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明儒学案_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_屈宁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正文一、明儒学案凡例的原文概述《明儒学案》是我国明代一部重要的儒学研究著作,全名为《明儒学案丛编》,作者是明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
全书共收录了明代著名儒者的学案、论述、书信等,旨在总结明代儒学的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
其中,《明儒学案凡例》是该书的一篇序言性质的篇章,对全书的内容和编纂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明儒学案凡例的翻译解读《明儒学案凡例》原文较长,这里选取其中一段进行翻译解读:“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道无古今,学无中外,皆天下之公器。
儒者,道之干也;儒学,天下之达道也。
干者,所以载之也;达道者,所以行之也。
行道者,自以为道,而天下归焉。
自以为道,非道也;而天下归焉,道亦在其中。
”翻译: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学是天下共有的公学。
道不分古今,学不分中外,都是天下共有的工具。
儒者是道的主干,儒学是天下可达之道。
主干是用来承载的,可达之道是用来实践的。
实践道的人,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自认为掌握了道,其实并非道;而天下人归附于他,道也在其中。
这段话阐述了道的普遍性和儒学的地位,表达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和追求。
三、明儒学案凡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明儒学案凡例》虽然写于明代,但对于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强调道的普遍性。
道是天下共有的公道,不分古今、中外。
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共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强调儒学的地位。
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道德、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3.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实践道的人是自认为掌握了道,而天下人都归附于他。
明儒学案序 翻译
明儒学案序翻译摘要:一、引言二、明儒学案的背景与意义三、明儒学案的内容与影响四、明儒学案在现代社会的启示五、结论正文:明儒学案是中国明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记录了明代理学家们的学术观点、思想体系和教育实践。
这部学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为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引言《明儒学案》是研究明代儒学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清初儒者黄宗羲所编。
该书详细记录了明代著名儒学家的生平、学术观点、思想体系及教育实践,是了解明代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明儒学案的背景与意义明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思考的儒学大家,如王阳明的“心学”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儒学家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学的精华,还对儒学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明儒学案正是记录了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儒学案的内容与影响明儒学案共收录了明代90 多位儒学家的传记、学术观点、著作目录等资料,展现了明代儒学的丰富多样性。
该书不仅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为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如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明儒学案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明儒学案中许多儒学家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强调道德修养、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人的主体性等,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此外,明儒学案中关于文化传承、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论述,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结论《明儒学案》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著作,记录了明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本万殊 《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考论
引文格式:赵文会.一本万殊:‘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考论[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2):80-86.一本万殊:‘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考论*赵文会(铜仁学院人文学院,贵州铜仁554300)摘要: 一本万殊 是‘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其根本的指向是儒学道体的存在方式问题,儒学范围内,道体 一本 ,体道 万殊 ㊂ 一本万殊 思想源于‘易“,在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与 理一分殊 关系密切,根源于黄宗羲重视 心之万殊 的哲学倾向,具体落实在‘明儒学案“的史料㊁史例㊁史法中㊂理解 一本万殊 的关键不在 一本 ,也不在 万殊 ,而在于 一本 和 万殊 之间的 关系 ㊂在中国传统学术史编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一本万殊 的学术史观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㊂关键词:一本万殊;明儒学案;学术史;黄宗羲中图分类号:B249.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22)02-0080-07‘明儒学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学术史意义㊂自康熙十五年成书以来不断有学者从编纂体例㊁资料选编㊁学术方法等维度对其展开了持续性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㊂但对于统领这些史料㊁史例㊁史法的史观之研究则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因为‘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㊁学术史资料选编㊁学术史编纂体例㊁学术史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史意义系统㊂在中国传统学术史编纂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明儒学案“ 一本万殊 的学术史观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㊂一㊁‘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诸家之说所谓 学术史观 ,即如何 观 学术史,它不同于具体的学术史方法,而是各种学术史方法能够展开在思想上总的依据,是一种稳定的思想宗旨和原则,也最能代表编撰者的学术意图,‘明儒学案“的 学术史观 和 学术史方法论 有着内涵属性的根本不同,不能混淆㊂前人对于‘明儒学案“学术史观的探讨主要从理学㊁哲学㊁史学的维度展开,大体有六种说法㊂吴光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提出‘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是 一本而万殊,会众以合一 ㊂他说: ‘明儒学案“建立了以 一本而万殊 的真理论为指导,以 会众以合一 为方法去把握和整理学术演变史的学术史观㊂ [1]1002这是学界较早明确地提出‘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问题㊂余金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学术史的角度提出‘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是 一本万殊,万派归宗 ㊂他认为: ‘明儒学案“以师承关系为基本线索,以 学案为基本单位,将个人与学派联系起来,通过把握宗旨来清理学脉,分源别派;而各个学派又统领于㊁贯串于心学之产生㊁发展㊁流变这一整个明代学术发展的主流之下,构成一个 一本万殊 万派归宗 的发展中的系统㊂ [2]此说的特点是着眼于‘明儒学案“的体例结构和功能发生㊂李明友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以‘明儒学案“为主要材料提出黄宗羲的学术史观是 一本而万殊 ㊂他认为: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是黄氏学术思想之纲,而他的‘明儒学案“,就是运用这一学术史观编纂的一部明代儒学史㊂ [3]此说的特色在于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理学的问题㊂侯外庐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宋明理学的角度考察‘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问题提出 和会学术异同 说㊂他说: 所谓和会学术异同,是指其对于理学内部不同学派采取居中持平的态度,力戒门户之见㊂ [4]此说是以宋明时期理学思潮范围内朱王异同为线索概括‘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 