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为什么定居台湾,被大陆拒绝
林语堂赛珍珠
位于江苏镇江的赛珍珠故居林语堂与赛珍珠时间:2007-11-17 【来源:常州晚报】林语堂除夫人廖翠凤外,与异性交往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赛珍珠了。
美国女性赛珍珠是中国通,中国男性林语堂是美国通,二人都主张中西文化融合,二人都是世界著名作家。
赛珍珠比林语堂早生三年,又早死三年,二人都活了81岁。
赛珍珠与林语堂的交往,有恩,有怨,有佳话,也有遗恨。
邂逅与合作1927年秋天,林语堂辞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之职务,到了上海。
这时,蔡元培已在南京政府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任院长。
林语堂1923年从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比较语言学博士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教过三年英文,他找到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求职,蔡元培聘他为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还给他了一个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的头衔。
这只是拿薪水的地方,并没有多少事做。
精明的林语堂趁这个时机一边编书,一边写稿。
林语堂还为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写小评论,一发而不可收拾,连写了160多篇,后结集为《小评论》上下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林语堂的英文小评论,引起了南京大学的英文教师赛珍珠的注意。
赛珍珠是在中国布道的美国牧师的女儿。
她1892年生于中国,早期在上海接受教育,1914年到美国弗吉尼亚州——梅康女子学院深造,毕业后仍回到中国。
1923年起,赛珍珠开始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关于中国生活的文章和小说,1931年因写作反映中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而蜚声世界文坛;译成中文出版后,又拥有了中国读者。
赛珍珠对中国有好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想写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并涉及各方面的书。
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还不透彻,理解还不深刻,想找一个合适的中国人来写。
当时中国知识界有国粹派和欧化派之分,国粹派认为中国的什么都好,包括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一切都动不得;而欧化派则认为月亮都是外国的圆,主张全盘西化。
作为中国通的赛珍珠对国粹派和欧化派都不以为然,她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特点,主张中西融合。
动人的北平1军
课堂评价
学科班长:1.回扣目标 总结收获 2.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 3.本节展示之星 4.本节点评之星
重点:鉴赏作者笔下北平的动人之处. 难点:领会形与神之间散与聚的关系.
林语堂
• 现代散文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生于1895年10月10日逝世日期: 1976年3月26日
• 代表作品: 《剪拂集》《京华 烟云》、《孔子的智慧》、《生 活的艺术》。
• 林语堂的最大价值是: 大师、都市中的隐者
幽默
•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 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 台湾,一生著述颇丰。提倡“以 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 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林鲁之争、
1、同以文字生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把 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 语堂则是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 示自己的不满;鲁迅认为在反动派屠刀下,没 有幽默可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鲁迅自己无 畏地宣称:“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 敬他们的手枪。”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分化。
作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第八段“北平是清静的,……柿就是柿”
写居民院落 院内陈设 院内栽培的 树木 院里种植的蔬菜
写出居民院落的清净明亮 , 表现它的 丰富内涵,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
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
第13段,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
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 亭台、中轴路、鼓楼
如数家珍,不嫌啰嗦
2、1929年8月28日,“南云楼风波”使得鲁 迅与林语堂因误会而疏远了。
你眼中的北平是什么样的?
