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以辜鸿铭、
[解释学,论语,视域]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
浅谈解释学视域下《论语》英译本对比研究《论语》英译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理雅各、辜鸿铭的译本是那一时期中西方《论语》英译最高成就的代表。
本文试图运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两英译本的翻译特色并对其两者呈现不同特色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求对古籍英译提供一点借鉴。
一、解释学在《论语》英译中的运用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一大批学者将解释学原理自觉地运用到翻译理论。
斯坦纳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通天塔之后》中认为阐释就是翻译。
古籍英译其实是一个在理解原著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这里的理解包含着阐释。
古籍英译需要正确理解原本并以合适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其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更是在尊重原著思想基础上对其本意的正确理解。
创造则要求译者具有很好的驾驭原文语与目的语的能力,创造出既忠于原文思想,又体现译者高超译文水平的作品。
而译文作品最终又是服务于目的读者的。
这样文本、译者、读者构成了翻译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二、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例句分析托利曾说:翻译是一种不可避免地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的活动。
此外,翻译还涉及到对文本的理解。
翻译的本质是跨语际诠释。
下面对两者语言、文本的理解、读者意识、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语言《论语》行文风格凝练简约,两位学者都采取了凝练简约的英译方式。
如《论语颜渊》中,对于克己复礼为仁的翻译,Legge 仅用了11 个词进行翻译To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is perfect virtue.而辜鸿铭更是精简到了8 个词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二)文本的理解文本的理解是《论语》英译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因为不同译本出现异译,最终取决于对文本的理解,而这最集中地体现在语义的选择上。
比如,对《论语》中核心词语孝、礼、道的翻译。
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
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随着《论语》英译本问世,辜鸿铭成为中国翻译史上对外译介儒家经典的第一人。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辜鸿铭《论语》英译赏析中国古汉语的一大特点是遣词造句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隐含在字里行间,不直接显现出来。
而英语的特点是采用形合法,注重形式结构,多采用或常用关联词语,显性衔接,以形显义。
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 en.”解析:1)原文语句凝练,无任何赘述,十分符合上述所说的古汉语的特点。
辜鸿铭翻译时,添加了很多成分,如“greater, still, of congenial minds,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等词语。
2) 第一句使用“pleasure”,第二句中使用“a greater pleasure still”,可见两种快乐的程度不同,独自学习和朋友切磋的快乐呈递进关系。
3)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译者在翻译时,加了很多修饰,比如“of congenial minds”表明是志同道合者,以及“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又是因仰慕学识而来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Overall, the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language as a functional system that is shaped by context, and how this perspective can in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classical texts like the "Analects".1.2 研究目的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context. By analyzing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Analects" and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ontext on transl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ontext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Furthermore, the study seeks to identify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are effective in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cultural nuances of "The Analects" while adapting it to an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 Ultimately, the research aims to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on and shed lighton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context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render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n English.1.3 研究意义Furthermore, exploring the Analects in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llows us to uncover hidden layers of meaning and better appreciate the intricacies of the work. By examining how language functions within a specific context, we