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语境词汇翻译探幽——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合集下载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杨茂莹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2012年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首席翻译官葛浩文功不可没。

因此,本文选取莫言具有代表性作品——《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探析文本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笔者认为,葛浩文通过多元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向西方传递了具有异域风情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葛浩文;《生死疲劳》;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作者简介:杨茂莹(199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1-02一.文化负载词近些年,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一直是被讨论的热点话题。

文化负载词指那些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独特文化事务、概念、承载本民族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张斌,2006)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衍生了许许多多独特且鲜明的文化负载词,进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习语、成语、地方俚语甚至典故等。

《生死疲劳》是一部典型的蕴含丰富文化负载词的文学作品。

由于西方读者对于中华文化的不熟悉,这就十分考验翻译者:如何将这带有异国地域文化和人情风貌的作品展现给西方世界,并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呢?二.《生死疲劳》背景介绍《生死疲劳》的主线是“六道轮回”:故事以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风云变幻50年间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土地主西门闹历经六道生死轮回,成为驴、牛、猪、狗、猴以及最终变为大头婴儿的故事。

故事紧扣农民与土地这一紧密关系,以各种动物的视角,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悲欢往事以及农民同命运作斗争的事迹。

三.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在“莫言作品多种语言的译本中,影响最大且作用最关键的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英译本”(邵璐,2013)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作者:单春艳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4期单春艳(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摘要】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译本的对比,探讨译者是如何适应和选择、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以及弱势文化该采取何种手段在强势文化占主导的背景下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0 引言2012年11月,莫言获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此次能够获奖,除了其本人过硬的文学功底和技巧之外,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网易新闻甚至以“没有翻译陈安娜,莫言获奖不可能”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毋庸置疑,一部作品,要想获得外国读者的肯定,翻译至关重要,只有好的译本才能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文学魅力,使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莫言本人在获奖后也对翻译家们所作的贡献表达了谢意,肯定了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

莫言获奖后,其作品必将收到全球范围的关注。

笔者认为,除了瑞典文翻译陈安娜,受众更为广泛的英文版本译者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作品也值得我们研究。

葛浩文被夏志清教授誉为“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在莫言得奖前,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就已经凭借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

而他翻译得最多的,就是莫言的小说,迄今共计9部。

葛浩文的译文之所以能收到英语读者的肯定,与他对文本再创造性地处理密不可分。

他非常注重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把握。

他认为,“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说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他有时甚至会为了迎合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舍弃原作者某些鲜明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他的改编“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1生态翻译学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充分印证了生态翻译学中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生死疲劳》熟语英译研究熟语是一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和地方特色。

虽然学者们对熟语的概念界定存在分歧,姚锡远、安娜等、叶瑾和周江林等曾对此做了详细综述,但基本认为熟语应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生死疲劳》以宏大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一段有关生死轮回的历程,是莫言文学创作成熟期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他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一部作品。

该小说中汉语熟语俯拾皆是,尤以成语、惯用语为最,最能体现莫言小说的“乡土语言”特色。

基于此,本文将以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四类熟语为考察对象,统计分析它们在《生死疲劳》中的使用样数、频数及翻译方法,以数据为支撑,论证葛浩文的熟语翻译方法和翻译观,为其它类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对比,也为翻译教学和熟语字典编纂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笔者以“生死疲劳、翻译”为主题词在CNKI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8年3月2日),得到相关文献176篇。

这些文献从翻译文体学、叙事学、翻译美学、生态翻译学等不同视角分析了《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等。

其中,与熟语(习语)研究相关文献3篇。

王怡婷、林梅指出葛浩文在语言维的转换上多用直译翻译习语,在文化维上选择直译和意译,在交际维上选择重写;刘庚、卢卫中借助概念转喻理论,分析指出《生死疲劳》熟语英译带有一定译者主体性色彩,译者的转喻思维方式影响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胡密密从“第三空间”分析了该作品的乡土语言。

熟语翻译在莫言其它作品研究中也有提及,如单伟龙借助语料库手段,以《红高粱家族》和《变》为例,撰文论证葛浩文的习语翻译方法和策略;周领顺、周怡珂借助“葛浩文翻译语料库”,全面地分析了葛浩文对涉“狗”语料的翻译和处理[9]。

