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明末清初的影响及其意义——以清代初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
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
“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
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在封建礼教形成的过程中,人文礼教也在积淀过程中形成。
人文礼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认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和规范的行为。
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包含了对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
人文礼教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人的共性、民族的共性,是千百年来民族精英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经验总结。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讲“为政以德”;老子讲“无为”,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孟子讲仁政,讲“浩然之气”,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周易》讲“自强不息”,讲“厚德载物”等,都不属于封建礼教的内容,而是人文礼教的内容。
笼统地把中国古代礼教称为封建礼教,并予以全面否定和抛弃,这将混同礼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抹杀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的质的区别。
封建礼教,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在礼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特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礼教理所应当受到批判,但不能因此而殃及人文礼教。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应当放在人文礼教中加以认识和评价。
二、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对先儒要论的总结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是总结前代儒家重要典籍的核心理论命题而归纳出来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实含义
宋代“新儒学”,程朱理学,有⼀句名⾔:“存天理,灭⼈欲。
”很为今⼈诟病,斥为扼杀⼈性。
⼈欲之⼤者,莫过⾷与⾊,如儒家经典《礼记》所说:“饮⾷男⼥,⼈之⼤欲存焉。
”⼈若不吃不喝,就得饥渴⽽死;⼈若没两性⽣活,就得憋出精神病,更严重的是,⼈种都得灭绝。
这“天理”能存放在哪⾥? 程朱,程颐和朱熹,“新儒学”⼤师,当然没这么弱智。
他们知道,⼈⽣⽽有欲,如饮⾷男⼥之欲,名利之欲,出⼈头地之欲,等等。
欲⽽不得则争,尔虞我诈,勾⼼⽃⾓,铤⽽⾛险,⽆所不⽤其极。
结果,⼈被欲望折苦,折磨⾃⼰,也折磨别⼈。
古代有各种宗教提供解脱之道,如佛教提倡禁欲,出家,不结婚,不吃⾁,不饮酒。
⼜如道教提倡清⼼寡欲,出世,修仙炼道,长⽣久视,神游⼋荒,等等。
但⼤多数中国⼈既不可能出家,也不可能出世,程朱理学就试图在儒家传统中寻找⾃我超越之道,终于找到了这个“天理”,就是⼈性。
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
”天赋予的⼈性,就是⼈之所以为⼈之理。
程颐说:“性即理。
”⼈性就是“天理”。
不仅⼈,宇宙万物,都各有其⽣成之理。
例如,太阳有太阳之理,⾈车有⾈车之理。
这个“理”,既⾮神授,也⾮⼈为,⽽是⾃然存在,⽽且⾄⾼⽆上,故谓之“天理”。
显然,这是程朱构想出的⼀种范型。
⽤程颐的话说,“天理”是“⾃家体贴出来的”,⽤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话说,是“理世界”,形⽽上的观念世界,类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
程朱理学关于⼈的范型,“天理”,天赋⼈性:仁义礼智。
即孟⼦所说的⼈皆有之的“恻隐之⼼”、“羞恶之⼼”,“恭敬之⼼”,“是⾮之⼼”,即⼈性本善。
关键问题是,这只是理想的范型,现实⽣活中的⼈,不可能这样纯粹完美。
荀⼦甚⾄说“⼈性恶”,扬雄说“善恶混”,韩愈则将⼈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程朱理学认同孟⼦的“⼈性善”,但⼜认为孟⼦只说对了⼀半,⽆法解释善恶为什么集于⼈之⼀⾝,于是引⼊“⽓”的概念。
这个“⽓”,不是空⽓,⽽是构成⼈的具体质料。
⼈性虽同,⽓禀各异。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是如何引领铁树开花般的思潮变革的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是如何引领铁树开花般的思潮变革的引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
提起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术家、教育家,很多人就会下意识地想起那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张。
关于宋朝的程朱理学,以及明清的陆王心学其实都是师承一脉,本质上都是在融入佛学和道家之说后,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更新。
道佛儒三教合一如今许多地摊文学,总是对宋朝理学抱着无底线的批评精神,这些批判不全无道理!但真正的程朱理学,并不是如大多数无脑的网络营销号所说的那般糟糕!从家国发展的历史大变局中俯瞰整个理学脉络,不难发现其中仍然有许多治国安邦的先哲之智,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具有指导性作用。
一、公序良俗的重建之路,以理为盾。
自西汉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后,官方太学机构遍地开花。
随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两汉经学,成为中国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的又一个思想高峰。
魏晋时期,玄学之风兴起,士人阶层皆追求道家的黄老之说,儒学受到一定冲击。
隋朝时首创开科取士制度,儒家的四书五经依然是天下读书人的标准教材。
盛唐时期,基于当局统治者开放包容的胸怀,中国实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意识形态,佛学与道学再次向儒学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
五代十国时期,儒家的伦理常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父子相杀、兄弟相残的现象屡屡上演。
历经70余年杀伐,中国再次大一统于宋朝。
赵家皇帝积极吸取前朝历史教训,秉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
士大夫阶层也开始重新拾起儒家学说,程朱理学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
理学经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两兄弟)的发展,至朱熹手中已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这也是对自汉代以来,儒学囿于经传之说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使得已经僵化垂死的儒家学说,又一次回春还阳!但理学中所强调的“天理”,即三纲五常、人伦道德等基本的行为规范,又被封建统治者刻意维护,最终失去了原本的理学初心,沦为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持批评的成分较多,而对其合理因素持肯定的成分较少,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一“理欲之辨”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热门话题。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1]。
