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课时目标导航: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2.理清文章故事情节,体味人物情感.3.分析杨二嫂.闰土的形象.导语设计设计一:“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是旅途中人挥之不去最温暖的情感记忆。
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设计二: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
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逝,鲁迅长大后辗转求学,到日本仙台听《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辗转定居北京。
一九一九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来京,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心情如何呢?再见儿时的伙伴闰土时又是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再次循着鲁迅的脚步到他的《故乡》去看看。
1.知识储备(过渡语: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对作品感知的角度便不会相同。
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时代,去触摸他跳动的情感脉搏)①走进作者【教学建议】鲁迅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为了更好地把握他思想的精髓,建议同学们课外多读一些鲁迅的作品,从而更深刻的认识、了解鲁迅,从而触摸先哲不朽的文学灵魂。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三海经〉》;小说《社戏》和《孔乙己》。
②解读背景【教学建议】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故乡》第二课时导学案
《故乡》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分析闰土的形象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边的表格。
合作交流2、从表中的填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写法,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你的理由是什么。
3、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闰土这对小时候的兄弟般的朋友已经产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的精神变得麻木了?4、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1、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性格特点:2、小组合作交流,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拓展延伸谈谈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作手法、主题等)当堂检测1.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分别用一句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 ______,这是用的 _______修辞。
布置作业1、背诵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
2、结合今天所学内容给闰土或是杨二嫂写一个300字的个人小传。
故乡_导学案[1]
《故乡》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人:1、明确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2、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3、通过读重点段落,品味语言的言外之意。
2、基础学习(1)激情导入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去体味作者传达了怎样的一种乡土情结。
(2)自读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查资料,指名回答)2、将注释中的拼音标到文中去,划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猹( )⑵毡帽( )⑶祭祀( )⑷贝壳()⑸畜生( )4、快速阅读课文,以课题为中心,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各部分的内容。
(三)探究闰土的性格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12段到30段,用笔划出有关闰土的肖像、动作及对我的态度;2、齐读课文第18段,划出文中有关捕鸟的动词,这件事反映闰土的什么特点;总结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59段到72段,用笔划出中年闰土的肖像、动作及对我的称呼;4、指名读课文第55段,品味文中的描写闰土肖像的语句,归纳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5、阅读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文字,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的形象中年闰土的形象外貌动作性格3、合作交流1、小组内交流,讨论释疑;2、小组间展示学习成果。
4、析疑解难1、对“基础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讨论,解答;2、对学生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
5、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阴晦( )⑵祭祀( )⑶秕谷( )⑷颧骨()⑸嗤笑( )2、课文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3、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点有什么不同?6、课外学习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说明什么?2、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乡》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写人:王井辉1、明确目标1、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2、学会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分析人物,体会其作用;3、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故乡导学案
9、《故乡》导学案鲁迅主备人:学习目标1.阅读小说,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
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难点1、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是我国著名的、、,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散文集《》,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
2.小说知识小说以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的叙述和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塑造方法: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环境:包括和。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4.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阴晦()秕()谷嗤()笑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5.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萧索:鄙夷:恣睢:6.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2)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
那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故乡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本文中主要都写了哪些人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从课文中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文章中写闰土前后不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3.学生速读描写杨二嫂的文段并学习分析闰土的方法(肖像、行动),想一想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三、课堂检测深入品读下列语句。
故乡导学案
主备人王文军复备人李凤英宋晓波审核杨立军题目故乡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代表作;2.反复诵读,明晰线索,理清情节及主要人物.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难点朗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独学内容一、自学文中生字生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2.小说刻画了哪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3.画出文中写“我”情绪的语句,思考作者的情感基调。
4.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找出描写杨二嫂(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句子,看看有什么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教师授课方案学生学习笔记【此栏必须手写】1、学生按照学案要求进行查书查资料学习,对疑难进行标记。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在《导学案》书写要求规范工整。
对组探究1.理清文章的线索、主要人物、情节及感情基调.2.朗读小说中描写描写故乡景物的的部分,探讨令我悲哀的因素。
3.闰土哪些方面的变化最令我悲哀?4. 4.杨二嫂哪些方面的变化最令我悲哀?学生组与组进行交流学习,老师参与其中。
展示提升1.作者及代表作;2.展示生字生词;3.小说的叙事线索、主要人物、情节及感情基调;4.闰土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5.杨二嫂肖像的变化及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每小组选派两人到自己的黑板前展示,一人书写一人讲解。
学(教)后反思主备人王文军复备人李凤英宋晓波审核杨立军题目故乡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征;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3.理解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重点分析理解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征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
独学内容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句,并思考:1.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在外貌上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2.曾静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故乡导学案
潜山县卫民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_语文_导学案__九__年级__ 语文____(科目)编号:_____ 主备人:_许玉霞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 教研组长:___________ 教导处:__________ 编制日期:______2013__年___11__月___5_日姓名: ___________课题: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变化及其原因。
(2)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难点(1)探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小说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写作背景《故乡》创作于 1921 年 1 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深感社会的黑暗和变革的必要,于是创作了这篇小说。
四、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猹()五行()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恣睢()毡帽()3、解释下列词语。
(1)萧索:(2)鄙夷:(3)惘然:(4)隔膜:4、阅读小说,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变化如何?五、课堂探究1、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可分为哪三个部分?(2)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人物形象分析(1)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杨二嫂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有什么特点?(3)“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环境描写(1)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2)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4、主题探讨(1)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和情节来表现主题的?5、语言品味(1)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加以赏析。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重点:小说表现的主题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世纪 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萧索:衰败 ; 冷落家景:家境,家中经济状况无端:没来由 ; 没道理如许:①多么,这么;②如此多,那样多鄙夷:轻视 ; 鄙薄展转:①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恣睢:放纵,凶暴二、阅读探究1. 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