are able to grasp the intentions of the author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intentions on the overall message of the text. This research is therefore crucial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ultures and languages, and in promoting a more nuanced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texts such as the Analects in the global context. Ultimate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lies in its ability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a more inclusive an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texts.2. 正文2.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框架,它主要关注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
化境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化境论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截至目前已有近约六十本《论语》英译全译本或节译本;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汉语文言文的英译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文言文自身风格的遗矢。
笔者在钱钟书先生“化境论”为标准对辜鸿铭先生和韦利(Arthur David Waley)先生两个《论语》英译译本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典籍外译文本提供翻译策略和方法经验。
关键词:《论语》;化境论;英译一、《论语》英译现状:《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极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论语》在世界上影响之广,离不开中外译者的努力,其英译文本是西方读者了解五千年东方文明古国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
据记载,最早对《论文》进行翻译的可追溯到公元16世纪由意大利传教士玛丽窦翻译的《四书》拉丁文本(1594年)[1]裴化行(1995),不过遗憾的是该译本已经流失。
而第一部英文译本是有英国传教士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在1809年出版(实际上是半部,只含《论语》前十篇的翻译,)到1861年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8—1897)出版译注《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第一卷(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被称为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通的阿瑟·戴维·韦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1966)在1938年出版译注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一直以来儒家经典的英译工作都是西方所垄断。
号称“清末怪杰”的国学大师辜鸿铭,学贯古今,学博中西,他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曲解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于1898在上海出版了他的《论语》英文译本,的辜鸿铭先生以西方人能够理解的人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参考对象,对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意义深远。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性,对其进行的翻译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偏差。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境视阈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论语》的英译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与其社会功能密不可分,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功能。
对于《论语》这种流传于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其语言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然而,在翻译《论语》时,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词汇选择不当《论语》中的很多词汇在汉语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涵义和社会功能,但由于其独特性,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等价的词汇。
例如,孔子的“仁”、“义”、“礼”等概念,对于西方文化来说都是新颖的,难以用一两个词来简单描述。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汇选择不当的情况,使得原意不够准确。
例如,《论语·卫灵公》中,“君子有三乐,以听忠言,以听使命,以听于上庶政”,其中“上庶政”一词就很难被准确翻译。
虽然其字面意思是“上层政治”,但实际上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和社会功能,是孔子对于上层领导者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应该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进行灵活处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翻译。
2.文化背景理解不足由于《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的很多观点和语言都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习惯而来的。
因此,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传达原意。
例如,《论语·子夏》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的“戒之在色”,经常被直接翻译成“戒色”,这种理解和表达方式在西方文化中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3.语法结构过度繁琐二、语境视阈下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语境视阈认为语言使用的效果与所处的语境密切相关,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效果。