郁达夫笔下的北平
秋晨院落
秋 槐 落 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 “神”的方法思路。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有很多的人要是没有大难临头往往不会发挥出其真实力量。
除非遭着失望之悲哀,丧家之痛苦,及其他种种创痛的不幸事实,足以打动他的生命核仁,他们内在的隐力,是不会唤起动作的。
测验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以后,他要怎样呢?失败会唤起他的更多的勇气吗?失败能使他发挥出更大的努力吗?失败能使他发现新力量,唤出潜在力吗?失败了以后,是决心加倍的坚强呢?还是就此心灰意冷?爱马孙(Emerson)说:“伟大,高贵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坚韧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胜阻碍,以达到企望的目的。
”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而去向失败中战取胜利,这是从古以来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
有人问一小孩子,怎样他竟得学会溜冰。
小孩的回答是:“其方法就在每次跌跤后,立刻就爬起来!”使得个人的成功,或军队胜利的,实际上也是由于这种精神。
林语堂故居介绍
林语堂故居介绍
林语堂故居,也称为孔园,是台湾著名作家林语堂的出生地,位于台湾省龙潭角,现为台湾省文化资产。
这座故居占地不大,约一百平方米,但布局精巧,古色古香。
故居主体建筑为一幢两层楼房,楼房四周环绕着庭院,院内种满了
各种花草树木。
楼房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富有古朴典雅的
气息。
林语堂的父母在此居住多年,林语堂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在这里,他接受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同时也接触
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故居内,可以看到林语堂家族的族谱、旧书、家具等物品,这些物品见证了林语堂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此外,还可以看到
一些林语堂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如书桌、椅子、床铺等,这些物品
反映了林语堂的生活习惯和品味。
这座故居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符号,它见证了林语堂的成长和文学创作历程,也反映了台湾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林语堂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感受台湾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林语堂故居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建筑,它不仅是一座文化遗产,更是台湾文化的象征之一。
林语堂的最后时光
54|人物林语堂的最后时光•《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钱锁桥著林语堂在台湾的最后几年,全部精力 都花在编撰《当代汉英词典》上,以75岁的高龄,夜以继日地工作。
繁重的编纂工 作对健康肯定有影响。
有一次,二女儿林 太乙不得不从香港飞回台北,因为林语堂 住院了,医生警告说已经发现中风的早期症状,必须好好休息。
然而,他的手稿还 没有校对完,家里又出了件大事。
1971年1月19H,林语堂正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主任蒋复恿一起午餐,有人过来报告:也在台 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林语堂大女儿林如斯 在其办公室上吊自尽。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 林如斯、林太乙、林相如,1936年和林语堂一起赴美, 踏上了她们自己的跨文化旅程。
如斯和太 乙都成为有才华的作家,相如则成为化学教授。
林语堂留学德国最后一年,廖翠凤怀上了林如斯,1923年回到厦门后不久便 生了。
在纽约她上过道尔顿学院以及哥伦比亚大学。
受父亲影响,林如斯很早就开 始写作,先后发表了好几部英文作品,包括Dawn over Chungking (《重庆黎明》) 和Flame from the Rock (《岩火》)。
全家1940年回到战火纷飞的国内,但不久又 返美。
林如斯对此很不高兴,坚持要留下 亲身投入抗战.随家返美后仍然坚持要回国参军,最后于1943年加入林可胜领导的 医疗队服役。
战后她和在昆明认识的一位 中国医生一起回到纽约,两人准备结婚,但当全家邀请亲朋好友摆下订婚宴时,她却和别人私奔了。
1946年5月1日,《纽约 太阳报》报道,林如斯和理查德•比欧乌两周前瞒着林语堂在波士顿罗斯•柯里尔 法官的家里结婚了。
理查德的父亲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他妹妹曾是如斯在纽约道尔顿学院的同学,两人因此认识相人物|55|交。
林语堂是纽约社交界名人,所以小报会登这种新闻,这对林语堂一家来说当然很尴尬,但林语堂还是和女婿一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比如庄台公司档案有文件显示,林语堂在《唐人街一家》出版后,分别给理查德的父亲和母亲寄了赠本。
林语堂纪念馆简介
林语堂纪念馆简介门票:暂无信息林语堂纪念馆简介:二十年前,连林语堂的老家也没几个人知道他这个文化大师。
但现在他是漳州的城市名片。
建国初期,他想从美国回国定居。
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最高层没有答应。
但文化,不会隔绝。
只要根在,草就会生长。
作为一个文学家,林语堂在国内可能算不上一流。
虽然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他的作品,更多是中华文化的说明书,写给西方人看的。