和会学术异同 说的思想史背景是理学㊂张圆圆在20世纪10年代初期从学术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提出‘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是 一本万殊,万殊总归一致 ㊂他认为: 一本 是指以儒学为天下学术之 正宗 大本 ; 万殊 是指以儒学领域内不同形态的学说思想为 万殊 之学㊂黄宗羲同时注重儒学范围内不同学说思想的融合与汇通㊂ [5]此说的特点在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2第二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r.2022*收稿日期:2021-12-04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2.015作者简介:赵文会(1984-),男,吉林伊通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明代思想史㊂于提出了 学术史规律 的论阈㊂吴海兰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从中国史学史的角度出发提出‘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是 殊途百虑 ㊂他认为: 黄宗羲倡导 殊途百虑之学 ,承认儒学存在多元发展的可能与必要,但仍然秉承道统传承的信念㊂ [6]并从‘明儒学案“的书名设置㊁著述旨趣㊁编纂体例㊁资料选编四个方面论述,此说的着眼点是史学立场㊂前人对‘明儒学案“学术史观的探究角度不同,如中国史学史的角度㊁宋明理学的角度;方法各异,如哲学的方法,学术史的方法,皆鲜明有据㊂而如果综合地㊁整体性地观察‘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则会发现 和会学术异同 说㊁ 一本而万殊,会众以合一 说㊁ 一本万殊 说㊁ 一本万殊,万派归宗 说㊁ 殊途百虑 说㊁ 一本万殊,万殊总归一致 说实际上均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指向:一本万殊㊂具体来说, 学术异同㊁会众㊁万派㊁殊途百虑 讲 万殊 , 和会㊁归宗㊁合一 讲 一本 ㊂可见, 一本万殊 的思想大体上是前人关于‘明儒学案“学术史观的基本共识㊂二㊁ 一本万殊 是‘明儒学案“的学术史观不同于前人将 一本万殊 作为‘明儒学案“的理学史观㊁哲学史观,这里探讨的是作为 学术史观 的 一本万殊 ,而实际上即使作为 学术史观 意义上的 一本万殊 ,也是前人提出的㊂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前人虽提出却未论证,包括 一本万殊 内涵的定义㊁概念的起源与发生㊁黄宗羲运用并展开的思路与纲目等㊂故这里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作为学术史观意义上的 一本万殊 继续探讨,根本目的在于探究 一本万殊 与中国传统学术史编纂理论的关系㊂(一) 一本万殊 思想的起源一本万殊 思想的起源与孔子有关,‘易㊃系辞下“: ‘易“曰: 憧憧往来,朋从而思 ㊂子曰: 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㊂天下何思何虑? [7]87 憧憧往来,朋从而思 是咸卦九四爻辞,孔子小象传的解释是 憧憧往来,未光大也㊂ [7]47为何没有光大?(唐)孔颖达进一步疏解道: 非感之极,不能无思无欲,故未光大也㊂ [7]47这种局面是由九四阳爻处阴位之不当位的处境决定的,孔子据咸卦九四之爻象进一步发挥,引申到了他对 天下 ,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认知: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㊂孔子具有强烈社会现实关注感和历史忧患意识, 殊途同归㊁一致百虑 思想的提出与春秋时期动荡分裂的社会局面密切相关,其所指隐暗又真实,对后世影响较大㊂魏晋时期韩康伯注‘易“解释道 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㊂ [7]87(唐)孔颖达说 天下同归而殊途 者,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 一致而百虑 者,言致虽一虑必有百㊂ [7]87孔子在‘易传“中提出的 殊途同归㊁一致百虑 是 一本万殊 思想的在先秦时期最早的起源㊂另外,‘大戴礼记㊃本命“篇提出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㊂ [8] 性命 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性问题,而这必始于对 人的本质 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大戴礼记“看来,每一种 命 的样态是个别的㊁具体的㊁特殊的,而每一种不同的 命 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即是 性 ,由此可见, 性 与 命 是一体之两面,断不可截然而分,但更不能混淆,因为二者的转化是有明确客观条件的,即 分于道 的过程和 形于一 的过程㊂‘大戴礼记“的这种提法是后来儒家 一本万殊 思想的早期样态㊂由此可见, 一本万殊 思想起源于儒家,孔子从形上的维度在‘易传“中提出的 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和‘大戴礼记“从伦理的角度提出的 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均是后人从学术史角度提出 一本万殊 的重要思想来源㊂(二) 一本万殊 在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的衍变宋明理学在对先秦儒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建构,关于儒家天道性命学说,理学派大体上主张 理一分殊 ,心学派大体上主张 一本万殊 ㊂ 理一分殊 出自程颐,是他对张载‘西铭“进行主旨提炼时的用语㊂‘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㊂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㊂民,吾同胞;物,吾与也㊂ [9]程颐为了说明‘西铭“的本旨与墨子 兼爱 思想之不同,对弟子杨时说: ‘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 性善 ㊁ 养气 之论同功,岂墨氏之比哉?‘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㊂ [10]609可见程子提 理一分殊 最初是从批评墨家思想而来的, 兼 有 二 义,言 用 可以,言 体 则断不可,因为 体 的属性只能是 一 ,所以程子批评墨氏 二本而无分 ,进而提出 理一而分殊 ㊂后来朱熹充分吸收了程颐的这种思想并特别强调 ‘西铭“通体是一个 理一分殊 ,一句是一个 理一分殊 ;‘西铭“要句句见 理一分殊 ㊂ [11]2522 ‘西铭“一篇,始末皆是 理一分殊 ㊂ [11]2523 ‘西铭“大纲是理一而分自尔殊㊂ [11]2524朱子论 理一分殊 不仅与张载㊁程颐直接有关,也与周敦颐 一实万分 的思想紧密相连㊂‘通书㊃理性18第2期赵文会一本万殊:‘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考论命“: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㊂是万为一,一实万分㊂万一各正,小大有定㊂ [12]32朱熹解释说: 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㊂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小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㊂ [12]32实际上朱子论 理一分殊 与张载㊁程颐㊁周敦颐有区别,朱子之 理一分殊 的着眼点是整个理学思想体系㊂朱子为了解释建构理学,用 理一分殊 ,也用 一本万殊 ,二者既是理学观点,更是一种理学方法㊂‘论语㊃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㊂ [13]朱子注曰: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㊂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㊂ [14]朱子通过对忠恕之道的解释将 理一分殊 推向 一本万殊 ㊂朱子曾明确提出 万殊便是这一本,一本便是那万殊㊂ [11]677到了明代,学者论儒家的天道性命问题则多取 一本万殊 ㊂如薛瑄讲 统体一太极,即万殊之一本;各具一太极,即一本之万殊㊂ [15]122明初崇仁学派的胡居仁讲 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学者须从万殊上一一穷究,然后会于一本㊂若不从万殊上体察,而欲直探一本,未有不入异端者㊂ [15]32明弘治年间江西学者汪俊讲 道一本而万殊,夫子之一贯是矣㊂ [1]459明成化年间福建学者周瑛讲 求诸万殊而后有一本可得㊂ [1]392明嘉靖年间徽州府人甘泉学派洪垣讲 万殊一本是理,理一分殊是功,分殊即在理一中㊂ [1]202罗钦顺讲 云‘易“有太极,明万殊之原于一本也㊂因而推其生生之序,明一本之散为万殊也㊂ [1]413可见,与 理一分殊 比,明儒多从 一本万殊 的角度阐释理学思想㊂(三) 一本万殊 在黄宗羲学术史思想中的核心位置黄宗羲最初将 一本万殊 作为一种理学观点㊂关于本体,江右王门刘元卿认为 天地之间,无往非神㊂神凝则生,虽形质藐然,而其所以生者已具;神尽则死,虽形体如故,而其所以生者已亡㊂然而统体之神,则万古长存,原不断灭,各具之残魂旧魄,竟归乌有㊂ [15]576黄宗羲评价说 其生生不息,自一本而万殊,宁有聚散之可言? [15]576黄宗羲反对将 统体之神 与 各具之神 分割开认识,他主张两者是一体,只是阐说角度不同, 各具之神 是重要的,基础性的,也是各不相同的,而所谓一本的统体的 理 只能是在万殊的各具的 理 之中,舍万殊何谈一本?这是黄宗羲哲学重工夫的一种基本倾向㊂关于工夫,黄宗羲评论诸儒学案庄昶 以无言为宗,略见源头,打成一片,而于所谓文理密察者,竟不加功㊂盖功未入细,而受用太早㊂慈湖之后,流传多是此种学问㊂其时虽与白沙相合,而白沙一本万殊之间,煞是仔细㊂ [1]375庄昶有天资,故偏本体一路,为学多从一本 出发,似有所成,然而实际上这也正是其缺点,即平常日用功夫的 万殊 之学未能踏实去做㊂陈献章担忧庄昶有见于一本而不见万殊,重本体却忽视功夫,结果就是庄昶为学境界似高却浮㊂故黄宗羲赞陈献章于 一本万殊 之间煞是仔细㊂黄宗羲又用理学的 一本万殊 思想来区分儒释,他认为: 佛氏之流行,一往不返,有一本而无万殊,怀山襄陵之水也㊂儒者之流行,盈科而行,脉络分明,一本而万殊,先河后海之水也㊂ [15]694儒家能够通过 万殊 而达至 一本 并由 一本 所统领的进路与佛氏 有一本而无万殊 的进路形成了鲜明对比㊂他还认为: 夫儒释之辨,真在毫厘㊂今观流行之中,何以不散漫无纪?何以万殊而一本?