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_比较复习课
《孟子》两章 复习(公开课)
自学任务三: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究竟是在谈战争,还是在谈政治? 2.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已有的知识,给本文再补充一个事 实论据? 4.君主须“得道”,百姓亦须“得道”, 商人要掌握经商之道,学生要掌握学习之 道,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的“道” 有哪些?
战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争 战争中需要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事 分论点 论证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 进攻 例
(举例论证)
域民 治 国 道 理 类推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得道者多助 —— 顺之 结论 施行“仁政”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积累:
孟子名言名句: 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⑶五十步笑百步 ⑷尽信书不如无书。 ⑸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生 就于 人忧 才患
理
改 作 喻 正面 论人
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治死 理 于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 安 出则无敌国外患 家乐
国恒亡
反面 论国家
拓展阅读: (甲)人恒过......国恒亡。 然后知 , 。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 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 ,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1前言《孟子》是我国古代中国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孟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许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民群众热切期待的社会道德观和政治哲学思想。
本教案《孟子二章》是为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孟子思想而设计的。
本教案的目的1.帮助学生们了解《孟子二章》的内容和主旨。
2.慢慢引导学生们通过理解孟子思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教案的教学方式本次教学采用理解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们意识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并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1、《孟子》的重要性1.1 简介《孟子》是我国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共有七篇,是孟子及其门人所撰。
全书大约写于公元前四世纪,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化人与治理国家的典范之作。
1.2 重要意义1.呈现出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内容。
2.是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导。
2、《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1 繁华和温饱的不同选择1.孟子主张繁华、荣华富贵、名利等,是人民群众追求的目标,符合人的生命价值追求。
而只有满足了温饱后才能去追求这些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是正确的。
尤其是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追求,只会让人变得愚昧无知,脱离社会,甚至导致道德滑坡,社会严重问题的出现。
这也就造成了繁华和温饱的不同选择。
2.2 道德的重要性1.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人如果不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会让自己的短暂幸福化为乌有。
2.只有人们培养出良好的自身道德习惯,才能让道德这个东西成为一个正向循环,不仅不会出现恶劣的后果,还可以发挥我们超乎寻常的优势。
2.3 天下之国1.孟子提出“天命之国”、“天下共利”等概念,“天下之乐,莫大于赏善罚恶”等观点,强调了人民群众正在和所在国家一起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孟子的文章还提到,“人民富裕国家强大”,因此大力推广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作出努力。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docx
《孟子》两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倔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三、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吠亩之中/版筑之间/鱼盐之小(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Z至”的人)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动词,至IJ)夭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闲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I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小,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怵1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在)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了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四、古今异义1、迤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髙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人与家庭冇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离开(古入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吠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1、犬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复习
复习步骤二: 勾画并识记重点注释(利用课 本、《夺分宝典》),掌握字、
词、句 。
一、解释重点词语 1、三里之城 内城 2、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3、七里之郭 外城 4、环而攻之 围 5、池非不深 护城河 6、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武器装备 7、兵革非不坚利也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凭借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 10、寡助之至 极,极点 11、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通“叛”,背叛 归顺 12、多助之至别)
《生 于忧 患, 死于 安乐》 文章 思路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反面)
国无忧患 易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内容探究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 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 点是什么?你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论点? 答: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论点: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 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 子是什么? 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010·百色市】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通过这些)来使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他内心惊动,使他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的性格坚强起来,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这样以后,人们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才会明白,忧患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可以使人谋求生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存,而安乐必将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致灭亡。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 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 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D.文中画线句 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复习
初四语文《孟子》两章复习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一)1.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2、检查朗读,比一比,看看谁读的好。
自学检测(二):(一)、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二)、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三)、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自学指导(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这篇短论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当堂练习:1、背诵课文。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孟子两章》复习课件
达标检测
《中考文言文》P14页 “中考真题”【2015•山东省莱芜市】
第1、2 、 3 题
四、理解与运用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败的三 大因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排比句式,极言守城一方所占据的优越条件的 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孟子从反面论述 “国恒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孟子〉两章》 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能默写重点句子,并能准确翻译。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学常识识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 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与《论
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注意:快速朗读,回顾记忆
文学常识过关
孟子:名______,字子舆______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与 孔子合称“___ ”,有“ ”之称。《孟子》 与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注意细节
学习文言文,需要过四关: 1、背诵默写关。(重点语句) 2、字词解释关。(课下注释)
3、句子翻译关。(重点语句) 4、理解运用关。(重点语句)
二、字词解释关
人和 兵革 城 郭 环 池 委 去 域 固 畔 亲戚 顺
发 士 任 苦 劳 拂 乱 动心忍性 曾益 恒 过 衡 作 征 喻 法家 拂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语句翻译关(中考链接)
《孟子两章》复习课课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牒为械 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以:凭借,靠 以:把。用 之:的 之:代词,它 之:到 利:有利 利:锐利
一词 多义 之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
3 4
辍耕之垄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用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拂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以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第一段
六个人 举例论证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复习课:《孟子》二章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要点句翻译: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为)忧患使人或国家(振作)生存发展,(因为) 安逸享乐使人或国家(安于现状)萎靡死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指派重大旳责任给这么旳人(时),一 定先要使他旳心志受苦,使他旳筋骨劳累,使他身体 承受饥饿,使他资财缺乏,(用以上种种)行动扰乱 他旳作为,用来使他旳心受到触动,使他旳性情坚忍 起来,增长他原本不具有旳能力。
通假字和一词多义: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
“曾”通“增”,增长; “衡”通“横”,不顺、阻塞; “拂”通“弼”,辅弼、辅佐;
举于版筑之中 被举用 敌国外患 名
全
寡不敌众 对抗、抵挡
高举双手
抬起
势均力敌 力量相等
行拂乱其所为 扰乱
而后喻 明白、了解
春风拂面 拂袖而去 法家拂士
《孟子》 二章
《孟子》二 章 复习
• 一、熟记文学常识 • 二、字音字形 • 三、文言实词及虚词旳意义 • 四、要点句子翻译 • 五、进一步了解文章
文学常识: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 孔子后来旳儒家大师。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子 旳言论或主张,是他本人和门 徒共同完毕旳。