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他绝对是一流。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英文写的。
小说《京华烟云》拍成电视剧,是他的作品在大陆最风光的时候。
《吾国与吾民》(另一个中译本的名称是《中国人》)是他最为中国人所称道的一本散文类的书籍。
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不同,这是一本学者型的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说明书,原本就是用英文写成再由他本身译成中文的。
语言是一贯的安然平静,心态是安静的欣赏。
很适合他的身份和我们的自恋。
在特定的时期,还很适合于重塑我们的自信。
不少人拿他和鲁迅比拟,他们一起在厦门大学教过书,三十年代打过笔仗。
芗城林语堂纪念馆里有一张他们在厦大的照片。
照片上的他西装革履,鲁迅却是中式的长袍,从此也可看出他们的不同。
鲁迅是兵士,林语堂是学者。
在和平时期,人们喜欢“闲适、安然平静、幽默”是很正常的。
但在三十年代动荡的中国,林语堂倡导的这“闲适、安然平静、幽默”被批评也很必然。
一个民族,没有兵士,必定被欺负;没有剔骨的匕首,会让精神麻木。
虽然犀利的语言有时显得刻薄,尖锐的血腥有时让人无法接受。
放在战争的环境、灾难的环境傍边去理解,也就很正常。
一个民族,需要兵士,也需要学者。
儒雅而聪明的林语堂让我们学会心定,学会享受生活。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重新审视林语堂,尤其显得他的可贵。
虽然他又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文以载道,爱和责任让我们坚韧和刚强。
名人介绍 林语堂
01/. 林语堂在寻源书院、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均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他的理 由是:不论做什么事,一生都不愿居帝一。 02/. “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最著名的 一句幽默妙语。当时他正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前面有不少人 作讲演,都讲得十分冗长,论到林语堂讲话时,已经11点半了。林语堂随即 讲了上面这句话,顿时引得哄堂大笑。此语经媒体介绍,很快不胫而走,成 为林语堂说的“第一流的笑话”。 03/. 林语堂在美国从事写作,有时发生难题,常常到哥伦比亚图书馆查找,但 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儿替他取了一个名“林语珠女士”。
•
之 与妻相处之道
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 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 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 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 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 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 会笑起来了。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 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 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 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后,一直恩爱,而对陈锦端一直念念不忘。女儿长大了,也知 道父亲心内一直有陈锦端。因为每逢锦端姨来家里做客,父亲都会非常紧张。平时画 画时,又总是将画中的女子画成陈锦端的样子: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头 发夹在身后。他的女儿问他:“您为何老是画这样的发型?”林语堂抚摸着画纸上的 人像,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林语堂住在香港,病魔 缠身,靠着轮椅活动。一天,陈锦端的嫂子登门拜访,林语堂关切地问起音讯不通多 年的恋人的情况,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他那有些浑浊的老眼忽地一亮,高兴地 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廖翠凤当然知道林语堂的心,但她并不吃醋和嫉妒, 有时还会开玩笑地对孩子说,林语堂是喜欢过陈锦端。他们之间,一直彼此信赖,廖 翠凤相信他,他娶了她就会好好待她。 林语堂和廖翠凤二人有六十年的美满婚姻。他爱妻子廖翠凤,心里念着初恋情人 陈锦端。这并不矛盾,是因为林语堂的聪明和坦荡,也因为廖翠凤的理解和宽容
成为仇人的林语堂与赛珍珠
成为仇人的林语堂与赛珍珠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
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
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达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
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最后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
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
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可见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赛珍珠虽然着力于写中国,但她毕竟是美国人,这就不可避免与中国文化有某些深层的距离与隔膜。