《论语》四种英译本中有关“礼”的翻译得失
文化课程 3 0余年 。所 以 , 生活时代 和文化背景不 同使得四位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对原 著 的 理 解 上 出现 不 一样 的 偏 差 。 加 上
何翻译 的文字 , 说到底 , 只是一种解释。当我们把《 老子》 书中
Ma y . 2 0 1 4
第1 1 卷 第5 期
V0 1 . 1 1 No . 5
《 论语》 四种英译本中有关“ 礼” 的翻译得失
殷 小娟
( 闽江 学 院 外 语 系 , 福建 福州 3 5 0 1 2 1 )
摘
要: 理雅各 、 韦利、 辜鸿铭和刘殿 爵四种《 论语》 英译本各 有特 色, 却都有 时代局 限性 。在分析 四种译本 中有
不同 , 身 份 不 同 。理雅 各 在 1 9世 纪 中后 期 作 为传 教 士 来 到 香
港 执 掌 英 华 学 院 后 开始 从 事 儒 学 经 典 的英 译 工 作 : 而 韦 利 的
生 活 的 年 代 和 理 几 乎 差 了 一 个 世 纪 。但 他 从 来 没 有 到 过 中 国 。作 为 有 中 国文 化 背 景 的 辜 和 刘 二 人 也 情 形 类 似 : 辜 鸿 铭 1 9世 纪 中生 于 马 来
刘 殿 爵 的译 本 中对 “ 礼” 的 翻 译 保 持 了 前后 一 致 的做 法 。据 笔 者统计 , 刘 在 全 文使 用 “ i r t e s ” 6 1 次; “ i r t e ” 2次 。 不 难 看 出 。四位 译 者 中有 三 位 在 翻 译 “ 礼 ” 时更 加 坚 守
关“ 礼” 的 内涵 的 翻 译得 失 的基 础 上 , 剖 析 了四位 译 者 的 文 化 背景 和 翻 译 策 略 的 差 异 对 《 论语》 英译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论语 ; 礼; 文化背景 ; 翻 译 策略
《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20年第8期(总第200期)No. & 2020General.No.200《论语》英译文化词翻译探析——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版本为例尹志洁a,高战荣“(黑龙江大学a.西语学院;b.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巨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源泉。
选取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翻译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论语》中文化负载词入手分析,指出文化典籍的 翻译是一个综合、多方考量的问题,要把译文和译本看作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分为二地看待。
针对具体问题 进行分析,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应釆取异化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同时,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得出对于儒学及《论语》传播的受众不同,可以釆取多个不同译本供各类儒学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辜鸿铭;理雅各;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20)08-0108-05《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思想言行 的儒家经典巨著,其中蕴含的纵横搏阖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这部集中华思想之大成的伟大著作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汇集了东方哲学不朽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任由时代变迁唯我不变的文化精髓。
因此,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翻译《论语》的热潮,尤其近年来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 使得更多中西方学者想从这部古老的典籍中汲取孔子智慧.探寻中国智慧。
中国从“闭关锁国”走向“拥抱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西方强势话语下的身份探寻与定位、重 塑与建构、更新与传承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一直以 来以和为贵,我们的文化输出也定不会像西方那样霸凌,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优于、凌驾于他国文化 之上。
我们欢迎外国朋友学习、了解、借鉴中国文 化,汲取孔子智慧、中国智慧、希望更多的西方学者看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研究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1 6
基金项 目: 安 徽 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会 科 学研 究项 目“ 《 论语》 英 译 中 的通 俗 化 改 写 研 究 ” ( S K 2 0 1 3 B 5 4 5 ) 之阶段性成果。
1 5 9 4年 ( 明万 历 二 十二 年 ) , 耶 稣 会传 教 士 利 玛
社纷 纷再 版 了辜鸿 铭英 译《 论语》 。 2 0 1 1 年, 云南 人 民 出版社 出版 了《 辜鸿 铭英 译 ( 论语) 》 。 2 0 1 3年 , 北京 理
译 本 风 靡 当 时 的西方 社 会 ,改 变 了 部分 西 方 人 对 中
国 的偏 见 , “ 故 西 人 知 中 国学理 之 精 , 典则之当, 盖原 其所译 ” [ 1 1 2 3 9 , 他 的译 经 活 动 “ 不仅在近代 , 而 且 在 整 个 中西文 化 交 流史上 都 占有 独 特地 位 ” 『 2 1 7 4 。因此 , 辜
T h e Wo r k s o fC o n f u c i u s ( 1 8 0 9 ) 是 迄 今 发 现 的最 早 的 英 文译 本 。在 此 之后 的两 百余 年 里 , 共产生了 6 0余 种《 论 语》 英文 全译 本 、 节译 本 和编译 本 。
《家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广泛研究和阅读。
在翻译《论语》时,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和视阈。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并翻译《论语》中的各个句子和词语。
功能理论主张语言的目的在于实现特定的功能,比如表达感情、传达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的具体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修养的论述,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含义和观点。
由于《论语》是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观念,译者需要利用功能理论来解释并翻译这些内容,以使翻译更加准确和易于读者理解。