思考,故乡因何而变 ?明确:时间景物特点摘抄词句过去(印象中)五彩缤纷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美丽神异月下捉猹图,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的世界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鲜活的人和物少年闰土、猹、獾猪、刺猬、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贝壳、圆月、西瓜……现在萧索,悲凉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将来(理想的)美丽,充满生机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2. 本文着重塑造人物有几个 ?分组讨论填写下表,将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一、现代汉语中“故乡”的含义是指每个人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通常有着浓厚的情感纽带和记忆。
故乡是一个人情感的支点,也是个人内心回忆和思考的源头。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思念故乡而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二、以下是有关故乡的常见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1. 你的故乡在哪里?请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故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你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或事物让你特别怀念?3. 你会经常回故乡吗?你以后是否愿意留在故乡生活?4. 你认为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5. 你觉得是否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自己?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请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回答以上问题。
篇幅不限,但需要表达清晰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思想内容有条理。
【标准答案】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市,坐落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
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尤其以夏日的绿荫和清凉最为迷人。
故乡的人们善良朴实,乡音悠扬,总是让我想起那温暖的家的味道。
回忆起故乡,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树成荫的小村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上,路边种满了鲜花和绿植。
而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那家乡菜,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的味道,让我吃出了家的感觉。
虽然工作的原因,我如今很少能回到故乡,但每每回忆起那里的点点滴滴,心中仍会涌起一丝温暖。
或许,故乡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内心深处的一座城堡。
在成长的道路上,故乡是我内心的一个支点,它教会了我坚韧、忍耐和勇敢。
故乡的种种温暖和期许,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向前奋进,不忘初心。
因此,我深信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也是了解这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窗口。
故乡,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时刻在我心中回响。
或许,未来的道路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回首故乡,总能让我找到最初的那份纯真和温暖,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故乡的一些思考和回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故乡,感恩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颗颗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09课《故乡》导学案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哪位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
▲▲▲基础练习: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 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篇1(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
《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
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
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
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
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
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
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导学案 (14)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9《故乡》 课型:讲读 执笔:
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
姓名: 班级:
教学目标: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对人物的刻画
教学难点:
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
2. 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3. 积累一组词语
4. 感知文本,自主探究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完成表格: 变化
“环境”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杨二嫂” 中年“杨二嫂”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我” 中年“我”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5.合作探究 整合智慧
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故乡导学案一
初三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故乡(一)课型:预习+展示编号:班级:____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_【抽测】(诗词默写,A、B层次做理解默写题,C层次做直接默写题)直接默写:1、浊酒一杯家万里,2、马作的卢飞快,3、了却君王天下事,4、,载不动许多愁。
5、人不寐,6、,西北望,射天狼。
理解默写:1、《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名句是:2、《渔家傲秋思》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3、《江城子密州出猎》借用典故,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建功立业的两句是: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学习目标】1、能记住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以及重点字词;2、能说出本文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3、能在课外小说阅读中,运用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相应的问题。
【基础知识】一、小说文体知识(学生初步感知,教师点拨指导,学会运用)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人物描写a.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b.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3、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作用: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为后文内容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九上语文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九课导学案(人教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9.《故乡》学习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关于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等;散文诗集《》、散文集《》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给下列字注音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髀.()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五行.()..()()潺潺课堂探究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4. 故乡的景色怎样?找出来读一读看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5.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这些人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我冒了严寒,……。
⑵时候既然是深冬;……。
⑶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⑷我所记得的故乡。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
⑸这祭祀,说是30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1. 将下面词语填入到文中的空白处。
A. 本也如此B. 全不如此C. 也就如此2.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心情怎样?答:3. 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4. 选文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⑴⑵⑶⑷⑸5. 选文的第4段在《故乡》全文中有何作用?答:6. 选文的(3)段运用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期背景,掌控特定时期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法子。
2.品尝症结语句,探究小说中刻划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进程与法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干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糊口的多元化链接,激起学生对新糊口的酷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期背景,掌控特定时期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法子。
学习难点:品尝症结语句,探究小说中刻划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法子: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累积归纳法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萧索( ) 鄙夷( ) 恣睢( ) 阴晦( ) 祭祀( )
允许( ) 秕谷( ) 愕然( ) 嗤笑( ) 应酬( )
寒噤( ) 折本( ) 怅惘( ) 脚踝( ) 髀间( )
胯下( ) 蜷缩( ) 颧骨( ) 零丁( ) 潺潺( )
二、介绍背景:
三、总体感知:
1、情节掌控: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份:( )故乡——( )故乡——( )故乡
2、第2、12段描述写出了故乡怎么的特色?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照,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甚么问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 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甚么?
2、杨二嫂:本日肖像:
本日语言、行为:
往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
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拥有怎么的社会意义?
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份,回答以下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⑵“高墙”比喻甚么?“我为甚么”感到气闷?
⑶“我”为甚么感到“悲痛”?“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象,我原本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隐约了”中“隐约”与“清楚”是不是矛盾,为甚么?
⑷三种人“辛勤”的糊口各是怎么的?新的糊口又该是怎么的?
⑸“我”想到但愿,为甚么“惧怕”?
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溢但愿,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