就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而言,不是过于沉溺中国文化的情结中不能自拔,就是过于依恃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来肢解中国文化。
再加上天然的存在着这样的错位:懂得中国文化者往往英文不好或不够好,而英文好者又不懂中国文化或没有文学性。
因之,要找一位英文好又真正懂得中国文化,而且文笔精确、流畅和优美的作者,来写一部有关中国的书,这对赛珍珠来说就如同一个梦想。
为此,她费尽周折但却未能如愿。
后来,赛珍珠从《中国评论周报》的“小评论”栏目中开始注意“林语堂”这个名字,因为林语堂的文章议论大胆、新鲜而准确,文笔清新、自然而优雅,但那时她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常常向人问起来:“林语堂是何许人?”后来,林语堂创办《论语》等刊物,在大上海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幽默小品在文坛影响很大,于是赛珍珠将林语堂确定为自己梦寐以求的合作人选。
经过联系,赛珍珠找到了林语堂,二人约定在林语堂家里见面。
林语堂
30年花12万美元发明中文打字机
1916年,林语堂就对中文打字机和中文检 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19年商务印书馆 制造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最初,使 用这种打字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于是, 林语堂决定借鉴外文打字机,发明一个更 为简单快捷的打字机。林语堂的打字机一 直到1946年5月才完成,高9英寸,宽14英 寸,深18英寸,64个键盘取代商务机器的 庞大字库,储存7000字。但由于当时中国 处于战火中,没有人愿意出资大量生产, 他的发明还是没能派上大用场。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 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 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 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 “英勇的中国士兵”。林 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 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 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 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 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 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 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 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 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 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 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 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 风貌。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 社会于西洋人。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 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 品”。
这台名为“明快”的打字机花光了林语堂 全部的积蓄和向朋友以及银行借的钱贷的 款 ,那笔借款全家还了好几年才还完 。因 为这台打字机,林语堂和赛珍珠二十多年 的友谊破裂。当年林语堂去美国是因为赛 珍珠的邀请,赛珍珠拥有林语堂著作的出 版权,但其却不遵守出版规则多拿40%的 版税,在林语堂发明打字机最缺钱的时候, 经济富裕的赛珍珠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助。 事后,林语堂痛心地说:“我看穿了一个 美国人。”
林语堂
百
辜鸿铭 冯友兰 梅贻琦 胡适 陈寅恪 梁漱溟
人
百
林语堂 傅斯年 马寅初 宋庆龄 陶行知 王国维 Nhomakorabea事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 坂仔镇)人。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 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 文学家、语言学家。早 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 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 教,后定居台湾,一生 著述颇丰。
人生经历
求学经历: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
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 文学硕士学位,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 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 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 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 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 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人生经历