对葛浩文译本的熟语翻译研究,除单伟龙外,其它文献多为定性的个案分析,或选取单一熟语展开论述,如“狗”熟语研究,缺少以确切数据统计为支撑的定量分析和对熟语使用与翻译方法的整体把握。

浅谈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阐释行为——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浅谈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阐释行为——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的状 态 。 因此 ,意义 的获 取并 非 是建 立在 纯粹 的逻 英语文化里诗学规范的立场上 ,她推测哪些 内容 目
辑经验基础上对客体 / 他者的破坏性掠夺 ,而是在 标语读者不易读懂或接受 ,并根据 自己的审美和阅 人的揭示 中,使事物去蔽而按其所是显示其 自身 的 读习惯作相应调整 ,没有执意再现小说 的原貌。尤 意义。后来 中国魏晋时期 的言意之辩更是体现了强 其是特色,值得当今的人们关注 。魏晋大玄 多于他们夫妻合译 时的数量 ] 学家王弼认为 :忘象者 ,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 ,乃 身就是迥异 的符 号系统 ,而作 家们又往往利用语 得象也 。得意在忘象 ,得象在忘言。象与言是通 向 言符号表现本民族特有的东西 ,所 以就文学或文化 “ 意”的关键 ,由于 “ 意”飘忽不定 ,很难 以语言 翻译而言 ,兼顾 内容和形式绝非易事 。是舍形式译 把握 ,阐释之妙 ,全在心领神会 间,也 即所谓 “ 得 内容?还是弃内容留形式?抑或有其它文化补偿策 意而忘言”[ 2 】 。译者对文本 的理解 和解释也就人 言 略 ,既能向译语读者传达文本的基本 内容 ,又能使 人殊 ,全在个体的把握和体会 。 中主体的主观能动位置。翻译过程 中,译者首先作

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王佐 良曾指 出,翻译 中最 叛逆问题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始终是一种创造性
大 的 困难 就 在 于两种 文化 的不 同。在一 种文 化里 头 行为 ,而不仅仅是一种复制行为。英 国翻译理论家
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 乔治 t 斯坦纳在 《 通天塔之后 》一书中提出 “ 理解
第l 3 卷第 4 期 2 0 1 3年 l 2月
广 东 培 正 学 院 学 报
J O URNAL OF GUANGDONG P EI Z HENG COL L EGE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此 殊荣 的 中 国籍 作 家 , 也 代 表 着 中 国文 学得 到 了 国 际社会 的 关 注 和 认 可 。此 后 , 国 内掀 起 “ 莫 言热” ,
他 的小 说也 受 到 了 空前 关 注 。 实 际上 , 中国 文 学 之
学作 品语 言 本 身 的特 殊 性 。王 宏 印教 授 认 为 , “ 文

创 造 性 翻 译 的 内涵
文 学 翻译 之所 以更 为 复 杂 和艰 难 , 原 因在 于 文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6— 2 7
基金项 目: 太原 工业 学院院级科学基金项 目: 译者 主体性视 角下莫言《 生死疲 劳》 英译本评析 ( 2 0 1 4 R Q 0 7 ) 。
此对他英译本的研究也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海 外传 播具 有 积极 的 意义 。

且肯定了翻译工作的意义也在于其创造性 , 译者 可 以用 自身 的独创 性 给 原 文 带 来新 的 维 度 和生 命 力 。
很 显然 , 以上论 述都 对 译 者 在 文 学 翻 译 中的 创 造 性 予 以支持 和肯 定 , 认 为创 造 性 翻译 实 际上 是 译 者 和 译作 、 甚 至 是原 文和 原作 者 的一种 内在 需 求 , 要 求 译 者 在 自己理 解 的基 础上 用 另一 种语 言把 原作 的艺 术
f o r c e o f hi s wo r d s s e e me d t o f ig r ht e n Mo t h e r,a t l e a s t a
作者简介 : 赵丽 丽( 1 9 8 5 一 ), 女, 山西孝 义人 , 太原 工业 学院外语系讲师 , 文学硕士 , 主要 从事英汉翻译研究 。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