他认为,“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
”[2]在这里,朱熹所说的“天理”的要义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
但对朱熹的“人欲”之说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
以前有学者认为朱熹的“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一切生活欲望,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
在这里,“合道理”就是指符合“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4]而“循情欲”则指按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行事,这种过分的欲望就是人欲。
朱熹举例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1]这就是说,人要吃饭,这是合理的,是天理;而要求饭要吃得美味,这就是人欲了。
可见,朱熹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欲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此外,关于“天理”、“人欲”的含义,过去的解释多有片面之处。
就“天理”而言,以前一般人都认为是指三纲五常,即封建的伦理道德。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不全面。
其实“天理”还有两种重要的含义:其一,“天理”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
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实用版)目录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正文一、程朱理学的背景和定义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由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后由朱熹发扬光大。
程朱理学主张以“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理而生,人类的行为也应符合这个理。
在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并列为两大主要流派。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而“人欲”则是指人的私欲和欲望。
程朱理学认为,人应该遵循宇宙间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和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践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观点强调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这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严谨、自律,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一观点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四、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总的来说,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过于强调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正常需求和欲望,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谨,甚至丧失了自我。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
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3.图腾图腾(totem)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
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4.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西汉自惠帝起,开始重视儒家经典,派人四处访求老儒,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一一写成书,如“书”出自于伏生,“礼”出自于高堂生,“春秋公羊传”出于公羊氏和胡毋生。
因为这些经典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写下来的,故称为今文经5.节日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帅、漕、宪、仓”帅漕宪仓宋代在各路设立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简称帅、漕、宪、仓。
帅司负责地方上的军事事务 漕司负责转运地方财富。
宪司职责办理地方刑狱方面的事务 仓司负责常平仓等公事。
因为此四者兼有监察地方长官的职责 所以合称监司7.聘娶婚聘娶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结婚方式,盛行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人们常说:“存天理,灭人欲”,意思是指要尊重天理,约束自己的欲望。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
而在现代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文化传承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种思想通过祖先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虽然追求新潮、潮流和潮流,但是文化传承依然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本。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弘扬和传播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至关重要。
良好的行为规范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要禁止自己的欲望,注重自律和自我约束。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大的意义。
如果人们能够按照这种思想,力求在自我约束中生活,那么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此外,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引导,可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民主、和谐、文明。
软实力的塑造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作为一种智慧宝庫,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思想体现了人性的高度和境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这种思想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软实力。