在进行《论语》的英译时,无论是从功能理论还是语境理论的角度出发,译者都需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还需要注意到《论语》的英译本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翻译策略和风格。
在选择《论语》英译本时,读者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确保选择到合适的版本。
辜鸿铭《论语》英译策略探析
底, 首 次独 立 完成 《 论语》 英 译 工作 , 向西 方世 界 介 绍 并 推 广 中 国儒 家 传统 文 化 , 产 生 了重 大影 响 。其 《 论
语》 英 译 活动 不 仅在 中国近 代 , 而且 在 整 个 中西 文 化 交 流史上 具有 独特地 位 。 因此 , 在 中 国对 外交 往空 前 频繁 . 文化 发 展 和对 外传 播 高度 重 视 的今 天 , 探 讨 辜 鸿铭 《 论语 》 英译 的成 功策略 , 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 。
年 。现 在哪 怕对 中 国语言 一无 所知 的任 何人 , 只要不 止感 到其 译 文 的确令 人不 满 意” _ 1 i 。
都产 生 了深远 影 响 。《 论语》 英译 历 年 受 到西 方 传 教
士、 汉 学 家及 海 内外华 人 的 广泛 关 注 。迄 今 为止 , 正 式 出版 的《 论语 》 英译 本 已达 6 0多个 ,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在 英语 世界 的传播 和 推广做 出 了重要 的 贡献 。
学院 外语 系讲 师 . 研 究 方 向 为典 籍翻 译 、 中 西 文化 比较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2 - 1 6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 广 东 外 语 外 贸 大 学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项 目 “ 《 论 语 》 英 译 与 儒 家传 统 道 德 文 化 对 外 传 播 ”
辜 鸿 铭英 译 《 论语》 另 一 目的与 动 机 是 向西 方 传 播 中国优 秀儒 家传统 文 化 。 1 9世 纪 末的 中 国 。 大 多知
识 分 子 追捧 西 方思 想 文化 ,对 中 国传 统 文化 极 力 否
而在 众多 《 论语》 译本中, 辜 鸿铭译 本 是海 内外华
视域融合视角下看《论语》核心词“仁”和“天”的英译
视域融合视角下看《论语》核心词“仁”和“天”的英译《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可以说《论语》就是中国的圣经。
16世纪末以来,《论语》开始被译为西方语言。
《论语》的英译始于西方传教士,之后也有西方汉学家、中国学者参与《论语》英译。
从《论语》第一个译本出现至今,已确认《论语》原创译本共有57个。
本文主要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译本、庞德译本、辜鸿铭译本和安乐哲译本对核心词“仁”和“天”的不同英译进行比较。
一、“视域融合”的提出及基本观点在传统翻译观中,翻译活动只有“文本”一个中心,译者的职责是将原文本意义用目的语准确表达出来。
时至今日,“忠实标准”仍然有强大生命力。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本是开放的,对其意义的阐发是一个永无止尽的动态过程。
“翻译不可能有定本”,因此翻译活动也就由“文本为中心”转变成“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译者与原文本的对话中,译者不再隐身,而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者。
翻译学者开始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理论支撑研究翻译过程,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学三大原则之一。
依照阐释学观点,译者处于特殊历史背景下,对任何文本的理解和翻译都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译者的视域。
译者的视域是在目的语文本最终形成之前译者在特殊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一切知识、观点、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译者在阅读原文本之前所拥有的全部“前见”,而且还包括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各种途径(如查阅文献资料或者向他人咨询)所获取的全部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做到两次视域融合:与原文本的视域融合和与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
在与原文本的视域融合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原作者身份和原作创作年代、目的、文字和句式结构特点,原作所处的历史背景、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与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则要考虑到其语言水平和需要,选择恰当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译作。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功能和作用。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其英译本的研究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其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论语》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背景。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进行英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在英文中体现出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注重语言运用的功能和目的。
在翻译《论语》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群体。
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目的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严谨和精确;如果是为了一般读者的阅读,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语境视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语言运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社会环境。
在翻译《论语》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语境,比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选词和句式的适应性,以及对文化背景的解释和说明。
