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t

合集下载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脊椎体表

脊椎体表

脊椎体表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

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脊柱的ao分型

脊柱的ao分型

脊柱的ao分型介绍脊柱的ao分型是指根据AO Foundation(瑞士骨科基金会)提出的分类系统,对脊柱骨折进行分型和分类。

该分型系统主要用于指导脊柱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对于脊柱骨折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分型原则AO分型系统主要根据脊柱骨折的解剖位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进行分类。

根据骨折的解剖位置,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压缩骨折、爆裂骨折、旋转骨折和伸展骨折;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颈椎骨折的ao分型C1骨折1.C1.1:后突骨折2.C1.2:前弓骨折3.C1.3:后弓骨折C2骨折1.C2.1:枢椎骨折2.C2.2:枢椎横突骨折3.C2.3:枢椎骨干骨折C3-C7骨折1.C3:横突骨折2.C4:横突骨折3.C5:横突骨折4.C6:横突骨折5.C7:横突骨折胸椎骨折的ao分型T1-T10骨折1.T1:横突骨折2.T2:横突骨折3.T3:横突骨折4.T4:横突骨折5.T5:横突骨折6.T6:横突骨折7.T7:横突骨折8.T8:横突骨折9.T9:横突骨折10.T10:横突骨折T11-T12骨折1.T11:横突骨折2.T12:横突骨折腰椎骨折的ao分型L1-L5骨折1.L1:横突骨折2.L2:横突骨折3.L3:横突骨折4.L4:横突骨折5.L5:横突骨折不稳定性骨折的处理原则不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部位的骨片错位或骨折线穿过椎体中线。

对于不稳定性骨折的处理,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处理原则如下: 1. 确保脊髓和神经根的完整性。

2. 进行骨折复位,恢复解剖结构的正常位置。

3. 使用内固定技术固定脊柱,包括螺钉、钢板、钢棒等。

4. 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加速骨折愈合和恢复。

稳定性骨折的处理原则稳定性骨折是指骨折部位的骨片未错位或骨折线未穿过椎体中线。

对于稳定性骨折的处理,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短期固定和康复训练。

处理原则如下: 1. 使用短期固定器具,如颈固定夹、胸带等,固定脊柱,以减轻疼痛和稳定骨折部位。

脊柱全长摄影标准

脊柱全长摄影标准

脊柱全长摄影标准
进行脊柱全长摄影的标准步骤如下:
1. 确定患者全脊柱的长度。

视患者的身高不同、侧弯旋转的程度不同而定。

身高≤120cm 的患者,全脊柱≤45cm,可直接选择一次曝光获得全脊柱图像,而无需进行图像拼接。

身高为 120~180cm 的患者,全脊柱长度大致为 50~67cm,则需分胸段、腰段二部分连续、重叠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拼接获得全脊柱图像。

2. 拍摄正位(必要时加左、右负重位/Bangding 相),背部和臀部紧贴背板,双手自然下垂轻握扶手,保持体位固定不动,中心线分别对准 T8 椎体及 L3 椎体分段曝光进行部分重叠的两部分影像采集。

3. 拍摄侧位(必要时加过伸、过屈位)时,双手上举轻握摄片架侧边前上方扶手,一侧身体(视病情而定)紧贴背板,保持不动,图像采集同正位。

4. 所得正位图像应包含 C5~S1 椎体、双侧肩关节及骨盆。

以上步骤完成后,即可得到一张完整的脊柱全长摄影照片。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步骤可能会因患者情况而有所不同,建议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脊柱命名法

脊柱命名法

脊柱命名法
C代表颈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注:脊柱不等于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N块脊椎组成的)
扩展资料
结构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

(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
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

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

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

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脊柱病为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

