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戊戌变法讲-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选修1 含解析 精品
专题09 戊戌变法课件-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选修1 精品001
【例题1】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 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其主要意图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阐述维新变法的策略 D. 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材料信息, 并作出准确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1897年”、“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 论》”、“主要意图”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 ACD三项均不能够体现题干“主要意图”要求,不 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中国改革· 戊戌变法· 背 景
【核心讲解】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 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国际环境 (1)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 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2)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 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1)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 及早。 (2)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例题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 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 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 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版选修1[自我校对]A.中日甲午B.民族资本主义C.维新变法D.定国是诏E.百日维新F.戊戌政变主题一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错误!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国际①当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②①当时处于帝国主义时期.②帝国1.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没有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说法错误;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农民起义已在酝酿之中,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加以发动和利用,③说法错误。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程的评课稿。
该课程是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尝试与失败,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设计评价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课程通过研究戊戌变法,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导致变法发生的原因;•掌握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分析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与意义。
这些教学目标既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性和连贯性本课程将戊戌变法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讲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派人物的思想影响,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实施通过讲述戊戌变法期间的主要措施,如“公车上书”、创办新报刊、改革京官制度等,帮助学生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变法期间的社会变革。
(3)戊戌变法的局限性与失败原因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局限性,如变法措施受到反对势力的限制、清朝官僚体制的难以彻底改变等,帮助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同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探讨变法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意义通过讲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为中国的后续革命提供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法的意义。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对变法意义的理解与分析。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1+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1+Word版含答案
第3课百日维新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点拨]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知识点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2.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专题09 戊戌变法(测)-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答案】A【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故①②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故④错误,故ACD都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工厂,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再加上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竞争力极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危害极大。
故D选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不是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反对洋务运动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5.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主要有( )①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②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③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④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变法主张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再此期间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并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故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
【课堂演练】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分别都是谁?
(2)说说二人为了变法维新都做了哪些活动?
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第三框题)
(1)背景:
(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第三框题)
【重点难点】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思想
特点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
生巨大影响,梁启
超称之为“火山大
喷火”。
动摇了君主专
制的神圣性和
永恒性,推动维
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
坚实的基础,康有
为称他为“中国西
学第一人”。
维新
思想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
第二节百日维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含答案
[课标要求]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2。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目标导航]1。
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
(重点)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重点)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②西方列强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易错提醒]1.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华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需要.3.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对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的地区,程度差异很大,矛盾不断,相互勾结和争夺.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原因(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1)增收: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
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
”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解析:选D。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解析:选C。
A、B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A、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宣统帝还没亲政,清王朝就已经被推翻,与题干信息“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不符,故D项错误。
4.“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201709010352
一
二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 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 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 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日甚, 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 动力市场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 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 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领导 力量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一
二
日本明治维新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强制大力推行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
中国戊戌变法 变法诏令如一纸空文, 无法推行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 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的新思 化传统 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一
二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 社会 背景 中国戊戌变法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阶级、 商 社会危机严重,中外势 人的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较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 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力量强大 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 力量强大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整合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整合人民版选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潮流: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一个危机: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一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一个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两个过程:思想宣传与政治实践三个意义:爱国、进步、思想启蒙四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二、重大历史线索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三、题型应用体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材料解析题是高考考查的基本题型,它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提炼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单纯结合材料设计问题,另一种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问题。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可概括为“问题—阅读—提取—联系—表达”五个步骤。
1.“问题”:是做题的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即“问什么”,材料题的问题设计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而且一个问题会指向某一段材料,因此,我们解题时,不要急于去阅读材料,而是要去看是问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这样,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使思考的方向更明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避免了盲目性,尤其是节约了有限的考试时间。
2.“阅读”:是做题的第二步,在阅读材料时,力求按题目的要求把材料的意思读清楚,并把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词语”画出来,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有指向性,使答案更符合材料的意思,不会离题,答案的质量更高。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考点解析-精选文档
五、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时代背景:(一)国际: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二)国内:1、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4、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二、.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西方进步的制度,但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二)康、梁维新思潮1、康有为:(1)内容(特点):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2)原因:A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C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
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3、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
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4、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含答案 精品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改革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 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近代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变法维新,通过改良主义道路来达到参与政权和进行一些社会改革的目的,也幻想取得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效果,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很遗憾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如何全面理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1)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3.原因(1)康有为出身于世代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2)康有为游历了香港、上海,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目睹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广大人民心中影响深厚,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造成巨大阻力。
(4)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三、关于百日维新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6.光绪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定变法。
四、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五、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从客观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知识分子群体几方面分析,具体如下: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从时代背景、变法内容、过程分析,具体如下: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危言耸听。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的序幕,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2.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3.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所以说,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思想文化传统方面分析,具体如下:1.社会背景:日本: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反动势力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3.具体措施: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日本: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以接受新鲜事物。
[易误辨析]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b.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1)史料主题: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史料]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2、史料与史证(2)史料主题: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史料]材料一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解题技巧指导】文言文类选择题解题技法历史文言文材料题主要考查两种能力,其一是通过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史料分析、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另一种是借助文言文材料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正确阐释事物能力以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能力。
要想解决好这类题有两个基本途径:其一是扫除心理障碍,不要因为惧怕古文就失去答题信心。
通过对题型以及能力考查的分析来看,在没有完全读懂和理解古文材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对题目给出的问题推敲出一二来;其二就是要掌握一些最为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和语法知识。
在解读文言文材料时一般只需通过切入点理解材料大意就行,没必要落实到每个别字词。
如一些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也是观点句。
在经过切入、观察之后解答题目时在头脑中归纳、联想、回忆材料涉及的已学的历史概念、知识等。
这是形成答案的主体部分。
技巧体验:1. 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
材料无法体现梁启超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故A错误。
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梁启超准备向顽固派妥协,故C错误。
材料额没有反映开始转向革命,故D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百日维新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答案】A。