翻译伦理视角下解读《生死疲劳》英译本作者:孙怡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以安德鲁彻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理论为指导,研究葛浩文《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以及承诺伦理这五类伦理对《生死疲劳》英译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提高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水平,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生词疲劳》;翻译伦理;中国文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莫言通过生死轮回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表现了农村改革的喜怒悲欢。

以安德鲁彻斯特曼翻译伦理学为指导,本文将探究葛浩文版《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特点,从而探究中国文学英译本翻译策略,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和交流,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一、再现伦理再现伦理,指译者应秉持忠诚的原则,避免对原文进行增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形式。

皮姆认为,再现伦理要求译者对原文的指导性精神负责(Pym 130)。

例1:“站住!”他愤怒地一拍桌子,烟缸里烟灰被震飞起来,他说,“你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何况也不是什么好草!”(Mo, 2006:456)“Stay where you are!” he shouted angrily, slamming his fist on the desk and sending the ashes in his ashtray flying. “You’re a bastard,through. A rabbit doesn’t eat the grass around its burrow,and in this case,it’s not even very good grass.” (Goldblatt, 2008:457)这句话中,葛浩文对“兔子不吃窝边草”采取了异化手法,他没有使用外国人熟悉的“A villain doesn’t harm his neighbors.”,而是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兔子”和“草”,这一译文留住了中国俗语的比喻含义,能够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语言,以便中国文化传播,促进中外交流。

《生死疲劳》葛译本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葛译本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生死疲劳

第 32 卷 第 7 期2019 年 7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2 No.7Jul.2019《生死疲劳》葛译本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为例栗慧芳(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截至目前,关于深入、全面地探究汉语四字成语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仅有零星几篇论文,其中大多是对熟语进行研究,对四字成语的研究较少。

对于葛浩文采取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者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语例作为论据,没有数据支撑,定量分析不足。

而且也并未探究不同类型的四字成语采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是否有所不同,所以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译文进行人工标注,旨在提供可行的汉语四字成语英译方法与技巧,探究葛浩文的翻译观,为相似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成语翻译;《生死疲劳》;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07-0140-020 引言研究成语首先要了解成语。

什么是成语?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解读。

成语是人们习用的,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定型词组。

汉语成语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基本上为四音节[1]。

汉语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2]。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反映了1950年—2000年中国农村充满苦难的历史。

小说中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既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鉴于此,本文将以《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及其对应的葛浩文译本为例,从第一部中收集了211个成语及其对应译文,将成语分类并进行穷尽式研究。

1 文献综述成语的翻译关乎文化背景,又关乎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属于汉英对译的一大难点。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以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语篇翻译观

以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语篇翻译观

以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析葛浩文的语篇翻译观作者:张艳红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1期摘要:葛浩文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将译作进行了重新的写作和进一步完善。

他对译作的改写是深刻领会作者意图并以语篇翻译观为指导,在调整英汉语篇模式的差异后的“忠实的背叛”。

关键词:语篇翻译观;语篇模式;可接受性一、语篇翻译观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不仅把翻译看作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注重语篇功能的研究。

所谓语篇翻译观,指译者把要翻译的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翻译的单位是篇,而不是句子。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深刻领会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挖掘并整体再现原文的信息,注意译文的语义连贯与结构完整,结合与语篇相联系的具体语境理解语篇,选择词、句,根据语篇模式的差异使用各种调整手等。

二、葛浩文以及莫言的《生死疲劳》莫言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诸多优秀译者中,翻译家葛浩文被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

汉学家顾彬曾说,莫言得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仰赖了葛浩文的翻译和推荐。

他的英译本《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西方最受关注且获得奖项最多的作品。

对于葛浩文的翻译方式,顾彬说:“葛浩文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

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译的是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

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

”三、葛浩文以整体为单位的语篇翻译观,注重文章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可接受性在我连珠炮般的话语中,我看到阎王那张油汪汪的大脸不断地扭曲着。

阎王身边那些判官们,目光躲躲闪闪,不敢与我对视。

我知道他们全都清楚我的冤枉,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我是个冤鬼,只是出于某些我不知道的原因,他们才装聋作哑。