脊柱病为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

C T示 病 变 密 度均 匀 增 高 . 缘 光 整 , 虑 椎 体 良性 边 考
要 求 给予 明确 诊 断 , C 导 引 下 穿 刺 活橙 术 , 者 { 行 T 患 椎 弓根 八 路 . 用 渐进 式 进 针 , 进 0 6 复 扫 描 采 每 .m 重 行径厦针尖位置 一 直达 病 灶 ( 2 , 用 骨 活 捡 针 取 } 图 )使
术 。对 于 已经 无 手 术 指 征 的 恶 性 病 变 通 过 活 检 可 以
拔 针 后 压 迫 针 口 3 i, 毒 包 扎 伤 口后 再 次 扫 描 . 解 有 无 血 mn消 了 肿 、 胸 等 并 发症 发 生 , 检后 常 规 卧 床 1天 井 口服 抗 菌 素 3天 气 活 预 防感 染 , 要 时给 予 止 痛 、 血 处 理 必 止 结果 本组 病 例 穿 刺 全 部 一 次 刺 达 靶 位 置 t 中率 10 t 刺 0
材料和方法
一 般 资 料 : 6铡 . 2例 , 龄 3 ~ 7 男 女 年 5 0岁 ,
后 使 用 明胶 海 绵 封 闭 针 道 , 理 见 大 量 正 常 骨 小 粱 , 病
平 均 年 龄 5 8例 患 者 中 , 椎 病 变 1倒 , 椎 病 变 2例 , 2岁 颈 胸 腰 椎 病 变 4例 t 椎 病 变 1例 中溶 骨 性病 灶 6例 . 骨 性 病 灶 骶 其 成 1例 ( 椎 ) 混 台 性 病灶 1 ( 椎 腰 , 例 骶 器 械 与 设 备 : 门子 S mao R TC 扫 描 机 , 刺 针 为 西 o tm A T 穿
方水平进针 1 ( 椎 ) 例 颈 。 技 术 方 法 : 了 解 患 者 临 床 及 影 像 资 料 , 认 患 者 血 常 规 ① 确

脊柱解剖结构图解

脊柱解剖结构图解

二、Articulations of Vertebrae
椎骨的连结Leabharlann Joints of the vertebral bodies
Joints of the vertebral arches
1.Joints of the vertebral bodies 椎体间的连 Intervertebral discs 结
❖ Maintains stability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prevents hyperextension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后纵韧带
❖ Attached to the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posterior edges of the vertebral bodies from C2 vertebra to sacrum
脊柱解剖结构图解
脊柱
Vertebral column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The vertebral column脊柱 consists of 24 vertebrae, the sacrum, and the coccyx.
一、Vertebrae 椎骨
❖ There are 33 vertebrae in children, arranged as follows:

General features of vertebrae
❖ Vertebral body 椎体 ❖ Vertebral arch 椎弓
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 椎弓根: sup. and inf. Vertebral notch 椎上、下切迹

脊柱解剖

脊柱解剖

“狗头挂项链”征象
上关节突
峡 部 裂
下 关 节 突
上关节突
峡 部 裂
下 关 节 突
-21-
脊神经
脊髓的被膜
➢硬脊膜 硬膜外隙 硬膜下隙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
➢软脊膜 齿状韧带
-23-
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动脉
•椎动脉: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动脉冠)
•节段性动脉
-24-
椎内后静脉丛
脊髓的静脉
较动脉多而粗。 脊髓前、后静脉由脊 髓内的小静脉汇集而 成,通过前、后根静 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 内静脉丛 。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31个脊髓节段:
C1 ~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 -L5 (T10 ~ 12) 与第10 ~ 12胸椎相对 S1 ~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
4
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脊柱侧面观: 可见成人脊柱有
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 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 凸向后。意义:颈曲支持头的抬起, 腰曲使身体重心垂线后移,以维 持身体的前后平衡,保持稳固的 直立姿势,而胸曲和骶曲在一定 意义上扩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
5
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脊柱的运动 :脊柱的运动在相
骶椎宽度自上而下随负载增加而 逐渐加宽,到第2骶椎为最宽。骶 骨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经髂骨 传到下肢骨,椎体已无承重意义, 体积也逐渐缩小。正常人的脊柱 有轻度侧屈,惯用右手的人,脊 柱上部略凸向右侧,下部则代偿 性地略凸向左侧。
3