《孟子》散文旳特点:1.长于 论辩;2.长于譬喻;3.气势浩 然。
道,即指仁政。 得道,即指施行 仁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 不安,人民生活十分 痛苦旳战国时代。他 最早提出了“民贵君 轻”旳主张,宣扬 “仁政”“王道”。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派旳又一位大师,被 推尊为“亚圣”。
孟子二章复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 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 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曹刿论战》 译文背诵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拜见(庄公)。 (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 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 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随 您的”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D ) 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复习案
《孟子》二章复习提纲一、解释词语1. 天时....不如地利 2.天时不如地利3. 地利不如人和.. 4.七里之郭. 5. 环.而攻之而不胜6.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8. 池非不深也9. 兵.革非不坚利也10.兵革.非不坚利也11.兵革..非不坚利也12. 委.而去之13. 委而去.之1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6.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8. 寡助之至.19. 亲戚..畔之20. 亲戚畔.之21. 天下顺.之22. 舜发.于畎亩之中23. 舜发于畎亩..之中24.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5.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6. 管夷吾举于士.27. 百里奚举于市.2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9. 行拂.乱其所为30.行拂乱.其所为31.曾.益其所不能32.曾益.其所不能33.人恒.过34. 人恒过.35. 衡.于虑36.而后作.37. 征.于色38. 而后喻.39.入.则无法家拂士40. 入则.无法家拂士41. 入则无法家..拂士42. 入则无法家拂.士4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5. 国恒亡.4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复习课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
《孟子二章》复习课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孟子二章》复习课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堂实录)1《孟子二章》复习课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堂实录)今天是九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老师安排的是对《孟子》第二章的复习课。
同学们进入教室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案例,让大家了解到了《孟子》学习的重要性。
老师首先告诉我们,学习《孟子》的必要性。
《孟子》是我国古代伦理哲学的经典之作,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更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道德基石。
同时,到了九年级,我们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历届考试中总有涉及到《孟子》的考点,所以学习《孟子》是必要的。
然后老师通过讨论大家的学习心态,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老师告诉同学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求知欲,都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得失成败。
接下来,老师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引出了《孟子》中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
老师告诉我们,学生在面对重重课业压力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过分追求所谓的“应试教育”,这样做实际上容易失去自我,导致学习成效低下。
反之,当我们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着自己热爱的学科投入精神,肯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接下来,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来体验《孟子》中的“性善论”和“四端”:仁、义、礼、智的内涵。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形,让同学们理解到这四个字的含义非常丰富。
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如果要做到具有“四端”,就不光止于考试成绩,更要从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从小事做起。
最后,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来模拟解答《孟子》中的一道例题-“汉朝御史栾元状元,他的哥哥栾建议他为朝廷求情。
但要求栾元和告诉他说『当远虑无忧,近墨者黑。
蒿里行不得,归舍望白杨。
』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同学的讨论,大家一起得出来答案:不要接近那些有可能置身于黑暗之中的人或事物。
相反,要远远地观察,选择对自己白杨林般纯净、澄明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要选择有美好前途的人或事物做朋友或去做。
中考《孟子两章》复习课件(整合)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绪阻塞,然 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引用叹息之气 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11一、个入国则家无)法在家国拂内士没,有出守则法无度敌的国大外臣患和者辅。佐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分论点 天地时利不不如 如地 人利 和— —— —论进 防证攻 御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对比论证)
施行“仁政”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 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 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 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D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课
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 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 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説举于版筑之间。 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説在为人筑墙时被选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结: 孟子散文特色
孟子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 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 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 章二开首列举六位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 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 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语 气强烈增添了气势,又句式工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名言警句迭出,,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
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 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辅 佐
这两篇短文的论点 分别是什么?比较本文的 两篇短文,说说它们提 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 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 处?
天时不如地利, 第一篇论点: 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同之处:
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 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 的道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 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生于忧患, 论点: 死于安乐
经 受 磨 炼 的 益 处
理一理
造生 就于 人忧 才患
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 苦其心志 (思想) 天降大任
(生活)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举 例 道 理
正面
人恒过 困于心,衡于虑
改 作 喻
论人
治死 理于 国安 家乐
征于色,发于声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请你给这个论点补充 一个事实论据和一个道理论据!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 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 来; 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 氏春秋》; 韩非囚秦,《说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 难》、《弧愤》。 《孤愤》;
回顾作者: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地 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 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 道多助 3.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 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 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 道寡助
• 选自《孟子•告子下》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艰苦的磨练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个人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国家 往往遭至灭亡
本文论证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道理论证: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 要 “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结构
课文按“总——分——总”可分为三部分 (一)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二)、运用战例证明论点。
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 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 释和阐述;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 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你赞同孟子的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的观点吗?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 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上进心; 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 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 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解题:
•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 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 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思想。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 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 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 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 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 (“得道”),这样才能“多 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 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 能治理好。
国恒亡
反面 论国家
出则无敌国外患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 尾(标题,也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 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 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不能。 曾 通“增”,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