任教经历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 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 《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 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 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 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只做宇宙文章”,幽默诙 谐的自我评价,道出了林语堂的那种善对生命,宽 慈仁和的人生态度。林语堂以他所信奉的老庄之道, 去看待一切,保持着一分乐观,一份闲适,一份豁 达。他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化, 幽默化的语言去诠释,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展现给 西方,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看到 一个真实的中国。有多少双语作家如林语堂,可以 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性清晰淋漓的剖析给世人 看?
余山农:林语堂的心术使南大走向成功
余山农:林语堂的心术使南大走向成功林语堂的心术使南大走向成功余山农以下是2015年12月5至2016年1月16日《新加坡文献馆》连续刊载的评论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心术之不正者,莫过于林语堂(1895-1976);品格之卑劣者,亦莫过于林语堂。
他在1954年10月到南洋大学任影子校长大约六个月期间的所作所为,卑鄙无耻甚于市井无赖。
林语堂名义上是南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实际他被遣散时,南洋大学本科还未成立,先修班也还未开课。
他只能算是个影子校长。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写的《吾国吾民》出版后,成为畅销书,赚了好些钱。
丁西林见到林语堂时说“你写了一本很成功的书哪”。
林语堂有些得意,即回答道:“只是为洋人看的”。
丁西林又说:“你出卖吾国吾民得了不少钱吧?”这妙语双关,一时传遍士林。
林语堂的《吾国吾民》的确是写给洋人看的,尽力夸大中国人的丑陋一面,只是为了卖钱。
他到南大来也正是为了捞钱。
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
南洋华侨亦多闽南人,或知道这位老乡的大名,但未必知道他的人品与文章。
当时,南洋只有两个人深知林语堂的道德与学识,一个是潘国渠(潘受,1911-1999),闽南南安人,另一个是林文庆(1869-1957),闽南海澄人。
厦门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本是邓萃英(1885-1972)。
他是同盟会的成员,人品如何,不得而知,但他跟林语堂有一点相似。
他在1920年12月就任,1921年5月离职。
他离开时,厦门大学本科还未成立,只有预科,就是先修班。
他也只任了六个月的影子校长,随即由林文庆接任。
邓萃英和林语堂还有一点相似,就是越俎代庖。
他要越过董事部掌控大学建校基金。
这段往事陈六使先生非常清楚。
他在1955年2月17日,南洋大学星加坡委员会会议讨论林语堂的预算案时回忆说(见《南洋大学创校史》):关于建设厦大情形,实际上系由陈嘉庚先生负责,虽一砖一石亦亲自监工。
初时请邓萃英为校长,渠欲陈氏筹措五百万元存在银行,方肯就任。
当时陈嘉庚先生谓:「我的生意尚在继续经营,资金需要周转,此事那能做到。
名人智辩 林语堂的妙才演讲
名人智辩林语堂的妙才演讲----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林语堂的妙才演讲幽默大师林语堂对演讲特别重视。
首先,他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
其次,他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但在演讲时又让人觉察不到有准备的功夫。
因此,林语堂最反对令人措手不及的临时演讲。
有一次,林语堂到一所大学参观。
参观之后,校长陪同他到大餐厅和同学们共进午餐,校长深感机会难逢,临时请他对学生讲几句话。
林语堂十分为难却又推无可推,于是即景生情地讲了一个笑话。
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活生生地被野兽吃掉,这实在是一种残忍不堪的事。
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投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
岂料此人浑身是胆,只见他慢腾腾地走到狮子身旁,在它耳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并不吃他。
皇帝看在眼里,备感诧异,于是再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依然无所畏惧地走近老虎身旁,同样和它耳语一番,那只老虎也悄悄走开了,照旧不吃他。
皇帝百思不解,就把那人叫出来盘问:‘你到底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而掉头就走呢?'那人答道:‘简单得很,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不过吃了以后,你得演讲一番。
'”讲罢,博得满堂喝彩,然而,那位校长却被弄得啼笑皆非,显得十分尴尬。
另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
他深知这种演讲是背儿媳过河----费力不讨好。