在对《论语》英译本的实际分析中,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对其进行比较和评析。
在比较中,可以考察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对原作的忠实度以及对文化内涵的体现等方面。
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视阈,分析各个版本在适应不同语境时的表现和问题。
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片段进行分析,比如选择一段比较典型的对话或者论述,分析不同版本的翻译在语言风格、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翻译在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问题。
在进行分析时,也可以引入其他的相关理论,比如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等,来丰富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论语》英译本在语境视阈下的特点和意义。
辜鸿铭《论语》译本对“礼”的译介与诠释
用来 区别社 会 身份 等级 的典章 、
与传 播 , 符合辜鸿铭 “ 寻求西方 读
者 对 儒 学 经 义 的认 同 ”这 一 翻 译 目的 。经 过 阐 释 的译 文 凝 聚 着 译 者 对 儒 家 经 义 较 为 深 刻 、贯 通 的
制度和礼仪 。在《 论语 》 中, “ 礼” 是
仅 次于 “ 仁” 的重要 概念 , 是“ 仁”
富 的想象力 ,把 原本孤 立的概 念
通过 有效 的再 次诠释 而使其联 系
在一 起 , 成 为一个整 体 , 在 此 基 础 上 消 除 目的 语 读 者 对 陌 生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距 离 感 ,从 而 有 效 地 达 到 对《 论语 》 中 的儒 家 思 想 进 行 译 介
其次阐释性翻译能够发挥译者丰富的想象力把原本孤立的概念通过有效的再次诠释而使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消除目的语读者对陌生的中国文化的距离感从而有效地达到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进行译介与传播符合辜鸿铭寻求西方读者对儒学经义的认同这一翻译目的
学教育
辜鸿铭《 论语》 译本对“ 礼’ ’ 的译介与诠释
“ 礼 ”出现7 5 处 。从 辜 氏译 文 看 ,
领会 ,对西 方学 者和汉学 家们更
好 的 理 解 和 再 次 翻 译 儒 经 具 有 积
“ 礼” 的 翻译 以 “ a r t ” 出 现 频 率 最
高 。 并 且 根 据 该 词 在 特 定 语 境 中 的准确 意 义 , 辜 氏还 将 “ 礼” 译 为
的 目的。辜鸿 铭在其 《 论语 》 译本 中对若干关键 性术语 正是采 用 了
“ 阐释 性 翻译 ” 的方法 。 首先, 他具
译为例来 说明上述 问题 。
文化语境下《论语》中核心模糊语“道”的英译——以辜鸿铭的英译本为例
化意义上的语境 , 才能确定意义。” 如果说任何 翻译都要 沟通 两 种 语 言 和 文 化 的 话 ,那 么对 于 中 国典 籍 作 品 的 翻译 则 需 要 跨 越 国古代科举考试 中“ 四朽” 被列为读 书人 的必 读书 目之一 。《 论 语》 一书最 能体 现孔子 的道德学问和伦理思想 , 堪称 为中国占典 时 间去 沟 通 两 种 差 别 巨 大 的语 言 和文 化 ,在 所 涉 及 的矛 盾 和 问 文化语境 的问题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术的代表作 , 在儒家经 典 、 经学研 究中具有 特殊 的价值 。《 论 题 中 , 语》 主 要讲述 r为学 、 为人 、 为政 个方面 , 涉及 到教 育 、 文化 、 政 模糊是语言 的一种 自然屙 陛,指 的是语 言单 位或语 言模式 治、 思想等许多领域 ; 其 中宝贵的精神文化遗 产不仅 属于中华 民
发达的 , 然而表示概念的语言成分却是相对有 限的。因此 , 语言 的某些词汇和语法成分所表示 出的语义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
性 。郭 建 中( 1 9 8 6 ) 认 为解 构 主义 者 之 所 以认 为作 品 的意 义具 有
不确定性 , 可 以进行无限地阐释和解读 , 其根本原 因就在于语 言 自身的模糊性 , 语言 的模糊性必然造成 翻译 的模糊性 , 所谓等值 的译文更多情况下是模糊前提下 的对等 。而且这种对等也是把
说 文 解 字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5 一 O 3
文化语境下《 论语》 中核心模糊语“ 道" 的英译
— —
以辜鸿 铭 的英译本 为例
王 向 阳 贾德 江 左 传 果
( 南华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衡阳 4 2 1 0 0 1 )
论语英译:辜鸿铭译文赏析
论语英译:辜鸿铭译文赏析日期:2019-05-05 09:14:24 / 人气: 352 / 发布者:译声翻译公司 / 关键词:《论语》是古代文化典籍的代表著作,出现过许多译本。
今天选取了辜鸿铭先生的译本进行重点讨论。
他的译文很大程度保留了原文的意思。
虽然偶尔存在表达偏差,但不影响理解,表达流畅,即使只读英文,也能收获颇丰。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壹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篇》含义: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英译: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解析:在孔子心目中,君子具有理想人格,君子论也曾多次出现在《论语》中。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探讨过。
孔子对“君子不器”的解读是,君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
而不是像器具一样,局限于单一的才能。
后来者对它的解读很多,但都没有脱离这层意思的根本。
辜鸿铭的翻译也围绕上述解读展开。
这里要说的是译文对“器”的处理,据时间判断,原文中的“器”是指器具,当时并不存在机器的概念。
但等到翻译时,机器时代来临,器具的概念已经弱化了。
所以辜鸿铭归化和异化方式并用,将“器”译成翻译machine,而中心意思没有偏差。
如果换用tool或instrument也没有错误。
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含义: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英译:When we meet with men of worth, we should think how we may equal them. When we meet with worthless men, we should turn into ourselves and find out if we do not resemble them.解析:这句话是许多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英译本在跨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论语》的英译本在语境和视阈方面的表现。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境指的是文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是理解和解析文本的重要基础。