我继续喊叫着,话语重复,一圈圈轮回。

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I watched Lord Yama’s unctuous face undergo many contortions throughout my rapid-fire monologue and saw how the judges around him turned their heads to avert their eyes. They knew I was innocent, that I had been falsely accused, but for reasons I could not fathom, they feignedignorance. So I shouted, repeating myself,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until one of the judges leaned over and whispered something in Lord Yama’s ear. He banged h is to silence the hall.上例没有按照原文的意群翻译,葛浩文用了两个动词watched和 saw将前两句连接, saw 是根据语意增补的一个词,作为共同主语“我”的所见。

斯坦纳阐释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斯坦纳阐释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斯坦纳阐释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作者:徐王方张魁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随着文化转向的产生,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

而笔者采用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中的翻译四步骤,以《生死疲劳》的中英文本为语料,来分析葛浩文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译者主体性。

期望研究结果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生死疲劳》英译本,并且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斯坦纳阐释学理论葛浩文《生死疲劳》一、引言译者作为沟通原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原文本和译文,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桥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长期以来它却一直被忽略。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界开始将关注点由语言层面转移到了文化层面。

由此引发了许多以文化为出发点的翻译理论对其的研究。

以安德烈·勒菲弗尔、苏姗·巴斯奈特(Sussan-Bassnett)、西奥赫曼斯( Theo Hermans)为代表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理论就提出“翻译就是文化改写”,指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是要受到译语文化的社会规范和文学惯例的制约(Bassnet Sussan)。

解构理论则提出了文本中“译者主体性”这一普遍现象,认为译者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对原文的阐释、转换以及再创造,更表现在译者目的性对原文的操纵。

除此以外,还有功能翻译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也都对此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源于20世纪90 年代。

袁莉首先提出译者主体性应从理论角度出发。

之后许钧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提出翻译主体。

在他看来,广义上的翻译主体有作者和读者,但从狭义角度来看,译者就是主体。

而查建明、田雨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就给“译者主体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他们也提出译者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例2中译者对“掌柜的”进行了阐释翻译,点明 此处的“掌柜的”在文中人物口中是指一家之主的 意思,而且人物在强调一家之主这个身份。
(4)基于规范伦理 译语文化中的规范代表了当时译语文化对于 译作的期待(Chesterman,2001)。作为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要力求做到符合规范,符合而不是超出人 们的期待。“基于规范伦理”中“规范”在不同的文化 中含义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什么是好的翻译在不 同的文化和亚文化中标准各异。(侯丽,许鲁之, 2013)不同时期、不同文体规范也都有所不同。 该模式得益于描述型翻译研究和规范理论,切 斯特曼将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与职业规范,职业 规范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与关系规范。期
(3)交际伦理 交际伦理与再现伦理服务伦理的不同就是,其 强调的不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原文/原文作 者、译者、译文/客户三者之间的交互。交际伦理模 式把翻译行为视作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强调一 个符合伦理的译者应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为己任, 强调翻译的目的不是再现“他者”,而是与他者进行 沟通交流。(崔璨,2013)此伦理突出体现了翻译的 文化交际功能,大大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 更像是一座桥梁、一个协调者来实现跨文化交际。 例2:为此白氏还恶狠狠地咒我:掌柜的,你迟 早要败在这个妖精里。
0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文化强国
战略的实施,国外各方人士也对中国小说越来越感 兴趣,越来越渴望通过小说欣赏到中国文化的独特 魅力。作为译者,我们有责任将向世界传播中国小 说,弘扬中国文化。
虽然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理论为大家所熟知,然 而运用此理论来研究莫言小说翻译的人却少之又 少。本文选取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 《生死疲劳》的英译为例,主要分析了其如何运用五 大翻译伦理模式来实现翻译目的和价值,希望为类 似小说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1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模式