因为不说些称颂祖先的话,同宗会大失所望;倘若过于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于是他认真思索,策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讲稿。
他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有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此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谓人才辈出。
动静结合写语堂故居30字
动静结合写语堂故居30字
位于阳明山腰的林语堂故居,由林语堂亲自设计,是他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
四合院架构结合西班牙式设计,兼具东西方风格。
1.四合院式的天井,一角是翠竹、奇石、游鱼的造景,竹林岿然不动,鱼儿嬉戏游玩
2.语堂故居里庭院的用色也相当特别,蓝色琉璃瓦,配白色粉墙,远远地望去沉静又大气,偶尔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立在上头,为沉静的故居增添一抹生机。
3.林语堂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入在观音山际。
院子在夕阳的照耀下略显静谧,游客来了,便有热闹起来。
4.走进卧室,一张旧式招待所用的普通木床安静的放在屋子里,床边是他生前穿过的一袭布衫。
游客们七嘴八舌的感慨道:“原来舒适并非奢华,快乐来自寻找生活意趣的幽默个性。
”。
厦门大学为何留不住林语堂
取高薪政策 ,规定教授 月薪为 4 0 0大洋 ,讲师
可达 2 0 0大洋 ,助教 可达 1 5 0 大洋 。而北 大校
长蔡元 培月薪才 3 0 0大洋 ,陈独秀为 2 0 0大洋 , 李大钊 为 1 0 0大洋 ,图书管理员 毛泽 东才 8 个
堂退 还给理科。更恶劣 的是 ,他竟 三次蓄意变 动鲁迅 的住房 ,最后一次竟要 鲁迅住到理学 院 大厦 的地窖里 ,鲁迅气愤得 目瞪 口呆 。诸如此 类 的行 为 ,其 用意就是要搞垮 国学研究 院。林
语堂虽然 明白,但大多无可奈何 。 第 三 ,用 人失策 ,导致人 事倾 轧。林 语堂
圃
林语堂 ( 1 8 9 5 — 1 9 7 6 ) ,福建漳州平和县人 。 来任教。一时间, 厦大文科学者云集 、 人才济济 , 教学和学术水准处于高峰期 , 学生普遍反映 “ 文 科今年有生气了” 、 “ 办得有声有色的了” 。不久 ,
厦大 国学 研究 院也 成
众所周知 ,他是著名 的作家 、译作家和语 言学 家 ,但他在教育园地上 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
语堂名著 《 京华烟 云 》
中女 主角 姚 木兰 的 原
型) 、夫人廖 翠凤的娘
家 就在 鼓 浪 屿,其 二
哥林 玉 霖在 厦 大哲 学
系 任 副教 授 ,其 弟 林 幽任外语系讲师。 9 月, 林 语堂 就 任厦 门大 学 语 言 学教 授 、文科 主
任 兼 国学 研究 院 总秘
武汉大学任校 长。于是 ,学潮矛头 又对准了校
亲 自举荐 或 同意他人举 荐 的前来 厦大 的人 中, 有很 多是 “ 现代评论派 ”的人 ,如顾 颉 刚、陈 乃乾 、陈万里 、卢梅 、黄梅等 ,一时间 ,“ 现代
《京华烟云》不得不说的作者,林语堂简介
《京华烟云》不得不说的作者,林语堂简介在漳州文化中有着一个好名“鱼米花果之乡”它养育着一方名人,历史上养育着一大批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等。
在现代同样也出现过较为闻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就是林语堂,他是贫穷的牧师家庭出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
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
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着名学者。
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婚前曾有两位恋人。
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
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
”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
”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
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
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
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
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
写作文林语堂
写作文林语堂很早就知道我的家乡漳州出了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的名字叫林语堂。
但是,我只是读过几篇关于林语堂的介绍、评论文章,对林语堂的了解仅仅局限在“文学家”、“翻译家”、“哲学家”这些头衔上,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取得过什么杰出的成就,他为什么会拥有这么多耀眼的头衔?我都不甚了解。
对于林语堂这位前辈加老乡,我一直怀有一颗好奇心。
这天正值周末,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我把郊游的目标锁定在林语堂纪念馆。
来到纪念馆所在地天宝镇五里沙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蕉海”,“蕉海”深处,一座精致的半圆型两层建筑便是林语堂纪念馆。
馆前竖立着林语堂坐像,身着长衫,手持烟斗,神态飘逸。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林语堂的生平介绍,字里行间展示了林语堂从故乡小镇走向世界的历程。