主宰历然㊂ [1]4黄宗羲认为儒者之所以能够 万殊而一本 是因为有天理之主宰,他认为能否 一本 而 万殊 是区分儒释的一个重要标志㊂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本体㊁工夫还是从区分儒释的角度看,黄宗羲都将 一本万殊 视为一种基本的理学观点,从其对 各具之神 文理细密之加功 的评论看,其基本的倾向是重视 万殊 ㊂黄宗羲哲学重 万殊 ㊁重 工夫 有其深厚的哲学本体论基础㊂黄宗羲认为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㊂ [16]77他将 心 的特点概括为变化不测,所以在外部形态呈现上就不能不万殊㊂具体来说: 心无本体,功力所至,即其本体㊂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㊂ [16]77只有做切实的穷此心之 万殊 的功夫才能达至心之 一本 ㊂落实到具体的为学方面,黄宗羲说: 某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浅深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㊂ [16]78竭其心之 万殊 ,定会有醇疵深浅,但这本来就是心之 一本 的外在样态,所以黄宗羲极其重视这种 万殊 之学㊂在他看来, 一本 也只能从 万殊 中来㊂(明)正德三年春,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悟得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㊂ [17]这是宋明理学发展史上明代学术特质凸显的起点,即由 理本 向 心本 转化,黄宗羲显然继承了阳明心本论的思想,他说: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㊂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于义外乎?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工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归一致㊂ [18]7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批评程朱悬理28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于外的说法,力主理在各人的自性之内㊂求理于外有支离的危险,越求越细,越烦琐,越复杂,却始终没法有一个总的统领,这样的 万殊 是不能归于 一本 的㊂而若以 心 为统领,在心体上下工夫,这样的 万殊 有把柄,易于总为一致,归于 一本 ㊂黄宗羲倡 万殊之学 有其深层次的哲学意识驱动,这种不自觉的深层次的哲学意识是黄宗羲从几百年来宋明理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明末清初自己数十年抗清斗争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种稳定的㊁深层次的㊁内化了的意识大体上可理解为黄宗羲对哲学本体的认知,而哲学是会外化的,即在黄宗羲各种生活实践和学术活动中都会显现,如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在‘明夷待访录㊃原君“中认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㊂ [19]充分肯定了万殊之 民 的作用,有强烈的近代民主意识㊂在经济思想方面,主张 工商皆本 ㊁肯定合理的 私利 ,这与传统价值观中的抑商思想㊁轻利重义思想均有不同㊂文化思想方面,不仅编撰‘明文案“,还编撰‘明史案“‘明学案“,从多个途径总结和反思明代文化,而不是单一的途径㊂学术史的编纂方面,‘明儒学案“处处体现了其重 万殊 之学㊂黄宗羲总能看出人生㊁社会㊁国家㊁民族㊁学术等整体结构中 万殊 部分的重要性,这一点从本质上讲即是其重 万殊 哲学的外化㊂质言之,黄宗羲编纂‘明儒学案“是其内在 一本万殊 哲学思想在编纂学术史时的外在体现,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哲学意识在主体活动时自觉地外在地发生作用的过程,是内化哲学的外化,自然而然㊂(四) 一本万殊 学术史观的正式提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㊃发凡“中正式明确地提出其 一本万殊 的学术史观㊂他说: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㊂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㊂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 一本而万殊 也㊂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15]6这段话的关键在 所谓 二字, 所谓 一本而万殊 也 说明 一本而万殊 本来属于理学概念范畴,而黄宗羲却将这个理学概念范畴引申为自己编纂学术史的一种指导思想,这就彻底地实现了 一本万殊 由一种理学观点向一种学术史观的转化,而这种跨越式的转化是由黄宗羲自己完成的,源动力就是黄宗羲 一本万殊 的哲学㊂黄宗羲对 一本万殊 的学术史观进行了多方面的具体阐述㊂第一,从 道原 的角度㊂黄宗羲在‘钱清谿墓志铭“中提出 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㊂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虽其得之有至有不至,要不可为无与于道也者㊂ [16]351黄宗羲极其强调儒家的 道 散殊于百家的现实,虽然人们的体会有深有浅,有偏有正,但都是对 道 之 一本 的体会,是探寻真理的过程,因此都是有价值的,即强调 万殊 之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㊂黄宗羲对 道 的这种特点做了形象的比喻,他说: 夫道,犹海也㊂江㊁淮㊁河㊁汉以至泾㊁渭㊁蹄涔,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也㊂ [18]7水之 一本 只能体现在 江㊁淮㊁河㊁汉㊁泾㊁渭㊁蹄㊁涔 这些 万殊 之水的样态中㊂第二,从 道体 的角度㊂黄宗羲说 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即如圣门师㊁商之论交,游㊁夏之论教,何曾归一?终不可谓此是而彼非也㊂ [18]7商㊁师㊁游㊁夏皆从各自的特性出发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术,取得了本领域内明显的成就㊂从这个角度看,各人学术不同之 万殊 正是各人对道体之 一本 的体会,不能是此非彼㊂黄宗羲进而批评道 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谓离经叛道㊂ [18]7这种做法是无益于对道体的体认的㊂因为 儒者之学,不同于释氏之五宗,必要贯串到青原㊁南岳,夫子既焉不学,濂溪无待而兴,象山不闻所受㊂ [15]6儒学的特点之一也正是强调对 道体 认知的多途与多维㊂第三,从 道术 的角度㊂黄宗羲说 诸先生学不一途,师门宗旨,或析之为数家,终身学术,每久之而一变㊂诸先生不肯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虽或深浅详略之不同,要不可谓无见于道者也㊂ [18]7-8道术是体会道的方法,即体道之术㊂黄宗羲认为明代学者对儒家圣贤之道的体会是多途的,一派学术或分化为数家,即使每个人的学术也是经历了数次变化,绝不是一成不变或突然形成的㊂虽然各人的体会深浅不同,但都是对儒家圣贤之道的摸索,都有其特殊的价值,这种对师门学术变化和自身学术变化的 万殊 正是对儒家圣贤 一本 之道的体认㊂由上可见, 一本万殊 是黄宗羲学术史思想的核心要义㊂明儒沿着宋儒 理一分殊 的思路讲 一本万殊 ,黄宗羲在本体和工夫方面最初也是将 一本万殊 视为一种基本的理学观点,并充分主张 万殊 的一面㊂他重 万殊 的思想源于他对 心 处于本体地位的确立和对 心之本体 之 万殊 属性的规定㊂这种 万殊 的思想内化为黄宗羲的哲学,是他对宇宙人生社会等一切现象的本相认知㊂很自然38第2期赵文会一本万殊:‘明儒学案“学术史观考论地,这种内化的哲学一旦形成会外现于黄宗羲的各种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中,而编纂学术史时只是其万殊 哲学在这一领域的外化㊂经过 内化哲学之外化 这一范式, 一本万殊 正式由一种理学观点转换为黄宗羲的学术史观㊂三㊁一本万殊 学术史观在‘明儒学案“中具体展开的思路与纲目史料㊁史例㊁史法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是 一本万殊 的学术史观在黄宗羲编纂‘明儒学案“过程中具体展开的思路与纲目㊂学术史资料选编㊁学术史编纂体例㊁学术史方法论三者由 一本万殊 统领,在充分发挥各部分特有功能的基础上有效融合,达到了整体与部分的协调,从而使得‘明儒学案“成为一部高质量的学术史专著㊂(一)史料黄宗羲在搜辑整理明代儒者的学术史史料时很注重史料内容的丰富㊁类型的多样以及收录传主时间跨度的长远㊁地域分布的广泛㊁科举出身的多途㊁理学思想的多元,这种思路充分体现了其重 万殊 的史料观㊂第一,黄宗羲欲编纂一代学术史,首先要尽可能充分地㊁详尽地㊁可靠地占有明代学术思想的史料,资料不足则无法勾勒和表达明代学术的价值,他经过数十年的辛勤搜求积累了比较丰富而可靠的史料㊂二老阁刻本‘明儒学案“近100万字,其中绝大部分文字是传主的学术资料选编,这些资料很珍贵,杨向奎先生认为‘明儒学案“起到了 学术思想史和学术思想史料选编的双重作用㊂ [20]万殊 的传主资料才能较客观和较有说服力地反映传主的学术㊂第二,收录传主时间跨度之长远㊁地域分布之广泛㊁举业出身之多样㊁理学思想之多元均如实而准确地贯彻了黄宗羲重视 万殊 之学的学术史思想㊂时间上从明初的薛瑄㊁吴与弼直至明末的顾宪成㊁高攀龙㊂地域上自北向南从辽东㊁京师㊁陕西㊁山西㊁山东㊁河南㊁湖广㊁江西㊁南直隶㊁浙江㊁广东㊁四川㊁福建均有传主的分布㊂从科举出身方面看,不仅有143名进士㊁33名举人,还有41名无举业功名却也卓然成家者㊂从理学思想方面看,不仅有持心本论的诸多阳明学者,也有持理本论的薛瑄㊁王恕等,还有持气本论的罗钦顺㊁王廷相等,心本㊁气本㊁理本虽各殊异,却都是对儒家圣贤道之一本的体认㊂最早刊刻‘明儒学案“全本的贾润曾评价‘明儒学案“ 凡明世理学诸儒,咸在焉㊂[18]9第三,‘明儒学案“大量传主的资料类型极其丰富,包括语(笔语㊁会语㊁录语㊁日语)㊁录(语录㊁漫录㊁传习录㊁日省录㊁求心录㊁困辨录㊁日录)㊁记㊁说㊁论学书㊁论学诗㊁文集㊁题跋㊁著撰㊁讲义㊁杂述㊁问答㊁论㊁诫㊁图㊁法(调息法㊁省身法)㊁札记㊁学则㊁随笔等, 万殊 的史料类型也说明了传主体道方式的多元㊂(详见表1)表1 ‘明儒学案“53种学术资料选编类型分布表录书语记言集说解序论编讲问著诗见述测544038141312865544443333答原义辩辨篇诫图抄事闻箴对课宗存策提333332222221111111诠绎笔关案法旧翼则注蕴齐传草存跋撰11111111111111111(二)史例学术史的编纂体例决定了学术史史料应用能力的下限,恰当合适的体例可以充分挖掘出史料的价值,二者有一个适配度的问题㊂黄宗羲用 学案体 很好地解决了‘明儒学案“中史料与体例的适配问题㊂何为 学案体 ?陈祖武先生认为: 学案体史籍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其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评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㊁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㊂ [21]沿着这个思路去观察‘明儒学案“的编纂体例㊂首先,传主的学术资料是 万殊 的,有各种类型,语㊁录㊁记㊁说㊁书㊁诗㊁集㊁跋㊁著㊁撰㊁述㊁诫等,这些 万殊 的学术资料是传主学术思想在不同侧面㊁不同时间段的反映,但黄宗羲并不只是限于简单的罗列,而是选择那些能够集中反映该传主学术宗旨的资料进行有序的编排,这是 纂要勾玄 的过程,传主的学术宗旨是 一本 ,传主的学术资料是 万殊 ,但资料是基础,只有在 万殊 的资料中才可能见到传主学术宗旨之 一本 ㊂其次,传主的生平是 万殊 的,如举业㊁仕宦㊁功业㊁师承㊁学友㊁游学㊁论辩㊁论学往来㊁正误得失㊁修德实迹等,但黄宗羲记载传主这些 万殊 的生平有一个根本的集中指向,即传主的学术宗旨,而传主 一本 的学术宗旨也只能反映在 万殊 的生平之中㊂最后,学派的小序的论述是 万殊 的,17篇学派小序提纲挈领,特48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