脊柱区解剖M,N,T

脊柱区解剖M,N,T

腰部两个薄弱区
1、腰上三角 境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竖脊肌。 底—腹横肌腱膜 表面—背阔肌 内容:肋下N、髂腹下N、髂腹股沟N 临床意义:腹膜后脓肿溃破处、腰疝形成处 2、腰下三角 境界:背阔肌、腹外斜肌、髂嵴 底——腹内斜肌 表面——筋膜 临床意义:腹膜后脓肿溃破处
㈢深部神经血管
1、项部 ⑴神经:主要是脊神经后支 枕下神经(C1后支):穿过寰椎后弓与椎A之间 进入枕下三角,分支支配椎枕肌。 ⑵血管: ①枕A:来自颈外A,经乳突与寰椎横突之间进 入项部,至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附着处深面。 ②颈横A:来自甲状颈干,向外至斜方肌前缘深 面分为升、降支。升支营养头夹肌、肩胛提肌, 降支营养菱形肌 ③颈深A:来自肋颈干,在深部上升,与枕A的 分支吻合。
⑵ 椎间关节
1)关节突关节 2)寰枢关节 3)钩椎关节:临床上称“Luschka”关节,位 于下5个颈椎体之间,由椎体上面两侧缘的椎体 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缘后部的陷凹所构成。此 关节病变可引起椎间孔狭窄,导致颈椎病。 4)腰骶关节
⑶ 韧带
1)前纵韧带 2)后纵韧带 3)黄韧带:是弓间韧带的习惯称法。
2、第二层: (1)头夹肌 位臵:项部,斜方肌深面。 起点: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和第1-3胸椎棘突。 止点:枕骨上项线外侧份。 ⑵颈夹肌 位臵:头夹肌的外下方 起点:第3-6胸椎棘突。 止点:第1-3颈椎横突后结节。 [夹肌的作用]: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 双侧收缩,使头后仰。 ⑶肩胛提肌 位臵:项部两侧,斜方肌深面。 起点:第1-4颈椎横突后结节。 止点:肩胛骨上角及内侧缘上部。 作用:上提肩胛骨。肩胛固定,使颈屈向同侧。
⑷菱形肌 位臵:斜方肌中部的深面,纤维斜向外下。 起点:第6-7颈椎棘突(小菱形肌)、第1-4胸 椎棘突(大菱形肌)。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中、下部。 作用: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并向上移动。 ⑸上后锯肌 位臵:菱形肌的深面,纤维斜向外下。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3胸椎的棘突。 止点:第2-5肋骨肋角的外侧面,呈锯齿状。 作用:上提肋骨,助吸气。 ⑹下后锯肌 位臵:背阔肌中部的深面,纤维斜向外上。 起点: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棘突。 止点:第9-12肋骨肋角的外侧面,呈锯齿状。 作用:下降肋骨,助呼气。

(新)脊柱CT诊断

(新)脊柱CT诊断
脊柱CT诊断
第一节 检查方法 第二节 正常CT表现 第三节 脊柱病变
第一节 检查Leabharlann 法一、平扫 1,仰卧位 2,先扫定位相,然后根据病变情况
和临床要求决定扫描范围和层厚 3,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摄片
二、增强 有无强化
观察病变
三、脊髓造影后扫描 (CTM)主要用于椎 管内病变的发现和定 位
第二节 正常CT表现 一、脊柱骨质结构 椎体和附
件,用骨窗观察。表面的骨皮 质表现为均匀致密线影,内部 骨松质密度较低,且不均匀, 其内可见骨小梁结构,有时见
低密度的椎基V的血管沟
二、椎间盘 CT表现为与相 邻椎体形态、大小一致、密度 均匀的软组织影(80~120HU ) 颈段:圆形,后缘平直 胸 段:后缘深凹 腰段:后缘浅 凹 L5/S1后缘平直或稍后凸
(二) 临床表现:神经根爱压症状(腰腿 痛等)
CT表现:
(一) 1,椎间盘膨出 (1)椎间盘的边缘均匀地超出相邻椎体的边缘

(2)椎间盘内积气,即“真空椎间盘”。 (3)椎间盘的边缘钙化。
(4)硬膜囊及神经根爱压不明显。
2,椎间盘突出 (1)椎管外前方或 前方出现向后外方或后方脱出的椎间
p!##(AZ!fIA5ay qKIdp3wy d97XnY!nvPHBQz+fNtsD %1-gu qIDfis As!fP(sdQijW( zts+Xd VfnLW rx%#A +9UKlm$$br0 GIU-h 5 zBZSxjffSzHJ N5RHtYUcw 6ONo5 1s*wt)Z izhNKjwi%X wC)Or ALpcbp )*jmNApy X8JXsYvd)fH0#h D*J5(K wgtY WLy M7+)$Fwr Yb3fJvy lRRN z)Zj9q351q