文化语境与归化异化-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文化语境与归化异化-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1 引言
w h os e n e  ̄ n e m e a ns We s t G a t e Ri o t , i s mo re r i o ti n g i n y o u r
语言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系,语 言承载着文化 ,也是文化 的 产物 。 “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李达三 (J o h n D e e n e y ) 教授指出 : 每一种语 言都从文化 中获得生命和营养, 所 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 译成另一种语言. 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 面 的习惯 ”。 ( 包惠南, 2 0 0 1 :V )翻译与文化有着 千丝万缕 的联系 。 个真正 的翻译者, 不仅要掌握两种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更要掌握两种文化 。美 国翻 译理论家尤金 ・ 奈达 曾指 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 功 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 两种语 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 只有在其作用 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翻译活动是离不开文化 的,译者需要恰当地处理文化语境 ,才能使翻译活动顺利进行。
文化艺术
文 化语境 与归化异化一 以 《 生 死疲 劳》英译 本为例
于 政 陆 军
哈 尔滨 1 5 0 0 0 1 ) ( 哈 尔滨 工程 大 学 外 语 系 ,黑龙 江
摘 要 :归化 与 异化 的翻 译 策略 常被 应 用在 文化 语 境 下的 翻译 中。本 文 以莫 言 的 《 生死 疲 劳》及 葛浩 文的 英译 本 为倒 ,从 文化 语 境 的 角度探 讨 了 归化和异化 的翻译策略,并得 出结论认为只要再现了原文思想和风格 ,不必拘泥于只采用归化抑或异化 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文化 语境 ;翻 译 策略 ; 归化 ;异 化 ;生 死疲 劳

《生死疲劳》英译的格式塔分析论文

《生死疲劳》英译的格式塔分析论文

《生死疲劳》英译的格式塔分析论文《生死疲劳》英译的格式塔分析论文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翻译,翻译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其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深受西方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被誉为“向古典小说致敬”的标志性作品,并获香港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和美国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已被译成英文、瑞典文、日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十几种文字,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莫言作品的众多译者中,葛浩文是唯一的英译者,也是影响最大的译者。

葛浩文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

在三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中,他共翻译出版了大陆、台湾及香港等地 30 多位中国作家的 50 余部小说,对中国文学翻译及文化传播贡献突出,影响巨大。

一、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心理学,20 世纪初诞生于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

根据格式塔理论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 整体大于其各部分相加之和; 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由整体决定并受整体制约。

格式塔理论把人们组织视觉刺激源的方式分为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简约性及连续性等几个法则。

文本具有格式塔整体性,正如潘卫民教授指出:“文本不是语言成分的简单叠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具有艺术的完形特征。

”二、格式塔法则在《生死疲劳》英译中的应用( 一) 接近性法则根据 Plotnik 的观点,接近性法则是指距离较短或相互邻接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

接近性法则在小说翻译的词义选择与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接近性法则,词汇往往与邻近的各个语言元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语境,词汇意义的确定,要取决于整体语境。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使用了许多高语境词汇和多义词,因此,译者葛浩文遵循了接近性法则,充分考虑了相邻的各个语言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整体语境中进行词义选择与词义确定。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莫言小说唱词的英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莫言小说唱词的英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 No.1082020No.51任婷婷(1997-),女,江苏淮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语用顺应论视阈下莫言小说唱词的英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为例任婷婷1(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唱词作为一种璀璨的民间艺术文化,经常穿插于各种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特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非常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文拟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及其英译的唱词进行具体探究,研究发现译者葛浩文在翻译唱词时,会在语音、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做出一些顺应的处理,以达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有效融合;在文内衔接、文化交际等语境层面成功转换,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动态顺应贯穿始终,译者还考虑到受众所处时空维度、接受能力的不同而适当采用了省译的方法,从而确保译文能够为目标读者所接受。

关键词:顺应论;唱词;《生死疲劳》;英译1.引言自莫言获诺奖以来,对其作品的研究就层见迭出。

国内学者周领顺、杜玉(2017)认为乡土色彩、东方风情是莫言小说的灵魂,是民族文学具有持久魅力的表现,也是征服广大读者的关键因素。

莫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由民间话语和书面语融合而成,其中民间话语更是展现出一种地方特色的独有文化,至关重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民间唱词,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唱词是一种作家随意的口头创作方式,是民间艺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特色和中国气质的集中表现,也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生活的语言媒介。