林语堂 9 年生于漳州,曾留学美国、德国,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任教。
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等杂志。
他还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他提倡幽默文学,他的短评、演讲语言精辟,常常赢得满堂喝彩。
他创作了《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等大量经典名著,并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
展厅里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林语堂作品数百册。
林语堂擅长用英文写作,同时又极力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说:“林语堂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
”一位西方人士这样评论他:“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一身……”翻阅林语堂作品,拜读林语堂语录,我似懂非懂,但是,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也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头衔。
参观完林语堂纪念馆。
站在纪念馆前,眺望四周,蕉林环抱,绿浪起伏,阵阵蕉香随风飘来。
这优美的景色宛如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这故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这位一代文化大师。
名人介绍_林语堂
•
之 与妻相处之道
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 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 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 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 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 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 会笑起来了。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 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 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 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后,一直恩爱,而对陈锦端一直念念不忘。女儿长大了,也知 道父亲心内一直有陈锦端。因为每逢锦端姨来家里做客,父亲都会非常紧张。平时画 画时,又总是将画中的女子画成陈锦端的样子:留着长发,再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将头 发夹在身后。他的女儿问他:“您为何老是画这样的发型?”林语堂抚摸着画纸上的 人像,说:“锦端的头发是这样梳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林语堂住在香港,病魔 缠身,靠着轮椅活动。一天,陈锦端的嫂子登门拜访,林语堂关切地问起音讯不通多 年的恋人的情况,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时,他那有些浑浊的老眼忽地一亮,高兴地 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廖翠凤当然知道林语堂的心,但她并不吃醋和嫉妒, 有时还会开玩笑地对孩子说,林语堂是喜欢过陈锦端。他们之间,一直彼此信赖,廖 翠凤相信他,他娶了她就会好好待她。 林语堂和廖翠凤二人有六十年的美满婚姻。他爱妻子廖翠凤,心里念着初恋情人 陈锦端。这并不矛盾,是因为林语堂的聪明和坦荡,也因为廖翠凤的理解和宽容
京华烟云
发 现
作词:朱海 作曲:王黎光
心口无语 奢望灿烂的孤独
明月黄昏 遍遍不再少年路
编曲:王黎光
爱 如何回到从前
错过的花开 是不是依然 美丽如初 爱如果还要走下去
牵手的你我 能不能握紧
能不能握紧爱的温度
爱 如果回到从前 错过的花开 是不是依然 美丽如初 爱如果还要走下去 牵手的你我 能不能握紧 能不能握紧爱的温度
姚 家
曾
家
曾 家
牛 家
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亚,染上了伤寒。久治不愈。曾太太爱子心切,想 出了结婚冲喜的法子。 然而,与平亚早有婚约的未婚妻曼妮姑娘,却随着父亲到南方去了。 远水不救近火! 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让姚家二女儿姚莫愁代替曼妮嫁给平亚,不想 却被莫愁强烈拒绝,因为莫愁喜欢的是荪亚。 莫愁和母亲大吵,恰好大姐木兰游玩回来。莫愁如遇救星,要姐姐救 她。木兰也替妹妹委屈,慨然应允,帮助莫愁躲过这一劫。 在木兰的安排下,莫愁逃婚出走,被安顿在木兰在泰山结识的青年孔 立夫的寓所,但她没想到的是这次轻率的举动,却让她自己陷入了终身的 遗憾。 曾家那边想好事成双,说服了牛家女儿素云和襟亚完婚,但莫愁逃婚 的消息却让两家乱作一团,木兰看见因为自己而造成的混乱局面,做出了 一个终生悔恨的决定:代妹妹出嫁,嫁给平亚!这让曾太太又惊又喜! 婚礼将按期举行,平亚死活不允,终于等到曼妮回来。但曾太太却有 了自私的想法,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 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 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 为《瞬息京华》。 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 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 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 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为什么定居台湾,被大陆拒绝