脊柱骨折TSRH固定的临床效果观察

脊柱骨折TSRH固定的临床效果观察


TR S H脊柱 内固定系统 , 对其 治疗情 况进行分析 , 现报告如下。
13 神经 功能分级 标准 : . 依据 Fakl rne 神经 功 能分级标 准 A
级 : 伤 平 面 以 下 深 浅 感 觉 完 全 消 失 , 肉运 动 功 能 完 全 消 损 肌 失; B级 : 伤 平 面 以下 运 动 功 能 完 全 消 失 , 存 某 些 包 括 骶 损 仅 区感 觉 ; c级 : 伤 平 面 以下 仅 有 某 些 肌 肉 运 动 功 能 , 有 用 损 无
吉林 医学 2 叭O年 2月第 3 卷 第 5娉 l
63j ・
⑤再次手术 时应注意 } 经与 腺体 的搬痕 粘连 , } } I 分离 时多 J 小 J I 1 心; ⑥ 状腺肿 物过 大时动怍 麻轻柔 , 得 强干 牵扣 腺体 ; 亍 ⑦ 电刀 功率小 能太大 , 使用 较尖锐 、 触叫积小 的 电刀 头; 接 ⑧根
据 q状 腺 切 除 范 和足 否行 淋 巴 结 清 扫 来 决 定 足 否 需 要 全程 _ f
屁 露 R N, 需 要 全 程 露 者 尽 量 小 行 R N 的 仝 程 露 , L 小 L 可
[ ] s i oML wuJ , akE e a s c1 n tI f I 1 hI , C P r E,t 1 u a a a f o 1 1 d . ol te y rcr n l yga n n eitd[ ] 0o rno Hed N c elr ta nel e 『 r se J . taygl a ek le r e vi l
统 可 适 用 于 颈 椎 、 椎 、 椎 、 椎 及 骶 一骨 盆 连 接 部 位 的 任 朐 腰 骶 何 脊 柱疾 崽 是 目前 应 用 最 广 泛 的 通 用 型 脊 柱 内 同 定 系 统 之

正常脊柱的MRI表现

正常脊柱的MRI表现

正常脊柱的MRI表现一、骨性脊柱脊柱的椎体大部分为松质骨所组成,其内有可活动的骨髓基质,其MRI信号强度与骨髓内含脂肪的多少有关。

与正常椎间盘和脑脊液的信号相比,椎体在T1加权像上呈较高信号,信号高于骨皮质而低于皮下脂肪,在T2加权像上呈中等或低信号,稍高于骨皮质,在部分翻转梯度回波上则呈低信号。

正常椎体内的信号比较均一,其内的骨小梁显示不明显。

椎体边缘的骨皮质在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及部分翻转梯度回波图像上均呈低信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内的脂肪也增多,MRI图像上表现为在T1加权图像上骨髓的信号增高;还可在骨髓中出现局灶区域的脂肪置换(直径约为0.5~15cm)。

椎板被突入其间的软骨层覆盖并且与椎间盘相互连接,通常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部分翻转梯度回波上也呈低信号。

椎板的影像可被位移伪影所遮盖,伪影还可使其信号增宽。

有时椎体内脂肪所形成的高信号也可遮盖椎板的信号,从而造成椎体上下缘椎板信号宽度的不一致。

椎体的附件包括椎弓、椎板、棘突、横突和上下关节突等。

这些附件的皮质在T1加权和T2加权及部分翻转梯度回波像上均呈低信号,附件的松质骨在T1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在MRI图像上还可清楚地显示关节突关节的间隙。

关节软骨和关节内的液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或中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软骨表现为低或中等信号。

液体表现为高信号。

在部分翻转梯度回波上,液体和软骨均呈高信号。

在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上可显示脊柱的连续解剖结构,椎体基本上呈矩形,信号比较均匀。