借鉴这种思想,消除我们的人性弱点,提高我们自己的人格素质,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足。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让我们知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为了环保显得多一点忍耐和牺牲,并适应自然环境的要求,那么这种环保意识将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内心。
最终,这种思想将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使我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生活。
能力提升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与之相应,它可以对我们的精神和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这种思想通过倡导清心寡欲和忍辱于人之道,提高了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这种思想能够让思维变得更为敏锐、更有条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化。
略论“存天理,灭人欲”及其当代价值
略论“存天理,灭人欲”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关于理欲之辩的命题,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来了,天理和人欲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对对立概念,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所热衷讨论的对象。
理欲之辩在宋明理学中讨论的最为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挖掘其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也是朱熹理学思想讨论的主要问题。
朱熹曾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熹认为学者进德修业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存理灭欲的精神修炼,达到”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精神境界。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命题所表达的是他对于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朱熹的这一命题在历史上固有其消极作用,但在当今社会仍然保有其借鉴意义。
一、天理、人欲的概念1、天理在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辨中,”理”就是代指”天理”。
相对应的,”欲”也就特指”人欲”。
关于对它们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的界定,是朱熹理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关系到对他思想正确与否的判断和后人对他的评价。
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天理论。
朱熹把它当作是宇宙的根源和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在道德伦理方面,在与人欲相对应时,朱熹所谓的”天理”是道德本质、社会伦理规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他推崇仁义礼智四德和人伦五常,并将他们全部纳入到天理的范畴中,朱熹认为仁义礼三者都是天理的一种存在状态,都体现着天理。
朱熹说:”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
”所以,在朱熹眼中,天理是”真”,是”善”。
人之所以会产生人欲,是因为心受了外物私欲的干扰。
人只要偱天理而行、依天理而作,就能够保持心的这种本然之态,成为圣贤,到达圣人境界。
2、人欲“人欲”在理学范畴系统中,一直是以天理的对立者面目出现的,纵观理学家对其含义的概括,朱熹的观点基本上是比较清晰的,但他的解释并不是一以贯之的,本文主要是从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角度出发来归纳朱熹的观点。
专题07全国II卷论述题(解析版)
专题07全国II卷论述题(解析版)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Ⅱ卷论述题【高考真题】1.(2019·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理由: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
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的发展为前提。
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
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
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文明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
示例二: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1917年十月革命。
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体系包含广大,涉及众多范围,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因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而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著名命题呢?众所周知,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朱熹作为宋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修养论集中体现在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
他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之所以将道德修养功夫围绕“存天理, 灭人欲”来进行,这是因为:首先,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扬善去恶。
他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
在他看来,凡符合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
因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二、个人对“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看法我觉得这里的“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
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
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ﻫ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ﻫﻫ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二、“天理”指的是什么?ﻫ“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
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6]“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理只是这一个。
道理则同,其分不同。
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
理举著,全无欠阙。