明儒学案序 翻译
明儒学案序翻译摘要:一、明儒学案序背景介绍二、明儒学案序内容概述三、明儒学案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四、明儒学案序的现代启示正文:一、明儒学案序背景介绍明儒学案序是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黄宗羲创作的。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时期,目睹了明朝的衰败和清朝的崛起。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黄宗羲致力于研究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希望从中寻找拯救民族危机的途径。
明儒学案序便是他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二、明儒学案序内容概述明儒学案序主要介绍了明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流派。
全书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明代儒学发展的总体概述,包括儒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流派;另一部分是对明代著名儒学家的介绍,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及贡献。
明儒学案序通过对这些儒学家的研究,展现了明代儒学的繁荣景象。
三、明儒学案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明儒学案序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是一部系统研究明代儒学的专著,对后世研究明代儒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次,明儒学案序对明代儒学各个流派进行了深入剖析,使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明儒学案序强调儒学的实践性,提倡儒学为治国安民服务,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明儒学案序的现代启示明儒学案序虽然是一部古代著作,但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智慧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现代社会应继续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如诚信、仁爱、礼仪等。
其次,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儒家倡导的知行合一,即学以致用,对现代人的学习和事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明儒学案序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著作。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明儒学案概述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正文1.明儒学案概述《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 62 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 210 位学者。
《明儒学案》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2.明儒学案凡例原文《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心学发端,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分为十八章,包括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以述其大要。
二、学案:分别列出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则为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包括诸儒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参考。
”3.明儒学案凡例翻译《明儒学案凡例》的译文如下:“一、师说:以王守仁的心学为起点,首篇《师说》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理气、心性、格致、诚敬、道统、经世、邦国、民本、礼义、法度、仁政、教化、刑罚、农桑、兵革、财赋、选举、职官等重要主题,以揭示其主要观点。
二、学案: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进行排列。
每个学案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包括案序、传和语录;案序概述该学派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学术观点、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传则是学者的传记,语录包括学者的言论和著作。
三、附录:附录收录了各位儒家的杂著、书信、诗文等,以供读者参考。
”4.明儒学案的价值和影响《明儒学案》的价值在于它系统总结和记述了明代传统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流派,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
祁英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明儒学案》由明末清初著名启蒙学者黄宗羲撰著,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成书。
该书资料丰富翔实,归纳概括简明扼要,行文简捷明快,各卷之间逻辑联系密切,是一部学术史专著。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祁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明儒学案》学术史观发微 [J], 王婧倩;唐玉洁
2.提倡自得把握宗旨--论《明儒学案》一以贯之的学术史方法原则 [J], 张圆圆
3.北大《儒藏》版《明儒学案》勘误一则 [J], 洪伟侠
4.《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义的学术史观 [J], 王记录
5.《明儒学案》,一部开风气的学术史著作 [J], 吴怀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儒学案》读后感
《明儒学案》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明儒学案的简介三、明儒学案的核心思想四、明儒学案在当代的启示五、读后感的总结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学者,最近我阅读了《明儒学案》,这是一部关于明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我对明代儒家学说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明儒学案》。
该书是一部由明代著名哲学家黄宗羲编纂的儒家经典,收录了明代众多儒学家的学术观点和思想。
它不仅是一部儒家思想的集成,也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
在阅读《明儒学案》的过程中,我对其中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明代儒家学说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达到理解天地万物本质的目的。
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不断地探究和实践,确实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此外,明代儒家还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这一思想体系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说,明儒学案在当代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要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明代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古老的智慧。
明代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我们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总之,《明儒学案》这部经典之作,让我对明代儒家学说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古代哲学家的智慧所折服。
【明儒学案——关于、简介】作者:(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关于、简介】作者:(清)黄宗羲关于《明儒学案》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年)撰。
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章学诚赞誉“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
并指出黄宗羲在学术上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万斯大、万斯同,为清代浙东史学开山。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
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但是,随着明代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维护传统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逐渐趋于保守和沉寂。