矢状面上椎体后缘有短的矢状凹陷,为正常椎基动脉所致。

从颈椎、胸椎直至腰骶椎,整个脊椎呈连续的线状排列,椎体间相嵌着椎间盘,在良好的MRI图像上常可以显示椎间盘中央的髓核和其周围的纤维环状结构。

在矢状面图像中,椎体前缘和后缘分别可见条状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在T1、T2加权和部分翻转梯度回波图像上均呈低信号,一般不能与骨皮质及其它纤维组织完全加以区别。

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报告

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报告

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加剧,骨质疏松症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

而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评估患者骨骼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检查方法、结果解读以及相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是通过X线吸收法测量患者脊柱骨密度的一种方法。

这种检查方法简便、快捷,对患者无创伤,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脱去金属物品,并保持躯干直立站立。

医生将X线束照射到脊柱上,然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吸收的X线量,从而得出患者的骨密度数值。

根据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骨密度数值以及相应的评估结果。

一般来说,骨密度结果会被转化为T值和Z 值,用于与同龄人的骨密度进行比较。

T值表示患者的骨密度与年轻健康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的结果,而Z值表示患者的骨密度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相比较的结果。

根据骨密度数值和评估结果,可以对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T值或Z值在-1.0及以上,说明患者的骨密度正常;如果T值或Z值在-1.0至-2.5之间,说明患者存在骨质疏松前期或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而如果T值或Z值低于-2.5,说明患者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保持适量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骼的负荷,促进骨密度的增加。

其次,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这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戒烟和限制饮酒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我们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 衍生物和双磷酸盐类药物等。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正位脊柱骨密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方法。