在《论语》的英译本中,语境的传递可以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在词汇选择方面,《论语》英译本为了符合西方读者的语境,通常使用一些相似或近义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原文中的“仁”一词通常被译为“humaneness”或“benevolence”,以强调其对人类的关怀和善良。
而原文中“礼”一词则被译为“rituals and etiquettes”,以强调其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在语法结构方面,译者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语法结构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原文中的短语结构通常被译成句子结构,以便更好地解释孔子的思想。
由于中文语法中经常省略主语和宾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加上适当的主语和宾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在篇章组织方面,译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和视阈来调整原文的篇章组织,以便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意义和逻辑。
在英译本中,译者通常将孔子的言行进行重新组织,按照主题或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视阈指的是文本中的表达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话题的态度。
在英译本中,译者的视阈会影响到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
一方面,译者的视阈可能受到其文化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影响。
一位西方译者可能更注重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而一位东方译者可能更注重孔子的社会规范。
这会导致不同译者对同一段落的理解和表达有所不同。
译者的视阈也可能受到读者的期待和需求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中,译者经常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需求进行调整。
如果读者对中国文化不熟悉,译者可能会选择更简单和直接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传达原文的意义,以避免造成语义上的困惑。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
这部书以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记录为主要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论语》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来看,教育功能是《论语》最本质的功能之一。
孔子的言行都是为了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这种教育的意图。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直接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和接受。
语境在翻译《论语》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对话往往是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这些情境对于理解他的言论和教育意图至关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境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讲话背景和表达含义。
译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提供一些必要的注释和解释,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视阈对于理解和翻译《论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论语》中的对话往往是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这些对象有时是孔子的学生和追随者,有时是其他人物。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把握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身份,将对话中的语言表达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译者还可以运用一些适当的翻译策略,如代词的运用、选择恰当的语气和语调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思想体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传达这些文化因素,并尽量避免产生文化隔阂。
译者可以适当借用一些英语中的文化符号和典故,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论语》的英译本应该能够传达出孔子的教育意图,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置于特定的视阈之下,并传达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使了《论语》的英译本的翻译与研究。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我们可以选择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要了解《论语》英译本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法、词汇和句式等方面入手。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风格古朴、简练,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使其在英文中也能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语法上,英译本通常会采用简练的句式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
在词汇方面,英译本也会选择一些古老的词汇或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以便准确表达原作的意境。
英译本还会尽可能地保留原作中的成语和古体诗等特殊表达方式,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从语境视阈来看,《论语》英译本的翻译也需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和可理解性。
《论语》作为古代经典之一,其语言和思想体系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翻译时,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英文的语境中,使得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语境的适应性,将原作的语言、思想和文化内涵与英语的语境相结合,使其更易为外国读者接受。