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
教育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走进朱熹
教育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走进朱熹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宋朝时四书五经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时候四书五经为什么会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呢?这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朱熹,朱熹写了《四书章句集注》集合了四书内容,使得四书超越五经开始成为正统的教育内容。
这个时候四书五经成为教材,也是科举选士的依据。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关于程朱理学的其他人譬如程颢,程颐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程朱理学的两句话我们应该都听过,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
最开始程朱理学提出这些话的时候是约束统治者的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约束女性,到了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程朱理学断章取义把这些话语用来约束百姓和女性。
程朱理学的“理”说的是什么?是封建伦理道德。
这是我们所说程朱理学。
关于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是南宋的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世称朱文公,朱子。
朱熹生于福建南平,在南平朱熹创建了闽北三舍,分别是: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沧州精舍。
寒泉精舍建立是因为朱熹的母亲去世时,他给自己的母亲选了墓地就在寒泉附近,后来朱熹就在这建立了书舍,也就是寒泉精舍。
武夷精舍的建立是朱熹在仕途受挫,回到武夷山这个地方,在这里建立的书院,就是武夷精舍,也就是这个时候理学成为主要流派。
最后就是沧州精舍,建立沧州精舍是因为朱熹的长子早逝,朱熹受到打击,于是去了沧州建立了书院,在这里同样的写书,收徒,讲学,建立沧州书舍的这一时期是朱熹思想的集大成时期。
《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那为什么叫章句集注呢?说的就是《大学》和《中庸》,对《大学》和《中庸》的注释就是章句和集注。
在朱熹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对《论语》和《孟子》做了注释,朱熹做的就是前人的这些注释集中到一起,形成了《四书章句集注》。
除此之外朱熹还有一个著作就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有什么关系呢?朱熹在为官期间修复和重建了白鹿洞书院,这本书本质上是教育的规章制度,就像现在的教育目的和校规一样。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及其当代意义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1 绪论1.1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1)1.2相关的文献综述 (2)1.3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4)2 宋明理欲论产生的背景与以朱熹为个案的研究2.1宋明理欲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5)2.2以朱熹为个案的研究取向 (7)3 阐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3.1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内容概述 (9)3.2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21)3.3正确对待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27)4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当代积极性诠释及社会意义4.1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当代的积极性诠释 (30)4.2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积极性诠释与和谐社会构建 (33)4.3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40)结束语 (43)致谢 (44)参考文献 (45)1 绪论1.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理和欲的关系一直是思想家尤其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几乎每一个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在当代学者张立文教授的说法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中的工夫之路,人们可以通过这六个字所代表的理念来完善自我。
但是,「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作为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进行自我修养的方法得到一众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后世极大的诟病,认为这是「以理杀人」的、压抑人性的一套主张。
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本义和演变过程,分析后世对其误解和批判的主要论点,并说明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之所在。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出处与演变根据史料记载,此话最早的相关说法出自西汉时期戴圣所辑录的《礼记》第19篇的〈乐记〉当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句话是想表明世间之所以会有一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有些人置「天理」于不顾,不加限制地满足了自己的「人欲」。
由此分析得知,「天理」本身是好的,正确的;「人欲」本身好坏则不置可否,但是「穷人欲」则一定是错的。
到了宋代,程颐程颢两兄弟解释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明确表明要灭掉的是「私欲」,则天理可以昭彰;而所谓私欲就是指个人的一些不正当的欲望。
这句话本身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错。
朱熹是理学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的很多观点都是从二程这里演变而来的。
他对于这个命题有一段更为形象化的解释。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有人曾问过朱熹说,在饮食这个命题上,天理是什么?人欲又是什么?朱熹回答说想要吃饭(这个想法)就是天理,而要求食物好吃就是人欲。
换言之,人的生理本能的表现就是「天理」,而在此基础上加之过分的要求就是人欲了。
如果只是读到这里,朱熹的这番言论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合理的成分可以接受并给予满足,但是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则要摒弃。