通过该检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骨密度数值以及相应的评估结果,从而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2/T12/L1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椎管狭窄。
颈/胸/腰椎序列不正常,C5/T12/L1椎体楔形变,前后径增宽,局部成角畸形,轴位见C2/T12/L1椎体骨皮质断裂,碎骨片向椎管内嵌入,硬脊膜受压,椎管变形,前后径变窄,左/右/双侧椎板/椎弓根/横突/棘突断裂,椎旁软组织密度增高,椎管内未见/可见密度增高影。
?
C/T/L椎体改变,性质考虑为骨巨细胞瘤。
定位片示C/T/L椎体形态异常,轴位见椎体/横突偏心状囊样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完整/不完整,伴轻度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部分边缘硬化,病灶内为软组织密度结构和液性囊腔,有致密骨性间隔,瘤体无钙化及骨化,可见囊内液-液平面,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中度/明显强化硬脊膜囊受压。
?
C/T/L椎体隐性脊柱裂。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可,C/T/L椎棘突形态异常,轴位片见C/T/L椎体左/右椎板缺如/闭合不全,棘突缺如,余椎体未见异常,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椎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
?
C5/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神经鞘瘤。建议MRI检查。
?
C2/T12/L1椎体结核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序列不正常,C5/T12/L1椎体呈轻度楔形变,局部成角畸形后突入椎管内,椎体密度高低不均,相邻椎间隙变窄,轴位片示C5/T12/L1椎体密度不均匀,周边骨质硬化增生,硬膜囊未/轻度/明显受压,椎旁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
C2/T12/L1椎体结核并椎旁冷脓肿形成。
?
C/T/L椎体改变,性质考虑为血管瘤。
定位片示脊柱生理曲度正常,C/T/L椎体内见栅栏状/网格状改变,轴位像示该椎体内见局限性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其内有增粗的骨小梁,呈圆点花纹状,余椎体及附件未见明显异质考虑为起源于骨的肿瘤。
定位片脊椎生理曲度正常,C/T/L椎体变形,轴位见该椎体呈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可见软组织影中有不规则骨质分布,增强扫描呈强化,相应平面硬膜囊受压,椎管前后径约 cm,余椎体及附件未见异常。
脊 柱
颈/胸/腰椎未见明显异常。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正常,诸椎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轴位见椎间盘后缘清晰,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
L4椎体向前/后Ⅰ/Ⅱ/Ⅲ度滑脱,并L4双/左/右侧椎弓崩裂。
?
C5/T12/L1多发椎体病变,性质多考虑为椎体转移瘤。
定位片示C5/T12/L1椎体形态不正常,呈膨胀性改变,密度减低,轴位见C5/T12/L1椎体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可见骨质破坏呈软组织影,CT值为 Hu,增扫扫描略强化,硬膜囊受压,椎管前后径约 cm,左/右/双侧附件亦受累,骨质破坏,椎旁可见软组织影CT值: Hu。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序列不正常,C5/T12/L1椎体呈轻度楔形变,局部成角畸形后突入椎管内,椎体密度高低不均,相邻椎间隙变窄,轴位片示C5/T12/L1椎体密度不均匀,周边骨质硬化增生,向后压迫硬脊膜囊,椎管前后径变窄,椎旁左/右/双侧腰大肌内侧可见低密度影,有较厚的等密度环,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
1.腰椎退行性变。
2.L3/4,L4/5,L5/S1间盘膨隆。
定位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椎体前后缘毛糙、变尖,L3/4,L4/5,L5/S1椎间隙未/略变窄,横断面示L3/4,L4/5,L5/S1间盘后缘轻度均匀后膨,并可见"真空"征,硬膜囊无明显/轻度受压,左/右/双侧侧隐窝轻度变窄,黄韧带略增厚,诸椎体周边呈花边样增生。
?
1.C3/4,C4/5,C5/6,C6/7椎间盘突出(中央/左外侧/右外侧型)。
2.腰椎退行性变。
定位片示腰骶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椎体前后缘毛糙、变尖,L3/4,L4/5,L5/S1椎间隙变窄,横断面示L3/4,L4/5,L5/S1间盘后缘局限向正中/左外侧/右外侧突出,并压迫硬膜囊,左/右/双侧侧隐窝轻度/明显变窄,硬膜外脂肪消失,左/右侧神经根未见/可见受压移位,椎管前后径约 cm黄韧带略增厚,诸椎体周边呈花边样增生。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正常,轴位见C5/T12/L1椎体平面左/右侧椎间孔扩大,可见软组织影呈亚铃形跨椎管内外,CT值 Hu, 增强扫描后病灶呈明显强化,CT值为 Hu.边界清楚光滑,大小约为 X cm.
?
C5/T12/L1椎体平面可疑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建议MRI进一步检查。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正常,轴位见C5/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可见硬脊膜囊增宽,密度不均,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骨性椎管及椎旁结构未见异常。
?
C3-C7椎体平面神经根损伤。
定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正常/异常,脊髓造影后CT横断示C4-7椎体平面椎管内左/右侧神经根鞘囊失去正常形态,造影剂沿神经根鞘通过椎间孔周围弥散,形成边缘光滑、清楚的条索状或囊袋状高密度影,并渗入椎旁肌间隙中,硬脊膜囊受压向健侧偏移。
?
骶椎体骨质改变,性质考虑为脊索瘤。
定位片示骶椎体膨大变形,轴位像见骶椎膨胀性骨质破坏,内有片条状/斑点状钙化,周围伴有硬化边缘,肿块穿破皮质形成分叶状低/等/略高密度影,增强后边缘明显强化,中心部分轻度或无强化,瘤体不均匀轻度强化。
?
C/T/L脊柱裂伴脊髓脊膜膨出,并发脂肪瘤。
定位片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可,C/T/L椎棘突缺如,轴位片见C/T/L骨性椎管未闭,椎管后方可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由硬脊膜包绕,有/无低密度脂肪结构,并与皮下脂肪相连。
定位片示L4椎体向前/后移位,约为1/4,轴位像见L4双/左/右侧椎弓峡部不规则裂隙,边缘不规整,假关节形成,边缘有硬化,形成双边征,相应椎间小关节增生硬化,L4/5椎间盘向后/向前均匀膨出/突出。
?
1.C3/4,C4/5,C5/6,C6/7间盘膨隆/突出。
2.颈椎病(颈椎退行性改变)。
定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诸椎体边缘毛糙、变尖, C3/4,C4/5,C5/6,C6/7椎间隙变窄,轴位像见C3/4,C4/5,C5/6,C6/7间盘后缘向后均匀膨出/向后局灶性突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诸椎体周边呈花边状增生,椎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