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不满于思想界的僵局,开始脱离正宗理学的束缚,酝酿着新的学术思想。
到明代中叶,王守仁建立起心学理论体系,取代程朱理学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后来心学体系逐渐分化,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准确地把握了明代心学酝酿、形成、繁荣和分化的轨迹,揭示出明代学术发展的主线。
他说:“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
……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矣。
”(《姚江学案序》)《明儒学案》注重阐明各派学术思想的宗旨,把握诸家学术的精髓。
黄宗羲鉴于宋元学者《语录》荟撮简编、去取失当,使读者难窥前人学术精神的弊病,特别强调准确把握各派学术宗旨。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
学术思想史的明珠《明儒学案》研究生张灵利一、选题目的:《明儒学案》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所著,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著作,它的编撰标志着中国学术史研究“学案体”的确立,在中国学术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写作意图在经世致用, 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总结有明一代学术发展状况,此书思想价值很高, 对清代与近代学术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值得我们阅读。
二、史学家黄宗羲黄宗羲(1610 —1695),字太冲, 号南雷, 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是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与史学家。
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
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
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
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
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
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
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
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
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
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
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三、著述背景黄宗羲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烈, 特别是明朝灭亡后, 有识之士都在总结明亡的教训。
儒学研究《明儒学案》
儒学研究《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是一部论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著。
在此之前,明代周汝登和明清之际的孙奇逢分别著有《圣学宗传》和《理学宗传》两书,评述明代儒学。
而黄宗羲认为这两书都写得“疏略”,故另撰《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凡六十二卷,据明儒各家治学宗旨分类,共列祟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止修、泰州、扩泉、诸儒、东林、蕺山十七个学案。
每案先列小序,介绍所述学案的源流、要旨及其特点;次为该案的主要学者小传,论其生平、思想、重要著作等;最后摘录他们的文集、语录,用以反映各案学者的基本学术状况,黄宗羲自加按语,就其长短得失进行评价,既表明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也便于读者阅读了解。
此外,书中还前列“师说”,后设附案,分别介绍作者认为有别于各案人物的有关学者的情况。
全书总共评述了有明一代两百余名重要学者的学术活动及其学术思想。
黄宗羲治学反对“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而主张独立研究,各抒己见。
故书中对明儒的“一偏之见”、“相反之论”都很重视,并以此作为设立学案的根据(《凡例》)。
对各家思想、宗旨的独到之处和超人之见,作者多一一列出,予以评论,很有学术价值。
黄宗羲之学深受王阳明的影响,他对明代理学评价甚高,认为“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凡例》)。
书中推祟王学,而对持程朱之说的学者,则往往“阴致微词”,存在着明显的门户之见。
《四库全书总目》对其偏颇之处论列颇详。
另外,本书未为李贽立案,也反映了作者识见欠妥之处。
《明儒学案》前有乾隆四年(1739)的慈溪郑性刻本、《四库全书》本,以后的《四部备要》和《国学基本丛书》都收录此书。
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精装两册,后附人名索引。
第五讲明儒学案以及明代思想与社会研究
第五讲:《明儒学案》以及明代思想与社会研究【重点阅读文本】:《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清代张廷玉等着)粤自司马迁、班固创述《儒林》,着汉兴诸儒修明经艺之由,朝廷广厉学官之路,与一代政治相表里。
后史沿其体制,士之抱遗经以相授受者,虽无他事业,率类次为篇。
《宋史》判《道学》、《儒林》为二,以明伊、雒渊源,上承洙、泗,儒宗统绪,莫正于是。
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
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
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林立朝右。
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内宗焉。
吴与弼以名儒被荐,天子修币聘之殊礼,前席延见,想望风采,而誉隆于实,诟谇丛滋。
自是积重甲科,儒风少替。
白沙而后,旷典缺如。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
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
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诸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要之,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
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
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
今差别其人,准前史例,作《儒林传》。
有事功可见,列于正传者,兹不复及。
其先圣、先贤后裔,明代亟为表章,衍圣列爵上公,与国终始。
其它簪缨逢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
考其原始,别自为篇,附诸末简,以备一代之故云。
《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
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
《明儒学案》义理的解析
《明儒学案》义理的解析由哲学的视域探讨梨洲思想必由《明儒学案》始,不只两篇序都是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展示他成熟时期的思想,而且由篇首的《师说》以及压卷的《蕺山学案》,可以看到梨洲以及蕺山思想的论旨、特质和渊源之所自。
其序曰: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
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
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
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
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羲幼遭家难,先师蕺山先生视羲如子,扶危定倾,日闻绪言,小子矍矍,梦奠之后,始从遗书得其宗旨,而同门之友多归忠节。
岁己酉,毗陵郓仲昇来越,著《刘子节要》。
仲昇,先师之高第弟子也。
书成,羲送之江干,仲昇执手丁宁曰:“今日知先师之学者,惟吾与子两人,议论不容不归一,惟于先师言意所在,宜稍为通融。
”羲曰:“先师所以异于诸儒者,正在于意,岂可不为发明!”仲昇欲羲叙其《节要》,羲终不敢。
是则仲昇于殊途百虑之学,尚有成局之未化也。
羲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深浅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
于是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由是而之焉,固圣人之耳目也。
间有发明,一本之所在(《梨洲史集》记为“一本之先师”),非敢有所增损其间。
此犹中衢之罇,后人但持瓦瓯椫杓,随意取之,无有不满腹者矣。
此序乃梨洲八十三岁时口授儿子百家写成,可谓其晚年定论无疑。
由此序可见梨洲心学为圣学之一支,继承蕺山对阳明心学的修正。
“心学”一词不可径译为西方哲学的“idealism”一词。
明代心学始于陈白沙之心贵自得,盛于王阳明之回归本心致良知,排击朱子以理在外[物],格物致知,先知后行,知行打成两橛,不免支离之患。
梁启超 明儒学案
梁启超明儒学案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明儒学的研究和思考颇具代表性。
明儒学是指明代的儒家学说,梁启超在研究明儒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明代儒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宋明理学相脱离,注重实践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在他看来,明儒学强调理学的实证性和应用性,强调思辨与实践的结合,这与传统理学有所不同。