但是,朱熹还进一步解释说:「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辩证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辩证“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受到的非议颇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评价一般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禁欲主义”,是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工具,现在随着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为朱子的这一观点翻案,但不管把人欲归为私欲也好,把灭人欲看做节欲也罢,朱子的这一观点长期受到诟病,总也不是偶然的,戴震等大家的批判也应有缘由,本文通过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探析,来分析一下其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和长期受到误解的缘由。
标签:理欲之辩;天理人欲;心统性情现在随着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认为过去对朱子“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陈荣捷先生认为“近儒亦以宋明儒所指私欲之欲,同于人生而有情欲之欲,于是攻击其为杀人工具,此非学术所论。
”如张申认为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是要节欲而不是禁欲。
岑贤安在《朱熹人道哲学的心性论基础》(《学术论坛》,1999,6)中认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实则是“存公理,灭私欲”,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命题。
虽然现在很多学者都为朱子“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翻案,把人欲归为私欲也好,把灭人欲看做节欲也罢,朱子的这一观点长期受到诟病,总也不是偶然的,戴震等大家的批判也应有缘由,本文通过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探析,来分析一下其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和长期受到误解的缘由。
要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之辨必须从其整个哲学体系来理解。
“理”是朱熹整个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具有物理世界的所以然和人类社会的所当然两层意思。
他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就是把道看做万物之本,而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于万物”(《朱子语类》卷一)认为理先于物存在,有理才有物。
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理的体现与结果,于是理也具有道德属性,或者说理是道德本体:“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第2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七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张载2、下列哪项不属于宋明理学的特点?A、强调道德修养B、重视历史研究C、注重实践应用D、提倡“格物致知”3、下列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程颐4、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其中“格物”指的是什么?A、研究自然界和事物B、规规矩矩做事C、改变事物的本质D、对事物进行哲学思考5、题干:《的中庸之道》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反映了宋明理学中的哪种思想?A、心学B、格物致知C、性即理D、知行合一6、题干:宋明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主张的目的是?A、提倡节俭,反对奢侈B、反对道教、佛教,弘扬儒家思想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D、提倡仁爱,反对兽欲7、宋明理学中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A. 朱熹B. 王阳明C. 张载D. 陆九渊8、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周敦颐B. 程颢C. 王守仁D. 朱熹9、【题目】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格物致知”B. “心即理”C. “天人合一”D. “存天理,灭人欲” 10、【题目】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C. 提高了士人的道德修养D.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11、宋明理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其核心命题“理”主要体现出哪一种哲学思想?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无为而治D、法家思想1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探讨“理”的来源和存在方式时存在分歧。
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A、人的内心世界B、先验的世界C、社会伦理规范D、自然现象之中13、宋明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哪种认知途径?A. 直觉感悟B. 经验归纳C. 实践探究D. 经典著述14、以下哪种做法最能体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A. 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B. 古代的祭祀仪式C. 推崇节俭反对奢华D. 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15、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 周敦颐B. 张载C. 朱熹D. 王阳明16、明朝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的著名观点是:A. “格物致知”B. “知行合一”C. “致良知”D. “性善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国学经典 北宋哲学家张载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张载张载(1020~1077)中国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陕西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进士。
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渭州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
后辞职回乡讲学,当时学者称其横渠先生。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
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
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后世集有《张载集》。
张载生平张载原藉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
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
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十月议和。
浅谈朱熹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