1945年11月26日,林语堂致宋美龄信,说有一位兰德尔·古尔德先生在《剖析林语堂》一文中攻击他“每一个道德细胞都已败坏”,所以他恳求蒋介石给他题写“文章报国”四个字,如能遂愿,死而无憾。
1966年,蒋介石八十岁生日,林语堂发表《总统华诞与友人书》,对蒋推崇备至,甚至以“睿智天纵”歌颂,在贺诗中则有“北斗居其所,高山景行止”的诗句。
据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说:“1975年4月,总统蒋公崩逝,父亲听了消息后跌倒在地上。
起来之后,许久没有言语。
”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作为一个海归学者,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何对蒋介石如此崇拜呢?李敖认为林语堂晚年在台湾的表现称不上一流的知识分子。
一流的知识分子有气魄与执政者分庭抗礼,而林显得过于肉麻。
林语堂早年对蒋介石可不是青睐有加的,而是带着一定的揶揄和调侃,1932年发表在《论语》的一些文章,指出蒋“若再多看看《资治通鉴》,《定盦文集》,《小仓山房尺牍》,《论语半月刊》,我们认为很有希望的”。
蒋的所长是“善手段”,“机断”,“会打机关枪”;而其所短则是“读书太少”。
林语堂提倡幽默,除了因为国民缺少幽默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蒋介石政府的专制,林语堂曾如此道:“我在文学上的成功和发展我自己的风格完全是国民党之赐,如果我们的民权不被取缔和限制,恐怕我永不能成为一个文学家,那严格的取缔逼令我另辟蹊径以发表思想……饶有含蓄使不致身受牢狱之灾。
”
林语堂当年也是民主斗士热血沸腾慷慨激昂,1925年北京发生学生集会活动,林语堂上街声援学生运动,与军警发生冲突。
林语堂一砖头打破了军警的脸,军警也回敬了林语堂一砖头,林的头上永远地留下了一个疤。
鲁迅得知后,大为赞赏。
林语堂与鲁迅同在一个战壕里,在《语丝》、《京报副刊》和《莽原》等报刊上发表短评、杂文,声援进步学生的斗争。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林语堂参加了对死难学生的吊唁、慰问,并对屠杀
学生的封建军阀及其文人进行揭露。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由慷慨激昂的“语丝先锋”变为远离政治的“幽默文人”。
这一时期的林语堂,从“必谈政治”到“不谈政治”,把锋利的笔锋转化为“幽默”、“闲适”、“性灵”来抒发自己的个性自由。
这两个时期,林语堂的思想从“激进”变为“保守”。
林语堂自称:“我是一捆矛盾,我喜欢如此。
”林语堂拒绝依附党派,拒绝卷入政治斗争,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不是顾问,而是质疑者。
一旦成了顾问,也就是所谓国师,那就免不了得为当道谋划献策。
1940年及1943年林语堂两次回国,蒋介石夫妇不仅多次接见,还委以侍从室顾问头衔。
虽然林语堂声言接受此衔只是为了拿护照方便,而并未拿过政府的一文津贴,但从他单为方便拿护照就不避亲蒋之嫌这一点,也可看出他对蒋政府态度的改变。
鲁迅与林语堂从战友变成对骂,最关键是立场的不同。
1928年,林语堂否定了
自己的过去,他说:“时代既无所用于激烈思想,激烈思想亦将随而消灭"。
对于自己过去的针砭时弊,支持进步的文章也看作“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隔日黄花”,甚至认为“在这革命已经成功的时代",不能再提倡“激烈理论"。
他告诫青年,“头颅一人只有一个,犯上作乱心志薄弱目无法纪等等罪名虽然无大关系,死无葬身之地的祸是大可以不必招的……还是做年轻的顺民为是。
”1933年6月20日,同宋庆龄抗日的杨杏佛被蒋介石所派的特务枪杀而牺牲。
在当天的出殡仪式中,敌特组织一帮便衣特务埋伏在其中准备暗杀前来参加出殡的人员,暗杀名单有: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等,有人故意把暗杀名单放出风来,以恐吓爱国民主人士。
但是同盟执行委员中名气不小的林语堂却没有来。
这位才子完全被敌人的子弹吓倒了。
他说:“死无葬身之地的祸是大可不必招的,与其掉脑袋,还不如作顺民。
”他甚至要求同盟从此停止工作,以免同盟的其他成员都被暗杀。
林语堂说过:“我始终喜欢革命,但不喜欢革命家。
”但是林语堂很喜欢蒋介石,1939年《吾土吾民》著作中,对蒋介石作了以下评论:“他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既不吸烟,也不喝酒,连茶也不喝。
他光干不说,召集会议时自己不发言,
静静地听别人讲,把他们送走后,自己再作决定。
他可以站在夏日之下,给下级军官接连演讲几小时。
他很少顾忌个人安危,一旦需要,他就冒着生命危险出现在前沿阵地上。
他老练、精明、富有远见、执著、工于心计、雄心勃勃,并且爱国。
他成熟、视野开阔,能以中国的利益为重。
他期待一个强大、统一和独立的中国”。
林语堂于1943年1944年连续出版了《枕戈待旦》)和《啼笑皆非》)两书,这是两部向西方报导中国抗战的书籍,自然少不了对蒋介石这个“抗战领袖”进行吹捧。
一位美国作家、新闻工作者就曾撰文嘲笑林语堂“以甜蜜的理由和谄媚的风姿”(爱特蒙·威尔逊:《美国化的林语堂》)来讨好国民党政府。
林语堂是个啃过洋面包的自由主义学者,和胡适差不多,都是蒋介石的支持者。
但是胡适给老蒋提了一辈子意见,讲了一辈子的民主自由。
林语堂骨子里的忠君思想还是挥之不去的,“睿智天纵”这样的美化歌颂老蒋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
这就不难理解林语堂为什么定居台湾,被大陆拒绝。
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人格之独立,自由之精神,林语堂还是欠缺一点的。
李敖对林语堂的评价:一辈子写了57本书,但真正的成就在语言学上,不是在文学上,战斗性不如鲁迅,思想层面不高,头脑有点混乱,涉猎面不宽,视野狭窄、见解也很平庸。
但是非常努力,是值得人骄傲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