在研究《论语》英译本时,还可以从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来分析。
翻译《论语》这样的古典经典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
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以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面临特定的语言难点或者文化难点时,翻译者可以采取对等翻译、意译、加注释等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翻译者还需要通过一些文学手法,比如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等,来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感和文学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达默尔认为 : “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 了 从某一立足 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 1 ] 我们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受到 了际遇的限制,它规定了我们可 以视见 的区域 ,即 “ 视域”,它标志 着理解的界 限。[ 2 ] 加达默尔提 出, “ 视域融合 ”就是一个视域与其他 视域的碰撞与交融,并且在此过程 中产生 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 1 ] 视域 在运动的过程中变化着,会 达到一种全新 的视域 ,使我们又展 开新 的 理解判断。据杨平 [ 3 ] 分析, 《 论语》存在重大的历史间隙、文本间隙 和哲学间隙 。这三种间隙使 《 论语 》源语文本 “自身包含了许多让人 无法确定 的未定点和空 白”。[ 4 ] 这就 意味着我们要将 自身置于历史 的 视 域 之 中 ,形 成 一 个包 容 历史 视 域 和 现 代 视 域 融 合 的 更为 广 阔 的视 域 ,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解释 。
就翻译 而言, “ 视域融合 ”可理解为解释者视域与文本视 域各 自 跨越 自身 的界限与对方融合为一体 的过程 ,解释者 自己的思想也参加 到 了重新唤起文本意义的过程中。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携带着理解 文 本之前的 自身视域与文本视域相遇,在经历 了碰撞、交融之后,熟悉 性 与 陌生 性 相 互 协 调 融 合 ,产 生 了 翻译 过 程 中 的 “ 视 域 融 合 ” 。翻 译 即解释 ,理解和解释是 “ 视域融合”的过程 ,呈现动态 、开放、多维 融合 的特 点。朱健平认为 “ 翻译就是在跨 文化 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 史性 的译者使 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 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 并用浸润着 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 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
1 . 2翻 译 中的视 域 融合概 念
源 语文本 意义 向 目的语文化传 递需经过 两次 “ 视 域融合 ”。首 先 ,在 理解 的过程 中 ,译 者要不断地 实现译者视域 与原作视域 的融 合 ,新的视域 由此产生, 但不是翻译的结束 ,不同于译者视域和原作视 域 ,也不是译作视域 , “ 译作视域是译者用 目的语将 此新视域重新 固 定下来后才形成的”[ 6 ] ,即译作视域是 目的语文化 的载体。 在 翻 译过 程 中 ,视 域 融 合 的 程 度 与 译 者 的 个体 差异 有 密 切 关 系 。 朱健平 [ 6 ] 认 为 ,译 者 视 域 包括 独 特 视 域和 公 共 视 域 。译 者 不 但要 相 对 正 确 地 阐 释 原 文 文本 , 而且 要 对 他 的译 文 文 本 读 者 有 全面 的认 识 。从 视域融合的基本角度 出发,“ 翻译 的途径有两种 : 一是让作者 的文本视 域停 留在原处, 译者发挥主体能动性, 使读者的当前视 域向作者 的文本 视域靠拢, 从而达到二者的融合 :二是尽可能地让读者 的当前视域停 留 在原处, 译者发挥主体 能动性, 把作者文本视域 向读者 当前视域引导, 从 而 达 到 二者 视 域 融合 。” [ 7 ] 2 《 论语》核心概念词 “ 礼”英译 中的视域融合 “ 礼 ”可指典礼、礼节,也可指礼貌。中国这个 “ 礼 ”字是无法 用英文中的单词表示的。[ 8 ] 然而 ,众多译者对 《 论语》 中的 “ 礼 ”字 的翻 译 却 各 不 相 同 。 时 至今 日 ,翻 译 界 也 没 有 对 “ 礼 ” 的翻 译 得 出统 的译法 。本文将具体分析一下不同思想 内涵下的 “ 礼 ”的译法 。
p ri n c i pl e o f a r t .“ T h a t i S a ve r y g r e a t q u e s t i o n .’ ’ r e p l i e d C o n f u c i u s , “b u t i n t h e a r t u s e d i n s o c i a l u s a g e s i t i s b e t t e r
一
2 . 1典 礼仪 式
林放 问礼之本 。子日: “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 [ 9 ]
辜 译 :A d i s c i p l e a s k e d w h a t c o n s t i t u t e d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文 化 艺术
视 域析
以辜 鸿铭 、林语 堂英译 本为例
王 岩 , 王 金 安
无锡 2 1 4 1 2 2 ) ( 江南 大学 ,江 苏
摘 要 :本文以加达默 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基础 ,以视域融合原则为视 角,阐述翻译即解释,是 “ 视域 融合”的过程,视域差异会产生不同的 翻译 途 径 。基 于此 , 笔者 以 辜林 《 论 语 》 英译 本 中的核 心概念 词 “ 礼 ”译 为 实例 支撑 ,对 其进 行 了基 于不 同 内涵 的分 类 和分 析 ,并提 出笔者 自己的 译 法 。并 且 指 出 ,关 于 论 语 》核 心 概 念词 “ 礼 ” 的英 译 ,笔 者 建议 在 丈 中采取 “ L () 加 注 的翻译 方法 ,在 译 本 结尾 添 加 注解 指 明核 心 概 念词 “ 礼 ” 在整 部典 籍 中表 明 的不 同 内涵意 义 ,将 其意 义具 体化 。 关键 词 : 《 论 语 》 ;核 心概念 词 “ 礼 ” ;辜 鸿铭 ;视 域 融合 《 论语 》作 为 中华 典籍的代表 作 ,最 集中体 现了孔子 的伦理道 德,其影响遍及政 治、经济 、思想 、文化 、教育、伦理道德等领域 。 《 论语》核心概念 词高度浓缩 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反映了孔学思 想的体系,所以其翻 译绝非 易事 ,不译晦涩难懂,译则招致 争议 。读 者不难发现,孔学思想以 “ 仁 ”为核心 , “ 礼 ”为外在 要求 ,引导人 们 成 为 克 己复 礼 的 “ 君子”。 “ 礼 ”在 《 论 语 》 中作 为 一 种 约 束力 具 有 广 泛 的意 义 。 1视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