浅谈朱熹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作者:石梦琪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期摘要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
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
关键词存天理灭人欲畸形消费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87-01南宋的朱熹将孔子的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新儒学的核心内容即“存天理,灭人欲”,也可以说成是“修己立人之道”和“治国理民之道”。
他对人性、人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人性论作为其新儒学人道思想的基本根据。
一、合道理的是天理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
同时他认为人心和道心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改变的。
人若只有私心,一切只从低层次的衣食饱暖出发,仅仅顾及个人的衣食饱暖,不顾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没有高层次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朱熹所称的“人欲”。
他说:“人心者,人欲也”。
人若丢失了高尚的心灵,天理便迷失了方向。
朱熹强调,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不能同等对待“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们要进行存善去恶、变恶为善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圣人,就必须做“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的功夫,使私心变为公心,人心变为道心,气质之性变为天地之性,使自己的动静思虑、视听言动,真正地体现天理,亦即体现君臣父子、仁义礼智三纲五常的要求。
这就是朱熹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二、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当然,人作为生物,就必须饮食起居,否则就会死亡,更谈不上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道德修养。
因此,只要有人,便会有人欲,朱熹并不否认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着 先秦 儒家 严 格 道德 自律 的思 路 , 要 求 士 大夫
和 官员 严 格 自我 要 求 , 有着 积极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
朱 子学 在南 宋成 为显 学 以后 , 出现 了一个 转 向 , 理
一
种错 位 , 因此 遭到 明末 清初许 多学者 的批 判 , 但道德 严 格 主 义 的理欲 观 仍是 明末 清初 思 想界 的主 流 。
李光地 、 张伯 行 、 华希 闵等在 注释 张载《 正 蒙》 时, 肯 定其 合 理性 。 当今 需要 重 新认 识 “ 存 天 理 灭人 欲 ” 的
复兴 ” , 也有研 究 者称此 为“ 启 蒙思 潮” 。这反 映 了 此一 时代 思想 的新 颖性 和思想 界 的多元 化发 展趋
势 。一个 有积 极 价值 的新 思 想 的 出现 , 即使 只是 萌芽 , 也有 其十 分重要 的意义 。但是 , 不 能 因为一 个 新思 想 的出现 , 就忘 记 了当时 的思 想界 的主 流 。
些忽 视 。但 实 际上 , “ 存 天 理灭 人 欲 ” 思 想 是 当时
正面 的主 流价值 观 。 在朱子 学 成为显 学尤其 是 官学后 , “ 存 天 理 灭
种 错位 。可 是 , 在 很 长时期 之 内 , 儒家 士大 夫 和
普通 民众 都没 有意识 到 这种错 位所 导致 的不 良后 果, 直 到 这 种 不 良后 果 严 重 到 足 够 引 起 人 们 的
2 0 1 6年 1 2月
宝 鸡 文理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De l 2 . 2 O1 6
第 3 6卷 第 6 期( 总第 1 7 4期 )
J o u r n a l o f B a o j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s )
[ 摘
要] 张 载的“ 存天理 灭人欲 ” 说, 经过 二程 与 朱子 的强化 , 成 为 宋明理 学的 重要 命题 。天理人 欲
之辨 的道 德 约束对 象 最初 只是 儒 家士 大夫 , 要 求他 们 不以一 己私欲 害 国家之 公益 , 同时也是 儒 者的道 德 自律 , 有 着积极 的价 值和 意 义。朱子 学在 南宋成 为显 学后 , 理欲 之 辨 转 变 为对 普 通 民众 的要 求 , 出现 了
律, 在他 们成 为 官吏之后 要 区分公 私界 限 , 不 以私 害公 。所 以 , 张载 “ 存天 理灭 人欲 ” 思想 的提 出 , 是
“ 存天 理灭 人欲 ” 的批 评很 多 。明末 王学 一派 狂儒
李 贽 和清初 的颜 元 , 都 激烈 地反 对程 朱理学 的“ 存
天理灭 人欲 ” 。梁 启超认 为 此时期 是 中 国的“ 文 艺
思想 史意 义 , 并肯 定“ 尊 崇理 性 , 反 对 私欲” 的理欲 观 的积极 价值 。 [ 关 键词] 张载 ; 理欲 观 ; 道德 自律 ; 《 正 蒙》 注; 价值 重估
[ 中 图分类 号] B 2 4 4 . 4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4 1 9 3 ( 2 0 1 6 ) 0 6 — 0 3 8 — 0 6
明末 清初 , 思 想界 非 常 活 跃 , 新思想迭出 , 对
张 载讲 “ 存天 理灭 人欲 ” , 二程 、 朱 子继 承 了张 载 的理 欲观 , 使得 理 欲 观成 为 宋 明理 学 的 重 要议 题 和论学 , 其 道德 约束 的对 象起 初 只是“ 学而优 则仕 ” 的儒 家 士大夫 。儒 家 要 求 士 大 夫 未 出仕 即严 格 道 德 自
欲 之辨 的道 德要 求对 象 , 反 过来 成为 了普 通 民众 。
原来 对 士大夫 的“ 高标 准 、 严 要求 ” 的理欲 问题 , 现 在成 为 了对普 通 民众 的道 德 要 求 , 这 样 就 出 现 了
一
的主流 思想 , 仍 然 是程朱 理学 。这 一点事 实 , 由于
我们 对 “ 文艺复 兴 ” 和“ 启蒙” 的 过 于强 调 , 似乎 有
号: 1 5 Y J C 7 2 0 0 3 2 ) 。
[ 作者简介] 张瑞元( 1 9 8 4 一 ) , 男, 陕西扶风人 ,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 系博士后 , 西安石油大学思政部讲师, 研究方 向: 宋元明清理学。 [ 通讯地址] 上海市阌行区东川路 5 0 0号 , E—ma i l :z h a n g r u i y u a n 2 o l 2 @l 6 3 . c o n. r
Vo 1 . 3 6 ( S u m NO . 1 7 4 )
【 张 载 与 关 学】
张载“ 存 天理灭人欲’ ’ 思想在 明末清初 的影响及 其意义
— —
以清 代 初 期 《 正蒙》 注 为 核 心 的 考 察
张 瑞 元
( 华东 师范 大学 哲 学系 , 上海 2 0 0 2 4 1 ; 西安石 油 大学 思政 部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5 )
重视。
人欲” 思 想之 所 以能够 持续发 挥影 响数 百 年 , 而且 其 意义 和作用 主要 是正 面 的、 积极 的 , 这 与该 思想
*
[ 收 稿 日期] 2 o 1 6 - 0 9 — 1 5 [ 基金 项 目] 中 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第 5 8 批 面上 二 等 资 助 项 目 : 张 载 与 清 代理 学关 系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5 M5 8 1 5 7 0 ) ; 陕 西 省 社 科 基 金项 目: 《 正蒙》 清 代 三家 注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5 C 0 1 o ) ; 教育部 人文社科基 金青年项 目: 清代《 正蒙》 注研 究 ( 项 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