梁启超对明儒学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他认为,明儒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和继承,更在于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的推动。
他强调明儒学的实用性,主张将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梁启超还提出了明儒学的改革方向和内容。
他主张明儒学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以促进儒家学说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儒家学说的社会功能,主张将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的福祉。
梁启超在明儒学的研究中,对传统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重构。
他试图摆脱传统学说的束缚,将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儒家学说的现代化和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梁启超对明儒学的研究和思考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他的研究成果为今人所重视,并对当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成为儒家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参考。
《明儒学案》研究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使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史中最成熟的作品,叙述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发展演变,突出学派的传承,及思想家的学说宗旨。
进而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为思想学术史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对后世的历史和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明儒学案》黄宗羲思想学术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所著《明儒学案》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内容、方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学术研究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宗羲的思想学术史研究理论思想学术史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
明清之际以前,出现了《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论六家要旨》、《伊洛渊源录》等论著与资料汇编。
其中《庄子·天下篇》就从“道”的分裂来看待学术的发展。
它认为远古时期,并无百家之学,只是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贤圣不明,道德不一,才有“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象出现。
西汉时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也明确指出:“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诸种学术,都有共同的目标,只不过出发点不同,理论的深浅有别。
《天下篇》和《论六家要旨》评判当时的各种学术,都是以见道的高下远近为根据。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也认为学术史研究就是要全面反映各种学术体现“道”的曲折过程。
他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并举大海与江淮河汉以及泾渭诸水的关系加以说明:“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踯,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于海而为一水矣”[1](《明儒学案·序》,P7)。
江淮河汉各支水流虽然各有曲折,但都归趋于海,是海水的组成部分。
学术也是如此,虽然各家各派有所不同,但都是道的体现。
第六讲:《明儒学案》以及明代思想与社会研究
第五讲:《明儒学案》以及明代思想与社会研究【重点阅读文本】:《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清代张廷玉等着)粤自司马迁、班固创述《儒林》,着汉兴诸儒修明经艺之由,朝廷广厉学官之路,与一代政治相表里。
后史沿其体制,士之抱遗经以相授受者,虽无他事业,率类次为篇。
《宋史》判《道学》、《儒林》为二,以明伊、雒渊源,上承洙、泗,儒宗统绪,莫正于是。
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
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
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林立朝右。
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内宗焉。
吴与弼以名儒被荐,天子修币聘之殊礼,前席延见,想望风采,而誉隆于实,诟谇丛滋。
自是积重甲科,儒风少替。
白沙而后,旷典缺如。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
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
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
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
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诸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
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要之,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
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
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
今差别其人,准前史例,作《儒林传》。
有事功可见,列于正传者,兹不复及。
其先圣、先贤后裔,明代亟为表章,衍圣列爵上公,与国终始。
其它簪缨逢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
考其原始,别自为篇,附诸末简,以备一代之故云。
《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
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反身理会,推见至隐。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
浅谈《明儒学案》在编辑学上的特色作者:姚文永来源:《编辑之友》2010年第07期从编辑学而言,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在编辑思想和方法上有很多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编辑体例创新《明儒学案》编辑体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其学案体上的价值。
自问世以来,其学案体的创造性价值,便被学者所重视。
如时人陈介眉认为“《学案》如《王会图》洞心骇目,始见天王之大,总括宇宙”。
可以说,黄宗羲所编著的《明儒学案》创立了一种史体——学案体。
在《明儒学案》之前,有没有学案体呢?与学案体类似的著作有谢铎的《伊洛渊源续录》、薛应旃的《考亭渊源录》、朱衡的《道南源委录》、熊赐履的《学统》、张伯行的《道统录》、周汝登(海门)的《圣学宗传》、孙奇逢(钟元)的《理学宗传》等。
但它们都非真正的学案体,“学案体有不同于以往纪传体、编年体、纪传本末体与会要体的地方,在于其是以记载学术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体裁”。
学案体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作者简介、学术评价、代表性文献汇编。
以前的著述从体例而言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但都没有使之臻于完善和定型,《明儒学案》则集先前学术史之大成。
可以说,没有《明儒学案》,就没有今天的学案体,作为学案体的定型之作,其受到了很多学人的赞扬。
除了《明儒学案》的编辑体例创新之外,编纂体例也有其独特之处,其侧重于宗旨和思想,全书的编纂在于对有明一代学术不同流派的学术宗旨和学术思想的整体概括。
同时,《明儒学案》的结构充分贯彻了其思想和宗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其一是全书的总体结构,包括19个学案62卷,对于总体结构,黄宗羲所贯彻的思想和宗旨是“一本万殊”;其二是每一个学案的案体结构,对于案体结构,黄宗羲所贯彻的思想和宗旨是“理清学脉”;其三是每个案主的微观结构,对于微观结构,黄宗羲所贯彻的思想和宗旨是“宗旨明确”。
同时,《明儒学案》的编纂主要贯穿了三个原则,分别是:第一,各学术流派的著述,主要是学术旨归相近,且学术思想清晰;第二,学术个人的著述,主要是学术宗旨明确,个人事迹鲜明;第三,学术资料的汇编,主要是可以反映其一生的宗旨,且不事华丽。
明儒学案文档
明儒学案引言明儒学是指明朝时期的儒家学说,是继南宋理学之后的一种重要的儒家学派。
明儒学不仅在理论上对理学进行了深入发展,而且在实践中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主张。
本文将对明儒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明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初的太学时期。
太学是明朝设立的最高学府,吸引了当时许多儒学的学子。
在这一时期,儒学界形成了两个主要阵营,即经史派和理学派。
经史派负责注释和研究《五经》和史书,而理学派则主要研究理学经典,提倡“格物致知”。
在明初太学的这种学术氛围下,明儒学开始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明中叶,儒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得了重要突破,形成了明儒学的鼎盛时期。