许方、许钧(2013)认为莫言作品里这些具有典型地方特征的中国符号如红高粱、高密等元素是瑞典文学院最终选择莫言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作为独特文化符号的唱词很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文拟以莫言小说中的唱词及葛浩文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对其进行微观细致探析,以期为今后莫言小说的英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能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带一路”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翻译路径探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一带一路”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翻译路径探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2018年43期总第431期ENGLISH ON CAMPUS“一带一路”语境下文化负载词翻译路径探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文/苏中维【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推动了亚欧非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跨文化的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

这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译介走向世界。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融和碰撞过程中,文化背景及文化间的差异性是国家间增进交流和相互了解的主要障碍。

本文以葛浩文英译的《生死疲劳》为范例,探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路径,以期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负载词;《生死疲劳》【作者简介】苏中维,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各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有了共鸣,国家间才有经贸往来的可能和保障。

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可以为互利合作奠定民意基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世界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文学作品。

中国浩瀚如海的文学里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给人文交流带来了挑战。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经过英语翻译,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互赏互鉴搭建了一座桥梁,在交流中求同存异。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实现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这离不开文学作品的译介以及海外传播。

如何将中国文化恰当地译介出去?这是 “一带一路”战略民心是否相通的关键问题,也是译者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二、文化负载词英译分析《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巨著,采用章第一卷至第五卷是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逐渐转变。

薛琪瑛翻译的《意中人》可以说是其中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翻译的,但其白话的使用也并没有那么彻底,除在句尾“也”助词的出现以外,它的背景描述仍是使用文言文。

《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一、引言本文运用jef verschueren 提出的语用顺应论,通过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三个视角,研究和分析莫言《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功率词每一种语言都有“文化负载词”,这类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mona baker()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源语中表达的概念在目标文化中可能并不存在。

这种概念可能是抽象或具体的,可能与一种宗教信仰、一种社会风俗或一种食物有关。

这种概念被称为文化特性(culturalspecific)”。

三、迎合论jef verschueren() 提出顺应论,他认为语言有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同时,他认为在语言的顺应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不同顺应。

第一个方面是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达到顺应。

其次是语言结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达到顺应,在语音、句型、语体等方面都要达到顺应。

再次是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

它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时间、社会关系和语篇结构等因素,翻译时必须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

其中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 语用学观点的核心内容。

1、语境关系迎合在翻译中,译者要顺应的不仅仅是原文所描写的世界,同时还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世界,这样才能达到交际和语言的顺应。

基准1. 原文:??像是炸鸡一样烧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

(莫言,:3)译文: ?i tumbled and turned and sizzled likea fried chicken for about anhour.(howard goldblatt,:3)“半个时辰”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具体内容的时间的抒发,而只是抒发所受到折磨的时间之短。

这就是中国古代则表示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葛浩文在译文中将“半个时辰”译者为了“about an hour”,而不是具体内容为“halfof two hours”,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合乎英语的表达方式,而且把时间模糊化而不是抽象化,更好的'彰显出来“备受折磨”以及“这半个时辰的时间不好过”这一层语境意义。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四字格翻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四字格翻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四字格翻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一、《生死疲劳》文本分析莫言作为中国现当代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自2012年起,其小说的英文译本多次荣登畅销书的榜首。

其中《生死疲劳》一书的内容以其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同时又与寄寓其中的哲理融为一体而著称。

源文本在中国有深厚的读者基础。

该书以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五十年的历史变化为背景,围绕土地改革这一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纠葛关系,叙述了一个消灭人性的六道轮回故事。

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在六道轮回中透过不同动物的肉体,感悟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翻天巨变。

通过兽眼看尽世道沧桑,观尽人世险恶。

因该小说情节内容的特殊性和故事的曲折性,其英文译本也在西方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葛浩文的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该书尤其得到了翻译界的业内认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相较于同时代其它译者,葛浩文具有更广的国际知名度,是他将莫言和其作品带到西方英语世界。

2005年,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刊发的一篇书评中写道,“在中国的书店里,有一半的翻译作品是美国书籍。

