考虑地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
当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对于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会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主导产业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等政策支持,这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选择能够得到政策支持的产业。
选择主导产业是农业区域经济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需要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罗斯托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罗斯托是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学者之一,其经济增长阶段论和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法在当代经济学中颇有影响。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罗斯托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甚至在一个己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所以能够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因为为数有限的主要部门,即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提出,对经济成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二是有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三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上游产业乃至所有下游产业的增长起着巨大的影响。
以上三个特征反映了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缺一就不能称其为主导产业。
尤其是扩散效应,是与其他产业区别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首先,主导产业部门自身的增长能对其他非主导产业部门产生回顾效应;其次,主导产业部门能对新兴工业、新技术、新质量、新能源的出现起诱导作用,发挥前瞻效应;再次,主导部门能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旁侧效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己经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罗斯托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
他认为,主导部门综合体是由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很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的。
罗斯托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等等。
②赫希曼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发展战略。
实现该战略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是由生产短缺达到发展,即发展后向关联大的产业。
第二条是由生产过剩达到发展,即发展前向关联大的产业。
发展政策就在于努力谋求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效应。
也就是说,主导部门通过扩大的关联效应,可带动经济的有效增长。
赫希曼将后向关联描述为“投入供应、衍生需求”,即每一非初级经济活动将导致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
后向关联被描述为“产品利用”,即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的投入品。
赫希曼的关联效应的测度比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复杂得多。
[1] ③筱原三代平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筱原三代平首先在理论上突破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学说,同时借鉴了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动态比较费用论”。
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著名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基准”理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开创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指标化的先河。
他认为,从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虽然在某一时点上,有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但经过一定时期,特别是给以有利的扶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是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基本观点。
以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基准,认为,在工业化初期,所有产业的发展不仅资金有困难,而且必然在资本、技术市场问题上会发生摩擦。
因此,必须选择符合筱原两基准,并且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来重点发展。
动态比较费用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后进国家的幼小产业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而得到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然而,这一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只能成为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
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把以上设想付之实施?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要对此提出了著名的“雁行形态论”。
[2] ④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是在他对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演替关系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
20世纪30年代,赤松要研究了日本当时的主导产业棉纺工业史时,发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棉纺业的发展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国外进口、国内加工生产、向国外出口。
赤松要把这种进口——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形式称之为“雁行形态”。
“雁行形态论”最早是被用来描述后起国家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
二战后,赤松要、小岛清等学者研究一国到另一国的产业转移问题时进一步研究拓展了“雁行形态论”。
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雁行模式”本身具有不切实际的静态化缺陷。
后起国(地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
日本经济本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佐证。
同时,“雁行模式”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条件限制。
这一模式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大国;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
“雁行模式”只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代表了日本对东亚经济发展和合作的认识与构想。
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①梯度推移模式 梯度推移模式认为,由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经济梯度;高梯度地区的创新,在市场驱动下由于扩散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转移方向依照梯度最小律原理向具有较高接受创新能力的地区转移;主导产业的发展状态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主导产业的主要特征。
梯度推移模式局限性在于,作为区域经济不均衡开发模式,由于扩散效应远低于极化效应及回波效应之和,反而会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对梯度划分以及对不同梯度或相同梯度间经济发展内涵的理论界定与纷繁复杂、情况各异的现实相去甚远,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高梯度地区有低梯度特征的局部而低梯度地区也会有高梯度特征的局部,因而在实施中存在理论障碍。
对该模式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空间推移理论,如:反梯度推移模式、跳跃模式等。
这些开发模式主要是对平行、常规推移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修正”,运用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发展。
[3] ②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模式有别于其它模式的是强调“经济空间”。
认为经济增长是在非均匀空间情况下,以不同强度的创新水平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围绕推动性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他不仅本身能快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增长。
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自创新,而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是创新的源头;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关联度和高增长性特征的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极相关联。
与模式关联的增长极的数量、起始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是增长极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增长极所处区域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限制性条件尤其严苛,因而不易实施。
点轴开发模式(强调“点”即增长极和“轴”即交通干线相关联的作用)、圈层结构开发模式(主张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逐步向外发展)是对增长极模式的延伸。
③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模式认为,大量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社会组织和机构通过专业化的社会网络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在空间上集中,以创新、合作、竞争为基础形成互动机制与路径依赖,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以互信为基础的经济网络关系,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和谐的市场秩序;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使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同时扩散也有了基础,从而实现产品的持续创新。
产业竞争力源自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主导产业是由市场依据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判断、筛选,由主导产业集合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政府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依靠市场,因为主导产业有其自身的形成和转化机制,是市场作用的产物。
而且,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确立应从市场作用方式、主导产业内在机制的作用机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性等方面确立。
概括来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包含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
①比较优势基准及其指标 比较优势基准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
比较优势理论导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后经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得以发展,成为逻辑推理较严密的理论体系,并能够较好地用于解释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对于大的区域来说,以比较优势作为选择基准,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把培育特色经济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相结合,是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主线。
所以,比较优势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基准。
具体包括以下衡量指标: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金利税率、区内增加比重等方面。
[4] ②产业关联基准及其指标 “产业关联”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50年代依据投入产出原理而提出的概念,后经罗斯托加以发展,将产业关联效应扩展为后向、前向和旁侧三种关联效应。
一个产业部门仅仅符合市场需求标准、技术进步标准,还不足以确定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还必须能够通过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将支柱产业所蕴含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力传导到其他产业中去,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因此,产业关联度应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的基准之一。
具体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方面。
③市场需求基准及其指标 市场需求是判定某产业是否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
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当时的产业结构提出了需求收入弹性指标。
从社会需求来看,使产业结构与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增长而增长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原则就是需求收入弹性准则。
其反映了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需求收入弹性相对较高的产品,社会需求也相对较高。
产品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部门,有着广阔的市场,应该成为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因此,需求收入弹性应作为市场需求准则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④产业规模基准及其指标 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最核心的是希望通过本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依靠产业间关联效应发生作用,而产业间关联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技术上的因素即是产业间的联系程度,它是发挥关联效应的基础,技术上的联系越密切,联系效应就会越大;经济上的因素便是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它虽不是基础,但对于技术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如果一个产业部门规模过小,即使技术上的联系密切,仍然不可能起到带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的作用。
所以经济规模是主导产业发挥作用及主导支柱产业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经济规模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一项基准,包括产值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利税规模、销售规模、就业规模等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