明中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阳明、杨廷筠等。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在道德感知和实践行为的统一。
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明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末的儒学发展受到了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极大冲击。
明末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风云使得儒学界陷入纷争和分裂。
尽管如此,明儒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依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主要思想1. 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是明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心学对明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观点,强调个体通过直观的心灵感知来实践道德。
他认为,人的本质具有善良的天性,只有经由心灵的觉醒才能实现道德行为。
王阳明的学说在明代儒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也得到了很多儒学家的认同。
他通过心学理论的阐述,赋予了明儒学以更深刻的内涵和哲学思考。
2. 理学的发展明儒学在理学方面也有很多突破和发展。
明代理学家秉承宋代理学的传统,强调理学经典的研究和理论的富有创造性的发展。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诠释和对先贤思想的吸收,形成了一系列理学派别。
明末理学家朱述祖提出了“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的理论观点,主张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探索天理。
他的理学思想对后来明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明儒学案凡例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明儒学案》概述
1.成书背景
2.涵盖时间
3.内容特点
二、《明儒学案》的体例
1.八大学案分类
2.各类人物编排顺序
三、“圣学”与“儒林”的重要性
1.“圣学”为道问学之宗
2.“儒林”为尊德性之地
3.二者的关系与作用
四、其他学案类别的价值
1.各随其才,各适其用
2.一代之英华
正文:
《明儒学案》是一部关于明朝一代学术的著作。
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到神宗万历年间结束,涵盖了三百年的历史,详细记录了各位儒者的学说,没有比这更详尽的了。
我曾经通读全书,深感明朝学术的繁荣,因此选取其中的要点,以便广泛传播。
关于《明儒学案》的编写体例,共有八项:一是“圣学”,二是“儒林”,三是“文苑”,四是“名臣”,五是“循吏”,六是“儒将”,七是“忠义”,八是“隐逸”。
各类人物,依序排列。
明朝儒者的学说,若要寻求其精华,莫过于“圣学”和“儒林”。
然而,“圣学”是学问的宗旨,“儒林”是品德的基石。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至于其他各篇,则是各人依据自己的才华,各得其所,也是一代人的才华展示。
在《明儒学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儒者,他们各有所长,各展其才,共同构成了明朝学术的多元风貌。
总之,《明儒学案》是一部详尽地记录了明朝一代学术的著作。
明儒学案名词解释
明儒学案名词解释明儒学的案名词解释明儒学指的是明代儒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和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派。
以下是明儒学中的一些主要名词和其解释。
1. 心学:心学是明代儒家学者罗学的学术思想体系,强调修身养性。
心学认为“理即为心”,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性理学:性理学是明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关于人性和天理的理论。
性理学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发展人的良好品性,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3. 致良知:明儒学强调发扬人的良知,认为人内在有一种本能的知识和判断力量,通过培养和发展良知,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实践道德的目标。
4. 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明儒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意指消除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平等,追求人类共同的幸福与和谐。
大同思想主张人人平等、和谐共处,追求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5. 理学:理学是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理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内在的道理和规律,通过学习理性和探求道德规范来实现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6. 命学:命学是明儒学中的一个分支学派,强调天命和人事之关系。
命学认为人的命运受制于天命,但也注重人的努力和修养,通过明智的行动和正当的诚信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7. 道德经学:道德经学是明儒学中对道家经典《道德经》的研究和吸收。
明儒学者通过研读《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政治和社会伦理的观点,丰富了明儒学的理论内容。
8.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明儒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发扬。
明儒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要保持对中华文明传统的自信,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创新。
这些名词的解释只是对明儒学的一部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明儒学的内容以及对各个名词的解释还有很多细节和深入的讨论。
明儒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儒学案》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屈宁王曼(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黄宗羲所撰《明儒学案》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史学名著,不仅在编纂体例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标志着学案体的成型,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突出地表现为对明代进步学者学术风骨与行为风范的集中肯定和对有明一代学风积弊的深刻反省。
书中对忠贞气节的砥砺,对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情怀的颂扬,对实学风气的倡扬等内容,实为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力传承。
而黄氏在历史编纂方面所表现出的自觉反思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关键词:黄宗羲《明儒学案》历史编纂学案体作为一部传统史学名著,《明儒学案》自问世起即受到不同时代学者的强烈关注,梁启超将其视作中国完整学术史著述的开山之作。
①进入新*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史编纂学的演进路径、优良传统和当代价值研究”(09AZS001)、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近三百年齐鲁史学研究(1644-1949)”(11DLSJ02)阶段性成果。
梁启超评论说:“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
……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个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
梨洲的《明儒学案》,总算具备这四个条件。
”这实际上是将《明儒学案》视作中国学案体的定型之作。
参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五《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时期以来,学者对其研究日益深化,但总的来说,仍以学术史的研究视角为主,重点探讨其在中国学术史著述沿革过程中的地位及所包含的主要学术观点。
而事实上,此书一如黄宗羲的其他多部明史著述,均深刻体现了其志在纂成一代信史、传承故国文化传统的宏愿,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价值。
一学案体的创设:清初史学时代精神之体现中国史学发展向来具有重视历史编纂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优良传统,而正是由于各个时期史家的辛勤探索,推陈出新,才使得我国历史编纂的形式如此丰富多样,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纷繁各异的历史进程特点,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记载的连续性。
截至明清之际,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实已臻于成熟和定型,而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便是传统史书体裁的革新历程至此基本完成,除纪事本末体臻于完善外,还挺生出学案体这一新军。
关于学案体的产生,学界大致以《明儒学案》的成书为标志,对此以往史家已多有论述。