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却好像只是葛浩文教授一个人的孤独事业”。

[1]由此不难看出,葛浩文教授的翻译文本帮助莫言小说在西方的文本旅行几乎畅通无阻,而莫言及其小说也是葛浩文之所以在东方译届鼎鼎大名的主要原因。

二、汉语四字格特点“四字格”是中国汉语言艺术的结晶,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

汉语拥有纷繁多变的四字格词组,其结构短小,寓意深刻,表现力强等特点使其成为本土语言使用者最喜欢的表达形式之一。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重构--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重构--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汉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语境重构--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陈慧华【摘要】翻译是以译语为媒介的异质文化沟通活动。

优秀译本应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源语读者对等的交际效果。

文化的民族独有性导致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语境因素出现差异,影响翻译顺利进行。

通过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探寻译者文化语境重构策略,指出翻译时可通过语篇重构、替代、释义、增益、删减、创译等方法,在译语文化接纳范围内重构文化语境,进而实现译本的读者认同与有效传播。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语境;重构【作者】陈慧华【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引言近年来,我国翻译出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优秀文学翻译作品迈向世界。

虽然我国翻译作品数量质量逐年稳步提升,但纵观当今世界舞台,辨识度高、传播范围广的译作多为西方汉学家独译或中西译者合译的作品。

本文认为,西方译者在汉英翻译领域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另一方面离不开译者从母语视角对文本文化语境的重新建构。

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话。

译者通过文化语境重构实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汇贯通。

为探寻文化语境重构机制,本文选取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英译者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语境差异,挖掘译文文化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促进我国本土翻译实践与译者培养。

一、翻译文化语境因素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1]。

翻译中,影响译者行为的文化语境因素主要有: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

(一)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指影响、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潜在的共同的心理背景和心理趋向[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对 莫 言 小 说 《生 死 疲 劳 》 的 英 译 进 行 案 例 分 析 ,通 过 分 析 葛 浩 文 英 译 该 作 品 时对 高 语 境 词 汇 的 处 理 来 窥 探 其 对 高 语 境 词 汇 翻 译 的方 法 。 f 关键词 】《生死疲 劳》英译 ;高语境 词汇 ;葛浩文 【 中 圈分 类 号 l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缠号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0 3 — 0 0 4 8 . 0 2
2 0 0 7) 。
日 上 海 路 名 翻 译 需 要 规 范 化
路名规范化 翻译对于 上海而 言意义非 常重大 。 “ 地名 英译若用音 译法 ,其 语用 意义 便不能再 出现 。但 地名应 该 、也 只能用音译法 。 《 汉语拼 音方案 》作为我 国地名 的 罗马字母统一书写规范 ,它是经 国务 院批准 的国家标准, 也是对 l 9 7 7 年 9月经联 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大会通 过的 国际标准 ” ( 陈宏薇, 2 0 1 1 )现提 出以下两点建议 : ( 1 )成 立专家 组进行指挥 、改正 。这里 首先需要 的 是 对 现 存 不 统 一 的 方 面 进 行 勘 察 ,统 计 出 道 路 名 称 翻 译 不 规 范 的 地 方 主 要 有 哪 些 。 如 针 对 公 交 站 点 的 译 法 和 公 交上 的译法进行记 录 ,专 家组和分组 行动划分 不 同区域 范 围。接下来 ,是针对这 些还不完 善、有 争议 的地 方进 行讨论 ,总结 出现这些 问题的原 因。最后 ,专家再 重新 进 行 讨 论 ,商 定 解 决 这 些 不 统 一 的解 决 方 案 。 ( 2 )道路监 管部 门要 发挥其积 极作用 。道路监 管不 仅 需要 关心道路 安全情况 ,还 需要定期进 行道路文 化建 设 。针对专 家组给 出的整改意见 ,监管单 位可逐 步将可 行性措 施付诸 于实践 ,并观察受 众效果如 何 。再有 ,为 了更好地 了解 大家对 于路名译法 的看法 ,监管部 门应 当 适 时进行 民意调 查,广泛 听取 大众 建议。
1 0 1 1 1 1 t
中国因历史 、文化传 统等原因属于高语境文化 国家 , 在信 息传播过程 中信 息对 语境 的依赖程度 较大 。在 对语
言进 行 翻 译 的过 程 中 ,语 境 也 随 之 发 生 变
4 8
结 合 以上分 析 ,本 文得 出上海 现有 的 《 上海 市道路 名 称英译 导则》很大 程度上合 乎规范 ,能较好地 统一上 海 市的道路 名称译法 。但是 ,还 需认识 到规范化 背后还 存 在不少不 规范 的问题 ,而且 还是需要 予 以解 决的 。所 以文章 呼吁路名翻译 需要规 范化 ,并 提 出两条 建议 以希 冀 能够对 上海 的现代 化建设 尽一份 自己的微力 ,为美丽 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 。
探索 。小说 《 生死疲 劳》是一 部在高语境 文化 中创作而
成 的作 品,本文 以 《 生死疲 劳》为例分 析高语境 词汇 的
翻译 策略。
目 从 跨 文 化 、 语 用 学 角 度 对 翻 译 中“ 语 境 ” 的 一 释
自Ma l i n o w s k i 于 1 9 2 3年提 出 “ 语 境 ”一词后 ,其威 为跨学科 研 究对 象,学者 们从各领 域对其进 行研 究并 得 比较成 熟 的研 究成果 。无论哪 门学科都十 分强调 语瑶 在该 门研究 中的重要性 。比如 ,功 能语言 学的 “ 语域 ” , 语义 学的 “ 语 义场 ” ,心理 学的 “ 语 义情境 ” ,语法 学
U I / . / J L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 学院
【 摘 要】 在 翻译 领 域 ,高 语 境 词 汇 的翻 译 具 有 一 定难 度 ,
两 种 不 同 文 化 语 境 的 语 言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表 现 出 两 种 文化 的 交 融 、 排 斥 甚 至 文 化 的扭 曲 、变 形 。 本 文 从 语 境 的角
年代广泛应用于人名、店名和路名的翻译 ,如 ,北京P e k i n g 、
广东 C a n t o n 、茅 台 MA OT A I 。
参考文献
【 1 】 陈宏薇. 高级英汉翻译【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 0 1 1 ( 5 ) .
[ 2 ] 戴 宗显 ,吕和 发
注释
① “ 威妥 玛式 ”拼 音 :1 9 世 纪 中后期 英 国人创 制 的拼 音 ,2 0 世纪 3 f
境依赖 程度较大 的信 息就 极 易出现 丢失 、扭 曲等信 息不 对等 的现象 ,而 信息 的不对等 又必然会 引起原文读 者和 译文 读者 反应 的不对 等 ,并 一定程度 上影 响翻 译质 量 , 因而 怎样对 高语境信 息进行恰 当翻译值得 进一步 关注和
2 0 0 5 ( 6 ) : 3 8 — 4 2 .
公 示语 汉 语翻 译 研究 … .中 国翻 译 ,
“ 语义场 ”等等 ,语境研 究也从一元 到多元 ,研究深度
断增 加 ( 栗 长江 , 2 0 0 8 : 5 ) 。 由于篇 幅限制 ,此 处我们
[ 3 】 傅悦. 道路名称需要规范翻译U ]淮北煤炭师范大学学报 ( 这些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 2 ) : 1 3 9 l 4 国家语言文 字工作 委员会 关于地 名标志不得采用 “ I 威 妥玛 式”等旧式拼法和外文的通 ̄ n [ E B / OL ] [ 1 9 8 7 — 1 2 — 0 2 ] h t t p : / /
生死疲劳中的高语境词汇及其翻译笔者主要对生死疲劳中高语境词汇的翻译进行分类其主要包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带有模糊语言特点的某些简单抽象词汇和部分表隐喻的词等以上所述词汇对语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在由中文语境转换为英文语境的过程之中往往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翻译上的困难
怪 。就拿文 明全 国的 “ 南京东 路 ”来说 ,它 的译本 主要 有 四个不同标示 ,分 别是 “ Na n J i n g Do n g L u ” 、 “ E a s t Na n J i n g R d ” 、 “ N A N J I NG D O N G R d ” 、 “ Na n j i n g D o n g R d ” ( 傅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