①但仍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一是学案体作为一种成熟的史书体裁,其精髓何在?二是黄宗羲实现体例上突破与创新的关键原因何在?与其撰述宗旨及清初之时代特点存在何种紧密联系?从编纂体例来看,全书按时间先后将有明一代学者划作19个学案,每个学案又分作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案前均设一小序,概述此学派的学术宗旨和治学特点;序后为学者本传,介绍其生平经历和学术渊源;传后为学者重要著述、语录之节选,间有撰者的评论按语。
三部分互相配合,首尾相接,既突出了不同学派之主旨,又细致刻画出学者之风貌,还重点辑录①仓修良先生在《要给学案体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光明日报》1988年3月23日第3版)、《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之《明儒学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黄宗羲和学案体》(《浙江学刊》1995年第5期)等论著中,多次论及《明儒学案》的体裁特点,指出学案体作为一种成熟的史书体裁,实为黄宗羲所首创,而《明儒学案》可称得上中国封建社会首部完整的学术史专著。
陈祖武先生所撰《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中国学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增订再版)、《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诸书,则对学案体史籍的发展源流和演进历程有详细论述,认为《明儒学案》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著述中的集大成之作,保存了一代学术史资料,彼此间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其中,小序部分可谓全书精华所在,它精炼地概括出了各学派之思想精髓、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明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从而清晰地反映出明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大势和阶段性特点,这也是明显超越以往学术史著述之处。
《明儒学案》成书之前,关于明代的学术史著作主要有两部,即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和孙奇逢的《理学宗传》,黄宗羲评论指出:“从来理学之书,前有周海门《圣学宗传》,近有孙钟元《理学宗传》,诸儒之说颇备,然陶石篑《与焦弱侯书》云:‘海门意谓身居山泽,见闻狭陋,尝愿博求文献,广所未备,非敢便称定本也。
’且各家自有宗旨,而海门主张禅学,扰金银铜铁为一器,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也。
钟元杂收,不复甄别,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领,而其闻见亦犹之海门也。
学者观羲是书,然后知两家之疏略。
”①明言两书疏略之弊,且对诸家学派之宗旨,梳理不清,无从辨识,而这恰是其重新撰著一部完备的学术史著述所要重点着力之处,即要“分别宗旨,如灯取影”。
②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成功突破了以往学术史著述文献整理汇编式的简单写法,在揭示学者思想主旨,把握一代学术大势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试举几例予以分析。
如对于明代前期理学发展演进之历程,黄宗羲主要分作“崇仁”“白沙”“河东”等学派来加以评析,不仅对各派之学术宗旨及特点有精确点评,且十分注重不同学派间的学术传承和内在联系。
全书论学自吴与弼始,对于其所开创的“崇仁”一派的思想特点,黄氏评论曰:康斋倡道小陂,一禀宋人成说。
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言工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故必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而后为学问之全功。
其相传一派,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终不敢离此矩矱也。
白沙出其门,然自叙所得,不关聘君,当为别派。
於戏!椎轮为大辂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③此段话不仅总结出吴氏在修养心性及治学方法上多秉承宋学的特点,①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中华书局,1985,第17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第17页。
更为重要的是点明了吴氏之学在有明一代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沙出其门”一句,很自然地交代出开启有明一代心学风气、自成一派的理学大家陈献章与吴氏之内在师承关系,从而为下面转而论述“白沙”学派作了很好的铺垫。
而“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一句更是折射出吴氏之学对后来理学衍变尤其是心学大盛的重要影响。
黄氏所总结的吴氏“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的“静观”方法,意在指出其与朱学不尽相同之处,实已掺杂陆学思想,至其弟子陈献章进一步发展演绎,卒为明代王学之先声。
诚如乾嘉时代学者所言:“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
其及门弟子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
有明一代,两派递传,皆自与弼倡之,其功未可以尽没!”①此论实为对黄氏所提炼的关键论点之发挥。
关于陈献章所创“白沙”学派,黄氏亦以极为精练的语言概括其为学主旨及对后世理学发展之影响,其言曰:“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
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
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
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
”②指出白沙之学进一步发展了吴与弼理学思想中的心学倾向,使其更加精细缜密,后逐渐为王阳明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在交代出陈、王二人学术主旨相通之处的同时,又为下文重点论述明代中期之王学,作了巧妙的过渡。
至于与吴与弼同时代的学者薛瑄,黄氏为了突出其恪守程朱之学规矩的特点,将其与阳明之学进行比较论述:“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也。
若阳明门下亲炙弟子,已往往背其师说,亦以其言之过高也。
”③从中可以看出,薛氏之学多承前人成说,尤以程、朱之“道问学”为依归,此治学特点对其门下弟子影响甚大,以致其后学传人多秉承师说,在理论上无多大建树,而不似阳明后人对其师说多所“发明”,不断张大其门户阵营。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黄氏论学十分注意观察和总结不同学派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凡论某派学术,必旁及该派与稍后晚出学派之关系,分析其异同,而不是将其视作一个个孤立分散的个体,这既反映出他的渊博学识,更体现出其以贯通和发展的历史眼光探求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①②《四库全书总目》卷170《集部别集类二十三·康斋文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第1490页。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5《白沙学案序》,第78页。
趋势的深刻撰述宗旨。
作为学案体著述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案前小序实起到了全书纲目的重要作用,其中对明初理学诸派之宗旨和历史地位的把握与总结,可谓切中肯綮,多为后世学者所继承。
①黄氏能够打破以往学术史著述大多流于资料汇编、疏于学术派别划分和学术主旨钩沉的局限,实现编纂体例上的突破与创新,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不断发展在历史编纂领域的必然反映,也与其生平经历和才学识德密不可分。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演进历程来看,截至清初,虽然宋明理学作为官方哲学依然高居庙堂之上,但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形态,实已日薄西山,生气不再。
因此,客观上需要对其自产生、发展、衍化以至渐趋消沉的演进过程,主要学术流派及代表性学者的思想和著述,进行一番彻底清理和总结。
显然,以往两部理学专著《圣学宗传》和《理学宗传》并未达到这一历史要求,故而创造一种新的更为合适的历史编纂形式,便成为摆在时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黄宗羲则扮演了勇于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角色。
作为一名有着浓厚家学渊源的遗民学者,黄氏有资格且十分热衷于编纂故国历史,尤其注重从学术风气层面总结明代衰亡之故。
从青年时代起,“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
②明亡以后,更是“闭户著述,从事国史,将成一代金石之业”。
③除撰著《明儒学案》外,他还曾编选、汇辑《明史案》《明文案》《明文海》诸书,若论对有明一代历史进程和学术发展大势的了解,恐怕时人无有出其右者,这是他能够做到准确论述诸家学术异同、真实再现传主生平经历和学术风貌的极重要原因。
而从《明儒学案》一书的撰述宗旨来看,黄氏可谓立意深远,不再简①②③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在评论明初理学时,对黄宗羲所持吴与弼理学思想中较为鲜明的心学倾向对后来白沙之学乃至阳明之学有重要启发和影响的观点颇为赞同,并总结说:“如果说,明初理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这种重要地位首先不在于它确立了朱学的统治,而在于它出现了学风转向的新势头,这就是:明代心学由此发端,明代学风由崇尚程、朱折入崇尚陆、王也以此为转捩点;而这一切的变化又都是发生在朱学内部,它滥觞于崇仁朱学,至陈献章而始明。
”实为对黄氏学术思想的进一步阐释。
参见《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791 7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